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损失多少人口
‘壹’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力大损,为何还能击败三大帝国
“安史之乱”确实令唐朝盛世终结,国力大损,短短数年时间,人口户数从890万户、5300万人,锐减到190万户,1700万人,此前几代明君良将百年扩张所得疆土,也在胡族侵攻下丢失大半。
然而,之后经历百年苦战,唐朝仍能灭回纥、破吐蕃、败南诏,将三大劲敌尽数从东亚大陆的争霸战争中淘汰出局,收复河西、陇右大片疆土,最终版图竟仍然能超过宋朝最鼎盛时期。虽然肯定不及唐朝中前期称霸亚洲、所向无敌的赫赫武功,依旧是无可争议的亚洲第一强国。
公元866年,唐朝版图,维持到黄巢起义为止:
南诏夺取交趾,获得出海口的梦想破灭,更因多次战争中,被唐朝覆军杀将,军力和物力折损惨重,其国力空虚,最后窘迫到了15岁以下的幼童被迫从军,国内完全依靠妇女耕种的地步,不得不向唐朝屈词请和,再难为患。
这也导致南诏贵族严重不满,王室大权旁落,终于由汉人大臣郑买嗣夺取其政权,并将南诏王族八百余人,尽数斩杀,毁其王陵,剖棺戳尸,是为天道好还!
‘贰’ 按史书考证,安史之乱8年唐朝死了4千万人,可信度高吗
我觉得这个可信度不高,因为当时的唐朝经历了开元盛世,非常的繁华,国富民强,但是这并不代表那个时候就有超过五千万的百姓。有记录说这场战争导致唐朝直接损失了五分之三的人口,我觉得这样还是有可能的。
剧照
而且对于古代的人口统计,他们的方法也是极其简单的,都是按家庭计算的,经常听说的十万大军并不是真的有十万个人,听闻一个队如果是三十个人组成的,只要一个队有一个人那也算一个队。这样的话对于一个家庭,正常五个人可是由于有的家庭特殊只要一两个那么也按五个人算了,这种方法统计下来,人口肯定是比实际的多的,但是如果当时的唐朝真的有六七千万人,那么死了四千万这种说法也是成立的。
‘叁’ 安史之乱让大唐损失了多啊人口,当时唐朝多少人口
这个不好统计啊,比如一个城本来有5000军队,叛军20000来攻,守将一看情形不对,立马从平民里征召3000新军,然后击退叛军,自己伤亡3000,俘获叛军6000,这个怎么算?还有很多墙头草,一看叛军势大立马投降,后面又马上反正,再回来,还有很多说歼敌多少多少,其实很多人只是被打散了,跑了,有的可能又会回去
‘肆’ 为什么唐玄宗带来安史之乱、唐朝50%人口死、祸害中华450年
我认为不能把“安史之乱”的责任一味地推到唐玄宗身上。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决定的,我想从唐朝政治、科举、经济、军事制度的发展简要的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唐朝政治制度的发展
唐朝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省六部一台”的制度。先说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主发令,政府的一切最高命令皆有中书省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叫做“敕”,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设中书侍郎(副长官)、中书舍人(拟撰诏书)等职位;门下省主诏令覆核,行封驳事,政府每一个命令必须门下省付署才能正式生效。门下省长官为侍中,设侍郎(副长官)、给事中(办事员);尚书省为执行机构,负责政策的具体落实,设吏、兵、户、工、刑、礼六部,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因唐太宗登基前做过尚书令,故此职位常虚悬其缺,改设左右仆射(副长官)。武则天时期把中书省改为“风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一台为御史台,为独立监察机构,不属三省,其具体职责稍后做介绍。
唐朝地方政府分为州、县两级。唐玄宗时,全国有358个州、1573个县,州长官为刺史,县长官为县令。唐朝时,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皆由中央分发,故地方官升迁的机会不大,于是在官吏中渐分清浊,影响行政实际效力极大。
唐初实行“府兵”制。府兵有自己的耕地,在武装集团里开展生产,寓农于兵,全兵皆农,不要国家一文钱,一粒米给养,一面保卫国家,一面还自立生产。但后来府兵制度也失败了,怎样失败的呢?这也不是当时人不要此制度,而实由于人事颓废所导致。一是各地府兵要到中央轮值宿卫,久而久之士兵变成了官宦世家不要钱的苦工,受人贱视,下次就逃亡规避了。二是士兵阵亡抚恤不及时。玄宗时期政府松懈疏慢,军队士卒死亡,其家属得不到政府及时抚恤,人心渐失。三是军人虽有勋位荣誉,但无社会地位,兵员逐渐枯竭,政府有钱临时买外国人当兵,这就是“募兵制”。安禄山、史思明就是募来的外国人,逐步成为边疆大吏,寄付国防重任。募来的兵只知有节度使不知有皇上,更没有民族认同感,只要给钱就敢造反。
唐玄宗虽缔造了开元盛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弊端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安史之乱”也是必然中的偶然,只是爆发的时间问题了,可悲的是让唐玄宗李隆基赶上了。
‘伍’ 求安史之乱前后中国人口
一、安史之乱前后人口数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也就是公历760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同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相比,当时人口损失大致也就是3600万这个数字。户数损失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达67.9%。
二、(5)大唐损失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唐朝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开始,安史之乱前后持续达八年之久,是中国自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又一次大规模动乱局面。
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很长,波及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等当时的人口稠密地区。长时间的动乱,叛军所到之处,百姓也都遭殃,再加上连年征战,物资短缺。广大百姓都处在流离失所中,饥荒、疾病以及自然灾害让死亡率大大提升。
各个力量为了扩大势力,都强行征召民夫,像杜甫的《石壕吏》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整个北方都处在一片动荡之中,《旧唐书》中记载“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中国唐王朝的内乱,同时也夹杂这唐王朝同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为了应对国内的叛乱,西北的军队大都调度到内地平乱。造成西北防守空虚,吐蕃趁虚而入,侵犯唐朝河西陇右地区。
吐蕃军队不仅大肆杀掠百姓,抢夺财物,而且大量掳掠人口为奴,造成河西一带很多地方变成空城。当时西南地区的南诏也同样蠢蠢欲动,和唐朝发生多次战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疆域范围也明显缩小,西域地区的统治被吐蕃霸占,同时丧失了河西陇右。
三、参考资料
《通典》卷七 食货七
‘陆’ 从5000万缩减到1500万的唐朝百姓都去哪了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朝代,从建立到灭亡总共只维持了23年时间。因此,后世许多历史资料就把隋朝和唐朝合称为隋唐时期,其中重点自然是唐朝了,隋朝只是作为大唐盛世的一个过渡和铺垫。不过,事实上隋朝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强大得多。唐朝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站在了隋朝的“肩膀”上。
事实上,造成隋末唐初人口锐减的情况,不是因为战乱死了那么多人,而是唐朝初年行政效率低下,人口统计粗略。很多百姓不报户籍,也就可以因此逃税。当大量财富留在民间,使得民间经济活力大大提升,所以就有了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不过,百姓大量逃税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国家没钱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皇帝将部分原本属于国家掌控的财政大权下放给官员们,让他们自负盈亏。官员们拥有了财政上的自主权,那就可以想着法子捞钱,结果自然造成吏治腐败情况的出现。更要命的是,从唐朝中期开始,许多封疆大吏由于掌握了当地的财政收入,所以就大量私募兵员。结果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终于爆发了着名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柒’ 唐朝灭亡前夕有多惨烈发生哪些事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末年,唐懿宗时期发生了庞勋起义,吹起了埋葬唐王朝的悲歌,持续一年多时间,导致了数十万人的丧生,紧随其后发生的王仙芝的起义,持续了三年时间,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同样导致了数十万人的丧生。
而后来发生的黄巢起义则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持续了9年时间,转战大半个中国,黄巢曾短暂攻入唐朝都城长安并称帝,并血洗长安,黄巢还曾每天屠杀数千人,只因为饥荒而把人当成粮食,黄巢起义造成的后果比庞勋起义和王仙芝起义加在一起还要严重数倍。
然后唐朝的灾难还没完,曾经是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投靠唐朝之后,摇身一变成为唐朝的节度使,并一步一步篡夺了唐朝的江山,朱温派人杀死了唐昭宗,还杀死了唐昭宗后宫的夫人、昭仪数人,唐昭宗的9个儿子也被杀死,还杀死了以裴枢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尸体被投入黄河,朱温称帝后,还杀死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
一、庞勋起义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就进入了衰弱期,虽然之后有唐宪宗李纯的“元和中兴”与唐武宗李炎的“会昌中兴”以及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治”,然而三次小治世也没能拯救垂死挣扎的大唐王朝,到了唐懿宗时期,爆发庞勋起义。
五、朝廷内部宦官专权
唐朝晚期,不仅仅要面对持续不断的农民大起义,以及内部权臣(节度使)的独立壮大,在朝廷内部,皇帝还面临宦官势力的打压,唐朝的宦官势力非常强大,大多数时期宦官手握兵权,有罢免皇帝的权力。
唐肃宗时期,就有宦官李辅国专权了,到了唐德宗后期,皇帝不相信朝臣,反而相信宦官,又开始重用宦官,让宦官掌控京城禁军,唐德宗去世后,唐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开始改革,但被宦官与太子李纯联合反对,唐顺宗被逼让位于太子。
唐顺宗去世后,其长子李纯被宦官刘贞亮等人拥立为帝,是为唐宪宗,只是唐宪宗很有才能,当上皇帝后,重用贤人,打击宦官权力,一度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小治世。
唐宪宗晚年,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在得到太子李宥的支持后,暗杀了唐宪宗,并拥立太子李宥为帝,这就是唐穆宗,后改名为李恒。
唐文宗时期,重用朝臣李训、郑注等人,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结果事情败露,反而被宦官所软禁,31岁时郁郁而终,随后,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拥立唐文宗的弟弟李炎为帝,李炎就是唐武宗。
唐武宗去世后,宦官马元贽拥立唐穆宗李恒的弟弟李忱为帝,李忱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去世后,宦官王宗实拥立李漼为帝,这就是唐懿宗,唐懿宗去世后,宦官田令孜拥立唐懿宗李漼的第5个儿子李儇为帝,这就是唐僖宗。
唐僖宗去世后,宦官杨复恭拥立李晔为帝,这就是唐昭宗,此时的唐朝已经处于灭亡的前夕了,宦官势力到了这个时候也在一系列的战乱中损失殆尽,连皇帝身边的禁军都打完了,宦官的权势也就消失了,基本上被朱温所消灭,朱温由此控制了朝政。
但从整个唐朝中后期来看,宦官掌控的权势非常大,大到可以废立皇帝,决定皇帝的生死了,并且宦官还掌控京城的禁军,插手朝政与兵权,成为一股尾不大掉的政治势力,应该说唐朝的灭亡也有宦官的原因,在诸多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晚期的唐朝注定有多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