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突穴要灸多少时间
‘壹’ 天突的作用与好处,宽胸理气,通利气道
人的一生,生病是一定会有的,生病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但是生病时间太久也是不好的,因此就要吃药或是通过一些方法消除, 经络养生 就能够帮到你,而天突穴能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是肺经之一,对于治咳嗽有奇效。我们就来学习天突的作用与好处。
天突穴位位置图
天突穴位于咽喉部位,胸骨上边的窝窝。天突穴不能直直的按压,用抠法,用大拇指或中指向下弯曲度大一点,这样病人既没有感觉紧憋、气管压迫或呛到。
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穴的名词解释】
天突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任脉。阴维、任脉之会。
别名:玉户穴,天瞿穴。
天突穴: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天突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穴。
【主治】
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
天突穴的功效与作用
1、针对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等病症有很好的治愈和缓解效果。
2、功效: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
天突穴的配伍功效
1、配膻中穴、列缺穴:治外感咳嗽;
2、配廉泉穴、涌泉穴:治暴喑;
3、配内关穴、中脘穴:治呃逆;
4、配少商穴、天容穴:治咽喉肿痛;
5、配气舍穴、合谷穴: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6、配丰隆穴:治梅核气;
7、配定喘穴、鱼际穴:治哮喘、咳嗽。
天突穴的按摩手法
用中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并做环状运动,按摩时应控制力度,不要伤到喉咙。
【天突穴止咳的按摩方法】
在锁骨中间“天突穴”,只要在此处用力压6秒钟,不论是急性咳嗽或喉咙有异物存在,会立即止咳。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边吐气边进行,只要重复三次就能见效。止咳效果也非常显着。如果小孩的话,不妨减轻压力,增加次数,也会收到相同的止咳功效。
【方法】
针刺天突穴的方法: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1-0.5寸。
艾灸天突穴的方法:天突穴艾条灸5-10分钟,天突穴艾炷灸3-5壮。
按摩天突穴的手法:用中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并做环状运动,按摩时应控制力度,不要伤到喉咙。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贰’ 艾灸天突的作用与好处 艾灸天突的作用和好处
1、艾灸天突的作用与好处:天突穴也可以叫做玉户、天瞿,在人体内属于任脉。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传统中医学认为,适当的艾灸天突穴可以排出侵入体内的外邪,治疗一些身体虚寒性疾病,达到调理保健的作用。
2、每天艾灸一次天突穴,每次艾灸十分钟左右,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缓解咳喘。在艾灸天突穴时最好根据自身症状加配穴位,以提高治疗效果,比如治疗哮喘时可以加配定喘、膻中、丰隆等穴位。
‘叁’ 艾灸能治咽炎吗
艾灸能治咽炎吗。艾灸能治咽炎,艾灸天突穴: 天突穴上垫一小片姜片,艾灸15分钟。 躺着艾灸,这样烟不会熏到鼻子和眼睛。 艾灸到天突穴附近位置潮红为止。艾灸完了后,喝杯水,如果有蜜水更好。 或者就吃个梨子。一天艾灸1-2次, 大概3天能见效果。
‘肆’ 支气管炎患者,试试艾灸这组配穴方,效果显着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支气管炎主要原因为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支气管炎的症状一般为:咳嗽、咳痰、气喘、反复感染。
艾灸治疗支气管炎的配穴方是: 大椎、肺俞、膻中、天突。
一、大椎穴
位置: 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作用: 益气壮阳。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风疹,黄疸,呕吐,中暑等。
二、肺俞穴
位置: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作用: 调补肺气,补虚清热。主治颈项拘急,肩背痛,咳嗽,气喘,感冒等。
三、膻中穴
位置: 在前正中线上,两 乳头 连线的中点。
作用: 募集心包经气血。主治 胸痹心痛 、腹部疼痛、心悸、心烦、 呼吸困难 、过胖、过瘦、 呃逆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等。
四、天突穴
位置: 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 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主治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等。
【随症加穴】
急性加风门、身柱;慢性加膏盲、脾俞、肾俞、足三里;痰多加丰隆;气喘加定喘;发热加曲池。
【使用方法】
温和灸:每穴10-2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 戒烟 : 为了减少吸烟对呼吸道的刺激,患者一定要戒烟。
② 促使排痰 : 对年老体弱无力咳痰的患者或痰量较多的患者,应以祛痰为主,不宜选用镇咳药,帮助危重患者定时变换体位,轻轻按摩患者胸背,可以促使痰液排出。
③ 注意环境卫生 : 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有一定湿度,控制和消除各种有害气体和烟尘,加强个人保护,避免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
④ 适当锻炼 : 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防止 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吸入有害物质及过敏原,可预防或减少本病发生。
⑤ 注意保暖 : 严冬季节或气候突然变冷的时候,要注意衣着冷暖,及时增加衣服,不要由于受凉而引起感冒。
‘伍’ 天突穴有治疗咳嗽、哮喘、失音、呕吐、呃逆、瘿瘤等作用
天突穴位位置图
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穴的取穴和操作方法
天突穴的准确位置:胸骨柄上窝凹陷正中。天突穴的操作方 法只有一种方法:指压法,用大拇指,带一个弯曲度往下,内下方,抠压一种力度,病人感到很舒适,按揉两百次,且让病人做吞咽动作,吞咽口水,天突穴有两个 作用:让咽喉的经络气血疏通流畅(通则不痛),便于消炎;针对有些病人有梅核气的症状,按压天突穴有治疗消除梅核气的感觉。
按摩天突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作用功效】吸热生气。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癔病等。配定喘、膻中、丰隆主治哮喘。
【穴位配伍】天突穴配膻中穴、列缺穴治外感咳嗽;天突穴配廉泉穴、涌泉穴治暴喑;天突穴配内关穴、中脘穴治呃逆;天突穴配少商穴、天容穴治咽喉肿痛;天突穴配气舍穴、合谷穴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天突穴配丰隆穴治梅核气;天突穴配定喘穴、鱼际穴治哮喘、咳嗽。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1-0.5寸。
【温馨提示】天突穴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及肺尖。如刺中气管壁,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的感觉,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若刺破气管壁,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现象。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针下可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觉,应即退针。
【艾灸方法】天突穴,艾条灸5-10分钟,天突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并做环状运动,按摩时应控制力度,不要伤到喉咙。
‘陆’ 艾灸治疗咳嗽的穴位和具体方法
艾灸 能有效刺激 穴位 ,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炎止咳的作用,对于治疗 咳嗽 的作用还是很好的,但是有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究竟要艾灸哪些穴位呢?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艾灸治疗咳嗽的方法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灸治疗咳嗽的穴位
大椎穴
在后背,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的骨性突起,即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的骨间隙取大椎穴。
肺俞穴
先低头,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三个这样的突起,到第三胸椎棘突,旁开两指处即为肺俞穴。
膻中穴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即为膻中穴。
天突穴
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正中,即为天突穴。
天门穴
先低头,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二个这样的突起,到第二胸椎棘突,旁开两指处即为天门穴。
身柱穴
先低头,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三个这样的突起,到第三胸椎棘突,棘突下凹陷处为身柱穴。
膏肓穴
先低头,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向下数四个这样的突起,即第四胸椎棘突,旁开四横指处为膏肓穴。
脾俞穴
沿肩胛骨下缘向脊柱作一直线,这个是第七胸椎棘突下,向下数4个突起,再想两侧旁开两指处。
肾俞穴
取俯卧位,两腰骨高点平第四腰椎,向上数两个腰椎,向两侧旁开两指即是肾俞穴。
丰隆穴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侧踝尖连线的重点,筋骨前嵴外二横指处为丰隆穴。
定喘穴
先低头,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旁开0.5寸处即为定喘穴。
艾灸治疗咳嗽的方法
外感咳嗽艾灸
1、风寒袭肺
主要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咙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 鼻塞 ,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的方法,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根据所选穴位进行无瘢痕灸,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待灸穴位皮肤表面,置麦粒大的艾炷于穴位上,每穴3-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解表散寒止咳。
2、风热犯肺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喉燥咽痛,常伴随恶风身热,头痛,鼻流黄体,口渴等表热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列缺穴,合谷穴,肺俞穴,大椎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 清热 , 宣肺止咳。
3、风燥伤肺
主要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感,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取定喘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润燥,宣肺止咳。
内伤咳嗽艾灸
1、痰湿蕴肺
主要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其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大椎,风门穴,取仰卧位,取膻中,天突,丰隆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10-2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祛痰除湿,止咳。
2、痰热郁肺
主要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粘稠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肋胀满,或咳引胸疼,面赤,伴随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等症。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太渊,三阴交,俯卧取肺俞穴,丰隆穴,阴陵泉穴。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3、肝火犯肺
主要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肋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尺泽,三阴交,行间,俯卧位取肺俞穴。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理气化痰,肃肺止咳。
4、肺阴亏耗
主要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舌上少津,脉细数。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太渊,三阴交,孔最,俯卧位取肺俞,膏肓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 滋阴 润肺,敛肺止咳。
快速止咳 偏方
1、萝卜葱白汤巧治风寒咳嗽
材料:萝卜1根,葱白6根,生姜15克。
做法:锅里放三碗水,将下入切好的萝卜,煮熟后,将葱白、姜下锅,煮成一碗汤,带渣一次服。
功效:适用于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2、红糖姜枣汤巧治伤风咳嗽
材料: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
做法:锅中加三碗水,加入红糖,鲜姜,红枣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可痊愈。
功效:适用于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 产后 受寒 腹泻 ,恶阴等。
3、芫荽汤巧治伤风咳嗽
材料: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芫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
功效:适用于发汗透表,治伤风 感冒 引起的咳嗽。
4、白萝卜蜂蜜巧治风寒咳嗽
材料: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
做法: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
功效:适用于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5、贝母甲鱼巧治阴虚咳喘
材料:川贝母5克,甲鱼1只(约500克),鸡清汤1公斤,葱、姜、花椒、料酒、盐各适量。
做法:将甲鱼宰杀,去头及内脏,切块备用。将甲鱼块放蒸盆内,加入贝母、盐、料酒、花椒、葱、姜,上笼蒸1小时许,趁热服食。
功效:适用于滋阴清热,润肺止咳,退热,治阴虚咳喘,低热,盗汗等。
6、鲜梨贝母巧治肺痈咳嗽
材料:鲜梨500克,贝母末6克,白糖30克。
做法:将梨去皮剖开,去核,把贝母末及白糖填入,合起放在碗内蒸熟,早晚分食。
功效:适用于清热化痰,散结解表,用治咳嗽或肺痈,症见胸痛,寒战,咳嗽,发热,口干,咽燥,痰黄腥臭或脓血痰等。
猜你感 兴趣 :
1. 艾灸排毒反应
2. 艾灸经络养生的方法
3. 具体的艾灸方法 冬季艾灸的最佳时间
4. 咳嗽时针灸的穴位
5. 艾灸治疗咳嗽穴位
6. 艾灸后会有哪些反应正确方法是什么
‘柒’ 宝宝感冒流鼻涕 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小儿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的主要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比赛流鼻涕、打喷嚏、咳痰清稀;风热感冒的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微出汗、鼻塞流浊涕、痰黄而稠、咽红、舌尖红、舌苔黄。
对照以上特点分清小儿常见两种感冒的症型,就比较好采取方法了。根据您提供的简单症状应该属于风寒感冒后期或者初期较轻的阶段。
感冒艾灸方法:取肺俞、中府、神阙、涌泉进行艾灸,依次施灸每穴10分钟,每日一次,坚持3天可解。
如长时间艾灸肺俞单穴即可有效缓解鼻部症状。注意:小儿艾灸点到即止,以皮肤温热为度,不可过热伤其皮部。
为方便施灸,为您提供以下穴位图:
‘捌’ 天突穴:通利气道、降痰宣肺,缓解声音嘶哑
任脉/天突
一、取穴步骤
【第一步】从颈沿前正中线向下推,至与胸骨交界处即为胸骨上窝,该窝中央处即为天突穴;
【第二步】从天突沿颈正中线向上循,在喉结上方,可触及一骨性结构,为舌骨,舌骨上缘即为廉泉穴。
二、重要结构
胸骨上窝中央。
三、主治
天突(缓解声音嘶哑)
①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等肺系病证;
②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
四、定位
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五、按摩
用中指指腹慢慢按压天突1~2分钟,按摩时要格外轻柔,可治由于咳嗽、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声音嘶哑。
六、艾灸
隔物灸仪艾灸
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 ;
艾条悬灸
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
时间:3-5壮。
‘玖’ 三伏灸各阶段灸哪里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伏灸各阶段灸吧。
三伏灸各阶段灸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药物: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h左右。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 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三伏灸怎么做
少商穴: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属十三鬼穴之“鬼信”。
明代杨继洲在其《针灸大成》中提到“鬼哭穴”,把双手的大拇指用绳子绑起来,在指甲之后两边用艾火灸烧,其穴相当于少商穴。杨氏认为,灸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疾病即康复。
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劳宫穴五行属火。功用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极擅长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学艾灸如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以及惊厥等。其穴亦属十三鬼穴,名为“鬼窟”。
少冲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小指指甲内侧,小指桡侧,指甲角0.1寸处,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喉咙疼痛等。
三伏天为什么要艾灸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艾灸和穴位贴敷运用最为广泛。
‘拾’ 天突穴左右各三个穴位是什么
请问 你要这些穴位干嘛?治病?你的说你想知道什么啊、我才能回答啊 比如 风门 是手足太阳之会 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等等
追问:
艾灸,治疗哮喘,你知道就具体的告诉我,那个,一定要通俗的讲,穴位我一窍不通
回答:
大椎、肺俞、风门、膏肓、天突
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天突穴是在锁骨靠近胸正中的部位的
大椎穴位于颈根后,第七颈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间.换句话说,将头稍微往前垂下,不动肩膀只动头颈部,会发现有的突起会动,有的突起不动,会动的突起数为颈椎,取穴时只要找会动突起的最下方即可
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艾炷如枣核大,可直接灸5~7壮,也可用隔药饼灸每穴3~5壮,以皮肤微红为度。化脓灸,传统上在小暑至白露施治。用细艾绒经压碾制成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灸治,每穴5~9壮,灸后敷以膏药,保持疮口清洁,并有20~30天的化脓期,间日灸治一穴,每疗程取3~4穴。每年夏季做一个疗程
追问:
呜呜,还是不知道,我生物课不好,悔呀,还是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