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李定国有多少人口

李定国有多少人口

发布时间: 2022-11-18 21:28:55

⑴ 明朝有多少大将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享国两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三百多年间内忧外患不断,起于农民起义,亡于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名将人数是仅此于唐朝的朝代。

一、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与常遇春率军消灭张士诚。洪武元年,与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主要成就:与常遇春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出身贫苦,初为盗匪,后来投奔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至正二十年,在龙湾大破陈友谅军队。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与徐达率军灭亡张士诚,被封为鄂国公。洪武元年,与徐达率军攻破元大都。洪武二年病卒军中,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
主要成就:与徐达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

三、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符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四、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明朝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万历二十五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在与鞑靼骑兵的交战中阵亡。死后追赠少保、宁远伯,谥号为忠烈。
主要成就:平定宁夏叛乱、指挥抗倭援朝战争。

五、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将领。出身农家,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后率部归朱元璋,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参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为颍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
主要成就: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

六、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着名将领、谋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
主要成就:攻克大宁、高州,斩鲁王。

七、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进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
主要成就: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

八、于谦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随明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叛乱,平叛后,升任巡按江西。正统十一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来率军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天顺元年明英宗复辟,受石亨等人诬告,被杀。
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

九、李定国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十岁时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被张献忠收做养子,跟随张献忠征战各地。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分土地;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收复广西;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杀死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国指挥磨盘山战役给予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公元1662年,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不久去世。
主要成就:杀死孔有德、尼堪,抗击清军。

十、卢象升

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明末着名将领。天启二年进士,创立“天雄军”。崇祯六年,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崇祯七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死后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主要成就:抗击清军、镇压高迎祥叛军。

⑵ 南明抗清中,李定国,郑成功他们军事实力分别是多少,人数多少。求对他们两支抗清军队实力介绍下。

明崇祯十年(1637年),李定国17岁,身长八尺,武艺高强,对人谦恭有礼,人称“小柴王”,军中称“小尉迟”。当年率所部二万人马,从张献忠袭安庆,直指南京。十六年,李定国随张献忠破武昌,克长沙,被赐张姓,封为安西将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5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决定大举北伐。决定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隔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一时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⑶ 明朝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里面有没有你的姓

刘姓
刘姓的起源较多。最早来自于祁姓,为尧帝的后裔;或来自姬姓,王季儿子被封于刘邑,其后人取邑为氏;西汉时期,也有部分少数民族改为刘姓。
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朝,正是刘氏族人所建。他们还建立了成汉、南汉、北汉等十多个政权。
刘姓在明朝大约有400万人,占人口的4.4%,排名第五位,主要分布在江西、山东、河北三省,其余分布在湖南、湖北、山西、浙江等地。
当时的刘姓名人,包括第一谋臣刘伯温、名臣刘健、大太监刘瑾、大臣刘定之、哲学家刘宗周、文学家刘侗、画家刘珏等人。

陈洪绶
陈姓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舜帝34代后裔被周武王封于陈,后人便以封地为氏。历史上,匈奴、鲜卑、蒙古等少数民族由于赐姓或者主动改姓,也成为陈姓的源头。
陈族人口在明朝有42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5%,排在全国的第四位,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安徽、山东、湖南等八省,这些地方占了全国陈姓的80%。陈氏家族数次大规模南迁,因此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姓陈的名人,包括名臣陈迪、大将陈懋、史学家陈济、首辅陈文、首辅陈演、名将陈子龙、画家陈洪绶、名臣陈灌等人。

李时珍
李姓
李姓的源头很多。主要出自嬴姓,皋陶在尧帝手下当大理,后人以李为姓;或者来自于姬姓,与周同源;还有来自于其他民族的改姓。
李姓在历史上建立了多个政权,比如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等。
明朝时期,大约有510万人,占了全国人口的5.5%,在全国排名第三,主要分布在江西、山西、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
李姓名人在明朝辈出,包括开国名臣李善长、名将李文忠、医学家李时珍、名将李如松、政坛文坛领袖李东阳、哲学家李蛰、名将李定国、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等等。

张居正
张姓
张姓主要来自于姬姓,分为两支:一以黄帝的孙子挥为得姓始祖,二以春秋晋国大夫解张为得姓始祖;也有来自于聂氏,为了避仇而改为张姓,或来自于少数民族的改姓。
张姓在明朝有560万人,大约占了6%,为当时的第二大姓。全国范围内,南方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北方集中在山西、山东、河北、河南、陕西。
明朝有宰相之杰张居正、医学家张景岳、义臣张秉文、文人张羽、大将张玉、名将张辅、大臣张位、大臣张固、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等张姓名人。

王守仁
王姓
王姓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出自子姓,商朝名臣比干之后;妫姓,虞舜后人;或者鲜卑、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改姓。
历史上,除了王莽建立新朝之外,王氏族人还建立了闽国、前蜀等政权。
明朝时期,王姓约人口为620万,占全国人口的6.7%,为第一大姓。40%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三省,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明朝期间王氏家族在浙江发展很快,跃升第一。
王姓名人包括哲学家王守仁、名臣王翱、名臣王竑、大太监王振、航海家王景弘、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王世贞、名将王越等人。

⑷ 请介绍一下明末和清末两个时期抗清英雄的主要事迹

在毗邻中国云南的缅甸北部山区有一个民族叫果敢族,他们其实属于我们正宗的汉民族,现在这个地方早已经被缅甸政府单独划为了一个县,名字就叫果敢县。面积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十五万。为什么本属于我们汉民族的百姓要跑到贫困的缅甸山区生活?他们的祖先到底遭遇了什么?这还得从三百多前的明朝末年那些波云诡谲的形势说起。
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大军打进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崇祯皇帝在走投无路之际,在煤山上吊自杀。李自成在北京没待多长时间,也在明朝叛臣吴三桂和满清大军的合击下狼狈出逃,于1645年在湖北的九宫山陷入四面楚歌,被当地民团杀死,残余力量成鸟兽散各奔东西。之后吴三桂和满清军队乘胜开始进攻四川一带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张献忠于1646年在和清军的一次遭遇战中中箭身亡。张献忠死后他所建立的政权也就分崩瓦解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权者的死亡最多只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却不能代表其力量的彻底消亡。
明朝灭亡后,朱氏宗族的藩王们在原明朝大臣将领等的扶持下曾经在南方建立了好几个明室小朝廷,先后有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建立的“隆武政权”;鲁王朱以海建立的“鲁王政权”;还有朱聿键之弟朱聿鐭建立的“绍武政权”;以及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这些明朝的残余政权大多在满清大军的倾力打击之下,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时间最短的政权仅存在四十一天。但唯独“永历政权”政权硬是苦苦支撑了近二十年。
“永历政权”因何能够在满清铁蹄日益坚硬之下苟延残喘如此之久?关键原因就是这个残明小政权能够和李自成、张献忠这两支失势的起义军在最危难的时候捐弃前嫌暂时联合,共同对付外敌。
自从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等率领,先后退入湖南,与明朝的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起来一致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到广西的永历帝在柳州安居下来,并于年底,大败清军于广西的全州。之后他们以永历帝为旗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清战争,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看到恢复明朝的火焰之后,一些已经被迫投降了满清的明朝军官们也趁机反正抗清,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但此时的永历政权内部不是因“多难而兴邦”,而是在相对平稳的时候,各种暂时被掩盖下去的矛盾重新抬头,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倾轧,李自成的农民军残余力量在排挤打击下被迫脱离南明政权,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永历政权的内讧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南明一时又陷入了低谷时期。
直到以孙可望、李定国等为主的张献忠的大西军的残余势力的加入,永历政权才再次改变了局势。
张献忠于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于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1652年,岌岌可危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和大西余部联合抗清。之后,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又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张献忠一生曾经收养了四个养子,分别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孙可望是张献忠最为器重的。所以孙可望在张献忠死后成为大西余部首领的不二人选。李定国是仅次于孙可望的张献忠的第二养子。他十岁被收养,四十二岁去世,前后在军中凡三十二年之久。他相貌英俊、身材奇伟,以宽厚温和着称,每次临阵必披坚执锐、勇不可当,在军中素有“万人敌”和“小尉迟”之美誉。十七岁的时候,就成为张献忠手下第二号大将!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建立政权,他受封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是大西政权的第三号人物。时年不过二十四岁。
大西政权随着张献忠的战死而分崩离析,定国随孙可望转战滇、黔,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着名的“四将军”政权,这四个异性兄弟同时称王,定国为安西王。
定国最早提出联明抗清,尽管曾一再遭到大哥兼主帅孙可望的反对,但最后还是弟兄之间形成了共识,最终把他们的部队归入南明的永历政权。之后李定国主动请缨抗清。一战逼死四大汉奸降王之首的满清定南王孔有德。再战在湖南衡州击杀满清理政三王之一的敬谨亲王尼堪。两战杀死满清两位王爷,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至此,定国已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为此李定国也被南明永历皇帝封为晋王。这两次战争是自从明朝万历年间以来,明清作战清军的最大损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面对李定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功,孙可望如坐针毡,生怕危及了自己的主帅地位。开始暗中策划偷袭李定国,结果被李定国击败。但他还不死心于1657年八月再次调兵十四万,下决心要把李定国赶尽杀绝,当时李定国兵不满三万,然而,在决战之时孙可望的可耻行为受到全军将士的一致唾弃,纷纷倒戈投向李定国。所以,战役不到十天,孙可望大败,仅以身免。
兵败以后的孙可望,狗急跳墙,向洪承畴投降,做了民族的败类!他把云贵的虚实都告诉了清军,满清以他为向导大举进攻云贵。明永历十三年,清军三路大军进逼云贵,李定国兵败,被迫向南撤退。在撤退之前,他完成了他一生最后一次震动天下的战役--磨盘山战役,他部署非常严密拟一举歼灭吴三桂的清军主力。但由于叛徒的告密最后功败垂成。
此战役是云贵会战以来最大的恶战,在此战役中李定国军队三分之二的战士战死,清军也“死伤甚众,却三十里”,十八名将官都统被击毙。李定国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顽强果敢的斗志在这次战役中再次得到体现,使清军不再敢骄横穷追自己的部队。
李定国从磨盘山撤退以后,和永历皇帝进入缅甸的时候失散,自己率部转战于云南和缅甸的边界。此时满清的军队也云集于此,李定国部队的处境日益艰难,他意识到要使抗清大业延续,唯有接回永历帝。于是,李定国积极联络逃入缅甸的永历朝廷,并亲率大军至缅甸迎接永历帝,然而,此时的永历帝被清军吓破了胆,再也没有了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甘心苟安于缅甸的庇护之下。而缅甸人也趁火打劫出尔反尔,多次袭击李定国军队,定国忍无可忍,与缅甸军队发生冲突,以少胜多大破缅甸十万象军,令缅甸人闻风丧胆。而永历帝此时不但不鼓励李定国,反而下诏命定国撤军。定国望诏凄怆,叹道:“大明亡矣。”部将乘机指责永历帝不义,劝定国为自己打算,投降清朝。定国怒道:“自受大明之封爵,我便是大明之臣子,为人臣者不为人谋,可乎?今社稷狞沦,主上托于异邦,为臣者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焉能为一己之安,背宗弃祖,剃发受辱,投降满狗。”将士闻言,无不泣下。定国在再劝永历帝无果的情况下,无奈退兵,但仍盘桓在中缅边境,希望等到永历帝回心转意的一天。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缅甸国王大惊,送出了永历帝朱由榔父子,以避免本国卷入明、清之战。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派人在昆明一小庙内,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和太子被清军俘获的噩耗传来时,李定国伤心备至,捶胸大哭。他感到拥明抗清的旗帜既倒,再无回天之力,部下兵马由于驻扎在人烟稀少地区,粮食医药不足,病死了差不多一半。强弩之末,无法久支,此时自己的得力大将白文选等人也被迫投降吴三桂,从李定国忧郁成疾,临终前,托孤于部将平阳侯靳统武,命世子李嗣兴拜统武为养父,叮咛道:“宁死荒徼,无降也!”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他的那些不愿意投向满清的部下从此散落在缅甸的北部山区,称为“桂家”后来渐渐形成了缅甸的果敢族。
至今云南人仍然视定国为滇中的脊梁!(云南人最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国)他一直被当作神灵受到祭祀,晚清革命党人蔡锷在云南起义时,以李定国为自己最高榜样,章太炎曾经说:“愿吾滇人,勿忘李定国!”

⑸ 谁知道中国十大民族英雄

七战匈奴——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窴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匈奴末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籍贯河东平阳(属今山西临汾)。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霍去病18岁即为天子侍中(皇帝身边保卫安全的官),同年便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的最后一战,号“票姚校尉”。他率领800精骑,距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选择便于进攻的目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候。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几十万人合围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一带),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分兵越过沙漠,寻求与单于决战。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造成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基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追奔逐北”两千多里,寻找单于。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今何地不详),渡弓卢水(今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贤王(辖匈奴东部地方的最高长官)部酣战,结果获匈奴顿头等3小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共斩俘7万余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卫两军终于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为庆战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此役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也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两年后,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满门忠烈——杨业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攻宋。中路袭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三千人,俘虏一万多,牛马五万多,攻破堡垒三十六个,战果辉煌.由于杨业屡立战功,人们称他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辽,在辽大军压境地的情况下,杨业奉命掩护新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入关内。在与辽军激战中,由于孤立无援,被困在陈家谷口。杨业身负重伤后仍奋力杀敌数百人,后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行被擒。受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亡。其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北宋苏颂《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诗云:“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颖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 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邢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符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抗清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1584.4.28-1630.8.16),明末杰出军事家,抵抗后金英雄、爱国将领。字符素,号自如。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人。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平南。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喜欢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东北边塞情况。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升任兵部主事。单骑赴山海关考察关内外形势,自请守辽抗金,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组织修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地城堡,招练兵马。天启四年再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督率军民修缮边镇,开疆拓土。天启五年十月,抵制辽东经略高第之命,拒绝将军队撤译关内,率部留守宁远。升山东按察使。次年挫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劲旅,获宁远大捷。改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收复高第所弃关外故土。天启七年苦战宁远、锦州,击退皇态极所率后金大连。因受宦官魏忠贤党徒诬陷,辞官归。崇祯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斩杀皮岛守将毛文龙。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问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勾结后金,引敌胁和被逮下诏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以谋逆罪磔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清初设馆修《明史》时,冤情方大白。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吾头可断,身不可辱——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进士,累迁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灭明朝,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立,史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等共主朝政,但受马排挤。诏令史督师,出镇淮、扬,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开府扬州。史可法驻守扬州时,在四方无援的情况下,整饬军队,修筑城垣,晓以民族存亡大义,激励4000军民固守孤城。清摄政王多尔衮5次致书诱降,他誓死不从。城陷前几天他给母亲、妻子写下遗书,表示要以死殉城。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军抵达扬州城西北郊斑竹园,清豫亲王多铎再次劝降,史不理会,令将士登城分守各门,自守险要的西门。清军强攻不破,伤亡甚众,遂乔装明军,得计入城。史见大势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参将护持而行。至小东门,见军民遭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吾史督师也!万事一人当之,不累满城百姓。”于是被执。多铎劝降,史说:“吾朝廷大臣,安肯苟活?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头可断,身不可辱。”遂从容就义。后人于扬州城北梅花岭畔建“史公祠”及其衣冠冢,以为纪念。

收复新疆--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着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收复台湾——郑成功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的无比愤慨。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⑹ 明朝未年有刘光祖定远大将军吗

是清朝的,埋在双流区花龙村。
清世祖,赦授刘光祖定远将军衔。并封土田,旨云:任远膏腴土田,食不纳粮,水不修堰。比即选得成属新律县(县城武阳)杨柳村八角庙大路(官道)东建宅(故刘院子)。注:清初,新津县划为三个村,东,场柳村,南、大水坝村,北、高柏村。干隆年间改三村为三乡,杨柳村改为长乐乡,下设三支,刘院子属二支,支下设保。
刘光祖原籍重庆府涪州武隆岭,大风保马鞍山官桥村人氏(在涪陵县东南角,1954年划归武隆县)。
刘光祖之父刘时尚,字云衢。祖父刘朝贵字双堂。
刘光祖有同胞兄弟四人,大哥刘光祚,二哥刘光裕,刘光祖排行三,四弟(不详)。
明朝末年,刘光祚被任命为总兵,带兵去河南,南阳道作战殉难。出川时留下赵将军,刘光祖,刘应太(刘光祚大儿子)。
刘光裕为避兵灾举家迁贵阳。
刘光祖携胞侄,刘应太同赵将军,在涪州组织义军(地主武装),在地方政权和仕绅的支持下保卫郡邑。
崇镇十七年(1644年元月)张献忠第五次由湖北进川,六月占领涪州(明朝三月十八日已亡)赵将军领兵抵抗,战败殉难。推举刘光祖为首领,后与曹英、刘长麟联盟,夺取重庆后,沿长江西进,沿岷江北上到嘉州地区,加入杨展联盟。
杨展,四川犍为郡人,明朝崇祯,十二年中,武进仕,任命为参
将,领兵驻守成都。1644年被张献忠俘虏,脱逃后,回嘉定府收集明朝残兵游勇,联络各地义军,向北推进到彭山地区,将刘光祖李升宇等布置在彭山江口,府河南岸一红线与李定国军队对峙。
1646年张献忠弃成都,分兵两路撒往贵州,南路,李定国率部
在要彭山江口与杨展所部(刘光祖、李升宇等)激战于江口。李定国船只,大部被击沉,李定国弃船登陆,去了贵州。
张献忠撤走后,成都及周边区县人烟断绝土地荒芜,清军进川后,刘光祖率众请臣,旨一道,有功于重庆府,赦授定远将军之职。
刘光祖生于明朝天启丙寅年(1626年)正月初六寅时,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申时(丁卯年1687年)墓在广都兴隆寺,双青杠地分有七尺高碑辛山乙向(今双流县,胜利镇花龙村)。
刘光祖遗训:宗不建祠,族不列谱,墓不竖碑,人不入仕(清初
律令甚严,一官得罪,株连九族,诚恐一朝失足累及本门)。
李太君,清赠“淑夫人”名号(三品夫人称号)生于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初一日午时。乡籍上南道,天全州,中义、中坝人氏。其父李升宇(天全州守备)母亲汤氏,其弟李正栋,字君求。
刘光祖嫡出四字:
长房:刘应诏住八角庙大路东刘院子(今花源镇官林村)
次房:刘应乾住杨柳河西岸石板滩(今花源镇杨柳村)
三房:刘应文,住串头铺,大通桥(今花源镇刘巷子)
四房:刘应庸住杨柳河兰家沱西岸(今花源镇杨柳村一组)
清康熙十八年天下平成(平定三番)刘光祖,已离家四十年。回籍省亲。回到故土寻百里,不见一人,居住寨子,断垣、残壁、荆蔓丛生,一片废墟,更不见一文,片纸。父及祖父战乱时去世,未即立碑,无从辨认,一切都无稽考,故后人不得不以刘光祖为川西始祖,称一世祖。
一世祖,定居新津,至今三百七十余年,现有人口三千多人。主要分布在新津花源镇老川藏路以东,杨柳河以西,北至双流县黄水镇,桃荚村(刘河湾)以南,南至新津县普兴镇柳江村四、五组以北地带

⑺ 李定国誓死都在抵抗满清政府,为何他的儿子却投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树倒猢狲散这种事,只能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谴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文死谏武死战”。所以说李定国的儿子并不算背叛。

对于李嗣兴的投降我认为没必要过多指责,按照当时的情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宁死不降”,论气节,忠义能如李定国的又有几人,而李嗣兴只是做了一个大多数人会做的选择,换句话说他也尽力了。

⑻ 缅甸果敢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历史渊源

果敢族是缅甸东北边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缅甸官方少数民族的地位,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毗邻中国云南。在缅甸,他们被指从中国云南省而来,居住在果敢县的中国汉人。果敢族300多年前迁移至此,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条约》,清廷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云南人变成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现今的果敢县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历史渊源: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汉族)和这一区域被叫做其他称谓的汉民族。

发展进程:
长期以来,果敢人民在同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缅甸耐温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自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1968年后缅甸人民军进驻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缅甸掸邦民族民主同盟军”,同年获缅政府承认成立“掸邦第一特区”。该辖区于2002年实现了基本禁绝罂粟种植,在当地的民族历史和禁毒的历史上迈出了一大步。

⑼ 为什么姓李的人这么多

为什么姓李的人这么多啊?? 1,古代很多李姓建立的政权,特别是唐朝,作为皇族,人数当然多啦。 2,由于各种原因,有很多他族他姓的人改姓李。 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当代李姓人口已达9500余万,为中国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 其研究同时证实:如果加上少数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华裔李姓,总人数超过1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迁徙分布 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历史名人 李安世、李翱 、李白、李百药 、李邦彦 、李成栋、李成粱 、李充 、李冲 、李处温 、李迪 、李典 、李调元 、李定国 、李东阳 、李方膺 、李防 、李飞龙 、李凤苞、 李芾、 李固、 李观、 李光弼、 李光地、 李广、 李华、 李怀仙、 李勣、 李吉甫、 李继迁。
采纳哦

⑽ 昆明市市情历史概况

昆明市,别称“春城”,是云南省会,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区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成都、重庆),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亦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

201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65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1‰,城镇人口比重为67.05%。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1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8.4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收60.71亿元,同比增长19.1%,完成年初预算的103.6%,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顺利实现年初既定目标。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5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预计完成520亿元,同比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分别增长17%和18%。

昆明市下辖6区、1县级市、4县、3自治县:
官渡区 、西山区、呈贡区、东川区、安宁市、晋宁县、富民县、嵩明县、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昆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𫏋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

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

公元765年,蒙氏阁逻风(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并令其驻守。拓东城就成为了当时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765 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明代,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着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端口。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端口及1910年滇越铁路的修通,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

1911年的“重九起义” ,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1915年,昆明爆发“护国首义” ,全国响应。1919年,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

1922年改设昆明市政公所。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战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着名的“民主堡垒”。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
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1950年2月24日,昆明和平解放。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8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61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7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7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8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12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51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3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6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