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代有多少人口
Ⅰ 古代一个大城市大概有多少人
不但时期、地点的原因不一样,而且划分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区别:
简要说下,最古老的西亚、雅典(可能包括印度)等城邦的居民是几千到数万--人口太多就会造成土地过载--那些文明是传说中泥土文明,就是大量使用泥土制品的文明--包括房子,日用陶具,甚至书写也用泥版。
到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220年,城市分化明显。中国的大城市一般2-10万人,不过要说明的是,当时是“井田制度”,没有村落的概念,所以这个人口数目应该是城市所能覆盖的地方人口数目,也就是城乡加起来。单论城市的话大概几千人的常住人口的样子--根据《周礼 考工记》的记载,一座标准城市大概25平方公里。
秦之后,实行郡县制度,废除了“井田”,就是说百姓可以迁徙,城市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大城市。汉朝的记载是汉后期一座城市大概有户籍人口十万左右--这个数字值得商榷(户籍不包括奴隶什么的),而且这个也是城乡一共。按正常城乡1:10的考虑,就是说当时至少有40几座人口过万的城市。而单独的京畿三城可能像现在的直辖市一样,就是说大城市超过十万以上的人口规模。
汉之后战乱连年,从史料分析,一般城市是5万人口左右--灭城一般都抓这么多奴隶。
隋唐城市发展很快,很多大城市人口超过20万,据说唐长安的人口超过50万。
明清离现在很近了,尤其是清朝,清末全国总人口3亿多。而城市规模也大多形成--例如北京、南京等城市。至于明朝,根据明末的战乱考量--什么扬州三日什么的,城市人口大概50万以上。
具体的研究资料很多,例如 城市史纲 之类的很专业。
Ⅱ 东汉末年各州郡人口
1、司隶
河南(洛阳):人口100万
河内:人口80万
河东 :人口57万
弘农 :人口19万
2、豫州
颍川(许昌原是颍川一县:人口43万
汝南:人口210万
梁国:人口43万
沛国(谯为沛国的治所,小沛是沛国一县):人口25万
(2)扬州古代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精耕细作方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如西汉时,都城附近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一带,地处关中地区,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战乱频仍,残破不堪,人口锐减至50余万。
兖州也由780多万减至400万左右。相反,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扬州人口从320多万增到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也从470多万增到720多万。
东汉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在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现代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
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着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崛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刘表,他就是典型的受专于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的军政大权。
他在乱世之中,先杀孙坚,后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刘表过于保守多疑,宠信奸佞。他死后,其子刘琮继位后,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刘琮便举众投降。
接下来是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而后主动申请赴任益州牧,到了该地后,一方面扫除地方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
另一方面公然断绝益州与中央的联系,成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后,由其子刘璋继承其位,最后由刘备所降服。
领兵的武将如韩遂、马腾等人,也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来源的一大途径。他们曾一再击败中央政府的军队,而声名大噪,不过后来发生内斗情况,最终被曹操所分化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