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村多少人口
⑴ 林凤的事迹
2000年,郑成功的部将、台湾“林凤营”垦殖始祖——林凤的祖籍地被查实,就是在东山县康美村。
着名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卷29列传载:“林凤,福建龙溪人,为延平郡王部将,从入台。永历十五年(注:1661年),率所部赴曾文溪屯田,则今之林凤营也……”连横先生未能说明林凤的祖籍地是哪个乡哪个村,这一直是个谜。
2000年,康美村修编一本新村谱《康美林氏志谱》,由原县科委副主任、康美人林锡源主编。康美村退休职工林坤城提供了“文革”中被烧掉前偷抄下来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编的《康山族谱》的部分史料,撰写成《纪念收复台湾先锋官林凤诞辰370周年》一文。同时,康美村在台乡亲也提供有关林凤确凿的资料。经过反复研究查证,并核对本村的遗存林凤故居、林凤墓、匾等有关林凤的文物古迹,终于找到了答案,解开了这个谜。
据新编《康美林氏志谱》的《林凤传略》载:“林凤(又名凤明、凤鸣),字兴义,号怀诚,谥才德,男,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辰时,系康美林氏大祖二世八房刚烈公(称功万侯)之十世裔孙,乃康美八世林日瑞之侄。”(注:林凤之父林雪仔为九世,生凤为十世)。《东山林氏志谱》也有记载林凤的历史传略。
今康美村,原属福建龙溪(后改漳州)诏安县五都康美社,故有称林凤是龙溪人或漳州人。 林凤是如何随郑成功去台湾呢?
康美村地处县东北部,离铜陵镇3.5公里,目前全村1100多户、4200多人,建国后一直是公社、乡、镇所在地。康美村是台胞祖籍地之一,历史上与台湾关系很密切,有许多人移居台湾繁衍。
据《康美林氏族谱》记载,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以来至清代,就有40多位康美村林氏乡亲移居台湾的基隆、嘉义等地定居。如在明代曾任甘肃巡抚的林日瑞次子林邦基,其13世孙林正煊携妻子许绰绵于清干隆四十年(1775年)移居台湾基隆,去世后葬于基隆大兴桥头鸡笼山前田中。又如1988年1月,在台湾的康美籍宗亲林丽锋先生,受族亲委托,千里迢迢从台湾绕道日本,专程回祖国大陆,途经北京、福州、漳州,最后找到东山康美村。他说:“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台湾林氏乡亲的重托,寻找到了祖家康美村。现在台湾嘉义的康美林氏乡亲已发展到100多户了。”
林凤跟随郑成功去台湾的史实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把铜山(今东山)作为主要军事基地,在此招兵、驻军、操练水师、督造战船,发展抗清义军。据《台湾外记》载,当年郑成功派部将甘辉率兵到康美驻扎。《东山县志》(民国版)载,郑成功部将万礼到康美建城堡。城堡约1万平方米,长方形,城墙用三合土和石块砌成,间隔5米为一炮眼,现留下北门,有石匾“北勒石碣”,南门有石匾“南标铜表”,匾宽168厘米,高44厘米。城堡有郑成功练兵场,十分宽大。城堡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郑成功部将就在城堡内练兵、招兵,林凤家就在城堡内的祠堂后面。
郑成功在康美驻军期间,许多康美村人主动参加郑成功部队,林凤便是其中之一。林凤参军时间约在清顺治十四年(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林凤时年28岁。郑成功得知林凤乃出身军门世家,十分器重,便委以重任,将他选入充当左虎卫、镇左协将,协助操练水师,成为自己的部将。
⑵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康美镇康美村楼内邮编是什么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康美镇康美村楼内邮编是363401
⑶ 普宁第一大村多少人口
号称全国人口第一村的大长陇,位于普宁市东部军端口镇,常住人口4.5万人,全村皆一姓陈。
普宁,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揭阳市代管,位于广东省东部偏南,潮汕平原西部,地处榕江、练江和龙江上游。介于东经115°43′10″至116°21′02″,北纬23°05′40″至23°31′48″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市境北部,总面积1620.05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宁市常住人口为1998619人。
2018年,普宁市辖7个街道、17个镇、1个乡,辖5个农场、2个工业园、1个普侨区等8个乡级单位。市政府驻流沙北街道。榕江平原与练江平原中间的铁山丘陵峰峦叠翠,古来崖嶂多生兰花蕙草,故有“铁山兰花”为普宁市城雕。
普宁是潮汕有名的文化之乡,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商贸名城,尤以服装、中药材、茶叶、水果等十大专业市场蜚声海内外。有康美(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普宁国际服装城、普宁国际商品城等一批大型商贸市场。
服装和医药是普宁两大支柱产业,中国最大的衬衣生产基地,华南最大的中药材基地,粤东最大的服装、烟草、茶叶、水果、纺织品等集散地,粤东的客运货运交通中转站。
2020年,普宁市地区生产总值613.58亿元,年均增长4%。
⑷ 勤人“鸿煌公”(中)
前章说到鸿煌公遇上了“山猫”差点吓死了,这话有点夸张,像鸿煌公这种半生阅人无数、遇险N多的人怎么可能被一个小小的“山猫”所吓倒呢?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这正是他的无畏之处。
从康美村到月亮湾,途中必经“宋六山”和“贯变山”,贯变山实际上也就是“贯变村”落荒而成的。
八十多年前,”宋六山”因为山林茂密而成为“山猫”活动频繁的地方。所以女人欲想去外家路过此地时通常都会有男人相送。
那个无人居住的“贯变村”也因人去村空而常常“闹鬼”。所以,欲经过两地到达月亮湾,唯有胆大心细的人才敢于夜间独行。鸿煌公就是那个胆大心细的人。用我爷爷的话来说,鸿煌公就是那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
就拿那次遇上“山猫”的事来说吧。那天他从东海坡归来已经很晚了,大概是晚上的八九点左右,天上月朗星稀,路上树影绰绰。当他行经宋六山距离康美村仅三里的地方,被两个蒙面的“山猫”拦了下来,并对他进行了恶意搜身。向他索要过路费”,可是,他身上除了一身咸水和汗臭之外却是身无分文。
山猫看到他身上没有油水可捞时,便狠狠的踢了他挑在肩上的“麦雪笼”便放行了。人是逃过了一劫,但是那个“麦雪笼”却被山猫踢歪了,这让鸿煌公心痛了好一阵子。于是,当他离开山猫十几步之后,又回头的看了那两个山贼一眼,想借着月光看看他们是谁。可惜的是,山贼均蒙着脸,其面目似是而非,基本认不出来。于是他在想,这帮土匪竟然敢在率土之滨公开行劫,也太猖狂了吧。他们岂不是在找死么?
他敢这么想,当然是有底气的。
他的底气是,当时的康美村是一个大村,林姓在当地又是一个大姓,人口众多,且又团结。村里还有一名省参议员做为靠山。正如民间所说的:“大村人,小村狗”。两者都不可惹,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当时的康美村约有二百多户人家,人口在千人以上,有一位叫做学俄公的为人比较正直,做事比较公正,是村里的父兄(绅士)。在他的主持下,村中的三姓人都比较团结。这在宗族自治的封建社会中是很重要的。
那个时候,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村里还成立了农民自治会,简称“农会”。农会里有一个“武术队”和一支“短枪队”。队员们都是村里的热血青年。其中有一位叫做“林树轩公”的武术教头,舞起长棍来可以以一当十,听说他曾是文教昌洒两地“打擂”的冠军,舞刀弄棒十分了得。
农会里还有一位头头叫做“苏嘉应”,此人艺高胆大,作战十分勇敢,是早期琼崖纵队的一名中队长。走起山路和夜路来非常娴熟。听说有一次由他组织攻打东阁的清兵时,他所带领的一个中队,下午才从母瑞山出发、半夜里赶到东阁随即投入战斗,并于天亮前就带着队伍撤出战斗,下午又回到了母瑞山,往返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在他脚下好像是在“走泥丸”,或如李白所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听说林李明同志最初也是由他带进农会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其实那些“山猫”也是邻村的穷人出身。只是道不同而已 。
穷人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穷则思变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人,这些人有着崇高的信仰和怀着远大的理想,像村里的嘉应公和尤应公等革命志士。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还有一种是因穷而落草为冦坐山为王的人。那种人常常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比如那些拦路抢劫的“山猫”。
同样是穷人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要辩证地看。一叶障目就会而失去基本的判断。一句话就是,你眼见的坏人不一定就是坏人,你所见的好人也未必都是好人。这就好比薛定谔的那只“猫”,是死是活皆由观察者的主观所决定。
因为那些“山猫”是邻村人,是哪村人就不说了,反正都是一些穷人。有道是:“僧是愚氓犹可训,妖是鬼蜮必成灾”,他们中最坏的那些人解放后被政府镇压了,受蒙蔽的那些人后来也改邪归正了。所以人们常常会说,正义有时候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尽管曾经遇见过“山猫”,但鸿煌公从未退缩过。其实他也无处可退,必竟挖“麦雪”是他的一门副业,是他全家人赖以生存的一门依靠。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种地他没有地,做生意他没本钱,读书做官谈何容易。所以他只能继续操他的老本行,只好见贼躲贼,见鬼赶鬼,日复一日,不管“明日何其多”。
那一夜,当鸿煌公夫妇穿过“贯变村”时,贯变村像死一样的寂静。既没有听到狗叫也没有听到鬼泣的声音。只有风吹椰子叶的沙沙声和秋虫交尾时的唧唧声。看来这个村庄没人居住已经有数年之久了。想想以前的它也曾经热闹过,也曾炊烟缭绕、牧笛声脆。也曾听到过母亲喊儿子回家吃饭的吆喝声。可是沧海桑田,这样的热闹已经在历史中湮没了。
有人说这个村子里的人全部搬到“全美村”去了,也有人说这个村子里的人全部到南洋去摸生了。也有人说这个村子里因没有男丁续香火而绝后了。
总之,路过它时,不禁会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崔颢的那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人去了,楼空了,当年的小娇不见了,只落下个“大地茫茫真干净”。
“贯变村”的兴衰说明了一个事实。变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以不变应万变是需要智慧的。世事沧桑,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我又想,像我爷爷那代人路过此村子时会做何感想呢?是不是也有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呢?
我真的不知道。但是我唯一能猜得到的是,鸿煌公每次路过这个村庄时一定会想到此行能不能多挖到一点“麦雪”,能否多赚一点钱,好让他的孩子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民总得以食为天哦。
过了“贯变村”不远便是白岭了。白岭脚下有一片海棠林,傍晚时分“火灰猿”在树上交配。一种叫做“妚二娘”的甲虫也会在树间飞来飞去。万物皆有归宿,一切顺其自然。
总之白岭那个地方生态还是不错的。岭上的沙子像雪一样的白。它是由石英砂堆积而成的。据说白岭的石英砂硅的含量很高,是生产玻璃的好材料。曹先生若是认识它一定会爱上它。可惜的是认识它的却是种西瓜的瓜农们,因为在那块地上种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
过了白岭就到赤岭了,赤岭光秃秃的一片。靠近海水的地方有一大块灰色的玄武岩。玄武岩的石缝里常常会蹦出一些“蜴蜥”(路西)来。
挖“麦雪”的人们来到赤岭后,常常会坐在那块石头上吃早饭,在那块石头上吃饭,迎面吹来的是徐徐的海风,氧气十足,所以吃啥啥都觉得香。
最美的还是坐在那里看日出,天气睛朗时能看到七洲列岛的那对山峰(图中那个山)。可以看到装满“灯光鱼”的小船扬帆归航。还可以看到海鸥在海面上自由飞翔。那一刻,你就会想起赞美家乡的那句话:“美不美,家乡水”。
饭饱之后,鸿煌公即要下海挖“麦雪”了。挖“麦雪”是一门艰苦的粗活。只要有力气勤劳就行。
站在海水里上晒下烫,有时会晒掉你的一层皮。好在海风徐徐站在海水中还是凉爽的。只是弯腰作业有点不自在。年轻时腰在脚尖上倒也无所谓,中年以后就得忍受腰酸背痛了。除非你已经习惯成了自然。
鸿煌公就是这么日复一日的泡在海水中过来的老先生,好在他早就习惯成自然了。
那天,像往常一样,正当鸿煌公准备班师回朝的时候,突然天上飘起了小雨,气温骤然的降到了20度以下。无奈之下,他俩只好撤到一间旧的鱼寮里躲躲雨,顺便从野菠萝的树上采来一些枯叶和路边捡来的一些柴火到寮里烧火取暖。
那间鱼寮,当地人也称为“菇寮”。是由茅草和稻草共同盖顶而成,是长型的,正面的两侧开着两个门。靠近鱼寮的左右两边挂着鱼网,鱼网上结了一些蜘蛛网。中间是一排简易的通铺。看得出这家人已经很久没有捕捞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阵风将火苗吹上了鱼网上,一下子将它点燃了。紧接着火势顺风点燃了整座鱼寮。一时间火光冲天,照红了那遍海滩。这个时候他一下子懵了,才意识到他窜祸了,这祸超出了他的想象。眼看一片火海,人生中他第一次哭了,他哭的是他这次欠下的债应该怎么还?那个被烧了的人家往后的日子又将怎么过?他可是一个不小心害了两家人呀!
面对突如其来的祸端,他六神无主了。他能做什么呢?他知道,一切于事无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赶快撤,然后从长计议。否则,若寮主赶来恐怕连命都没保了。往后也只好听天由命了。欲知后来他的命运如何,且听下文分解。(未完待续)
Lin Daojin
2021.09.05日初稿于海口
⑸ 安徽天达英杰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康美村产品怎么样
繁星点点,夜色宁静,在你回家的路上,送上我真挚的祝福。繁星如我,伴你同行,道一声朋友,祝你虎年好运!
⑹ 东山岛旅游文化与风情
众所周知,我们东山岛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但旅游产业却一直不尽人意,旅游淡旺季过于悬殊,旅游产品少而单一,导游服务参差不齐,留不住游客,更留不住游客兜里的钱。虽说解决了不少就业,但由于难于统计,对GDP的贡献未能完全体现。再者,税收极少,对财政贡献极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旅游产业还未转型升级,仍然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初级阶段。
就像一个姑娘,长得再漂亮,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徒有其表,终究就是个村姑,成不了林徽因。一个地方的旅游也同样,如果没有文化底蕴支撑,没有品牌名片打造,没有故事,没有情怀,怎能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再美的风景,也就一望而过,何来韵味犹存,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待着就想舒舒服服地花钱?
所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盲游!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业必定难以繁荣!
难不成我们东山岛就是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村姑?不是!正好相反,历史文化底蕴我们一点也不欠缺,我欠缺的是挖掘和经营。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充分挖掘我们东山岛旅游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打响特有的旅游文化品牌,做好谋篇布局、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把东山岛打造成具有国际视野的滨海文化风情海岛,是目前我们东山岛旅游的最大课题:
一、战地文化
东山岛嵌于大陆与台湾岛之间,是二者之间的跳板,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明朝四大卫中保存得最好的古城墙。自明太祖朱元璋建铜山所,东山岛便是主要抗倭阵地,戚继光曾在岛上练兵抗倭;嘉靖二十八年(1549),东山击退葡萄牙入侵;崇祯六年(1633)、崇祯七年(1634),东山两度击退荷兰入侵;明末,东山岛成了抗清前沿阵地,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东山是出征点之一,之后郑氏政权与清政府多次交替占领东山;清初,释道宗(万五)在九仙山长林寺建立天地会反清复明;顺治十八年、康熙三年,东山岛上两度实行迁界;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从东山出征统一台湾;道光二十一年(1841),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了,东山海战却胜了,击退了英舰入侵;民国时东山岛上发生过三场抗日战争;1950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在东山抓走了4000多名壮丁,很多年轻人被迫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有的村庄甚至因为没了男人成了寡妇村;1953年7月,国民党反攻大陆,目标就是东山岛,东山保卫战是国共正面战场上最后一次战斗,具有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东山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战斗大大小小不低于四十次,现多有遗址,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如能重新修复铜山古城,好好开发,再整理出一两条以战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东山美景的同时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岂不妙哉?或者以战争文化为寄托,创建一些模拟战争的实地游戏,如真人CS抢滩登陆,必定能丰富旅客体验,让年轻人玩得更嗨!
相关景点:铜山古城、九仙山、献机纪念碑、抗日战争烈士陵园、东山战斗烈士陵园、湖尾村战地文化园、寡妇村纪念馆、中驰山庄、402高地、八尺门海堤、宫前天后宫、大澎屿、马鞍屿、岐下走马溪、南门湾等。
下图为陈炳文、陈福、吴顺江制作
二、关帝文化(朝圣文化)
关帝文化可以说是东山文化的龙头,铜山建千户所的同时就建了关帝庙。数百年来,在东山人眼里,关帝爷无时不庇佑着这方水土和人民。岛上几乎家家户户供奉关帝,称关帝为“帝祖”,把关帝当成自己的先祖,大事小事都要跟“帝祖”请示,由帝祖定夺。明末清初,东山岛民由于抗清,清政府为了割裂台湾郑氏政权与大陆的联系,实行“迁界”,统一台湾后再“复界”。这么来回一折腾,东山的经济文化被破坏殆尽。更可悲的是,清政府不给东山人民“户籍”。没了“户籍”,意味着东山人民没有公民待遇,不能参加科举,不能置业,生活中水深火热中。据说,就在这时,关帝托梦给当时的漳浦知县陈汝咸,斥责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陈汝咸才以关帝的名义向清廷请命,终于让东山人民入了籍,有了户口,总户主就是“关永茂” “关世贤”。于是,东山人都成了关氏后裔,世代感恩关帝。外出谋生的乡民,随身必带的,是关帝的香火,定居到哪,就把关帝文化传播到哪,闽粤台和东南亚随处可见东山关帝庙的分灵庙,如今,分灵庙已近千家。
忠勇仁义礼智信等关帝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融入这方民众的血液,指引他们明辨是非、扬善抑恶,正好与“爱国、文明、诚信、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关帝文化信仰。
如今一年一度的“东山关帝文化节”是东山岛上最重大的节日,同时也是招商引资项目签约的好契机,为东山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目前的节日庆典模式仍有不足,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一、关帝文化衍生产品太少,香客来朝圣了,走时常常两手空空,因为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旅游产品;二、关帝文化节的模式重复单一,举办了二十多届了,少有创新,匮乏新鲜感;三、香客、游客参与的仪式感不足,更像是看热闹而非朝圣;四、关帝文化产业未成规模,尽管常有不少项目签约,但多少与关帝文化相关?
因此,建议举办关帝文化旅游节应有创新思维,在关帝文化的大主题下,每年都应该有一个小主题,有一个小目标,促进带动某一项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创新一些有价值、有纪念意义的“伴手礼”,在举办的样式上要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多一些创新,以免“审美疲劳”!
弘扬关帝文化不应局限于举办关帝文化节,而应做成常态,给民间更多的自主权,举办多种形式的朝圣文化,打造闽台关帝文化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各地信众前来朝圣。真正把关帝文化应该发扬光大,做大做强。
相关景点:东山关帝庙、朝圣楼、大有街、铜山古城、东门屿、古城民居。
三、红色文化(谷文昌文化)
有谷文昌这样的领导是东山人民的福气,他带领东山人民种植木麻黄、治理风沙的事迹已经传遍了神州大地,连国家领导都多次为他点赞。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远不止治理风沙的拼搏精神,还有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的精神与事迹,他敢于担当,实行惠民德政,把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的“敌伪”家属变成“兵灾”家属;修建八尺门海堤、南门防潮堤;开设盐场,搞活经济;大跃进时不跟风破坏生产;三年自然灾害中确保全县没有饿死一个人;不为子女谋私利等等。他艰苦朴素、一心为民,是东山人民心目中的一座绿色丰碑,他还有许多精神和事迹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和挖掘。
然而,目前谷文昌文化多用来学习,没有好好整理、挖掘、融合,使之为东山旅游服务,尤为可惜。不过,仅凭谷文昌文化做旅游,可能会比较单薄,因此,建议把谷文昌文化向上拓展,拓展成红色文化或者爱国文化,再整合其他的旅游名胜和自然景观,便可打造出一两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红色文化以谷文昌文化为主轴,还可以穿插爱国文化、廉政文化、名宦文化等其他元素:
(一)爱国文化:东山出了多位殉国的名人,黄道周抗清,林日瑞(康美人,官至甘肃巡抚)、陈瑸(铜陵人,官至七省军务)、陈士奇(铜陵人,官至四川巡抚)等,都是被兵败殉国而死。
(二)廉政文化:东山出过多个清官,如黄道周、蔡方平(湖塘人,曾任淳安县令)、唐朝彝(铜陵人,官至宗人府府丞)、谷文昌等,他们为官都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三)名宦文化:用以缅怀纪念历史上对东山有贡献的官员,如蔡潮( 临海人,曾任福建右参政,东山文化教育的兴起者)、陈汝咸(鄞县人,曾任漳浦知县)、许世英(安徽人,曾任民国总理,推动东山建县)、谷文昌。
相关景点:谷文昌纪念馆、谷文昌干部学院、东山战斗烈士陵园、“寡妇村”展览馆、苏峰山、生态林、东赤港治涝工程、南门防潮堤、红旗水库、九棵树、湖尾村战地文化园、赤山林场、八尺门海堤、西港盐场、黄道周故居、黄道周纪念馆、林日瑞墓、陈瑸故居、陈士奇故居、唐朝彝故居、名宦祠、百里木麻黄。
红色文化还可以与周边的红色文化旅资源相接合,比如乌山红军基地,开辟一条全新的由山及海,由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的红色旅游新路线。
四、道周文化(圣贤文化)
黄道周是福建士人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民族英雄、理学大师、书法大家、教育家为一身的杰出人物,明末清初风云一时,家喻户晓,如今却鲜为人知。“古有黄道周,今有谷文昌”,国家领导人把黄道周与谷文昌相提并论,可见,黄道周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
黄道周具有无我的爱国精神、无私的廉政精神、忘我的拼搏精神,他傲于公卿,却礼于下人,他的一生就是个传奇故事,他的学术专着可以让我们终生研讨,他的诗词文章可以让我们反复研读,他留下的墨宝可以让我们不断赏鉴。
同样,把黄道周文化打造成旅游线路不能局限于黄道周本身,而应以他为主轴,以明清文化为依托,以他的出生地为主景,告诉游客到底是什么样“灵地”,才能出黄道周这样的“人杰”?
黄道周出生在铜山古城内的顶街,明清时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就这一条街,长不过数百米,从明嘉靖到明末,不到百年,就出了12位进士。顶街通往古嵝山上的巷子都很美,都有很有意思的名字,比如狮高乳、七曲巷等等,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可惜,这些旅游资源都还没有被挖掘。
因此,我们可以黄道周文化为主轴,结合东山本地的民俗,打造道周文化一条街,建议如下:
(一)出道周文化一系列丛书,特别是普及本,让人们了解道周这个人。
(二)拍道周系列影视作品,借提高道周的影响力,来提高东山的知名度。
(三)举办与道周有关的书画巡展,邀请全国的油画家来东山来画道周的历史事迹,赴台巡展交流。
(四)把现有的黄道周纪念馆、故居重新整合。道周是民族英雄,可以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周是大书法家,可以建立一个文化创意园;道周是大教育家,可以建一个古代书院,模拟古代讲学和礼仪。让游客不仅仅只是看看听听而已,还可以感受文化体验,学习历史知识。
(五)打造道周文化系列产品,开发一些道周文化的伴手礼。比如,Q版卡通人物塑像,书法绘画书籍,他爱吃的食物,他发明的“天方盘”的模型,他的书法折扇等等。
(六)以顶街为载体,结合闽南民俗文化,让外地游客体验感受东山人怎么过民俗节日,还能教游客做一些闽南特色的食品,比如“红龟、发粿”等,让游客感受民俗文化和体验。
(七)巷子沿街的第一间统一为卖民俗食品、产品的店面,巷子通往山上的房子开发改造为民宿。让游客住在山上,可以看海,看星空。
(八)把黄道周在崇祯六年带徐霞客走过的地方作为名胜古迹,把黄道周书法做成摩崖石刻。
相关景点:黄道周纪念馆、黄道周故居、黄氏家庙、东门屿、九仙山、顶街、羊角山、湖塘村、康美村。
道周文化还可以与漳浦(黄道周纪念馆、黄道周公园)、龙海(蔡板村)、漳州(榕坛书院、邺山书院),甚至杭州(大涤书院)、南京(殉国地)相接合,沿着黄道周的生活轨迹,打造一条黄道周文化旅游线路。
五、对台文化
东山作为大陆与台湾最重要的跳板,跟台湾有最多渊源。郑成功从东山出征收复台湾,清政府为阻断大院对台湾的支援对东山等沿海地区实行迁界,施琅率军从东山出征统一台湾。统一后,清政府从东山等地方征兵卫戍台湾。1950年国民党败退,抓了许多东山青壮男子去台湾当兵。1953年国民党反攻大陆,目标就是东山。台湾有许多亲人在东山,东山也有许多亲人在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放行老兵回大陆探亲,来东山的最多。改革开放初期,帮助东山经济发展的,主要也是台资企业。东山与台湾之间血缘、亲缘、地缘的融合,不可分割。东山历史很大成份就是对台史,在对台关系和对台文化上,东山的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官方往来可能会随着两岸形势而变,但民间往来一定会越来越密切,这也是台湾当局阻止不了的,因此,做好东山的对台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还有利于统战工作。
相关景点:东山关帝庙、铜山古城、大有街、水寨大山、郑成功出征地、施琅出征地、戍台官兵墓、朝圣楼。
六、讨海文化
在东山人口中,出海捕鱼不叫打渔,叫讨海!意思是向大海乞讨口饭吃。这种叫法非常形象,既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深含无奈。在大海里捕鱼作业,先得看大自然的心情,时有顷刻间,风浪一来,船一翻,整条船一家人都没了。出海营生实际就是拿着命向大海讨生活,所以叫“讨海”。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海上作业的风险仍旧不小,而在没有气象预报的木帆船时代,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东山人非常敬畏大海,也非常敬畏生命,还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只要出海,一旦发现尸骸,无论是海漂还是捕捞物,都要放下手中活,把尸骸运回来好好安葬。东山有几座“万福公”庙,就是专门收留这些不明尸骸,供人朝拜,香火还很旺。有一次渔民捡到一具洋人的尸骸,还专门建了一座“番公庙”安置,至今犹存,香火不断。
这是东山特有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人道文化。如果能好好打造,建一条特别的海洋旅游线路,旨在教育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传承传统文化的旅游线路,也算是种创新。
另外,对大自然的敬畏还体现在妈祖文化信仰上,东山大大小小也有数十座妈祖庙。
相关景点:铜山天后宫、宫前天后宫、大沃万福公庙、南门万福公庙、北门万福公庙、戍台官兵墓。
七、滨海风情
我们把本岛的文化打造成旅游线路的同时,还要有机融入岛上特有的滨海渔家风情。北回归线穿过东山,东海和南海交汇于此,有一百多公里的美丽沙滩,周边有六十多个小岛屿。台湾海峡在一万年前是陆地,后来海平面上升才形成了台湾海峡,海峡下是东山大陆架。由于大陆架的存在,两侧洋流沿坡而上,带起浮游生物,引来鱼虾蟹前来生殖繁衍,所以长得特肥。因此,东山海产丰富、肉质鲜美,远非其他地方可比,水产行业目前仍然东山的支柱产业。而汉子出海捕鱼,回船渔姑晒网,海上落日,余霞满天,在游客看来,那就是最美的风景,最好的旅游体验。
我们的旅游模式不能仅停留在滨海观光、休闲度假。还可以开辟海上乐园,可以游泳、冲浪、捕鱼、海滩拉山网;可以建环岛邮轮,带客人看海上日出、日落,看海上动物园,登鱼骨沙洲,可以在邮轮上品茶、喝咖啡、K歌、开派对;可以建海水温泉中心,建活海鲜吃货一条街;可以登高望海,临风暮吟,出海垂钓等等……总之,让旅客来了,有的玩,放开玩,玩得舒心,玩得有意思,吃得又爽,这样才能留住人和钱。
由于拥有独特的滨海风光,东山还是一个“天然影棚”,《海霞》《西游记》《谷文昌》《左耳》等40多部影视剧曾在这里拍摄外景。因为一部《左耳》,这十来年就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旅游观光。因此,对此被拍过的外景,应该加以保护、整理、标明和引导,让影迷到了那里有种似曾相识,回到电影之中的感觉。择地建一座海景影视城,那东山的旅游格局必然完全不同。
相关景点:南门湾、马銮湾景区、金銮湾景区、苏峰山景区、乌礁湾、岩雅村、沃角村、宫前村、东门屿、马鞍屿、鱼骨沙洲、下西坑。
以上的旅游文化风情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多面交叉的,可以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旅游线路,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感觉像是在休闲度假,而且处处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情怀,具有那样的旅游模式,我们东山岛才算真正迈向国际旅游海岛!
⑺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康美镇康美村邮编是什么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康美镇康美村邮编是362332
⑻ 马驹桥到三台三村康美超市怎么走
乘坐公交-通12路或者542路再转地铁亦庄线此路线最佳,或打车。
还有以下出行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第一种和第三种出行方式是24小时都是可乘坐的以外,其它三种晚间有停运状态。
1、通12路/542路?→?地铁亦庄线1小时10分钟17.9公里步行2.1公里。
2、976路/927路?→?地铁亦庄线?1小时16分钟17.7公里步行2.5公里。
?3、专96路?→?地铁亦庄线1小时20分钟18.9公里步行2.1公里。
4、821路?1小时33分钟17.5公里步行3.0公里。
5、专96路?→?821路?1小时35分钟18.6公里步行2.1公里。
⑼ “康美村部”英语怎么说“康美市场”英语怎么说
康美村部 Kangmei Village Halls
康美市场 Kangmei Market
注释:
Village halls 村部
参考:
http://www..com/s?tn=monline_dg&ie=gb2312&bs=%B4%E5%B2%BF+village&sr=&z=&cl=3&f=8&wd=Village+halls+%B4%E5%B2%BF+&ct=0
⑽ 广东省陆丰市甲西镇有多少个村
截至2020年,甲西镇辖濠头村、新寨村、上堆村、博社村、西山村、海甲村、鹿栏村、新青村、双塘村、张厝村、范袁村、创新村、北池村、天湖村、大陂村、衡山村、横美村、客楼村、欧华村、康美村、政坑村、渔池村 、下冷村、新饶村等64个自然村。
甲西镇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东南部,鳌江下游南岸,东邻甲子镇,西接南塘镇,北与惠来县隔江相望,西河与鳌江从镇南北两侧通过。处于深圳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腹地。南临南海,毗邻港澳,海岸线长约11公里。
(10)康美村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1、陆丰市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陆丰市有20个镇(东海镇、城东镇、河西镇、甲子镇、大安镇、八万镇、陂洋镇、博美镇、南塘镇、甲东镇、湖东镇、碣石镇、金厢镇、潭西镇、桥冲镇、甲西镇、上英镇、西南镇、内湖镇、河东镇)以及华侨管理区、铜锣湖农场、星都经济开发试验区、大安农场、罗经嶂林场、湖东林场、东海岸林场、红岭林场、畜牧果林场。市委、市政府驻东海镇。
2、陆丰市地理位置
陆丰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碣石湾畔,位于东经115.25°-116.13°、北纬22.45°-23.09°之间。北面和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及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毗邻港澳,介于深圳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距离广州300公里、深圳150公里、汕头140公里,水路距香港105海里、广州205海里、汕头98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