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高句丽得到多少人口
A. 隋朝和唐朝,为何要跟小国高句丽较劲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隋唐时期的高句丽,还真不是什么小国。
中国有句古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在你国家的边上有一个这个强大,而且根基扎实的国家,无论是放在哪个皇帝眼里,这都根本就是不除不行的存在啊。所以后来的隋炀帝,哪怕国内已经烽烟四起,仍是要主动出兵,攻打高句丽。后来到了唐朝,连续经过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才终于将高句丽收拾掉。
B. 大隋倾尽国力都没能解决高句丽,大唐是如何摆平它的
- 高句丽地图辽阔,多为山地丘陵,物资丰富。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领土西起辽河,东到大海,南到汉江,北接靺鞨,以辽河上游、汉江流域两大农业区输血,以辽西山地和半岛北部的绵延群山为地理屏障,以辽东山地为统治核心区,构筑绵延山城要塞,囤积重兵,居高临下,军事形势非常有利。
贞观十九年至总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
高句丽人口众多,实力还算雄厚。大隋刚开始国力不够,到了隋炀帝时期,又好大喜功,征伐兵马过多,导致灭亡。唐太宗,高宗时期,励精图治,终于消灭了高句丽,并入版图。
C. 高句丽的历史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两汉到隋唐,高句丽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历史学界纷争不断,莫衷一是。
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夫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代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代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北方的高句丽已经成为汉代的编户齐民了。高句丽管理他们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作为汉朝的地方官,中央通过玄菟郡赐给高句丽王汉官服饰、衣帽和仪仗。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中原政权更迭,皇帝变换,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没有变。高句丽人中一直流传着卵生、鸟图腾的传说,与商周始祖降生说相似。壁画中绘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使用汉字和汉晋货币。他们身上打着“龙”的印记。
高句丽政权曾两次迁都,承载其发展历程的遗迹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先后两次迁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七百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
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国内城一带,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遗迹,其中集安有42处,桓仁有1处。
集安的国内城在市区两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集安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余座高句丽古墓。1961年,国务院将洞沟古墓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宽1.34米—2.00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775字,现可辩识1600字左右。其内容记载了高句丽建国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东征西讨的功业等。碑文为汉晋文言书法,是研究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经历了159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东北4公里处。
盛极一时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高句丽人是朝鲜族的祖先吗?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
高句丽在发展时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灭国之前户籍为69.75万户,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这些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书记载还称其为高句骊、句丽、高丽。骊与丽相通,而句丽、高丽应该是高句丽的简称或简写。像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一样。可是高句丽灭亡250年后的公元918年,辽东人王建在开京建立高丽王朝。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高丽政权从时间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
这个网站上有详细说明
D. 揭秘唐太宗为什么打高丽
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这个神密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象着了迷一样发疯似地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
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辽东城久攻不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 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用恐怖的手段来威吓中国人.
公元613、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皆以失败告终.
隋炀帝狂征高句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广征丁夫,糜费巨大,加上修运河等工程,严重耽误农事,造成大量壮丁死亡,以致出现“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山东有一个自称“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反战的情绪,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百姓起事造反,天下大乱.
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唐朝的天下是由太宗世民打下来的,作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继位后,接受隋灭的教训,行事处处小心谨慎,终生未犯大错,天下出现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却和暴君杨广如出一辙.贞观十九年,太宗以高句丽欺新罗为由,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碰到顽强阻击.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
唐太宗并不因此次失败放弃征服高句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太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句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英明的唐太宗差点走了炀帝杨广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高宗虽然没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却是逢上历史的最好机遇.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相当于丞相),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公元 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亡国.
读遍这些历史,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封建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一是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隋代以前,中国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健时刻.而在这个时候,隋唐君主们都将高句丽做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满口“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二是征高句丽是不是象一些人描述的那样是欺软怕硬,欺负弱小国家?纵观六七世纪的东亚,象高句丽这样的“弱小”国家并不止一个,朝鲜半岛上还有新罗、百济,东北后有渤海,南有南诏,至于北方和西面诸国,就更多了.可为何隋唐的君主独独盯着高句丽不放,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有人说,高丽和中国接壤,其实不然,新罗统一半岛后,唐朝并未对其采取什么大的军事行动,终唐之世,相安无事.
三是征高句丽之役是不是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是完全多余的,中国最终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不错,表面上看是得不偿失的.征灭高句丽让六七世纪的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年轻的生命葬送在沙场,间接死亡的人就更多.灭高句丽后不过十余年,唐军又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军,领土多让于新罗.征高句丽的实际效果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上面三个疑问,归结到最终一个问题,高句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都是从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 “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唐太宗的一席话令人深思,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话勘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史书虽对征高句丽一事起因记载不详,但观察秋毫,主要原因在于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已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对于明朝,十九世纪日本对于中国,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必除高句丽不可.
一、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决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唐史载:“高丽,本扶余别种也.地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度辽水与营州接,北?.其君居平壤城,亦谓长安城,汉乐浪郡也”.高句丽人本是扶余古人的一支,于秦汉之季建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范围和面积还不到今天一地级市大,人口也少得可怜.与其说是建国,不如说还只是一个部落领地.可是高句丽的领导人和其它民族不同,善于经营,长远筹划,能够立足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地盘.对于中原王朝,采取表面顺服,暗地积力的策略,如果中国出现内乱,则乘机侵占土地,增强实力.经过500年的不懈努力,至六世纪,高句丽王国经于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领土扩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高句丽和唐太宗作战时,一次能调动军队十五万,可见其已不是一般的国家,加上六世纪东北地区温暖湿润,适宜耕作,分析其人口应在500万左右,常备军应在50万人左右.六世纪,高句丽已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强国,直接威胁中国的复兴.
二、高句丽的国家结构兼有农耕和游牧两个国家形式,组织严密,国家军事潜力大,兵民不分,战斗力强.根据分析,高句丽主体上应是农耕民族,高句丽人依山筑城,垦田游猎,以农耕为主.但其又带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点,秋冬之季是其狩猎季节,加上不断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游牧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样,高句丽在军事上,对农耕民族的筑城攻防和游牧民族的骑射都能吸收其优点,为其国家军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在隋唐征讨战争中高丽军队进能远攻,退能守城的原因所在.相比较突厥这样纯粹“马背上的国家”,高句丽国家组织稳定,有正常的经济基础,军事潜在威胁也就更大.有了这样强大的国家军事组织,高句丽也就具备了与中原政权相对抗的实力.
三、在意识形态上,高句丽保持着部落的纯朴民风,并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大家切莫将高丽和后来的朝鲜王国并论.朝鲜王国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化古国,而高句丽则不是.史载“高句丽礼灵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国左有大穴曰神隧,每十月,王皆自祭.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亦相矜勉,衢侧悉构严屋,号局堂,子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可见,高句丽的民风是原始淳朴的,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和中国存在较大差别.儒家文化讲究仁义,接受儒化的国家侵略性和危险性就会减退(除日本变异的儒学外),但高句丽则没有,由于文化上的不相认同,高句丽对中国的威胁也就更大.
四、六七世纪的亚洲国家关系上,高句丽的结盟和征伐已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六世纪,高句丽已在东北亚兴起,周围各国纷纷臣服、回纥等善战的游牧民族都已为其所用,就连强大的突厥汗国也已和高句丽结盟,不断侵扰中国的北部边境,相对于国家发展仅是雏形,极不稳定的突厥,高句丽是起主导作用,威胁更大.在朝鲜半鸟上,百济已成为高句丽的盟友,而另一个国家新罗则面临着高句丽、百济和日本三方的威胁,国家时刻都在生死存亡中.这时,高句丽的战略目标是:在朝鲜半岛,制定先消灭新罗,最后消灭百济,统一半岛的计划,不断加强对新罗的攻势,这是高句丽首要的战略计划.在北方,进一步巩固东北亚的根据地,慑服各族,对突厥采取结盟利用战略,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挑起战争,以收渔利.对中国,首先积极备战,第二采取表面上绥靖政策,不断进贡予以麻痹,第三挑动中国河北一带的地方势力和军阀们对抗中央(如北齐贵族等),破坏中国的统一,第四不断小股部队侵扰,削弱中国边防.
相对于高句丽来说,早已儒化的新罗国危险性较小,新罗一直也和中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这一点,隋唐君主们都是清楚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唐太宗听说新罗被高句丽围攻告急时,下定决心要干涉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隋唐时代对高句丽大加讨伐的真正原因.这只能归纳为一句话:没有征高句丽战争,就不会有中华隋唐的兴盛.隋唐时代百万中华将士的鲜血不会白流.
现在大家都知道强大的罗马帝国是今天西方文明的源头.殊不知在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兴起时,在地中海对岸北非境内,还有一个和罗马同时兴起的王国:迦太基,这个国家同样兴盛强大.面对同时兴起的两个国家,地中海只要一个,虽然残酷但却是现实,于是,按优胜劣汰的原则,罗马和迦太基展开了持续近一个世纪的三次布匿战争.有好几次,迦太基的军队都打到罗马城下,但罗马上下同心,同仇敌忾,最终战胜了迦太基,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每当读起这段历史时,我就会想起隋炀帝浩浩荡荡的征高句丽之战,这位才华横溢但冲动不已的君王,面对横尸遍野,天下沸腾,万人骂名,在辽河边恐怕也感慨无人知已了.
一将成功万骨枯,那一国成功呢?恐怕也是万国枯吧?高句丽国的崩溃铸就了隋唐的辉煌.在唐朝进攻高句丽的最后一次战争中,最关键的地方:“高句丽内部有人哗变,打开了城门”否则,中国军队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攻破平壤.(平壤城是按照军事堡垒来建造的)
中国进攻高句丽的目的和这个国家的体制有很大关系.
高句丽实行“全民皆兵”的体制.
高句丽
国土:包含中国现在的辽宁大部、吉林南部、朝鲜半岛北部.
人口:300万.
民族:契丹、靺和、汉、高句丽.其中高句丽人口占全国1/5.
教育:男子从幼年时候接受军事教育.高句丽少年实行文武双修制度.(白天学习军事策略、武艺格斗;晚上学习文化.)
战争导火索:
隋炀帝北巡突厥,高句丽国王因为想保全自己,曾经同时向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隋朝称臣,在陈朝灭亡后,隋炀帝要求高句丽将王太子献之中国作为人质;同时要求高句丽国王亲自进贡(当时中国国内的大臣认为会借此杀掉高句丽国王).高句丽甚为惊恐,请罪.
隋炀帝在巡视突厥之时,带去了40万大军.要求高句丽王一起打猎.高句丽国王更加惊恐.
隋炀帝本想借机顺势消灭辽东,但是考虑力量不太把握,以“高句丽王不知礼数”为由发动全国军队远征.
隋炀帝发动全国军队远征,证明他很明智.--他知道高句丽的凶悍!巡游时的40万大军根本不够.
隋炀帝发动对高句丽远征,证明他很昏庸.--高句丽自称中国臣属,可以充分利用之.但是为了消灭高句丽丢掉江山是为不明智之举.
E. 隋唐两代讨伐了百年的高句丽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古代的高句丽王朝并非是韩国历史上的高丽,而是一个占据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一个军事力量强大的王国,然而这个王国却从成立时起就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来自中原王朝的疯狂进攻,从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开始,直到高句丽灭亡,隋唐两代的皇帝始终对高句丽保持军事压制。为何高句丽会遭到隋唐两代王朝的疯狂打击呢?
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无力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在高句丽统治的区域出现了新的力量,那就是契丹,从此以后东北亚地区开启了新一轮的权力交替。
F. 一字之差,高丽和高句丽究竟有什么关系
公元1392年,应对方的请求,明太祖朱元璋以“朝日鲜明”之意,为明帝国东北方一个半岛上新建立的王国定名,即为朝鲜。次年,朝鲜正式被定为国号,后 一直沿用至今,也从一个国家的名字,进而拓展成了代指整个半岛的地理名词。
朝鲜太祖李成桂
但在这之前,半岛的 历史 是无法用一个国家来概括的。受到多方势力的拉扯,半岛上一直处于较为混乱的局势,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这众多势力中,高句丽和高丽便是其中的两个。正是因为名字上的相似,高句丽和高丽经常被人放在一起甚至混淆,而这两个只差一字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朝鲜一名,虽为朱元璋所定,但并非朱元璋所创。根据一些 历史 研究的结论,朝鲜最早源于周代商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领一部分殷商遗民来此建国,并取名为朝鲜。在《山海经》《尚书》等先秦典籍中也均出现有朝鲜这一名称。
公元前108年,汉帝国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到帝国的统治范围中,在此设置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被称为汉四郡,大量汉人也从内地迁居至此,但这四郡的人口中依然混杂有大量当地部族的人口。
汉四郡
此时,在四郡北部分布有扶余、肃慎,秽貊等部族,其中的扶余人已经建立起了早期的君主制国家;而在四郡以南,则分布着尚处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现代朝鲜民族的祖先,三韩部落。
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可谓是一片混沌。因地区开发程度差、人口密度低,即便是已建立起完整政府架构的汉四郡,各郡的边界也无法长久地确定下来,更遑论其他的更加原始一些的部族。
公元7年东北形势,此时汉四郡的南界已经向北收缩,真番郡和乐浪郡也已合并入乐浪郡
因为如此,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处在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缺少明确的政治边界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但也增加了暴力和冲突。
而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这样一块气候寒冷不宜耕作且偏远的土地,似乎也难以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没有了拥有绝对力量的中原王朝的过度干预,反而留给了当地各部族“公平竞争”的机会。扶余人,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同纬度下,朝鲜半岛的冬季气温要比中国华北低不少(颜色越蓝表示温度越低)
关于高句丽的起源,各史料记载不一且较为模糊。据推断,高句丽是扶余人中的一支,在前1世纪末期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脱离扶余人后结合周边许多部族而形成的。起初,高句丽人也只是许多处在汉王朝管制下的部族之一,而非一个独立国家。
扶余人早期的位置
但在王莽篡汉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王莽一向认为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只是夷狄,在掌权之后一改汉朝以往对周边民族的亲和态度,常以奴仆视之,任意驱使,便渐渐引发了各民族的不满。
公元11年,王莽下令强征高句丽人攻击匈奴,高句丽人不愿前往、纷纷逃亡,并杀死了前来追击的新莽官员。就此,高句丽正式脱离了中原王朝,独立建国。随后高句丽趁中原政局不稳、边疆混乱之际,兼并了几个周边的部族,并在公元26年定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
六年后,汉光武帝重新掌控了全国的局势,高句丽也遣使入朝朝贡,并自称为王,而汉廷也没有对此表达任何意见 ,等于在事实上承认了高句丽的独立。
现为世界遗产的国内城遗址
此后,高句丽不断地兼并周边部族,对汉王朝也是时叛时附。当汉王朝强势,高句丽的表现也会很“乖巧”,但一旦汉王朝被别的事情缠上了无暇顾及东北地区,高句丽就会抓住机会向外扩张。到公元2世纪后,高句丽已控制了以国内城为核心、大致相当于今天吉林省通化、白山两市及延边州部分的领土。
公元140年东北亚局势,玄菟郡已迁往内地,汉朝在朝鲜半岛仅余乐浪郡,高句丽则大幅扩张、但还未进入半岛
在扩张过程中,高句丽并非没有遇到阻碍,但以农耕为主同时保留大量渔猎的生产方式则成了高句丽人的法宝——农耕带来的强大生产力是那些依然处在游牧渔猎阶段的部族所无法比拟的,而渔猎则让高句丽人即使失去了城池和土地依然能够生存。
最好的例子即便是244年(三国时曹魏)和342年(十六国时前燕)两次国都被攻陷后 ,高句丽人却都能够在蛰伏之后卷土重来,每次重来也都比上一次更加声势浩大。355年,原乐浪、带方两郡(曹魏设,基本与东汉乐浪郡一致)被高句丽控制,维持了400余年的汉四郡就此消失在 历史 之中。
427年,高句丽将国都从国内城迁至平壤(原乐浪郡郡治便在此),此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了一个占有今辽宁、吉林两省大部、朝鲜全境及韩国北部的东北亚地区强国,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与新罗(由三韩部落中的辰韩和弁韩建立)、百济(以三韩中的马韩为主体,统治集团则是扶余人)三国并立的形势。
高句丽极盛疆域与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5世纪后期)
但盛极必衰的规律,似乎谁也逃脱不掉。更何况,高句丽的强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汉末至隋唐间近400年的混乱之上的。
没有一个强大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能够对遥远的东北亚地区进行干涉,自然就留给了高句丽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当隋唐两代逐渐结束了汉末以来的混乱局面,自然不会对这个地处东北的威胁置之不理。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局势,完成统一
从公元598年,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隋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七十年间,隋唐两朝对高句丽共发动了七次大的战争,前后动用军队达到400万人次以上,才终于攻灭高句丽。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共收编人口69万户,而隋灭陈时,只收编了60万户——虽然户数不能代表全部的人口数量,但所表现出来的事实是,高句丽并非是一个小国——高句丽政府所能掌控的人口,比占有整个长江以南的陈朝,还要多。
唐灭高句丽之战(图中高丽均为高句丽简称)
当然这69万户并不全是高句丽人,还有大量的汉人和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当唐朝灭亡高句丽后,这些汉人自然不必多说,也不需要唐廷专门去做什么,但高句丽人,就成了边疆的不稳定因素。
在高句丽人多次反抗唐朝统治无果后,唐高宗决定将高句丽遗民迁往河南、陇右、关中等地——与当地汉人相比占绝对少数的高句丽人被迅速稀释,高句丽这一支民族,也就此消失。
一个势力的消失必将会给其他的势力留出空间,高句丽的消亡也是如此。唐军攻灭高句丽的直接导火索其实是接到了当时半岛上另外一个国家,新罗的求援,后者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而一心想剪除高句丽这个大威胁的唐朝也乐见如此,迅速出兵与新罗共同夹击高句丽。
唐灭高句丽后的朝鲜半岛
不过,在唐军先灭百济后灭高句丽、“超额完成”任务后,新罗却做了白眼狼。此时半岛上只剩下了唐朝与新罗两个势力,新罗便开始支持半岛上高句丽故地的高句丽反抗势力(正因高句丽人的反抗频发,唐高宗才下令将高句丽人全数迁徙至内地以加强控制),不过这时候还算不上战争。
但670年,新崛起的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唐朝战略重心开始西移,不断抽调东部军队前往西线,给了新罗人可乘之机。
670年后,吐蕃成为了唐朝最大的敌人
新罗人不断袭击唐朝在半岛的驻军,但没占到多少便宜;唐军数次取胜,但也无力彻底击败新罗。僵持多年后,两国只得再次议和,新罗重新臣属唐朝,唐朝也做个顺水人情,将平壤(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都交予新罗,新罗就此完成了半岛的第一次统一,后世称统一新罗。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东北亚,平壤以南的半岛已全部归属新罗
新罗统一后通过与唐朝的积极交流,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和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也曾一度繁荣,但这个因唐而生又因唐而兴的国家,在9世纪以后,也随着唐朝的步伐一起走向了衰落。公元900年,后百济在百济故土建立,次年,北方的新罗军阀弓裔在高句丽故土自立为王,自称为高句丽的继承者,建立后高句丽,新罗的领土仅剩东南一隅,朝鲜半岛再成三国鼎立之势。
朝鲜半岛的后三国时代
已处在亡国边缘的唐朝自然无力再管半岛的事情,而半岛就成了后高句丽和后百济的角逐场。而918年,后高句丽将军王建发动政变自立为王,国号高丽,定都开京(今朝鲜开城特别市)后世也称王氏高丽,高丽正式建国,并终在936年攻灭后百济,完成了半岛的第二次统一。
高丽太祖王建画像
高丽,实质上是一个新罗地方军阀自立建国的产物,可以说,高丽其实就源于新罗, 高丽对新罗的吞并也是通过禅让(新罗王让位于高丽太祖王建)的方式完成的。
但为何是高丽成了现代朝鲜和韩国的别称,只能说新罗生不逢时。是10世纪往返于东亚与中东之间的阿拉伯商人,将高丽这一名字传往西方而被人所知,并成为了现代朝鲜的英语名称“Korea”的原型。
但高丽国却没能像这个名字一样延续下来。正如开篇所说,公元1392年,高丽国权臣李成桂迫使高丽末代国王让位给自己,并在次年遵照朱元璋旨意更换国号,立国474年的高丽国就此灭亡。
但这474年却对朝鲜民族而言意义非凡,在高丽的统治下,原本在半岛生活的百济人、新罗人、高句丽人等民族开始逐渐融合形成统一的高丽民族,成为现代朝鲜民族的前身,也正因这一重要意义,高丽一名才能沿用至今,成为朝鲜民族的象征之一。
十一世纪初的高丽王国,疆域已与现代朝鲜韩国相近
在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成书于554年)中记载有“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而这一条记载在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即公元398年,是中国史书中第一次出现高丽一名,而这里的高丽便是指高句丽。
其后,在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各部史书中,包括《魏书》《宋书》《梁书》等,均多次出现用高丽一名,且还多次出现关于册封“高丽王”的记载,而这些高丽所指代的便是我们所说的高句丽。而在出土的同一时期的高句丽文物中,也发现有关于高句丽自称为高丽的铭文记载出现。
综合这些 历史 发现,史学界推断约在5世纪中后期,高句丽便自称为高丽,但改名的具体原因,因缺乏足够的 历史 资料尚无法确定。由此,从国号上看,高丽确实是高句丽的一种传承,但并不代表高丽与高句丽之间有着实质上的密切联系。二者在国家起源、统辖区域和民族构成上都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高句丽源于一支南迁的扶余人,而后结合包括汉人在内的其他民族形成了高句丽人并在我国东北地区建国,而后不断扩张进入朝鲜半岛,其统治范围包括但不只有朝鲜半岛,是属于半岛上的“外来户”。
而且,高句丽政权在半岛上的统治范围基本为汉四郡所辖区域,以大同江流域的平壤为核心,而这一区域的民族中又含有大量的汉人,因此高句丽的民族构成是以高句丽人和汉人为主。
高句丽壁画
高丽政权的基础则是新罗,基本继承了新罗的所有特点。其统治范围只包括朝鲜半岛,同样以三韩人为主体民族,后在发展中则逐渐融合形成了高丽民族,而那些在高句丽时代生活在半岛的高句丽人和汉人,大多数早已被唐朝迁回了内地。
可以说,高丽的主体就是半岛上的原住民,而高丽的统治重心也一直在较大同江更南方的汉江流域。
现代朝鲜,可看出平壤与开城的相对位置
可以说,王建在建国时定国号为高丽,只是为了借过去高句丽的名号来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这两个政权之间,除了名字相似,也基本上没有别的什么相似之处了。
现代中韩两国学者对高句丽和高丽的关系之间依然有诸多争论,主要的争点是,高句丽是属于中国 历史 的一部分还是属于韩国 历史 的一部分。将高丽与高句丽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也多源于此——通过将明确属于韩国 历史 一部分的高丽与高句丽联系起来,以将高句丽与韩国 历史 联系在一起。
其实争论的根源,还是在对 历史 的根本认知方法的差异上。对于高句丽的问题,中国学者多持“多民族论”,即高句丽是一个地跨中韩两国的多民族国家,是两国 历史 的共同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地区与朝鲜地区交流的重要体现。
而韩国学者则多持“一族一国”的观点,即一个国家的 历史 只与一个民族挂钩,高句丽的 历史 ,便是与朝鲜民族(大韩民族)挂钩。但最根本的,还是相关 历史 资料的缺乏给这段 历史 留下了空白。或许某一天,新的 历史 发现可以填补上这片空白,还原出一个完整的高句丽 历史 。
长期作者 晚曙
长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读
责任编辑 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 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G. 隋唐两朝为何要三番五次攻打高句丽
因为隋唐的皇帝的扩张念头。
高元却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儿,他不满足于现有的高句丽王土、百姓,而是满脑子的扩张念头。开皇十八年二月,高元率靺鞨万余骑兵侵扰辽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汉王杨谅等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由于粮草不济、疫病流行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水陆两军还没有和高句丽开战就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这时,高元也害怕把事情闹大了,连忙派使者前来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但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也因此有了隔阂。
唐太宗带着遗憾离世后,唐高宗继承了父亲遗志,任用文韬武略、成熟稳健的薛仁贵等人,历经新城、金山、扶余、平壤四大战役,终于将高句丽消灭。
(7)唐朝对高句丽得到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唐王朝统一高句丽的过程中和统一之后,又对高句丽人采取了内迁的政策。先后被迁徙到内地的高句丽人有近一半或三分之一强,约有23万~28万人,广泛分布于今天的北京、山西、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市。
在唐王朝内迁高句丽人的同时,新罗也趁机掳掠和接纳了部分高句丽人,加上之后它采取积极向北扩张的政策,占据了部分高句丽政权的领土,约有不到十万(不到高句丽人总人口的八分之一)高句丽人加入到了今天朝鲜族先民建立的新罗政权中,成为今朝鲜族的先民。
而其余高句丽人则散入靺鞨突厥等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民族之中。也就是说约八分之七的高句丽人融入到了中华民族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H. 唐太宗晚年征战高句丽,虽没有消灭高句丽,却取得什么成效
从隋朝以来,高句丽人就总是骚扰中国边境,并且夺去了一些本该属于中国的领土,不过隋朝的几次征讨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唐太宗晚年再次征战高句丽,虽然没有消灭高句丽,但是却沉重地打击了高句丽,并将辽河流域重新纳入大唐的版图,这让高句丽彻底丧失了辽河天险,时刻面临着灭亡的危险,为后来高宗彻底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征战,唐太宗为平定唐朝边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得唐朝政治稳定,边境安全,国家繁荣,国泰民安。
I. 唐太宗后期,唐朝发兵高丽派了多少人
唐太宗派阎立德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饶州(今江西上饶)和江州(今江西九江)筹建400艘军船,并将幽州(今北京)以及忠于唐的契丹和靺鞨部队划给营州的指挥官,让其对高句丽进行探试性的攻击。渊盖苏文马上派特使到唐朝贡讲和,以避免双方战争的升级。不过唐太宗并没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反倒将来使拘留起来,指控他们背叛荣留王,与弑君者同谋。644年冬,唐太宗带着大多数官员和皇太子李治离开长安开始缓慢向唐与高句丽的边境进发。房玄龄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长安。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阳并在那又作了几个月的进一步准备。大概在645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常何、左难当为平壤道行军副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为总管,率4万3千部队乘500艘战船从莱州出发,渡黄海向平壤进发。与此同时以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张士贵、张俭、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弥射、姜行本、曲智盛、吴黑闼为行军总管隶之,率6万部队从陆地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他认为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战胜高句丽的原因是隋炀帝对自己的人民过于残忍而高句丽则爱惜自己的人民。 隋炀帝用要反叛的部队来打高句丽团结一心的军队,因此是不可能取胜的。现在这一切都已得到改变。首先这次战争是大国打小国。其次这场战争是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贼。第三这场战争是组织有素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混乱的部队。第四这场战争是精力充沛的部队攻打另一个疲惫不堪的部队。最后这场战争是士气高昂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抱怨连天的部队。因此唐这次攻打高句丽是胜券在握。 645年春,唐太宗开始离开洛阳攻打高句丽。萧瑀被留下来看守洛阳。到了定州(今河北保定)后,唐太宗让李治留在那负责部队的后勤任务。与李治一齐留守定州还有高士廉、刘洎、马周、张行成、高季辅。李世民这带着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尉迟敬德、刘弘基、阎立德等大臣继续前行。岑文本在幽州病逝。与此同时,李世绩和李道宗已先与李世民越过辽河并在645年夏,攻下盖牟(今辽宁抚顺)。在海路,张亮已越过渤海并攻下卑沙(今辽宁大连)。为了震慑高句丽,张亮派先遣船队到鸭绿江入海口,但并没有按唐太宗最先要求进一步向平壤进发。很快,李世绩和李道宗将隋炀帝曾久攻不下的辽东(今辽宁辽阳)包围,并在唐太宗到来时拿下了辽东,白岩城城主孙代音请降。随后李世民开始向安市城(今辽宁鞍山)进军。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帅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唐军在驻骅山大破之,高延寿、高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此战中薛仁贵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画戟英勇作战,自此得到太宗赏识,成为唐朝大将。 [编辑] 安市城之战在攻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势难攻,安市城主杨万春(中国及朝鲜史书中均失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朝鲜民间传说此人名叫杨万春。)机智勇敢有一支强大的守城部队。渊盖苏文摄政高句丽后,杨万春拒绝接受渊苏盖文摄政。渊苏盖文曾发兵攻打安市城,但没有成功,因此只好让杨万春继续担任其职务。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今辽宁营口)。这样拿下安市城南边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绩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会切断唐从辽东的供给线使唐陷入被动。于是唐太宗决定还是先围攻安市城。当唐太宗和李世绩的部队到达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者见到唐太宗的旗帜就在城墙上大声漫骂,李世民大怒。李世绩于是请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后坑杀全城百姓。[6]这使得安市城的守卫者更加奋力抵抗唐军。就这样李世绩一时间拿不下安市城。一天,唐太宗从安市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于是告诉李世绩说高句丽人
J. 高句丽灭国之后,其百万国民都到哪里去了有何依据
高句丽灭国之后,其百万国民都到日本去了,有历史依据。
由于高句丽遗民复辟国家的热情依然高涨,唐高宗还授高句丽末代国王高臧为辽东巡抚,封他为朝鲜国王。他让他在高句丽原来的领地招募、安抚遗民,并把一些已经移民到大陆的移民送回原籍。但是高句丽遗民并没有得到唐高宗的恩情,皇帝只好将一些年轻的遗民迁移到远离朝鲜的河南、陇右等地,只留下一些弱小的人在故土。高句丽遗民选择去这些国家,多半是因为距离合适,有谋生能力。有时,在被唐力转移到大陆后,一些信徒会收拾行李去这些国家。以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