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县岽坑村有多少人口
㈠ 江西安远县城人口数及附近的镇有几个!
安远县位于江西南部,始建县于南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总人口35.17万人,辖18个乡镇,19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43%森林覆盖率达83.4%。境内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水的发源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原始森林景观,三百山虎岗温泉群水温高达75℃。
交通运输
[编辑本段]
安远县处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西接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南接京九大动脉,距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均为 70 公里左右,有四条二级公路通往周边各县。距广州421公里,距深圳418公里,距厦门495公里,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目前,县内出境公路已全部改造为二级油面公路,5小时内可达广州、深圳。
资源优势
[编辑本段]
安远县矿产资源丰富,如铅锌矿、稀土矿、硫铁矿、钼矿、电气石矿、高岭土等,还有优质的地热资源。水资源丰富,有水库 37 座,中小水电站 40 多个,年发电量近 5000 万千瓦时,电力充裕。交通便利,距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均为 70 公里左右,有四条二级公路通往周边各县。
安远县果业总面积达25.6万亩,其中无公害脐橙面积达22.6万亩,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优质园艺产品(脐橙)出口示范区,被国家农业部列入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产业优势区。是全国无公害脐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安远县“三百山”脐橙荣获“绿色食品证书”和“无公害产品标志证书”,荣获全国唯一的脐橙类绿色农产品殊荣,在中国赣州第二、第三届、第四届脐橙节上连续两届评为赣南脐橙金奖。其他主要特色农产品有:黄金西瓜、甜橙、三百山脐橙、鸡腿蘑、香菇。特种养殖产品有:麻羊、河蟹、三黄草鸡。特色食品有:苦笋罐头、东江泉酒、豹骨酒、饮料、米粉、韭菜面条、三百山矿泉水。主要工业产品有:山香园片、松香、饲料、胶合板、刨花板、储烯树脂。
安远县通过建立工业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农业办工业,用活资源办工业,瞄准市场办工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业、矿产品加工业和以电子、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
旅游风光
[编辑本段]
安远境内名山竞秀,胜景争辉,主要景点有三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莲花岩、无为塔,龙泉湖、永镇桥、永清岩、燕子岩等。其中东江源头三百山是江西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北有庐山、南有三百山”之称,山内瀑布众多,山水相映,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原始森林景观,三百山虎岗温泉群水温高达75℃,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海内外游客观光旅游。(图为三百山)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全县辖8个镇、10个乡: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鹤子镇、三百山镇、车头镇、镇岗乡、凤山乡、新龙乡、蔡坊乡、重石乡、长沙乡、浮槎乡、双芫乡、塘村乡、高云山乡。共有11个居委会、151个村委会。
欣山镇 面积:183.4k㎡ 人口:71450人 邮编:342100 代码:360726100
辖水背、东江源、东门、中山街、石塘等5个居委会,濂江、下庄、古田、大岭背、教头、大胜、永丰、高排、修田、碛角、石湾、富田、教塘、大坝、金石等15个村委会。
孔田镇 面积:108k㎡ 人口:29020人 邮编:342102 代码:360726101
辖孔田居委会,上魏、下魏、太平、高屋、社山、和务、新塘、上寨、下河、下龙、孔田、长富等12个村委会。
版石镇 面积:155k㎡ 人口:24710人 邮编:342108 代码:360726102
辖版石居委会,周屋、安信、河西、松岗、湘洲、竹高、上坑、岭东、赖坑、虎蟠、海螺、红光、余坑等13个村委会。
天心镇 面积:248k㎡ 人口:33050人 邮编:342111 代码:360726103
辖天心居委会,天心、高塅、五龙、水头、深溪、小乐、心怀、仰湖、长布、大坋、南坑、嶂脑、栋坑、井头、竹湖等15个村委会。
龙布镇 面积:141k㎡ 人口:23330人 邮编:34 代码:360726104
辖龙布居委会,新村畲族、龙布、上林、老圩、五丰、沾塘、中邦、阳光、金沙等9个村委会。
鹤子镇 面积:135k㎡ 人口:15680人 邮编:342101 代码:360726105
辖鹤子、新围、阳佳、棉地、杨功、大畲、半迳、龙岗、油蔡等9个村委会。
三百山镇 面积:126k㎡ 人口:14220人 邮编:342104 代码:360726106
辖三百山居委会,黄背、黄柏、乌石、唐屋、梅屋、虎岗、咀下、符山等8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新园圩。
车头镇 面积:147k㎡ 人口:18410人 邮编:342106 代码:360726107
辖车头居委会,三排、龙竹、车头、官溪、龙头、南屏等6个村委会。
镇岗乡 面积:115k㎡ 人口:13960人 邮编:342103 代码:360726200
辖镇岗、高峰、黄洞、罗山、涌水、赖塘、富长、龙安、樟溪、老围等10个村委会。
凤山乡 面积:94k㎡ 人口:11120人 邮编:342100 代码:360726201
辖凤山、石口、井丘、大山、东河等5个村委会。
新龙乡 面积:191k㎡ 人口:15530人 邮编:342100 代码:360726202
辖新龙、田心、坪岗、里田、小孔田、长坜、才坑、江头、七碛等9个村委会。
蔡坊乡 面积:96k㎡ 人口:6030人 邮编:342116 代码:360726203
辖蔡坊、渡江、碛脑、仕湖等4个村委会。
重石乡 面积:62k㎡ 人口:13720人 邮编:342109 代码:360726204
辖重石、大坑、莲塘、共和、黄坑、官布、长岭等7个村委会。
长沙乡 面积:76k㎡ 人口:12880人 邮编:34212 代码:360726205
辖长沙、吉祥、渡屋、筼筜、光明、小山等6个村委会。乡政府驻水东圩。
浮槎乡 面积:77k㎡ 人口:15600人 邮编:34 代码:360726206
辖浮槎、长河、双迳、河秋、河石、槎江等6个村委会。乡政府驻赖屋。
双芫乡 面积:100k㎡ 人口:7140人 邮编:342114 代码:360726207
辖双芫、固营、津槎、刀坑、合头等5个村委会。
塘村乡 面积:116.5k㎡ 人口:8070人 邮编:342115 代码:360726208
辖白兔、上龙、塘村、龙庄、黄沙、三联等6个村委会。乡政府驻白兔。
高云山乡 面积:203.5k㎡ 人口:8710人 邮编:342105 代码:360726209
辖沙含、濂丰、登丰、铁丰、圩岗畲族、官铺等6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置安远县。因境内濂江(又称安远水)而得名。
1984年5月15日,设立新龙乡、蔡坊乡(赣府字[1984]112号)。1987年4月5日,孔田乡、版石乡改设孔田镇、版石镇(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1988年12月10日,撤销天心乡、龙布乡,设立天心镇、龙布镇(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
2000年,全县辖5个镇、16个乡: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濂江乡、塘村乡、浮槎乡、双芫乡、长沙乡、重石乡、蔡坊乡、岽坑乡、车头乡、新龙乡、高云山乡、江头乡、凤山乡、镇岗乡、新园乡、鹤子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9541人;其中: 欣山镇 29280 孔田镇 25745 版石镇 21573 天心镇 24415 龙布镇 19631 鹤仔乡 13354 镇岗乡 12779 新园乡 13200 凤山乡 10032 濂江乡 38260 新龙乡 8495 车头乡 16559 江头乡 3949 蔡坊乡 5982 重石乡 12117 岽坑乡 6123 长沙乡 11469 浮槎乡 13929 双芫乡 6480 塘村乡 7580 高云山乡 8589(人)
2001年9月6日,撤销濂江乡,划归欣山镇;撤销江头乡,划归新龙乡;撤销栋坑乡,划归天心镇;撤销车头乡、鹤子乡、新园乡,设立车头镇、鹤子镇;新园更名为三百山镇(赣民字[2001]437号批复)。2001年底,安远县辖欣山、鹤仔、孔田、三百山、车头、版石、天心、龙布8个镇和镇岗、凤山、高云山、新龙、蔡坊、重石、长沙、双芫、塘村、浮槎10个乡,共有243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总人口337246人,其中农业人口294532人。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4.7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8镇10乡。
欣山镇 2004年辖:东江源居委会、水背居委会、石塘居委会、东门居委会、西门居委会、濂江村、修田村、教头村、高排村、大胜村、永丰村、古田村、石湾村、下庄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坝村、碛角村、大岭背村、教塘村。
孔田镇 2004年辖:孔田镇居委会、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务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龙村、孔田村、长富村。
版石镇 辖:版石镇居委会、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岭东村、赖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红光村、余坑村。
天心镇 辖:天心镇居委会、天心村、高段村、五龙村、水头村、深溪村、万田村、小乐村、心怀村、仰湖村、长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脑村、岽坑村、井头村、竹湖村。
龙布镇 辖:龙布镇居委会、上林村、龙布村、老圩村、五丰村、阳光村、镜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鹤子镇 辖:鹤子村、新围村、阳佳村、棉地村、杨功村、大斜村、半迳村、龙岗村、油蔡村。
三百山镇 辖:三百山镇居委会、黄背村、黄柏村、乌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岗村、咀下村、符山村。
车头镇 辖:车头镇居委会、三排村、龙竹村、车头村、跃进村、官溪村、龙头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镇岗乡 辖:镇岗村、高峰村、黄洞村、罗山村、涌水村、赖塘村、富长村、龙安村、樟溪村、老围村。
凤山乡 辖:凤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东河村。
新龙乡 辖:新龙村、田心村、长坜村、坪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头村、七碛村。
蔡坊乡 辖:蔡坊村、碛脑村、黄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乡 辖:重石村、大坑村、莲塘村、青龙村、共和村、黄坑村、官布村、长岭下村。
长沙乡 辖:长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员当村、光明村、小山村。
浮槎乡 辖:浮槎村、双迳村、河秋村、河石村、长河村、槎江村。
双芫乡 辖:双芫村、固营村、津槎村、刀坑村、合头村。
塘村乡 辖:白兔村、上龙村、塘村村、龙庄村、黄沙村、三联村。
高云山乡 辖:沙含村、登丰村、铁丰村、圩岗村、濂丰村、官铺村。
㈡ 丰顺县有什么镇
汤坑镇,汤坑镇位于县境中南部,是连结梅州、汕头市的交通枢纽,上距梅州市75公里,下离汕头市65公里。是全县的政府、经济、文化中心,是梅州市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全镇总面积233.2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居委和32个村委会。释迦岽海拔1285米,释迦岽山区有由丰顺与珠海市合作建设的风力发电站。汤坑镇旧城原为潮州话流行区,富坑管理区有名为“学老陂”的自然村。下村管理区正在筹建东联产业转移工业园,专门针对汕头市、中山市的部分工业转移;该工业园区位于市区往龙归瀑布景区的途中,有景区公交可达。 汤南镇,汤南镇位于梅州市最南端。是梅州市的“南大门”,距县城5公里,揭阳市25公里。全镇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5万亩,水田0.85万亩,旱地0.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34亩。汤南镇行政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44478人。汤南镇为纯福老镇,全镇居民均通用潮州话,汤南镇是丰顺三汤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丰顺县第一个工业园区,就建在汤南镇新埔管理区(位于汤南镇北部与汤坑镇交界处),俗称汤南工业园。 汤西镇,汤西镇地处县城西邻,总面积182.6平方公里,有12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3899人。全镇耕地面积24388.7亩,其中水田20788.7亩,旱地3600亩,人均耕地0.47亩,山地面积23万亩,是丰顺县的人口、农业大镇。 埔寨镇,埔寨镇位于丰顺县南端,距县城 13 千米 ,东南面与揭东县的龙尾镇、玉湖镇相邻,西与揭西县的五经富镇、大洋镇及本县的八乡镇接壤,北与本县的汤南镇、汤西镇交界。总面积 95.38 平方公里。辖埔南、埔北、塔下、茅园、万安、横坑、学枫、采芝、埔西9 个村委会和1 个居委会,46 个村民小组。2002年以来,在埔寨镇北部规划建设了“黄埔产业园”,是丰顺县第二个工业园。 埔寨农场(略) 北斗镇,北斗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地处206国道,广梅汕铁路,梅汕高速公路边沿,离县城9公里,全镇有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4702人。梅汕高速于北斗镇有出口处及服务站。韩山是榕江、韩江两大水系分水岭。 八乡山镇,八乡位于丰顺县西南边陲,地处丰顺、五华、揭西三县交界处的莲花山脉中段,总面积75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既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全省有名的革命老区,也就是集山、边、穷于一身的高寒偏僻山区。鸿图嶂在下八乡与五华县交界处,海拔1277米,属于揭岭山脉(莲花山脉。全镇均为八乡山区,八乡山属于揭岭山脉大北山区东北段,是榕江南河源头之一。八乡山解放前是东江苏维埃革命政府的行政中心,管理整个粤东地区(含东江流域的惠阳、东莞、宝安等)的革命运动。
丰北片
10镇/人口35万余 潭江镇,潭江镇地处县境东北部,韩江中游。东与饶平县新塘镇接壤,东南与潮安县凤凰镇毗邻,北与大埔县高陂、桃源镇相连,既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又是着名的革命老区,该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上百年的古镇,水陆交通方便,是丰顺县北部山区经济、文化重镇,并是连接该县东留、砂田、小胜等镇及大埔县邻镇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总面积271平方公里。凤凰山脉第二高山鸡公髻,位于潭江与潮安县交界处,海拔1409米。潭江镇为着名的陶瓷名镇,陶瓷生产基地集中在大胜溪流域。大胜溪流域有潮语乡村,今已多改用客家话。 小胜镇,小胜镇是革命前辈李坚真同志出生的地方,位于丰顺县东北部,与梅州市相距64公里,与县城相距68公里。与潭江、砂田、径门、黄金、留隍等镇接壤。总面积73.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229亩,其中水田6537亩,旱地742亩,山地98433亩。 砂田镇,砂田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汤坑 86 公里 。东邻潭江镇、大埔县洲瑞镇,西接径门镇,南连小胜镇,北与大埔银江镇接壤。总面积146.25 平方公里。铜鼓嶂是粤东最高峰,海拔1559.5米,属于揭岭山脉(莲花山脉),比粤赣界山项山甑(海拔1529.5米)高出30米。砂田镇铜鼓嶂铜锣湖村的龙泉寺,是由唐代高僧潘了拳创建的,距今已1100多年。 留隍镇,留隍镇地处县境东南部,韩江中下游西岸,毗邻潮州市,县内与 5个镇接壤,总面积 161.07 平方公里。留隍镇在春秋战国属百越地,又名万江市。汉时,隶属南海郡揭阳县,宋朝绍兴10年县城曾设此处,后才迁揭阳玉窖村。凤凰山脉最高峰凤鸟髻(凤凰大髻)位于东留与潮安交界处,海拔1498米,为粤东地区第二高峰。 丰良镇,丰良镇是县中心镇、丰顺老县城,经济较好 位于县境西北部。总面积250多平方公里,共辖有22个村,514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13406户,共6.15万人,现有耕地总面积1.95万亩,山地面积32万亩。丰良布心、小椹为着名老区,布心村是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祖籍地。丰良镇已经在建“丰良中心工业园”,是丰顺县继东联产业转移园之后,规划建设的第四个工业园。 龙岗镇,龙岗镇位于县境中北部,全镇人口1.9万人,是着名的革命老区。是梅州地区唯一不属梅县,又与梅江区接界的镇。马图是着名的老区。 潘田镇,潘田镇位于县境正中部,与县城相距28公里,平均海拔426米,总面积146.04平方公里。近代革命时期有不少惠州人因避战来此定居。 黄金镇,黄金镇位于县境东北部,总面积158.42平方公里,全镇23个村委会,1个中心社区,7158户,36386人。该镇东界留隍镇,西邻龙岗镇,北接小胜、径门、大龙华镇。山地面积20.9万亩,耕地面积1.9万亩。镇政府设在黄金圩。黄金镇拟建丰顺岭东空港。 大龙华镇,大龙华镇在县境中北部,北邻梅县西阳、白宫,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10136人。径门镇数据未计入。大龙华镇得名于其境内有大田、龙溪、叶华等三个乡,其中古龙溪乡就是原来的径门镇,此外大龙华镇全镇也别称〖龙溪〗。丰顺有两处着名的龙溪乡,一处即径门(原属丰政都),另一处在八乡山镇(原属揭阳县),《潮州府志》载唐人陈元光籍贯揭阳县龙溪乡。 建桥镇,建桥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接丰良镇,南连北斗镇,西邻兴宁市、五华县,北与梅县径义镇毗邻,与县城汤坑镇相距 37 公里,与梅州市相距 51 公里,总面积 94.1 平方公里。辖环西、环中、郑屋,岗围、环东、三社、建安,建桥、新和、三和共 10 个行政村,共设 286 个村民小组,有 5672 户 28160 人。是丰顺县唯一析自嘉应州的镇。
行政村
汤坑镇,下辖9个社区居委和32个村委会。辖:金汤村、邓屋村、金湖村、铜盘村 、新铜村、内岭村 、金丰村、金溪村 、东秀村、埔河村后安村、虎局村、富坑村、石联村、洋田村、黎峰村、中楼村、新田村、赤草村、东里村、石桥村、苏山村、下村村、上村村、吉坪村、梅溪村、横东村、东山村、棋坪村、均田村、大山背村
㈢ 福建土楼在哪里
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
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
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圆士楼,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时期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关于最古老的土楼,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清代、民国时期,闽南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
(3)安远县岽坑村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土楼文物遗存景点:
一、南靖土楼
1、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南靖县西部的书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距南靖县城60公里,住户均为黄氏族人。
2、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河坑村。河坑土楼群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
二、永定土楼
1、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距县城凤城镇45公里。
三、华安土楼
1、齐云楼
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建于明洪武四年,是发现的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土楼。为中型椭圆形土楼,楼高2层,以普通夯土与部分泥砖成墙,底墙厚1.5米。楼呈横式,与屋后山体平行。
2、二宜楼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中国圆土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二宜楼”楼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㈣ 赣州市安远县的历史谁知道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置安远县。因境内濂江(又称安远水)而得名。 1984年5月15日,设立新龙乡、蔡坊乡(赣府字[1984]112号)。1987年4月5日,孔田乡、版石乡改设
孔田镇、版石镇(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1988年12月10日,撤销天心乡、龙布乡,设立天心镇、龙布镇(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 2000年,全县辖5个镇、16个乡: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濂江乡、塘村乡、浮槎乡、双芫乡、长沙乡、重石乡、蔡坊乡、崠坑乡、车头乡、新龙乡、高云山乡、江头乡、凤山乡、镇岗乡、新园乡、鹤仔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9541人;其中: 欣山镇 29280、 孔田镇 25745 、版石镇 21573 、天心镇 24415、 龙布镇 19631 、鹤仔乡 13354 、镇岗乡 12779、 新园乡 13200、 凤山乡 10032、 濂江乡 38260、 新龙乡 8495 、车头乡 16559、 江头乡 3949 、蔡坊乡 5982 、重石乡 12117、 岽坑乡 6123 、长沙乡 11469、 浮槎乡 13929 、双芫乡 6480、 塘村乡 7580 、高云山乡 8589(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斯坦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9月6日,撤销濂江乡,划归欣山镇;撤销江头乡,划归新龙乡;撤销栋坑乡,划归天心镇;撤销车头乡、鹤仔乡、新园乡,设立车头镇、鹤仔 镇;新园更名为三百山镇(赣民字[2001]437号批复)。2001年底,安远县辖欣山、鹤仔、孔田、三百山、车头、版石、天心、龙布8个镇和镇岗、凤山、高云山、新龙、蔡坊、重石、长沙、双芫、塘村、浮槎10个乡,共有243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总人口337246人,其中农业人口294532人。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4.7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8镇10乡。 欣山镇2004年辖:东江源居委会、水背居委会、石塘居委会、东门居委会、西门居委会、濂江村、修田村、教头村、高排村、大胜村、永丰村、古田村、石湾村、下庄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坝村、碛角村、大岭背村、教塘村。 孔田镇2004年辖:孔田镇居委会、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务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龙村、孔田村、长富村。 版石镇辖:版石镇居委会、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岭东村、赖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红光村、余坑村。 天心镇辖:天心镇居委会、天心村、高段村、五龙村、水头村、深溪村、万田村、小乐村、心怀村、仰湖村、长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脑村、岽坑村、井头村、竹湖村。 龙布镇辖:龙布镇居委会、上林村、龙布村、老圩村、五丰村、阳光村、镜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鹤仔镇辖:鹤仔村、新围村、阳佳村、棉地村、杨功村、大斜村、半迳村、龙岗村、油蔡村。 三百山镇辖:三百山镇居委会、黄背村、黄柏村、乌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岗村、咀下村、符山村。 车头镇辖:车头镇居委会、三排村、龙竹村、车头村、跃进村、官溪村、龙头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镇岗乡辖:镇岗村、高峰村、黄洞村、罗山村、涌水村、赖塘村、富长村、龙安村、樟溪村、老围村。 凤山乡辖:凤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东河村。 新龙乡辖:新龙村、田心村、长坜村、坪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头村、七碛村。 蔡坊乡辖:蔡坊村、碛脑村、黄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乡辖:重石村、大坑村、莲塘村、青龙村、共和村、黄坑村、官布村、长岭下村。 长沙乡辖:长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员当村、光明村、小山村。 浮槎乡辖:浮槎村、双迳村、河秋村、河石村、长河村、槎江村。 双芫乡辖:双芫村、固营村、津槎村、刀坑村、合头村。 塘村乡辖:白兔村、上龙村、塘村村、龙庄村、黄沙村、三联村。 高云山乡辖:沙含村、登丰村、铁丰村、圩岗村、濂丰村、官铺村。 现在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斯坦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㈤ 岽是什么意思
意思:地名用字。壮族语言中是山林或丛莽的意思。
举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岽罗”、“岽王”等。
读音:dōng
笔划:
组词:布岽,广西贵县一部分地区的壮族自称。
(5)安远县岽坑村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岽字各地不同解释】
“布岽”译成汉语是山林人、丛莽人,即生活在山林、丛莽中的人。广西到处是崇山峻岭,这些地区,古时候草木非常丰茂。壮族人民长期在其间劳动和生活,因此自称“布侬”或“布岽”。(参考黄现璠着《壮族通史》)
在福建南靖县(尤其是书洋镇)、福建龙岩永定区(尤其是湖坑镇)隆起的山丘,被当地人称为某某岽,如南靖县的洋顶岽、井下岽;永定区的九十九岽、九九岽、仙洞(又称“仙岽”)、竹子岽等,南靖县与永定区湖坑镇实佳村蛟塘村的交界处海拔最高的山叫做蛟塘岽。
在广东省丰顺县的埔寨镇,每逢元宵夜有个烧火龙的习俗,为当地百姓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延习已数百年。而传统的烧火龙之所,被当地人称为“龙升岽”,意为“飞龙升天之地”。
在揭西县河婆街道和龙潭镇、坪上镇交界处有座高山,由于形似卧虎,故得名老虎岽,揭西县广播电视发射台建在山岽上,平时游人如鲫,均以登顶为荣。另外,揭西县五云镇还有个岽坑村。岽字也是客家民系的俗语。
㈥ 百家姓之沈姓由来
百家姓之沈姓由来
沈姓,为黄帝轩辕氏之裔。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永定百家姓之沈姓由来,欢迎阅读本文!
相传少暤金天氏(即少昊)有一裔子曰味,为无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某官,并把汾河、洮河洪水制服,为农耕作出了贡献,黄帝孙颛顼挚帝把汾河流域封给他为邑。其后在该流域建立起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周王朝时期,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辅佐成王有功,受封食采于沈国,其子孙以国为姓。
自沈聃季至沈氏84世沈春景,由西北向东南迁移,先从河南省汾河流域的沈丘,沈丘城,安徽北部临泉等地向下游淮河流域的安徽凤阳泗县、滁州市周围播迁,繁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高邮、扬州、苏州;浙江省的.杭州、绍兴、松阳、湖州等地,并以湖州为中心,三国时设置吴兴郡,堂号为吴兴堂。
永定沈姓大都属于吴兴郡,分布于14个乡(镇)58个村,人口1399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8%。按全国三百家姓氏排列为第三十七位。
第一节 源流
一、入闽
自海昏侯沈戎于汉时从江北移至江南。至唐代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沈氏第87世沈彪征粤赣南之蛮獠有功被赐封为武德侯。宋微宗时沈氏第104世沈文贤,字启承,号明源,仕任福建道汀州府尹,娶陆氏,生一子廷辅。后因中原板荡,国人大势迁徙,沈民第105世沈廷辅时中探花,官为谏议大夫,于宋南渡时择居于建阳县城。至此,沈廷辅为沈氏的入闽始祖。
二、繁衍
沈氏第105世沈廷辅,名太一郎,字帷,号恒忠,自幼随父在汀州任所攻读书经闻名。一日,上杭新科进士杨光邦进府谒见,廷辅随父出见,光邦见其才貌过人,日后必有贵福,即把亲女许配。婚后,光邦授浙江道处州府理刑,便接其夫妇至处州府。不到二年,光邦擢升山西巡按,其夫妇归杭州,嗣登进士及第,中探花,官拜谏义大夫,妣杨氏诰封夫人,并于宋南渡择居建阳。生沈一郎,字椿、二郎,字揪、三郎,字松、四郎,字柏、五郎,字桂、六郎,字榕、七郎,字根、八郎,字枝。
三、播迁入永
沈廷辅第八子、沈氏第106世沈八郎,字枝,后由其父派居上杭县古田里倒湖塘沈家坊,妣张氏,生千一郎(绍怀)、千二郎(绍慎)、千三郎(绍恪)、千五郎(绍恒)四子。沈八郎夫妻善心,施报恩寺,有禾田一千五百斛,载粮五石七斗。沈氏第107世沈千五郎,妣巫氏,生原安、原定、原宜、原宝、原守五子。其中沈千五郎次子沈原定,号十一郎,妣陈氏,生开仕(千十郎)、开麟(千十二郎)、开贤(千十四郎)、开文(千十七郎)四子。其中沈原定三子沈开贤(千十四郎)于宋末之初从上杭县古田里倒湖塘沈家坊迁徙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转迁凤城沈家坪,后又转迁城郊大坑村开基。后沈开文之七子沈万七郎(正崇)也迁入永定堂堡村开基。沈开贤(千十四郎)、沈万七郎(正崇)、沈万二郎为永定沈姓的开基始祖。
第二节 分布
一、虎岗乡
灌洋秋竹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第五世)沈仁礼从堂堡河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17户700余人。仁礼房。
坑源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一松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61户270余人。仁寿房。
郑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第六世)沈景春于明代期间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37户160余人。仁寿房。
木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爱吾从郑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1代9户40人。仁寿房。
二、高陂镇
睦邻富瑶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昌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20户500人。仁智房。
和兴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志慎从堂堡村迁抚市牛栏山,1990年又转迁和兴村开基,现已繁衍23代19户85人。永宗房。
蝴蜞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秀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5户70人。念八郎下寨祠公房。
三、坎市镇
大水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34世(永定十九世)沈鼎新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0户90人。念八郎房。
卓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官福之孙沈万全(永定十世)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户人。
四、抚市镇
东安黄龙(黄坭湖)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福宗从湖雷增瑞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57户250余人。念八郎房下寨祠公房。
五、龙潭镇
虞坑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11世)沈孟宪,号静斋仁忠房之孙沈龙溪之裔从堂堡村中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30余人。
六、湖雷镇
藩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九世)沈青塘之曾孙(十二世)沈显吾从河坑社背排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200余户1000余人。
溪口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永定十一世)沈虽梦(又名尹觉)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200余户1000余人。仁纲房,
增瑞(增水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明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户人。
象牙凹背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万五郎之裔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4户130余人。
七、堂堡乡
堂堡乡境内沈姓均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万七郎(正崇,沈天文,又名千十七郎之第七子)从上杭县古田里倒湖洋沈家坊迁入开基,妣马氏三娘,其后裔分布为:
(一)村中村
大路下、鸭妈坑村。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惠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5户150余人。
上坑头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东山(伯华)从村中老屋角迁入开基。后永定第十九世沈德昌、沈华昌兄弟从塘背村永安居迁入。现已繁衍25代33户135人。属仁忠房。
湖塘里村(含上、下湖塘)。上湖塘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孟玢、沈孟仪从背头岗迁入开基。下湖塘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伯生(飞渡)从背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50户1003人。属仁纲屏山房。
背头岗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前扑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0户100余人。
坎上(含黄屋楼)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房之毅沈龙岗、沈龙茂、沈龙会(沈氏第118世、永定九世)三兄弟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5户70余人。
中心屋(即白象祠)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鳌石(伯瑞)、沈春潭(伯化,永定十世)各有一脉后裔留在原地定基,现已繁衍25代20户84人。
下老屋村现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沈颉制一脉,现已繁衍25代28户140余人。
仓背村现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一脉和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纲房永定十二世沈槐生之裔,现已繁衍25代11户38人。
永安居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伯瑞(鳌石)一脉沈梅仙(君节)之裔,现已繁衍25代22户100余人。
田下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三世)沈寿远第三子沈永成(永定四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13户70余人。背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屏山子沈孟修、沈懋所(永定八世)之子沈守绳(有励、沈任九(有重)两兄弟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83户350人。
大片里。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曾孙沈恒仪、沈和瑞等五兄弟从塘背下老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00余人。
(二)河坑村
黄泥坑。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1世(永定二世)沈念四郎之子沈元通(寿耆)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9户40余人。念四郎后裔还分迁江西、四川、广东潮汕等地。
下坝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裔沈声园(永定十四世)从堂堡白象祠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131户550余人。
凉伞寨。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孙沈安所(永定十二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8户125人。
长岌下、高也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春潭(伯和)之曾孙沈弘我从堂堡村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7代16户76人。
凹背窠。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沈逵孚(永定十五世)从河坑书太楼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户100余人。
壁子上。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应昌从河坑书太楼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37户(含沈和豫一脉13户)150余人。
书太楼、应三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应隆从塘背村迁入定居,现已繁衍23代15户60余人。
社背排(含商也楼、应三楼、凤德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鳌石(伯瑞、永定十世)之子沈诰山从塘背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126户520余人。
溪济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立所)之裔沈慧香(永定十世)由下村水口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89户360人。
河坑寨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原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鸿儒(元英,永定九世)一脉从水口村迁入开基,后其出仕进士,官任后举家搬迁,现由第十世沈慧香之裔沈清亭(永定十五世)及沈解龙之裔沈庆和沈云盛(永定十五世)共处开基,现已繁衍22代43户200余人。
山塘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沈龙溪(永定九世)从塘背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1户40余人。
汉坑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之裔沈仁重、沈礽嵩(永定十五世)从堂堡下村水口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6户60余人。
宝斜坑村(又称背睐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盛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48户200人。
(三)下村
水口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孟似(昆洋,永定八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8户230人。
扶科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惭先、沈运庆(永定十二世)兄弟俩从水口井边楼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2户130余人。
井边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沈遁斋(伯跻,永定十世)之孙沈怀二、沈迈擎、沈德臣等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0户210人。
杨梅坪、富角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之孙沈正庵(永定七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65户260人。
(四)内龙
内龙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静斋之孙沈龙湖(永定十世)从塘背村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7户240余人。
(五)朱罗村
朱罗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宁从堂堡村中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4户52人。
(六)宝溪村
青菜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沈岐山(永定第十世)之子沈松轩(永定第十一世)从下老屋角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20户105人。
上倒水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永定第五世沈仁纲房屏山之裔沈德光(永定第十二世)从背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5户20余人。
八、合溪乡
菜地下甲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亮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15户470人。
菜地沈屋角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十二世)沈会文从菜地下甲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1户91人。
九、凤城镇
大园村(原峰市大园石壁下塘尾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二世)沈百二郎,号仕贤从水寨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90余户145人。1998年,因棉花滩水电站建设移民至凤城镇练坑,现称凤城镇大园村。
南郊居委会沈屋。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8世(永定八世)沈孟化(观瀛)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53户230人。
十、城郊乡
大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正崔,号六三郎,字叶柳于元代从永定县城沈家坪迁入开基,后其后裔有迁广东,卒后又葬于广东梅县松口上山下井,被称为“福广公”。现已繁衍21代37户160人。
龙门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六世)沈广全从峰市程均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代户人。属万二郎后裔。
十一、峰市乡
新桥头水寨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三世)沈万二郎,号正仑(千十七郎,字开文之第二子)从堡村迁入开基,峰市沈氏称一世祖,现已繁衍代户人。
程均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三世)沈念三郎,讳玉荣(百二郎次子)由新桥头水寨里迁原峰市大园,后于1443年由其母张孺人带四子迁入程均坑开基,现已繁衍24代43户200余人。
十二、洪山乡
上田梓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四世)沈福清从峰市程均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42户100余人。
十三、湖山乡
里佳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纪(为湖山一世)从堂堡垒中村迁平和长乐居住,至湖山第五世沈三郎,因常来往于里佳狞猎。一天,在该村天花岽岐山子露宿一夜,见绿竹乘风交扫于地,且自后此地不生草不生青苔,即认为此地是吉祥之地,就举家从平和长乐迁此开基,现已繁衍27代343户1375人。
赛华(含兰林凹、碓下、上下斜)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十五郎从里佳村迁入开基,后裔分迁兰林凹、碓下、上下斜等地,现已繁衍27代270户1100人。
十四、培丰镇
长店排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二十世)沈某某从坎市斜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户20余人。属念八郎房沈文明后裔。
第三节 谱牒
明朝正德十年(1516年),沈氏第117代沈孟銮(毅斋)为永定学氏第一次修谱。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由沈孟銮再次进行修订。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沈氏第116代沈玉璋(九山)为永定沈氏修编第二部族谱,记录永定沈氏源流、迁徙等内容。
清顺治十一年(1644年),江南无锡县沈氏,永定县知事在湄主持编修永定沈氏第三部族谱,记录永定沈氏源流、迁徙、官职、家训等内容。
清康熙五十三年(1677年),沈氏第119代沈人茂编修永定沈氏第四部族谱,此谱现存堂堡下村塘头沈进宏处。
建国后,由永定吴兴永定沈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修一部较完整的《永定沈氏族谱》,由理事会作序,载有旧谱序、沈氏源流、祖庙祠、世代名人、清代以前仕宦、各村沈氏世系等内容,1996年出版,由沈崇庆、沈耀炳、沈文焜任主编、沈炳州、沈兆文、沈启洪、沈永秀任编委,全谱约20余万字。
第四节 文物
一、墓葬
沈千十四郎(开贤)墓:沈千十四郎,字开贤,原居上杭县古田里围下倒湖塘沈家坊,后携家迁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转迁永定县城沈家坪,又转迁城郊大坑村。后裔分迁广东梅县松口等地,并称他为“福广公”,卒后葬广东梅县松口上山下井。
沈万七郎(正崇)墓:沈万七郎,字正崇(沈氏109世沈开文之七子),原居上杭县古田里围下倒湖塘沈家坊,后举家迁永定县堂堡村开基,卒后葬龙岩东肖(白土)东坑头,坟茔艮山坤向,地形山蛇挂树,又名蛤子引蛇。1996年因新罗区东肖镇在此建筑水库、此坟蛇形不怕水(众裔看法)、坟茔未迁,只在龙岗上水库坝头筑沈万七郎纪念亭一座,颇为壮观,妣马氏,葬堂堡村中丰炉子潭古岸(张屋角),“飞天凤”形。
二、祠庙
永定沈氏宗祠:位于永定县城九一中路,清康熙年间创建。建国后改建为永定邮电大楼。
堂堡赤境“沈氏家庙”:位于堂堡下村,由该村沈永实一脉裔孙所建,现存。
堂堡沈氏中心祠:由堂堡九大房所建。建国后改建为粮食仓库。
三、沈氏家族专用楹联
人伦师表,岂维良史之才。
匡正名贤,克驾修文之彦。
汝源流彩,玉渚分华。
吴兴毓秀,清后传家。
清后休文之骨,斡局彦璋之方。
㈦ 能把整个留隍那些村说什么话都写出来吗
镇上的几个村说学佬话,其他的两种话都会说..留隍上庙街同下庙街,后池跟整个环市村。西洞村。上湾村。葛布村。都说潮州话。哥华村,九河村客家话跟潮州话都说。客家的多。茶背村是纯客家为主。东留村韩江边的都说潮州话。背山的以客家为主。。其他村的就不清楚了。。应该客留隍镇:总户数20898户,总人口93065人(下面单位按此对应)
居委 1784 9118
镇区 475 2752
城东 671 3361
城西 638 3005
岽下村 847 3386
龙中 87 475
龙坑 59 333
石结 60 322
和丰 63 381
大湖 140 560
拖竹 135 510
大坪 115 380
横山 83 145
宝岭 105 280
上南村 672 2691
铜锣岽 30 157
桥下 70 404
蛟塘 122 640
溪屋 58 272
岽心 130 346
下周 90 300
坑仔 172 572
下南村 684 2735
井唇 66 258
山下 82 326
雷公坟 63 271
上角 120 480
小胜 98 370
楼内 132 530
马背 123 500
金岗村 584 2335
巷肚 48 184
圳面 59 199
山岽 132 503
石路 115 460
杉园 120 549
洋头 110 440
蔗溪村 288 1151
溪联 84 472
高缺 110 440
坪埔岭 94 239
茶背村 436 1745
街道 167 667
下径 111 465
古田 46 218
南坑路 70 280
礤头坪 42 115
黄沙田村 278 1110
张屋 33 194
陈屋 36 182
塘屋 119 476
二村 90 258
西山村 195 780
坑下 24 141
山门 41 223
又山 75 300
大湖 55 116
西洞村 689 2755
西洞 416 1795
大塘北 54 219
鹿田 59 252
飞凤 90 360
北洞 70 129
溪北村 819 3396
神砂 247 1229
上埔 102 468
大厝 201 804
洞坑 183 600
老厝 86 295
黄礤村 392 1947
畲角 54 295
宝山下 127 595
三桥坑 187 932
鲁枝坑 24 125
富足村 501 2012
白水礤 77 367
永丰 154 536
新田 131 519
向阳 82 302
鸭母池 57 288
上湾村 204 945
上湾 74 293
京山 130 652
黄沙坑村 258 1468
黄沙坑 215 1250
苦竹坪 43 218
高华村 726 3084
三湖 100 412
井尾 201 907
下渡 232 1141
大面岭 152 492
沙墩 41 132
田坫村 378 1843
墩顶 65 268
内村 40 207
外村 273 1368
锡坑村 219 1102
锡东 64 359
锡西 68 371
锡北 87 372
溪南村 625 2541
荷其塘 184 698
大塘后 120 536
站口 199 718
后山 81 321
大完 41 268
九河村 785 3138
下围 388 1562
山科 98 375
黄华 230 931
石梅 69 270
莲塘村 347 1389
莲塘 153 700
下径 104 416
莲一村 90 273
上围村 396 1547
上围 138 516
陶下 120 515
灰路 138 516
砂汤村 463 2270
密坑 41 203
下龙坝 45 200
小汤楼 55 262
中心 167 825
高沙径 96 492
鸭母池 59 288
葛布村 925 3702
铺路头 221 1005
围内 190 864
横田 147 588
棋盘 151 501
后埔 107 314
下坑 109 430
庵坑村 350 1398
竹山围 73 403
庵田 53 360
庵坑 113 331
群山 111 304
市郊村 318 1270
后井 60 285
寨内 157 631
上横 51 175
下横 50 179
环市村 1101 7450
环东 187 1356
环南 114 834
环联 210 1555
东洋 193 1321
龙东 167 852
北洞 230 1532
口铺村 508 2862
春明 166 682
新桥 45 243
阳光 134 1010
新光 121 649
埔头 42 278
新埔村 864 3694
新湖 173 696
新华 318 1208
新联 331 1596
新东 42 194
石九村 474 1897
河口 53 231
奖坪 32 133
蛋家湾 180 720
雷公坪 209 813
新美村 647 3209
埔尾 83 453
寨仔 132 634
新村 177 837
居林 166 733
寨刘 89 552
志扬村 483 1933
义丰 17 87
丰有 176 603
草洋 213 920
富足 77 323
志南村 284 1135
岭南 51 200
文山 73 302
度军坪 53 198
志南 107 435
长林村 529 2117
长田 42 311
角尾 135 485
横居 232 932
青园头 120 389
大坪村 542 2699
盐坪 94 589
茅坪 40 258
大钱 104 542
九龙礤 258 1120
大坪 46 190
仙丰村 634 2535
仙丰 46 178
双塘 200 800
赤岭 208 837
合口 180 720
小东村 669 2676
东山 43 241
光明 43 179
星光 320 1204
田东 263 1052
㈧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历史
安远县位于江西南部,始建县于南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总人口35.17万人,辖18个乡镇,196个行政村;地处南岭山脉的延续地带,属中低山与丘陵区。中部突起,向南北倾斜,北部又向北东倾斜。东西边缘高。高半部为孔田低山丘陵区,南东部地处武夷山脉南缘。国土面积2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43%森林覆盖率达83.4%。境内三百山是东江的发源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原始森林景观、温泉群。处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西接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南接京九大动脉,距广州421公里,距深圳418公里,距厦门495公里,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分雩都县南三乡地,“于今县南七十里安远水南置安远县”。(唐《元和郡县图志》),以水名县,属南康郡。隋开皇中(公元581年至600年)安远县并入雩都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县境隶虔州。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分雩都县南三乡并信丰县一里,再置安远县,属虔州。五代十国吴杨隆演天佑七年(公元910年),以虔、韶二州置百胜军,县隶百胜军。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县隶昭信军。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县隶军州。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县属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县属赣州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赣州为赣州路,县属赣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并入会昌县,至大三年(1310年),复置安远县,仍属赣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赣州府,县属赣州府。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仍属赣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冬,废府,县直属江西省。民国3年设赣南道,县属赣南道。民国15年废道,复直属江西省。1930年6月起,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赣南革命委员会;11月初起,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南办事处,1931年6月起,属中央苏区江西省。1933年8月中旬,属中央苏区粤赣省。民国22年秋,属赣南专区。民国23年,赣南专区改称江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县隶之。民国24年3月至38年8月19日,属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0日,属赣州分区。同年11月23日,属赣西南行政区。1951年6月29日,属赣州专区。1954年5月25日,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5月15日,属赣州专区。1971年,属赣州地区。
1984年5月15日,
安远县设立新龙乡、蔡坊乡(赣府字[1984]112号)。1987年4月5日,孔田乡、版石乡改设孔田镇、版石镇(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1988年12月10日,撤销天心乡、龙布乡,设立天心镇、龙布镇(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
安远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达83.4%,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水的发源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原始森林景观,三百山虎岗温泉群水温高达75℃,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海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有尊三围革命遗址、红军二十三纵队兵工厂等革命旧址。
三百山
安远县
位于江西省安远县东南部边境。东邻寻乌县,地跨濂江、风山、镇岗、新园四乡。三百山是东江的发源地,是香港饮用水的源头。1993年5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为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公园面积7236公顷。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中山高丘地貌,中山逶迤、重峦叠嶂、危崖奇石、峰奇石异。山内满谷纵横,溪流密布,剑河深涧,水秀瀑雄。三百山及其附近300多平方公里山地上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巨藤倒挂,遮天蔽日。111科661重木本植物在其中争奇斗妍,400余种野生动物在林内生息繁衍。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集山势、林海、瀑布、温泉四大自然风景奇观为一体,山水林石俱美,原始、古朴、清寂,一年四季气候温凉,舒适宜人。
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发现景观、景点68处,其中一级景点10处、二级景点27处、三级景点31处。气势恢弘的福整圹瀑布被人们称之为“东江第一瀑”,怪石嶙峋的旱峰滩被誉称为“东江第一滩”,东风湖青山拱翠,俯影沉碧;九曲十八滩滩潭密接,步移景换,知音泉危崖耸立,双瀑对鸣,实为天下绝景;三叠瑶池三瀑三潭,远绝尘寰,真正人间仙境。玉兔思凡、神龟饮泉、双狮逐鹿......等一系列峰石景观。
尊三围位于安远县镇岗乡,20世纪30年代,该围是当时的乡苏维埃政府驻地。1933年7月初,国民政府军陈济棠部对安远进行围剿,以为尊三围内驻着红军主力,于是用两个团的兵力,实施重重包围。时围内只有赤卫队员六七十人,居民百余人,进行抵抗达44天之久。围破之日,国军将围屋夷为平地,围内除1小孩逃生外,其余男女老少,全部虐杀。现在安远县镇岗乡尊三围遗址处还留有一片断壁残垣。据说,攻打尊三围的敌团长喜冲冲地向陈济棠报告战绩,原指望受到些嘉奖,岂料,当陈济棠得知围里的人尽是陈姓人氏后,气恨恨地当场枪毙了这位团长,恨他灭了自己陈姓一族。又据传,那逃生的小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过一次故乡,来到尊三围旧址,感慨万千。今天,尊三围残基作为纪念物仍突兀于田畴间。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置安远县。因境内濂江(又称安远水)而得名。
1984年5月15日,设立新龙乡、蔡坊乡(赣府字[1984]112号)。1987年4月5日,孔田乡、版石乡改设孔田镇、版石镇(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1988年12月10日,撤销天心乡、龙布乡,设立天心镇、龙布镇(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
2000年,全县辖5个镇、16个乡: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濂江乡、塘村乡、浮槎乡、双芫乡、长沙乡、重石乡、蔡坊乡、崠坑乡、车头乡、新龙乡、高云山乡、江头乡、凤山乡、镇岗乡、新园乡、鹤子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9541人;其中: 欣山镇 29280 孔田镇 25745 版石镇 21573 天心镇 24415 龙布镇 19631 鹤仔乡 13354 镇岗乡 12779 新园乡 13200 凤山乡 10032 濂江乡 38260 新龙乡 8495 车头乡 16559 江头乡 3949 蔡坊乡 5982 重石乡 12117 岽坑乡 6123 长沙乡 11469 浮槎乡 13929 双芫乡 6480 塘村乡 7580 高云山乡 8589(人)
2001年9月6日,撤销濂江乡,划归欣山镇;撤销江头乡,划归新龙乡;撤销栋坑乡,划归天心镇;撤销车头乡、鹤子乡、新园乡,设立车头镇、鹤子镇;新园更名为三百山镇(赣民字[2001]437号批复)。2001年底,安远县辖欣山、鹤仔、孔田、三百山、车头、版石、天心、龙布8个镇和镇岗、凤山、高云山、新龙、蔡坊、重石、长沙、双芫、塘村、浮槎10个乡,共有243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总人口337246人,其中农业人口294532人。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4.7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8镇10乡。
欣山镇2004年辖:东江源居委会、水背居委会、石塘居委会、东门居委会、西门居委会、濂江村、修田村、教头村、高排村、大胜村、永丰村、古田村、石湾村、下庄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坝村、碛角村、大岭背村、教塘村。
孔田镇2004年辖:孔田镇居委会、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务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龙村、孔田村、长富村。
版石镇辖:版石镇居委会、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岭东村、赖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红光村、余坑村。
天心镇辖:天心镇居委会、天心村、高段村、五龙村、水头村、深溪村、万田村、小乐村、心怀村、仰湖村、长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脑村、岽坑村、井头村、竹湖村。
龙布镇辖:龙布镇居委会、上林村、龙布村、老圩村、五丰村、阳光村、镜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鹤子镇辖:鹤子村、新围村、阳佳村、棉地村、杨功村、大斜村、半迳村、龙岗村、油蔡村。
三百山镇辖:三百山镇居委会、黄背村、黄柏村、乌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岗村、咀下村、符山村。
车头镇辖:车头镇居委会、三排村、龙竹村、车头村、跃进村、官溪村、龙头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镇岗乡辖:镇岗村、高峰村、黄洞村、罗山村、涌水村、赖塘村、富长村、龙安村、樟溪村、老围村。
凤山乡辖:凤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东河村。
新龙乡辖:新龙村、田心村、长坜村、坪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头村、七碛村。
蔡坊乡辖:蔡坊村、碛脑村、黄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乡辖:重石村、大坑村、莲塘村、青龙村、共和村、黄坑村、官布村、长岭下村。
长沙乡辖:长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员当村、光明村、小山村。
浮槎乡辖:浮槎村、双迳村、河秋村、河石村、长河村、槎江村。
双芫乡辖:双芫村、固营村、津槎村、刀坑村、合头村。
塘村乡辖:白兔村、上龙村、塘村村、龙庄村、黄沙村、三联村。
高云山乡辖:沙含村、登丰村、铁丰村、圩岗村、濂丰村、官铺村。
㈨ 留隍镇的行政区划
留隍镇下辖3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常住人口19796户、94563人(其中农业人口16410户、83795人)。
留隍镇下辖村:三桥坑村、万江社区、溪北村、溪南村、莲塘村、上湾村、市郊村、环市村 、西洞村 、富足村 、高华村 、黄礤村 、砂汤村 、上围村 、黄砂坑村、 九河村、葛布村、 田坫村、 庵坑村、 锡坑村、茶背村 、上南村 、下南村 、金岗村 、蔗溪村 、岽下村 、西山村 、黄沙田村、 仙丰村、石九村、小东村、大坪村、新美村、志扬村、志南村、长林村、新埔村、口铺村。
2013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留隍镇下辖:36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代码城乡分类名称441423128001121万江社区居委会441423128200220溪北村委会441423128201220溪南村委会441423128202220莲塘村委会441423128203122上湾村委会441423128204122市郊村委会441423128205122环市村委会441423128206220西洞村委会441423128207220富足村委会441423128208220高华村委会441423128209220黄礤村委会441423128210220砂汤村委会441423128211220上围村委会441423128212220黄砂坑村委会441423128213220九河村委会441423128214220葛布村委会441423128215220田坫村委会441423128216220庵坑村委会441423128217220锡坑村委会441423128218220大坪村委会441423128219220仙丰村委会441423128220220志扬村委会441423128221220志南村委会441423128222220新美村委会441423128223220长林村委会441423128224220新埔村委会441423128225122口铺村委会441423128226220小东村委会441423128227220石九村委会441423128228220茶背村委会441423128229220蔗溪村委会441423128230220西山村委会441423128231220下南村委会441423128232220金岗村委会441423128233220上南村委会441423128234220岽下村委会441423128235220黄砂田村委会
㈩ 安远有哪些乡哪些镇哪些村
全县辖8个镇、10个乡:
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鹤子镇、三百山镇、车头镇、镇岗乡、凤山乡、新龙乡、蔡坊乡、重石乡、长沙乡、浮槎乡、双芫乡、塘村乡、高云山乡
2000年,全县辖5个镇、16个乡: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濂江乡、塘村乡、浮槎乡、双芫乡、长沙乡、重石乡、蔡坊乡、岽坑乡、车头乡、新龙乡、高云山乡、江头乡、凤山乡、镇岗乡、新园乡、鹤子乡。
2001年底,安远县下辖欣山、鹤仔、孔田、三百山、车头、版石、天心、龙布8个镇和镇岗、凤山、高云山、新龙、蔡坊、重石、长沙、双芫、塘村、浮槎10个乡。全县有243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
2004年底,全县辖8镇10乡
欣山镇 2004年辖:东江源居委会、水背居委会、石塘居委会、东门居委会、西门居委会、濂江村、修田村、教头村、高排村、大胜村、永丰村、古田村、石湾村、下庄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坝村、碛角村、大岭背村、教塘村。
孔田镇 2004年辖:孔田镇居委会、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务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龙村、孔田村、长富村。
版石镇 辖:版石镇居委会、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岭东村、赖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红光村、余坑村。
天心镇 辖:天心镇居委会、天心村、高段村、五龙村、水头村、深溪村、万田村、小乐村、心怀村、仰湖村、长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脑村、岽坑村、井头村、竹湖村。
龙布镇 辖:龙布镇居委会、上林村、龙布村、老圩村、五丰村、阳光村、镜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鹤子镇 辖:鹤子村、新围村、阳佳村、棉地村、杨功村、大斜村、半迳村、龙岗村、油蔡村。
三百山镇 辖:三百山镇居委会、黄背村、黄柏村、乌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岗村、咀下村、符山村。
车头镇 辖:车头镇居委会、三排村、龙竹村、车头村、跃进村、官溪村、龙头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镇岗乡 辖:镇岗村、高峰村、黄洞村、罗山村、涌水村、赖塘村、富长村、龙安村、樟溪村、老围村。
凤山乡 辖:凤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东河村。
新龙乡 辖:新龙村、田心村、长坜村、坪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头村、七碛村。
蔡坊乡 辖:蔡坊村、碛脑村、黄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乡 辖:重石村、大坑村、莲塘村、青龙村、共和村、黄坑村、官布村、长岭下村。
长沙乡 辖:长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员当村、光明村、小山村。
浮槎乡 辖:浮槎村、双迳村、河秋村、河石村、长河村、槎江村。
双芫乡 辖:双芫村、固营村、津槎村、刀坑村、合头村。
塘村乡 辖:白兔村、上龙村、塘村村、龙庄村、黄沙村、三联村。
高云山乡 辖:沙含村、登丰村、铁丰村、圩岗村、濂丰村、官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