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符江人口有多少人口
Ⅰ 高县简介
高县
高县,位于四川南部,坐落在万里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河畔,幅员面积1321平方公里,辖12个乡、12个镇,285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人。
高县是川、滇、黔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北接戎州,南控滇黔,通讯畅达,交通便捷,自然资源富集配套,是全国茶叶基地县,全省蚕桑和畜牧基地县,全省绿化达标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
高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必经地,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年)设立南广县。孕育了着名革命家李硕勋、文坛巨匠阳翰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总理、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等大批杰出人物。
随着国家实施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高县确立了风正心齐,团结奋进,抢抓机遇,实干争先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业兴县,产业富民,活商聚财,科教支撑,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三年内实......
高县位于四川省南缘,距“万里长江第一城”—一宜宾仅61公里,地处“蜀南竹海”和“石海洞乡”的门户。是我国着名革命家李硕勋、文坛巨匠阳翰笙的故乡,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的必经之地,北接戎州,南控滇黔,境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丽,交通便捷;具有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文化度蕴和区位优势。拥有国内少见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群落——红岩山桫椤森林公园;全市最大的山区蓄水型湖泊。市级风景区——七仙湖;川南道教名寺——流米寺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硕勋故居、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阳翰笙故居等众多的旅游景区。拥有上星级宾馆——符江宾馆和数家市级旅游定点接待宾馆饭店。旅游服务设施较为齐备,文化娱乐活动丰富,风味食品独具特色,是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场所,乘公交车和自备车均可直达。
Ⅱ 宜宾好还是符江
宜宾。
宜宾,四川省辖地级市,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竹都”之称。
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地形整体西南高、东北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6%,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7000个/立方厘米(七洞沟),极其适宜人类居住,辖区内长宁县等因此成为着名长寿县。幅员面积13283平方千米,辖3区、7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宜宾市常住人口为4588804人。
Ⅲ 想知道原高县符江区曲州乡、现高县庆符镇曲州片区人口资料区域面积与交通状况,
你好,我就是曲州仰天村的。具体内容较多,你可以去我的空间看。http://hi..com/%B7%FB%BD%AD%D0%A1%D7%D3/blog/item/16327d3f1be40dec838b13b7.html
如果还需要什么我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希望对你有用
Ⅳ 文江是挨着符江的吗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文江镇位于高县中东部,属县城南城,幅员面积153.96平方千米,辖31村4个社区5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71739人(2017)。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5% 。宋江河、南广河穿流而过,地势复杂,大部分属深丘山区,最高海拔1081.2米,最低海拔325米。 文江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紫砂泥、石英砂等。曾是高县县政府驻地。
庆符镇地处南广河畔,川云路中段,距宜宾市44公里。庆符镇历史悠久,唐贞观4年(公元630年)时属石门县址,天宝中置羁縻曲州,宋政和3年(1113年)复置庆符县,直至1959年庆符县并入高县前,一直为庆符县址,有847年县城历史。 庆符镇幅员面积137.02平方千米,辖行政村29个、街道社区3个,村(居)民组320个,总人口58237人(2017),其中耕地37900亩。森林覆盖率37 %。是高县县政府所在地。
两镇相距7公里左右,开车10分钟吧。
Ⅳ 高县,符江和庆符这三个地方是什么关系
晕,高县的两个镇,文江镇和符江镇。符江就是庆符,庆符就是符江。文江镇就是高县,高县就是文江。
现在大多政府办事机构都搬到庆符镇去了,所以现在别人大多叫的 高县 就是文江镇。符江就是庆符镇。
Ⅵ 符江镇邮编多少
645186 四川省 宜宾市 高县 符江镇(庆符镇 )
Ⅶ 四川高县文江镇是不是符江镇哟
不是,文江是文江,符江叫庆符镇
Ⅷ 沐爱镇历史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位于筠连中部,距县城30公里,系山区浅丘地貌,幅员面积78.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94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99亩,森林覆盖率达30%。原属高县安静乡,民国37年(1948年)改为沐爱县,1953年划入筠连县,为筠连县第四区驻地同,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合沐爱、金銮二乡建沐爱镇,镇政府驻沐爱场,辖18个行政村,141个村民组,2个街道居委会,14个居民小组,全镇现有人口32394人,其中农业人口30175人。
沐爱镇“沐爱”的称呼,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已经有四个称呼。其一说在蒙古语中,沐爱曾经叫过“落雁”;其二,在彝族姓氏译音中沐爱又叫过“木乃”,现在沐爱场上,凡上了点年纪的老人都知道沐爱叫“木乃”;其三,民国建镇时也曾经叫“博爱镇”;其四 ,就是现在的称呼“沐爱”(沐爱古时候曾经叫“落雁”、“木乃”筠连县志上也是这样说的)。
沐爱历史悠久,很早以前系属古侯国属地。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两三千年前,沐爱就是先民们劳作和生活栖息地。而据高县记载,更往前推了两千年,即说:“高县历史悠久,据已出土的石器证实,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又据筠连县志载1995年4月巡司镇铁索桥出土的汉墓,也可佐证很早以前就有汉人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周秦时期,沐爱就是多种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为主),民族间互相友好往来。
沐爱建县情况。近代国民党时期。沐爱场仍属高县管辖的上二乡之一的安静乡驻地,高县上二乡之二的定边乡驻地在今落木柔场。高县的下乡:今高县文江、罗场、嘉乐等地。但当时沐爱、落木柔、蒿坝等地人们到高县县城办事往来很不方便。又据传因1942年有高县民国伪府人员加重上乡人民田赋负担问题,引起上乡人民争议,于是沐爱人借鉴沐川建县成功经验,酝酿建县与高县分治,按照民国要求,先设置治局过度。到了1944(民国33年)年高县的上二乡(沐爱,落木柔、蒿坝等地)得到了国民政府批准设治局,当年还在沐爱场举行了设治局庆典,设置局治地驻沐爱场。所以1944年沐爱设置治局为起始时间。三年治局过度后,沐爱1947年正式改成了沐爱县,隶属宜宾管辖。据传,在定县名时,有人提出用“博爱”,以避免没(沐)有爱的含义。但因河南有个博爱县,不能重复,而弃之。如果河南没有博爱县,沐爱也就成为博爱县了。那我们今天就好理解博爱县名字。河南的博爱县是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中的“博爱”两字,设置博爱县的。
据很多历史资料记载,沐爱的得名,系彝族姓氏译音“木乃”变音而来。沐爱的古名“木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附: 沐爱的隶属关系。
上古(距今四万年前)1980年8月在今镇舟镇发现并命名的“筠连人”,镇舟离沐爱10余里路程。说明沐爱此地就有人类活动。
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今沐爱地为西南夷境域,属夜郎国地→沐爱(今名,属西南夷一个小氏土着民族居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沐爱地域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益州犍为郡(郡治今贵州省遵义县西)→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汉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为郡辖地为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分益州为21郡,仍置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蜀汉延熙年间(238-257),益州(治今成都市)→南广郡(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不久废郡存县,仍属益州→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宁州(初今晋宁县晋城镇,后迁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广郡(治地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郡县治地同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太康五年(284)益州→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惠帝太安二年(303)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广郡(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五月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元帝永昌年间(322-323)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李雄定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东晋穆帝时(345-361)安西将军桓温平蜀,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梁太清二年(548年),云南少数民族大牲爨瓒占据宁州,“袤延二千余里”,南广县因而荒废,今县境内遂为东爨“乌蛮”(彝族)繁居之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后为僚人据有。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戎州(治今宜宾)→沐爱(今名)无建置属“獠地”。
唐武德元年(618)剑南道(治今成都)→戎州都督府(治地今宜宾市三江口僰道城)→僰道县(县今治宜宾)→沐爱(今名)。
唐贞观八年(634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戎州(宜宾市区)→抚夷县(治在今云南盐津县境)→沐爱(今名)。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唐天宝元年(742年)南溪郡(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区)→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戎州(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区)→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贞元二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咸平四年(1001)将蜀地分为益、利、夔、梓4路,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绵阳三台县)→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熙宁八年(1075年)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绵阳三台县)→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淯井监(治今长宁县双河镇,军事单位,严格说不是建置)→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梓州路(治路今绵阳三台县)→叙府(治今宜宾)→长宁军(今长宁县双河镇)→羁縻高州(今高县符江)→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微宗重和元年(1118)潼川府路(今四川绵阳三台县)→叙州府(治今宜宾)→长宁军(今长宁县)→淯井监(今长宁县双河镇)→羁縻高州(今高县符江或庆符)→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治今宜宾市)→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治高县庆符镇)→沐爱(又称落燕囤,今筠连沐爱镇。此时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 四川行中书省(治在今成都)→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治今宜宾市)→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治高县庆符镇)→沐爱(又称落燕囤,今筠连沐爱镇。此时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
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川行中书省(治在今成都)→叙州路(治地今宜宾)→高县(今高县文江镇凤凰山下怀远砦)→沐爱(今名)。
明洪武十年(1377年)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治在今成都)→叙州府(治地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高州(治高县城中)→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川省(治成都)→永宁道(治今泸州)→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清 仁宗嘉庆七年(1802年)四川省(治成都)→川南永宁道(道治今泸州)→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省(治成都)→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元年(1912)四川省→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2年(1913)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3年(1914)四川省→永宁道(道治今泸州市)→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18年(1929)四川省→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24年(1935)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今高县治文江镇)→第三区(治沐爱场)→安静(安宁)乡(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26年(1937)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今高县治文江镇)→博爱镇(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33年(1944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沐爱设置局(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37年(1948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沐爱县(治博爱镇沐爱场)→博爱镇(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底沐爱县曾和平解放,1950年7月24日沐爱第二次解放。
1950年2月西南大区(驻重庆市)→川南行政公署(驻泸州市)→宜宾专区(驻地今宜宾县)→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乡。
1952年9月1日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第四区(驻沐爱场)→博爱镇(今沐爱)。
1953年8月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乡(驻沐爱场)。
1958年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公社(驻沐爱场)。
1984年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地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沐爱乡(驻沐爱场)。
1992年10月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地区(驻宜宾)→筠连县(今筠连县)→沐爱镇(驻沐爱场)。
1997年1月至今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市(市政府设宜宾三江口城区)→筠连县(今筠连县)→沐爱镇(驻沐爱场)。
据很多历史资料记载,沐爱的得名,系彝族姓氏译音“木乃”变音而来。沐爱的古名“木乃”已经有1400多千年的历史。
Ⅸ 宜宾高县文江镇有多少个村大概的地点和情况是什么样
编辑本段【基本情况】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文江镇位于高县中东部,属县城南城,幅员面积 102.65 平方公里,辖 25 个村 4 个社区 204 个村民小组 56 个居民小组。总人口 63158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4319 人。城区面积 3.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5969 亩,其中:田 14981 亩,土 17078 亩。森林覆盖率 35% 。南广河、南广河穿流而过,地势复杂,大部分属深丘山区,最高海拔 1000 米左右,最低海拔 325 米。 文江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紫砂泥、石英砂等,该镇以此资源为依托,现已形成了以煤炭企业、地面矿山企业、建筑建材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布局基本框架。 文江镇是高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距宜宾市 51 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川云中路和巡筠路交汇于此,金筠铁路穿境而过。 编辑本段【人文历史】 文江镇从西汉以来为南广县、僰道县、剑南县泸州都督府、高州、高县管辖。文江镇前身是怀远砦、中坝、怀远镇,始终是州、县治。清代属高县归化乡河右二甲。 1951 年 2 月置柏河乡。 1956 年 2 月,撤柏河乡,将郭家、符江 2 本划归怀远乡,剑南、西安等 5 村划入前进乡。 1959 年 9 月建文江公社。 1992 年 9 月撤区建制,原怀远区加上老文江江镇合并,设置新的文江镇。 文江镇人杰地灵,有杏坛耆宿周雨生,名宦贤吏喻良,民国人物闵次元,革命人物李晓南,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孤胆英雄”潘正光,少年英雄王向忠,工运之友闵德厚,革命烈士王侠夫。 编辑本段【农村经济】 文江镇生产水稻、花生、甘蔗、核桃、柑桔、生猪、蚕桑、生态茶等。 2002 年— 2003 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 16320 吨、 16072 吨,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9850 万元、 9882 万元,第一产业分别为 4105 万元、 4258 万元,财政收入分别为 694 万元、 29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2242 元、 2379 元。 编辑本段【工业经济】 文江镇实施“以工兴镇”战略,着力培育壮大煤炭业、建筑建材业、茶业、汽车运输业、水电业五大支柱。 2003 年,生产原煤 10 万吨,矿石 20 万吨,陶砖 20 万平方米,发电量 200 万度。 2002 年— 2003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为 5473 万元、 24305 万元,个私经济产值 9270 万元。 2004 年,工业总产值 1820 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 26000 万元,个私经济产值 25839 万元。 编辑本段【公益事业】 文江镇有高中 1 所,初中 2 所,小学 18 所,在校学生 9430 人,教师 556 人。有医院、卫生院 32 个,医生 113 人,病床 50 张。其中,红十字医院 1 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程控电话、宽带、移动通讯已开通,能与世界各国联通,水电气基础设施齐备,具备了投资开发的条件。 编辑本段【荣誉称号】 文江镇先后评为宜宾市文明卫生城镇、市拥军优属模范镇、宜宾市社区建设示范镇、宜宾市文化先进镇
Ⅹ 高县符江职高怎么样好不好
高县符江职高怎么样好不好?想必大家都很想了解,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仅供参考。
高县符江职高怎么样好不好
学校很好,高县符江职高创建于1976年,1985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命名为四川省高县怀远职业中学校,2008年12月成功创建为四川省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县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整合了全县职教资源,将原沙河职中合并到我校,并购买原商职校b区作为学校主校区。同时,向省教厅申请更换校名,2009年3月26日,省教厅正式批准将我校更名为四川省高县职业技术学校。
高县符江职高简介
高县符江职高现有教职工114人,专任教师113人,本科学历98人,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33人;专业课教师7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56人。学校占地面积7.99万㎡,校舍建筑面积4.93万㎡,运动场1.88万㎡;有6道次200米环形运动场2个,篮球场6个;建立了校园网、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语音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有电子电工室、电子模拟仿真室、家电维修室、普车室、数车室、钳工室、餐饮室、音乐室、形体房、电动缝纫室等50余间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