罗城到寿保要多少时间
㈠ 成都有到寿保的高铁吗
有。你说的寿保高铁站正式名称是叫“犍为站”,成都东站和成都南站都有到犍为站的直达高铁,大约1小时20分钟左右可到!
㈡ 四川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走人户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 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 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 款待。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 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 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 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 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如果是正月间走人户,则称为“拜年”,客人若带有小孩,离开时主人家得给小孩一些钱,称为“打发”。该习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 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 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和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学三年跟三年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 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办出师酒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 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 祝愿的话。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隔代同姓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 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 同姓的办法。
蒙格
彝族社会习俗,家支作出重大决定的会议。一般一年召开一次,如无重大事件发生,可几年召开一次。有传统的会址,开会多选在家闲时的虎月和免月。 生活中一但发生人命纠纷等事件,受害者家属便带上一坛酒到本支系中信得过德谷(有威望的人)家中陈述情况和要求。这个德谷又带上酒到其他德谷那里陈述,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家支中最有影响的德谷们互相协商,决定是否召开家支大会。届时,全体家支成员,不分男女老少、贵贱贤愚,一律带上干粮,自行赶到集会地点。每个支系由 德谷带领坐在一起,支系之间留出一条通道,以便人员进出,也便于区分。按习惯,会议由家支中最有威信的德谷或头人主持。他讲完主要议程后,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意见。接着,各支系分组计论,然后各支系 德谷集中起来开小会,统一意见。最后,主持人公布会议作出决定,宣 布会议结束。蒙格人出的决定,家支成员有执行的义务。
牵牲见客
彝族交际习俗。彝族待客,根据客人在社会上的地们而分别宰杀不同的牲口:贵客杀牛,次者杀猪羊,一般客人杀鸡。不管宰杀什么牲口, 都一定要等客人进门后,将牲口牵致电客人面前让客人看过然后才宰杀, 以表明牲口绝非死物或偷来的。
俄加
彝语音译,意为分家仪式。同一男性祖先的血缘纽带组成的若干房, 经过十代左右的繁衍,可分衍成互相攀亲的独立血族团体,即家支。家支独立时,需举行此仪式。届时,须请巫师念经作法,宰牲祭祖,并将 分出的支系祖先的灵牌从原来的岩洞中供奉。 相帮 彝族社会习俗。凡遇造房盖屋、婚丧嫁娶等情况,亲朋好友和左邻 右舍千都乐于从人力物力上予以帮助、接济,有的甚至不请自到,不计报酬。主人家一般只供饭食,不付工钱。
吉缩
彝族交际习俗。彝语音译,意为回避。按传统习惯,媳妇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间都要回避,以示互相尊重。凡需相互回避 的人,平时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面对面坐在一起,不能使用粗俗语言,身体各个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触,即使身上的披毡也不能挨擦着。双方在路上相遇,媳妇应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对方走后再走。 如其中一方正忙着,没有发现另一方正走来,另一方应远远绕开。实在绕不开时,应咳嗽一声,以引起都对方注意,及时回避。媳妇不能当着 应回避的人梳头,如果在梳头,突然发现对方走来,应赶紧用披毡把头 蒙住,否则就是失礼。
缩尔
彝族交际习俗。为彝语音译,意为解除回避。如媳妇与需要回避的 长辈没能回避开被视为失礼。一旦失礼,须于当晚举行此仪式解除回避。 届时,媳妇要带上酒到长辈家中,在至亲好友的见证下,恭敬地给长辈敬一碗酒,电报声明自己绝非有意失礼,以求得谅解和安抚。同时,当众宣布解除回避,从此双方可不再回避。
钻牛皮
彝族社会习俗。旧时在冤家械斗后和解、两支以上家支联合对敌、订立彝汉互保条约等场合举行的一种盟誓仪式。该仪式十分隆重重,常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饮鸡血酒
彝族交际习俗。把酒倒进碗里,将一只大公鸡当场杀死,将血滴入碗中,双方或多方一齐举碗发誓,一饮而尽。据说,饮了此酒,便必须 信守誓言,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
献哈达
藏族交际习俗。哈达,藏语音译,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白色麻纱巾。藏族人每遇朝拜佛像、婚丧节庆、拜会尊长、朋友相见或分别时,都要敬献 哈达。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敬献哈达的方式也不同。向客人献哈达时,必须用双手捧着,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向大活佛献哈达时,必须弯腰低 头90度,双手将哈达捧过头顶,献于大活佛的座前;向长辈和一般活佛献 哈达时,同向大活佛献哈达相似,但弯腰不必那么低;向同辈人献哈达,只须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对小辈或下属,可将哈达搭在对方 肩上。敬献哈达常常是双方的行为,后献哈达一方也可将收到的哈达回敬给对方。
扎西德勒
藏族交际习俗。藏语音译,意为吉祥如意。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场合, 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以示祝贺。 打转 藏族交际习俗。意为互相交换。人们常用自己多余的东西,如牧区百 姓与农区百姓之间便常交换酥油和粮食。旧时在一些地方,该习俗被头人利用来剥削百姓,他们将一些小东西送至百姓家,强迫百姓回送大量的粮食和牛羊等。
缺日
藏族社会习俗。又称凶日。藏族人习惯以日分吉凶,每月一、三、十五等日为不祥之日,在历书中将其列为凶日削去不列,故称。每逢缺日,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许多事情都不能做。
苗式斗牛
由于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苗族人与牛之间结成了特殊的关系。据说他们的祖先蚩尤就是牛首人身的大神,因此,在苗族的山寨门口往往悬挂有牛头,家里的神龛也放置有牛角。苗族人敬牛爱牛,也就慢慢形成了他们的斗牛传统,这里所说的斗牛并不是西班牙式的人牛相斗,而是各家各户牵出牛来,摆开擂台较量一番。
用来比赛的牛大多是耕牛,以水牛居多,平日在梯田里犁地,节日时被带上擂台。一些比较富裕的村寨或家族专门饲养了斗牛,这些牛是经过挑选的,只为参加一年一度的竞赛。蒙自、屏边一带的苗族人,往往会在新年的花山节里展开斗牛比赛,其他地区的苗族人则习惯把正月二十五设为“斗牛节”,这也是专以斗牛为主题的节庆。
斗牛十分讲究。在比赛前一天的晚上,主人要给牛喂一顿比较丰盛的上等饲料,让它养精蓄锐。开场当天先“踩场”,也就是参加比赛的牛在主人及其亲友的陪同下绕场一周,因此斗牛比赛也是增进亲友间和村寨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如果获得奖金,多半会被用来宴请宾朋。斗牛比赛的奖金有时足够再买一头耕牛,不过与奖金相比,更重要的是荣誉,如果能获得牛王的称号,有时甚至能为全寨人赢得荣光。
比赛开始前,村民们会为斗牛进行各种准备活动。他们有的用镰刀削尖牛角,有的用柳条挑逗起它们的脾气,还有人给自己的公牛喂上一二两烈酒,这些办法都是为了激起牲畜的狂躁。所有公牛都经过了精心的修饰,它们不但佩戴着彩带和铜铃,有的还配上了精美的牛鞍,如果遇到成绩好的斗牛,牛鞍上还会插满历届比赛的奖旗。由于代表着一个村寨或家族,因此一头牛的周围会聚集着七八个人负责照顾。
苗族的斗牛有两种斗法。一种是不限定时间,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另一种是限定比赛的时间,如果超时的话即使不分胜负也算结束。在斗牛时,双方主人会将它们牵到场地中央,直到两头牛相距数十厘米时才松手,对望很久的公牛这时自然会“火并”到一起,有的乍一接触即分出胜负,有的则需要缠斗很久才能罢休。除了主人外,在场的观众也会在这时发出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气氛非常热烈,如果遇到两牛猛力相撞的那一刻,大家会发出集体的惊叹声。
作为外来者,观看斗牛是很惬意的享受。你可以在享受比赛刺激的同时,顺便欣赏苗家女孩美丽的服饰。斗牛这种带有民族风情的活动平时是很难见到的,当北方还是一片天寒地冻时,苗族的山区里有时已是春暖花开了。在这时看一场斗牛,是牛年的一个好开始。
相见先问姓
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可用言语歌声探情示爱。
打转
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 摩梭人社会习俗。流行于盐源县泸洒湖畔。家庭以女性为中心组成,包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 们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 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家长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妇女在生产、生活中 起支配作用。
㈢ 四川的风俗
1、走人户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元宵对骂
温泉是开县一座盐端口古镇,一条东里河穿镇而过,将镇区一分为二,河东、河西的居民便凡事总爱比个高低、争个强弱。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当地人有一个“翻老底子”(即对骂)的奇特风俗。
每年的元宵夜,东西两岸的人提着灯笼、火炉,来到各自后山山坡,设案秉烛,恭呈香茗烟糖,推举出领骂和助骂的本营主帅,由骂技超群、妙语连珠、声如洪钟之士和多谋善思、善揭人短之人担任,领头痛骂对方。
3、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纷纷去给岳父岳母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家(某些地区因路途遥远可能会住下并吃晚饭)。
4、缩尔
彝族交际习俗。为彝语音译,意为解除回避。如媳妇与需要回避的 长辈没能回避开被视为失礼。一旦失礼,须于当晚举行此仪式解除回避。 届时,媳妇要带上酒到长辈家中,在至亲好友的见证下,恭敬地给长辈敬一碗酒,电报声明自已绝非有意失礼,以求得谅解和安抚。同时,当众宣布解除回避,从此双方可不再回避。
5、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
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㈣ 寿保高铁站到五通桥高铁站票价是多少
成贵高铁虽然经过乐山市五通桥区,但是并没有设站,所以不存在五通桥高铁站。犍为站(也就是你说的寿保高铁站)往成都方向下一个站是乐山站,往贵阳方向下一个站是泥溪站(宜宾市叙州区泥溪镇)。
㈤ 历史人物罗城做什么事情被上天折寿了50年,我只是知道一点点,希望知道的朋友可以告诉我一声
话说初唐长安,九州通衢,卉物滋阜。一日,越国公罗成便装游走,此时罗成年方二十单三岁,志得意满,天下扬名。正行走间,忽见街旁戳一挂摊,摊前一副对联,上联写“心中有事来占卦,”下联书“祸到临头后悔难”,横批“能断生死”,挂歌口气更大:“贵人算卦银十两,富家算卦五吊钱。查查八字六两六,占占课也得个三两三。孤寡无儿钱不要,到老饿死倒找钱。劝君家别嫌我的挂礼贵,我能算生死在眼前。”罗成心想,哪来个狂人?这大口气!莫不知长安城有俺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徐三哥么?倒要看看哪儿路神仙,你给我算上一挂,算好了两拉倒,算差了“我跺了你的招牌撒你的签”。
罗成迈步走至摊前,一位仙风道骨的先生稳坐当中。他取出十两银子,放置桌上,对先生说:“请您给我卜上一挂,算算俺的时运”。老先生抬起眼,捋髯望望罗成:“请先生出生辰八字”。罗成答:“生在戊午年戊午月,戊午天干午时间”。老先生沉吟道:“为人能占五个午,必定朝里居高官。不是文来当是武,少年美名天下传”。尔后历数他的人生事:“你七岁学文八岁武,十一岁领兵赴燕山,十二岁夜打登州府,十三岁上访响马,十四岁胶州打擂台。十五岁扬州夺状元,十六岁再把孟州破,十七岁大战欧牙山,十八岁上归唐营”。“你至今保唐有五年,今年整整二十三,天下第一的大英雄!”
罗成听罢,哈哈大笑,沾沾自喜接言道:“先生可否算算俺的流年?”先生听罢连摆手:“不算也罢,英雄的阳寿断在今年!”罗成闻罢好恼怒:“徐三哥算俺活到七十三,咱俩无愁又无冤,你短我阳寿为哪般?”先生说:“我也能算你活七十三,只是你徐三哥只算了阳寿,未揭你的短。”罗成急切问:“啥样的事?何样的短?!”
先生抬袖屈指算:“头一短,你与秦琼姑表弟,早年花园盟誓愿。秦琼教你使铜锏,你与秦琼把神枪传,为什么你最后三枪未传完?盟得毒誓显灵验,头一短折你寿十年。第二短, 杨林官高爵又显,他与罗家情如山。你玉面冷血不留情,回马枪刺他透心穿,折你阳寿俩五年。第三短,大破孟州正犯难,扈金蝉助你把功劳填。破罢孟州摆功宴,你不该药酒害死扈金蝉。心狠手辣独头蒜,折你阳寿够十年。第四短,西齐胡王来造反,你故意延迟不出战,逼得秦王下了跪,欺君之罪谁敢担?再折阳寿一十年。第五短,贾家楼前曾结拜,洛阳病卧四十天,五哥单通照胆肝,他踹唐营去赴死,你不该唐王面前亲讨个监斩官,最后把个单二员外斩,折你阳寿又十年。你掐掐,你算算,前后折寿五十年,只剩如今的二十三。”
罗成听罢低下头,低下头来泪不干。他心暗想,我做恶人神不知来鬼不觉,谁知道瞒住人来瞒不住天。罗成伸手再掏十两银,付与先生卦礼钱。先生赶忙摆摆手:“活人不挣死人的钱。你把银子买棺材,留下一些阴曹路上做盘缠。”以后的结果如何?天下尽人皆知,苏烈反,罗成战,“马陷淤泥河,浑身被射成筛子底,白盔白甲血染全”。
㈥ 四川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四川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四川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四川是一个拥有着“天府之国”美称的城市,它的历史非常的悠久,所以到现在积累了许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在当地居民的手中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那么四川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四川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1
茶文化
来四川不喝茶,你就感受不到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者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我们的“坝坝茶文化”。
四川人爱喝茶,在公园里喝盖碗茶、住酒店,房间里也要泡个功夫茶,还有哪儿比四川人更爱茶?
火锅文化
麻辣火锅起源于重庆。火锅,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四川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四川。
熊猫文化
中国国宝大熊猫是四川的符号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麻将文化
四川人爱麻将全国第一!对四川人来说,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在府南河边,不受世事烦扰地打一下午麻将,连杠三次最后再来个“杠上花”,才两三个小时包包头就揣了五六百。
无论是职业玩家还是业余爱好者,四川人对于麻将的热情就如同德国人热爱啤酒,英国人热爱足球。就算不吃不喝,四川人照样能奋战一个通宵。
选秀文化
李宇春、张靓颖、郁可唯、谭维维、江映蓉、张杰、李易峰、吉克隽逸...咱川籍艺人们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丽与勇敢,四川人,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道教文化
道教创教地点在四川成都的鹤鸣山,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成都以其道教文化丰厚底蕴和分布众多的道教文化景观~青城山和青羊宫,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酒文化
四川名酒众多,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作为中国白酒的源头,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坊间数百年来酒坊与技艺流传并存至今,是活着的文物,被誉为“中国白酒的'一部无字史书”。
三国文化
要说在中国什么文化传播覆盖了全世界,让外国人也津津乐道的话。三国文化那是当仁不让的。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那也是众多的粉丝追捧的文化之一。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
剑门关、武侯祠、张飞庙、蜀门栈道...三国文化让人们了解中国,了解四川。
蜀绣文化
蜀绣又称“川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羊年春晚,蜀绣文化传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轮美奂的《蜀绣》至今余音绕梁。
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最着名的当属“变脸”,变脸绝技源自传统戏《归正楼》,表现义盗贝戎劫富济贫,遭到官兵追捕,以变脸巧妙脱身。最初,演员脸罩用纸壳面具,后来改用草纸绘制脸谱,依次粘贴脸上,临场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
“变脸”蜚声国内外,刘德华还专程为学习变脸到四川拜师学艺
四川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2
1、吃坝坝宴: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喜事或丧事。办喜事或丧事的人,会摆上几天流水席。受邀的人会带上伴礼,去吃上一顿。因为是在场坝里进行,所以俗称吃吃坝坝宴。
2、走人户: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3、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4、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5、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6、学三年跟三年: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7、办出师酒: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祝愿的话。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
8、隔代同姓: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同姓的办法。
四川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3
1、祭杜主
相传,蜀国开国国王杜宇,号望帝,归隐西山后化为杜鹃。杜鹃为提醒人们不忘农时而号鸣,直至“啼血”。人们感今他教民务农有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今郫县城南有他和丛帝的陵墓,称望丛祠。每到祭之日,人们便纷纷赶来开展祭祀活动,同时,赛歌跳舞,演戏娱乐,十分热闹。在川西平原等地,当杜鹃鸣叫时,人们便认为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误农时。
2、祭蚕虫
相传,蜀中开国国王蚕丛教民养蚕,每年做金蚕数千头,送给百姓,凡得到金蚕的人家,养蚕一定获得丰收。他死后,人们因感恩而祭祀他。
3、药王菩萨
药王是民间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尊称。孙思邈本是京兆华原人。精通医药,医德高尚。所着《备急千金要方》30卷,合方论5300首,被喻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网络全书之一。孙思邈两次入川行医并采药炼丹,其影响遍及全川。故四川民间供祀药王的普遍程度在全国颇为着名。许多着名中药店堂。如同仁堂等均敬奉药王塑像。
4、宝光寺数罗汉
位于县城的宝光寺罗汉堂内有各种塑像577尊。来此上香和浏览的人们,都习惯要去数罗汉。踏进门槛第一步若为左脚,便从左数起,如为右脚,便从右脚数起。数到与自己年龄数字相同的那尊罗汉,以它的善恶美丑来判断自己是否有福。
5、贿耳目神
耳目神即灶神。民间以为灶神是玉皇大帝的耳目,其职责是专门观察人间发生的事情,然后上奏天庭。为使其不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给人间带来祸殃,人们每逢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晚便燃香点烛,贿以酒肉,计好于他。
6、除夕祭树
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饭菜端上桌后,首先敬神供祖,接着将每样饭菜取一点出来,切细和匀后,由家长用盘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树前祭树。据说,这样来年果树能花繁果丰,带来滚滚财源。祭树后,全家才围着桌子吃团年饭。
㈦ 犍为到寿保的汽车时刻表有哪些
上午貌似一小时一趟,下午记得四点半是最后
㈧ 寿保高铁到巴中时刻表
截止现在2021年为止,犍为站(也就是你所谓的寿保高铁)到巴中没有直达车。也就不存在什么时刻表。
从犍为县到巴中市想坐火车,需要到成都转车。
㈨ 犍为县到寿保乡班车时刻表
成贵铁路犍为到宜宾段从犍为县寿保乡文昌村三组入境,途径定文、伏龙、玉屏、龙孔、公平、大兴等乡镇,从新民镇观音村二组出境到宜宾,之后沿岷江东岸南下,途径宜宾的屏山县(在新县城附近设站,即以前的真溪乡)、翠屏区(设宜宾东站)、长宁县(设长宁站)、兴文县(设兴文站)后出四川境。
㈩ 四川人怎样过春节
走人户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拜把子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送节礼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和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学三年跟三年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办出师酒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祝愿的话。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
隔代同姓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同姓的办法。
蒙格彝族社会习俗,家支作出重大决定的会议。一般一年召开一次,如无重大事件发生,可几年召开一次。有传统的会址,开会多选诩蚁惺?的虎月和免月。生活中一但发生人命纠纷等事件,受害者家属便带上一坛酒到本支系中信得过德谷(有威望的人)家中陈述情况和要求。这个德谷又带上酒到其他德谷那里陈述,表明自已的看法。最后,由家支中最有影响的德谷们互相协商,决定是否召开家支大会。届时,全体家支成员,不分男女老少、贵贱贤愚,一律带上干粮,自行赶到集会地点。每个支系由德谷带领坐在一起,支系之间留出一条通道,以便人员进出,也便于区分。按习惯,会议由家支中最有威信的德谷或头人主持。他讲完主要议程后,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意见。接着,各支系分组计论,然后各支系德谷集中起来开小会,统一意见。最后,主持人公布会议作出决定,宣布会议结束。蒙格人出的决定,家支成员有执行的义务。
牵牲见客彝族交际习俗。彝族待客,根据客人在社会上的地们而分别宰杀不同的牲口:贵客杀牛,次者杀猪羊,一般客人杀鸡。不管宰杀什么牲口,都一定要等客人进门后,将牲口牵致电客人面前让客人看过然后才宰杀,以表明牲口绝非死物或偷来的。
俄加彝语音译,意为分家仪式。同一男性祖先的血缘纽带组成的若干房,经过十代左右的繁衍,可分衍成互相攀亲的独立血族团体,即家支。家支独立时,需举行此仪式。届时,须请巫师念经作法,宰牲祭祖,并将分出的支系祖先的灵牌从原来的岩洞中供奉。
相帮彝族社会习俗。凡遇造房盖屋、婚丧嫁娶等情况,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千都乐于从人力物力上予以帮助、接济,有的甚至不请自到,不计报酬。主人家一般只供饭食,不付工钱。
吉缩彝族交际习俗。彝语音译,意为回避。按传统习惯,媳妇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间都要回避,以示互相尊重。凡需相互回避的人,平时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面对面坐在一起,不能使用粗俗语言,身体各个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触,即使身上的披毡也不能挨擦着。双方在路上相遇,媳妇应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对方走后再走。如其中一方正忙着,没有发现另一方正走来,另一方应远远绕开。实在绕不开时,应咳嗽一声,以引起都对方注意,及时回避。媳妇不能当着应回避的人梳头,如果在梳头,突然发现对方走来,应赶紧用披毡把头蒙住,否则就是失礼。
缩尔 彝族交际习俗。为彝语音译,意为解除回避。如媳妇与需要回避的 长辈没能回避开被视为失礼。一旦失礼,须于当晚举行此仪式解除回避。 届时,媳妇要带上酒到长辈家中,在至亲好友的见证下,恭敬地给长辈敬一碗酒,电报声明自已绝非有意失礼,以求得谅解和安抚。同时,当众宣布解除回避,从此双方可不再回避。
钻牛皮 彝族社会习俗。旧时在冤家械斗后和解、两支以上家支联合对敌、 订立彝汉互保条约等场合举行的一种盟誓仪式。该仪式十分隆重重,常 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饮鸡血酒 彝族交际习俗。把酒倒进碗里,将一只大公鸡当场杀死,将血滴入 碗中,双方或多方一齐举碗发誓,一饮而尽。据说,饮了此酒,便必须 信守誓言,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
献哈达藏族交际习俗。哈达,藏语音译,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白色麻纱巾。藏 族人每遇朝拜佛像、婚丧节庆、拜会尊长、朋友相见或分别时,都要敬献 哈达。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敬献哈达的方式也不同。向客人献哈达时, 必须用双手捧着,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向大活佛献哈达时,必须弯腰低 头90度,双手将哈达捧过头顶,献于大活佛的座前;向长辈和一般活佛献 哈达时,同向大活佛献哈达相似,但弯腰不必那么低;向同辈人献哈达, 只须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对小辈或下属,可将哈达搭在对方 肩上。敬献哈达常常是双方的行为,后献哈达一方也可将收到的哈达回敬 给对方。
扎西德勒 藏族交际习俗。藏语音译,意为吉祥如意。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场合, 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以示祝贺。
打转 藏族交际习俗。意为互相交换。人们常用自己多余的东西,如牧区百 姓与农区百姓之间便常交换酥油和粮食。旧时在一些地方,该习俗被头人 利用来剥削百姓,他们将一些小东西送至百姓家,强迫百姓回送大量的粮 食和牛羊等。
缺日 藏族社会习俗。又称凶日。藏族人习惯以日分吉凶,每月一、三、十 五等日为不祥之日,在历书中将其列为凶日削去不列,故称。每逢缺日, 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许多事情都不能做。
相见先问姓 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
打转 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 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 摩梭人社会习俗。流行于盐源县泸洒湖畔。家庭以女性为中心组成,包 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 们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 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家长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妇女在生产、生活中 起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