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兰氏多少人口

兰氏多少人口

发布时间: 2022-11-15 23:50:46

① 姓兰的是什么民族

兰姓不是固定哪一个民族,许多民族都有姓兰的。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兰姓人口约104万。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另有很多兰氏是因《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蓝姓简化而来。

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

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

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正宗。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二、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四、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五、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1、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2、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3、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4、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六、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七、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

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八、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2、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九、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2、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十、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

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十一、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中文音译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十二、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1)兰氏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兰姓名人有:汉武陵太守兰广;十六国有后燕皇帝兰汗、后燕北平王兰审,还有前秦将领兰殊;南朝梁有名将兰子云、兰钦;唐朝有登第兰承、真州刺史兰火逵,还有兰宗周;明朝进士兰侃、兰玉,诗人兰廷瑞;清朝有兰第锡等。

兰建:兰审的父亲,慕容垂的舅父,兰堤、(后燕废帝)兰汗、兰加难的长兄。

兰汗(?-398年):慕容垂的舅父,慕容楷与慕容盛的岳父。其兄长为兰堤、弟弟是兰加难。生有三子:太子兰穆、鲁公兰和、陈公兰扬。398年4月,兰汗建元称帝,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改元青龙。

兰加难(?~398年):后燕车骑将军。在家排行第四,也是最小的儿子。他的三个哥哥依次是:兰建、兰堤、后燕废帝(昌黎顺文王)兰汗。

兰审:兰建之子,慕容垂的表兄弟,后燕北平王。

兰殊:十六国时前秦人。原为苻洛手下将领。在苻洛举兵攻打苻坚时,兵败被俘,苻坚将其赦免,并任命为将军。

兰子云:中昌魏人,南朝梁着名将领兰钦的父亲。天监年间,官至云麾将军,冀州刺史。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随父北征,屡立战功,因为军功先后封光烈将军、平西校尉、梁州刺史,进爵为侯,智武将军,增封二千户,衡州刺史。诏加散骑常侍,进号仁威将军,至衡州,进号平南将军,改封曲江县公。

② 兰姓有多少人口_兰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兰姓有多少人口

兰姓的起源与演变
兰姓源出主要有两支: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时,郑文公之子为郑穆公。其母怀穆公之日,梦见天使送来兰草,于是穆公出生后取名为兰,也称公子兰。传说郑穆公病危时,命身边侍从把房中的兰草割掉,随之而亡。其子孙们感到这太神奇了,把兰草看作神草,穆公的一支庶出子孙遂以穆公之名为氏。姬姓兰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第二支系自芈姓。战国中叶楚怀王时期,楚国的疆域是最大的,东北到达山东莒县、泰安一带。楚国在今山东南部临近江苏的苍山西南建立了兰邑(今天称为兰陵镇),受封兰邑的楚国公族大夫,其后裔遂以邑名为氏。芈姓兰氏的历史至少有23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进入秦汉以后,兰姓氏族中开始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重要的事件有汉朝北部的匈奴人中的兰氏贵族,南北朝北魏时期鲜卑人中的乌洛兰氏族,卢水胡的兰氏族,巴氐人中的兰氏族,均大批改用汉姓同化为汉族。元朝时远人喀喇氏族中的一支也用兰作为他们的姓。因此,西北地区的兰姓与这些历史上的民族颇有渊源。

历史上兰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兰姓活动主要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进人秦、汉以后,北方民族的加入,使北方兰姓发展相对较快,在河北昌黎形成了望族。中原的兰姓随南下移民流扩散到长江以南地区。
唐、宋、明时期,兰姓发展很缓慢,是当时的小姓。明朝时期,江苏为兰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兰姓人口的37%。全国兰姓几乎集中于江苏、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河北六省。兰姓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区迁移。

当代兰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兰姓的人口约84万,为全国第一百五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兰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兰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西,大约占全国兰姓人口的14%。全国兰姓主要分布于江西、黑龙江、四川、广西,这四省区集中了兰姓人口的43%。其次分布在贵州、辽宁、内蒙古、重庆、河南、陕西,这六省区又集中了兰姓人口的27%。
兰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广西、黔湘赣大部、广东西北、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中部、甘肃东南、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内蒙古中部、黑龙江中部,兰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7%以上,最高可达1.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3.8%,居住了大约42%的兰姓人群。在云川大部、重庆、贵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南大部、陕西东南和北部、宁夏北部、甘肃西南、内蒙古中西、黑吉大部、山西西南、河南西端、江西东北、福建西部、粤琼中部,兰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 8%0.27%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1%的兰姓人群。

兰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兰姓的郡望为昌黎郡。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兰姓历代名人10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七十五位;兰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六十位。
兰姓历代重要人物有:东晋十六国前秦将军兰殊,后燕北平王兰审;北朝j匕魏员外郎兰英,北齐武卫兰芙蓉;唐朝右武卫将军兰长基,真州刺史兰大逵,房子令兰兴;明朝应天府尹兰以权,衡州知府兰完植;清朝河东道总督兰茅锡。
兰姓血型
兰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4%,A型占28.9%,B型占27.5%,AB型占8.2%。

③ 中国百家姓中有“兰”姓吗

百家姓有“兰”姓。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

兰姓人口约104万。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另有很多兰氏是因《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蓝姓简化而来。

(3)兰氏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兰姓名人有:

汉武陵太守兰广

十六国有后燕皇帝兰汗

后燕北平王兰审

前秦将领兰殊

南朝梁有名将兰子云、兰钦

唐朝有登第兰承、真州刺史兰火逵,还有兰宗周

明朝进士兰侃、兰玉,诗人兰廷瑞

清朝有兰第锡等。

④ 中国百家姓中有“兰”姓吗

兰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⑤ 关于“兰”姓的历中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兰姓(中国姓氏之一)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算上蓝姓户籍登记兰的,兰姓人口约105万。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另有很多兰氏是因《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蓝姓简化而来。
【姓氏渊源】
渊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一株兰草,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史称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渊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渊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渊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渊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渊源七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渊源八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渊源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渊源十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渊源十一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中文音译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渊源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
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前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
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
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满清军队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初期
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为多,这三省兰氏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族人口的57%。
今四川省的成都龙泉驿、雅安市、荥经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广安市、阆中市,吉林省的长春市,青海省的大通县、湟源县,江西省的上饶市,河北省的石家庄无极县、赵县、泊头市、保定市、沧州市南皮县、廊坊市三河县、冀州市,山东省的平度市、菏泽市东明县、日照市、烟台市龙口市、莱西市,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常德津市市、邵阳市新宁县,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洪洞县、原平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灌南县、淮安市涟水县、扬州市,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的天水市,黑龙江省的海伦市,陕西省的延安市,河南省的偃师市、平顶山市宝丰县,南阳市唐河县,洛阳市孟津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湖北省的团风县,安徽省的阜阳市、安徽省淮北市、巢湖市和县,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均有兰氏族人分布。

⑥ 姓兰怎么介绍自己的姓氏一年级

本人姓兰,兰花的兰,多谢关照。
兰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名中位居第833位,得姓始祖为郑穆公(公子兰)。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02位。兰姓人口约104万。百家姓没有兰姓,只有蓝姓,现实中真正的兰姓很少,很多兰姓是蓝姓的简化造成的。

⑦ 兰姓氏家族的由来

兰姓主要源自姬姝和芈姓。

⑧ ”兰”姓氏的由来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寻根溯源 兰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郑国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2、春秋时,楚有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五十里),其后以邑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后汉书》所载,三国时,南匈奴贵族四大姓(即呼延、须卜(卜)、乔、兰)中有兰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代北鲜卑乌落兰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单姓兰;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姓;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今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属河南)。公元前三七五年郑为韩所灭。兰姓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姓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兰姓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姓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唐有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兰冲虚。所有这些史实证明,今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姓人活动的身影。兰姓郡望(郡望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有中山、东莞、汝南,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兰姓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宋元之际,兰姓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元末,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姓繁衍得较为兴盛。明初,山西兰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清初,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姓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姓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如今,兰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

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中山”、“平水”、“东莞”等。�

宗族特征 1、兰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大于南。2、兰姓来源庞杂,但无论出自何支,均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一员。3、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兰姓与蓝姓混为一谈,即把兰字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兰姓与蓝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

名人精粹 兰殊:十六国时前秦人。原为苻洛手下将领。在苻洛举兵攻打苻坚时,兵败被俘,苻坚将其赦免,并任命为将军。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初授东宫直阁,后因屡立战功升任衡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惠政,甚得民心。后进号平南将军,封曲江县公。任广州刺史时,被前刺史于食中下药毒死,年仅四十二岁。兰夏礼:兰钦子,南朝梁将领。侯景之乱时,叛军至历阳,其率部长途奔袭景军,战败而死。兰冲虚:涪州(今重庆涪陵)人,唐代道士。居静思观修道,据传于中宗神龙元年得道仙去。兰宗周:唐代地理学家,着有《水气略》。兰以权:字世衡,湖广襄阳(今属湖北)人,明初官吏。洪武初以才学选授中书省照磨。后受太祖朱元璋之命前往广西左、右江地区,安抚少数族民,因功升为礼部员外郎,累官至应天府尹。其博学能诗,为人端谨。兰国征:陕西中部人,明代官吏。以明经官乾州训导,后升榆林卫教授。洁身自好,不受生徒馈赠。乐于助人,曾于岁饥时把自己俸米分给诸生之贫者。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云南嵩阳人,明代学者、医药学家。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精于医药。曾以方略帮助兵部尚书王骥攻麓川。后淡于仕途,居住民间着书。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兰隐君集》、《医门摩要》等。其中《滇南本草》为现存较早,且较完备之地方本草。兰玉:直隶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三名。兰第锡:字庞章,山西吉州(今吉县)人,清代官吏、水利家。干隆十五年举人,官凤台(今山西晋城市)教谕,累擢河东河道总督,后调任江南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任内一直致力于防洪治水,曾于河南、江苏等地抢修黄河护堤。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年)负责堵塞江苏丰县曲家庄六堡黄河决口,昼夜守候工地。其治水勤奋妥贴,为官清廉,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兰芝堂:一作兰之堂。四川郫县人,清干隆十七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九名。兰庭辉:福建上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生于一九一三年,死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六一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兰敏:天津人。早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调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培珍:山西原平人,少儿教育的积极实践者。一九六零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⑨ 兰姓的历史和现状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02位,人口约1033800余。
渊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渊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渊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渊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渊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渊源七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渊源八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渊源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渊源十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渊源十一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中文音译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渊源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四川省的成都龙泉驿、宜宾市、自贡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广安市、阆中市、德阳市中江县、南充市、遂宁射洪县,吉林省的长春市,青海省的互助县、大通县、湟源县,江西省的上饶市、赣州市于都市,河北省的石家庄无级县、赵县、泊头市、保定市、沧州市南皮县、廊坊市三河县、冀州市,山东省的平度市、菏泽市东明县、日照市、烟台市龙口市、青岛市崂山区、莱西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华容县、益阳市桃江县、常德津市市、邵阳市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福建省的龙岩市武平县、三明市将乐县,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连江县、宁德市,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洪洞县,江苏省的连云港市灌南县、淮安市涟水县、扬州市,重庆市的酆都区、黔江县,甘肃省的天水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黑龙江省的海伦市,陕西省的延安市、汉阴县,河南省的偃师市、南阳市唐河县,洛阳市孟津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海南省的三亚市,湖北省的武穴县、潜江市,麻城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巢湖市和县,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澳门特别行政区、日本国岛根县松江市等地,均有兰氏族人分布。

⑩ 中国一共有多少人姓兰

排名160左右,户籍登记目前大概100万,(不包括登记兰的,蓝与兰共235万):广西45万左右排名32位(蓝天立:广西人,18届候补中委、广西常委、常务副主席);广东23万左右排名66位(蓝佛安:广东人,广东副省长);福建10万左右…

网上都是老数据…以前有些人以为蓝可以简写为兰,现在有些改回来了…还有些本是姓蓝的现在户籍还登记成兰(福建就有20万左右),很多答应以后小孩再上户口改回来…
福建、湖北大悟、黄陂…本是这个蓝,很多户籍登记为兰!看看祖先牌吧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9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63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8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8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9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13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52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6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7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