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夏津有多少人口
① 夏津属于哪个市
夏津县属于山东省德州市。
夏津县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处于北纬36°53′~37°10′,东经115°45′~116°16′之间,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总面积882平方公里。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东经115°45′—117°36′、北纬36°24′25″—38°0′32″之间。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
(1)明朝夏津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10月,夏津县辖2个街道、10镇、2乡:银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镇、苏留庄镇、新盛店镇、雷集镇、郑保屯镇、白马湖镇、东李官屯镇、宋楼镇、香赵庄镇、双庙镇、渡口驿乡、田庄乡。县政府驻地银城街道。
截止到2018年7月,德州市辖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乐陵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齐河县等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27个街道、91个镇、16个乡。市人民政府驻地德城区东风东路1566号。
② 夏津县的人口
2012年,夏津县全县总人口527534人,其中农业人口379910人,非农业人口147624人。全年出生人口7735人,出生率14.70‰;死亡人口4745人,死亡率9.02‰;人口自然增长率5.68‰ 。
③ 夏津县的介绍
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临京杭大运河,青银高速、国道308线、省道254、315线纵贯全境。截至2013年,夏津县辖10镇2乡1个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314个社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总人口52万。夏津因植棉着称全国,素有“银夏津”之美誉。
④ 高分求你的答案
2007年末德州市总人口55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07.21万人;非农业人口145.42万人。
全年
出生人口6.7万人,出生率12.2‰;
死亡人口3.07万人,死亡率5.6‰;
人口自然增长率6.6‰。
德州市总面积10356平方千米。总人口550万人。
辖1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德城区面积539平方千米,人口55万。
乐陵市面积1172平方千米,人口64万。
乐陵市辖4个街道、8个镇、4个乡。总人口615833人,
市中街道 66518 胡家街道 25666 云红街道 23083 郭家街道 21496 杨安镇 42593 朱集镇 56981 黄夹镇 63051 丁坞镇 35521 花园镇 42050 郑店镇 59327 化楼镇 37031 孔镇 47130 西段乡 25594 大孙乡 21739 铁营乡 24700 寨头堡乡 23353
禹城市面积990平方千米,人口50万。
禹城市辖2个街道、7个镇、3个乡。总人口494301人,
市中街道 123395 禹石街道 18212 伦镇 38427 房寺镇 67002 张庄镇 23126 辛店镇 34727 安仁镇 29430 辛寨镇 40993 梁家镇 40220 李屯乡 22579 十里望回族乡 32427 莒镇乡 23763
陵县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55万。
陵县辖:陵城镇 滋镇 前孙镇 糜镇 神头镇 边临镇 郑寨镇 徽王庄镇 宋家镇 丁庄乡 于集乡 义渡乡。
平原县面积1047平方千米,人口45万。
平原县辖2个街道、7个镇、9个乡:龙门街道、桃园街道、王凤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王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腰站镇、
坊子乡,王打卦乡,三唐乡,炉坊乡,张士府乡,林庄乡,尹屯乡,张华乡,十里铺乡。
夏津县面积882平方千米,人口49万。
夏津县辖10个镇、2个乡:银城街道、北城街道、苏留庄镇、新盛店镇、雷集镇、郑保屯镇、白马湖镇、东李官屯镇、宋楼镇、香赵庄镇、双庙镇、南城镇、渡口驿乡、田庄乡。
武城县面积751平方千米,人口37万。
武城县辖5个镇、3个乡。总人口361179人,
武城镇 107450 老城镇 41313 膝庄镇 51678 鲁权屯镇 36484 郝王庄镇 40773 杨庄乡 20232 李家户乡 30282 甲马营乡 32967
齐河县面积1411平方千米,人口61万。
齐河县辖9个镇、5个乡。
晏城镇 表白寺镇 安头乡 宣章屯镇 大黄乡 华店乡
刘桥乡 潘店镇 仁里集镇 马集乡 胡官屯镇 赵官镇 焦庙镇 祝阿镇
临邑县面积1016平方千米,人口51万。
临邑县辖3个街道、6个镇、3个乡:邢侗街道、恒源街道、临盘街道、临邑镇、临南镇、德平镇、林子镇、兴隆镇、孟寺镇、翟家乡、理合乡、宿安乡。
宁津县面积833平方千米,人口46万。
宁津县辖宁津、柴胡店、大柳、长官、保店、时集、杜集、相衙、大曹9镇,刘营伍、张大庄2乡。
庆云县面积502平方千米,人口30万。
庆云县辖1个街道、4个镇、4个乡:渤海路街道、庆云镇、常家镇、尚堂镇、崔口镇、严务乡、东辛店乡、中丁乡、徐园子乡。
⑤ 夏津现在有多少人口,县城常驻人口有多少
52万
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临京杭大运河,青银高速、国道308线、省道254、315线纵贯全境。
⑥ 谁知道山东德洲夏津有多少个村啊,都是什么村啊
夏津政区划分及人口:全县辖7个镇,5个乡,507个村民委员会,530个自然村,132956户,47.4万人,其中男23.8万人,女、23·6万人,农业人口43.2万, 非农业人口4.2万。全县共有5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9.9%;少数民族有回、蒙古、朝鲜、满。
村太多了,没法一一道来。你可以进入电子地图看看大概有哪些。以下网址就可以
http://map..com/#word=%B5%C2%D6%DD%CA%D0+%CF%C4%BD%F2&ct=10&
夏津县情
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鲁冀两省交界处,辖7镇5乡,总面积871平方公里,总耕地87万亩,人口48万人。 夏津县交通位置优越,县城位于省道008和国道308的交汇点,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距省会济南100公里,首都北京350公里,东距京沪铁路5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30公里。县内公路纵横,乡乡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总里程列全市第二。县城西临晋冀煤炭基地,北依华鲁电厂,煤炭、电力资源充裕。10万门容量的程控电话以及早已开通的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电传、国际互联网等均处国内领先水平。 夏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调整了农业,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又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棉花资源丰富,素有“银夏津”之称,植棉面积达50万亩,总产4.3万吨;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规模饲养发展极快,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到25万头;林果业品种繁多、品质上乘,自古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梨、杏、桑椹、红枣等干鲜果品及加工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蔬菜和地瓜蓬勃兴起,迅速走上了产业化、系列化的快车道。全县工业以纺织、工艺品、食品、机械、化工、酿酒、榨油行业为主。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2.1亿元,财政收入1.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8元。完成出口创汇2420美元。
夏津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即为“齐晋会盟之要津”。自西汉初年置SHU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夏津人民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毅力,繁衍生息、勤奋劳作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涌现出了可跻身于中华民族精英之林的优秀人物,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史着《十六国春秋》名播史学界;隋未农民起义领袖张金称率众揭竿而起,给隋王朝以致命打击,名留表史;金代诗人宋九嘉以其悲壮有力的诗篇对封建统治阶级予以控诉,对人民寄予同情,其诗作至今被人传诵。
夏津解放后,中共夏津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及土改复查运动,彻底摧毁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47年秋,人县25025户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与此同时,迅速掀起了发展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热潮。1946年至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向全国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时期,全县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参军支前运动。有5500名青壮年踊跃参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和全村民兵集体参军的动人景象。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1947年秋,全县有共产党员3092人,党支部254个。全县的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也都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工农业总产值已达850多万元,有各类学校310多所,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鲁冀两省交界处,辖5镇14乡,总面积871平方公里,总耕地87万亩,人口48万人。 夏津县交通位置优越,县城位于省道008和国道308的交汇点,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距省会济南100公里,首都北京350公里,东距京沪铁路5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30公里。县内公路纵横,乡乡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总里程列全市第二。县城西临晋冀煤炭基地,北依华鲁电厂,煤炭、电力资源充裕。2万门容量的程控电话以及早已开通的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电传、国际互联网等均处国内领先水平。 夏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调整了农业,形成了20万亩棉花、20万亩林果、20万亩蔬菜、20万亩脱毒地瓜的“四个二十万”产业格局。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又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棉花资源丰富,素有“银夏津”之称;林果业品种繁多、品质上乘,自古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梨、杏、桑椹、红枣等干鲜果品及加工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蔬菜和地瓜蓬勃兴起,迅速走上了产业化、系列化的快车道。全国工业以纺织、工艺品、食品、机械、化工、酿酒、榨油行业为主。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财政收入8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亿元,实现出口供货值5.7亿元。
⑦ 夏津历史
夏津县历史悠久,境内的地名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据地名普查时对全县530个自然村名的来历分析,除栗庄(今属银城街道办事处)、崔庄、崔楼(今属白马湖镇)等个别村庄外,其绝大多数,皆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以后。其原因是因元末连年战乱和天灾,兼之明建文时的“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使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东的高唐州、东昌府为当时的主要战场,已成荒无人烟之地。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东地千里少人烟”。据旧志载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户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实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来自山西洪洞与山东胶东一带。因此,大多村落多于此时形成。所以带“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现有带“屯”字的村名达52个,如:张官屯、李官屯、黄官屯、周官屯、张里长屯、于里长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内的村名中除“庄”“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筑等为统称地名。命名者居多,如处原老黄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马堤、杜堤、左堤、刘堤等,以建筑命名的有楼、堂、庙等,如李楼、代楼、苗堂、李堂、刘庙、时庙等。另外有以“王庄”为统称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庄、尤王庄、谢王庄等,这类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赐给诸王的庄田,而由管理庄田的头目之姓而分别命名的。总之,夏津县村名的命名特点是以姓氏命名加统称地名(如:庄、寨、堤、沟、庙、堂、楼等)而形成各个村名。这类村名占全县村名的95%以上。 夏津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命名者。其中有“张法寺”,此村是村东南侧的“大云禅寺”而得名,“大云禅寺”又俗称“张法寺”,据旧志载:大云法寺始建于唐朝,毁于元末。明洪武年间莱州掖县人张福广夫妇来此,见大寺虽圯,气势恢弘,故皈依佛家,矢志募修,人们俗呼“张法师”故又以之称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称“张法寺”。其老伴亦归佛清修,在大云寺南十二里处,建庵修行,人们俗称“张姑庵”后在庵侧建村人亦称“张姑庵”。简称“张庵”(今属香赵镇)。如五龙堂,据传一母一胎生五条龙,俱乘风雨而去,后修“五龙堂”以纪念,于堂侧建村,名“五龙堂”。再如王太来庄,郑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来”、“郑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迹命名的有王铺、刘铺、十五里铺,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铺递”(驿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读音中也存有特殊读音,如“时”读“chi”,“岳”读“yao”等。
⑧ 山东省德洲市夏津县人口有多少
夏津县位于北纬36°53′~37°10′,东经115°45′~116°16′,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在省会济南西北方向120公里处,为德州市辖县。辖10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开发区,507个行政村,面积871.9平方公里。人口50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夏津镇。 夏津县辖2个街道、10个镇、2个乡:银城街道、北城街道、苏留庄镇、新盛店镇、雷集镇、郑保屯镇、白马湖镇、东李官屯镇、宋楼镇、香赵庄镇、双庙镇、南城镇、渡口驿乡;田庄乡。 2000年,夏津县辖7个镇、5个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479817人,各乡镇人口: 夏津镇 143206 苏留庄镇 48381 新盛店镇 51010 雷集镇 37360 郑保屯镇 21055 白马湖镇 30905 东李官屯镇 28913 渡口驿乡 17873 宋楼乡 30723 香赵庄乡 25608 双庙乡 25123 田庄乡 19660。
⑨ 夏津县的建制沿革
夏津县域于唐、虞、夏、商、周时期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为齐、晋会盟之要津,战国时为赵国地,秦属巨鹿郡地。
西汉初年置县,曰“鄃”,为县域置县之始。时鄃属冀州部清河郡地,县治设于现城址东北20公里处(今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北侧)。
汉高后(吕雉)四年(前184年)鄃为侯国,吕它曾为鄃侯。孝景时曾封栾布为鄃侯,后封国撤销,仍为鄃县。孝武时,为武安侯田蚡“食邑”。新莽时,改鄃称为善陆。
东汉复为侯国,勋臣马武封鄃侯,后马武改封杨虚(今高唐),鄃仍为县,隶属清河国。清河国后改称甘陵国,鄃仍属之。
三国魏时,鄃亦属甘陵国。
晋代,甘陵国复称清河国,仍辖鄃。
南朝刘宋时,鄃属清河郡。
北魏初,鄃辖于平原郡,寻废平原郡,鄃改属东清河郡。
北齐,撤销鄃县,并入平原。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古鄃城西南重建鄃县,先隶属于贝州,后又改属清河郡。同时,另置夏津县(此为本县之名的发端,县城位于今城址以北17公里处的新盛店)。此时为鄃县与夏津县并存时期,鄃与夏津同属贝州。鄃县后复改属清河郡。大业年间,曾一度撤销夏津县,并入清河县。
唐天宝元年(742),将鄃县改为夏津县,仍属贝州。后因县城遭大水,于是将县治迁到新县店(新盛店旧称,即原夏津县城址)。
五代汉时,夏津县划归大名府,至宋朝和金朝,夏津县仍属大名府。
元朝初年,夏津县隶属东平路,曾一度为驸马都尉武毅王的“汤沐邑”。至元七年(1341),夏津县改属直隶高唐州。
明朝建立,夏津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
清朝因袭明朝旧制,雍正八年(1730)后,夏津县从高唐州划出,直属东昌府管辖。
干隆四十一年(1776),改临清为直隶州,夏津县遂辖于临清州,是为属临清州管辖之始。
民国元年(1912),夏津县改属济西观察使管辖。
民国三年(1914)改属山东东临道(道尹官署设于临清)。
民国十五年(1926),改属山东德临道。十七年(1928),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
1936年,夏津县改属山东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址设于临清)。“七·七”事变后,行政区划屡有变迁。
1938年,改属山东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区。是年3月,日伪政权在山东省公署下设道、县、区、乡建置,夏津县归属鲁北道管辖。
1940年7月,复设东临道,夏津复归其管辖。
1939年8月,夏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归属鲁西北三专署。
1941年,改属冀鲁豫边区政府。
1944年5月,夏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后改为人民政府),属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第六专署。
1948年改属冀南行署二专署。
1949年,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山东德州专区。
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销,夏津改属山东聊城专区。3月,恩县撤销,苏留庄区及左王庄区(部分)计97个村划归夏津县。
1958年12月,武城县撤销,并入夏津县。
1961年复置德州专区,夏津又属之,7月,恢复武城建置,原武城县域复从夏津划出。
1967年,德州专区改为德州地区。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属之管辖 。
⑩ 夏津属于哪个省
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鲁冀两省交界处,辖7镇5乡,总面积871平方公里,总耕地87万亩,人口万人。
夏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调整了农业,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又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棉花资源丰富,素有“银夏津”之称,植棉面积达50万亩,总产4.3万吨;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规模饲养发展极快,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到25万头;林果业品种繁多、品质上乘,自古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梨、杏、桑椹、红枣等干鲜果品及加工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蔬菜和地瓜蓬勃兴起,迅速走上了产业化、系列化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