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中国有多少蛇

中国有多少蛇

发布时间: 2022-12-20 03:34:20

① 中国有多少种蛇

根据统计,我国已记录有蛇204种及27亚种,毒蛇58种及12亚种,分别占世界蛇类与毒蛇的10%。
蛇的分布地区是依种类不同而各异。从我国蛇类的分布状况来看,古北界蛇类的种类数量较少,仅有4科41~85种5亚种。其中绝大多数,即:3科33属60种4亚种对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而只分布在古北界的仅有3科14属25种1亚种。
在这25种1亚种中,珠光蛇、喜山过树蛇、南峰锦蛇、平头腹链蛇、黑带小头蛇、温泉蛇、山坭蛇、小头坭蛇、墨脱竹叶青、察隅烙铁头、西藏竹叶青只在西藏有见,草原蝰、花脊游蛇、水游蛇、棋斑游蛇仅分布在新疆,宁陕小头蛇分布在陕西,蛇岛蝮只在辽宁的蛇岛上。余下的3科6属8种中,除了团花锦蛇、中介蝮和岩栖蝮分布在此界6~9个省区外,剩下的仅在本界2~4个省区有见。
从古北界范围内各省区的情况来看,蛇的分布状况多寡不一,相差相当悬殊。如青海省仅有白条锦蛇、虎斑颈槽蛇、中介蝮和高原蝮4种;宁夏只有6种,即:东方沙蟒、花条蛇、白条锦蛇、虎斑颈槽蛇、高原蝮和中介蝮。西藏地区是古北界蛇类分布最多的省区,有蛇36种及亚种;甘肃35种;陕西31种;河南18种;辽宁17种;其余省区均分布有10—14种之间。
我国南方隶属于东洋界,这里蛇类分布数量较多,约占我国蛇类总种数的88%,共8科58属179种26亚种。仅分布在此界的为8科50属119种22亚种,是仅分布在古北界蛇类的5.4倍。在141种及亚种中,仅分布在一个省区的特有种为67种(表2)。余下的74种及亚种,有17种及亚种各分布在两个省区,有12种及亚种各分布在三个省区,余下的45种及亚种各分布在四个以上省区。
从东洋界范围内各省区的情况来看,蛇的种类普遍较多,即使是蛇类种类最少的上海市,也分布有12种及亚种。云南是我国蛇类种类最多的省份,有蛇100种。
从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的3科33属60种4亚种来看,赤链蛇、王锦蛇、白条锦蛇、玉斑锦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翠青蛇、虎斑颈槽腹链蛇、华游蛇、黑头剑蛇、乌梢蛇、竹叶青都分布在15个省区以上,其中赤链蛇分布广达23个省区。黑脊蛇、钝尾两头蛇、黄脊游蛇、黑背白环蛇、细白环蛇、锈链颈槽腹链蛇、小头蛇、鼠标蛇、白头蝰、短尾蝮、菜花原矛头腹和华东山烙铁头分布在9~14个省区。
从毒蛇的状况来看,游蛇科仅花条蛇一种只分布在古北界的宁夏、新疆和甘肃。其余5属11种1亚种,除西藏分布有绿瘦蛇和紫沙蛇外,均在东洋界多个省区有分布。水蛇属4种,全部分布在东洋界的一些省区。海蛇16种,主要分布在东洋界沿海的省区。古北界沿海省份的辽宁省,分布有半环扁尾海蛇、青环海蛇和海蝰;山东省分布有青灰海蛇、青环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长吻海蛇。
眼镜蛇科和蝰科均为陆生剧毒毒蛇,对人类危害严重,但同样也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眼镜蛇科毒蛇共13属23种3亚种,除海蛇16种外,古北界中,仅西藏分布有丽纹蛇、孟加拉眼镜蛇和眼镜王蛇。这26种及亚种在东洋界均有分布,其中金环蛇、银环蛇、福建丽纹蛇、丽纹蛇、舟山眼镜蛇、孟加拉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分布在3~14个省区不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蛇类。

蝰科蛇8属23种8亚种,其中台湾蝰蛇、台湾竹叶青、台湾山烙铁头只在台湾有见;墨脱竹叶青、察隅烙铁头、西藏竹叶青仅见于西藏;雪山高原蝮见于云南;草原蝰见于新疆;蛇岛蝮只在辽宁的蛇岛;极北蝰分布新疆与吉林;山烙铁头、云南竹叶青和乡城竹叶青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分布范围比较狭窄。白头蝰、短尾蝮、中介蝮、岩栖蝮、白唇竹叶青、竹叶青、原矛头蝮、尖吻蝮等10种及亚种虽分布范围较广,也仅见于4~14个省区。本科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蛇类。
从全国各省区的情况来看,毒蛇分布状况相差悬殊,北京、河南、河北和天津四省市各自仅有1种毒蛇;山西、黑龙江、青海和上海四省市也各自仅见2种。云南、海南、台湾、广西、广东、福建六个省区毒蛇种类较多,毒蛇种类均在22种及亚种以上,福建省和台湾是我国毒蛇种类最多的两个省份,各有30种及亚种。澳门特别行政区蛇类分布状况暂时没有统计数据,但并不说明该特区无蛇类分布

② 中国有多少蛇类

蛇类动物是动物界中的一个大家族,也是爬行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类。目前已发现世界上约有蛇类近3000种。
我国蛇类资源比较丰富,也是产蛇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诸省区,长江以北蛇较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约有蛇219种,其中毒蛇类约有50多种,包括16种海蛇(均为剧毒蛇),陆地产剧毒蛇10多种,其余为无毒蛇。从总体来看,还是以无毒蛇种类居多。

③ 蛇有几种,我国有多少种。

蛇的种类太多..而且名字也很多..给你你也看不完...以知的无毒蛇有2000多种..毒蛇600多种.给你点具体的.. 无毒蛇 1游蛇科下属分类:林蛇属 颈槽蛇属 游蛇属 滇西蛇属 珠光蛇属 两头蛇属 过树蛇属 链蛇属 锦蛇属 翠青蛇属 滑鳞蛇属 颈棱蛇属 腹链蛇属 白眶蛇属 水游蛇属 华游蛇属 渔游蛇属 金花蛇属 森王蛇属 后棱蛇属 钝头蛇属 颈斑蛇属 紫沙蛇属 剑蛇属 乌梢蛇属 瘦蛇属 树栖鼠蛇属 脊蛇属 水蛇属 拟蚺蛇属 南美水蛇属 食卵蛇属 鼠标蛇属 加丹蛇属 白环蛇亚科 斜鳞蛇属 毒蛇 2眼镜蛇科下属分类:眼镜蛇亚科 扁尾海蛇亚科 海蛇亚科 3蝰蛇科下属分类:白头蝰亚科 真蝰亚科 蝮亚科 响尾蛇亚科 另外还有穴蝰科和瘰鳞蛇科不过没几种蛇类.以上都是新蛇下目的种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蛇.是种类最多的科. 下面是原蛇目.下属分类:蟒科 蚺科 林蚺科 雷蛇科 亚洲筒蛇科 侏儒筒蛇科 亚洲闪鳞蛇科 美洲闪鳞蛇科 盾尾蛇科 管蛇科 基本都是蟒类的.....还有一个是盲蛇目的...下属分类细盲蛇科 盲蛇科 异盾盲蛇科 至于各种蛇的名称真就不好找..还没地方复制只能靠自己打..而且还想不全...生物门纲目科属种..只能介绍到属了..至于种就不好写了..3000多种呢..相互细粮吧..呵呵... 我国有的蛇有以下: ·蟒科Boidae 缅甸蟒Python molurus 东方沙蟒Eryx tataricus 红沙蟒Eryx miliaris ·针尾蛇科Uropeltidae 红尾筒蛇Cylindrophis ruffus ·瘰鳞蛇科Acrochordidae 瘰鳞蛇Acrochors granulatus ·闪鳞蛇科Xenopeltidae 闪鳞蛇Xenopeltis unicolor 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 ·盲蛇科Typhlopidae 恒春盲蛇Typhlops koshunensis 大盲蛇Typhlops diardi 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 白头钩盲蛇Ramphotyphlops albiceps ·游蛇科Colubridae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黑线乌梢蛇Zaocys nigromarginatus 黑网乌梢蛇Zaocys carinatus 渔游蛇Xenochrophis piscator 小头坭蛇Trachischium tenuiceps 山坭蛇Trachischium monticola 温泉蛇Thermophis leyi 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 赤链华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 环纹华游蛇Sinonatrix aequifasciata 黑领剑蛇Sibynophis collaris 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 尖喙蛇Rhynchophis boulengeri 黄腹杆蛇Rhabdops bicolor 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台湾颈槽蛇Rhabdophis swinhonis 九龙颈槽蛇Rhabdophis pentasupralabralis 海南颈槽蛇Rhabdophis adleri 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 黑纹颈槽蛇Rhabdophis nigrocinctus 缅甸颈槽蛇Rhabdophis leonardi 喜山颈槽蛇Rhabdophis himalayanus 黄腹颈槽蛇Rhabdophis chrysargaus 鼠标蛇Ptyas mucosus 灰鼠蛇Ptyas korros 花尾斜鳞蛇Pseudoxenodon stejnegeri 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 崇安斜鳞蛇Pseudoxenodon karlschmidti 横纹斜鳞蛇Pseudoxenodon bambusicola 花条蛇Psammophis lineolatus 紫沙蛇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云南颈斑蛇Plagiopholis unipostocularis 福建颈斑蛇Plagiopholis styani 缅甸颈斑蛇Plagiopholis nuchalis 颈斑蛇Plagiopholis blakewayi 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 喜山钝头蛇Pareas monticola 横纹钝头蛇Pareas margaritophorus 横斑钝头蛇Pareas macularius 阿里山钝头蛇Pareas komaii 缅甸钝头蛇Pareas hamptoni 台湾钝头蛇Pareas formosensis 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 棱鳞钝头蛇Pareas carinatus 平鳞钝头蛇Pareas boulengeri 老挝后棱蛇Opisthotropis premaxillaris 福建后棱蛇Opisthotropis maxwelli 山溪后棱蛇Opisthotropis latouchii 侧条后棱蛇Opisthotropis lateralis 挂墩后棱蛇Opisthotropis kuatunensis 沙坝后棱蛇Opisthotropis jacobi 广西后棱蛇Opisthotropis guangxiensis 横纹后棱蛇Opisthotropis balt

④ 我国蛇有多少种

http://..com/question/4556584.html
回答者:侣侣 - 魔法师 四级 5-30 18:59

蛇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3000种左右,毒蛇约占1/6。我国有蛇1 60多种,其中47种是毒蛇。
回答者:人间有问 - 魔法学徒 一级 5-30 19:02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于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于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于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于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于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于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于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于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

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于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于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于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于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于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于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于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于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⑤ 中国有多少只野生蟒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大约有3000只野生蟒蛇!

⑥ 中国有多少种蛇

中国蛇类名录
(中/拉
对照)
·蟒科
Boidae
缅甸蟒
Pythonmolurus
东方沙蟒
Eryxtataricus
红沙蟒
Eryxmiliaris
·针尾蛇科
Uropeltidae
红尾筒蛇
Cylindrophisruffus
·瘰鳞蛇科
Acrochordidae
瘰鳞蛇
Acrochorsgranulatus
·闪鳞蛇科
Xenopeltidae
闪鳞蛇
Xenopeltisunicolor
海南闪鳞蛇
Xenopeltishainanensis
·盲蛇科
Typhlopidae
恒春盲蛇
Typhlopskoshunensis
大盲蛇
Typhlopsdiardi
钩盲蛇
Ramphotyphlopsbraminus
白头钩盲蛇
Ramphotyphlopsalbiceps
·游蛇科
Colubridae
乌梢蛇
Zaocysdhumnades
黑线乌梢蛇
Zaocysnigromarginatus
黑网乌梢蛇
Zaocyscarinatus
渔游蛇
Xenochrophispiscator
小头坭蛇
Trachischiumtenuiceps
山坭蛇
Trachischiummonticola
温泉蛇
Thermophisleyi
华游蛇
Sinonatrixpercarinata
赤链华游蛇
Sinonatrixannularis
环纹华游蛇
Sinonatrixaequifasciata
黑领剑蛇
Sibynophiscollaris
黑头剑蛇
Sibynophischinensis
尖喙蛇
Rhynchophisboulengeri
黄腹杆蛇
Rhabdopsbicolor
颈槽蛇
Rhabdophisnuchalis
虎斑颈槽蛇
Rhabdophistigrinus
台湾颈槽蛇
Rhabdophisswinhonis
九龙颈槽蛇
Rhabdophispentasupralabralis
海南颈槽蛇
Rhabdophisadleri
红脖颈槽蛇
Rhabdophissubminiatus
黑纹颈槽蛇
Rhabdophisnigrocinctus
缅甸颈槽蛇
Rhabdophisleonardi
喜山颈槽蛇
Rhabdophishimalayanus
黄腹颈槽蛇
Rhabdophischrysargaus
鼠标蛇
Ptyasmucosus
灰鼠蛇
Ptyaskorros
花尾斜鳞蛇
Pseudoxenodonstejnegeri
斜鳞蛇
Pseudoxenodonmacrops
崇安斜鳞蛇
Pseudoxenodonkarlschmidti
横纹斜鳞蛇
Pseudoxenodonbambusicola
花条蛇
Psammophislineolatus
紫沙蛇
Psammodynastespulverulentus
云南颈斑蛇
Plagiopholisunipostocularis
福建颈斑蛇
Plagiopholisstyani
缅甸颈斑蛇
Plagiopholisnuchalis
颈斑蛇
Plagiopholisblakewayi
福建钝头蛇
Pareasstanleyi
喜山钝头蛇
Pareasmonticola
横纹钝头蛇
Pareasmargaritophorus
横斑钝头蛇
Pareasmacularius
阿里山钝头蛇
Pareaskomaii
缅甸钝头蛇
Pareashamptoni
台湾钝头蛇
Pareasformosensis
钝头蛇
Pareaschinensis
棱鳞钝头蛇
Pareascarinatus
平鳞钝头蛇
Pareasboulengeri
老挝后棱蛇
Opisthotropispremaxillaris
福建后棱蛇
Opisthotropismaxwelli
山溪后棱蛇
Opisthotropislatouchii
侧条后棱蛇
Opisthotropislateralis
挂墩后棱蛇
Opisthotropiskuatunensis
沙坝后棱蛇
Opisthotropisjacobi
广西后棱蛇
Opisthotropisguangxiensis
横纹后棱蛇
Opisthotropisbalteata
香港后棱蛇
Opisthotropisandersonii
莽山后棱蛇
Opisthotropischeni
山斑小头蛇
Oligodontaeniatus
饰纹小头蛇
Oligodonornatus
宁陕小头蛇
Oligodonningshanensis
横纹小头蛇
Oligodonmultizonatus
黑带小头蛇
Oligodonmelazonatus
龙胜小头蛇
Oligodonlungshenensis
圆斑小头蛇
Oligodonlacroixi
昆明小头蛇
Oligodonkunmingensis
台湾小头蛇
Oligodonformosanus
菱斑小头蛇
Oligodoncatenata
管状小头蛇
Oligodoncyclurus
紫棕小头蛇
Oligodoncinerens
中国小头蛇
Oligodonchinensis
方花小头蛇
Oligodonbellus
喜山小头蛇
Oligodonalbocinctus
棋斑水游蛇
Natrixtessellata
水游蛇
Natrixnatrix
颈棱蛇
Macropisthodonrudis
细白环蛇
Lycodonsubcinctus
黑背白环蛇
Lycodonruhstrati
老挝白环蛇
Lycodonlaoensis
双全白环蛇
Lycodonfasciatus
白环蛇
Lycodonaulicus
滑鳞蛇
Liopeltisfrenatus
铅色水蛇
Enhydrisplumbea
腹斑水蛇
Enhydrisbocourti
中国水蛇
Enhydrischinensis
黑斑水蛇
Enhydrisbennetti
黑眉锦蛇
Elaphetaeniura
棕黑锦蛇
Elapheschrenckii
红点锦蛇
Elapherufodorsata
赤峰锦蛇
Elapheanomala
三索锦蛇
Elapheradiata
绿锦蛇
Elapheprasina
紫灰锦蛇
Elapheporphyracea
横斑锦蛇
Elapheperlacea
百花锦蛇
Elaphemoellendorffi
玉斑锦蛇
Elaphemandarinus
南峰锦蛇
Elaphehodgsoni
灰腹绿锦蛇
Elaphefrenata
白条锦蛇(枕纹锦蛇)
Elaphedione
团花锦蛇
Elaphedavidi
王锦蛇
Elaphecarinata
双斑锦蛇
Elaphebimaculata
白链蛇
Dinodonseptentrionalis
赤链蛇
Dinodonrufozonatum
粉链蛇
Dinodonrosozonatum
黄链蛇
Dinodonflavozonatum
八莫过树蛇
Dendrelaphissubocularis
过树蛇
Dendrelaphispictus
喜山过树蛇
Dendrelaphisgorei
横纹翠青蛇
Cyclophiopsmulticinctus
翠青蛇
Cyclophiopsmajor
纯绿翠青蛇
Cyclophiopsdoriae
黄脊游蛇
Coluberspinalis
花脊游蛇
Coluberravergieri
金花蛇
Chrysopeleaornata
云南两头蛇
Calamariayunnanensis
钝尾两头蛇
Calamariaseptentrionalis
尖尾两头蛇
Calamariapavimentata
广西林蛇
Boigaguangxiensis
繁花林蛇
Boigamultomaculata
绞花林蛇
Boigakraepelini
绿林蛇
Boigacyanea
珠光蛇
Blythiareticulata
滇西蛇
Atretiumyunnanensis
白眶蛇
Amphiesmoidesornaticeps
东亚腹链蛇
Amphiesmavibakari
缅北腹链蛇
Amphiesmavenningi
草腹链蛇
Amphiesmastolata
棕黑腹链蛇
Amphiesmasauteri
坡普腹链蛇
Amphiesmapopei
平头腹链蛇
Amphiesmaplatyceps
双带腹链蛇
Amphiesmaparallela
丽纹腹链蛇
Amphiesmaoptata
八线腹链蛇
Amphiesmaoctolineata
腹斑腹链蛇
Amphiesmamodesta
台北腹链蛇
Amphiesmamiyajimae
瓦屋山腹链蛇
Amphiesmametusia
卡西腹链蛇
Amphiesmakhasiensis
棕网腹链蛇
Amphiesmajohannis
锈链腹链蛇
Amphiesmacraspedogaster
白眉腹链蛇
Amphiesmaboulengeri
黑带腹链蛇
Amphiesmabitaeniata
无颞鳞腹链蛇
Amphiesmaatemporalis
绿瘦蛇
Ahaetullaprasina
黑脊蛇
Achalinusspinalis
棕脊蛇
Achalinusrufescens
阿里山脊蛇
Achalinusniger
美姑脊蛇
Achalinusmeiguensis
井岗脊蛇
Achalinusjinggangensis
海南脊蛇
Achalinushainanus
台湾脊蛇
Achalinusformosanus
青脊蛇
Achalinusater
·眼镜蛇科
Elapidae
孟加拉眼镜蛇
Najakaouthia
舟山眼镜蛇
Najaatra
眼镜王蛇
Ophiophagushannah
丽纹蛇
Calliophismacclellandii
台湾丽纹蛇
Calliophissauteri
福建丽纹蛇
Calliophiskelloggi
银环蛇
Bungarusmulticinctus
金环蛇
Bungarusfasciatus
半环扁尾蛇
Laticaudasemifasciata
扁尾蛇
Laticaudalaticaudata
蓝灰扁尾蛇
Laticaudacolubrina
长吻海蛇
Pelamisplaturus
平颏海蛇
Lapemiscurtus
截吻海蛇
Keriliajerdonii
淡灰海蛇
Hydrophisornatus
黑头海蛇
Hydrophismelanocephalus
小头海蛇
Hydrophisgracilis
环纹海蛇
Hydrophisfasciatus
青环海蛇
Hydrophiscyanocinctus
青灰海蛇
Hydrophiscaerulescens
龟头海蛇
Emydocephalusijimae
棘鳞海蛇
Astrotiastokesii
棘眦海蛇
Acalyptophisperonii
海蝰
Praescutataviperina
·蝰科
Viperidae
白头蝰
Azemiopsfeae
圆斑蝰
Daboia
russelli
极北蝰
Viperaberus
草原蝰
Viperaursinii
尖吻蝮(五步蛇)
Deinagkistrodonacutus
乌苏里蝮
Gloydiusussuriensis
蛇岛蝮
Gloydiussheensis
高原蝮
Gloydiusstrauchii
岩栖蝮
Gloydiussaxatilis
中介蝮
Gloydiusintermedius
短尾蝮
Gloydiusbrevicaus
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乡城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xiangchengensis
菜花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jerdonii
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stejnegeri
西藏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tibetanus
白唇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albolabris
墨脱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medoensis
台湾烙铁头
Trimeresurusgracilis
山烙铁头
Ovophismonticola
察隅烙铁头
Ovophiszayuensis
莽山烙铁头
Ermiamangshanensis

⑦ 我国蛇类有多少种

目前在中国有蛇约209种,中国的毒蛇大约有50多种,其中剧毒蛇有10余种,
在我国华南地区以
五步蛇、蕲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睛王蛇、竹叶青蛇、蝮蛇等!

⑧ 中国有多少蛇

目前,我国已知蛇类大约有219种,且绝大多数是无毒蛇,毒蛇只有50多种,其中包括16种海蛇(均为剧毒蛇),陆地产的剧毒蛇仅有10种,号称中国“十大毒蛇”。

总的来说,我国是世界上产蛇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消费蛇类较多的国家之一。

⑨ 中国野生蛇有多少种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大约有蛇219种,其中毒蛇有50多种,包括16种海蛇(均为剧毒蛇),陆地上剧毒蛇10多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10毒蛇;其余的为毒蛇和无毒蛇。

⑩ 中国有多少种毒蛇

中国现在有50种毒蛇,最后发现的为蟒山烙铁头蛇。
十大毒蛇为:
白唇竹叶青
别名:青竹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背鳞起棱,21-21-15行;腹鳞147-167;尾下鳞雄55-73,雌41-66。体全长雄性可达541-673毫米,雌性可达745-872毫米。
白唇竹叶青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日夜均有活动。捕食蜥蜴、蛙和鼠类。卵胎生,每产6-14条。
本种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以及华南地区。

灰蓝扁尾海蛇

白眉蝮
毒性毒性很强可以使血液凝固

尖吻蝮
也叫:五步蛇
它为脊椎动物门眼镜蛇科。蛇体细小,盘成圆形,头在中央,尾含口内,状如古代铜钱大小,故又名“金钱白花蛇”。蛇头略粗于体,长方圆形,黑褐色。背部有一条隆起的脊棱,周身由黑褐色和白色细密片组成的横环纹带,黑褐色的节带较宽,节带四十五至六十节,腹部灰白色或黄白色,黑褐色的节带,颜色浅淡,气微腥。主要产地在湖北浠水县蔡河、关口、望城等区。
药用幼蛇干燥躯体,性味甘温,入肺经。功能祛风湿,镇惊、攻毒。主治风湿关节酸痛、四肢还遂、口眼鼻斜、疥疮、梅毒、恶瘤、破伤风等症。
它以身长五市寸以内的为一等口,头部有毒腺,含有强烈的神经性毒,并含有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成分,但不含出血性毒。被它咬伤后,如不积极治疗,在一、二天内,常麻痹死亡。因药用部分是幼蛇,不能大量自然繁殖,需要很好保护成蛇资源。

金环蛇
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区)。
喜欢活动湿热地带的平原丘陵、山地的森林中,近水域的水塘边,溪流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附近,为夜行性蛇类,黄昏后出洞捕食其他蛇类,偶尔也吃蛇卵、鱼、蛙、鼠类等。白天多不活动,常盘蜷着身体把头藏在身下。它怕见光线,不主动攻击人畜,性情亦温驯,故少见有此种蛇伤病例。但幼蛇较凶猛、活跃。卵生,每次产8~12枚,多产于落叶堆或洞穴内,雌蛇有护卵的习性。
身体较粗大,一般长1~1.6公尺。头椭圆形,略大于头部,头背黑色,有八字形纹斜过头侧。头尾部有黑黄相间的宽环纹缠绕周身,黑环与黄环几乎等宽。背脊有头着隆起,背正中一行鳞片扩大呈六角形。尾较短,末端钝圆。
它具有神经毒bungarotoxin及心脏毒,所以毒性强。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昼行夜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

可是这种在蛇的王国中所向无敌的、世界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一直被人类视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蛇,却难敌自然之最大、而又最贪婪的敌人——人类。长期以来眼镜王蛇被人类捕捉杀戮,被人类作为餐桌上的美味、工艺品(蛇皮)以及药物(蛇胆和毒液)。凡在野外被人类发现者,均遭捕杀,鲜有幸免。据统计1991和1992年仅广西边境,眼镜王蛇的流通量分别达到36和18吨。目前,其种群数量已急剧下降,野外犹难得一见,处于濒危状况。 现在国内的部分动物园及养蛇场虽有饲养,但其饲养的眼镜王蛇皆为野外捕捉;且由于多种原因,至今尚没有在饲养下正常产卵孵化的报道;所饲养的蛇,往往在一、二年内死去,因此,通过繁殖以增加种群数量的目的一时尚难以达到。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眼镜王蛇的自然生态环境,遏止或杜绝对野生眼镜王蛇的捕杀,是眼镜王蛇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眼镜王蛇却仍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即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长此以往,眼镜王蛇在我国将有绝灭之虞。

银环蛇
身体背面为黑白两色相间的斑纹,黑色斑纹较白色纹宽。头部为椭圆形,与一般毒蛇三角形的头部大不相同。重要特征之一是其背上最中央一列鳞片较附近的鳞片为大,且呈六角形。
分布于低海拔的山区和平地,常在矮树林、竹林、草原、农田、菜园、溪流及住家附近等环环境活动,尤其喜好靠近水边的环境。大都在地面活动,不太会爬树。
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到晚上较为活跃。
行动缓慢,性情在毒蛇之中尚算温和,遇到攻击时常缩作一圈。除非受伤或遭到极为严重的威胁与干扰,否则很少主动攻击人。
毒性剧烈; 属于神经毒,致死率甚高,被咬后中毒者脸唇及舌头出现严重水肿,严重时造成呼吸衰竭。雄蛇头比雌蛇大,尾比雌蛇长。用手指从雄蛇泄殖孔稍后处向前挤压会出现一对交接器,雌蛇则无。

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是蝮蛇的一种,绝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是体型
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圆斑蝰
也叫:百步蛇
头部成三角形,嘴间向上翘,头顶成暗绿色,头侧黄色,背部由头部至尾有黄褐色黑边之菱形斑,黑边在体两侧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对称而成沙漏状,是台湾体型最大毒蛇。台湾最危险的蛇类,致死率占第一位。
其毒液属于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时内死亡。
中毒症状:
临床上可见明显血小板减少,患出极为疼痛,局部迅速瘀血、肿胀、起水泡与血泡,对循环系统有严重影响。

舟山眼镜蛇
全长1000~20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5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57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4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4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6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09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2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2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