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中国有多少个中华鲟

中国有多少个中华鲟

发布时间: 2022-10-29 18:39:06

A. 中华鲟还有多少只2021

大概是132条左右。

拓展
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古鲟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它是地球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有“国宝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是大型洄游性鱼类,生在长江里,长在海洋中,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的金沙江产卵繁殖。

B. 中华鲟的分布

鲟 鱼

分布在我国的鲟鱼有8种,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有史氏鲟和达氏鳇;新疆有3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主要分布在与前苏联相通的支流中,种群数量少长江的3种均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对其进行一切经营性捕捞活动。

据黑龙江省水产局统计,1981-1998年间,年捕捞量在137-452吨。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亚科,鲟属。

史 氏 鲟(国家2级保护)

一、史氏鲟(施氏鲟)的生活习性和分布

史氏鲟的栖息在河道中,是非洄游型鱼类,喜在底质沙砾江段索饵,在水体底层游动,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区越冬,越冬期亦甚活动。成体很少进入浅水区,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后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5月份后开始产卵游动,进入产卵场,在底质沙砾处将卵产在沙砾上,卵具粘着性。产卵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而集中。

史氏鲟为动物食性,在天然水域中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也有食两栖类的情况。幼鱼的食物则以底栖生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主。繁殖期间摄食强度下降或停食。史氏鲟的最低成熟年龄,雌鱼9-10年;雄鱼7-8年,卵巢重为体重的12.7%-34.7%,成熟卵径3-3.5毫米,每千克卵3-6万粒,平均约为4.4万粒。

80年代前,黑龙江鲟鱼的种群数量较大,史氏鲟的自然分布也较广,从黑龙江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水域均有分布,甚至嫩江也偶有发现,而以黑龙江中游数量居多。因此黑龙江鲟鱼的主要渔场分布在爱辉、孙吴、嘉荫、罗北、绥滨、同江、抚远等江段。捕捞江段约950千米,罗北至同江江段为主要渔获区。近期的调查则表明:除黑龙江中游还有发现,松花江鲟鱼已经绝迹,捕捞生产区已缩小到同江、勤得利、抚远不足200千米的江段之间,生产水面缩小并向下游移动。

二、史氏鲟的形体结构特点

1、外部形态

史氏鲟体延长,呈圆锥形,外被5行骨板,其中骨板1行,数量11-19行,侧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30-47个;腹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4-11个。头呈三角形,略为扁平,侧面观呈楔形。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史氏鲟幼体在吻腹面,须基的前方有数目5-9粒不等的粒状突起,平均7粒左右,当地渔民据此称史氏鲟为“七粒浮子”。体长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尾为歪尾型,尾旗上叶大于下叶,上叶尖长向后斜伸。背部体色棕灰或褐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躯干部横切呈五角形,腹部较平。

2、内部结构特点

骨胳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的前段有软骨性椎体。头部的大部分是软骨,极少部分是膜内化骨构成的脑盒。肩带部具有锁骨和匙骨等膜成骨。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

鳃耙31-48,鳔大,仅一室,与消化道相通。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心脏还保留动脉圆锥,有冠状窦、体壁动脉。肛门与泌尿生殖孔各向外开口。雄性的输精管经过中肾通尿殖管,雌性卵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细叶分枝状,外覆以极薄的卵巢膜,卵巢通过卵巢系膜与肾脏相连。成熟期,黑色的卵粒充满腹腔。输卵管一对,位于腹腔侧壁内,斜形的喇叭口开于腹腔中部,另一端以很短的游离端及其开口套叠并终止于尿殖管中。游离的这一段称为内输卵管,因兼具输卵和输尿的功能,故名尿殖管。左右尿殖管在腹腔后端汇合成尿殖道,末端以尿殖孔与外界相通。成熟卵的通道是经喇叭口、输卵管、内输卵管、尿殖管、尿殖道、尿殖孔而排出体外。

三、史氏鲟对水质温度和环境的要求

1、温度

史氏鲟是黑龙江的鱼类,自然状态下每年要在冰下约5个月,因此它的低温忍受限为1-2℃,高温忍受限可达30℃,最适生长温度为21℃左右,最适的孵化温度为18-20℃。在生存温度内,史氏鲟对温度上下波动的适应能力很强,笔者曾对仔鱼进行过试验,当水温在短时间内升高或降低8-9℃时,鱼苗仍可忍受,没有造成损失。根据史氏鲟繁殖和生长特点,该鱼应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

2、对水质环境的要求

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经先期过度可直接放入盐度为4-5的水中,5-10小时盐度可增加到6-7,24-28小时后即可适应盐度为9-10的盐水。抗病能力也很强。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要高很多。前苏联对养殖鲟鱼水质有较明确的标准。史氏鲟养殖经验告诉我们: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总硬度略高些(2-3毫克当量/升)对孵化和育苗都有好处。

四、史氏鲟的经济价值

鲟鱼以其自然的食品质量和价值,特别是它们的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均是最珍贵的水产品。

中 华 鲟(国家1级保护)

别 名:黄鲟,大癞子、着甲、鳇鱼、鲟鱼、腊子

保护级别:国家1级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3.1m,重300kg。体侧青灰、灰褐或灰黄色,腹部乳白色,鳍灰色。体长梭形。头大平扁,为三角形,头部下方有1个成横裂状的能自由伸缩的口。口前方并列着4根短须。眼小,眼后有喷水孔。背骨板10~16块,侧骨板26~42块,腹骨板8~17块。尾鳍歪形,上叶长,下叶短。中华鲟是低等的硬骨鱼类。

生活习性:溯河洄游鱼类。栖息于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地带,在海里育肥、生长。7~8月便由海进入江河,溯流而上,冬季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过冬。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上溯到江河上游有石质河床的江段产卵。食物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靠口的伸缩,把食物吸入。进入江河后,在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不吃东西。

分布地区:为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在我国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以及珠江都有发现,但自爱长江最常见。国外分布见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

达 氏 鲟(国家1级)

别 名:长江鲟、鲟鱼、沙腊子、小腊子

保护级别:国家1级

识别特征:体大,最大体长93~108cm,体重9.0~15.1kg。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呈楔头形。吻的腹面有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背鳍1个,后位。臀鳍始点稍后于背鳍。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体具5纵行骨板,背鳍部骨板10~16块,体侧骨板31~40块,腹侧骨板10~12块。

生活习性:喜群集于水流缓墁、泥沙底质、富腐植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处,为纯淡水定居性鱼类。食物杂食性。雄鱼4~7龄性成熟;雌鱼6~8龄性成熟,春季3~4月产卵。现已人工养殖。

分布地区:现仅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国外在朝鲜汉江有过分布。

西伯利亚鲟

别 名:贝氏鲟、尖吻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可达2m以上,重200kg。体侧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长筒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长。下唇中断。吻钝圆,口前吻部长小于宽。外侧吻须达口角。体被5行骨板,均有棘状突起。背骨板12~16块,体侧骨板46~49块,腹侧骨板10~11块。背鳍1个,后位,上缘微凹。臀鳍始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侧位而低。尾鳍歪形,后缘凹形。

生活习性:西伯利亚鲟分为3个种群,洄游型、半洄游型和定栖型。其中定栖型稀少。主要以毛翅目、蜉游目、摇纹幼虫等为食。性成熟迟,在俄罗斯最小成熟年龄7~10龄,最大为17~18龄。5~6月中旬产卵。

分布地区:我国仅见于新建额尔齐斯河流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毕河至科累马河流域。

俄罗 斯 鲟

别 名:俄国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体长约2.35m体重13.5~24.6kg。体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体长筒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尖。吻钝状,头上部有辐射状颗粒,颗粒间距不大。下唇中央中断。吻须短,不达口角。背鳍1个,后位,后缘微凹。臀鳍位于背鳍基中部下方。尾鳍歪形,后缘凹形。体有5行骨板,骨板上覆盖着许多行星状纹,背鳍前有10~14块骨板,体侧有30~43块。

生活习性:为溯河性鱼类,有时也定居淡水中。成鱼以底栖鱼类和蚊幼虫为食。8~15龄性成熟,4月下旬在河上游的石砾水底上产卵7~80万。现我国已引进养殖。

分布地区:俄罗斯的黑海、亚速海和里海水系,并溯河进入淡水中。

白 鲟

别 名:象鱼、象鼻鱼、扬子江白鲟、琵琶鱼、朝剑鱼、箭鱼、象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国家I级

识别特征:最大个体长可达7m,体重908kg。体背部和尾鳍深灰或浅灰色,各鳍及腹部白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平扁而窄,基部宽大而肥厚。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背鳍位体后方。臀鳍位背鳍后下方。尾鳍歪形尾,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体表无鳞,或仅有退化的鳞痕。侧线位体侧中位。

生活习性:为海、淡水洄游鱼类。肉食性,以鱼、虾、蟹等为食。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7~8龄,体重25~30kg;雄鱼成熟稍早。3~4月为生殖季节,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生长较快。

分布地区:我国特有种,产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黄海、渤海、东海等。沿长江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金沙江等。

短 吻 鲟

别 名:无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国际)

识别特征:成鱼体长40~90cm。体上部深黑色,腹部色浅。体延长,呈梭形,躯部断面呈近五角形。吻短而钝,仅有头长的1/4。体被5行骨板,体后部骨板小,为前部一半左右,骨板间有小刺状突起。背骨板11(8~11)块,体侧骨板32(22~33)块,腹侧骨板9(6~9)块。背鳍后位,臀鳍位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位低,腹鳍位背鳍前,尾为歪形尾。

生活习性:每年4~6月到上游急流处产卵。体长50~60cm,4~16龄性成熟,寿命50~60年。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为食。

分布地区:美国弗罗里达州圣约翰斯河向北至加拿大闻克孟河的北美大西洋沿岸海河湖水域。

波罗的海鲟

别 名:鲟、长吻鲟

保护级别:CITEF附录I(国际)

识别特征:体大,最大体长3cm以上,重200kg多。体橄榄灰色,腹部色浅。体延长,呈梭形,躯部断面呈五角形。吻尖长,吻长约等于吻后头长,随着鱼体长大,吻变成短钝。触须长,后可伸至口角。鳃耙短,稀疏,其长短于眼径。背鳍后位,臀鳍始于背鳍中央下方。胸鳍侧下位。体被5行骨板,背骨板10~12块,体侧骨板29(27~36)块,腹侧骨板9(8~11)块。歪形尾,上叶长,下叶后部较尖。

生活习性:为溯河性洄游鱼类。雄鱼7~9龄、雌鱼8~14龄性成熟,在石砾底质的急流处产卵,卵孵化期为64~120小时。成鱼以鱼类等为食。

分布地区:北大西洋的欧洲沿岸和美洲沿岸、黑海以及北到波罗的海、挪威沿岸到似瓦兰格尔峡湾。

匙 吻 鲟

别 名:长吻鲟、美国登陆艇(观赏鱼名)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1.8m,体重37kg以上。体灰白或棕黄色,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扁平,极长。眼极小。口下位。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颌齿尖,细小。鳃耙细长,密集。背鳍位体后方。背、臀鳍基部肌肉发达。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表光滑,仅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

生活习性:栖息于美国中、北部大湖、河流及附近海湾沿岸地区。以浮游动物为食,偶尔也食摇蚊幼虫等。性成熟迟,雄鱼7~9龄,雌鱼10~12龄。体重14.1~23.6kg的雌鱼怀卵量14.8~50.7万粒。生长迅速,有时当年可长到50cm以上,1龄以后生长缓慢。1994年我国已引进做商食用鱼养殖。

分布地区:美国中、北部地区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区,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分布。

C. 中国还有多少野生中华鲟

没有具体数字,从1981到1999年,中华鲟幼鱼补充群体和亲鲟补充群体分别减少了80%和90%左右。

据估算,1998-2001年长江中华鲟幼鱼资源总量约18.3-86.5万尾,2004-2008年约1.2-10万尾。根据长江口监测数据,1988-1992年长江中华鲟幼鲟数量较多,1993-2000年呈下降趋势,2001-2003年略有回升,2004年后数量波动较大。

2006年幼鲟误捕数量2100尾,2007年仅29尾,2008年205尾,2011年14尾,2012年跃升至467尾,2013年降至66尾;至2014年长江口未监测到任何幼鲟。2015年4-9月,监测到有3000余尾中华鲟出现在长江口。年际间幼鲟数量极不稳定,总体下降趋势明显。



(3)中国有多少个中华鲟扩展阅读

挽救中华鲟种群相关措施:挽救中华鲟种群的主要措施为增殖放流,但其效果究竟多大,人工繁殖对种群遗传有何影响,目前都未可知。

危起伟认为,增殖放流补充资源从短期来讲是有效的,近年来包括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研究所陆续放流的中华鲟大于600万尾,但在长江口监测估算人工放流的鱼仅占资源总量的5%。增殖放流后回来产卵的,至今还未能监测到。

在未来,危起伟希望通过长江生态联合整治行动,对中华鲟产卵场进行修复、改造与新建。按其设想,长江中游胭脂坝、官洲等故道夹江都可以改建为中华鲟栖息地。此外,还需要实施保护区能力建设、渔民转产转业等保护措施。

D. 中华鲟是什么动物

中华鲟,鲟科鲟属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物种,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

物种起源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纪(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鲟鱼是鱼类中最濒危的类群之一,63%的种类处于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状态,另外有3个种可能已经绝灭,其余的30%也受到威胁或处于易危或濒危状态,因此,现生的鲟鱼类均被列入红色名录[1]。

远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中国人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2]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3]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载,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该物种历史记录在韩国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梨,明江和青塘河中,但除了长江中下段以外,已经从所有这些地区中消失。

中华鲟的分布较广,在中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也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4]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物种。野外生活在中国长江葛洲坝下方。该物种历史上被过度捕捞。在20世纪70年代,该物种的总产卵数量估计为10000个,但在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总产卵量估计为203-257个。该数据表明,在37年期间,产卵总数减少了97.5%。1981年葛洲坝大坝的建设阻止了该物种的迁徙路线,使其无法到达河流上游的产卵场。只剩下一个产卵场(4公里长的河流),位于葛洲坝水坝下方。此外,2003年,三峡大坝建在葛洲坝大坝上游40公里处。这改变了水文状况(降低了河流在秋季和冬季的水位)并影响了水温。1983年至2007年期间,超过900万尾半成年鱼(包括幼鱼)被释放到长江以增加数种数量,但对野生种群的贡献被认为不到10%。因此,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

E. 鲟鱼有多少种



回答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鲟鱼共有27种。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分别为: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

F. 鲟鱼有多少种

  • 如题 , 可供食用和养殖的均为杂交鲟鱼

  •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鲟科 Acipenseridae 古老的鱼类

  • 分布于北半球北部的鱼种,多为洄游鱼类,其经济价值很高,正面临灭绝的危险。鲟形目的鱼一般体形较大,尾鳍和背鳍很短,尾鳍上叶上有菱形硬鳞,口下位,吻延长出来。鲟科身上有五列大的菱形骨板,匙吻鲟科身上无骨板裸露无鳞。

  • 现存鲟科有4属27种。中国有2属;鳇属鳃膜互连且游离,有2种,中国有1种。鲟属鳃膜连鳃峡,分离,约有19种,中国有6种。现存匙吻鲟科仅有2属2种,匙吻鲟分布于密西西比河水系,中国产白鲟。鲟、鳇及白鲟(古名鲔),周初皇帝即用以祭祖祈福,视为食中珍品。

G. 中华鲟的分布范围

中华鲟是现存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但目前仅长江中下游及近海水域尚有发现,其他江河中已经绝迹。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纪(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它的分布较广,在中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91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65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9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30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93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14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54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9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8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