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中国有多少人口
① 关于炎帝的资料有哪些
炎帝,又叫神农氏,是我国远古传说时期的一位氏族部落首领,生活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新石器时代。据古文献记载,炎帝与黄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以发明农耕而着称。据传说知姜水流域的炎帝氏族开始也是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手段,但后来人口增多了,渔猎已不能提供足够的食物,于是炎帝发明农耕。这样,炎帝部落成为我国最早进入农耕的部落,炎帝也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
② 炎帝是那里人
大约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他是中国第一任共主,他的国度一度强盛无比。他死后,被后人尊为太阳神,因为据说他像太阳一样滋润着万物;他还被尊为火神,因为他最早教民使用火种;他还是医药之神,因为他最早亲尝百草,使百姓生了病可以有药可医;他又是农耕之神,因为他最早识别五谷,让他的子民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这个伟大的英雄到底是谁?又是出生在什么地方?
华阳还是常羊?
我们常常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的炎,便是指炎帝。炎帝是少典之子,他还有一个兄弟,也就是黄帝。据说他们同父异母,炎帝的母亲是任姒,黄帝的母亲叫附宝。少典是现今河南一带少典国的首领,少典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炎帝的母亲任姒,是少典的妃子。有一次外出游玩,看到天上飞过一条龙,觉得体内有感,回来后便生下了炎帝。这个传说,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中国的皇帝,自西周开始,历来喜欢以“天子”、“龙子”自居,以示自己身份独特,后人便依葫芦画瓢说炎帝是“龙子”、见龙而生云云。
任姒到底是在哪里看到龙的,历朝史学家一直争来争去,并无定论。到了汉代,司马迁才在这些说法中挑了一些中听的,记在他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说,任姒在华阳游玩时,看到一条龙光芒四射,腾空而起,回来马上就生下了炎帝。司马迁说的华阳,并不是现在的双流华阳。华阳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抵指的是今天华山以南四川大部及云南、贵州一些地区,大抵是古代蜀地的范围,比今天四川省的辖区还大。两晋常璩写的蜀志,就叫《华阳国志》。
另一些史籍,诸如《宋史》、《国语》中则说,炎帝的出生地,在今天的宝鸡西南常羊山,常羊山属于天台山一脉,至今还有纪念炎帝的帝陵。华阳跟常羊虽然写法不同,发音却相似,古人说事多是口传。或许,华阳跟常羊本是一个地方,在民间流传中才讹传成了两个地方。
炎帝快降生的时候,据说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他家附近的九口井自动相互流通,从一口井中汲水,另外八口井中的水也会随着波动;天上出现了九条龙,一直在他家屋顶上空盘旋着不走。这一切都暗示着,炎帝日后必成大器。
炎帝生来即是牛首人身,这个记载肯定是不足取的,炎帝时期中国还没有文字,古人可能会用一些特殊的方式记事,比如在绳子上打结,挂个牌牌等等。当时史官可能约定了用牛来代表炎帝,所以在记述炎帝事迹时,就在结绳上系上牛头或系上画牛头的木片,以代表炎帝。当时的人分得清楚,后人却未必明白,以致越记越玄,就说炎帝是“牛头人身”了。他的兄弟黄帝,传说是“人面蛇身”,大抵也是这个原因。
炎帝临世第三天,就会开口讲话;第五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了。他的母亲任姒也跟着神了起来,有人说他看见任姒在九龙泉(今宝鸡附近)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离去。三岁那年,炎帝做了一件令国人匪夷所思的事。他看到国家有的地方闹洪水,有的地方又闹干旱,就跳下海去见龙王,把各地的龙王训了一通,意思是,你在全国各地的雨水要平均一点,不要这儿多,那儿少,老百姓怎么过日子?据说龙王们倒也听他的话。
炎帝与黄帝逐渐成年,少典让他们各自带领一批族人,开辟新的居处。炎帝这支,后来住在姜水附近(即清姜河,在陕西岐山以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黄帝这支,住在姬水附近(今陕西岐水)。时间长了,炎帝部落干脆改为了姜姓,着名学者徐中舒则认为,姜就是羌,炎帝是羌人,黄帝部落则改成了姬姓。日久年远,炎、黄两部风俗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大,成了两个部落,只隐约记得彼此间还有亲缘关系。
为天下先种植五谷
炎帝和黄帝部落,最早都靠游牧为生。与野兽同处,穿兽皮,吃生肉。后来,部落人数越来越多,森林里的野兽数量却渐渐变少了,经常有人吃不饱。有时候,为了一只野兽,不但两个部落之间要争抢,就是部落内部,人们也一窝蜂地冲上去争抢,全然不顾礼仪、亲情了。
吃不饱,穿不暖,部落之间的冲突不断,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了。在这危机关头,天上下了一场大雨,下的全是米粟。其他部落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不敢食用。炎帝却高兴不已,命令百姓将它们埋在土里,定期浇水,只待丰收。炎帝是怎么知道的呢?他是生而使然,据说他“三岁知稼穑”。三岁时,说起农耕稼穑来,头头是道,大人都说不过他。到了秋天,种下去的米粟果然都结出了丰盛的果实。
事实上,天上自然下不出米粟来,根据后人的研究,五谷是一些植物发展起来的,当时的野兽数量稀少,炎帝部落自然想找点植物充饥,他们可能发现了谷类,并把它们改良成了五谷。据说,当时主要种植的谷类有五种:稻、黍、稷、麦、菽(就是大豆)。
有了五谷,自然需要耕地。以前人们都是用石器开垦耕地,效率低,还很辛苦。炎帝部落开辟山林,多半利用火,放火烧山,烧出一片平地,灰就是天然肥料。放火烧山放多了,所以时人又把炎帝叫做烈山氏。最早的火,据说就是炎帝先使用的(一说燧人氏最先钻木取火)。雷电打在树枝上,很容易燃起熊熊大火,这就是人类最早的火种。
炎帝的发现是改变历史的大事:有了火,人们不再生啖兽肉,既健康,味道也好;有种说法,灶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火大抵还是很重要的武器,焚山造田,驱逐野兽,样样用得着。因为教百姓用火,神农氏被后世尊为火师、火神,甚至太阳神,他的帝号也跟火有关,炎,就是两团燃烧着的火焰。因此,后人便说炎帝部落“刀耕火种”。当时,河南、陕西一带多沼泽丘陵,不适农耕,炎帝部落便渐渐顺着豫西群山向山西南部迁移,这一带地势较高,便于耕种,他们大概安居了很久。
炎帝的发明
这时候的土地,据说生硬得很,庄稼栽上去,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人们用手挖,用石块铲,终无显效。炎帝一次外出,看到一只螃蟹舞着大钳,不一会儿就在泥土中扒了一个洞。受到启发,炎帝先把木头在火中烧烤,使之弯曲,称为耒(lei);又把木头削成下窄上宽、蟹钳形状的耜(si)。于是,后人说他“揉木为耒”,“斫木为耜”。最早的陶器,据说也在此时出现了,冶陶是与农业同时产生的,耕出来的土是最好的烧陶原料,这便是“耕而为陶”。
这时候的人,还经常生病。他们开始吃植物叶子,有了疾病,自然也容易想到吃几种植物或许可以治疗。不过,人们还不大认识野外的植物,生了病,抓起一把就吃,一不小心就中毒了。炎帝万分着急,决定自己先尝一遍,分清楚哪是药草,哪是毒草。据说他生来是个“水晶肚”,五脏六腑全都看得见,吃进去什么也看得一清二楚。炎帝随身携带着两个袋子,尝到花草可以食用的,都放在里面。他整日在外漂泊,碰到没见过的花草,就摘下来尝一尝,所以经常中毒,最多一天中过70次毒。据说后来左边的袋子装了花草根叶有四万七千种,右边有三十九万八千种。
考古学上说,新石器时期的古人,不但会摘草药治病,而且已经知道煎药喝了。当时的炎帝部落,在炎帝的感召下,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人们生了病,往往寻求医治,不再乱吃药,后来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据说这大抵就是医学的雏形。
炎帝时代,还有一件大事。据说每天正午,其他部落就来到炎帝这里,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以物易物,互通有无。当时五谷还很稀罕,其他部落都没吃过,炎帝便用它来交换战马、兵器、兽皮等等。战马和兵器可以拱卫国家,兽皮是用来穿的。炎帝部落已经有了丰厚的粮食储备,据传他经常对自己的子民说:“有七八丈高的石头城,百步宽的护城河,穿着盔甲的兵士百万,但是没有粮食,那也是不能守住的。”商品是在剩余劳动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都说明炎帝部落已经很强盛了。
“仓禀实而知礼节”,饭吃饱了,炎帝部落也想到了精神娱乐。据说炎帝“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制成了一把五弦琴,又叫神农琴。琴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后来,周文王又在五音基础上增了二弦,也就是少宫和少商。五弦琴造出来那天,炎帝很高兴,他对子民说:“要用琴来弹唱耕作的乐趣,歌颂丰年”(《史记·五帝本纪》)。从此,炎帝部落一边劳作,一边听琴,原始音乐由此诞生。
炎帝部落种植五谷,过上定居生活,又改良农具,治疗疾病,创造礼乐,慢慢变得强盛起来。而此时,他的兄弟黄帝,依旧终年迁徙,漂泊无定,过着游牧生活。附近的部落都过来和炎帝部落杂居,学习耕种技术。渐渐的,炎帝的威望越来越高,被天下人尊为共主,那些不臣服的,却也不堪一击。炎帝的都城,随着部落的东迁不断变化,最早在陈,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后来又迁到了鲁(即山东曲阜)。
炎帝之死与神农氏衰弱
被天下人尊为共主后,炎帝仍然四处漂游,试尝百草。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古时植物种类繁多,有剧毒的自然也不少。在今天的长沙(一说在宝鸡),炎帝看到断肠草(学名“钩吻”),吃了下去,顿时心肺欲裂,肝肠寸断,不治而亡。炎帝一心为民,并不顾及自己的生死,历史上像他这样的君主,实在不多。
炎帝死后,归葬炎陵(一说在宝鸡,另一说在湖南株洲)。他死后,百姓日夜思念他,各处的龙王也争抢着要把他的遗体葬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他们争了半天,最后,据说湖南的龙王终于如愿以偿。
不久,帝承接过炎帝的衣钵,成为第二任共主。炎帝还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在海里游泳时不幸溺死,后来变成了精卫鸟,立志填海。据说神农氏共传了八世(一说七十世),最后一任共主叫榆罔。他在位期间,炎帝部落势力逐渐衰弱,共主的称号也名存实亡。当时的部落,渐渐忘记了炎帝在位时的种种好处,开始不安定起来。闹得最凶的是夸父族和九黎族。夸父族是一个喜欢晒太阳的部族,族人长得比一般人高大,两只耳朵上挂着黄蛇,手里还抓着两条;九黎族很剽悍,他们的首领,叫蚩尤,他们和炎帝部落杂居,所以也有人说他们也是炎帝的后代。榆罔派兵征讨他们,却被打得落花流水。赢了榆罔,夸父族和九黎族愈发得意起来,到处征伐,天下诸侯敢怒不敢言。
这时,从炎帝那里学到耕种技术的黄帝部落却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在逐鹿、阪泉两地,大败蚩尤和夸父,取得了统治权。也有人说是黄帝在“阪泉之野”击败了神农氏,才取得了共主的位置。不管怎么说,神农氏逐渐衰弱了,黄帝部落逐渐兴起了起来。炎帝、黄帝部落后来融合成了一个部族,他们的后代,就叫“炎黄子孙”。
③ 汉族有多少人口
汉族约13亿人口。
汉族:
汉族(华夏,诸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无论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④ 黄帝炎帝当时他们统治多少人全国
那时候没有人口统计。不过可以估算。黄帝是万王之王,也就是管辖了上万个城邦。假设一个城市只有一万人,黄帝时期就是一亿人。
⑤ 炎帝黄帝统治了多少人
这个是无法考证的。
“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黄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始祖,而汉族(汉朝前为华夏族)则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他们居住在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
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炎帝黄帝族联盟打败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区。而汉族为炎黄子孙。
⑥ 黄帝有没有去过南方,那时中国有多少人口有没有1个亿,与炎帝交战时他们的武器是什么。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中记载的人口数据有:秦朝2000万,西汉末近6000万,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清朝前期3.6亿,清朝晚期4亿,建国初5亿多……先秦时期的人口就不知道了,但可以肯定没过亿。 应该是石器吧
⑦ 中国有多少年历史 几个朝代 现在中国有多少人口
1.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
2.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公元界线平帝分。东汉、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寿命短,社会主义气象新。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中国人口大约13.45亿人(2009年)
⑧ 炎帝是单指一个人吗最早的炎帝距今多少年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跟黄帝同时代,且均带有传说色彩。从古到今,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就是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神农氏,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现宝鸡市清姜河流域)。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注意:尝百草的神农氏并非是与黄帝同时期的神农氏,他们是同一氏族而不同时间段的两个人。)
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⑨ 姜氏家族在中国有多少人口
姜姓人口约有1171.89万人。
姜姓源出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春秋战国时代的姜姓诸侯国主要有齐国(姜齐)和鄣国。到战国中期,姜齐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相关历史:
宋朝时期,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
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豫、苏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