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云南孙氏有多少人口

云南孙氏有多少人口

发布时间: 2022-11-02 10:45:23

① 孙氏现有人口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

② 2022孙姓在中国约多少人

孙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二位大姓,在渤海湾和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孙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44%,总人口大约在1800多万。

孙的名义
孙,儿子的儿子叫孙子,这是孙的本义。孙字从子,从系。系就是续也,有连绵不绝之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孙字的左部是一个小人形,右边是绳索形,绳索有系 联之义,表示子孙连绵不断之义。孙的引申有再生、旁生、延续的含义。在古代,孙字多被用在名字上,这是先人对血缘延续的期待和对后代的祝福。孙,应是一种 精神的寄托和氏族精神的原始崇拜。

孙姓的起源与演化
孙姓主要由四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和子姓。

③ 孙姓有多少人口2021

孙姓,是百家姓第三姓,东吴国姓,据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姓在中国姓氏排序中为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两千万左右。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着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④ 孙姓是什么地方是大姓

孙姓是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在渤海湾和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孙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5%,即每1 000个中国人中姓孙的人至少在15个,总人口大约在1 800多万。《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从着有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的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彪炳于史册的数不胜数。主要人物有:春秋秦国善相马者孙阳(伯乐),战国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长沙太守孙坚(孙权父),三国吴国国君孙权、魏国经学家兼训诂学家孙炎,西晋文学家孙楚、名士孙康,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五代后周名将孙方谏、诗人孙光宪,北宋经学家孙奭、名士孙复,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明清之际光学仪器研制家孙云球、学者孙奇逢,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兼文字学家孙诒让、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当代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地质学家孙大中、桑蚕育种家孙本忠、农业化学家孙羲、经济学家孙冶方、哲学家孙叔平。
孙姓的起源与演变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 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 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历史上孙姓的分布和迁移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着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5%,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占安徽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的孙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为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8%强,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孙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低,近600年中孙姓人口纯增长率只有13%,净增加了1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0.8%)、山东(14.5%)、江苏(13%)、江西(11.9%),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陕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这五省的孙姓又集中了29%。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1.6%。宋、元、明期间,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部地区迁移,而中原地区孙姓人口萎缩。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鲁苏两大块孙姓人口聚集地区,孙姓聚集重心开始向东移动。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 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 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当代孙姓的分布频率
孙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江苏、安徽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每平方公里的孙姓人口达到5.1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东部,每平方公里的孙姓人口在10人以上。孙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2A)表明:密度最高的(5.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3%,孙姓人口大约1 052万;1.7-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6%,孙姓人口大约527万;不足1.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5.1%,孙姓人口大约269万。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2B)表明: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东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2.6%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9%。然后,向西、向南这一比例逐渐地降低,向西到河北河南中部,向南到安徽江苏中部,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95%-2.6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再向西至青海东部、西南到四川北部、南到湖北江西北部、闽浙交界处,此比例在0.65%一1.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9%。其他广阔地区,此比例在0.6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4.6%,其中比例不足0.3%的覆盖面积占了24%。
血型分布特征
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569万,占30.8%;A型516万,占27.9%;B型580万,占31.4%;AB型183万,占9.9%。孙姓总人口1848万。
山东、江苏、安徽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等地区是孙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3%,孙姓1 052万,约占孙姓总人口的56.9%。O型316万,A型290万,B型339万,AB型107万。
河南、湖北、安徽南部,浙江,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晋陕宁、甘肃南部、四川北部是孙姓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0.6%,孙姓527万,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5%。O型165万,A型147万,B型164万,AB型51万。
青海以西、长江以南的地区是孙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5.1%,孙姓269万,约占孙姓总人口的14.6%。O型88万,A型79万,B型77万,AB型25万。

采纳

⑤ 孙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谁

孙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一、起源

1、源于子姓

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3、源于妫姓和姚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

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

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

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二、得姓始祖

1、孙书

孙书,妫满-----田完后裔,出生于齐,为齐桓子无宇次子。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成为妫姓孙氏之受姓始祖。

今孙氏乐安堂、富春堂、兵法堂、映雪堂等皆为其后裔。该支在孙氏最主要的三大支、五小支中人口最为鼎盛,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安徽、江苏、上海、东三省、湖南、福建、江西、山西、河南、河北、广东等地。

兵圣孙武、吴主孙权、国父中山先生等皆为其裔。而这其中最为主要的一支则为后魏孙方嗣八世孙、唐末新安伯金吾上将军孙万登由山东北迁安徽一支,其人口繁衍几涵盖全国,总人口超过孙氏各支子孙,而孙万登也因其子孙鼎盛而名动古今,成为孙书后裔中的姣姣者。

孙书在军事理论上颇有建树,虽有着作却没有留传,但年过八旬仍能挂帅出征。其孙长卿武子之所以成为一代兵圣,家学渊源也是重要因素。

2、孙乙

武仲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

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

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书

⑥ 中国多少人姓孙

孙姓人口在当地排名前五位的市县主要有:海唐县排第二位(据1988年统计为17320人,占总人口的13.42%)。孙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张县(据1987年统计,为8735人,占总人口的4.63%)、清河县(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统计,为12492人,占总人口的4.36%)、卢龙县(孙姓人口占总人数约在4.5%左右)。清河县是孙氏的着名郡望之一,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孙庄镇、孙洼镇、孙石佛村、孙家洼村等聚居区。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县主要有:围场县(据1987年统计,为15443人,占总人口的3.1%)、南皮县(据1990年统计,为7805人,占总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县主要有:大城县;怀安县、玉田县、黄骅县、盐山县、任丘县、滦平县。第八位的市县主要有:万金县、南宫市、遵化县、灵寿县。第九位的有:定兴县。第十位的有:文安县、雄县、乐亭县、冀县。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县主要有:石家庄市(十一位)、藁城县(十一位)、正定县(十一位)、大名县(第十二位)、吴桥县(十二位)、大厂县(十三位)、晋县(十八位)、高邑县(二十位)、滦南县(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区外承德市、枣阳市、沧州市、献县、唐山、蠡县、涿县、新城、肃宁、涞源、沧县、廊坊、固安、磁县、青县、内丘、保定、安次、丰润、完县、容城、丰南、抚宁、通县、宁晋等,孙姓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孙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区主要是休宁县、黟县、歙县、宣州市、南陵县等地区。这里的孙姓是从晚唐时期开始兴盛的。长江以北地区,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寿县、潜山县、怀宁县、全椒县、凤阳县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统计资料的地方志里,临尔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总人口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总人口数的1.02%。
当代安徽孙氏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将领孙立人与中国现代哲学学者,教育家孙叔平等。
江苏
江苏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孙姓的集中居住地。当代孙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各市县,特别是苏南地区为最。
在苏南地区,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宜兴、句容、吴江、张家港、江阴等到地。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扬州、泗洪、涟水、沐阳、丰县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着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国东吴孙权称帝以来,孙姓就是当地的大姓之一,在当代更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孙姓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当代孙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阳、杭州市、宁波、萧山、余姚、湖州、绍兴、慈溪、奉化、嘉兴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华、义乌、永嘉、桐庐、永康、上虞、诸暨、余杭、东阳、瑞安、舟山、嵊县等孙姓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孙。
江西
江西孙姓族人自三国时代就已迁入,主要是东吴孙权族人。现集中居住地有:宁都、南昌、乐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资料统计江西安福县孙氏人口只有618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孙姓族人是从唐末开始迁入的,现人口集中居住区有:厦门集美、同安、连江、泉州、惠安、晋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孙姓自明代中期以后还有向海外迁移的。
福建闽西还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经过几次大的南迁,在闽西、粤、赣边三角区聚集、形成、壮大,后又从这里走向四方。孙中山先人曾从闽西宁化迁居到广东。现在闽西宁化是海内外众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圣地之一。
广东
广东孙姓迁入较晚,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现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顺德、兴宁、陆丰、海丰、揭阳等地。广东在近代出现孙氏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孙姓最早在三国时代就已迁入,现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宁乡、湘潭、湘乡、祁阳、常德、浏阳、东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孙叔敖家族的一个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区。三国时代东吴富春孙氏开始进入此时。现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阳、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孙姓较早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两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遥县)、河东(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在历史上这里的孙姓曾出现过辉煌,如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太原孙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影响,现在这里孙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现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统计资料,孙姓人口在这里的具体分布还是比较明确。
陕西
陕西省也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郡望——华原(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唐代华原诞生“医圣”孙思邈。现在陕西省的孙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国平均数。如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孙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总人口数比例的1%左右。
孙姓人数比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这里的孙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从全国各地迁去,而且定居时间不太久。

⑦ 百家姓中的“孙”姓发源地在哪里

孙姓的五大来源
孙姓的历史悠久,姓源的头绪很多,中华孙姓之根系,吸收这各时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脉,其发展有如川溪之汇聚,纷繁宏观。先秦时期的卫、齐、楚、吴、晋、郑、秦,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孙氏。秦汉以降,时有家族通过改姓、赐姓诸途径,成为孙氏族人。唐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又有相当部族加入孙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将复姓更为单姓,这样又有一批带孙字的复姓氏族变为孙姓族的一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来源:
一、先秦时期孙氏的三支主干
根据唐宋时期有关谱牒和史籍的概括,孙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支主干。
1、姬姓卫国孙氏
卫国姬姓乃周文王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篡》卷4“孙”姓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孙”中的“孙”为姓氏,称孙武仲,于是卫国孙氏产生。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康叔,以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以监管商的余民而建立为国。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段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卫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谆谆劝导,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卫国颇有起色而成为当时的大国。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约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镐京(今山西长安),杀了周幽王。卫武公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帮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护卫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国泰民安,颇受百姓拥戴,是当时最有名的诸侯。武公有子名惠孙,惠孙有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邑于戚(今河南濮阳县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之子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氏,是谓孙乙、孙武仲、卫国孙氏便如此从姬姓分离出来。
姬姓可谓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部族,以两大部落首领皇帝和炎帝而着称。皇帝便是姬姓,号轩辕氏,因居住于姬水旁,而后得了姬姓,是为皇帝氏族。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因居住于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从女为姓,其作为氏族的标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一些学者推断出皇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约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两部落相距并不很远,乃至婚姻相通。
周氏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据有关传说,似乎又可推导出是嫡系的“炎黄子孙”。周代先祖称弃,号后稷,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相传又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弃。姜螈姓姜,应属炎帝氏族系统,这样,弃便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结之果。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再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于戚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强大,武王姬发终于灭商而一统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孙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主要生活于其采邑地:戚(位于今河南濮阳县北面)。
2、芈姓楚国孙氏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出自芈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无钩,生蒍叔伯吕臣,孙蒍贾伯羸生艾猎,即令尹叔敖,亦为孙氏。”及出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另尹孙叔敖,为楚国孙氏的源头。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楚国国姓。楚人的族源有中华华夏说、东夷蛮族说、土着三苗说等,其实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与周围土着居民不断杂交蕃衍而形成的,楚文化便是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融通汇合而结出的果实。

2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屈原的《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自称是中原高阳氏的后裔。高阳氏即我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黄联盟中的重要首领:颛顼。据司马迁《史记》所载,颛顼是皇帝之孙,是当时的一位华夏族部落首领。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族繁衍分为八姓,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开左肋生出三人,开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在商朝时期,由于中原斗争的激烈,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达汉水流域。而当地苗族部落的归附,楚人先祖又与三苗土着居民不断融合,力量不断强大,季连后裔中最着名的人物为酋长鬻熊。此时商纣王的统治极为残暴,为求得楚族的生存与发展,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周成王时封功臣后裔,便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子爵,建立楚国,疆域位于今豫西南和鄂北地区。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熊为姓氏。
蚡毛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姓熊名眴,号蚡冒,其子蒍章,在当时楚国的外交事务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通志·氏族略》云:“蒍章食邑于蒍,故以命氏。”这样,蒍氏也逐步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见于《左传》的有关人物也不少。蒍章之子蒍吕成,字叔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蒍贾,字伯羸,幼年即出入楚王宫廷,评议政事,楚庄王时任工正。蒍贾之子蒍敖,字艾猎,即楚国着名的贤臣:孙叔敖。其后代便以孙为氏,楚国的孙氏一族由是产生和繁衍。
3、妫姓齐国孙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还有一致,“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是说齐大夫陈书有战功被赐孙姓,乃为齐国孙姓的由来。
妫姓与姚姓同为虞氏部落之姓,相传舜生于姚墟而得姚姓,居于妫而得妫姓,为河流弯曲处,妫即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舜的族源,存在两种说法:《史记·三代世表》中说,舜是皇帝族的后代;而《孟子》说:“大舜,东夷之人也。”从各类古史记载分析,舜的出声地、居住地、生产作工之处,既有山西、河南诸中原地区,也有山东、浙江诸东夷之地。是否可以如此推测:舜族及其子孙,应是中原华夏族之一支与东夷部族融合杂交而产生的后代。
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阏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周武王伐商时,虞阏父为周族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生产,管理从事制作、烧窑的陶工。由于管理有方,器用齐备,颇有劳绩,又因他是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就把女儿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又称胡公慢,本家族便以陈为氏。
从陈胡公开始,陈国经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传承,到桓公时发生了内乱。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佗杀了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兄报仇,联合蔡国又设计杀死了历公,三个弟弟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利公立五个月即去世,庄共七年后去世。宣公继位后,原本已立太子御冠,后又要改立宠姬之子款,便狠心杀了太子御冠。利公之子陈完,字敬仲,与太子御冠交往甚好,怕祸及自己,便于公元前672年逃往齐国。陈完到齐国后,谦让推辞了卿的职位,只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
陈完的四世孙陈无宇为官“上大夫”,其五世孙陈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以孙姓,并封以采邑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带),于是齐国孙氏出现。
二、先秦各国其他孙氏支脉
1、晋国姬姓王族子孙中的孙氏
《左传·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二次出现“孙周”之姓名,杨伯峻注:“孙周即晋悼公。”《史记·晋世家》云:“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孙周也是因为其祖父为少子小宗,不得立为主后,作为王室旁支便改为孙氏。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晋国贵族袭杀历公,才迎王室旁支孙周即位,是为晋悼公。《吕氏春秋·似顺篇》载,晋卿赵简子有家臣孙明。家臣一般为平民阶层,说明晋国平民之中也已产生孙氏。

3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2、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孙氏
《左传·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记载:“郑群公子以僖公自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杀之孤、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p孙击、孙恶便是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公子王孙。
3、秦国孙氏
《庄子集释·马蹄篇》疏:“列兹云: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善治马人。”伯乐孙阳之识千里马,其故事被广泛传播。就是说春秋秦国也出现孙氏,尽管其人祖籍不明。
4、商代孙氏
宋赵明城《金石录》卷17《汉安平相孙根碑》载:“考厥先出,自有殷立商之系,子汤之苗;又云胜武定周,封比干之墓,后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纣王尹虐无度,国势危殆,比干犯颜直谏,遭纣王剖心杀害。传说比干被害后,其妻室逃进森林避难,产子便以林为姓,名坚,林坚为比干之子,此后林氏后裔都已比干为先祖。这里却冒出来一支孙姓的比干后裔,所谓“后裔分析”,应是比干家族中的另一支。
三、改姓赐姓为孙氏
1、荀姓与孙氏之关系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其“荀”姓与孙氏也存在不解之缘。根据唐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和唐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因为要避宣帝名询之讳,巡行都改为孙姓,甚至说曾下诏令改姓,就连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当然后来有相当部分人将姓又改了回来,但终究有一部分认为改过来,由是它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不小的源头。
2、汉代有子女随母亲姓氏的情况
《汉书·夏侯婴传》记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藤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令公子孙更为孙氏。”
三国东吴时,官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县)的孙河,字伯海,本姓俞,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裴注引《吴书》曰:“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所谓孙坚的“族子”,而“出后姑俞氏”,应是孙氏族中女子出嫁所生之子,自然随外家姓俞。他年少时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为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谓:“孙策爱子,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今江苏镇江市)。”孙策不但重新赐他姓孙,还列之属籍,即回登上富春孙氏族谱。
3、被孙氏族人收为继子而改为孙姓
如明代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的孙士美家族,孙士美累官深州知州,其父孙讷官仕天策卫经历,祖父本姓朱,乃太常寺卿朱奎之后,因出继孙氏,遂以孙姓家族显名。《江都孙氏重修族谱》谓:始祖孙谨行,生于明万历年间,“公本姓徐,继姓孙,因有明孙暗徐,祖遗风焉,立谱从孙氏,盖不忘本也。”此人由徐氏而为孙氏继子,改为孙姓,且成为江都孙氏一族之始祖。
四、复姓省字成孙姓
叔孙氏。一是源于姬姓,《姓谱》载,春秋鲁桓公的儿子公子牙,字叔,又称为叔牙,叔牙的两个孙子:彭生、德臣,彭生便已“叔仲”为氏,德臣以“叔孙”为氏。春秋鲁大夫有叔孙豹、叔孙德臣,西汉有叔孙通。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官氏志》载:“拓跋邻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后改为叔孙氏。”北魏有叔孙健,本姓乙旃氏。
长孙氏。长孙氏源头也有二:一是汉代已有此姓,《汉书·艺文志·孝经》着录有《长孙氏说》二篇;而《汉书·儒林传》载,有淄川(今山东昌乐西)人长孙顺,曾师从王吉,受《韩诗》之学,治学有显名,官博士。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说:“孝文帝以拓跋为皇枝之长,改为长孙氏。”唐代太宗的长孙皇后及名相长孙无忌,即为其后。另《周书》记有河南洛阳人长孙俭,为鲜卑族人。
士孙氏。“士”为先秦时期最低级的爵位,《通志·氏族略》将其归入“以爵系为氏”之列。《姓氏考略》载,春秋时齐大夫有士孙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谓:崔杼杀气庄公,“葬诸士孙之里。”杜注:“士孙,人姓,因名里。”里是国民聚居点,以人姓名里,说明当时士孙氏族具有一定的规模,至汉有士孙张,士孙睦、士孙瑞,北魏有士孙天与。

4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王孙氏。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周定王大夫满为顷王之孙,所以被称为王孙满,其后人即以此为氏。其实类似大夫满后代的王孙氏的情况很多,凡各姬姓诸侯国及周王之子孙仕诸侯者即可用,所以王孙氏源头纷繁,如卫有王孙贾、吴有王孙pp、齐有王孙挥、楚有王孙由等。还有贾孙氏,它也直接源于王孙氏,据《世本》,为春秋卫国大夫王孙贾之后;而《姓苑》认为,其孙自以去周王室远,改为贾孙氏,之后讹为古孙氏,音已随变。便又出现古孙氏,《元和姓篡》这样说:“本姬姓,王孙贾之后,随音改为古孙氏。”所以,王孙氏、贾孙氏和古孙氏同出一源。
孟孙氏,据《元和姓篡》,源于姬姓,乃鲁桓公之子庆父号孟孙,其后人以祖辈名号为姓。仲孙氏,亦源于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共仲,其后子孙以仲孙为氏。而《姓氏考略》说:“齐亦有仲孙氏。”如齐桓公大夫有仲孙湫。季孙氏,据《世本》,源于姬姓,春秋鲁公子季友之后,为季孙氏,鲁大夫有季孙肥、季孙行父、季孙意如等。又说孟孙、仲孙、季孙,乃春秋鲁公子庆父生有三子,以王孙之故,而以次序排列,分别称孟孙、仲孙、季孙。
室孙氏,一般认为即王室之孙,与共孙氏的起源相同;而《姓氏考略》说:“室孙氏即宫孙氏。”《汉书·艺文志》有宫孙氏。
大孙氏,系春秋楚国大孙伯之后人。
唐孙氏,据《世本》,一说出祁姓,帝尧之后裔唐侯,其子孙仕晋,号唐孙氏。一说出姬姓,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叔虞死后,其子孙仕晋,便称唐孙氏。
县孙氏,据《路史》,源于芈姓,楚公族有县孙氏。
颛孙氏,据《风俗通义》,源于妫姓,春秋时陈公子颛孙仕鲁,其子p孙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如春秋时孔子弟子有颛孙氏。
臧孙氏与杨孙氏,据《通志·氏族略》,都是以邑为氏,臧孙氏源于姬姓,鲁公子pp食邑于臧,其后代为臧孙氏,春秋鲁大夫有臧孙纥、臧孙达;杨邑,秦、晋皆有之,秦有杨孙皓。
五、少数民族中的孙姓
1、北方有关民族
鲜卑族,魏晋南北朝时,驰骋于中国北方大地,先后建立前燕、西秦、南凉等政权。《晋书·冯跋传》载,北燕国尚书令孙护,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叱支,一个叫乙拔,三人“俱有才力,以骁勇闻。”该国以鲜卑族人为主,从名字上看,就可知兄弟三人决非汉族,或为鲜卑族人。当时在辽东鲜卑族的慕容氏前、后燕国中,孙姓大将不少,据《晋书·载记》中有:前燕国有大将孙丁,安西将军、并州刺史孙希;后燕国有大将孙盖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高爵显的孙护不喜原鲜卑名,而改孙氏。鲜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后逐渐与汉族等融合,所以,其中有人改姓汉姓孙氏,是很自然的现象。
契丹族,为鲜卑的一支,隋唐时建立的大贺氏部落联盟,后又建立大辽政权。《旧唐书·北狄传》载,“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使内附,诏令与营州城旁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至孙万荣,垂拱初累授右玉钤卫将军、归城州刺史,封永乐县公。”孙敖曹、孙万荣为隋、唐时契丹部落酋长,该部或即《辽史》契丹审密部先世。孙万荣虽授得官职,但不堪地方官员的侵侮,乃举兵反唐,屡大败唐兵,武则天很称“孙万斩”,终战败被杀。《旧唐书·孙孝哲传》谓,孙为契丹人,其母有姿色,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私通,因得亲近,天宝末(公元755年)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反叛时,受一殿中监的官职,且封以王位。为人残忍,果于杀戮。可以断言,唐代契丹族中孙姓已不少。辽被金灭后,契丹族人渐与汉族、女真族、蒙古族融合。
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聚居于吉林延边,分布在东北等地。今《福山孙氏谱书》称,晋灭东吴之际,东吴孙氏族人中有一支渡海迁居三韩(马韩、辰韩、弁韩,今朝鲜半岛)。《宋书夷蛮传》载,高句丽国王高琏,有大将叫孙漱,估计应是汉族孙氏移民之后裔。高丽学者金富轼所撰《三国史记》中说,新罗初期,朝鲜移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为朴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称,还分别赐姓,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元代,蒙古军队屡次攻入高丽,将大批高丽人掳略到中国;同时还有一些高丽人,因其他原因迁入中国。如当时有高丽人孙袭卿,官至礼部员外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73“附载满州旗分内高丽姓氏”中有“孙氏”,《清朝通志》卷8《氏族略》,满洲其人中同样既有高丽姓:孙氏,世居望京地方。

5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如今的朝鲜族人都是在近代时期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也同样有孙姓人氏。
女真与满族,主要聚居于东北,入关后散居各地,建立过金、清政权。女真建金国后,许多女真人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影响,且渐改为汉姓。金朝廷几次下令,禁止女真人改称汉姓,但实际上阻挡不住这股汉化潮流,金朝灭亡后,未曾改为汉姓的女真人纷纷改为汉姓。陆文贵《墙东类稿·孙公墓志铭》载,有女真人乌克逊氏为金明威将军,居京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金为元兵灭后,徙居河北大名,“始从汉俗,以孙为氏。”有子三人:孙信、孙义、孙仲,孙仲之长子孙泽为墓主。这部分女真孙氏,在元、明时期,完全融入汉族。
清雍正、干隆年间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其卷76、79“附载满州旗分内之尼堪姓氏”,记载了十余个有勋业孙姓者的简传,及其家族后裔有官位者的资料,主要居住在辽宁沈阳、抚顺、铁岭、大凌河一带。《清朝通志·氏族略》也同样在有“满州旗分内尼堪姓”的一些孙氏人物,居住在辽宁抚顺、盖县等地区。“尼堪”是满语“汉人”之意,但这里是指满洲八旗内之汉姓,并非汉军八旗。尽管其中所载孙姓人物大部分有汉人血统,原可能为满人之奴隶,属有大量汉人投充的包衣佐领,但此时毕竟已与满族融合二类属满洲旗人。满族人在汉人入旗的影响下,加上逐步向关内迁徙,满族仿汉姓渐成普遍现象。清朝初年,护军统领孙达哩,一些满族文献中写成“荪达理”或“逊达哩”,原姓鲁布哩氏,正黄旗人。满清政府覆亡后,大部分满族融合于汉族,其中改用汉姓孙氏者也不少。如《满族姓氏录》记,原满族姓氏“孙佳”,后以单字“孙”为姓。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草原,亦散居于北方各地。古代蒙古族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有氏族的族姓,为防名字的混淆,蒙古族人保留了附带父姓的习惯。但从元代开始,在汉人的影响下,不少蒙古族人改用汉字单姓,到明代渐趋增多,特别是临近汉族的地区,其中就有采用孙姓者。今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载,本县蒙古族人户有孙姓。
锡伯族,在清代,曾被编入蒙古八旗,后又分归满洲八旗。此后,东北锡伯族人与蒙、满、汉族人长期杂居,文化也颇受影响,而产生孙姓。
2、南方有关民族
客家人,为部分北方汉族南徙后,在江西赣州与福建丁州地区与当地土着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民系。主要为晚唐及南宋时期迁入赣南闽西地区的北方移民之后裔,渐与当地的土着及畲族密切接触而融合,到元、明时期,形成了具有自己方言和社会风俗的客家人。明朝初期开始至清代,客家人向广东梅县及周围地区迁移。由于客家人中有中原汉族之后裔,自然有汉族孙姓之血脉。其孙氏名人有:孙权谋为福建玎汀州长汀的客家人,清康熙年间以武艺拔为武备,善于海战,缉海盗,抗倭寇,以功迁广东提督。广东孙中山家族也是客家人,孙中山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老家原住广东紫金县。再如福建《上杭县志》卷八《氏族志》中所载客家姓氏表,就有“孙”氏,其郡号为“太原”,“乐安”。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的河谷坪坝地区。清嘉庆《临安府志》为当时知府江浚源所编,卷18《土司志》载,明初,朝廷对这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和寨长,大都赐以汉姓。如p“亏容甸”,“明洪武十五年,土司阿普纳款,赐孙姓,授正长官司世袭。”朝廷赐云南临安府亏容甸土司以孙姓,且授以正长官的职衔。该土司以赐姓为荣,子孙以孙姓相袭,直至近代。阿普之子名略,其后所传世系为:孙略—孙蕃—孙武孙启荣—孙应寿—孙承祖—孙景元—孙大昌—孙永祚—孙世基—孙世业(弟)—孙荣—孙廷对—孙汉—孙安国—孙荫宗。其正长官职位从明传至清,改为副长官,直到1923年,孙荫宗袭位。该部土司是傣族人,而部民则以哈尼族为多,彝族、傣族次之,当时部民往往有遵从首领姓氏的习俗,所以这一赐姓对哈尼族等民众都会有影响。《新篡云南通志·土司考四·临安府》载有“商河亏容司孙斌元”之土官姓名。而亏容甸即今红河县东南的下亏容。

6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黎族,居海南岛。吴永章《黎族史》第七章“明代黎族”中有黎人姓氏表,所列明代黎族有姓名可考者183人,其中有明代万历二十七(公元1599年),王宏海《水会所平黎善后碑记》中出现的定安黎首“孙恩弟”,然在183人中仅此一例,出现频率很低。海南黎族有生黎、熟黎之分,熟黎汉化程度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来自汉族移民。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熟黎多福建、湖、广之奸民也。”估计明代的定安黎首孙恩弟即汉族移民之熟黎。
苗族,分布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广东等地。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通过对湘西苗族生活的实地考察,指出苗民大姓有五个:武、龙、廖、石、麻,而小姓有数十个之多,其中就包括孙姓。凌纯生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也指出,纯苗族有五姓,其他如杨、施、彭、张、洪诸姓,乃外姓入赘于苗而习其俗者。孙姓自然应属后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乾州(今湖南吉首,属湘西)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孙文明,与石官保、杨正富等揭竿而起,后被官兵围剿而诱杀。
土家族,分布于湘西、豫东诸地,与汉苗杂居。湖南土家族在宋代就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兔家族中土官的汉文着述还不少。在此前提下,土家族人使用汉姓便很自然,并渐有采用孙姓者。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周围地区。在该族的26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其他许多姓都由他演化而出。至近代,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格亮姓的汉姓变码,就为孙姓。另有堵引氏、木如氏、喇松氏等小姓,其汉姓也为孙。如《景颇族社会调查(一)》载,云南梁河县帮角乡的盆都景颇村寨,是个有42户二百余人的大寨子,由于受周围含文化的影响,其每一个景颇族除去本族固有的氏族名称以外,都有汉姓,其“堵引”氏族,便汉姓为孙。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周围地区亦有分布。在古代,白族往往依照赘上门的方式,将当地汉人招做女婿,并实行长子随母亲白族姓,此子随父亲汉族姓,这样就把许多汉姓带到白族中来。加上白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自古以来就以汉字作为通行的语言文字,一些白族人为了读书、工作的方便,遂主动改取汉族姓名。由是,“孙”姓也逐渐在白族人中出现。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近代以来,滇黔广大地区的彝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除所修家谱其祖先号继续沿用彝族外,都已逐渐采用汉姓,其中就有部分人改姓孙。《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就出现了孙兴。今云南《通海县志》载,孙氏乃当地彝族人数较多之大姓。《嵩明县志》载,孙兴彝族有15户。
台湾土着(含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台湾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氏族编第四章“姓氏”中说,台湾土族居民近代受汉族影响,又改用孙姓者。台湾土族或山胞该汉姓,大都在1945年光复后。据1956年的统计,台湾“先住民”(即土族)中的孙氏人数占台湾总人口数的3.3%。
佤族,分布在云南沧源、西盟、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地。云南所编《瓦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其中《西盟大马散瓦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记载,该族不同部落极少有相同的姓,而在一个部落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姓。如马散寨部落有19个姓,其中就有孙姓,该姓为分支小姓,分属“木依库”大姓。所谓分支小姓主要是在大姓人口增殖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木依库”大姓包括鲁、扫、孙三姓,以及该大姓祖先“瓜”的三个儿子的后裔在人口增殖的情况下,分别以其三个儿子之名为姓而产生的。
阿昌族,分布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区的一些县份中。云南民族出版社《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提到,阿昌族有孙姓人户,但其来源不详。参考阿昌族的赵、王、杨、曹诸姓原都为汉人,因迁徙和婚姻等原因而成为阿昌族,估计孙姓也有此可能。《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载,孙氏为今云南潞西县高埂田乡阿昌族的10姓之一。

⑧ 孙姓的来历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8)云南孙氏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着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⑨ 关于孙氏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 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 孙叔敖
氏的始祖。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郌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 比干摘心处
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着,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吕臣→?→蒍贾伯嬴→蒍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着居民不断融合而成。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在与当地三苗土着居民不断融合后,力量逐渐强大。商后期,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该部酋长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在后来分封中,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扩大,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 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今扬越),至于鄂(今湖北),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周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国一度内乱。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楚蚡冒是春秋战国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为姓,蔫氏后来逐渐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蔫章之子蔫吕成,字步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蔫贾,字伯嬴,在楚庄王时任工正(管理王宫各类工匠之类事务的官员)。
第三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赐将军田书姓孙,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国灭商朝,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史籍《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氏源于 荀子
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氏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过,虞舜作为孙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传说,并没有可靠的世系记录可寻,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又因他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为奖励他的劳绩和褒扬他的祖先,就把长女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陈国。妫满逝世后谥号“胡公”,古又称胡公满。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逝世后,其弟佗杀陈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又设计杀了陈厉公,立跃为陈利公。陈利公立五个月后去世,君位传给其弟林,是为陈庄公。陈庄公在位七年后逝世,君位又传给其少弟杵臼,为陈宣公。 陈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宠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杀掉了太子御寇。陈厉公之子完,字敬仲,与御寇交往甚密,因惧怕祸及自己便逃到了齐国,并改姓田,称田完。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命他为卿。但田完推辞卿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时,田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并赐姓孙氏。由此看,这支妫姓孙氏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桓子),官为“上大夫”;五世孙无宇之子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至乐安并赐姓孙氏。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系黄帝后裔: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阏父→胡公满(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佗→公子完(后逃往齐国)→山巨孟夷→泯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叔父比干,属于以避乱改姓为氏。 比干是殷商末期纣王叔父,官至少师。商朝末期朝纲混乱,纣王淫虐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第五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孙氏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氏行列之中。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是为南方孙氏的一大支派。孙河,官 孙武
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十分喜爱他,便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官在海盐长;第三子孙桓,任安东中郎将,曾与大将陆逊共拒刘备,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孙子辈还有孙建、孙慎等,也都为将军。曾孙辈有孙丞,官为黄门侍郎,略有文采,着作《萤火赋》传世。孙河之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为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其子孙也较多,且官位显。
第六个渊源
源于变姓,出自春秋战国荀子后裔在西汉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况,又称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战国策》、《韩非子》、《汉书》、《儒林传》及刘向《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书篇中均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着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孙卿子”。 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的士人孙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应姓朱,因为安化王犯法被诛,作为其宗族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孙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第七个渊源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夏侯婴(公元前?~前172年),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随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书中说:“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此话大意为,当初因为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所以号滕公。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氏,其中有些孙氏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这些少数民族 孙坚
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氏。唐朝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就是契丹族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象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这些家族于是成为孙氏族的又一庞大来源。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氏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朝初期省文改姓的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单字“孙”姓。 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统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来的八旗中,有部分汉人沦为满人奴隶,后多与满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 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如历清顺治、清康熙两朝的护军统领、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 在今朝鲜族人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氏。高丽学者金富轼撰着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州旗人中的高丽姓孙氏,原世居望京地方。玉兰,镶蓝旗包衣人,国初来归,其子谢秘,任郎中,其孙杭爱,任头等护卫。 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为孙氏。 明清时云南临安府方容甸长官司副长官孙氏,是傣族人。 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氏。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孙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广饶。
秦、汉以前
孙氏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春秋战国初期,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氏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期,孙氏 孙权
在卫国失宠,开始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的富阳县,形成了孙氏的南方着名郡望吴郡。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妫姓的孙氏早期则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氏之所以显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孙武,故后来孙氏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氏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繁衍乐安的孙氏,后成为了孙氏主要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 秦汉之际,已有孙氏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带的孙氏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氏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时江南的浙江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的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源于孙武之后。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氏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三国时期,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第一次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 孙氏的第一次南迁: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纷纷举家南迁,孙吴凌家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纳流民于自己的庄园内,孙氏氏族跟富春孙氏是同宗,自然会随着南迁的民众南下,寻找安身之地。 孙氏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各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也乘机起兵建立割据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地盘的血腥厮杀,北方陷入空前的灾难,即永嘉之乱。大批北民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孙氏族人也随着南迁的大军渡江南下避乱,如中都割、氏举家移居江左,至孙盛时定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和县)。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⑴.四川: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的,如唐朝大散文家孙樵。孙樵,字可之,一作隐之,关东人。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诏赴岐陇行在,迁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后因唐末战乱而举家避住四川遂州。 ⑵.广西: 广西孙氏多尊宋朝的孙沔为先祖,孙沔,世籍山东青州府乐安郡白马县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抚史,曾随狄青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爱其山水,遂定居广西,子孙繁衍,遂成广西大姓之一。 孙权 ⑶.上海: 《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朝孙太和为本支始祖。孙太和为新安休宁始祖孙万登之后裔,明万历年间,由新安休宁(今安徽休宁)迁娄邑(今上海松江),遂为娄邑孙氏始祖。子孙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区。上 孙登
海一带,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历史上出现的孙氏名人较多。五代有孙汉英家族,明朝有孙元化家族。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浙江嘉定),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中进土的孙岳,是当地孙氏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籍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朝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明朝嘉定出了孙元化家族,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有子三人。父亲孙继统,致力于诗作,不愿为官,后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三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孙子孙致弥,清康熙年间任出使朝鲜副使,后为大型类书《佩文韵府》总纂。后裔孙思曾,着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孙宝仁,着《杖左堂自娱集》等,后自嘉定迁居月浦。⑷.山西: 《解梁孙氏族谱》中说其支派始祖由宋朝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代州孙氏家乘》记载的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受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 ⑸.海南: 宋、元时迁移而来的,其来源地主要是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区。《崖县孙氏族谱》记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在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因先祖任官琼山而来海南定居,经历元朝、明朝,后裔繁衍为四支,分迁岛内各地,其中一支即迁居今三亚的崖县。海南孙氏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 ⑹.台湾省: 早在三国时期孙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远航至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人民首次大规模到达台湾省。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纷纷渡海到台湾省谋生,孙氏移居台湾省也在此一时期。《台湾省通志》说,早期移居台湾省的孙氏有二十二起,如干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广东镇平县(今广东蕉岭)孙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陆丰人(今广东陆丰)孙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阳人(今广东潮安)孙为发移居苗栗通霄;潮阳人(今广东潮阳)孙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阳人(今广东揭阳)孙永帝移居台南白河。福建同安人(今福建同安)孙和定居淡水;孙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孙开移居永和秀朗;孙润移居新庄后迁北投;孙善抄移居今台北市东圆街;孙富挑移居新庄;孙贤生移居云林新港;孙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义溪口;孙海移居台南盐水;孙游寿移居今台南市;孙经移居苗栗苑里。龙溪人(今福建漳州)孙瑞敏移居彰化,后迁台中大肚;孙水移居台南麻豆;孙定宗移居台南市。安溪人(今福建安溪)孙玉尊移居新竹市。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镇平县人孙永科移居苗栗三义;安溪人孙神福移居台中梧栖。 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孙氏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使台湾省成为今日孙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1954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湾省姓氏进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台湾省当时八十三万户居民、七百三十七种姓氏之中,孙氏有三千二百八十余户,居第五十位。在台北、宜兰、新竹、嘉义等十二县中,以嘉义为最多,有六百户,台南次之,为三百二十户。其他较多的地区还有:台北二百八十户,新竹二百五十户,苗栗一百九十户,彰化一百七十户。在台北、基隆、台南等六市中,以基隆为最多,有三百一十户,台南次之,为三百户,其他依次为台北二百三十户、台中二百户、高雄一百三十户、阳明山七十户。
移居海外
⑴.东渡日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就开始移居日本。孙氏人物从什么时候开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时期。日本弘仁六年(公元815年),朝廷下令仿唐朝《氏族志》体裁编纂《新撰姓氏录》,其中记载: 福兴孙氏支祠
身侠村主一族“出于吴孙权男高”。孙权长子孙登,字子高,其后裔辗转东徙,在日本改姓身侠。身侠,一作“牟佐”,是大和国高市郡的地名,孙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为姓。见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侠村主青为雄略天皇时人,从其中国式的单名“青”字推测,当是孙登一族中早期东渡的移民。因他会说吴语,又善文笔,所以多次出使吴地,在日本与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朝,有商人孙忠者侨居日本数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国土之后的三十年中,曾先后十五次赴日,侨居时间累计达九年多,约占其三十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孙中山“视日本无异第二之母邦”。⑵.北上朝鲜: 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殷王族箕子就率众五千人去朝鲜,这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汉魏以来的各个时期,随着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交往的日益频繁,大批华人渡过鸭绿江,到朝鲜开拓基业。 ⑶.移居东南亚: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则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如今东南亚华侨已达两千多万,其中尤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为最多,占我国三千余万华侨总数的80%以上。 ⑷.移居欧洲: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尚不过百年,但侨居欧洲的已达一百余万人,分布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⑸.开发美洲: 我国在明、清之际,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线,到达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中国人大批量到达美洲,则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侵略者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贩去的契约华工,另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或为躲避战乱而到海外谋生的。这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孙氏族人。
现代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氏人口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91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65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9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30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93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14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54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9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8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