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洗氏有多少人口

洗氏有多少人口

发布时间: 2022-10-24 02:18:45

Ⅰ 姓冼的在世界排名

当代冼姓的人口大约有17万,为第二百八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4%。目前冼姓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广东是冼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全国冼姓人口。

冼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海湘、湖北南部、赣闽大部、重庆东南、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冼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86%的冼姓人群。

(1)洗氏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据万震《异物志》说:“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

这“数千里”之地位于西江以南。在梁、陈、隋时,这一带土着居民以俚人为主,也有后来分别称为僮(壮)、瑶、黎人和汉人共居,他们的文化经过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远古祖先名叫盘瓠。

Ⅱ 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及其事迹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3.一袋干粮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陈硕真,唐朝起义领袖,自称“文佳女皇”
梁红玉,南宋大将韩世忠的妻子,亲自带兵打仗
唐赛儿,明朝白莲教起义领袖,自称“佛母”
王聪儿,清朝白莲教起义领袖,自任首领
谯国夫人洗氏
谯国夫人是岭南地区洗氏的女儿,南朝梁武帝时,成为高凉太守冯宝的妻子。在南
北朝时候,中原丧乱,兵祸连结,而岭甫地区始终未曾受到战火的波及,首先也许是因为岭南尚属化外之地,而后却确实是有赖洗夫人的筹谋划策,抚慰部众,德威广被,肆应得宜,于是当地老百姓都称她为“圣母”,到隋朝时,隋文帝便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后又册封她为“谯国夫人”,赐食汤沐邑一千五百户,死后更追封她为“诚敬夫
人”。
岭南洗氏原是拥有十几万户的部族首领,跨据广东恩平、阳江一带山区。洗夫人幼年时叫洗百合,自幼追随父兄逞勇斗狠,经历过几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稍长更得异人传授武艺及韬略,不但能够挽弓执刀与敌人拼斗,而且深诸行军布阵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赖,甚至海南儋耳诸部落民族也望风归附。
先是北燕苗裔冯业率众浮海南来,定居新会,历任牧守,三传至冯融,被梁武帝任命为罗州刺史,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也着实欣赏洗百合的才识,于是降尊纤贵地为儿子冯宝向尚系蛮族的洗氏求亲,冯宝新任高凉太守,生得一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洗氏部族自然是欢天喜地答应了这门亲事,洗百合于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寿阳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计划应该是在采石矾坚拒叛军渡江,另以一支精锐的部队袭取寿阳,使侯景进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乌合之众,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计谋,却以与侯景有勾结的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
都督京师诸军事,他表面忙于备战,暗地里却以大船数十艘资敌,于是侯景顺利渡江,把梁武帝围在小小的台城。”
这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迁仕久蓄异志,伪称有病,迟迟不肯应命,并派人急召高凉太守冯宝。洗氏夫人考虑,刺史托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却积极整屯兵马,显然有谋叛之意。因而对丈夫说:“今刺史突然召你前往,必然是逼你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观其变。”
没有几天,李迁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虏率兵迳往湖石,以便与侯景呼应。洗氏夫人自忖,杜平虏尽率精兵出城,留下李迁仕守着一座空城,自然无所作为,于是与丈夫计议,卑辞厚礼,徒步担物,明为轮将,暗乃突袭,一举攻下李迁仕的老巢。
这个计划具体由洗氏夫人执行,李迁仕远远地望见千余人众,背扛肩挑而来,果然中计,以为是轮送军需品的队伍,丝毫不加防范,立即命人拔栅开城。洗氏夫人率众涌入,迅即从箩筐背囊中拿出刀剑,像秋风扫落叶般一下子占领高州城,进而与长城侯陈霸先在湖石会师,击溃杜平虏的叛军。
接下去是新任始兴大守、长城侯陈霸先与王僧辩合力击溃侯景。湘东王萧绎在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权打得粉碎,陈霸先乘机代梁而为陈武帝,这也是南朝政权更替一个特点,总是大将夺权。
数年之中长江流域烽火漫天,岭南地区多赖洗夫人扶辑,安然无事。此时冯宝已殁,陈霸先笃念昔日并肩作战的友谊,遣使拜洗夫人九岁的儿子冯仆为阳春郡太守。
不久,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叛陈,天高皇帝远,陈霸先鞭长莫及,洗夫人就近连络百越首长;合力攻打欧阳纥而数平叛乱,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陈霸先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洗夫人也被册封为“石龙太夫人”,权职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陈霸先即位之初,实力未允,对北朝采取和平邦交。三年后陈文帝嗣位,兵力日强,接连攻下长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渐恢复旧观,再传到宣帝,又乘北齐内乱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儿子陈波宝手中,也就是陈后主,终日炕缅酒色,怠于政事,于是被隋文帝杨坚所灭。
南北朝时对峙的局面虽然由隋文帝统一,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为了维持地方安宁,共推石龙大夫人洗氏出来领导,仍用陈朝封赠的仪仗及兵卫甲盾,每每前呼后拥巡视各州,真个是威镇南疆,简直就是个小王国的女皇帝了。此时她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儿子冯仆已死,孙儿冯魂与冯暄随侍左右、大家都称她为“圣母”。
隋帝派遣韦洗前往岭南宣抚,并携带陈后主的亲笔书信,以及洗夫人先前呈献给陈后主的“扶南犀杖”作为信物,洗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陈朝已经灭亡,于是率众归附隋朝,长孙冯魂被破格提升为仪国三司,洗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
韦洗仍旧滞留岭南,岭南人王仲宣连络各部族首领围袭隋朝派来的钦差大人,洗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册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责任,于是派孙儿冯暄率兵往援,结果进兵不利,被俘下狱。洗夫人再派幼孙冯盎驰援,而且自己亲自披挂上阵以为后应,很快就消平叛乱。从此南疆一片安谧,朝廷政令直达海隅,隋文帝对此大加赞赏,追赠洗夫人的先夫为广州总管,追封他为谯国公,洗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虽然不是什么官位,但却比照总管衙门,设置幕僚机构和属官,并颁予印信兵符,全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且界予一项特殊权利,遇有紧急事故,可以不先奏报朝廷而便宜行事。
这是一项特殊的前所未有的荣耀,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夫人而言,总管岭南六州军政大权,朝廷视之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赏赐有加,皇后也刻意笼络,信使不绝于途,岭南各州风调雨顺,家给人足,形成有史以来最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兴,也就是长安,勤谨节俭,减轻赋税,与民休养生息,岭南地区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为可观,隋文帝曾降敕书慰勉谯国夫人:“朕抚育众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直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隋朝开国以后,改广州为番州,除了倚重谯国夫人坐镇岭南地区以外,更由朝廷派赵钠为番州总管,综辖地方政务,由于赵讷贪污不法,动辄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声四起,纷纷上书朝廷,指斥赵讷的种种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离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诏谯国夫人就近惩治赵讷,并招抚诸部族。
谯国夫人此时已经年届古稀,犹自抖擞精神乘骑骏马,盛张锦伞,亲捧皇帝诏书逮捕赵讷,然后审问、正法,并一一列举罪状及受贿财物,派遣专使奏报朝廷,又风尘仆仆地巡行各州各郡宣达圣旨,所以岭南各地复归平静。
谯国夫人以边睡番族,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她虽然历事三朝,实因环境使然,她始终忠于她的部族,忠于她的职守,对一个女人而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隋文帝仁寿二年,独孤皇后崩逝,隋文帝好象突然从层层束缚中挣脱出来,于是开始放荡,国事日益荒废。就在此时,威镇南疆的谯国夫人也油尽灯熄,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她为“诚敬夫人”。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客观情势使谯国夫人脱颖而出,而谯国夫人也在动荡的社会中作出许多男子汉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隆重推荐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Ⅲ 大姓有哪些

大姓有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徐、孙、胡等。大姓是指世家大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姓氏。《汉书·陈咸传》:“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新唐书·冯盎传》:“子寳,聘越大姓洗氏女为妻,遂为首领”。

大姓有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徐、孙、胡等。大姓是指世家大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姓氏。《汉书·陈咸传》:“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新唐书·冯盎传》:“子寳,聘越大姓洗氏女为妻,遂为首领”。

Ⅳ 洗在人的姓中读什么

洗(xiǎn)
又作"冼",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郡望:番禺(今广东广州南部一带)。
烈士岂受贼奴辱
夫人得膺谯国封
上联说东晋南海人洗劲,世代为武官。他任广州参军时,海寇卢循(曾任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攻城,城破后,他被抓获,大骂卢循,被害。义熙年间,追赠为始兴太守、曲江县侯。
下联说南朝隋韧岭南少数民族女首领洗夫人冼英,高凉蛮酋豪族冼氏女,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其威望、功绩远胜于冯宝。高凉冼氏豪族,辖部落十余万。冼英自幼贤明,有勇有谋。与冯宝结婚后,她在部落中推行封建法治,以改造俚人的旧习俗。李迁士谋反,冼氏率兵会同高要太守陈霸先把李追杀至江西南康。后冼氏又为陈霸先建立陈朝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陈朝,冼夫人成为岭南百越一方的重要支柱。冯宝去世后,其子冯仆年九岁,任阳春郡太守,实际上由冼夫人主政十多年。她把政务治理得有条有理,境内汉俚一家,不分彼此。后陈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冼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隋文帝遣书命其归化于隋。冼夫人以统一大局为重,集首领数十人迎隋使入广州,岭南悉定,华夏统一。隋文帝册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隋开皇十年,番禺王仲反叛,冼夫人遣兵会同隋将裴矩平乱,岭南遂定。隋帝封冼夫人子冯盎为高凉太守,追封冯宝为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仁寿初,冼氏卒,葬于电白电城山村。冼夫人的一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岭南民族的团结,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周恩来总理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姓氏由来:疑为洗氏所改。
姓氏寻源:南海番禺多洗姓,盖高凉夷酋姓也。按晋有广州参军洗劲,明有弘治进士冼光,嘉靖进士洗桂奇,均南海人。
郡望堂号:南海郡
姓氏家谱:南海鹤园冼氏家谱
历史名人:冼光, 冼宝干, 洗劲, 洗桂奇

Ⅳ 冼姓的迁徙分布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据万震《异物志》说:“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数千里”之地位于西江以南。在梁、陈、隋时,这一带土着居民以俚人为主,也有后来分别称为僮(壮)、瑶、黎人和汉人共居,他们的文化经过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远古祖先名叫盘瓠,尊称“盘王”。盘瓠是黄帝后裔高辛氏的女婿。据考古发现,在漠阳江上游阳春地域,有从北而南一百多华里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带。石山带北段的凌霄岩风景区,于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阳春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在距今一万五千余年前后,石灰岩溶洞居住着先民部落,以渔猎为生,溶洞里的文化层中埋藏着大量的各种古野兽遗骨化石。考古学家在阳春县独石仔岩洞发掘出旧石器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址,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独石仔岩洞深达2.5米的上中下三个文化层,距今为15350年至16650年。这个盘瓠部落的先民,在石器工具发展,以农、渔、猎为谋生手段以后,离开洞穴逐步向漠阳江、鉴江流域迁徙定居繁衍,称为“狗郎部落”,所居村庄均称“狗郎寨”,有的沿用到解放后,至今大都以谐音改称高朗寨、高良垌等等。此区域的俚人和其后的僮(壮)、瑶人,均以盘瓠为祖先,以其狗头人身的头像为旗帜,北方的汉人讹音称之为“高凉人”。秦始皇时进军统一岭南。岭南之地土着居民称为“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别称为“山越”、“瓯越”、“骆越”。戍军中有一个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国的后代,和秦军统领尉官赵佗是同乡。沈汭(Ruì 音锐)被高凉部落的女首领招为夫婿,生儿育女,发展男系氏族,以岭南地域最先取姓的“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Xiǎn 音显),沈汭的儿子取名洗齐。从此世称洗氏。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见南越王赵佗,相谈甚欢,赵佗遂命洗氏世守高凉。经秦、汉至晋,洗氏未留世系记载。洗姓人相传:“沈改为洗,原因莫问。”到了清康熙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广东冼姓入编西江房冼氏族谱,开始把“洗”姓书写为“冼”姓,尊东晋时的冼劲为始祖。东晋元兴年间,着名的清廉官吏广州刺吴隐之以人格力量感化高凉俚人,召其首领冼劲率领部队出为广州刺史府中兵参军。东晋元兴三年,流贼卢循率众攻广州,冼劲领扬威兵五百人出战,兵败被执,骂贼不屈而死。刘裕受晋禅位,建立宋(南朝),追封广州死难将领冼劲为曲江县侯,以冼劲遗孤冼承烈袭爵。承烈生楚艾,楚艾生文斡、文枢,文斡生企圣、企贤、企豪,文枢生企及(杰讹音),企圣生长子冼挺和次女冼英,冼英嫁高凉太守冯宝称为冼夫人,是冼劲的六世孙女。冼氏在阳江西部的黄什河边西岸建立冼村,由来已久。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在广州属下设立高凉县,县治遗址在今阳江市北的阳东县大八镇古城村,冼村在阳江北。高凉县辖地包括恩平、阳春、阳江、电白、茂名、化州、吴川至廉江广阔地域。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吴主孙权派吕岱为交州刺史,征讨高凉俚人,俚人首领钱傅(即洗傅谐音)战败归降,因汉人不承认有“洗”姓,《三国志》以谐音写为“钱傅”。吴主命洗氏部落从漠阳江东迁至漠阳江西,任命洗傅为“高凉西部都尉”,后改为高兴郡(余略)。冼姓望居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西南一带。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高兴郡(今广东省化州市)。
冼(xiǎn)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3万,在各姓中排第310位,占全国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广东冼姓主要分布于茂名、湛江、广州、阳江、江门、云浮、肇庆、佛山和珠海等地。

Ⅵ 冼姓在全国有多少人口总数

冼(xiǎn)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3万,在各姓中排第310位,占全国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广东冼姓主要分布于茂名、湛江、广州、阳江、江门、云浮、肇庆、佛山和珠海等地。

冼(Xiǎn 洗)姓源流:

1.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谱多说冼姓出自于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随赵佗来南越,定居南雄珠玑巷,然后在宋代由珠玑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体过程如《岭南冼氏宗谱》所说:“冼氏之先,盖出沈国,亦商或楚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注:今直隶正定府)。有名汭者,以义侠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人戍五岭,汭与佗同里,且有旧,往投其帐。至岭南,遂家焉。是为冼姓入粤之始。 …… 自此子孙蕃衍于岭南。有居广西者,不甚显着,今镇南关内有冼村,亦俨然一都会也。以广东为大宗,分为二支:居广州者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为高凉冼氏。虽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后。”

2.出自洗姓,“冼(Xiǎn)”与“洗(Xiǎn)”的实际情况是改革以后洗(Xiǎn)姓多作“冼”,实际上,“冼”成为了原来正体字“洗(Xiǎn)”的通用简化字,原来的正体字“洗(Xiǎn)”已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翻印古籍时要用原来的正体字即繁体字“洗(Xiǎn)”,今人应使用其通用的简化字“冼”。

3.壮、黎、苗等民族也有此姓。

Ⅶ 冼氏家族多吗

知道的人较少,珠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谱多说冼姓出自于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随赵佗来南越,定居南雄珠玑巷,然后在宋代由珠玑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体过程如《岭南冼氏宗谱》所说:“冼氏之先,盖出沈子国,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注:今直隶正定府)。有名汭者,以义侠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人戍五岭,汭与佗同里,且有旧,往投其帐。至岭南,遂家焉。是为冼姓入粤之始。 …… 自是子孙蕃衍于岭南。有居广西者,不甚显着,今镇南关内有冼村,亦俨然一都会也。以广东为大宗,分为二支:居广州者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为高凉冼氏。虽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后。”

族谱中的这一内容,许多人研究冼夫人时,常以为然。殊不知这早已为谱牒学家所唾弃。

对此说法的批判,王兴瑞在其《冼夫人与冯氏家族》一书中这样否定它:“据我个人的见识所及,所谓沈汭之事,并未见于历史文献,疑为编者所杜撰。在过去封建社会里,杜撰族史以相炫耀,久成文人积习。尤其是岭南巨姓,为表明本族原为‘华夏贵胄’,源远流长,不同‘蛮族’,其族谱几无一不附会于中原的王侯世家,从中找个‘光荣’的祖宗。此谱编者,恐难免俗。其所以杜撰沈汭,想系冼、沈两字音、形相近之故。而且沈氏在古代中原为显姓,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下》云:‘沈氏:周文王第十子蚺季,食采于沈,即汝南平舆沈亭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据此,自然可以说,‘洗氏之先,盖出沈子国,亦周之苗裔。’一点也不费力。”

另外,唐代刘恂的《岭南录异》的记述亦体现沈子国说不可信,该书有这样的一段记述,其云:“洗氏,高州保宁人。身长七尺,多智谋,有三人之力。两乳长二尺余,或冒热远行,两乳搭在肩上。秦末,五岭丧乱,洗氏点集军丁,固护乡里,蛮夷酋长不敢侵轶。及赵佗称王,遍霸岭南,洗氏乃赍军装物用二百担入觐,赵陀大慰悦,与之言时政及论兵法,智辩纵横,陀竟不能折, 委其治高梁。恩威振物,邻郡赖之。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粤中见闻》亦有相似的记述,道光《广东通志》的编者认为此段记事“语既荒诞,事别无证”。但我认为,这种荒诞,是封建社会常见的对古代人物的形体所作的夸张造成的,并不奇怪。

从“秦末,五岭丧乱,洗氏点集军丁,固护乡里,蛮夷酋长不敢侵轶”一句可知,冼氏“入见”前,已是“点集军丁”的首领,早已是岭南的首领。

另又从文字显示此位冼夫人已是成年人,若沈子国之说成立,那在秦末,沈 不会有如此成年的女儿。

最后,从文字的内容来看,二人之前似乎也并未认识,其与赵佗的关系似乎并非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钟万全先生把此冼夫人看作沈汭之妻,但欠妥。一者各地冼氏族谱所记沈汭之妻为董氏;二者我国历来没有西方以丈夫之姓作妻子之姓之风俗;三者此说未见别的文献有记载;四者二人似乎之前并不相识,也非上下级之关系,与沈汭和赵佗的关系不符。

凡此种种,都说明冼姓不是沈汭随赵佗征岭南而来,冼姓来源于沈子国之说不成立。而冼姓之所以说自己来自于沈子国,正是想追认隋唐以前的“帝王圣贤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的岭南族谱的通病。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92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65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9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31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94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14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55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600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8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