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牛养活了多少人口
A. 中国从古至今的历代人口是多少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1992-01
2002-10-29 修订
时间
公元
户数(万)
人口(万)
每户人数
增长率
备注
出处
战国末年 -220
2,000.0000
汉平帝元始二年 2 1,223.3062
5,959.4978
4.87
田8.2705亿亩 汉书-地理志下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 427.9634
2,100.7820
4.91
-1.88%
续汉书-郡国志五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75 586.0573
3,412.5021
5.82
2.73%
汉章帝章和二年 88 745.6784
4,335.6367
5.81
1.86%
汉和帝元兴元年 105 923.7112
5,325.6029
5.77
1.22%
汉安帝延光四年 125 964.7838
4,869.0789
5.05
-0.45%
汉顺帝永和5年 140
4,915.0000
0.06%
汉顺帝建康元年 144 994.6915
4,973.0550
5.00
0.29%
汉冲帝永嘉元年 145 993.7680
4,952.4183
4.98
-0.41%
汉质帝本初元年 146 934.8227
4,756.6772
5.09
-3.95%
续汉书 -郡国志五
汉桓帝永寿二年 156 1,067.7960
5,647.6856
5.29
1.73%
续汉书 -郡国志五
[吴大帝赤乌五年] 242 53.2
240.0000
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 263 28.0000
94.0000
3.36
通典-食货七
[魏元帝景元四年] 263 66.3423
443.2881
6.68
-- 晋书-地理志
[魏主奂咸熙二年] 265 94.0000
537.0000
5.71
[ 吴主皓天纪四年] 280 52.3000
200.0000
3.82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245.9840
1,616.3863
6.57
-1.00%
晋书-地理志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 370 245.8669
998.7935
4.06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464 906870
4685501
5.17
通典-食货七
[魏孝明帝正光年间] 525 500.0000
3,200.0000
6.40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 577 303.2528
2,000.6880
6.60
-- 通典-食货七
[陈后主祯明三年] 589 50.0000
200.0000
4.00
通典-食货七
隋文帝开皇年间 600
4,450.0000
0.32%
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 890.7536
4,601.9956
5.17
0.37%
通典-食货七
唐太宗贞观年间 649 300.0000
通典-食货七
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 380.0000
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6.03
资治通鉴卷208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 706.9565
4,141.9712
5.86
0.52%
新唐书-地理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 786.1236
4,543.1265
5.78
1.55%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 841.2871
4,814.3609
5.72
0.73%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 852.5763
4,890.9800
5.74
0.79%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754 906.9154
5,288.0488
5.83
0.65%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 891.4709
5,291.9309
5.94
0.07%
田14.3038亿亩 通典-食货七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 293.3174
1,699.3806
5.79
-20.32%
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0.0000
5.76
-0.14%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一说310余万 唐会要卷84
唐宪宗元和二年 807 247.3963
不全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6.63
-- 旧唐书-穆宗纪
唐穆宗长庆间 824 394.4595
唐敬宗宝历间 826 397.8982
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 499.6752
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 495.5151
[淮南](周世宗显德五年) 958 22.6574
南唐割江北地
[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 230.9812
册府元龟卷486
[荆南] 963 14.2300
[湖南] 963 9.7388
[后蜀] 965 53.4029
[南汉] 971 17.0263
[南唐] 975 65.5065
宋太祖 976 309.0504
[清源] 978 15.1918
[吴越] 978 55.0680
[北汉] 979 3.5250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 996 457.4257
田3.1252亿亩 太宗实录卷79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 413.2576
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6 741.7570
1,628.0254
2.19
宋仁宗景佑元年 1034 1,029.0000
宋仁宗皇佑五年 1053 1,079.2705
2,229.2861
2.07
田2.28亿亩 续资治通鉴长篇
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1,291.7221
2,909.2185
2.25
2.07%
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1,722.1713
2,496.9300
1.45
-0.89%
北宋徽宗宣和 四年 1122 2,088.2258
4,673.4784
2.24
1.62%
宋史-地理志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1162 1,113.9850
3,311.2327
2.97
玉海卷20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 678.9449
4,470.5086
6.58
口 金史-食货志
[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 768.4438
4,581.6079
5.96
[南宋嘉定十六年] 1223
7,681.0000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1264 569.6989
1,302.6532
2.29
续通考-户口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 1,320.0000
5,883.0000
4.46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1291 1,343.0332
5,984.8964
4.46
0.17%
元史-世祖本纪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 1330 1,340.0699
续通考-户口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 1,065.4362
5,987.3305
5.62
3.6677亿亩 明太祖实录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1393
6,054.0000
0.09%
明成祖永乐元年 1403 1,141.5829
6,659.8337
5.83
0.96%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 1,040.9788
5,090.8672
4.89
-0.27%
4.228亿亩 明孝宗实录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1,050.8935
6,010.5835
5.72
8.66%
明神宗万历六年 1578 1,063.1466
6,069.2856
5.71
0.01%
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 983.5426
5,165.5459
5.25
-0.38%
7.4393亿亩 明熹宗实录卷4
清世祖顺治八年 1651
1,063.3326
-4.97%
2.9085亿亩 清实录世祖卷61
清世祖顺治九年 1652
1,448.3858
36.21%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682
1,943.2753
0.98%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1685
2,360.0000
6.69%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1712
2,462.1324
0.16%
永不加赋制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1713
2,358.7224
-4.20%
6.9308亿亩 清实录圣祖卷257
清世宗雍正二年 1724
12,611.0000
16.46%
清高宗干隆六年 1741
14,341.1559
0.76%
高宗实录卷157
清高宗干隆十六年 1751
18,181.0000
2.40%
清高宗干隆二十九年 1764
20,550.0000
0.95%
清高宗干隆四十一年 1776
20,809.5795
0.10%
清高宗干隆五十五年 1790
30,148.7115
2.68%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1834
40,100.8574
0.65%
宣宗实录卷261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1844
41,944.1360
0.45%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1887
37,763.6000
-0.24%
9.1197亿亩 光绪会典卷十七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1901
42,644.7325
0.87%
清逊帝宣统三年 1911 9,269.9185
34,142.3867
3.68
-2.20%
民国二年 1913
43,200.0000
12.49%
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民国十七年 1928
47,478.0000
0.63%
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民国二十年 1931
42,107.0000
2.35%
1935申报年鉴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46,215.0000
-0.38%
1935申报年鉴
民国三十六年 1947
46,100.0000
-0.02%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当代 年份
人口(万)
增长率
1949 54,100
8.33%
1954 60,266
2.18%
1964 70499
1.58%
1969 80671
2.73%
1974 90859
2.41%
1981 100072
1.39%
1988 111026
1.49%
1995 120000
1.12%
2000 130000
1.61%
注(2002-10-29):
官方统计数字并不完全准确, 如只是局部统计,豪强隐瞒户口,只统计"丁"而非全部人口等。宋以后的中国人口实际已经超过一亿,官方统计大大偏少
请注意历代中国疆域的变化
有关中国人口史的经典着作: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些文章:
中国近代人口发展史考察
曹树基: 人口爆炸: 中国人口的历史与现状
B. 从古至今地球繁衍的人类数量大概是多少
1080亿左右,看过一张图,是个沙漏上面是活着的,下面是死了的,数据一加起来基本上就是1000多亿。
因为尽管人类的繁殖能力不如其他动物,但由于人类掌握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得以大幅度降低人类的死亡率。而相比于人类,动物繁殖与成长中的死亡率就要高得多。同样的,人类拥有巨大的数量基数,可以维持现有人口数量并增大人口数量。再者,大部分动物会受到捕食者与人类的威胁,导致数量无法快速增长。而人类作为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
C. 从古代到现代的世界人口总数年鉴
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3亿
联合国2月28日发布人口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1804年世界人口总数是10亿,1999年突破60亿。
目前世界人口年均增长1.2%,即年增加7700万左右。
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有6.06亿,2050年将上升到20亿。那时,80岁以上老人将达4亿,100岁以上老年人也将有320万。
世界人口的历史变化:据科学考证,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仅1-2万人。在旧石器时代,世界人口翻一番要3万年之久;到公元初,世界人口翻一番缩短到1000年;而到了15世纪中期,世界人口翻一番则缩短为15年。1830年,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1930年突破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7年达到60亿!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所需的时间分别缩短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0年!世界人口的列车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飞奔,等待人类的又是什么呢?
消费需要的增长,导致了生态失衡:为了养活增加的人口,必须扩大用于生产粮食的耕地和牧场。
世界耕地在19世纪初仅有4.5亿公顷(1公顷=1万平方米),其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耕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现在已达15亿公顷左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0%;另外,牧场面积约有30亿公顷,这样耕地和牧场面积总和占陆地面积达30%,剩下的50亿公顷土地完全是无法利用的沙漠、冻土带,其余是森林。耕地和牧场的迅速增加严重破坏了森林。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垄断性地使用着占地球陆地1/3强的土地,这对其它生物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导致物种灭绝的加速。
据世界粮农组织的估计,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过量地砍伐树木,以及毁林造田、开辟牧场,使世界热带森林面积每年减少1130公顷,而造林面积只有毁林面积的1/10,致使全球每年损失500-700万公顷的可耕地。
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也使得可耕地大量减少。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报告,到2000年,世界上将有一半(即30亿)人生活在城市,为此,居住、交通、工业、市政及其他生活设施的建设占用大量耕地。
排污量的增加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份题为“世界能够得到拯救吗?”的报告中指出,从本世纪初至今,全世界人口增加了3倍,世界生产总值却增长了20倍,矿物燃料使用量增加了10多倍。1900年-1985年间,全球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增加6倍,氮氧化物增加10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1990年全世界农药销售额达到500亿美元,是1975年的10倍,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恶果是可想而知的。
D. 请问中国属牛都人士占中国多少人口
十二生肖,每个生肖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基本均等的。
因为这符合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
一般来说,在和平时期,每年出生和死亡的人口数量不会大起大落。
所以,中国人里面,属牛的也就基本占到了1/12。
E. 从古至今,地球上一共生活过多少人
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此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
F. 为什么历史上从古到今中国人口一直是世界第一
中国古代的生育率实际上是和粮食生产率挂钩的,古代中国事实上人口并不是很多,(中国国代人口多主要原因是土地面积大,因为一亩土地的人口承载率是一定的。当然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农耕经济,粮食出产量大,养活的人口就多。相反欧洲大陆国家一时没有统一的集权国家,每国的人口相对就少。若将整个欧洲看成一个国家,人口还是相当可观的,;第二欧洲一直是畜牧业经济,平均每亩地养活的人口就少很多。)一直维持在几千万左右。主要原因是国家沉重的赋税。在清朝康雍乾年间,国家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特别是“摊丁入亩”政策,国家取消了人头税,使得人口疯长;另一方面,玉米、番薯、马铃薯在那一时期(或更早)引进中国,土地可以养活了更多人口,才导致中国人口疯长。康雍乾年间,中国人口才破亿;一百年后,(人口增长速度可以用几何概率计算,很快!)民国初年,中国人口才到达四亿。战争动乱等原因,建国初期中国人口大概5到6亿,之后由于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的”错误思想,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导致人口疯长。。。。在之后中国人口始终名列世界第一。
G. 牛姓在中国大陆人口有多少
牛姓人口约2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8%。在2017年百家姓排名中为第113位。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牛姓人口分布: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甘肃、湖北,这四省的牛姓又占27%。河南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7%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以豫、冀、晋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牛姓
H. “牛”姓的人口数量
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牛姓族史考略
姓即表明家族的字。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古今姓氏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也约有3500个左右(新华社上海2002年7月27日专电)。在众多姓氏中,牛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在第96位(《当代百家姓》,王大良着)。尽管如此,但因牛姓寓意深刻,历来人才辈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倍受各界关注。
长期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牛姓的研究和发展孜孜以求,形成了丰富的史料。由于时事变迁,条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布极广,始终未形成统一的谱系,社会各界对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牛氏始祖的有关史料加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从而睦敬族宗,共创文明新风。
一、牛姓起源
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的地位,故称庶兄。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但纣王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门。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现在,国家筹巨资在陕西省建黄帝陵,有关机构在此编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对此作了确认,并刻制了牛父铜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为避难而改姓尞(一说辽)近300年,而由皇帝赠姓恢复牛姓《隋书》,也有不少旁姓开明之士以牛姓为荣而自愿改姓牛氏。同时,回、藏、满、纳西、蒙古、土家、白、东乡、朝鲜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尽管如此,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中华牛氏的主体,且支脉清晰,源远流长。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后牛川得中进士,并迁任山西洪洞县令,遂成为遍布全国的“打锅牛(锅碴牛)”的起始祖。
二、牛氏世系
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候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候“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候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牛川即为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以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除文中已有注明者外,本文参阅的其他资料有:
1、王根泉《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论语》
3、《春秋左传·文公二》
4、《鲁迅全集》
5、《中国姓氏大辞典》
6、《中国姓氏大全》
I. 关于牛的散文
牛啊牛,你的辛勤,吃苦耐劳让我折服,我的心为你而酸。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牛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关于牛的散文:牛
这几日回我租住的家里,晚上没有电视看,于是翻出莫言的一本文集《牛》,很有趣,却是笑中有泪。书中写的是“”时期,因生活贫困养不起更多的牛,生产队长麻叔请来了公社兽医站的老董同志为双脊、大小鲁西三头小公牛施行阉割手术。术后,罗汉、杜大爷与三头牛朝夕相处,历经煎熬,大小鲁西终于康复了。但桀骜不训的双脊却因术中大出血,术后感染,在经历了数天的折磨后而不幸死去。
我一边看着,一边笑着,也一边感伤。小时候,我家也养牛,应该和别的几家人合起来养一头牛。一般来说,在农村一家人养活一头牛压力很大,牛吃得多,即使是吃草,一头健壮的牛每天也要吃掉两个大背篓,这基本上是一个人一天的活儿了。所以几家人联合起来饲养会比较轻松,另一方面却苦了牛,同时要负担几家人的耕地农活。
说真的,现在想来,牛一生真的好苦命。在我懂事的时候,大概六岁吧,我家那头牛正值壮年,是头公牛,青黑色的,很高大很强壮,是我们队里最好的一头牛。我每次见了都躲得远远的,生怕它踩到我,堂哥有时候恶作剧,会把我抱得牛背上坐着,我就会直喊救命。那时候看堂哥他们放牛,好多少年一起放牛,跑到老远老远的山坡上,挥着牛绳,浩浩荡荡的队伍,很是羡慕的。
再长大一点,我就开始向父母申请放牛了,因为不想成天呆在家里看书做功课,总想溜出去玩儿,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父母以为我是懂事了,愿意分担家务负担,欣然同意。放牛还真不是简单的活儿,最开始的时候,我拿那头牛一点招没有,它想吃什么就只能让它吃什么,我手没力气,又舍不得打它。可是吃了别人家的庄稼,就闯大祸了。有一回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爬到很高的山顶,山顶上都是草地,山顶下来一点就是庄稼地。我们放心大胆地把牛放在草地上吃草地,然后就玩起了捉迷藏,正玩得尽兴,就听有远处有人喊,:“那是谁家的牛啊?谁家的牛,跑到我家地里吃玉米苗啊?。”我连忙四处找那头黑牛,好不容易在山脚边的一块地里找到,一看就吓得半死,人家好好的一块玉米地,玉米正在吐穗呢,已经被它糟蹋大半,同伙还有好几头其他家的牛,不过看样子,我家那头牛是主谋,傻瓜的我把它拴在一个草垛上,根本就不管用。
我知道自己贪玩闯祸,回家肯定得挨揍。拉着牛拼命往家跑,担心那地主人跑过来一顿嗅骂,心想父母还不知道,那就赶紧溜掉。只是自作聪明的我,晚上还是没能逃过母亲的训斥。
从那以后,我就很老实地守着牛,不过也有点怨牛,为什么不老实听话点呢,害得我再也没法玩了。
最害怕的牛打架,其实牛也有死对头。有一次我家的牛就和别家的牛干上了,牛角对角,牛眼瞪得老大,双腿直踢,嘴里呼噜呼噜吐粗气,我使上吃奶的力气也拖不走,还用条子抽它背也没用,对方也是一头公牛,是黄色的,不及我家的健壮。对方看牛的也是个小屁孩,要真打起来,我家的牛也不会吃什么亏,所以我也没那么太担心,倒是那小孩,吓得大哭起来了,本来一场斗牛大战即将上演,他这一哭,就全搅场了,附近的大人几分钟跑过来,把牛拉开了。
对牛,我也曾做过很过分的事,为了玩,我就硬把牛拴在大树上,让它嚼树皮树根去,玩完了,回家时,它的肚子还是空荡荡的,只得拉它到池塘边一阵猛灌水。还有每次答应母亲出门割草,有时候只割一点点,用树树撑成满筐,就可回家交差,只是饿苦了牛。
只是牛从来都不曾记恨过我,我惊讶于牛的容忍性,那是一个人永远也学不会的宽容。当我越长大,那头牛也越来越衰老,直到我进城后,家里不再在种地,也不再养牛。我开始懂事也学会了怀念,怀念那些它陪我一起走过的童年时光,金色的晨光里,我一手捧着书,牛在我的背后安静的吃草,我偶尔回头看看它越来越鼓的肚子,直至它打一个又一个的响嗝,我就觉得开心,现在看来,那也算是一种微薄的成就感啊。
母亲会很经常与老家联系,她说我们家那头牛太老了,没有多少力气干活,所以卖了换了一头小牛,年轻的。我问母亲老牛卖去哪里了,母亲说屠宰场。听母亲说这话时,一丝黯然的神色滑过她眼角. 我在想象着牛接下去的命运,不知道它庞大而衰老的身体躺在屠刀下时,眼角会否湛出泪水,也会怨恨人类??
母亲常说,牛是通人性的。
可是我想不通,辛辛苦苦帮了人一辈子的牛,最后的命运还是牛入人口,难道这就是它的命???
比起可怜的牛来,我是要有多幸运就有多幸运,要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知足,不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呢?
关于牛的散文:牛
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因为它整天都在流泪。
天上再多的云彩也抹不去牛的忧愁。
牛的眼睛是诚实的,在生命界中,只有它的眼睛是没有恶意的。
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从我记事开始,家里就养牛,所以对牛有一定的了解。在我所见到的牛中,无论大小,老少,它们都有一双美丽的双眼皮,长长的睫毛下还隐藏着一双黑亮的眸子。有时,我常常望着牛想,在人间有丑男丑女,而在“牛间”一定没有丑牛。因为牛的全部灵气都集中在它那双大而黑的眼睛里。
牛是有角的。现在已经不像它们拼杀的武器了,而更像是一件对称的工艺品。公牛有时会为争夺“情人”而打架,在残阳下,母牛站在草地上凝视这场因为它而起的战争,神情似乎有些愧疚。当斜阳沿着牛角落下的时候,爱情终于有了着落,而那只失意的牛舔着爱情的创伤,消失在夜的深处。
牛在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是那么的大气、沉重。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又显得那么的小气、刺眼,里面充满了尔虞我诈。
虽然它留下了无数的脚印,但它从来不在乎身后怎么样,走过去就过去了,从来不回头看看蹄印的深浅。因为它相信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一场雨过后,蹄印里积满了雨水,活像一片片的小湖,湖面上映出了蓝天、白云,有时还会映出人的影子。那些在草丛和旷野上的蹄印,被野花、野草覆盖着,成了昆虫们的乐园,甚至是蚂蚁的住宅。
牛吃的东西也很简单,只要有草他们就可以生存。它吃草,从古吃到今,从山下吃到山上。天下何处无草,天涯何处无牛。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惊叹到,我们身边的每一片草都被牛咀嚼过,当我们摘下每一片草的叶子,都能嗅到千万年前牛的气息,听到它们认真咀嚼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牛是最不好制造污秽的一种动物。就连牛粪都不臭,并且还散发着青草的香味。在农村牛粪不仅是肥料,也是一种燃料。冬天人们会把牛粪制成粪饼取暖。难怪有一位外国诗人写到“在被遗忘的山路上,去年的牛粪已变成黄金。”我想,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那么圣人的手会更加圣洁;帝王的手捧起牛粪,他们的手会更加干净。
在城市中,我们除了嗅到认得浑浊的气息和用于掩盖浑浊气息而制造的各种化学气息外,几乎已经很少嗅到大自然的气息了,包括牛粪的清香。有时我就在想,如果让住在城市的作家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清香,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于牛的散文:牛
关于牛,鲁迅有两句很有名的话:
俯首甘为孺子牛。
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也是忍辱负重的形象代言。在中国古代,将牛、羊、猪三种动物的牺牲称为太牢,是最高规格的祭品。
这些都是牛的正面影响。
但古代传说中,牛可是以粗心、马虎的面目来到人间的。
古时,牛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当时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玉帝欲派神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漂亮些,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有些不放心。
“请玉帝相信我,这点小事我都办不好,甘愿受罚。”牛坚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属咐他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带着草籽,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来到人间后,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三把草籽。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们根本无法种庄稼了。
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询问才知道粗心的牛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办砸了。
“你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间遍地是草,当初你怎么保证的?从今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农夫除草,还要去为农夫干活儿。”玉帝说完,怒气未消,飞起一脚把牛踢向人间,他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从此牛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吃杂草,直到今天,他的那排上牙也还没有长出来。
牛在人间任劳任怨、勤奋努力、诚实可靠,拉车、犁田从不松套,凭着自己对人类的贡献,终于赢得了人世间的好评,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二。
当然,在千古流传的古代传说中,最悲催的爱情故事就是牛郎织女,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天上的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因触犯私自相恋的天条戒律,织女的奶奶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一日,织女得到王母的同意,与几个仙女到人间碧莲池游玩。
在人间,牵牛取名牛郎,父母去世,刻薄的哥嫂在分家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嫂霸占了。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耕田种地,勉强糊口度日。
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本是天上的金牛星。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对牛郎说话了,“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按照老牛所言,来到碧莲池旁,拿走了红色的仙衣,而这仙衣的主人正是织女,二人相认,百感交集,织女在人间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并育有一儿一女。
王母得知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一日,牛郎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他们照着去做了。
忽然,天兵天将从天而降,押解着织女飞上天空。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喊声:“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眼看牛郎就要追上织女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挥手一划,一条天河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王母也动了隐恻之心,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让他们相会一次。
于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葡萄架下倾听恋语,年轻女子乞求心灵手巧等成为中国传统七夕节必不可少的内容。
牛郎的命运可谓多舛而无奈。
所以牛重视传统观念,踏实、执着、稳定、勤勉、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等品质也就为大多数国人所认可。
但一枚硬币总有两面。对牛的负面评价最狠的就是“对牛弹琴”。简直把牛归为愚蠢之徒。
但牛固执而倔犟,亦是有目共睹的。
父子俩每天赶着牛车下山卖柴。父亲驾车有经验但眼神不好,儿子眼神好但缺少驾车经验。山路崎岖,弯道特多,每当在山路的转弯处,儿子就提醒喊:“爹,转弯了!”父子两人取长补短,非常协调。有一天,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可是,这次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无济于事。最后他想了一个主意,看看左右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了!”牛应声而动。
这就是典型的“牛脾气”,缺乏通融性,固执己见、不善变通。
但无论如何,牛的正面形象还是让大家有亲近之感,愿意光大、传承其身上的许多优秀的品质,诸如,勤劳、善良、忠诚、意志坚定等等。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写的,清新而隽永,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有一首着名的歌曲《那就是我》,其中有一节的歌词是这样的:“我思恋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如果一只竹笛向你吹响,噢妈妈,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这种田园牧歌般的场景时常在我的梦中萦绕,将我带回遥远的故乡,遥远的童年……
看过关于牛的散文的还看过:
1. 歌颂牛散文
2. 有关动物牛的散文
3. 描写吃牛肉的散文
4. 关于描写蜗牛的散文精选
5. 有关美好时光的经典散文
J. 牛姓有多少人口_牛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牛姓有多少人口
牛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九十八位姓氏,在豫、冀、晋地区最有影响。当今牛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6%, 总人口大约有200余万 。
牛姓的起源和演变
牛姓主要出自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的异母兄长微子为宋公,以继承商汤的祭祀。宋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古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战国初迁彭城,今江苏徐州。春秋后期,宋昭公时有大臣司寇牛父,是宋微子的后裔,牛父是其字。司寇牛父在一次抵御北部长狄入侵时,率军抗敌,在长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不幸英勇战死。宋昭公随即立牛父的后代为牛氏族,以其字为氏。子姓牛氏的历史至少有2 600多年。
春秋时郑国有牛首邑,近宋国,古城在今河南通许县东北。战国时楚国有牛兰邑,古城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此两邑或许就是宋司寇牛父的封地,或为牛氏族曾居住过的地方。历来河南多牛姓,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爱将牛皋,就是河南鲁山人。直至今天全国约三成的牛姓仍聚居在河南。
外族基因的流入
牛姓中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比较晚,血统比较纯一。直到明、清时期,在蒙古人、满洲人中开始出现牛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其后多数也逐渐同化成汉族。
历史上牛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由于牛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很缓慢。起源于河南的牛姓向西北迁移,至汉初,牛姓定居于陇西一带(今甘肃灵台、宁夏吴忠、陕西富平、泾阳地区)。进入三国时期,牛姓望族经历了一场大劫难,魏国大将军牛金与司马懿的冲突,导致牛姓灭顶之灾。其后牛金后裔逃难时改姓牢,后又改姓寮。司马氏当权的三国魏后期和两晋时期,牛姓发展十分艰难。
直至南北朝北魏时,牛姓始有大的转机。北魏侍中寮允,鹑觚(即今甘肃灵台)人,开始恢复牛姓。其子牛弘在隋朝官居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从此,牛姓走出历史的阴影,在中原大地繁衍发展。到唐朝时达到顶峰,甘肃灵台的牛氏后裔牛仙客为唐玄宗的宰相,牛僧孺为唐敬宗的宰相,牛氏在陇西形成望族。牛姓已经向东部和南方扩散。
宋朝时期,牛姓约有5万多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宋朝时期的第一百六十位之后。河南为牛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5%。牛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和江苏,五省牛姓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等省,逐渐形成以河南为中心的豫、冀、晋、甘牛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牛姓人口激增,大约有近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上升为明朝第一百三十六位姓氏。山西是牛姓第一大省,约占牛姓总人口的25%。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是牛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牛姓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安徽等省。全国仍旧持续以河南为中心的晋、豫、冀、陕牛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牛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牛姓的人口已达到200余万,排在全国第九十八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牛姓人口由近11万激增到170万之多,整整16倍,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牛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甘肃、湖北,这四省的牛姓又占27%。河南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7%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以豫、冀、晋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区。
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晋陕宁、冀鲁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皖苏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甘肃南部和东部,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居住了大约69%的牛姓人群。在河北东北、山东东部、辽吉、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甘肃中段、青海东部、新疆西北、四川大部、重庆中部、云南东部、黔桂西端、湘赣北部、湖北南段、安徽南部、江苏中部,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牛姓人群。
牛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牛姓的郡望是陇西郡。牛姓以太史为其堂号。太史堂号出自唐牛凤及。牛凤及长寿中撰《唐书》,年代自高祖武德年始,到中宗弘道年止,共计一百一十卷。其后人称真为太史公,因以为堂号。
楹联 牛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三副:
庐州却贼;校尉平羌。
应贞女诗文应梦;奇章公邂逅奇缘。
颍水一支分派久;涎河两岸卜居多。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牛姓历代名人53名,占总名人数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四十六位;牛姓的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牛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六位;牛姓的着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8%,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二位。
牛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有:战国赵武灵王的将军牛翦,秦国大儒牛缺;东汉护羌校尉牛邯;三国魏大将军牛金;隋朝大臣牛弘;唐玄宗时宰相牛仙客,唐敬宗弘文馆大学士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大将牛富;明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军师金星。
牛姓血型
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1.9%,A型占28.5%,B型占30.2%,AB型占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