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0年后有多少人口
❶ 再过30年,中国还剩多少人口
再过30年,中国的人口肯定没有今天的多,毕竟现在的生育率都跟不上,人口下降是大趋势。
❷ 中国人口历年数据统计
公元前230年,秦灭六国时,中国人口有3000万。
公元前210年,中国人口只剩下1000万人。
经过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巨鹿之战、楚汉争霸后到了汉高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中国人口达到了1500万人。
公元前129年也就是西汉时汉武帝元光六年,在经历了汉匈战争后,全国人口增加到3600万人。
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大幅上升到5767万人。但到了汉光武帝元年,东汉建立。由于历经战争人口下降一半只有2800万人。
公元184年,休养生息后人口又恢复到5500万人。随后就是东汉后期时代,到汉献帝建安22年,人口下降到1500万人。魏蜀吴三国时代,经历夷陵之战后人口达到3000万人,但两晋时期,公元282年,人口下降到2262万人。经过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后,在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539年,全国人口只剩下1100万人,这比东汉末年还要残酷。
直到公元577年,也就是北朝北齐幼主承光元年,人口恢复到2000万人。
公元598年,隋朝建立后,全国人口大幅增长,最高达到4450万人。隋炀帝大业五年,人口膨胀到4601万人的顶峰。
之后的隋末农民起义和远征高丽等战争,一直到公元639年唐朝贞观13年,人口只剩下1235万。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唐朝国力达到顶峰,人口也大幅增长到5291万人。但安史之乱以及黄巢农民起义后,公元907年人口下降到2000万人。
到了公元960年,也就是五代十国,人口达到3000万人。不久北宋建立,在经历宋辽战争后也就是宋仁宗嘉佑八年,人口下降到2642万人。
公元1102年,宋徽宗时期国力上升,人口也大幅上涨到4532万人。但宋金战争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进入南宋时期,公元1161年人口只剩下2420人。
公元1207年,宋金西夏都计算的情况下总人口突破1亿大关,三国人口加一起达到1.3亿。
但蒙金、宋蒙战争后,又有一半人口被消灭,到了元朝时期,公元1290年,中国人口还剩下5883万人。
公元1351年,元朝人口达到顶峰,人口达到8758万人。
朱元璋在击败元朝后,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只剩下6054万。此后明朝迎来盛世,虽然经历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到了崇祯十七年,明朝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1.5亿人。
清兵入关后,历经残酷战争,公元1646年,也就是顺治三年,全国人口还剩下8848万人,也就是几乎一半人口没了。
公元1790年,干隆55年,全国人口飙升到3亿人。随后一直上升,到了公元1850,大清人口高达4.3亿人。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后人口又下降到3.4亿人,约1亿人口损失。
清朝灭亡后民国建立,1939年中国人口达到5.1亿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一路飙升,到2019年人口达到14亿人。
中国民族组成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但据2005年的抽样,新生儿中,汉族仅有88%,预示着新生儿成长后汉族人口比例将仅为88%。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5.2%,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新生儿中,少数民族比例为14%,汉族人口占86%,也就是未来少数民族占中国人口的14%。汉族比例将会大降到86%。
❸ 300年后中国人在做什么
2312年?
香港、澳门、上海等因为海平面上升,面积缩小,人口迁徙,繁华不再。
珠三角、长三角的经济优势可能还在保持,但是主要资源来自东北、西北、西南。
环渤海湾乃至黄海因为污染及水土流失,经济上乏善可陈,可能政治地位也失去了。
具体地说中国人在干什么?
没有了大量的农民,只有少量的农场经营者和农厂工人,而且这些工人收入都还不低,属于技术工。也没有了大量的工业工人,都被电子化、机械化取代劳动,工业产品成灾。
也许最多的是艺术工人,他们从事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创作,比如烹调、裁缝、绘画、音乐、雕塑、影视等艺术创作,并以此为生。
自然地,依附这些昂贵的艺术作品生存的还有经纪人、商人。也许商人的数量也不少于这些艺术工,因为还有农商、工商、务商(提供劳务商品的商人)。
还有一种永远也不能少的角色:公务员。他们从事社会公共事务,如果政治清明,他们是服务者;如果政局混乱,他们是维稳者。
另有一种也必不可少的保护者:军人。鉴于国家在短时期不可能消亡,三百年后的中国军人不知道在对外,还是在内战?上天保佑在对外吧!
人类职业只能是更多更纷繁,但是还有一种:专业技术人员。首先是知识分子,然后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从军队武器到工艺思想都是他们的劳动结晶。
但愿更好的社会架构也从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中创造出来,并由其中的实践者实现!和平实现!
❹ 2030年中国人口多少亿
2030年中国人口大约为多少亿人? - : 基本上也就在10亿左右吧,毕竟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口高峰期已经过掉!
2030年中国会有多少亿人口? - : 据专家(or砖家)说,在2025年左右中国人口将达到巅峰,在2030年将开始回落,那时人口大致在15亿左右 凭中国那只有千分之五且不断下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假设人口还按照现在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也不会超过16亿(除非政策开始强力鼓励生育)
2030年中国人口 - : 2030年中国人口到底会是多少?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1990年全国总人口:116001万; 0—14岁人口:32120万,在这个年龄段每年有人口2141万; 1989年7月—1990年6月,年出生...
预计2020年和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多少? - :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2013年中国人口预计控制在 15亿左右.
2030年中国人口预计多少 - :[答案]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2013年中国人口预计控制在 15亿左右.
我过现在有多少人口?预计在2020年中国人口总数是多少?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是多少?: 世界上人口超过10亿的两个国家是东亚的中国 南亚的印度中国比印度人多 中国 2005 7月 1,306,313,8123 印度2005 7月 1,080,264,388
2030年、2050年,中国的人口与GDP总量分别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几? - : 个人曾今在天涯论坛论述了一下2025年中国综合国力,你有兴趣可以网络一下.大体2025年,中国的人口在15亿,GDP总量在28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20%左右!...
求问2030年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人? - : 2030年,那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中国缺水的高峰将在2030年,那将达到16亿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为1760立方米,进入联合国有关组织确定的中度缺水型国家的行列.
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长到最高峰值14.5亿,美国人布朗也曾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回答1--2题... - :[答案] 1.D 2.D
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长到最高峰值14.5亿,美国人布朗也曾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回答22--23... - :[选项] A. 努力开荒,增加耕地 B. 依靠大量进口粮食保证粮食供应 C. 增加农业劳动人口,提高农产品产量 D. 稳定粮食生产,实现优质高产,发展多种经营
❺ 中国历年人口数量是多少
中国历年人口数量如下:
2020年:14.11亿(1,410,929,362)。
2019年:14.08亿(1,407,745,000)。
2018年:14.03亿(1,402,760,000)。
2017年:13.96亿(1,396,215,000)。
2016年:13.88亿(1,387,790,000)。
2015年:13.8亿(1,379,860,000)。
2014年:13.72亿(1,371,860,000)。
2013年:13.63亿(1,363,240,000)。
2012年:13.54亿(1,354,190,000)。
2011年:13.45亿(1,345,035,000)。
2010年:13.38亿(1,337,705,000)。
2009年:13.31亿(1,331,260,000)。
2008年:13.25亿(1,324,655,000)。
中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速放缓
虽然总人口仍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有所放缓。从2010年到2020年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2010年0.57%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相比,增速有所放缓。
2、2018年以来新增出生人数持续快速下降
2018年以来,我国新增出生人数开始出现快速下滑迹象。
❻ 中国多少人口2022多少亿
2022我国总人口数量达到14.12亿人,较十年前相比,增加了月0.72亿人,十年来增长幅度只有5.38%,说明我国人口长期处于一种低增长状态。
在这近14亿人口中,男性人口有7.2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4%,女性总人口约为6.88亿人,占总人口的48.76%,男性比女性人口多了3490万人。按照年龄进行划分,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了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意味着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拐点
这样的数据对于我们中国社会而言是相当严重的,出生率大大降低,并且每年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的话,几百年后,中国社会的死亡率远大于出生率,那么社会人口便会越来越少,其产生的后果更是我们无法预估的。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教授翟振武曾表示:“中国社会将会进入一种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时代”。他也曾在《经济日报》中写道“政府制定的2021年至2025年的“十四五”规划,预计将是本世纪人口增长的最后一个规划期。在第十五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将会迎来人口的“拐点”。”
❼ 中国再过100年的人口会是多少有没有20亿呢
2015年7月,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在这份报告中写着:
预计到本世纪末也就是2100年,中国人口数量预测值为6.13亿人。
这意味着如果按照目前中国14亿人口计算,到了2100年中国的人口将减少8亿人左右。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因为我们的人口多,相对资源占有量比较低,随着出生率下降,人口降低,不一定全是坏处,一方面最少自然环境的负担会减少;
另一方面人口总量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升,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的平均生活水平会高于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感也会提升,所以说任何事有利有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不可能出现二十亿人口,除非中国发现更多的资源能源,更多的发展空间。
❽ 三百年后中国有多少人
三百年后中的人口没法推算这么长远的 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形式来看,应该会突破30亿。
❾ 中国人口在300年后有多少人
按照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300年后中国大概还有几千万人!不过,汉人基本已经灭绝了!
❿ 中国人口历史变化
一、中国人口总量的变化。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中记载的人口数据有:秦朝2000万,西汉末近6000万,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清朝前期3.6亿,清朝晚期4亿,建国初5亿多……。这组人口数据说明,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3.6亿用了几百年,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
二、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万以上。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三、影响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国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口变化的重要影响。
2.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影响人口的变化。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都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我们虽然不能将人口变迁完全归因于粮食的多少和农业生产的兴衰,但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丰收,都伴随着人口的兴盛。北宋人口剧增,与南方农业发展,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也与高产作物甘薯、玉米的广泛种植有密切关系。
3.社会环境与人口的变化休戚相关。
社会环境中战争、政策和人口统计制度等,对人口变化有较大影响。纵观中国历史上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三国时期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口的摧残。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环境的破坏。翻开史书,屡有“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人相食啖”的记载。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迁徙。迁徙人口脱离原籍,使国家在籍人口减少。反之,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讲人口波浪型变化,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环境对人口兴衰的影响。
就政策而言,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将农民与土地结合,轻徭薄赋,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于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摊丁入亩的实施,对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土地兼并,赋税苛重,人身依附加强,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其中有饥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隐匿人口现象。前面所讲人口波浪型变化,又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变化对人口兴衰的影响。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记和调查制度。人口统计制度经历了历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也成为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虽然历代的人口统计或残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人口资料,成为我们了解中国人口历史变迁概貌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