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洪秀全排名多少位
⑴ 太平天国人物座次排名
1、天王: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民族英雄。
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2、东王: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 ,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
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领袖之一。
3、西王:
萧朝贵(约1820—1852),族属未定(有汉、壮、瑶、客家四种说法)。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西王。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4、南王:
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5、北王: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壮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⑵ 中国历史422位皇帝,李自成,洪秀全算吗
中国历史422位皇帝李自成和洪秀全算吗他们两个应该不算是冯丽的只能算是一个创卫的一个野史因为他们不算正统
⑶ 洪秀全当了多少天皇帝
洪秀全当了4747天皇帝。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后来为了避上帝名讳而改为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人,客家人。
道光年间,撰写《原道救世歌》等作品。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就任天王,定国号太平天国。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年),洪秀全诛杨秀清、韦昌辉,史称“天京事变”,随后,他迅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新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推行新政。同治三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其逝世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在政治上,洪秀全完善职官制度,修建王府,确立五军主将;在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力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文化上,他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四书五经”;在宗教上,他维护拜上帝教的独立性,抵制列强的宗教渗透;在主权原则上,对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侵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的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乃至孙中山也自诩“洪秀全第二”。但洪秀全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实际的纲领以及他后期腐化的生活作风等,都具有负面影响。
⑷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排行是什么 一共多少个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 汉武帝刘彻、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和东夏(大真)的君主称皇帝;南越(吕后时)、于阗(五代时)的君主一度称皇帝;南越、东越、闽越、东瓯、高昌、于阗、吐谷浑、渤海国(大震)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君主称王;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回纥(回鹘)、柔然的君主称可汗;吐蕃的君主称赞普。 十六国时期: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其中: 汉赵刘渊304年—308年称汉王; 后赵石勒319年—328年称赵王,328年—330年称天王,石虎335年—349年称天王; 成汉李雄304年—306年称成都王; 前燕慕容皝337年—348年、慕容儁348年—352年称燕王; 后燕慕容垂384年—386年称燕王,慕容盛400年—401年、慕容熙401年—407年称天王; 南燕慕容德398年—400年称燕王; 前秦苻健351年—352年、苻坚357年—385年称天王; 后秦姚苌384年—386年称万年秦王,姚兴399年—416年称天王; 胡夏赫连勃勃407年—418年称天王。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吴(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吴王,919—927年称大吴国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称国主)、闽(933—945,之前是后梁、后唐的闽王)、南汉(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北汉的君主称皇帝,吴越、楚、南平3个半独立政权的君主称王。 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满蒙入主中原,虽得天下,但不法古圣,杀戮甚众,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尚如此,况皇帝乎?故以下之表,无满蒙之君号。至于鲜卑之北魏,虽法中原,但吾无典可考,不敢造次,留此以待后来之君子。 秦 赵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讳政 二世皇帝 讳 胡亥 三世皇帝 讳 子婴 楚 项氏 霸王 讳羽 汉 刘氏 太祖高皇帝 讳邦 孝惠皇帝 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恒 高宗孝景皇帝 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彻 孝昭皇帝 讳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奭 统宗孝成皇帝 讳骜 孝哀皇帝 讳欣 元宗孝平皇帝 讳衎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炟 穆宗孝和皇帝 讳肇 孝殇皇帝 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祜 敬宗孝顺皇帝 讳保 孝冲皇帝 讳炳 孝质皇帝 讳缵 威宗孝桓皇帝 讳志 孝灵皇帝 讳宏 孝献皇帝 讳协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讳操 世祖文皇帝 讳丕 烈祖明皇帝 讳叡 邵陵县公 讳芳 高贵乡公 讳髦 元皇帝 讳奂 蜀汉 刘氏 昭烈皇帝 讳备 孝怀皇帝 讳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 讳坚 世宗桓皇帝 讳策 太祖大皇帝 讳权 会稽王 讳亮 景皇帝 讳休 末皇帝 讳晧 晋 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 讳懿 世宗景皇帝 讳师 太宗文皇帝 讳昭 世祖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湣皇帝 讳邺 中宗元皇帝 讳睿 肃宗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康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哀皇帝 讳丕 废皇帝 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曜 安皇帝 讳 德宗 恭皇帝 讳 德文 南朝 宋 刘氏 高祖武皇帝 讳裕 少帝 讳 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 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骏 前废帝 讳 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彧 后废帝 讳昱 顺皇帝 讳准 南朝 齐 萧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道成 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 前废帝 讳 昭业 后废帝 讳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鸾 炀皇帝 讳 宝卷 和皇帝 讳 宝融 南朝 梁 萧氏 高祖武皇帝 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纲 元皇帝 讳绎 敬皇帝 讳 方智 南朝 陈 陈氏 高祖武皇帝 讳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蒨 废帝 讳 伯宗 高宗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 叔宝 隋 杨氏 高祖文皇帝 讳坚 炀皇帝 讳广 恭皇帝 讳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讳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 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讳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 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 讳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 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讳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 讳祝 宋 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讳 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昚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禥 恭宗懿圣皇帝 讳显 端宗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讳昰 金 完颜氏 (1) 金太祖 完颜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元 孛儿只斤氏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元顺帝) 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讳 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 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 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讳 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 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 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 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 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 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讳 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 由校 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讳 由检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讳 由崧 绍宗襄皇帝 讳 聿键 昭宗匡皇帝 讳 由榔 清 爱新觉罗氏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干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绵宁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崇陵 恭宗: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统 献陵 中华帝国 袁氏 洪宪皇帝:袁世凯 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宪 袁林
⑸ 洪秀全简介 洪秀全个人简介
1、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名讳而改为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官禄村人 。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
2、道光年间,撰写《原道救世歌》等作品。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天王。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年),洪秀全诛杨秀清、韦昌辉,史称“天京事变”,随后,他迅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新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推行新政。同治三年(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其逝世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3、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的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乃至孙中山也自诩“洪秀全第二”。
⑹ 洪秀全简介.
洪秀全家族的历史资料
根据古老的洪氏世系资料编修的家谱,名为《万派朝宗》记载了从金田起义前后一直追溯远祖自江浙南迁到广东的过程------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晋怀帝永嘉之乱中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南宋名臣洪皓的曾孙洪璞出任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县尉,举家迁到晋江。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广东海阳县(古代县名)的布心。所以洪贵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布后的第六代。 洪秀全其祖先洪皓是南宋时期的名臣与当时的岳飞都是同期的反金爱国民族英雄。
洪秀全真乃汉族人中的英雄好汉,在清朝几亿汉族人竟然给几百万的满族鞑子奴役、统治。满族鞑子不让汉族人穿汉族服装,强令汉族人剃满族的猪尾巴发型,这些满族鞑子还像寄生虫一样要汉族人供养,还大肆出卖国家特别是汉族人的利益。是洪秀全第一个揭竿而起反抗,有血性、好汉一条。
洪秀全领导的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压迫、反侵略的意识。在其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学习他的民主革命志士,为中国的历史向前发展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开始流行一股颠覆风。颠覆传统、颠覆信仰、颠覆道德、颠覆评论——甚至颠覆历史。我并不是一个老人,不是所谓的旧势力的代表。相反,我也是眼下正活跃在各个领域里的80后的一员。我从来就不反对变革,不反对改变一些错误的认识。可是,当这一切越演越烈,似乎要颠覆一切固有价值观时,我不得不表示质疑:他们想要干什么?
我写这篇文章是要说说太平天国,因为最近看了一篇指责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章,心中憋的慌,不得不拾起笔,说点什么。
首先请注意,我是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抗压迫运动辩护
说到这,我就不由得生出感慨。以前在学校里,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总觉得哲学纯粹是吃饱了没事干,玄而又玄的课程。可是如今才发现,这么多人实在是缺乏对问题的哲学思辨能力,他们看问题总是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冲动化,而不是辩证的、发展的、客观的、深入的看问题。总喜欢由一个人、甚至某个人的一件事而得出结论说这个人所从事的整个事业都是毫不足取的。
可悲,可叹!如果中国的决策权被这样一批目光狭隘、浮躁冲动的人所掌握,我真的为国家的未来不寒而栗。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聊太平天国。
我对于太平天国的贡献,功在鼓舞民众反抗压迫,创立太平军(当然这其中还少不了冯云山等人的协助),我在这里,着重是要讨论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是不是如某些人所言的,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对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呢?
首先,我要严厉的驳斥那些指责太平军是邪教组织的无知之人。事实上,宗教在太平军中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我不否认,下层的许多太平军战士对天父之说是畏惧并信仰的。但是,他们参加太平军、参加战斗,绝不仅仅是因为相信上帝。中国从来就不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具有宗教主宰一切的社会氛围。相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社会温床,劳动者求神拜佛与其说是虔诚的信仰,其实大多数是求得个心理安慰。世俗思想一直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占据主流。在这种环境下,广大的人民可能仅仅为了个心理安慰就成千上万的加入到他们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与朝廷作对,会灭九族、万劫不复的太平军中去吗?
事实上,某些人总爱引用当事人之一方的观点,说什么那是被“裹挟”而去的民众。可是,你们如此的相信清方的文献记载,为什么就不肯相信在另一方立场上的观点呢?这明显有失公允嘛。
翻开厚厚的清方档案,以及参与其事的英国等国的相关文件,充斥着类似的对太平军、太平天国的指责。可笑的是现代社会却有一大批人,反而以此为“确凿的”证据,指责太平天国是一群十恶不赦的乌合之众。试问诸君,这种从敌对者手里拿来的充满敌意的文章,可信度就那么高吗?想想内战时期,国共双方的互相宣传诋毁,其中有多少可信之处?
一百多年前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亲历。但是作为一场持续十几年的伟大运动,对世界也曾产生一定的影响。曾有那么一些外国人,一些对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都不甚了解的外国人,好奇的来到中国,以他们的视角描述了双方。我想,对于今天的某些人而言,当时的有良知的国人的记载,你们不屑一顾,那么这些老外的记载,你们该不会是选择性失明吧?
有一个英国人,叫做呤唎。本是一名英国海军,对于远东的历史与现状,都是毫不了解。他于1859年来到中国,1860年进入了太平天国领地。我们不妨看看,他所亲眼见到的太平天国是否如他的同胞,英国驻清公使普鲁斯所说,是“一群土匪强盗,以掠夺为生,他们掳掠妇女,骄奢淫逸。”“(他们)在任何地方取得成功,那里就遭到彻底的破坏。”,或者如英国驻宁波总领事夏服礼所说,他们没有任何组织政府的能力呢?(一看便知,这些言论是今日的某些人诋毁太平天国运动的渊源所在)。
由于呤唎是从当时的清方统治区进入太平军统治区的,因此他对于这两边的不同对比,有着极为深刻的感受。他指出,在满清封建统治束缚下的人们,希望和精神被压抑,被摧毁,表现得蠢笨、冷淡,充满奴隶般的态度。而在太平天国占领区,“由于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摆脱了奴隶地位的缘故”,整个品格也显出了令人吃惊的优越性,尤其是妇女,由于在太平军治下,地位极大提高,扬眉吐气,外貌也明显比清方的妇女开朗、亮丽。太平天国“废除了鸦片、卖淫”,更没有苛捐杂税。呤唎本人曾经在清方与太平军之间做生意,即从太平军那收购蚕丝,再从清方购买粮食运到太平军那里。他自述:在清方,一路上遇见大大小小十几个关卡,无不任意勒索,抬高税价,且散兵游勇到处出没打劫。而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只交一次入境税,即畅通无阻。(这一点,即使在清方,也不得不在《海角续编》一书中简单的予以肯定)。这个呤唎,由于亲自感触颇深,最后毅然加入太平军,并最终携自己的英国女友一起,战死在太平军中。
再说一直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太平天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问题。我们知道,太平军占领了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从1860年后,所有的产丝区和大部分产茶区都在太平军管辖内。要判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妨直接考察一下这期间丝、茶的产量。而这些由于是出口物资,因此是有案可查的。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的八年中,中国每年输出蚕丝不超过26000包。1860年6月,太平军占领蚕丝重要产地苏州,嗣后又克另一产区嘉兴,到1861年5月底,这一年时间中蚕丝输出量却骤增到88754包,而且每一包都来自太平天国领地。而数年后,当清军反攻,太平军被迫从产丝区撤退后,产量立刻下降一半。那么,谁在破坏生产力,谁在发展生产力,是否一目了然?
至于江南人口减少,归结到太平军头上更是冤枉。如呤唎所说,清军占领无锡后,屠杀平民六千人以上,罪名就是他们是太平天国人。(某些人热衷于说太平军屠杀了多少所谓地主绅士,可是对于被屠杀得更多的太平天国普通百姓,为什么却不见一个有良心的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因为身份低微,他们的生死就可以不论了吗?)
呤唎继续说道,在他返回上海的路上,亲眼见到数月前那些还在太平天国管辖下繁荣兴旺的村庄,都被清兵焚掠殆尽,清军足迹所至,尸横遍野,十室九空。他还自己做了个统计,从1860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军民,为清军所杀的人数,在200万人以上!
这些,我想绝不是杜撰吧?因为我们大家都清楚的知道,是谁说的“打下南京,纵兵三日”,都知道《投名状》里清军高呼的口号“抢钱!抢粮!抢女人!”在这事实昭然若揭的证据面前,还要把江南的萧条归罪于太平军,不是打自己嘴巴是什么?
呤唎还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欧洲人是“一切与鸦片贸易有关的人(太平天国严禁鸦片),一切代表额尔金对华政策的英国官吏,一切唯利是图的商人和外国雇佣兵。”而为数并不少的太平天国的外国朋友则是那些“心胸博大,关心人类疾苦和被压迫民族的幸福的人,以及那些并不热心鸦片贸易的公正商人。”
还有人埋怨太平军起义耽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真是笑话,且不说太平军运动爆发的真实起因是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就说这洋务运动的一批骨干,有哪个不是从镇压太平军中起家的?正是这场伟大的运动,间接导致了洋务派的浮出水面,开始影响中国政局。
最后,我还不得不满怀敬意向太平天国的英雄们致敬。在那千千万万为了摆脱卖儿卖女的奴隶地位,为了不再匍匐于邪恶奴隶主的脚下乞食,为了不再低人一等、饿死街头而奋起反抗,试图建立新社会的太平军中,却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英烈,他们的事迹与日月同辉!林凤翔、李开芳、冯云山、陈玉成、林启荣等等一大批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满清黑暗的天空。我们看到了九江城的全城壮烈逊城,看到了陈玉成的宁死不屈,看到了太平军余部千里回马枪,擒杀僧格林沁的伟绩,看到了那一个个打着绑腿,放开缠足,解散奴隶标志辫子的男女老少,在天京城里投火自焚,也绝不再当奴隶……没有他们,清的一页将黯淡无光,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也得不到传承。
俱往矣,我无意美化这场农民起义反抗压迫运动的方方面面,可是也决不容许玷污、颠覆它的伟大。正如同我们不能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不切实际而把他们的所作所为乃至他们的美好理想都贬得一无是处。可是我们应该知道,那成千上万的太平军战士们,他们的目的,原来是为了不再卖儿卖女做牛做马当奴隶,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来的!上帝是什么?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言人,不过是找个符号撑门面,而骨子里是争生存、求发展的正义抗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真正代表应该是那些扬眉吐气的被奴隶主残酷压迫的人类的代表太平军们!
不多说了,历史自有公正的评价,相信大家的良心亦有公断。
伟大的汉族英雄洪秀全是我们广州人的骄傲!是他第一个民族觉醒,吸收新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帝、反压迫。特别是沉重打击了汉族人民的大寄生虫------满族鞑子!他对满族鞑子太过仁慈,现在反而遭到冒充汉人的鞑子后裔---袁腾飞的恶毒诬蔑成邪教。袁腾飞满嘴喷粪不但诬蔑汉族英雄洪秀全,还诬蔑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主席。袁腾飞用心险恶,中国人民要警惕!
⑺ 中国历史名人排行榜 越详细越好。
一、中华历史十大帝王全传——龙行天下
1、九龙腾霄——秦始皇 2、从谏如流——汉高祖刘邦
3、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 4、雄才伟略——宋太祖赵匡胤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6、冷酷帝君——朱元璋
7、戒马创业——清太祖努尔哈赤 8、千古一帝——清圣祖玄烨
9、乾纲独断——清世宗胤祯 10、天朝威福——清高宗弘历
二、中华历史十大商贾全传——
1、商者鼻祖--陶朱公 2、倾国巨贾——吕不韦
3、 4、
5、 6、一代商圣--胡雪岩
7、官商一体--盛宣怀 8、末代首富--王炽
9、华侨领袖--陈嘉庚 10、首富时代--李嘉诚
三、中华历史十大后妃全传——凤舞九天
1、一笑千金——褒姒 2、出水芙蓉——西施
3、绝代女枭——吕雉 4、昭阳艳史——赵飞燕
5、风流女皇——武则天 6、太真仙子——李贵妃
7、铁马红颜——萧燕燕 8、稀世明珠——花蕊夫人
9、独步古今——孝庄 10、垂帘听政——慈禧
四、中华历史十大名妓全传——风华绝代
1、花中魁首——绿珠 2、千古绝色——苏小小
3、薄命怜她甘作妓——薛涛 4、桃花几度吹红雨——李师师
5、天生尤物——柳如是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 6、桃花扇底送南明——李香君
7、冲天一怒为红颜——陈圆圆 8、十万洋兵齐解甲——赛金花
9、斜风细雨润碧桃——董小宛 10、高山流水共知音——小凤仙
五、中华历史十大谋略家全传——血鉴奇谋
1、谋略始祖——吕尚 2、一代智圣——诸葛亮
3、智者远虑——范睢 4、正合奇胜——孙膑
5、帝王之师——张良 6、权霸人生——商鞅
7、算无遗策——郭嘉 8、瑰丽高华——王猛
9、开国谋臣——高基 10、善始善终——范文程
六、中华历史十大文豪全传——大国之魂
1、浪漫诗骚——屈原 2、汉赋风流——司马相如
3、才高八斗——曹植 4、佳情山水——谢灵运
5、谪仙放歌——李白 6、一代诗圣——杜甫
7、秦淮梦断——李煜 8、文学革新——王安石
9、豪情千古——苏轼 10、烈士情怀——陆淳
七、中华历史十大名将全传——纵横四海
1、一代兵圣——孙武 2、冷血将军——吴起
3、十面埋伏——韩信 4、龙城飞将——李广
5、七退匈奴——卫青 6、抗金英雄——岳飞
7、大明英烈——常遇春 8、台湾之父——郑成功
9、抗倭名将——戚继光 10、乱世英杰——左宗棠
八、中华历史十大枭雄全传——铁血政坛
1、 2、新朝旧政——王莽
3、乱世魔王——董卓 4、绝代枭雄——曹操
5、逆子贰臣——安禄山 6、一代官圣——曾国藩
7、千古遗恨——吴三桂 8、窃国大盗——袁世凯
9、贿选总统——曹锟 10、黑手遮天——张作霖
九、中华历史十大义军领袖全传——大泽龙蛇
1、替天行道——陈胜 2、美人黄土——项羽
3、乱世英豪——李密 4、燕赵悲歌——窦建德
5、冲天将军——黄巢 6、倾天豪杰——方腊
7、女中奇英——王聪儿 8、君山二魄——钟相杨幺
9、大顺永昌——李自成 10、天王第一——洪秀全
十、中华历史十大权臣全传——宦海风云
1、三朝宰辅——王导 2、五朝元老——郭子仪
3、直面人生——海瑞 4、政坛娼妓——冯道
5、万古骂名——秦桧 6、口蜜腹剑——李林甫
7、奸相之首——严嵩 8、生死荣枯——张居正
9、千古巨贪——和珅 10、毁誉一身——李鸿章
⑻ 求中国古代皇帝排行
秦 嬴姓 赵氏[4][5](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讳 政 二世皇帝 讳 胡亥 三世皇帝 讳 子婴 汉 刘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邦 孝惠皇帝 讳 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 恒 高宗孝景皇帝 讳 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 彻 孝昭皇帝 讳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 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 ?#93; 统宗孝成皇帝 讳 骜 孝哀皇帝 讳 欣 元宗孝平皇帝 讳 衎 世祖光武皇帝 讳 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 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 炟 穆宗孝和皇帝 讳 肇 孝殇皇帝 讳 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 祜 敬宗孝顺皇帝 讳 保 孝冲皇帝 讳 炳 孝质皇帝 讳 缵 威宗孝桓皇帝 讳 志 孝灵皇帝 讳 宏 孝献皇帝 讳 协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讳 操 祖文皇帝 讳 丕 烈祖明皇帝 讳 叡 邵陵县公 讳 芳 高贵乡公 讳 髦 元皇帝 讳 奂 蜀汉 刘氏 昭烈皇帝 讳 备 孝怀皇帝 讳 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 讳 坚 世宗桓皇帝 讳 策 太祖大皇帝 讳 权 会稽王 讳 亮 景皇帝 讳 休 末皇帝 讳 晧 晋 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 讳 懿 世宗景皇帝 讳 师 太宗文皇帝 讳 昭 (世祖追尊) 世祖武皇帝 讳 炎 孝惠皇帝 讳 衷 孝怀皇帝 讳 炽 孝湣皇帝 讳 邺 中宗元皇帝 讳 睿 肃宗明皇帝 讳 绍 显宗成皇帝 讳 衍 康皇帝 讳 岳 孝宗穆皇帝 讳 聃 哀皇帝 讳 丕 废皇帝 讳 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 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 曜 安皇帝 讳 德宗 恭皇帝 讳 德文 南朝 宋 刘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裕 少帝 讳 义符 太祖文皇帝(初谥中宗景皇帝) 讳 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 骏 前废帝 讳 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 彧 后废帝 讳 昱 顺皇帝 讳 准 南朝 齐 萧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道成 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 前废帝 讳 昭业 后废帝 讳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 鸾 炀皇帝 讳 宝卷 和皇帝 讳 宝融 南朝 梁 萧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 纲 元皇帝 讳 绎 敬皇帝 讳 方智 南朝 陈 陈氏 高祖武皇帝 讳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 蒨 废帝 讳 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 叔宝 隋 杨氏 太祖武元皇帝 讳 忠 高祖文皇帝 讳 坚 世祖明皇帝 讳 广 世宗孝成皇帝 讳 昭 世宗恭皇帝 讳 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讳 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 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 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讳 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讳 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 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 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 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 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 讳 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 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讳 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 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 讳 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 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 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讳 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 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 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 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 讳 祝 宋 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讳 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一说为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 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 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 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 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 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 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 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 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 昚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 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 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 禥 恭宗懿圣皇帝 讳 显 端宗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讳 昰 金 完颜氏 (1) 金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颜晟 (1123-1135) (3) 金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初谥闵宗武灵帝)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元 孛儿只斤氏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德孝皇帝(元天顺帝) 阿里加巴汗 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干隆追谥为恭闵惠皇帝)讳 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谥太宗) 讳 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 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 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宪宗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 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 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 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 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 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 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讳 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 由校 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讳 由检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以海谥为质宗续天继道庄愍敬肃昭文康武惠悼懿孝赧皇帝) 讳 由崧 绍宗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讳 聿键 昭宗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讳 由榔 文宗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 讳 聿鐭 敬宗忠天隆道昭义钦成靖文襄武奋仁睿孝和皇帝 讳 常清 平宗揆天显道知仁贞信德文奋武靖肃敦康元皇帝 讳 本铉(其人是否存在尚有争议) (监国)明义宗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献文敬武明德肃仁成皇帝 讳 以海(朱一贵谥,原为鲁王,但其并未称帝,故此谥号并无意义) (监国)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简武思仁贞孝考帝 讳 术桂(朱一贵谥,原为宁靖王,但其并未称帝,故此谥号并无意义) 清 爱新觉罗氏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孝陵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干隆 裕陵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昌陵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绵宁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丰 定陵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崇陵 恭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非官方):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统 献陵 皇帝的寿命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皇帝只有七位,即最长寿的南越武帝赵佗(约103岁)、干隆皇帝(89)、梁武帝萧衍(86)、女皇帝武瞾(82)、宋高宗赵构(81)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镠(81)、元世祖忽必烈(80)。 70岁到79岁的皇帝有12位,包括十国楚武穆王马殷(79),唐玄宗李隆基(78)、十国前蜀高祖王建(72)、明太祖朱元璋(71),三国吴大帝孙权(71),五代南平高季兴(71),十六国后燕高祖慕容垂(71)、汉武帝刘彻(70)、唐高祖李渊(70)、辽道宗耶律洪基(70)、西夏仁宗嵬名仁孝(70)、十六国南燕高祖慕容德(70)。 60岁到69岁的皇帝有38位,包括清康熙皇帝(69),清道光皇帝(69),十六国西凉武昭王李暠(68),宋孝宗赵眘(68),清太祖努尔哈赤(68),周帝吴三桂(67),十六国北凉高祖沮渠蒙逊(67),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67),金世宗完颜雍(67),新帝王莽(67)、元太祖成吉思汗(66)、蜀汉后主刘禅(65),明成祖朱棣(65),隋文帝杨坚(64)、蜀汉昭烈帝刘备(63)、唐德宗李适(64),西夏神宗嵬名遵顼(64),汉光武帝刘秀(63)、十六国后凉高祖吕光(63),汉高祖刘邦(62)、宋武帝刘裕(62),清末代皇帝溥仪(62)、金太宗完颜吴乞买(61)、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61),辽圣宗耶律隆绪(61),十六国后秦高祖姚兴(61),清嘉庆皇帝(61),五代梁太祖朱温(61),明世宗(60),宋理宗(60)等。 50岁到59岁的皇帝有60位,包括宋太宗(59)、明神宗(58),雍正皇帝(58)、宋宁宗(58)、陈高祖陈霸先(57),宋钦宗赵桓(57),唐高宗李治(56),齐高帝萧道成(56),晋武帝司马炎(55),唐中宗(55),唐睿宗(55),汉献帝(54),齐武帝(54),陈宣帝(54),唐代宗(54),宋仁宗(54),宋徽宗(54),晋简文帝(53),陈后主(52),清太宗(52)、唐太宗(52),后周太祖(51),秦始皇(50)、宋太祖(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梁简文帝(49),汉景帝(48),明仁宗(48),梁元帝(47),汉文帝(47),南唐后主李煜(42),明宪宗(41),魏文帝曹丕(39)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后周世宗柴荣(39),宋神宗(39),明光宗(39),明宣宗(38),清光绪皇帝(38)、魏明帝曹叡(36),宋英宗(36),明穆宗(36),宋度宗(35),崇祯皇帝(35),正德皇帝(38),咸丰皇帝(31),明代宗(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胡亥(24)、顺治皇帝(24),天启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包括五代汉隐帝刘承佑(19),五代周恭帝柴宗训(19),清同治皇帝(18),晋穆帝司马聃(18),唐敬宗李湛(17),唐哀帝李柷(17),汉废帝刘辨(16),宋帝刘子业(16),宋顺帝刘准(12)等。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七位,包括八岁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三岁的北魏幼主元钊,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还有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元姑娘也不满周岁。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皇帝的在位时间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皇帝(1661-1722,共61年)和干隆皇帝(1735-1795,共60年)。 如果不算正统的皇帝,那在位最久应该是南越武帝赵佗(前208-前137,共71年)。 其它在位时间名次排列: 汉武帝(前141-87)和西夏仁宗(1139-1193)都是54年,西夏崇宗(1086-1139)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9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明世宗(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1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包括:秦始皇(37年)、元顺帝(38年)、宋高宗(36年)、唐高宗(34年)、元世祖(34年)、光绪皇帝(34年)、汉光武帝(33年)、汉献帝(31年)、十国吴越王钱弘俶(31年)、十六国成汉太宗(30年)、道光皇帝(30年)、明太祖朱元璋(31年)、刘宋文帝(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包括北魏太武帝(29年),前秦昭宣帝苻坚(28年),金世宗(28年),宋孝宗(27年)、唐德宗(26年),汉成帝(25年),晋武帝(25年),宋真宗(25年),宋徽宗(25年),汉文帝(23年),北魏道武帝(23年),唐太宗(23年),明宪宗(23年),明英宗(22年),明成祖(22年),宋太宗(2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22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4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咸丰皇帝(11年)、宋度宗(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在位九年有6位, 包括元仁宗、八年有9位,包括刘宋明帝、唐高祖、唐睿宗、金太祖、元宪宗、明景泰帝等。七年有15位,包括明景帝、汉惠帝、晋怀帝、陈文帝、陈后主、后唐明宗、宋光宗、明熹宗。六年有18位, 包括汉哀帝、魏文帝、后晋高祖、明穆宗、曹魏高贵乡公、吴帝孙亮、吴景帝孙休、晋废帝、北魏献文帝、唐中宗、唐肃宗、唐武宗。五年有18位, 包括晋元帝、后梁太祖、后周世宗。三年有29位, 包括五代后唐庄宗、末代皇帝溥仪、五代后周太祖。两年有39位,包括宋钦宗2年有42位,包括明仁宗。不满一年有40位,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6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7岁才登基;吴三桂67岁自封周前帝;三国刘备61岁才登基;汉高祖刘邦55岁称帝;袁世凯58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八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9岁死; 宋仁宗十三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4岁殁; 明神宗十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8岁卒; 秦始皇13岁继承秦王位,39岁统一中国称帝,在皇帝位12年, 50岁驾崩; 汉武帝16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70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