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海有多少人口
⑴ 云南德宏市芒市有多少个乡镇
截至2019年8月,芒市有11个乡镇。
芒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古为“滇越乘象国”地,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是古代着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滇西边陲第一镇”之称,是德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
有6乡5镇1个街道1个农场管委会,80个村委会,15个社区居委会,1022个村民小组,53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1.0426万人,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8.23公里,陆距省会昆明679公里,空距427公里。
1、芒市镇位于云南省德宏州东部,芒市北部,镇政府驻地大湾村芒市大街。
交通便捷,政治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明显,辖区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东、北接保山市龙陵县象达乡、龙山镇,西、南连风平镇、轩岗乡。
2、遮放镇位于芒市西南部,东与三台山、勐戛镇相连,南与芒海镇及友好邻邦缅甸接壤,北与西山乡交界,西与瑞丽市相通,国境线长8.1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39公里,既是潞西市中心集镇之一,又是320国道出境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3、勐戛(ga)镇,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辖镇,位于芒市南部,距州府芒市32公里,分别与中山、风平、三台山、遮放、芒海5个乡镇相连,南与缅甸捧线接壤,国境线长4.5公里,全镇国土总面积356平方公里。
勐戛镇平均海拔1370米,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属中切割中山区,山地多陡坡,平均海拔1370米。
4、芒海镇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南部边沿,距市府芒市镇84公里,东邻勐嘎镇,西北与遮放镇相邻,南与缅甸勐古接壤,国境线长26.6公里。国土面积106.31平方千米,是低山、山地河谷地区。
属于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为1650毫米,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19.5°C。最高海拔2174米,最低海拔87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900米。
5、风平镇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芒市坝东南部,全镇占地面积394.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63米,水资源丰富,芒市河和果郎河穿流过境,是芒究水库、芒别水库、那目水库的灌区,距市府芒市8公里,是一个以傣族聚居为主的山坝结合乡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320国道,潞盈公路和风法公路贯穿全境,芒市飞机场设在辖区,沿320国道向西南80公里可到国门瑞丽市姐告并通往缅甸北方重镇木姐和南坎,沿潞盈公路向西180公里可到盈江县,便利的变通网络,为农、工、贸全面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6、轩岗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部,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20公里,辖区内最高海拔2224米,最低海拔810米,东与风平镇相邻,西与五岔路乡毗邻,南与三台山乡接壤,北与江东乡、象滚塘乡相连,是一个山坝结合的乡。
7、江东乡位于芒市西北部,辖区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解放前主要为西练乡,后并为长安乡域,乡政府所在地河头村,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38公里,全乡属深切割中山区。
东与龙陵县河头乡相邻,南与梁河县勐养镇相连,西北面与五岔路乡、轩岗乡接壤。最高点在仙仁洞村打靛河背后主峰,海拔2303米,最低点在李子坪村坝连河口,海拔826米;
全乡地区性立体气候明显,温差8℃,适宜发展各类林业种植,是全市汉族聚居最多的乡镇,是芒市唯一的阿昌族聚居地,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粮食、畜牧、甘蔗、林业,特别是茶叶,是全市乃至全州种植茶叶最多的乡镇之一。
8、中山乡位于北纬24°05′-24°09′,东经98°11′-98°44′之间,地处芒市东南部,东与龙陵县木城乡相邻,北与风平镇(原法帕镇并到风平镇)平河村相邻,西与勐嘎镇相邻,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32.5公里,总面积27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82米。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71公里。
9、五岔路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芒市西部,乡政府驻地五岔路村,距市城44公里,距潞盈公路7公里,属于中切割中山区,山地多陡坡,年平均气温17℃,属于亚热带山地气候;
降雨量1300—1600mm,森林覆盖率达59.3%,,最高海拔1850米,最低海拔800米,东与轩岗乡相接,南与三台山乡相邻,西与西山乡相连,北与陇川县王子树乡隔江相望,东北靠江东乡,是一个汉、景、德多民族杂居的山区乡。
10、西山乡位于芒市西南部,地处东经98°01′20″――98°18′15″,北纬24°13′05″――24°23′20″之间;属中切割中山区,最高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780米,平均海拔800-880米,贯穿中部的红丘河山谷切割密度大;
谷底海拔800米,山地多向阳坡,年平均降雨量1600-2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9℃,系低热暖坡山地。东、南与遮放镇相接,北与五岔路乡毗邻,西与陇川县勐约乡、王子树乡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弄丙村,距市府芒市64公里,距320国道19公里。
11、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道两侧,是通往瑞丽、畹町等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
(1)芒海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芒市的历史沿革:
公元1949年,裁潞西设治局、设潞西县(治地芒市),芒市土司代办、设治局长方克胜任县长。
公元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4军41师121团进驻芒市,随解放军一同到达的军政代表团接管了潞西县国民政府,建立潞西县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
公元1952年,潞西县划出畹町镇,辖3区24乡(镇、街)。
公元1953年,潞西县划属德宏泰族𠎠颇族自治区。
公元1954年,高埂田等7个乡从梁河县划入潞西县。
公元1956年,德宏泰族𠎠颇族自治区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属德宏州,辖9区(站)61乡(镇)。
公元1958年,潞西县重新划分为15个人民公社,县辖曼令等8寨划归畹町镇;公元1959年,县辖莫里等15寨划归瑞丽;公元1960年,县辖崩补乡50%乡域划归陇川县。
公元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划归保山地区。
公元1971年,恢复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划归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公元1984年,人民公社改区、乡;公元1987年,改区、乡为乡(镇)、村公社(办事处),辖4镇11乡84个行政村(办事处)。
公元1996年10月28日,撤销潞西县、设县级潞西市。
公元1998年,风平乡、法帕乡、城郊乡分别撤乡设镇;潞西市辖7镇8乡,80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员会。
公元2004年,增设芒市经济开发区居委会;潞西市辖7镇8乡,80个村委会、5个居民委员会。
公元2005年11月,城郊镇、象滚塘乡合并为芒市镇,法帕镇、风平镇合并为风平镇,东山乡、遮放镇合并遮放镇;潞西市辖5镇6乡。
公元2005年12月,潞西市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
公元2007年12月,分芒市镇辖区置勐焕街道办事处;潞西市辖80个村民委员会、13个社区居委会。
公元2010年07月,潞西市更名为芒市。
⑵ 芒海镇的人文地理
芒海镇解放前属于遮放土司管辖,设芒海尾,解放后在芒海设乡,归东山文化站(区)管辖, 1985年改为副区级镇,1988年区改乡后,改为县辖镇。位于潞西市西南部,东经98°15′15″至98°27′18″,北纬24°12′10″,距市府芒市84公里,是潞西市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重要对外通道,也是潞西市对外开放的窗口重镇,最高海拔2147米,最低海拔870米,是低山、山地河谷地区。东临勐戛镇、中山乡,西面和北面与遮放镇相邻,南面与缅甸勐古地区接壤,辖区国土面积为10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6.5公里,占全市边境线的4%,辖3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全镇共有1266户(农业户1176户),总人口5527人(农业人口5189人),居住着汉族、景颇族、傣族和傈僳族四种主体民族,汉族502户,2325人,占42%;景颇族500户,2069人,占37.4%;傣族,140户,603人,占10.9%;傈僳族124户,523人,占9.6%;其他民族7人,占0.1%。全镇耕地面积为9182.2亩,其中,水田3998.5亩、旱地5183.7亩。
芒海通道集市与缅甸古集市隔河相望,双方边民自由互市,贸易往来频繁。为了加强边境通道的管理,国家于1978年在芒海设立边防检查站,把芒海通道纳入国家二类口岸进行管理。为了有利进出口货物的监管,1984年碗盯海关在芒海设立办事处。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5860万元,其中:进口贸易5195万元,出口贸易664.8万元。
⑶ 云南瑞丽、芒市的介绍
芒市,傣语称“勐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 位于东经98°05′-98°44′,北纬24°05′-24°39′之间,东西长约71公里,南北宽约62公里,总面积2987平方公里,东、东北接龙陵县;
西南连瑞丽市,西、西北与梁河县、陇川县隔龙川江相望,南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68.3公里;是通往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行政区划
芒市辖1个街道(勐焕街道),5个镇(芒市镇、遮放镇、勐戛镇、芒海镇、风平镇),5个乡(轩岗乡、江东乡、西山乡、中山乡、五岔路乡);
,1个民族乡(三台山德昂族乡),80个村民委员会,13个居民委员会,719个自然村,1008个村(居)民小组;兼辖遮放农场管理委员会(下设4个分场,31个生产队,2个直属单位)。
⑷ 瑞丽的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含在瑞丽居住半年以上中国籍人口)20万多人,其中城镇人口11.97万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7.68万人,其中傣族5.52万人、景颇族1.34万人、德昂17899人、傈僳族840人、阿昌族44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78人。
傣族
傣族为瑞丽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分布在瑞丽江沿岸的姐相和弄岛、勐卯三乡镇.瑞丽傣族多数为土着,部分由异地迁入,因地区差别,该区域内傣族大体上分傣勒、傣卯和傣德三个语支。傣勒意为上方之傣,即从北部或东部迁入的傣族。生活习俗及住房与潞西等地的汉族相近,亦称为汉傣,主要聚居地在勐卯镇。傣卯,即世居本地的后裔,仍保存着傣族的古朴习俗,喜居干栏式带晒台的竹楼。傣德,意为下方的傣族,即从缅境内迁入瑞丽的傣族,亦称“水傣”,习俗与傣卯接近。主要居住在瑞丽江沿岸的姐相乡、弄岛镇和勐卯镇。傣卯和傣德有名无姓,凭血缘关系攀亲,特别以母系血缘为重,名有奶名和帕嘎名。傣勒除了和傣卯、傣德用奶名和帕嘎名外,因习汉文需取学名,学名带姓。瑞丽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的傣文为“黎托哇”和“黎洞满”,其中,傣勒习汉文或“黎托哇”傣文,傣卯习“黎多满”傣文,傣德习“黎多满”傣文和缅文。
景颇族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的后裔。大约在一千多年前,景颇族先人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往南迁徙,直到17世纪逐渐定居在德宏一带山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文字都用拉丁字母拼写(有景颇文与载佤文两种)。“景颇”一词出自景颇支语支,其原意解作“人”,现意既是景颇支系的自称,也是载佤、龙峨、勒期、波喇等支系,总称“崩用景颇”。居住在瑞丽的景颇族,以载佤支和景颇支为主。其方言有景颇方言和载佤(龙准)方言两种,有少量的勒期和龙峨方言与载佤支相近。景颇族是瑞丽的主体民族之一。2008年,全市景颇族人口13816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8.2%。主要分布在从东到西的一带山区,西起于与缅甸隔河相望的等嘎,东止于潞西遮放,与陇川相连的勐力。从各支系的分布情况看,景颇支主要居住在等嘎、雷弄、户兰;龙峨支主要居于勐秀、南京里;勒期居于勐力、南京里;载佤支的人数较多,分布于户育、班岭、弄贤、等扎、勐典、户瓦等地。
景颇的菜肴,“舂菜”可谓一绝,因其别具一格颇受人青睐。
景颇族服饰。在我国56个民族的服饰中,景颇服饰是比较耀眼的,特别是女装。景颇姑娘把抢眼的色彩都尽收其身,红红的统裙是姑娘的巧手织就,各种富有民族气息、民族特色的花纹和图案巧织于上;黑底的上装缀有许多洁白的银泡、银片、银坠,格调明快。这是盛装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其他便装及新式盛装,在目瑙纵歌盛会上可尽收眼底。
景颇族的婚姻,属单方向的姑舅表优先婚。即舅家的女儿是姑妈家的儿媳。相反姑妈家的女儿,就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这是景颇族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他们的婚姻通常以姓氏为基础,并不局限于家庭,这就形成了景颇社会中的姑爷种与丈人种的关系。景颇族娶亲的形式约有5种,明媒正娶叫“迷奔”,拉亲叫“迷确”,抢亲叫“迷鲁”,订幼子亲叫“迷董”,悄悄偷来后再议婚的叫“迷考”,其中“迷奔”是最合乎礼仪最为正统的嫁娶形式。
景颇人待客,客人进家,留食留宿,视如家人,亲切无间。景颇人的禁忌很多,过去到景颇族家中去玩,进门后脱鞋上楼,入屋内后不能久站着不坐,不得随便出入供祖和神灵的鬼门;不得随便摸别家门前的祭桩,不得随便摸别人肩上佩挂的长刀和枪;不准在官庙、神树附近打枪、砍树和大小便;不能在人前放屁,否则认为对人不礼貌;不经主人允许,不入主人的卧室,未经主人允许,不得随便掏看别人的挎包。骑马入村寨须下马,祭祀官庙期间全寨休息不劳作,以示对神灵的敬意,此期间外村寨的人来访只能进不许出。
德昂族
德昂族是瑞丽的土着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户育乡的芒海、广宋、雷公,勐秀乡的广卡、雷门、南桑,勐卯镇的贺南毛等村寨。居住地多在海拔900~1000米的盆地边沿和亚热带的半山坡林中,居住较为分散,其村寨多夹在傣族、景颇族、汉族的村落之间。德昂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德昂语又分为“布雷”、“汝买”、“若进”3种方言,但没有文字。德昂族以农耕为主,种水稻、玉米、薯类等。擅长种茶,是瑞丽山区最古老的茶农。住房为竹木结构的杆栏式,竹子是建房的主要材料,主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或贮存粮食、农具。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婚姻有一定自主权,但必须遵守同姓不婚的原则,有的村寨仍保存姑舅表婚习俗,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服装多为蓝黑色大衿衣,大脚裤,绕包头,青年多用白色,中老年用黑色,有纹身习俗。妇女裹黑布包头,多穿藏青色或黑色对襟短上衣,衿边镶两条直红布,并钉上大方块银扣,下摆用彩色小绒球装饰,着长裙,喜戴大耳坠、银项圈、银耳筒,腰系漆红、黑、黄、绿诸色藤篾腰箍。中年以上男女多嚼槟榔。信仰巴利语系佛教的“左底”和“多列”教派,信教人家不饲养猪、鸡、鸭、鹅,解放后有所改变,开始饲养猪、鸡等。以大米为主食,饮食清淡,好饮浓茶,常以烧火煨茶招待客人。由于宗教信仰与傣族相同,故许多风俗都与傣族相同,主要民族节日是泼水节。此外,还有“开门节”和“关门节”,做“摆”等宗教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是瑞丽山区仅次于景颇族、德昂族和汉族的又一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瑞丽市勐秀乡的等扎村委会和户育乡的班岭、班养等村寨。居住地多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不通用,一般多使用汉文。傈僳族先秦时期氐羌,汉晋时属“叟”的一部分, “栗粟”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宋称“施蛮”、“顺蛮”,元明清称“力些”、“傈僳”等。自称为“傈僳”。傈僳族属于唐代乌蛮部,与彝语集团中的诺苏,纳苏、聂苏的部落在古代有一定亲缘关系,其后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民族。
妇女服饰与怒江一带的傈僳族服饰大体相同,头戴用贝壳、料珠串成的帽子,身穿右襟上衣,麻布长裙,收腰的淡色短衫及深色夹袄。挂上贝壳,料珠、银币、玛瑙串成的项链,服饰做式精细,图案美观。而男子服饰一般戴黑蓝包头,穿麻布长短褂,喜佩长刀或短刀。生活习俗受汉族、景颇族影响,已无多大差别。傈僳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是“阔时节”、“刀杆节”。节日期间,傈僳同胞盛装云集,举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汉族及其他民族
汉族是瑞丽境内人口仅次于傣族的主体民族,属汉藏语系。迁入瑞丽始于明代“三征麓川”之后,当时为巩固边防,陈用宾在勐卯建关筑城,并大兴屯田,留下部分亦兵亦农的汉族戊卒。清代到民国,特别是滇缅公路开通,商业兴起后,部分汉族商贾来到勐卯。1949年后,为开发边疆,开办国营农场,大批汉族从湖南、四川、河南、贵州等内地迁移到瑞丽。最典型的是1958年“大跃进”修水库,从保山白庙水库迁移一批农民到瑞丽落户。1968年“文革”期间,又从保山、施甸、龙陵等地抽调了一批“贫宣队”落户瑞丽,至此,瑞丽汉族人口猛增,遍布全市各地。由于瑞丽汉族的先民祖籍多为内地,渐入边区,故习俗大致与内地相同。其他少数民族因人口较少,故不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