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姓全国有多少人口
❶ 延姓在河北省易县有多少人口
五万六千三百多人。
❷ 请问延姓在姓氏里面的排名,来源和相关的资料
【延姓来源】
延姓系较罕见姓氏。河北围场,山东东平,陕西韩城,新疆塔城、布尔津,江西崇仁,云南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来源有四:
一、《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吴公子札,食采延陵及州来,去‘陵’称‘延’,曰延州来季子,后以为氏。”《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姬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二、《河南官氏志》云:“可地延氏改为延氏。”
三、《汉书•西域传》云:“西域亦有延氏。”望出河南。
四、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载,西域有延姓。另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延姓。
【延姓历史名人】
汉朝有延岑、延笃;又有延广,胶东太守;唐朝有延素;明朝有延完之,宁州知州。
【延姓当代名人】
延治富 男,1942年9月出生,陕西绥德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任中国检察官协会、陕西省法学会、陕西省检察学会会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榆林分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榆林地区检察学会秘书长。主要业绩:工作中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在理论上大胆探索、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和肯定。数年来撰写了不少调研理论文章,曾先后在《陕西检察》等刊物上发表《对检察机关执法监督的思考》、《强化刑事侦查监督之我见》、《检察机关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论文。撰写论文《遏制保护主义初探》被收入忡国当代社科研究文库》(上卷)、《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汇》、《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文库》和《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书中。
延自强 男,1943年7月生,陕西省绥德县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副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甘肃中医学院副研究员。甘肃中医学院附院中西医结合 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针灸、普内科的实验研究及临 床。曾为主要成员参与卫生部及甘肃省科委立项课题“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和实验研 究”;荣获1984年度卫生部乙级科技进步奖;主持“盐锁阳对雄性小鼠补阳益精作用及锁阳 逆反效应与炮制相关的研究”,荣获甘肃省高校1992—199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撰有“针 灸治疗急性菌痢的免疫学及效应机制的研究”〔第二届针灸与自然医学国际会议(1991年8月 北京)作为专题报告发表〕、“锁阳水煎剂、氢化可的松对小鼠睾酮浓度的影响”为代表 的16篇论文、合作编着有《针灸治疗菌痢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集》、《内科精萃》等论着。 擅长应用针灸、中医经方及现代医药联合治疗神经、呼吸、消化、血液系统及眼底等顽固性 疾患。近数年又以针刺等综合外治法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取得令人鼓午的临床疗效。
延增成 男,1938年8月生,陕西人。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原任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长。现任中国当代书画理事,陕西省书协理事,榆林地区书协主席。六岁承蒙家教临池练笔,八岁起便给家乡父老书写楹联。从事教育四十余载,曾先后十三次出席省、地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荣获各种嘉奖。他酷爱书法艺术,潜心钻研究,擅长行书草书等书体。形成自己秀逸流畅,跌宕多姿的独特风格,多次参加全国、省级和国际书法赛展入选并获奖,近百幅作品被日本、荷兰、比利时等13个国家收藏和展出。1991年国际书赛聘为评委,1994年西安举办了个人书展,获得成功,被西安工程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延安大学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由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文化研究中心编入《世界人物辞海》、《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书协编入《名家档案库》由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颁发国家一级书法家证书。延先生热爱书法教育事业,利用工余举办数百期各种书法讲习班,启迪后学,为普及书法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编写出版《大学书法教程》北京书目文南出版社出版;1995年主编出版《榆林高专师生墨迹选》、《延增成书法集》。
❸ 百家姓里有人姓延吗
百家姓中没有收录延姓。
《延氏族谱》记载:“延姓是较为罕见的姓氏,分布较广。春秋时,吴国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让王位,避于延陵后有了延氏,延陵就在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
❹ 全国都有那个地方有姓"延"的!什么地方有多少人
目前延姓主要聚居区有:陕西绥德,山东广饶县,山西阳城县润城镇,河北赞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
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是山东地区延姓最大的聚集地,目前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占到了大概99%的比例。
明代部分延姓人经由洪洞大槐树迁往黄河西岸的陕北绥德县,定居于绥德县西延家岔村。又繁衍到了绥德县的东延家岔、延家畔、延家坪、延家峰以及延家川。绥德县也是陕西及西北地区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❺ 百家姓延姓来源
百家姓延姓来源
你是姓什么呢?你的姓氏进入百家姓吗?我为大家分享的百家姓延姓来源,欢迎大家阅读!
延姓起源
延姓据记载,其姓源主要有二:1、源自姬姓。据载,春秋时,吴国有公子季札,是吴王诸樊之弟,受封于州来称为延州来季子,其后裔有延姓。2、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载,西域有延姓。另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延姓。
延姓始祖
延姓始祖为延季子。季札这个人不但是延姓的祖宗,同时也是吴姓和延陵氏的始祖神。在《中华姓氏通史———吴姓》中提到,“谈吴姓,不可不提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札,季札的历史并非仅仅写在季子庙上。”其原因有三:其一,季札两度让位出走,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孙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支族谱大多出自季札之后,以他为始祖神。
延陵季子是春秋时吴国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又称公子丸,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
季子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
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
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昌就是周文王,姬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干隆皇帝外传一书中也提到第六次下江南曾到过季子墓。姬、季、吴、寿(寿梦)、延的祖先都是一个。算到今日延姓也流传了2500年了。
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延姓分布
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全国各地都有延姓宗迹,而且有的地方十分集中,比如陕西绥德,山东广饶,山西阳城润城镇等,延姓的迁民祖先神位供奉于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延姓历史名人
延广[汉]胶东太守,《通鉴注》条:“汉武帝太初三年,‘胶东太守延
广为御史大夫。
延笃[公元?年至一六七年]字叔坚,南阳犨人。生年不详,卒与汉桓帝永康元年。少从唐溪典、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着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候相,以师丧弃官。桓帝以博士徵,拜议郎,与朱穆、百边韶共着作东观。又徙京兆尹,宽仁爱民,郡人欢戴。以怃梁冀,适病免归。家居为教授。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初,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笃论解经传,多所骏正。所着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凡二十篇。
延煦[清]宗室。字树南,满洲正蓝旗人。咸丰六年(一八五六)进士,官礼部尚书。工书、画,尤擅山水。配完颜氏亦精绘事。时有赵、管之目。尝合作避暑山庄图,为艺林珍赏。
s("content_relate");❻ 延姓的迁徙分布
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全国各地都有延姓宗迹,而且有的地方十分集中,比如陕西绥德,山东广饶县,山东莘县西延营村,莘县相庄村,山西阳城县润城镇,河北遵化鸡鸣一村;河北赞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鸡鸣一村】遵化市鸡鸣村是河北地区延姓最大的集中地,目前村民1000多人,延姓人大概占到80%的比例。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鸡鸣一村都是延姓人,直到近代才从临近村落迁入才打破了“独姓村”的状态。村里祖庙在抗战时期被烧毁,据说槐树直径都有一米多。【延集村】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是山东地区延姓最大的聚集地,目前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占到了大概99%的比例,堪称绝高的比率。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延集村全村曾都是延姓人,直到清朝时从邻村周庄刘姓人迁入才打破了它“独姓村”的状态。
绥德延姓:公元1368年开始,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延氏家族一部分人迁往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于公元1376年,一少部分延姓人经由洪洞大槐树迁往黄河西岸的陕北绥德县,定居于绥德县西延家岔村。又繁衍到了绥德县的东延家岔、延家畔、延家坪、延家峰以及延家川。绥德县也是陕西及西北地区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延姓的迁民祖先神位供奉于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