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石塘有多少人口
1. 石塘镇的基本信息
石塘镇地处灵山县东部,距县城33公里,与浦北县的乐民、赛圩、福旺、横县的百合、 马山等镇毗邻,总面积112.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4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529公顷,辖1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93个自然村,总人口47988人,其中农业人口46228人。
全镇实现村村通汽车,钦玉二级公路贯通境内,全镇18个村(居)委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广播,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新建1个镇级农贸市场和6个村级市场,镇村两级农贸市场逐步实现网络化,商品交易活跃,9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以上为历史数据)。 主要经济作物有优质米、“三月红”荔枝、龙眼、茶叶、八角、杨梅等,乡镇企业以建材业为主,主要有中秀水泥厂、八垌红砖厂、叶氏双飞粉、木器厂等,其中镇办企业中秀水泥厂(已倒闭)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创税200万元。
全镇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农业生产总值7022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03万元,财政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0元。
2. 石塘镇的介绍
石塘镇位于安徽肥东县,东望南京.南滨巢湖,尽享合肥大都市区位优势。处于合芜、合宁高速出入口,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据传,石塘桥古称柳树店,清干隆年间,因这里有座石拱桥和三口大塘而更名为石塘桥。民国年间石塘桥为合肥县东乡较大的商业集镇,有粮食行、纱布行、棉皮行、蹄角行、家禽和水产行30家,以耕牛、土纱布、粮食交易闻名。1949年前石塘桥是合肥县石塘乡治所。建国后石塘桥是石塘乡人民政府、石塘区公所、石塘人民公社驻地。1992年石塘乡和龙城乡合并,成立石塘镇。2006年11月王铁乡并入石塘镇。 石塘镇系国家级文明村镇,安徽省首届文明乡镇,也系安徽省中心建制镇。镇域面积12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00公顷,辖14个村委会、5个社区委会,人口7.1万,其中镇区人口1.2万。 石塘镇交通发达。合芜、合宁公路穿镇而过,且有出入口,镇内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 石塘镇是肥东县中东部商贸重镇。建有建材、粮油、农贸、小商品、畜牧交易等五大专业市场,个体商业户600多家,商业氛围较浓,吸引半径达30公里。 石塘镇的地方特产有“石塘驴巴”、“浮槎云雾”茶,远近闻名,深受顾客青睐,堪称石塘二绝。
3. 横县石塘镇有多少人口
石塘镇地处横县西北部,全镇下辖10个村委会(石塘、大料、禾仓、逢村、禾塘、木道、瑶端口、芦村、沙江、下垌),50个经联社,人口达35182人。
4. 石塘镇的区域概况
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东方好望角——石塘镇,位于温岭市东南濒海处,是一个古老的渔村集镇,旧称石塘山,原为一海岛。据《台州府志》记载:“塘多泥筑,少石砌者,惟此塘独砌以石,故即以为全岛总称。”
石塘镇西北以石塘山为屏,三面环海,具有旖旎的海滨风光。镇中房屋、道路随地势升降而建,石屋、石街、石巷、石级 、石塘的石头房子,独具风采。在方圆四五平方公里的山岙里,全是那种“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
全镇由灰色的巨石构成。靠海的道路、老屋皆依坡而建,房屋随——地势升降起伏,极目四望,路是石铺,街是石造,巷是石围,房是石砌。石塘的老街,弯弯曲曲的块石街路的缝隙里长满了野草和青苔,这是时间走过的最好证据。两旁石砌的房屋错落有致,为了防御海风的侵袭,屋顶也用石头和岩块构成,古朴苍茫、雄浑粗犷,给人一种浩然的阳刚之美和悠远的沧桑之感。 明代古堡是石塘最高最古老的地方。
石塘,位于温岭市东南沿海,由原石塘、箬山、钓浜三镇合并而成,行政区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58.6公里,辖58个行政村(其中纯渔业村56个),常住人口7.3万。石塘镇是浙江省渔业重镇、全国着名渔业乡镇,拥有各类船只1600多艘,常年水产品总量30万吨,拥有国家一级渔港——石塘渔港。石塘工业经济实力逐年提升,其中以水产加工、机械、电子、船舶修造为主导行业,呈现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石塘镇更是温岭的一张旅游金名片,阳光沙滩、海韵石秀,素有“画中镇”之称。2000年新千年的第一道曙光在中国大陆首先照到温岭石塘,同年,一颗编号为1414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温岭曙光”星,成为第一颗以浙江省城市命名的小行星。石塘石屋独具特色,其楼房皆依山傍海,以块石垒筑,高低错落有致,石屋、石街、石巷、石级,以融合天工之巧和人工之妙的特色闻名遐迩,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也成为中国美院写生基地。石塘大奏鼓、扛台阁、小人节等民俗文化古老而富有风情,海洋剪纸、船模、贝壳画等民间工艺独特且历史悠久,其中大奏鼓、七月七小人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0年以来,在温岭市委、市政府的坚实领导下,石塘镇抢抓机遇促转型,夯实基础求突破,全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四件大事在石塘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一是确立“稳定渔业、振兴工业、开发新区、发展旅游”的发展思路,紧抓沿海产业带开发的政策机遇优势,努力挖掘和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着力构筑发展环境、发展平台、区域环境优势,发展难题有效破解。二是上马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且配套日趋完善,集聚和辐射效应明显,使我镇成为全市东部大开发的先行军之一。三是制定石塘半岛旅游开发规划,依托“阳光、沙滩、石屋、渔港”资源特色,打响“阳光石塘”品牌,于2010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强镇,并荣获首届“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十大特色名镇”、“浙江省民间民族艺术之乡”等称号。四是开展“风情渔镇”创建,使我镇新农村建设的风格、模式、步骤进一步明确。保护复建、联创联建、渔家乐成为石塘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标志性亮点。
5. 石塘村的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445户通自来水,有315户饮用井水, 有845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09户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6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36户。该进村道路为土路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4.6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4.63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0.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该村到2011年底,有50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6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概况:石塘村古名石川,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东北部,是一个古老的小集镇。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距县城16公里,龙泉溪南岸,丽浦公路纵贯境内,水陆交通方便。属石塘乡。1958年并入丽水县。1984年10月复归云和县管辖,属双港乡。1992年5月,撤区并乡扩镇时,设立石塘镇,为镇人民政府驻地,有村民130户,共404人。
农业产业:石塘村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峡谷倾斜,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水利资源丰富。石塘水电站建在境内,是国家重点工程紧水滩水电站的二级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为7.8万千瓦,年发电1.89亿度。另外还有石塘坑梯级水电站,分为三级开发,共装机5台,计1315千瓦。电能资源丰富,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能源。有耕地116亩,人均耕地3分,因大部分良田在建水电站时被征用淹没。现有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溪两岸及垄谷坳坞中,主种水稻、番薯、花生、芝麻等。1992年粮食总产67.1吨,平均亩产383公斤。林业用地5200亩。盛产油茶籽、茶叶、柑桔等。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优势较大。1949年后,兴修水利、抗旱排涝、封山造林,林木蓄积量逐年递增。石塘村林场,现有林地1800亩,管理制度完善。每年均可计划采伐,同时注意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综合发展农村经济,已由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多渠道、多层次的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指导下,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设桥梁,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并强调从实际出发,既不荒废一分耕地,又要面向市场。多方开拓商路,能商则商、能农则农,尽量做到农商并兴。加快调整和优化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推广优质米、特种米基地。另外建立经济作物基地,发展名、特、优、稀品种,走特色农业之路。面向市场消费,发展优质畜、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农业走向市场过程中,朝“场户联结、产销一体”方向发展,使石塘村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
工业发展:70年代末,石塘村还是个集体经济较薄弱,农民收入低微,温饱问题尚难解决的村庄。1988年为解决建造水电站130名后靠移民的生活出路,使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彭和兴领头办起了第一个石塘机械铸造厂,为各地生产半成品铸件。产品远销省内外,并与华东最大阀门市场永嘉县挂上钩,年产值达350万元,随后又办起五金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等。
1992年初,彭和兴自费前往开放城市考察。看准建材、钢材市场。回来立即投资120万元,购置两套轧钢设备,扩建铸造厂。短短时间,建成云和第一家钢材生产基地--云和轧钢厂,年产值达1300万元,日产钢材13吨。各种规格的钢材投向市场后,缓解了山区的钢材紧张局面。石塘村现有机械铸造厂8个、刨光厂1个、轧钢厂1个、五金加工厂1个、木材加工厂2个,年产值达1800万元。轧钢厂实行联营承包,铸造、刨光实行“一条龙”生产流水作业。一个以轧钢为龙头的占地32亩的工业小区,正在逐步形成。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达800元,比1980年增长4倍。
基础设施:石塘村的经济的发展,促进村民逐步走向富裕道路。村民学习文化,走科技兴农道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投资10万元新建一幢小学校舍,教室宽敞,设备较齐全,另外又兴办幼儿园,解决村民后顾之忧。教育、科技的振兴,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石塘村近来招收外地工人百余人。流动人口逐年递增。
1992年,村委会投资7万余元,建成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站。村民可以收看7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安装自来水,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吃水难问题。建立和健全医疗保健、财产保险等劳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