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多少人口
㈠ 关于甘南迭部“后西藏”地区的全部详情
“后西藏”地区就是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
迭部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处,地处秦岭西延岷山山脉迭山系之间白龙江中游的峡谷地带。地理坐标北纬 33°39′23〃—34°20′02〃,东经102°54′54〃—104°04′33〃之间。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拥有国土面积5108.3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2400米,县城境内有几座高山主峰均在海拔4900米上下。该地区年降雨量为600-800mm之间,年平均温度7℃,夏季最高温度为34℃。白龙江自东向西穿越该县全境,水量比较充沛。迭部人均淡水占有量为3.2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16倍、甘肃省人均的22倍,属丰水区。由于水电成本较小,该县电价之低为全省之最。
北靠卓尼、东连舟曲,东北与岷县、宕昌县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省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接壤。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 面积5108.3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全县总人口5.6万人,有藏、汉、回、蒙等民族。其中:藏族3.6万人, 占总人口的72%,主要信奉佛教。农村人口为3.71万人,城镇人口为1.5万人,占总人口的29.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3人。辖区内设核工业部企业国营七九二矿和省属企业迭部林业局及其所属8个林场,州属企业麻牙园艺场。
县城位于西部白龙江北岸,是1962年建县后垦荒拓建的山区新城。至今已建成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设施基本齐备,商贾云集,店铺密布的林区重镇,成为迭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工商、交通中心。
迭部县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农牧业基础等几方面都排在西北的前列,优势比较明显,已经给下一轮经济发展市场竞争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气候温和湿润,形成了本地区的青山绿水。植被发育良好的大环境,全境内木面积占总面积的58.32%,原始森林覆盖面积为54.4%,其余为灌木和草场混合植被带。狭长的河谷地带适于种植小麦、蚕豆、油菜和北方的蔬菜、苹果、梨、花椒,果实品质良好,广袤的高山牧场适合牛羊的放牧,优良的自然条件使得本地农牧业都比较发达。 迭部县依托森林资源,建立了以木材产品、畜产品、森林系列产品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为全面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的政策,迭部县将对235家工业企业,456个批发、零售、 饮食服务等网点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目前境内有省级公路干线2条142.95公里,地方道路39条739.03公里;实现了通讯设施自动化,程控电话与全国联网。装机容量1.2万千瓦的尼傲峡水电站现已建成发电。具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市政建设日趋完善,为迭部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china-taiwan.com/TZZS/deibuxian/about.htm
http://www.agri.com.cn/host/county_village/village_623024.html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与开发构思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
王立安
(湛江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以民族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迭部县为例,阐述了该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应大力发展“无烟工业”——旅游业。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评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以及如何开发当 地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几点设想,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生 态平衡等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开发构思
一、文脉分析
迭部县古称叠州,其名由来已久。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迭州”条载:
“《禹贡》梁州之域,历秦、汉、魏、晋,诸羌常保据焉。至后魏,其地入吐谷浑。周武帝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乃至叠州,盖取山川重叠为义”。
迭部县土地总面积为5108.3k�,人口5.6万人(2000年底),其中藏族人口占70%以上。
迭部县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其北部为迭山山脉,南部为岷山山脉,中部为白龙江谷地。全
县平均海拔在2200m以上,其中迭山主峰错美峰海拔4920m,为全县乃至甘南全州的最高点。
本县水系除北部极少地区属洮河流域外,其余均属白龙江流域。在众多河川的强烈侵蚀作用
下,形成了高山峡谷纵横交错的壮观景象。白龙江河谷及其支沟共有数十条,举世闻名的天
险腊子口就在白龙江支沟腊子沟内。
迭部县地处暖温带和高山气候带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夏湿润
,秋冬干燥,降水适中,气候宜人(年均气温4.7℃,降水660mm)。由于水热充沛,无霜
期长,造就了本县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尤以森林资源为首要优势。迭部县森
林覆盖率达54.4%,是省内重要的木材基地,其林业经济产值一度占全县经济总产值的80%以
上。1998年10月国家全面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迭部全县停止砍伐,并加大了植树造林力
度,使得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迭部县拥有耕地13.7万亩,天然草场235.28万亩,基本
能够满足本地农牧业发展的需求。除主要农畜产品外,迭部的野生经济作物和菌类资源种类
也很多,分布也较广,主要有沙棘、蕨菜、木耳、羊肚菌(狼肚)等。本县还拥有大熊猫、
梅花鹿、羚羊、雪鸡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十余种。此外,白龙江水系蕴藏有巨大的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水能蕴藏量为80.74万千瓦,人均占有地表水3.17万�,为全省人均占
有水量的21倍,这与甘肃普遍干旱缺水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再加上温暖的气候和茂密
的植被,迭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西北的小江南。
迭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随着历史的发
展,迭部又成为历代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纷争和文化融合之地。县内至今已发掘出“马
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古遗址几十处,还有三国时蜀将姜维屯兵的古
城堡,北周时建置的叠州、芳州古城堡。从唐朝吐蕃统治时期开始,藏族人民便生活在这片
土地上,因而这里沉淀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不仅藏风民俗古朴淳厚,博大精深的藏传
佛教更是广为流传,全县共有寺院33座,其中包括甘肃省唯一的萨迦派寺院白古寺。六十多
年前,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在迭部境内留下了“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及
腊子口战役遗址等一批珍贵的革命胜迹。这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迭部的知名
度也随之大增。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迭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无穷。
迭部县现有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1998年国家实行“天保工程”后,GDP连年出现负增长,2
000年更是达到-12.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701元,不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3。城乡
居民收入也明显偏低。这就迫切要求迭部县的经济发展寻求替代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除
了目前正在大力开发的水电业外,旅游业当是另一个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迭部县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巨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
不足。
1�其主要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如下:
地文景观、山岳形胜:虎头雄峰(电),光盖山(益)错美峰(卡),骨麻山(桑,尼),莫老山( 桑),端耀山(旺,尼)。
岩溶景观:扎尕那石林(益),门日佛洞(尼)。
特异地貌:扎尕那石门(益),纳加石门(益)。
水域风光、江河溪涧:天险腊子口与腊子溪(腊),腊子水帘洞(腊),八路峡(腊),叠翠峡( 腊),九龙峡(旺),尼傲峡(尼),尼什峡(电)
湖泊水库:骨麻海(桑),录坝湖(洛),卓地海(尼),鲁查米(尼),措沃瓦(益,)措让(电), 尼什水库(电)。
瀑布泉点:傲傲水帘洞(电),曹世坝沟口温泉(旺)。
气候天象、宜人气候:腊子溪幽谷,白龙江河谷,县域山区。
天象奇观:山地云海,迭山横雪。
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腊子沟(腊),老龙沟(腊),牛路沟(腊),美路沟(腊),拉孜沟(达), 多儿沟(多),阿夏沟(阿)
草原景观:洋布村(多),骨麻山山麓(尼)。
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一根五树松(尼),高吉古杨(达),白桦林,红桦林(腊),青冈林(腊) ,小叶古白杨走廊(电),百里杜鹃(尼,桑),格桑花(县域草原)
珍稀动物:大熊猫保护区(多,阿)。
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
古遗址:然闹遗址(电),叠州古城遗址(电)。
古墓葬:电尕姜巴沟、洛大桥西等9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俄界会议会址(达),茨日那毛泽东故居(旺),腊子口战役遗址与纪念碑( 腊)。
民俗风情:节会庆典,与民间歌舞,插箭节(农历五月初四),香浪节(农历五月十五),燃灯 节(农历十月二十五),嘉热(舞),尕巴(舞),多地(舞),阿嘉(舞),旦热(民歌),强勒(酒 歌),拉伊(山歌),丁智(酒歌)。
民居建筑:沓板房(益),片石城(洛,腊),九连水磨房群(多)。
民族服饰:然达(西部),然拉(中部),给让(东部)。
生活习俗风味饮食:糌粑藏包。血肠。搅团。大茶奶茶。罐罐茶。酥油茶。青稞酒。酸奶子 。入赘转房,献哈达,罐罐酒。
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
城乡风貌、乡村景观:东哇村(益),更古村(电),达益村(多)。
现代设施、大型工程设施:安多加水电站(达,拟建)。
宗教文化、宗教建筑:白古寺(多),然子寺(多),苟吉寺(达),旺藏寺(旺)。
宗教活动:“洛萨莫老”(格鲁派),“杰多”会(萨迦派),“巧巴东巧”法会(苯教)。
宗教艺术:法舞,壁画,酥油花,泥塑木刻。
饮食购物、特产名品:黑木耳,羊肚菌,青稞酒,木制器具,蕨菜,沙棘饮料。
注:上表中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引自肖星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年)。
注2:上表括号中缩写地名分别代表: 腊——腊子口乡洛——洛大乡旺——旺藏乡桑—
—桑坝乡卡——卡坝乡阿——阿夏乡 多——多儿乡尼——尼傲乡达——达拉乡益
——益哇乡电——电尕镇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组织结构。本规划采用层次分
析法,建立目标层次结构,即旅游资源条件、旅游环境条件、旅游开发条件,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设立项目评价层、因子评价层,其核心是旅游资源本体条件评价。
由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加之评价中涉及广泛的美学欣赏和社会经济因素,定
量评价不可能采用严密精确的数学量算方法,只能采取模糊记分法。为此,经专家打分、建
立距阵、确定权重后,将每一因子分等级并给出计分标准如表2-2:
表2-2 迭部县旅游资源评价模糊计分标准表
评分等级〖〗1~0.8〖〗0.8~0.6〖〗0.6~0.4〖〗0.4~0.2〖〗0.2~0
资源条件、美学观赏特征
愉悦度〖〗很好〖〗好〖〗较好〖〗一般〖〗差
奇特度〖〗罕见〖〗少见〖〗较少见〖〗常见〖〗经常见
〖BH〗完整度〖〗很完整〖〗完整〖〗较完整〖〗不完整〖〗残缺
〖BH〗规模度〖〗极大〖〗大〖〗较大〖〗一般〖〗小
〖BH〗科学价值〖〗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BH〗康娱价值〖〗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BH〗宗教文化〖〗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环境条件
景点组合〖〗很好〖〗好〖〗较好〖〗一般〖〗差
〖BH〗环境容量〖〗1000人以上〖〗1000~500〖〗500~200〖〗200~50〖〗50人以 下
开发条件
交通通讯〖〗优〖〗良〖〗中〖〗差〖〗劣
接待国外游客的可能性〖〗很大〖〗大〖〗较大〖〗小〖〗很小
客源地距离〖〗很近〖〗近〖〗中〖〗较远〖〗很远
〖BH〗食宿条件〖〗优〖〗良〖〗中〖〗差〖〗劣
〖BH〗旅游服务、管理〖〗优〖〗良〖〗中〖〗差〖〗劣〖BG)〗
综合得分计算采用右列数学模型:Aij=Sij·Wj,Ai=∑(1-i)Sij·Wj
Ai表示第i个评价单位综合得分,Aij表示第i评价单位在第j个评价因子的分值,Wj表示第j
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Sij表示第i个评价单位的模糊系数值。
例如,腊子口景区的得分为:
20×0.9+8×0.9+2+10+4×0.9+6×0.3+10+4+7+3×0.9+4+2+2+4+7×0.8+4×0.7+3×0.9=89.
4
根据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原则,本规划将全县旅游资源分为三级:国家级(80分以上)、省级
(80~75分)和地方级(75分以下)。
迭部县各景区旅游资源最后得分见下表2-3:
表2-3 迭部县旅游资源评价得分表
所在乡镇〖〗景区名称〖〗分值〖〗级别
〖BH〗腊子口乡〖〗腊子口景区〖〗89.4〖〗国家级
〖BH〗电尕镇〖〗电尕景区〖〗79.2〖〗省级
〖BH〗益哇乡〖〗益哇景区〖〗78〖〗省级
〖BH〗多儿乡〖〗洋布景区〖〗75.8〖〗省级
〖BH〗尼傲乡、桑坝乡〖〗骨麻海—门日佛洞景区〖〗75〖〗省级
〖BH〗达拉乡〖〗达拉景区〖〗74.2〖〗地方级
〖BH〗洛大乡〖〗录坝湖景区〖〗73〖〗地方级
〖BH〗旺藏乡〖〗旺藏—九龙峡景区〖〗69.2〖〗地方级
〖BH〗多儿乡、阿夏乡〖〗后西藏—阿夏景区〖〗69〖〗地方级
〖BH〗多儿乡〖〗然子寺—白古寺景区〖〗68.4〖〗地方级〖BG)〗
(三)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山势高峻、碧流湍急,峡谷风光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由于白龙江及其支流在海拔4000多 米的迭山和岷山之间强烈下切,遂在迭部境内形成了几十条深沟峡谷,其中许多峡谷高差都 在几百米以上;又由于气候相对湿润,植被覆盖良好,使得迭部有沟必有水,有水皆碧流。 例如,举世闻名的天险腊子口,隘口两侧高峻的绝壁巍然对峙;湍急而又清澈的的腊子溪从 峡底激泻奔腾,卷起千层雪浪,再加上当年红军英勇涉险的气魄,使这里更显得气势雄浑、 蔚为壮观。再如,危崖千尺的九龙峡,使人惊魂动魄,命悬一线;鬼斧神工的纳加石门,令 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妙趣横生的腊子水帘洞(实为一道长186m、最窄处仅4m宽的一线天 峡谷),让人心旷神怡,为之倾倒。总之,迭部峡谷之多、之险、之秀,在西北地区十分罕 见。
2�气候宜人、动植物繁多,是省内最佳的绿色生态乐园。
迭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适中,宜人的气候使其成为游人避暑休闲的绝佳之处。迭部
向为甘肃的木材基地,虽历经采伐和破坏,其森林覆盖率仍保持在54%,整体植被覆盖率达8
5.9%,为全省最高。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4670.9万�,占甘肃的1/4。其中尤以腊子口、达
拉、多儿和阿夏4乡的森林保护较好:老龙沟郁郁葱葱的万亩人工林尤如西北干旱区中一颗
璀璨的绿宝石;拉孜沟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则是远离城市钢筋水泥森林的人间仙境;白龙江
畔古老的小叶白杨造型各异,韵味无比;尖尼沟中的“一根五树”红松鬼斧神工,造化奇迹
。在众多沟中宽谷和山梁之上还发育着大片的天然草场,水草丰美,野花烂漫,成群的牛羊
点缀其间,与山坡上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交相辉映,宛若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气让人们找到了
远离尘嚣的净土;湛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溪水使人进入返璞归真的意境。同时,这里还吸引了
各种野生动物繁衍其间,其中不乏大熊猫、苏门羚等珍品。总之,迭部气候宜人,动植物种
类繁多,堪称省内最佳的绿色生态乐园。
3�长征胜迹家喻户晓,红色文化积淀深厚。位于达拉沟东端的俄界,长征途中曾召开过中 央政治局坚持北上抗日方针、与张国焘分裂行为作坚决斗争的俄界会议,是我党历史上又一 关键性重要会议;小村茨日那的一座普通藏式两层木楼,是毛主席曾居住和亲自指挥过战斗 的地方,伟人的风采令后来人遐想无限;天险腊子口,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在这里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所有这些革命胜迹,都见证了历史上那次可歌可 泣的长征壮举,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无价精神财富,也是迭部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们 无疑将成为迭部特色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4�藏风民情淳朴浓郁,藏文化旅游魅力无穷。世代生活在高原之上,历史上长期臣民于吐 蕃的统治之下,多年来与西藏不断交流,这一切都孕育了迭部原汁原味的藏文化。无论在民 居、习俗、语言上,还是在生活习俗、待客礼节上,迭部的藏族同胞无不给人以淳朴敦厚的 印象和热情豪放的感受:东哇村造型独特的沓板房,达益村串珠相连的水磨房,草原上风情 万种的锅庄舞(甘南向为歌的家乡,舞的海洋,迭部自然也不例外),小河畔含羞带笑的洗衣 女郎,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人痴迷,令人神往。此外,古老而神秘的藏传佛教也深深扎根于这 片土地之上,全县有寺院33座,教派近十种。其中白古寺是省内独有的萨迦派寺院,建筑风 格独特,藏经佛理深奥;然子寺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典雅;苟吉寺乃苯教寺院,各方面自成 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迭部俨然就是一座藏文化的大观园,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三、旅游开发总体布局构思
从旅游资源特色、品位、开发利用方向和游客需求心态、交通干线走向及实际开发能力综合
考虑,迭部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以巴仁桥—腊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
沟公路(迭部段)和江果河—扎尕那—迭部—麻牙公路为主轴,腊子口和电尕景区为重点,
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形成以横“丁”字型为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构建三大旅游板块和塑
造四大旅游精品。
以巴仁桥—腊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沟公路(迭部段)和江果河—扎尕那—迭部—麻牙
公路为主轴——这两者均为今后迭部县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和大西北通向大西南的捷径
,加之沿线不仅串联了迭部旅游资源的精华,且北可达省会兰州或州府合作,南直抵世界自
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既有利于吸引兰州、合作方向的游客,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九寨沟、黄
龙这两大旅游热点的辐射效应,从而形成兰州—九寨沟的最短黄金旅游线,故理所当然地应
成为迭部旅游开发的主轴。
以腊子口和电尕景区为重点——这两大景区均具有自然景观清新奇特、生态环境质量颇佳、
海拔相对较低、小气候十分宜人的特点,且又各具优势:前者因长征胜迹而享誉海内外,峡
谷风光美冠甘肃,原始森林和人工林遮天蔽日,水帘洞堪称陇原一绝,且紧靠巴代公路,毗
邻麻九公路,距兰州、定西和九寨沟等主要目标市场最近;后者系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所在,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白龙江溪谷宽窄相间,两岸景色如画,建设用地充足,虎
头山、措让湖等奇山异湖雄伟壮丽,且通过两阿公路连接国道213线,又是续建中的江迭公
路的终点,距目前的兰州—九寨沟黄金旅游线和州府合作最近。因此,迭部的旅游开发优选
这二者为重点是完全准确的,也是可行的,有助于以此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以横“丁”字型为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即县域东半部沿巴代—两阿—麻九公路形成
铁尺梁—腊子口—麻牙—多儿—洋布—九寨沟的旅游线路,西半部沿江迭—两阿公路形成东
哇—益哇—电尕—旺藏—麻牙的旅游线路,二者有机组合联接,便构成了以横“丁”字型为
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
构建三大旅游板块和塑造四大旅游精品——即根据功能差异和开发利用方向的不同,构建中
部长征胜迹峡谷森林游览区、北部奇山异湖江畔佳境游览区、东南藏俗牧歌动物乐园游览区
等三大旅游板块,塑造红色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峡谷溪涧旅游和藏文化旅游等四大旅
游精品。参考资料:
1.黄羊山、王建萍着.旅游规划.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6�
2.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开发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1�
3.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
4.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1�
5.肖星、严江平着.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
6.肖星主持.迭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9.(27)�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㈡ 甘肃省有14个地州市,各地市各有多少个县各县人口分别有多少地域特征是什么离兰州的大概距离是多少
根据2010年甘肃省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各市、州常住人口(单位:人)
全省合计 2557 5254
兰州市 361 6163
嘉峪关市 23 1853
金昌市 46 4050
白银市 170 8751
天水市 326 2548
武威市 181 5054
张掖市 119 9515
平凉市 206 8033
酒泉市 109 5947
庆阳市 221 1191
定西市 269 8622
陇南市 256 7718
临夏回族自治州 194 6677
甘南藏族自治州 68 9132
如果你真的有需要各市州下辖县的人口,我可以再提供。先提供二个。
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兰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24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甘肃省政府和市、县(区)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记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3]为361616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14246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73699人,增长15.07%,年平均增长率为1.41%。从民族人口分布来看,56个民族在我市常住人口中都有,其中汉族人口为3456787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59376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1112369户,家庭户人口为313881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7人减少0.4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49809人,占51.15%;女性人口为1766354人,占48.85%。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56下降为104.72(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0)。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75165人,占13.14%;15-64岁人口为2823995人,占78.09%;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7003人,占8.77%。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458208人,占12.6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3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3个百分点。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6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7001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433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0408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6916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9892人上升为2129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0407人上升为2055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9987人上升为3053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5450人下降为1850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767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73524人,文盲率[5]由6.40%下降为3.53%,下降2.87个百分点。
六、人口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城关区 1278745人
七里河区 561020人
西固区 364050人
安宁区 288510人
红古区 136101人
永登县 418789人
皋兰县 131785人
榆中县 437163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5]文盲率是指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临夏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临夏回族自治州统计局2011年5月1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记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州常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州常住人口[3]为1946677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446797户,家庭户人口为189176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2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70人减少0.47人。
三、性别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85235人,占50.61%;女性人口为961442人,占49.39%。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64下降为102.47。
四、年龄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22288人,占21.69%;15-64岁人口为1365200人,占70.1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9189人,占8.1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7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7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72872人,占39.7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73805人,占60.3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了8636人,下降1.11%;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25996人,增长12.0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794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241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037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9198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26人上升为349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5182人上升为680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2235人上升为1748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055人上升为50958人。
全州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991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85402人,文盲率[5]由32.54%下降为10.78%,下降21.76个百分点。
七、人口地区分布
全州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全州各县(市)常住人口单位:人
地 区 人口数
全州合计 1946677
临夏市 274466
临夏县 326123
康乐县 233173
永靖县 180161
广河县 227466
和政县 185083
东乡县 284507
积石山县 235698
㈢ 甘肃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全省63.5(单位人/平方公里,下同)
1.兰州市城关区4227.3
2.临夏州临夏市2696.6
3.兰州市安宁区2413.8
4.兰州市七里河区1183.9
5.兰州市西固区857.1
6.临夏州广河县464.7
7.天水市甘谷县400.5
8.天水市秦安县387
9.庆阳市西峰区371.5
10.临夏州临夏县321.8
11.平凉市庄浪县288.8
12.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285.7
13.天水市秦州区282.6
14.平凉市崆峒区268.6
15.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67
16.兰州市红古区258.3
17.临夏州康乐县249.3
18.平凉市泾川县248.4
19.陇南市西和县231.1
20.天水市武山县228.7
21.平凉市静宁县223.4
22.临夏州和政县218.7
23.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211.9
24.白银市白银区211.4
25.庆阳市宁县208.9
26.武威市凉州区202.7
27.定西市临洮县192.9
28.定西市陇西县191.9
29.庆阳市正宁县180.6
30.天水市麦积区178.2
31.定西市渭源县177
32.平凉市华亭县160.6
33.天水市清水县159
34.陇南市成县155
35.定西市通渭县151.8
36.庆阳市镇原县148.6
37.定西市岷县137
38.兰州市榆中县133.5
39.陇南市武都区123.9
40.张掖市甘州区122.6
41.陇南市礼县122
42.酒泉市肃州区121.1
43.平凉市崇信县117.4
44.平凉市灵台县112.9
45.定西市安定区111.2
46.庆阳市庆城县108.5
47.临夏州永靖县107.3
48.甘南州临潭县102.8
49.白银市平川区98.8
50.定西市漳县97
51.白银市会宁县91.6
52.陇南市宕昌县90.5
53.兰州市永登县85.4
54.白银市靖远县82.9
55.陇南市徽县80.8
56.兰州市皋兰县79.8
57.武威市古浪县78.4
58.金昌市金川区68.6
59.张掖市民乐县67.8
60.陇南市康县67.6
嘉峪关市64.7
61.庆阳市合水县57.1
62.张掖市临泽县54
63.陇南市文县50.1
64.甘南州舟曲县46.5
65.白银市景泰县43.8
66.金昌市永昌县42.6
67.庆阳市环县37.9
68.张掖市高台县37.1
69.张掖市山丹县37
70.陇南市两当县36.4
71.庆阳市华池县34.4
72.甘南州合作市33.7
73.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30.8
74.甘南州卓尼县20.3
75.武威市民勤县17.6
76.甘南州夏河县14.4
77.甘南州迭部县11.7
78.酒泉市玉门市10.5
79.酒泉市金塔县8
80.甘南州碌曲县7.04
81.酒泉市瓜州县5.4
82.甘南州玛曲县4.9
83.酒泉市敦煌市4.5
84.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5
85.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0.93
86.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0.15
㈣ 甘南的地理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西藏之外的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连秦陇,西接雪域,南邻天府,北与本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历史上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南州在内地与藏区之间起着承接过渡的作用,是青藏高原社会大系的窗口,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
甘南地区历史悠久,古为雍州之地,秦时部分地方属临洮管辖,西部地区称“羌中”。西汉时,东部属陇西郡,今夏河县王格尔塘以北属金城郡辖地。设白石、羌道二县。隋时置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唐朝初年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叠州、芳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所辖,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包括洮州卫和河州卫及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清干隆时,境内各县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属兰州府。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属渭川道,1926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49年9月至12月临潭、卓尼、夏河、西固相继解放。1952年7月成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设州人民委员会。1968年6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1980年4月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及其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州内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3000米,地貌为侵蚀构造的高原山地景观。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西有积石山,南有岷山,北有太子山,中有西倾山,均呈近东西向展布,地貌可分为高山草原区,是天然的优良牧场;高山森林区,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是甘南主要的林区;丘陵低山区,山峦起伏,沟浅谷宽,是发展饲养业和种植业的主要地区。山脉主要有岷山、西倾山、积石山三条山脉,均属昆仑山脉余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多在3500——5400米之间。
位置: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西接青海,南邻四川,北通宁夏回族自治州,东达定西、陇南地区。
面积: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60多万。
行政区划分:现辖1个市,合作市;7个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舟曲县、迭部县、卓尼县、临潭县。
景观:拉卜楞寺、则岔、尕海风景区、郎木寺、桑科草原、贡唐宝塔、达宗湖等。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资源以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建筑和草原风光为主,这里有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寺内有造型别致的贡唐宝塔;还有当地人民的天然牧场——桑科草原等,自然风光极佳。夏河县交通便利,距省城兰州270公里,离州府合作67公里。是观光旅游、饱览草原风光和宗教文化的理想之地。
㈤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经纬度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46′~104°44′,北纬33°06′~36°10′之间。
甘南州的南部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州毗邻。下辖合作和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七县一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7万人,藏族占54.2%。
㈥ 迭都县属于甘肃哪个市
迭部县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参考资料: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南州东南部,白龙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02°55′~ 104°05′,北纬33°39′~ 42°20′之间。海拔高度1600米~4920米之间。全县辖12个乡,52个行政村2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万人,系藏民族聚居区。总土地面积为5108.3km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县境内青山碧水,层岭叠章,遍布悬泉、飞瀑、神湖、秀峰、隘峡等奇丽而壮观。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6.7℃。县内有森林、矿产、水能、草场、珍稀动植物,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林地面积30.0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8.32%。水利资源目前境内装机容量达2.9万千瓦。天然草场235.28万亩。现已探明的有金、铜、铁、钒、镁、白云岩等17种矿产资源。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大熊猫、羚羊、雪豹、梅花鹿、红腹锦鸡、水獭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27种。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沙束、蕨菜、木耳、羊肚菌、蘑菇等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受到国内外商家的青睐。野生药材植物127种,中药材总量在3200吨以上,还有很多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作用的野生植物和菌类资源待开发利用。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电尕镇,邮政编码:747400,电话区号:0941 。
迭部县辖1个镇、11个乡:电尕镇、益哇乡、卡坝乡、达拉乡、尼傲乡、旺藏乡、阿夏乡、多儿乡、花园乡、桑坝乡、腊子口乡、洛大乡。
㈦ 迭部县海拔多少米
1600米至4920米
迭部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地处秦岭西延岷山、迭山山系之间的高山峡谷之中,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川交界处;北靠卓尼县,东连舟曲县,东北与宕昌县哈达铺镇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省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接壤;总面积5108.3平方千米。
迭部县地区处于大陆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带,属非典型性大陆性气候,干湿季分明,季风气候特点突出,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春季风多雨少,秋季阴雨连绵,沿河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时数平均为2242.2小时。
七月份太阳辐射量最大,十二月份最小,年平均气温在8—11℃之间,无霜期147天,降水量634.6毫米,多在5—9月份,冬季最大冻地层深度66厘米,土壤以大范围水平分布看,处于棕壤和褐土地带。
县境所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和区内特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和造致迭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长无夏,春秋相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而分布不均,春季风多雨少,秋季阴雨绵绵;因地形高差悬殊,水平差异大,垂直变化显着。
㈧ 甘肃叠布海拔多少米
应该是甘肃迭部。甘肃省迭部县城海拔2400米之间。
迭部县县城海拔为2400米,县域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最大2900米,平均坡度30~35°,境内白龙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岷、迭两大山系水系之间,北部迭山主峰4920米,为黄河水系与水系的分水岭,县,内海拔最低处为洛大地区,海拔在1500米左右。区内海拔3700米以上山地,保存着古代山谷冰川侵蚀地貌,强烈风化所形成的泥石滩以及冰斗、角峰、悬崖耸立,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㈨ 甘肃甘南州和临夏州哪个人口多
临夏州人口多。甘南州人口70.5万,临夏州61万。
一、甘南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州毗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46′~104°44′,北纬33°06′~36°10′之间。下辖合作和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七县一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7万人,藏族占54.2%。甘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世界华人联合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旅游胜地”。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简称临夏州)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设立。
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东临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濒兰州市,是甘肃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枢纽。
2012年,临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6.4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3.35亿元。
截至2012年,临夏州幅员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下辖1市5县2民族县;总人口为215.0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