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姓中国有多少人口
Ⅰ 朝,洗,岑,葛,哈,霍作姓氏怎么读
1、朝姓,读音:cháo,同“晁”。
在中国古代,“朝”和“晁”通用,“晁”即是“朝”的古字,因此朝氏又成为主要的晁姓支源。
2、洗姓,读音:xiǎn
《姓氏寻源》 云: “南海番禺多洗姓,盖高凉蛮酋姓也。”高阳,三国时吴置郡,故治在今广东阳江西30里。今瑶族姓。
3、葛姓,读音:gě
当今常见姓氏,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26位,人口近14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1%。
4、哈姓,读音:hǎ
哈姓,多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河南和西北等地。
5、霍姓,读音:huò
霍姓,中华姓氏,出自西周王族支系,是霍国君室后裔,人数约98万。
Ⅱ 晁姓有多少人口_晁姓起源及分布
晁姓有多少人口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暂无晁姓人口具体数据。晁姓起源
源于姬姓
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出自史氏
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我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分布和迁移:
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颍川(今天的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郡望和堂号:
郡望 京兆郡:及国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京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市一带。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设置,以颍水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一带的地区。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县。
堂号 智囊堂、学书堂:汉代晁错,为太学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
姓氏名人:
晁错,西汉颍川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贤名之学。文帝的时候,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景帝即位以后,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他多次上书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他劝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吴王的恐慌。他于是一方面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等诸侯国,准备提前举行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一时动摇,杀了晁错。这时,从前线回来的校尉邓先拜见景帝,景帝问他: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罢兵了吗?邓先气愤的说:吴王的阴谋已经计划了十几年了,杀晁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那里会停止叛乱呢?景帝这才醒悟过来,下定决心平反叛乱,结果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反了叛乱。
晁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参合,获崇,后乃赦之。太祖爱其伎术,甚见亲待。从平中原,拜太史令,诏崇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迁中书侍郎,令如故。天兴五年,月晕,左角蚀将尽,崇奏曰:占为角虫将死。时太祖既克姚平于柴壁,以崇言之征,遂命诸军焚车而反。牛果大疫,舆驾所乘巨牛害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自余首尾相继。是岁,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懿,晁崇弟,明辩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后其家奴告崇与懿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并赐死。
晁迥,字明远(951-1034),晁说之的高祖父,宋朝文官。当工部尚书的高官时,他儿子举为进士,和父亲同朝执事。而随后晁迥的五个孙子,都为进士,当时人都赞叹不已。而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许多为进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当官的,那时人们夸张说: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公溯,一写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未知梁山军。孝宗干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着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干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晁补之,字无咎(1053-1110),宋朝济州巨野人。原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庭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着作传世。
晁冲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朝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说之,字以道(10591129),号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为着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着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1132年),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合州(今重庆市合川)、泸州(今四川省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晁公武是宋代着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Ⅲ 南朝和北朝的人口分别是多少
十六国时期,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汉武帝在甘肃西部设置河西四郡,移入28万汉族人,永嘉乱后又有大量中原人逃难来此,而来到这里的匈奴、鲜卑则显得微不足道;
鲜卑慕容氏采取安辑流民,设置侨郡,发展农业生产及接受东晋封号等政策,使黄河中下游相当数量的汉人往往合族迁到辽宁。并州匈奴五部,共有三万户,入塞匈奴人口当有数十万,刘渊据离石起事时,二十天就聚众五万,足见匈奴人数并不少。刘氏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匈奴成为统治族,五部以外的匈奴人和杂夷自然前来归附。刘渊都平阳,掳掠民户充实国都,例如刘曜在长安战败,驱男女8万余口归平阳,又刘曜攻破晋军,掳获晋司徒傅只家属及2万余户归平阳。刘聪强盛时,平阳及附近地区,有汉民43万户,匈奴族为主体的六夷20万落(户)。刘曜都长安,前后迁上邽氐羌20余万口及陇西民户万余户到长安,又迁秦州大姓杨姜等族0.2万余户到长安。刘氏政权崩溃后,匈奴人失势,他们和大量汉人杂居,也就逐渐合并在汉族里。羯人(匈奴中的吐火罗部落)石勒立后赵国,都襄国(今邢台县)。计石勒前后掳获民户在3万户以上,氐羌约20万落,不用户或落计数的人口约有4万人。石虎都邺,前后掳获各族人有数十万户,人口多至数百万。石勒石虎号羯人为国人。冉闵灭后赵,杀邺附近国人20余万人。羯本是小族,亡国后未被杀死的6万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入汉族。鲜卑慕容廆建立前燕都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收容汉士族和流民数万家,人数比慕容部人多若干倍,因之,慕容部人汉化较深。慕容廆破扶余国,掳获万余户,攻鲜卑宇文部,掳获数万户。这些被掳户都迁居棘城。慕容廆迁都龙城(今朝阳市),攻高句丽,掳掠男女5万余口,攻宇文部,掳获5万余落,又袭击后赵幽、冀二州,掳获3万余家。这些被掳人户分置龙城、昌黎郡等地。慕容隽入都蓟,徒鲜卑胡羯0.3万余户到蓟。慕容隽杀冉闵,迁都邺,棘城、龙城、昌黎等地的旧部众,自然要大量迁入中原。
前秦苻坚灭前燕,迁鲜卑4万余户到长安。经过17年,西燕慕容恒率鲜卑男女40余万口离长安。这个数十万人的鲜卑慕容部,最后还是在河北并入汉族。氐人(羌族的一支)苻坚建前秦国,都长安。苻坚攻取并州,掳获三千余户,击败左右贤王,掳获酋豪六千余户,攻晋荆州,掳获一万余户,灭前燕,掳获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万户(其中鲜卑四万余户),伐凉州,掳获豪强七千余户。这些被掳户都被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多至十余万户。40万氐族人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失败后,迁居关东的氐人逐渐并入汉族。羌族属于藏缅族群,与华夏族乃同一祖先。羌人姚苌建后秦国,都长安。姚苌掳获安定居民五千户。姚兴杀苻登,掳获阴密居民三万户,攻洛阳,掳获流民二万余户,又掳获河西居民万余户,汉中流民三千余户。这些被掳户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与羌人杂居。姚氏政权崩溃后,羌人逐渐并入汉族。451年,魏太武帝攻宋盱眙城,给宋守将臧质信里说,“攻城东北面的是丁零与匈奴,攻南面的是氐、羌。你杀死丁零,可减少我常山、赵郡的叛乱;杀死匈奴,可减少并州的叛乱;杀死氐羌,可减少关中的叛乱,你杀他们,对我没有坏处。”足见在魏太武帝时,这些族还保存着,并且遭受鲜卑人的歧视和虐待。他们的境遇,可能比汉族人更恶劣,特别是魏孝文帝迁洛华化以后,汉人地位比以前高了些,这些族势孤力弱,被迫加速他们的融化过程,是可以想见的。到魏末年,十六国时那些旧族名,在黄河流域已经很少见了,只留下汉族与鲜卑拓跋部的对立。532年,高欢与尔朱兆大战,高敖曹率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欢军左翼。高欢说,高敖曹所率全是汉儿,怕不管用,该配鲜卑兵千余人。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欢高敖曹都把他看作汉人,大抵十六国时旧族,到魏末年才融化完毕。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
永嘉乱后,中原汉族士族采取自保措施。
第一,抟聚宗族乡党、部曲、门客及流民等,择形势险要之地建筑坞堡以自卫。世族豪门的依附民不交租税不服徭役,不是国家编户民;其时还有很多既不归国家编户、也不在世族豪门家籍的流民。很多不堪胡人官府统治的汉族人依附民、流民都依附于世族豪强。
第二,依附胡族政权以求庇护。
(1) 胡人政权有不少慕华的君主,如刘渊、刘曜、石勒、苻坚等,积极延揽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①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给予士族相当的优遇②承认士族的权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族③从永嘉末年以来,留在中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等家族声望提高,无论出仕与否,都成为胡族政权必须依赖或拉拢的对象。
(2)中原士族不因战乱而没落,反而对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功效,如:张宾 -石勒、王猛-苻坚。
(3)并非人人都乐于为胡族政权效命,如范阳卢谌虽深受石勒宠信, 但死后的墓碑上只保留晋朝官衔。
中原汉族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差异:①处异族统治下,必须广纳、吸收各种力量以壮大实力,故透过婚姻、仕宦的途径,互相合作;②对同族常抱怜恤救济的温情,家族组织易趋于团结,倾向“大家族制”,较重视家族伦理;③重视经术,希望透过政治参与,改变胡族政权,延续中原文化于不坠,并有勉力功业,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扩大政治势力的目的;④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处境较为艰困,故风气较南朝士族为俭朴。
永嘉乱后,北方陷于混乱,大小世族豪强都筑坞堡自卫、拥兵自守。他们对于胡人的统治,或依附或对抗,胡族中央对他们的存在予以承认。
永嘉之后,北方流民(侨人)为躲避北方战祸而大量南迁,这次南迁对中国人口版图的划分是具有重大意义。当时侨人的数目,据说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那么以侨人数目90万计算东晋的人口为540万。实际数目则应该大于此,因为部分侨姓士族对户口的隐瞒掩盖由于士族权力的进一步上升而变本加厉。
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之前,繁华的中原地区山头林立,立国时短的军阀们根本无暇好好的整理一下户籍。前凉前燕、前秦稳定时期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相当可观的。符坚着手统计户口,得出北方人口约1600万。但是此时的户籍工作没有把“编户”以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五胡民族)约400万人口计算在内。由于胡人之间打仗不全部征汉兵,民间汉人恢复增长,中国人口恢复到3128万,其中东晋人口665万、北方汉族人1970万、北方胡族493万。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战争愈发残酷。而南方东晋在刘宋建立前的二十年内,也是大小战事不断,此时全国人口总数再次下降。南朝人口之最盛,有说为刘宋,有说为萧梁。刘宋在元嘉之治三十年内拥有南朝最大的版图,经济也达到小康水平。史载刘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670万,加上各种缺漏少报,实数在750万。萧衍时梁朝版图不如刘宋,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犹有过之,尤其建康城,有户28万,以每户5口计,人口竟达140万。一涨一消,我估计梁朝人口当和刘宋相仿。
北方在北魏统一以后,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从事生产,魏孝文帝又实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洛阳、邺、长安又恢复了繁荣,北方人口当然也是在持续增长。今学者多以《魏书》为根据,判定北魏最盛时人口约3200万。
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800万,北朝汉族3200万,混血儿640万,鲜卑杂胡600万
Ⅳ 谁知道朝鲜人在中国有多少呢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7-12
Ⅳ 中国的朝鲜族有多少人口及分布
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目前正在接近200万(2000年全国统计时共有1923361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吉林省朝鲜族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60%以上,而吉林省朝鲜族的约70%人又聚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约接近50万,辽宁省也有23万以上。东北三省朝鲜族人口约占全国朝鲜族总数的97%;其余朝鲜族多半居住于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自治区。
中国朝鲜族居住地区现有1个自治州、1个自治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州政府所在地是延吉市,辖有延吉、敦化、珲春、图们、龙井、和龙六市和安图、汪清两县,面积42700平方千米。
中国的朝鲜族大约有1920597人,大多集中在吉林省延边那一带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
Ⅵ 朝姓的迁徙分布
朝氏(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五百四十三位,以京兆、颖川、姑臧、南阳为郡望。
今河北省的廊坊市,河南信阳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正黄旗、呼和浩特市、察右后旗、呼伦贝尔盟,北京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朝氏族人分布。
Ⅶ 中国有多少人叫朝山的
朝姓在中国姓氏中属于非常少见的姓氏,而以山为名的相对较少,所以全国同名同姓叫朝山的不会超过三个。
Ⅷ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皇帝都姓什么
夏朝姓姒,商朝姓子,周朝姓姬,秦朝姓赢,汉朝姓刘,玄汉姓刘,曹魏姓曹,东吴姓孙,蜀汉姓刘,晋朝姓司马,刘宋姓刘,南齐姓萧,南梁姓萧,南陈姓陈,北魏姓拓跋,东魏姓元。
北齐姓高,西魏姓元,北周姓宇文,后梁姓朱,后唐姓李,后周姓柴,后汉姓刘,后晋姓石,隋朝姓杨,唐朝姓武,宋朝姓赵,金朝姓完颜,辽朝姓耶律,元朝姓孛儿只斤,明朝姓朱,清朝姓爱新觉罗。
(8)朝姓中国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后世知名开国君主介绍: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2、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毛主席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到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着。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长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4、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5、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历史朝代
Ⅸ 朝姓的介绍
朝姓,为中国古代百家姓之一,为古老的姓氏。在中国古代中,许多朝氏族民曾经在推动历史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Ⅹ 中国朝鲜族人口是多少
中国朝鲜族人口是1702479人。是国内15个人口逾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有1868377人。朝鲜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其他地方,吉林的延吉朝鲜族自治州成聚居状态。黑龙江、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及内地的一些城市也有分布。
中国朝鲜族人口分布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70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