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昌府有多少人口
❶ 在古代如果有座城池占地达到12000公顷,那住多少人守军要多少人粮田要多少亩够养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地方不一样,人口也不同啊,但是你这个12000公顷换算过来相当于120平方千米,古代没有过这么大的城池。也就是大概两个北京城那么大。北京明朝的军队大概是十万,那就是说你这个城军队20万,人口大概是1:20有左右(当然是重镇)大概人口应该在800万,,两天人均4亩左右,换算出来大概是3200万亩。
下面的是标准古代城墙的面积,你可以参考一下,
古代的一个城池占地面积具体有多大没有统一标准。
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不同,一般城市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县城(北方的县城,别比南方的顺德等地。)
一般而言,随着时代向后推移,城池面积有所扩大。但也有例外,如西安城唐代面积84平方公里(古代最大的城池),约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面积;而在明代面积仅11平方公里,相当于现代较大的县面积或较小的县级市面积。同时城池面积大小还与一国的国力强弱有关。
春秋战国时的小诸侯国都城面积很多不到1平方公里,只及乡镇大小。大诸侯国,如楚国首都纪南城,面积可达16平方公里,相当于县级市面积。
到汉代,首都长安城面积达36平方公里,相当于小的地级市面积。
三国南北朝的城池面积较汉代普遍有所缩小。
隋唐时期城市面积明显扩大。
宋代城池面积较盛唐一般略缩小。首都开封面积50多平方公里。
以清代城池为例:平遥县,面积2.25平方公里,在当时的县中属于较大的,比今天大多数县城小,但又比镇略大。
武昌府,面积7.26平方公里,在当时属省会,相当于普通县的面积。
首都北京城,面积62平方公里,相当于地级市面积。
❷ 湖广填四川
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
湖广行中书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元朝时直属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曾被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
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称谓有“湖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襄阳府、宝庆府、郧阳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 )。
明代分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着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干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着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干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着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干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着,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着《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着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着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干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着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着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政府采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着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❸ 武昌县的区域简介
位置面积武昌县位于长江中游东南岸,地处东经114º01’~114º35’、北纬29º58’~30º32’。其东北与鄂州市毗连,东南与大冶县接壤,南与咸宁市相邻,西南与嘉鱼县交界,北与武汉市洪山区相靠,西北隔长江与汉阳县和汉南区相望。县境东西宽54.17公里,南北长83.2公里,总面积2008.98平方公里。县治纸坊镇。 一,武昌县在周代属楚,秦属南郡。前201年设置江夏郡,设沙羡县,治涂口(现在的江夏区金口街道)。378年改汝南县。581年改江夏县,589年改治郢城(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1912年置武昌县,隶属于江汉道,1930年改隶湖北省第一专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傅家坡设立武昌县人民政府,隶属于大冶专区。1952年改由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11月,武昌县划归武汉市,1960年县政府迁往纸坊镇。1961年4月,又将其划归孝感专区,1965年划归咸宁专区。1975年11月,武昌县再次划归武汉市,成为武汉市的郊县之一。1995年撤县建区,成立武汉市江夏区。
二,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221年)自公安迁来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为武昌郡治。故治在今鄂州市市区。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后属隶属鄂州。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因该名与鄂州的武昌军雷同,遂取“玉宝寿昌”之文,次年改名为寿昌军,领治武昌县。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直隶武昌军节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寿昌军改名武昌散府,隶属鄂州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称武昌路,西移的“武昌”之名由军事建制名称变成了行政区划名称。此时,武昌县隶属于湖北道武昌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县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县属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民国2年(1913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而武昌县却改名为寿昌县。 建置沿革周代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沙羡县,治涂口(今金口),为建县之始,属江夏郡。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析沙羡县西南境置蒲圻县。吴太平二年(257年)沙羡侯降魏,沙羡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沙羡县,属荆州。东晋初,中原战乱不已,豫州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乱,流寓江南,咸和年间在沙羡县治涂口北侨置汝南郡,后降为县。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沙羡县为汝南县,仍治涂口,属江夏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县治迁至郢城(今武昌),郢城亦为州治。此后,县名县治至清末未再变。其间,唐时江夏县先后隶鄂州、江夏郡和武昌郡,宋、元、明,清属鄂州、武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隶湖北省江汉道。1927年废道,直属湖北省。1932年隶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武昌沦陷期间,1939年5月10日,国民政府在县南积善乡设敌后武昌县政府,隶鄂南行政专署。1942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县南设咸武鄂政务委员会,在县北设武鄂政务委员会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9月,武昌县政府迁回武昌城区,属第一行政专署。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6月10日,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城区成立,隶大冶专区。1952年改隶孝感专区。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次年县治迁至纸坊镇。1961年4月复划归孝感专区。1965年改隶咸宁专区。1975年11月又复归武汉市。 行政区划1949年6月,全县划为7个区:即纸坊、青山、豹獬、五里界、金口、安山、山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体制,全县设红旗、金水、同力、东风、卫星、锦绣6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下辖管理区31个。1959年增设金口镇人民公社。
1983年1月撤社建乡,至1985年共设20个乡,即大桥、郑店、宁港、段岭庙、土地堂、金水、范湖、法泗、安山、河垴坊、山坡、贺站、保福、湖泗、舒安、大屋陈、五里界、流芳、豹獬、龙泉;设3个镇,即纸坊、金口、乌龙泉。乡镇下辖村民委员会330个。
人口民族1949年武昌县人口为23.69万人。新中国建立后三次人口普查:1953年全县人口38.08万人(包括武汉市青山区、洪山区等地数);1964年全县人口为35.35万人,比1953年增长31%,年均增长率为27‰;1982年全县人口为50.76万人,比1964年增加15.42万人,增长43.6%,年均增长率为24‰。1985年全县人口为52.73万人,比上年净增836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2%,非农业人口占19.8%。
新中国建立后,武昌县出现两次人口出生高峰,第一次是1955~1957年,年均出生率为37.85‰,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7.99‰,其中1955年出生率最高,达32.56‰;第二次是1961~1971年,年均出生率为36.19‰,年均净增率高达33.93‰。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为进一步节制人口增长,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控制第二胎,禁止多胎,全县人口出生率和净增率均逐年降低。1971~1985年的15年间,平均出生率降为19.1‰,年净增率为12.7‰。
由、于各区、乡的自然条件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差异以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县境人口密度分布城镇和乡村相差甚远,城镇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乡村,1953年城镇人口密度比农村高3.9倍,1982年高达6.4倍。全县人口密度1982年平均每平方公里253人,1985年为262.5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1.3‰。
武昌县的少数民族有回、苗、侗、壮、土家、满族等16个,共542人。 地质武昌县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地质特点是以原古生界为基底,自震旦纪以来,长期接受沉积,地层发育极为良好。上述沉积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以后多为陆相沉积,早白垩世地层则以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第四系为近代河湖相沉积及坡积残积物。
地质结构主要是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产物,褶皱和断裂发育,岩浆活动有一定表现。北部的古生代及早、中三叠纪地层形成紧密线状褶纹、断裂与地层走向的关系,分为三组:即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的走向断层,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斜断层,区域性的梁子湖断层呈北东一南西方向通过县境东侧。
地貌武昌县境为鄂南幕阜丘陵向江汉冲积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地势南北狭长微倾;东西北依湖滨江,以垅岗平原为主要地貌类型;中部及东北部地形较高;东南部和北部属低山丘陵;西部既有孤山独岭,也有低湖平原;东北部和中部有成片的东西走向的残丘。全境湖泊众多,小河港汊注入各大湖。
山脉县境各山南面承接鄂南幕阜山系向北蜿蜒,以郑店与乌龙泉连界的个字山为主,向三方呈个字形伸延。个字山北为八分山,其西北为神山、金冈山、天光山等;其东南为马鞍山、仙人山、天子山、石山、浮山等;其东迤北为青龙山、狮子山、锦绣山、凤凰山、二龙山、丁姑山、黄龙山等。其中以八分山为最高,海拔272.5米,总面积O.8平方公里;其次为二龙山之龙泉山,海拔232.5米;丁姑山海拔200米以上;其余浮山、荷花山、灵山、马鞍山、东岳山、云井山、鸽子山、将军山、神山、长岭山、金鸡山、鹿泉山、朱皮山、香炉山、扁担山、风灯山和石山等均在200米以下。 水系县境西北濒临长江,东、北、西南三面环湖,有金水贯串其间,形成江湖环抱之势;又因全县地势南北狭长而东西倾斜,水系呈离心扇形。按自然出江口划分:金水出金口入江,梁子湖水出樊口,汤逊湖水出武泰闸。此3个水系包括诸多港汊、塘堰和湖?白,整个水域面积达10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5.46%;其中水域面积75万余亩,占总面积的24.92%。
长江自西南而来,从四邑公堤上沙袱入境,由武金堤下横堤处出境,流程31.5公里,年过境水量达6600亿立方米。
金水从咸宁县入境,穿过斧头湖、白泥湖、上涉湖、团墩湖、西凉湖、玉门湖、鲁湖、后湖通过金水闸由金口出江,共流贯法泗、范湖、金水3乡。金水在县境内流程为42公里,年过境水量多年为120.6亿立方米。
东境有与鄂州市共界的梁子湖水系,其中有舒安湖、大沟湖,西有山坡湖,北过梁子镇有牛山湖、豹湃湖,再由长港经樊口闸注江;县北有汤逊湖、青菱湖、黄家湖沟通巡司河,由武泰闸出江。
土壤县境土壤按照形成的特点,分为红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湖土、水稻土6个土类、13个亚类、35个土属、93个土种。
县西部由长江、金水冲积而成的平原区,母质主要为石灰性冲积物,多为湖土;其北部垅岗平原区,主要分布黄棕壤和湖土;中部低丘垅岗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成土母质较为复杂,主要分布有红壤和其他岩成土类;南部垅岗平原集中分布红壤;西部则以湖土为主。
水稻土是县境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52.24%,各乡镇均有分布。
县内垅岗地区,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粘土。其土壤分布:岗顶为死红土,岗面为红土、面红土和黄土,上螃为淹育型水稻土,垅口、湖汉为沼泽型水稻土。
中部以八分山、鸽子山为主体的两条断续带山脉,其土壤分布由上而下分别为重、中、轻砾石红土或薄层、中层、厚层棕红土,坡脚平缓地带为红砂土、黄砂泥土。 气候武昌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交替明显,严冬酷暑时间短,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6.7~17.0℃。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9~29.5℃,极端最高气温40.1~40.3℃;一月最冷,平均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一12.4至一15.3℃,极端气温具有年际变化和地区差异的特点。常年平均降水量1200~135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1969年为最多年份,达1862.5毫米;1963年为最少年份,仅889.2毫米。春夏两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4%,秋冬两季仅占26%。
县境无霜期长,常年初霜日在11月21~28日,终霜日在3月9~17日,平均无霜期253~262日。1973年最长为295日,1969年最短为226日。初雪期历年一般在1月中旬,最早的在12月下旬(1985年),最迟的在2月下旬(1969年)。
境内冬季以北风、东北风最多,夏季以南风、西南风为多,春季则是东北风、西南风和东南风交替,秋季偏北风为多。多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最大时为3.2米/秒(4月),最小时为2.6米/秒(10月)。1959~1981年共出现大风100次,其中1980年4月13日的最大风速达19米/秒。
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4.9小时,平均每天5.4小时。其中1978年为最多年份,日照时数为2233.7小时;1980年为最少年份,日照时数为1719小时。 主要气候灾害有洪涝、干旱、强寒潮、冰雹和龙卷风,其中洪涝是导致农业生产不稳不高的主要灾害。1924~1935年,武昌与咸宁、嘉鱼、蒲圻3县江堤共溃决5次。1931年全部溃崩,受灾人数达20万,受灾面积达466平方公里。据1959~1980年统计:全县共发生洪涝16~18次,平均两年一遇,全县性大旱10次,亦是两年一遇。
沿湖滨江地区一般3~5年有一次龙卷风。1960年2月4日,7~9级大风持续70分钟,并伴有雷、电、冰雹,致使湖泗、祝祠、分水等地受灾。此后,1973~1983年出现大风灾5次,平均两年一遇。
资源土地资源有农用面积236.76万亩,其中耕地126.01万亩(水田75.2万亩、旱田50.4万亩、菜地0.4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82%,人平2.50亩;山林面积35.66万亩(林地24.83万亩、园地5.08万亩、荒地荒石山5.7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1.83%,人平0.71亩;水域面积75.09万亩(江河2.1万亩,湖泊61.68万亩,塘堰8.67万亩,鱼池1:56万亩,水库1·08万亩),人平1.94亩;其他面积64.5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1.43%。 矿物资源有石灰石、建筑石、石膏、白云石、陶土、煤、矽石、耐火材料、钨、铁、磷等矿藏13种。其中黄铁矿位于乌龙泉东部,构造位置属沈家湾背斜的南翼,平均厚0.77米,以富矿集中为特点,矿质品位好;煤矿以县境北流芳岭一带发育最好,县南含煤地层厚307~611米,马鞍山煤矿有近百年采矿史;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砂岩、膨润土、粘土岩和石膏等非金属矿,均质佳量多,有规模开采的价值。
境内森林植被具有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宜林山地共计44.8万余亩,原始森林早被人工培育的灌木、草本群落所代替,仅在丘陵岗地和村落附近保存有乡土树种。1985年,全县有森林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0.63%;各类树木约250余种;尚有多种水生维管植物和332种药用植物。
境内水产资源丰富。1985年水域面积为75万亩,江河湖泊有鱼类百种以上,人工放养的有青、鲩、鲢、鳙、鳊、鲤、鲫鱼等;介甲鱼类有甲鱼、乌龟、河蚌,产于汤逊湖、鲁湖、上涉湖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均是培育珍珠的较好母贝;常见水禽有獐鸡、谷鸭、八鸭等;水生植物有莲藕、菱角、茭笋、芡实等。1980年收购芡实米出口6.5万余公斤,1982年出口15万余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