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王朝的人口有多少

王朝的人口有多少

发布时间: 2022-11-18 14:57:36

⑴ 中国历史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疆域

       何谓“大一统”?即统一华夏的政权。何谓“华夏”?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是汉民族的别称。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遂成为神州(即汉地,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 及汉族的别称,又称为“汉地九州”。因此,大一统王朝,必须是统一管辖九州。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兖州:大体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多有变更。

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

徐州: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涉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地为红色粘土。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

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汉族原居地区之一。

豫州: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

梁州: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

雍州:位于今陕西、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内蒙部分。

因此,中国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大一统王朝的只有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等十一个。

再来看看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国土情况。

秦朝:人口2500~3000万,疆域340万平方公里。(公元前210年数据)

西汉:人口6300万,疆域609万平方公里。(元始二年的数据,也就是公元2年)

新朝:人口5000~6000万,疆域405万平方公里。(公元10年的数据)

东汉:人口6500万,疆域580万平方公里。(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的数据)

西晋:人口3500万,疆域543万平方公里。经过三国几十年的征伐,人口损失将近一半!

隋朝:人口5000万,疆域467万平方公里。(公元612年数据)虽然又经历了一次大分裂,但是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民族经过了一次大融合。

唐朝:人口峰值8000万(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后据说只有3600万(统计可能有些问题,不过估计最多5000万),疆域峰值达到1251万平方公里。

武周:人口6000万,疆域1241万平方公里。武则天时期收复安西四镇,征服突厥。

元朝:人口9000万(1341年),疆域1400平方公里。很多人可能觉得怎么可能?那是因为好多人都把元朝和蒙古帝国搞混了。大唐疆域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而元朝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不包括西部的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

明朝:元末农民起义,连年征战,人口锐减,朱元璋时期人口6500万,之后人口开始快速增长,明朝中后期突破1亿,万历时期首次突破2亿!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甘薯之父陈振龙,福建商人陈振龙于1593年冒死从菲律宾带回了甘薯(大航海的时候西班牙从美洲引入),从而在国内大面积种植,有效解决了当时粮食不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人口大幅增长,包括清朝人口快速增长都得益于陈振龙。所以,陈振龙可以称为“明朝袁隆平”)。明朝末年,因为起义、瘟疫等问题,导致人口锐减,据说清军入关时人口不足2000万!(这数据肯定不准,但是肯定不到1亿的)。明朝疆域峰值达到1100万平方公里。(1424年)

清朝:清初人口6000万,康熙时1.6亿,干隆时已至3.115亿,嘉庆时为3.831亿,光绪时3.1972亿,1851年达到4.36亿,清末4亿多(在民国时一般说四万万同胞,也就是四亿人口)。清朝疆域峰值1316万平方公里(1820年)。

以上数据来自互联网,肯定不准确,仅供参考。但是可以看一个大致趋势。

⑵ 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

约公元前 2205一前2198年(夏禹时代)传说有1350万人

约公元前1115-前1079(西周成王时代)传说有1371万人

公元前684年(东周在三十三年)传说有1184万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计2000万人

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 5959万人

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 2100万人

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 3412万人

88年(东汉章和二年) 4335万人

105年(东汉元兴元年) 5325万人

122年(东汉延光四年) 4869万人 140年(东汉永和五年) 4915万人

136-141年(东汉永和中) 5386万人

126-144年(东汉顺帝时) 4915万人

144年(东汉建康元年) 4973万人

145年(东汉永嘉元年) 4952万人

146年(东汉本初元年) 4756万人

156年(东汉永寿二年) 5006万人

157年(东汉永寿三年) 5648万人

220-265年(三国时期) 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280年(晋太康元年) 1616万人

581--600年(隋开皇中)约4450万人

607年(隋大业三年) 4601万人

605--618年(隋大业中) 890万户,约合4450万人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4844万人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 5291万人

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 3330万人

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 4673万人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万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万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万人

1403年(明永乐元年) 6659万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万人

1578年(明万历六年) 6069万人

1651年(清顺治八年) 1063万人

1656年(顺治十三年) 1541万人

1659年(顺治十六年) 1900万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034万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万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万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万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万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万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万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万人

1741年(干隆六年) 14341万人

1742年(干隆七年) 15980万人

1743年(干隆八年) 16445万人

1746年(干隆十一年) 17189万人

1751年(干隆十六年) 18181万人

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 19034万人

1762年(干隆二十七年) 20047万人

1768年(干隆三十三年) 21083万人

1774年(干隆三十九年) 22102万人

1775年(干隆四十年) 26456万人

1777年(干隆四十二年) 27086万人

1782年(干隆四十七年) 28182万人

1786年(干隆五十一年) 29110万人

1790年(干隆五十五年) 30148万人

1793年(干隆五十八年) 31049万人

1805年(嘉庆十年) 33218万人

1808年(嘉庆十三年) 35029万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万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万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万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万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未计在内)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万人(湖南、福建未计在内)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万人

1851年(咸丰元年) 43216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未计在内)

1910年(宣统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统计是33118万人,邮局调查是43842万人

1911年(宣统三年〕 37767万人(清朝最后一年)

1912年(民国元年) 35572万人

1913年(民国二年) 43200万人

1919年(民国八年) 42767万人

1918-1919年(民国七至八年) 45265万人

1920年(民国九年) 44715万人

1921年(民国十年) 44338万人

1922年(民国十一年) 44715万人

1923年(民国十二年) 43609万人

1924年(民国十三年) 40000万人

1925年(民国十四年) 48550万人

1926年(民国十五年) 48550万人

1927年(民国十六年) 45778万人

1928年(民国十七年) 45184万人

1929年(民国十八年) 43893万人

1933年(民国十九年) 44400万人

1931年(民国二十年) 43893万人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48830万人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47353万人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43586万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46215万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46136万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43840万人

1944年(国国三十三年) 46492万人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46100万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54877万人

1950年 54682万入 1951年 55748万人

1952年 56891万人

1953年6月30日24时 601938035人

1954年 59484万人 1955年 60818万人

1956年 62123万人

1957年 65663万人

1977年 80000万人

1978年底 97523万人

1982年7月 1031882511人

(2)王朝的人口有多少扩展阅读:

据文献记载和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是下面两个关键时代。一个是清代干隆至道光的100年间(1736-1834年),全国人口由不到1亿迅速超过4亿;一个是解放以来的30多年间,全国人口由4.7亿多迅速增长到10.3亿多。

清代以前,各个朝代全国人口的最高数字是:夏代1000万多;秦代2000万;隋、宋两代各4000万多;两汉、唐代、元代各有5000万多;明代6000万多。最多是金章明昌六年(1195年)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南北合计7681万,古代的人口统计或估计是不精确的,而且少数民族人口一般都没有计入。

⑶ 中国历史各王朝的人口

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

葛剑雄/文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 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我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我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我国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我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中部也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我国的人口无论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国内生产的粮食供养的。

2、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我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3、战争。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家属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这些都影响人口的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于"后"只指男性后裔,因而对人口增长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产方面。〔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⑷ 中国的历史上王朝的人口有多少

由于生产力低下,天灾人祸不断,中国早期人口增长缓慢,并经常出现大规模的缺失。

例如战国后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一次死亡数十万人的战争屡见不鲜。当时,秦、齐、楚三国人口约1500万,赵、魏两国约800万,燕、韩两国人口约500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合并七国,再加上其它小国,人口数约3000万。

随着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锐减,下降至3亿,以至于民国初年人口数仍未恢复到道光三十年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1973年达到8.9亿,1981年突破10亿,2005年突破13亿,2018年突破14亿。

⑸ 中国历史各朝代人口是多少

战国 4500万
秦 4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西汉元始二年(2年) 6300万
东汉初年 2700万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6500万
魏黄初元年(220年) 2200万
魏灭蜀前 3000万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3500万
东晋 1600万
刘宋 2000万
萧梁 2100万
北魏 3000万
陈 1500万
隋大业五年(609年) 5800万
唐武德五年(622年) 2500万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8500万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⑹ 唐朝有多少人口

唐朝人口数量:
8050万 (天宝十四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

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峰值达六千万左右。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而对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6300万。
现代学者冻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约为7475-8050万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葛剑雄认为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人;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

⑺ 汉朝有多少人口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西汉建立时人口仅剩13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武帝后期因繁重徭役导致户口锐减,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以致 ,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 。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 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 ,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 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 ,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⑻ 中国古代各朝代各时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

根据《帝王世纪》,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人。
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人口为13714923人。在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加战乱频繁,全国人口始终停滞在一千万左右。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发展较快。
西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594978人(《汉书》地理志)。
东汉桓帝永寿3年(公元157年)为56486856人(《晋书》地理志)。以后经历三国分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人口颇有减少。

在公元六世纪末,隋朝建立以后,全国重归统一,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46,019,956人(《隋书》卷29,《通考》户口1)。
唐代统治达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数字最高达52,919,309人(《通典》食货7),同西汉最高数字相比。仅少600多万。

九世纪中期以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将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减少。
公元976年宋朝统一全国。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16,280,254人(《宋会要辑稿》食货12)。
徽宗大观4年(公元111O年)达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没有超过唐代最高数字。

十一世纪初期,金人入侵统治黄河流域,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全国政局又陷于南北对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间,宋金两朝在籍人口合计曾达76,335,486人(《据《通考》户口2所载南宋口数,《金史》食贷志所载金口数合计)。

元代统治中国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纪13)。

明朝统治全国近三百年,留有详细的人口记录。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国户数为10,654,362户,口数为59,873,305人,每户平均口数5.62人(《明太祖实录》卷140)。
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全国户数为11,415,829户,口数为66,598,337人(《明成祖实录》卷26)。
整个明代历年在籍人口数字介于5,000—6,700万之间。

清朝时期人口增殖最快。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数,没有人口数。一般所称口数包括男女老小在内,指的是全部人口总数。丁数是把每户所出壮丁人数,只指成年男子可任军役和劳役的数字;每户丁数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总数每户平均都在5人左右。
顺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数历年都在两千万左右,估计人口总数均在六千万至一亿人左右。到干隆年间,丁赋(人头税)并入地税,以后滋生人丁不再课税,人口隐瞒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干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总数为143,411,559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57),这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
到干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总数为204,209,828人(《清实录·高家实录》卷701)。
干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总数为313,281,795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467)。从干隆6年到干隆59年,经历53年,人口由1.43亿增加到3.13亿。干隆是清朝极盛时期,五十年内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总数为401,008,574人(《清实录·宣宗实录》卷261),全国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亿以上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生产力在增长中,全国人口从1亿迅速增长到4亿。

⑼ 中国秦朝时一共有多少人口

中国秦朝时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之间。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

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采取赵陀等人的意见迁移关中50万秦人至岭南,但导致关中空虚,大大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秦朝制度

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今见秦朝权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种权量出土多,分布广,长城以外也有发现,可见统一度量衡是认真有效的。

秦始皇还用法律规定了度量衡器误差的允许限度。他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不过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制度实际上只行于旧秦,可能还有旧赵境内,东方许多地区仍以百步为亩,直到汉武帝时期为止。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修驰道,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对于后世影响极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秦朝

⑽ 中国各个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战国期间,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三国时期民户人口加上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总人口有820-830万人。

唐朝鼎盛时期约7475万到8050万口。960年的五代十国人口总为三千万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时,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有大约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

(10)王朝的人口有多少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人口增减:

东汉末年分三国,纷争不停,自然战争不断,而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此时人口跌至2300万就一点也不奇怪,而后历经东西晋、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当然大幅下降。

之后的人口数量一直也保持这样一个趋势,和平时期人口增加,战争时期人口减少,隋朝人口大约恢复至6000万,而唐初为2400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开创让中国人口达到了第一个历史高峰,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达到9000万。

而后的五代十国的人口减少,到宋朝繁荣昌盛时人口增加,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富足的朝代,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个亿。而后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剧减少,而元朝灭宋后实行残酷的统治,人口增长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时也不过6000万。

可自清朝后,中国人口开始了井喷式增长,从顺治年间破1亿到民国时的4亿,中国的人口开始了万万(亿)时代。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清朝盛世太平、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红薯、薯仔这些高产的粮食作物从南美引进,老百姓再也不会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造成人口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人口史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8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61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7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7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8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12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51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3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6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