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严务乡柴庄村人口多少

严务乡柴庄村人口多少

发布时间: 2022-12-20 10:03:49

① 杏坪镇严坪村到霍台有多少公里

3.9公里。

杏坪镇,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地处柞水县东南部,东与柴庄镇交界,南与镇安县大坪镇为邻,西与凤凰镇接壤,北与红岩寺镇相接。总面积254.0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杏坪镇下辖2个社区、12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杏坪镇户籍人口24888人。2011年,杏坪镇财政总收入达4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13元。

自然资源
杏坪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镍、钼、铜、重晶石等,特点是储量大、品位高。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猪苓、黄姜、丹参、五味子、天麻、板蓝根、柴胡、二花、桔梗等名贵中药材1000余种。农业耕地面积1051亩。

自然灾害
杏坪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同时伴有滑坡等地质灾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杏坪镇辖区总人口1897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56人,城镇化率为11.4%。另有流动人口1274人。

总人口中,男性10270人,占54.1%;女性8704人,占45.9%;14岁以下3014人,占15.89%;15—64岁13860人,占73.04%;65岁以上2100人,占11.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7人。

② 济源这个城市怎样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与山西省为邻。全市总面积1931平方千米,总人口6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0.66平方千米,城区人口18万人。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从最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战国至两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原属新乡地区,后划归焦作,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副地级城市),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5个试点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属于河南省直管市。为中原历史文化名城。
邮编:454650 代码:410881 区号:0391 拼音:Jiyuan Shi
城市名片
● 愚公故乡
● 济水之源
● 篮球之乡
● 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
● 中原城市群之一
●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
★ 国家卫生城市
★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 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 全国文化模范市
★ 全国体育先进市
★ 全国篮球城市
★ 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
★ 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 省级文明城市
★ 河南省园林城市
★ 河南省双拥模范城市
★ 河南省人居环境奖
历史沿革
隋开皇十六年( 公元5 9 6 年) ,析轵县北置济源县,属河内郡。 1942年7月,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战胜利后,抗日民主政府更名为济源县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销王屋县,将王屋县的一、三区划归济源。 1958 年,济源的蟒河治理工程受到国务院表彰。 1965年秋,“引沁济蟒" 工程开工建设;1966年7月,总干渠通水。继而孟县民工参加施工。共投工1000多万个,劈掉300多个山头,建成长100余公里的总干渠和160余公里的29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等媒体均有报道。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设立济源工区办事处,工区下辖虎岭区( 县级) 、济源县。 1977 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撤销济源工区办事处,济源县重归新乡地区领导。 1986年3月,新乡地区撤销,济源划归焦作市领导。 1988年6月,济源撤县建市,实行计划单列,归焦作代管。 1991年,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沁北电厂在济源开始筹建;2002 年正式开工建设。1994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在济源境内的工程量占工程总量的80%。1996年7月,国家重点工程焦枝铁路济( 源) 襄( 樊) 段电气化复线工程开通。 1996年12月,经河南省委批准,济源从1997年元 月1日起实行省直管体制。 1997年1月,国家重点工程——侯月铁路复线与焦 枝复线在济源境内交汇工程——疏解区复线自动闭塞工程竣工。
社会经济
济源市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辖8镇4乡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6万人,城市规划区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道路、绿地、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篮球城、文化城、新行政区、世纪广场等城市重点工程现代气派、设施一流。
济源现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铅锌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济源市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众多,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沁北电厂一期、济焦和济洛高速公路等已经竣工,西霞院水库、济晋和济运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设中,河口村水库、沁北电厂二期可望年内开工,这些项目累计投资数百亿元,对推动济源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发展的层次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在18个省辖(管)市中,人均GDP排第2位。
近年来,济源的城市建设始终者以“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强化管理、争创一流”为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五创建”活动(创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1990年以来连续7次荣获河南省城市“三优杯”竞赛优胜奖,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
城市建设
本着“建设山川秀美新济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则,我市对城市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镇化跃上新水平。累计建设各类城市项目1289个,完成投资135亿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期间,完成了环城公路、世纪广场、新行政区、污水处理厂、篮球城、湨河治理、新济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品位显着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2005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41个,年度投资12.5亿元。完成了愚公路、济源大道、汤帝南路、太行中路、济渎西路、马寨桥“五路一桥”建设和文昌路、工业大道、新济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综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网15.89公里、供热主管网8.15公里、供气主管网13.52公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厕33座、垃圾中转站33座,新增园林绿地5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称号。启动了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工作。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60多个,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城市公用设施逐步完善。建成了2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吨,供水普及率80%以上;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城市煤气工程,形成年产机焦35万吨、日产煤气18万立方米的生产规模;日供生产、生活用气8万立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已开始向城区部分单位和居民供热,供热管网正向市中心延伸;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先后建成了28座垃圾中转站、40座水冲式公厕和一座日处理200吨的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垃圾处理率达70%,城区中心地段基本消除了垃圾二次落地现象。
城市园林绿化成效显着。集防洪、治污、绿化为一体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区南北漭河总长达10余公里,沿河建设6座橡胶坝、蓄水造景,两岸建成4个滨河公园和8个游园,开工建设了面积达300余亩的世纪广场,并见缝插绿、腾地造绿,建成了30余处街头绿地,绿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绿地近12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从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绿地率27.1%,人均公共绿地6.49m2。城市园林绿化成效显着。集防洪、治污、绿化为一体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区南北漭河总长达10余公里, 沿河建设6座橡胶坝、蓄水造景,两岸建成4个滨河公园和8个游园,开工建设了面积达300余亩的世纪广场,并见缝插绿、腾地造绿,建成了30余处街头绿地,绿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绿地近12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从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绿地率27.1%,人均公共绿地6.49m2。
现在,济源市将抓住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市区人口达到50万以上,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的目标。
交通通信
济源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焦枝铁路横贯南北,电气化复线已建成营运,侯月铁路在济源境内与焦枝铁路接轨,使济源成为南北、东西两大铁路干线的“丁”字通道。公路运输四通八达。 207 国道北抵山西晋城,南接郑洛高速公路及 310 国道。新济公路东起新乡连结 107 国道,西达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乡村道路为基础,以工业区、旅游区、沁北电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道路为重点的四面辐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规划到 2010 年,高速公路完成与省会郑州及周边地市联通,济洛、济焦、晋济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国、省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主要进出口及旅游路高标准绿化、美化;重要市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铁路运输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铁路发展,实现客货分流,优化路网结构。完成济钢、豫光、豫港三条铁路专用线建设。
旅游概况
济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近些年,济源市依托众多的名山胜水和文物古迹,本着“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指导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庙一猴”,投资数亿元强力开发旅游资源,建成了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三大景区,并与济渎庙一起,形成了我市旅游业的四大品牌。
王屋山景区。 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王屋山,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岭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飞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观。主峰天坛峰,海拔1715米,因轩辕黄帝在此设坛祭天而得名,是华夏子孙寻根问祖之地。天生丽质的九里沟,奇峰绝壁,悬泉飞瀑,植被葱郁,被誉为“夏天里的童话世界”。保持着原始自然山水风貌的小沟背还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亟待开发的处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绩入选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小浪底景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名胜区位于济源市西南25公里黄河中下游交界处,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此建成。水库蓄水后在大坝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呈现出高峡平湖、港湾交错、山水交融的壮丽画面。景区内有万里黄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绿洲——西滩,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张岭半岛,有自然风光与民间传说交相辉映的黄河三峡。现在已经开工建设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库建成后,将为该景区再添新景。
五龙口景区。五龙口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观68处,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和温泉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境内盘谷寺(又称盘古寺),是传说中人类起源的地方。近年来,景区投资4000余万元相继建成了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华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荆浩展馆以及五龙大型群雕、中华猕猴园、大圣宫、观光缆车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点,是河南省的“十佳风景名胜区”和“十佳旅游景区”,2002年8月16日又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
济渎庙景区。济渎庙坐落于济水发源地,隋朝为祭祀济渎神而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我国北方“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现有宋、元、明、清历代建筑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余通,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庙内现有我省规模最大、价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楼建筑“清源洞府门”,有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宋代“济渎寝宫”,有我国惟一幸存的宋代“石勾栏”以及堪称国内孤例的隋“复道回廊”遗址,保留着具有隋唐遗风、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渊德大殿”遗址等。
行政区划
济源市辖4个街道、8个镇、4个乡:双桥街道、济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坛街道、克井镇、五龙口镇、轵城镇、承留镇、邵原镇、坡头镇、梨林镇、大峪镇、亚桥乡、思礼镇、王屋镇、下冶镇。
双桥街道 面积:13.6平方千米 人口:4.8万人 代码:410881001
2006年,辖2个社区、12个居委会:西马蓬河西居委会、西马蓬河东居委会、东马蓬居委会、西留村居委会、东留村居委会、屯军头居委会、南夫人头居委会、东夫人头居委会、御驾庄居委会、河合居委会、沁源社区、世纪苑社区、马庄居委会、小韩村居委会。
济水街道 面积:5.2平方千米 人口:6万余人 代码: 410881002
地处济源市老市区中心地带,是全市的经济、文化、贸易、金融中心。原辖15个居委会。2006年,辖4个社区、8个居委会:西关居委会、西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东庄居委会、东园居委会、狄庄居委会、周园社区、源园社区、玉仙社区、滨河社区。
北海街道 面积:6.9平方千米 居住人口:5万人 代码:410881003
位于济源市区北部。2006年,辖3个社区、11个居委会:李庄居委会、小刘庄居委会、三庄居委会、庙街居委会、下街居委会、纸坊居委会、马寨居委会、东关居委会、东高庄居委会、段庄居委会、南堰头居委会、新漭园社区、清趣园社区、望春园社区。
天坛街道 面积:10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5万余人 代码:410881004 邮编:454650
办事处成立于1992年11月25日,位于济源市区西部。2006年,辖1个社区、11个居委会:西石露头居委会、柴庄居委会、东石露头居委会、北潘村居委会、南潘村居委会、西高庄居委会、泥河头居委会、伯王庄居委会、南白涧居委会、南贾庄居委会、宋庄居委会、商业城居委会、鑫源社区。办事处驻济水大街西段158号。
克井镇
面积:220平方千米 人口:6.6万人 代码:410881100
位于济源市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接壤,南与市区相连。2006年,辖51个村委会:克井村、原昌村、苗庄村、任庄村、白涧村、王才庄村、北社村、枣庙村、阎和村、阎营村、茶店村、勋掌双峰村、勋掌后沟河村、勋掌金水村、勋掌古泉村、勋掌新村、南樊村、中樊村、北樊村、酒务村、塘石村、小郭富村、大郭富村、贾庄村、灵山村、小庄村、青多村、新庄村、佃头村、柿槟村、水运村、西许村、大东许村、石河村、磨庄村、交地村、圪针庄村、北乔庄村、康村、郭庄村、南庄村、中社村、大社村、河口村、沁西村、河东村、圪了滩村、东滩村、渠首村、虎尾河村、逢南村。(110个自然村)
五龙口镇
面积:127平方千米 人口:4.87万人 代码:410881101
位于济源市东北部。古称枋口,因秦代在此开山凿渠,以枋木为闸;后又相继开挖了利丰、广惠、广利、永利、永兴等五渠,成“五龙分水”之势,五龙口因此得名。2006年,辖31个村委会:辛庄村、里河村、山口村、白龙庙村、省庄村、贺坡村、西窑头村、尚庄前村、尚庄后村、留村、化村、逯村、马村、东逯寨村、西逯寨村、任寨村、五龙头村、河头村、和庄村、王寨村、西正村、董庄村、北官庄村、休昌村、 裴村、 莲东村、阎庄村、谷堆头村、古杨树庄村、西坡村、西坡新村。
轵城镇
面积:147.6平方千米 人口:8万余人 代码:410881102
东与孟州市搭界,西与承留镇接壤,南与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相望,北与济源市区相连,镇区距市政府2千米。2006年,辖72个村委会:东轵城村、西轵城村、桐花沟村、东添浆村、周楼村、河岔村、南冢村、西添浆村、中王村、赵村、绮里村、南郭庄村、南河口村、西留养村、东留养村、大驿村、石板沟村、王虎村、小王庄村、柏林村、南李庄村、庚章村、宋沟村、源沟村、岭头村、背坡村、张金村、彭庄村、红土沟村、卫沟村、黄龙庙村、翟庄村、泗涧村、雁门村、丁斗村、柿花沟村、南王庄村、泽南村、泽北村、枣树岭村、聂庄村、泥沟河村、柏树庄村、桥凹村、赵礼庄村、王礼庄村、邱礼庄村、中礼庄村、大郭庄村、牛家庄村、南孙村、北孙村、宗庄村、曹凹村、齐庄村、战天洞村、洪沟村、赵庄村、许峰村、曹庙村、槐滩村、长泉新村、张岭新村、交兑新村、良安新村、新峡村、新安村、金河村、柏平村、毛田新村、富源村、宏泉村。
轵城春秋时期为轵国,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为候国。
承留镇
面积:196.8平方千米 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 代码:410881103
位于济源市西南8千米处,西靠王屋山,南望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006年,辖49个村委会:承留村、周庄村、枣林村、卫庄村、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孔庄村、小南姚村、三皇村、东张村、栗子村、当庄村、小寨村、南姚河西村、南姚河东村、南沟村、南杜村、北杜村、甘河村、韩村、西官桥村、东官桥村、玉阳村、谷沱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勋村、南勋村、张庄村、曲阳村、郑窑村、李八庄村、卫河村、上观村、下观村、虎岭村、玉皇庙村、山坪村、张河村、孤树村、卫佛安村、仓房庄村、大沟河村、南岭村、赵老庄村、大峪新村、王拐新村、高沟村。(282个村民组)
邵原镇
面积:337平方千米 人口:4万人 代码:410881104
位于济源市西部山区,距市区60余千米,东与王屋山毗邻,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北依太行与山西阳城山脉相连,南临黄河同新安县隔水相望。全镇东西宽25千米,南北长50余千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间。2006年,辖50个村委会:邵原村、北寨村、崔家庄村、白坡崖村、卫凹村、洪村、张凹村、李凹村、刘寨村、牛庄村、葛山村、王岭村、碌碡村、田谷沱村、坟凹村、柴家庄村、刘沟村、长院村、阳安村、 山院村、赵圪塔村、金沟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窑村、红院村、花园村、小沟背村、黄背角村、二里腰村、黄楝树村、郝坡村、神沟村、东阳村、杏树凹村、双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后王庄村、茶房村、刘下沟村、北李凹村、前王庄村、姜圪塔村、史家腰村、七沟河村、称弯村、李家庄村、刘腰村。
坡头镇
面积:137平方千米 人口:2.6万人 代码:410881105
位于济源市南部山区,镇政府所在地距市区18千米。2006年,辖24个村委会:坡头村、西滩村、店留村、柳峪沟村、狄沟村、栗树沟村、石槽沟村、 白道河村、郝山村、留庄村、左山村、佛涧村、毛岭村、马住村、清涧村、连地村、大庄村、马场村、蒋庄村、蓼坞村、泰山村、校庄村、双堂村、苇园村。(248个居民组)
梨林镇
面积:67.2平方千米 人口:4.2万人 代码:410881106
位于济源市东部,距市区12千米。西边与济源市亚桥乡相邻,北边与五龙口镇相连,南与孟州市毗邻。2006年,辖45个村委会:梨林村、沙东村、沙后村、沙西村、良庄村、小官庄村、小南庄村、屈东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许村、东许村、安村、西湖村、北荣村、冢上村、薛庄村、水东村、桥头村、水运庄村、牛社村、裴城村、南官庄村、后荣村、前荣村、萧庄村、桃园村、东蒋村、西蒋村、赵家庄村、永太村、阎家庄村、南瑞村、 北瑞村、范庄村、大交新村、关阳新村、东坡新村、五里沟新村、东逢薛新村、西逢薛新村、熬坪新村。
大峪镇
陆域面积: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积48平方千米 人口:2.9万人 代码:410881107
位于济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乡建镇。2006年,辖30个村委会:桥沟村、乱石村、三岔河村、砚瓦河村、 陡沟村、召庄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园村、东沟村、寺郎腰村、陡岩沟村、林仙村、曾庄村、方山村、反头岭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岭村、朝村、董岭村、大奎岭村、草沟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横岭村、堂岭村、桐树岭村。(364个居民组)
亚桥乡
面积:31.6平方千米 人口:3万余人 代码:410881200
位于济源市区东郊,紧依市区。2006年,辖23个村委会: 亚桥村、药园村、铁岸村、碑子村、北堰头村、庙后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罡头村、西马头村、中马头村、东马头村、苗店村、旧河庄村、东郭路村、西郭路村、王庄村、石牛新村、白沟新村、刘庄新村、陆家岭新村、竹峪新村。
思礼镇
面积:69.7平方千米 人口:2.6万人 代码:410881201
位于济源西郊,东与天坛街道接壤,西北与山西省阳城县桑林搭界,北与克井镇相连,南与承留镇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市区中心7千米。2006年,辖27个村委会:思礼村、北官桥村、三河寨村、三河村、荆王村、石牛村、北姚村、范寺村、涧南庄村、张村、涧北村、庆华村、西柴庄村、高庄村、三教堂村、立城村、城岸村、竹园沟村、史寨村、西宋庄村、姬沟村、郑坪村、水洪池村、牛湾村、洛峪村、黄庄村、夏神村。
王屋镇
面积:240平方千米 人口:2.8万人 代码:410881202
位于济源市西部山区,西与邵原镇接壤,南与下冶乡毗邻,北与山西阳城山水相连,东与大峪镇、承留镇搭界,距市区37千米,平均海拔450米。2006年,辖44个村委会:王屋村、杨沟村、新林村、庭芳村、大店村、谭庄村、石匣村、罗庄村、封门村、清虚宫村、愚公村、迎门村、汤洼村、林山村、西坪村、东西山村、和平村、铁山村、麻院村、太凹村、燕庄村、麻庄村、前刘沟村、毛凹村、原庄村、上二里桥村、桃花洞村、柳沟村、商庄村、寨岭村、五里桥村、和沟村、茶坊村、柏木凹村、枣园村、韩旺村、乔庄村、风门腰村、大路村、竹泉村、桥后沟村、西门村、上关村、桶沟村。
下冶镇
面积:166平方千米 人口:3.3万人 代码:410881203
于济源市西南部,北与王屋乡搭界,南临小浪底库区,与新安县相望;西和邵原镇毗邻,东与大峪镇接壤,距市区60千米。2006年,辖38个村委会:下冶村、原头村、曹腰村、上冶村、中吴村、马岭村、北吴村、楼沟村、南吴村、探马庄村、官洗沟村、圪台村、郑山村、上河村、逢北村、大岭村、韩彦村、朱庄村、东河村、竹园村、三教村、砖阳河村、下韩旺村、圪老圈村、下石板村、北桐村、吴村、南桐村、上石板村、陶山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头村、坡池村、官窑村、逢掌村、王树沟村、杨木凹村。(5个管理区)

③ 遂平县城区人口有多少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属驻马店市。总面积1080.2平方公里,人口54万。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C,年降水量972毫米,无霜期220天。区内已形成以造纸、化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工业体系。土特产品有遂沙、小磨油、黄桃等。旅游景点有“中原盆景”之誉的嵖岈山、还有唐岗春秋故城遗址等。

遂平县辖3街道办事处、3镇、8乡:灈阳街道办事处、莲花湖街道办事处、车站街道办事处、玉山镇、石寨铺镇、嵖岈山镇、常庄乡、和兴乡、沈寨乡、槐树乡、阳丰乡、花庄乡、文城乡、褚堂乡;嵖岈山风景区、凤鸣谷风景区。县人民政府驻灈阳街道办事处。
灈阳街道办事处
面积33.1平方公里,人口44744人。辖12个社区居委会:前进居委会、南海居委会、陶城居委会、铁西居委会、青龙居委会、菊园居委会、民安居委会、富强居委会、金山居委会、泰安居委会、马庄居委会、郭庄居委会。
莲花湖街道办事处
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27382人。辖7个社区居委会:民安居委会、青龙居委会、菊园居委会、陶成居委会、三里桥居委会、刘庄居委会、南海居委会。
车站街道办事处
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31000人。辖10个居委会:人民路居委会、党庄居委会、付庄居委会、焦庄居委会、刘虎庄居委会、罗子张居委会、三官庙居委会、施庄居委会、王陈村居委会、王老庄居委会。
玉山镇
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32000人。辖15村委会:玉山村、初徐村、高竹园村、黄庄村、贾庄村、火龙庙村、康庄村、刘庄村、培楼村、坡李村、苏庄村、吴寨村、吴庄村、柴庄村、悦庄村。
嵖岈山镇
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26000人。辖13个村委会:竹园村、常韩村、窗户台村、大里王村、海眼村、韩楼村、红石崖村、土山村、魏楼村、杨店村、赵庄村、周楼村、鲍庄村。
石寨铺镇
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43000人。辖16个村委会:石寨铺村、大金庄村、大刘庄村、大魏庄村、大张庄村、刁庄村、黄庄庙村、李集村、柳庄村、南魏庄村、彭庄村、大陈庄村、万庄村、张楼村、张湾村、闫桥村。
常庄乡
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51505人。辖17个村委会:吴集村、蔡岗村、常庄村、大王台村、大王庄村、大兴村、杜赵村、胡赵庄村、蒋庄村、龙泉村、前王庄村、圈子王村、任庄村、三里朱村、边子张村、徐店村、徐楼村。
和兴镇
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71000人。辖24个村委会:和兴村、大牛村、程台村、恒兴村、后楼村、金刘村、刘店村、刘桥村、藕花村、魏楼村、吴阁村、席庄村、张庄村、赵陈村、赵庄村、钟庄村、张店村、青石桥村、大刘庄村、火龙庙村、李屯村、李庄村、孙庄村、草庙村。
沈寨乡
面积109平方公里,人口55000人。辖24个村委会:沈寨村、高庄村、和店村、老庄村、雷王庙村、刘阁村、罗池坑村、神沟庙村、岗赵村、沈庄村、双楼村、田堂村、魏庄村、吴楼村、小寨村、徐庄村、杨楼村、远城村、张赵庄村、砖桥村、薜庄村。
槐树乡
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34000人。辖14个村委会:槐树村、池庄村、大营村、高楼村、陈庄村、霍庄村、李兴楼村、柳树庄村、罗庄村、坡于村、胜桥村、吴岗村、袁庄村、张吴楼村。
阳丰乡
面积80.3平方公里,人口38000人。辖15个村委会:阳丰村、干石桥村、黑赵村、刘楼村、罗李村、索店村、土楼村、王悦村、肖庄村、邢桥村、杨庄村、大石桥村、赵楼村、郑湾村、朱屯村。
花庄乡
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8600人。辖12个村委会:花庄村、陈庄村、邓庄村、古泉山村、长寺村、魏楼村、五车牛村、下阳村、赵庄村、流水店村、高卫楼村、小营村。
文城乡
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31000人。辖16个村委会:文城村、官庄村、黄西河村、靳庄村、马楼村、马庄村、前湖村、前李村、上仓村、王来宾村、王楼村、王庄村、魏湾村、东营村、吴庄村、先庄村。
褚堂乡
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23000人。辖9个村委会:褚堂村、岗关庄村、沟南刘村、马庄村、屈庄村、小王庄村、于楼庄村、周楼村、八里刘村。
嵖岈山风景区
管理3个村委会:碴岈山村、段山口村、潘赵村。
凤鸣谷风景区
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5600人。管理4个村委会:张台村、火石山村、李尧村、栗园村。

谢谢
望采纳!

④ 山西闻喜县有多少人口多少村

楼主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
桐城镇
辖:西社村、中社村、东社村、西城庄村、南宋村、韩家庄村、吴家房村、李家房村、上郭村、黄花岭村、西邱村、上邱村、南关村、新生村、王家房村、新李房村、五里头村、桃元村、王村、东宋村、姚村、王顺坡村、东河口村、岭西东村、岭西西村、岭东村、店头村、张石沟村、七里店村、下白土村、上白土村、山家庄村、北薛庄村、坡底村、家坪村、下阳村、乔庄村、李家庄村、仪张村、丁店村、东庄村、冀鲁村、程家庄村、冯家庄村、薛庄村、任村、峪堡村、曹家庄村、新仪张村、文生村、西官庄村、东官庄村、下邵王村、上邵王村、西吴村、东吴村、柴庄村、梨凹村、香山庄村、邱家岭村、邱家庄村、赵家庄村、赵家岭村、金家庄村、下邱村等。
郭家庄镇
辖:郭家庄村、西宋村、东韩村、西韩村、东坪村、莲坪村、卫家庄村、辛庄村、西阜村、崔庄村、西庄尔头村、晋庄村、坑东村、郭店村、杨家庄村、宋店村、向阳庄村、柏林村、郑家庄村、冰池村、蒿峪村、郎家凹村、刘家场村、吕庄村、陈家庄村、后堡头村、小堆后村、沟西村、沟东村、七里坡村、堆后村、下七里坡村、太平庄村、西川村、石涧村、张樊村、蛇虎涧村、王家庄村等。
凹底镇
辖:中凹底村、上宽峪村、中宽峪村、下宽峪村、柴家庄村、东凹底村、西凹底村、户头庄村、户头村、小马村、东大马村、西大马村、关村岭村、关村、东雷阳村、西雷阳村、、巨村、康村、栗村、上关张村、下关张村、西颜村、东颜村、胡城村、辛村等。
薛店镇
辖:苏店村、丰乐庄村、任村庄村、郝北村、北张村、南张村、沟渠头村、堡头村、岳原村、薛店村等。
东镇镇
辖:南街村、西街村、涑阳村、东鲁村、裴村、官庄村、仓底村、营里村、东姚村、新农村、中庄村、上镇村、川口村、张家庄村、小罗庄村、大罗庄村、上白村、下白村、东白村、党家庄村、三交村、西干庆村、东干庆村、西沟村等。
礼元镇
辖:礼元街村、湖村、阜底村、行村、南支村、北支村、椿木角村、上泉村、昙泉村、小郝村、五合村、东古赵村、西古赵村、东赵村、西赵村、魏家元村、王家元村、槐林村、龙头堡村、北村、北坡村、西村、南村、下寨村、古村、杏花村、礼元村、裴柏村、偏店村、任家山村、密家山村、文典村等。
河底镇
辖:河底村、苏村、南阳村、中申村、南王村、南姚村、马军庄村、苗圃村、庄尔头村、马家庄村、东王庄村、坡申村、冯村、下庄村、孙村、冷泉村、小寺头村、阳社村、西郭村、坡里村、上庄村、卫村、北郭村、董村、乔水沟村、上水沟村、大尾沟村、江子沟村、后产村、酒务头村、柏范底村、祁家庄村、后元头村、连家坡村、峡峪村、核桃耙村、大峪村、桃沟村、还家岭村、常家岭村、盖寨村等。
神柏乡
辖:神柏村、龙到头村、史家坡村、蔺家庄村、上岭后村、下岭后村、下庄村、东山村、上周村、下周村、上丁村、下丁村、涧西村、窑头沟村等。
阳隅乡
辖:阳隅村、回坑村、西杜村、东杜村、小张村、上庄村、大张村、吴吕村、岭南村、张才岭村、邢家庄村、屯元村、丈八村、坡底村、瓮村等。
侯村乡
辖:吴家庄村、焦山村、侯村、寺底村、仁和村、西阳泉头村、东峪村、柴家峪村、吉家峪村、吕上窑村、蔡薛村、元家园村、杨家园村、西刘家村、下峪口村、上峪口村、黄芦庄村等。
裴社乡
辖:裴社村、寺头村、店头村、店头堡村、南吴村、西张村、东张村、小泽村、大泽村、仁义庄村、南郭村、南关村、小王村、上王村、宋家庄村、王赵村、庙凹村、南坡村、北坡村、寺家庄村、十八坪村、北坪村、小王沟村、保安村等。
后宫乡
辖:后宫村、柏底村、前偏桥村、上偏桥村、上院村、下院村、汾村、刘家庄村、阳庄村、郭家庄村、侯村垣村、刘古庄村、宁家庄村、兴姚村、新阳庄村、北阳村、北白石村、十八埝村、南白石村、马安桥村、茨庙村、石甲村、小庄村、长岭坡村、界元村、崔家庄村、三河口村等。
石门乡
辖:石门村、白家滩村、西坪村、青山村、横榆村、后川村、店上村、后交村、刘家庄村、玉坡 不明白地方继续追问 望采纳

⑤ 河南省汝南县有多少个乡镇

18

⑥ 固镇县有多少个村

固镇县辖8个镇、3个乡:城关镇、王庄镇、新马桥镇、连城镇、刘集镇、任桥镇、湖沟镇、濠城镇、石湖乡、杨庙乡、仲兴乡。网络地图吧
安徽省 蚌端口市怀远县乡镇、村信息

马城镇兰桥乡古城乡龙亢农场

姚山乡看疃乡陈集乡淝河乡

褚集乡孝仪乡 五岔镇 东庙乡

朱疃乡 双沟乡荆芡乡燕集乡

项桥乡 高庄乡找郢乡徐圩乡

包集镇梅桥乡万福镇常坟镇

唐集镇双桥集镇魏庄镇河溜镇

龙亢镇城关镇

马城镇

新淮村五淮村 路圩村 代巷村

西王村长王村 塘底村 岗李村

年湖村 蒲黄村 庙前村北新村

庙前新村村 范庄村梅姚村 韩郢村

徐郢村 冷水村上洪村下洪村

杜郢村 涂山村陈郢村马城农场

马城村东街村胡圩村后胡村

南湖村苏岗村

兰桥乡

房刘村 东方红村

大观村梅郢村 联合村陈圩村

孙庄村周集村红光村刘集村

吴庙村瓦房村杨圩村中郢村

藕塘村东陆村 张巷村砖坝村

花园村施拐村

古城乡

淝东村 桥口村

东张村李高村 清淝村 荒地村

刘滩村文岗村宋娄村 庙湖村

水海村 三官村古城村潘新村

罗河村酒坊村杨刘村油坊村

新民村文昌村拦河村 淝北村

陈圩村龙庙村新淝村 五郢村

草寺村三巷村刘桥村张八营村

龙亢农场

场部 潘湾村 褚圩村

姚山乡

朱邵村

上桥村何圩村拐集村 新东村

新集村前嘴村 下桥村姚山村

巨郢村 汪圩村张巷村杨圩村

杨集村赵拐村 沟东村管庄村

北圩村孙拐村 饶郢村 王巷村

孔岗村三拐村 大郢村庙后村

张沟村小圩村李洼村楼庙村

常桥村联淮村

看疃乡

张家村大郢村

刘楼村岭集村孔桥村 南海村

广里村 陈庄村陈桥村太平村

三沟村李庄村友谊村姚一村

滕湖村 胡圩村季圩村 沟西村

泗湖村 刘桥村集东村姚二村

看疃村 高嘴村

陈集乡

陈集村陈二村

陈三村陈四村 湖北村永佛村

大沟村钱桥村梨元村 瓦一村

瓦二村 瓦三村 瓦四村 前圩村

梅庄村君王村 老郢村驴沟村

万圩村窑西村 孔庙村大桥村

淝河乡

新集村红星村常湖村 梅湖村

马路村苏湖村官庄村中黄村

崔元村 浦家村中淝村 胡家村

马庄村曹桥村孙岔村 钱河村

大庄村张庙村三关村小沟村

史圩村邵楼村仁和村邵圩村

杨圩村老海村 白莲村庙东村

清河村

褚集乡

三湖村 高武村 赵庄村

荣庄村香庙村 夏家村庄堰村

洄沟村 桥口村马湾村连寺村

项集村 新圩村顺河村陶圩村

陆堰村 尤家村褚集村 大褚村

池庙村 油坊村袁刘村 龙徐村

宫坂村 俞井村 门北村 娄圩村

刘桥村叶圩村

孝仪乡

朱东村朱西村

程南村 孝南村叶姚村 黄疃村

贡湾村 张湾村程北村 后程村

后杨村新前村 孝北村新后村

姚郢村 洪集村 肖庄村黄郢村

林场村联合村李拐村 刘巷村

姚魏村 东周村团结村

五岔镇

前湾村

尹口村 苏集村 曹河村杨郢村

蔡郢村魏郢村 磁郢村 姚郢村

何巷村 翟郢村 聂庄村朱岗村

普渡村高皇村刘郢村 许桥村

五岔村高项村 红庙村太山村

后湾村马头村新河村火星村

龚王村 耿庵村

东庙乡

铁郢村 建强村

花园村土楼村大窑村东圩村

团郢村 四门村张沟村龙窝村

龙东村沙沟村东庙村菜园村

柳春村 梅郢村 马湖村

朱疃乡

朱疃村

五路村 李王村徐梅村 建华村

沟北村邹庙村宋庄村杨圩村

彭庙村彭西村 李桥村黄圩村

华光村光明村西赵村石庙村

李圩村

双沟乡

双沟村葛郢村 惠岗村

吕浅村 马吴嘴村 杨巷村 徐万村

张集村蒲林村 李嘴村马圩村

姚圩村 杜庙村 唐店村付圩村

汤湾村 黄湾村劳庙村 北湖村

枣林村余大郢村 罗兴庄村

荆芡乡

猴洞村

集南村支湖村 大庙村沈郢村

牛王村尤村村 张圩村袁庄村

靠山村大巷村郑岗村石山村

胡乔村 胡尧村 柳东村 柳北村

柳南村 柳西村 荆芡村 新上村

涡南村 四联村

燕集乡

燕集村 帖沟村

团湖村 曹沟村三关村新沟村

常瓦房村 新山河村 祠堂村丁寺村

丁集村徐湾村常海村 前董村

老庄村董岗村固献村 刘嘴村

项桥乡

褚邵村 三教村王大郢村新街村

王湾村汪彭村 姚湾村寨头村

钮湾村 界沟村 邵院村 邵圩村

高庄乡

高庄村张姚村 关塘村清沟村

梁王村石元村 改化村 崔圩村

小集村牌坊村大乔村胜利村

桥口村大营村小元村高皇村

乔湖村 金沟村庙西村庙底村

余庄村余庙村 王圩村小郢村

碾巷村 西楼村陶桥村新划村

大沟西村

找郢乡

找郢村 邵王村 叶湖村

双庙村大朱村瓦房村胡町村

钱巷村丁淮村 庙西村草庙村

廖巷村 老圩村涧西村吴桥村

前圩村新庄村南周村柴庄村

唐庙村柴沟村邹拐村 周家村

陈家村茆塘村 茆南村 茆东村

茆北村

徐圩乡

秦庙村 永红村张庙村

白湖村大湖村殷尚村 钞湖村

赵庙村宗庙村 王巷村 尚圩村

高庙村新集村周尚村 湾西村

王台村黄园村 沟套村 大郢村

徐圩村韩湖村张湖村褚湖村

李湖村 陆湖村 钱湖村

包集镇

包集村

塘沿村林庄村路圩村 藕塘村

薛场村 罗元村 林东村孟庄村

易圩村 方马村 拾姓村 潘圩村

鸭沟村 曹庄村火庙村 民主村

大沟村严桥村陈圩村对门村

南严村 林沟村北严村 李庄村

藤元村

梅桥乡

华圩村 许河村 前吕村

张巷村朱海村 杨楼村苗台村

梅桥村刘郢村 田庄村湖口村

刘西村崔洼村 五台村邱郢村

邵河村 北刘村街西村李郢村

刘桥村 苏岗村 魏岗村邵圩村

大岗村冯嘴村 淮丰村 后吕村

裔湾村 崔圩村 周口村斜门村

龙王村湖滩村

万福镇

万福村尚瓦房村

殷集村 马园村陶圩村王桥村

九张村 张刘村计圩村 刘圩村

朱庄村陈安村汪巷村 扫园村

叶刘村计徐村 刘楼村砖桥村

后集村回汉村 半湖村关圩村

随圩村 找母村 邹庄村余庄村

夏庄村

常坟镇

常坟村 中圩村菜圩村

集西村镇西村江郢村 北元村

新桥村前王村水巷村 常巷村

牛王村屠郢村 永西村双圩村

沃洼村 后尹村 前大郢村 永平村

王咀村中南村南湖村东巷村

西巷村 中心村易家村 孙小圩村

涧口村易刘村 岗陈村 王庄村

张桥村

唐集镇

兴隆村山后村汪西村

汪东村 上陈村洼湖村 骑龙村

东韦村 翟陈村 何巷村 耿集村

路南村牛圩村 林护村 谷湖村

前陈村计集村 赵圩村武杨村

路庙村 杨桥村唐集村 山前村

杨村村潘集村

双桥集镇返回顶部

双桥村祝桥村

双李村大祝村 路东村徐圩村

阜庙村 前刘村三姓村 丁刘村

周庄村路心村 杨集村刘碾村

张巷村 赵圩村陶洼村 小郭村

湖陈村 赵集村湾西村 邢桥村

湾东村 柳行村小街村老圩村

路井村 姚庄村大庄村张坝村

油坊村

魏庄镇

魏庄村沟东村年庙村

李庙村拐弯村 沟西村胡巷村

马厂村石桥村张店村汤湖村

蒋湖村 湖东村丁湖村荒地村

大郢村 马林村谢家村姜家村

王咀村方坝村 孙巷村胡郢村

河西村王家村

河溜镇

河溜村 街西村

葛山村张郢村倪桥村 朱郢村

团塘村康郢村 成南村 永济村

房楼村 贡集村 杨湖村褚庙村

葛圩村 莲花村东侯村裴湖村

魏台村 武台村毛园村 大成村

祠堂村河溜农林场

龙亢镇返回顶部

龙亢村 苏圩村

韩庙村何沟村 淝河村 西支村

周王村关庙村西元村红庙村

黄洼村支严村 朱庙村胡刘村

莫湖村

⑦ 山西阳泉盂县有几个乡镇,分别是什么各个乡镇各有多少人口

盂县辖:8个镇、6个乡

分别是:秀水镇、孙家庄镇、路家村镇、南娄镇、牛村镇、苌池镇、上社镇、西烟镇、仙人乡、北下庄乡、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东梁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 路家村镇 10962 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 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 肖家汇乡 6286 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10151 (单位:人)

由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是2000年时的数据,和现在的数据可能有所出入,另外因为2000年后盂县实行乡镇合并,很多乡镇都做了合并,所以数据不会很准确。

仅能做个参考!

⑧ 百家姓柴姓排地几

不再百家姓中

柴姓出自:
焦作柴姓,柴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郡。”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河南省焦作柴氏村庄有: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柴村) ,获加县中和镇小营村(柴村) , 原阳县师寨乡柴庄村,温县招贤乡龙渠村(柴村), 温县温泉镇柴门庄 ,温县北冷乡北冷村,河南省博爱县阳庙镇阳邑村(柴村), 博爱县许良镇三栗庄(柴村),济源市有三个柴家庄:邵原镇柴家庄村,思礼乡西柴庄村,天坛街道柴庄居委会,武陟城关柴徐村,武陟大封南催庄,武陟大封老催庄村,武陟三阳柴尚村,沁阳柴村,太康柴庄(分迁出)等十几个村庄,人口五万。
焦作古称怀庆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它的地理范围大致就是现在河南省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这样解释:“怀庆,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曰怀庆路,明曰怀庆府,清因之。属河南省,民国废。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县。”它所辖地区包括今天的沁阳市、温县、济源市、孟州市、原阳县、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县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区。怀庆府所辖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如温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说:“周畿内国。《左传•隐公三年》:‘郑祭足师,取温麦。’(《杜注》:‘今河内温县。’)”古代中国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被奉为最神圣的国事,祭品选用温县之小麦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修武条:“《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名于宁,因名修武。’《韩非子》也有记载。怀庆曾出现过司马懿(温县)、韩愈(孟州市)、李商隐(沁阳市)、郭熙(武陟)、张渭(修武)、朱载堉(博爱)等历史名人,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怀梆戏、竹林七贤、愚公移山等也都出现在这里。历史上,怀庆的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京汉铁路未通以前,为由京入陕之孔道……山西商货之南下者皆出于此。”而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据了十分辉煌的地位。另外这一地区还有很多考古发现。比如说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封地就在焦作,山阳城遗址还在,焦作现在仍然使用别称——山阳城。另外经考证证明,焦作地区曾是商朝的都城,乱了商纣王朝纲的妲己就是焦作人。这些都说明怀庆地区文化的源远流长,经济的繁荣兴旺,笔者就把该地区的土着语言称作“怀庆方言”。
林改柴氏三度为王
柴氏的重要一支、由林氏改姓柴氏,这支柴林氏三度为王:《福建柴林氏》载:“闽林始祖林禄10世孙林英,由莆田北螺(今莆田县西天尾镇林峰村)迁居洪州鄱阳(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波阳县),生子名士弘。
隋末,林士弘加入江西饶州操师乞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操师乞死后,军中拥立大将军林士弘为主帅,拥兵十多万,于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属)称南越王,寻建国称大楚,年号太平,(616年,隋大业十二年)。进军临川、庐陵、南康、宜春,北至九江,南至番禺,各地豪杰争起,杀隋守令官,望风归附。后来,这个楚国被新兴的唐朝消灭,太平年号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七年。
林士弘当了七年皇帝之后,他的十三世孙也当了五年皇帝。
楚为唐扑灭了,士弘的家属逃匿于浙江武林山中,改姓为柴。其十二世孙柴守礼,有妹嫁与郭威(即后周太祖)为皇后,郭威无子,过继守礼的儿子柴荣,嗣立为帝,即史称的柴世宗(955-959在位)。及世宗病卒,子柴宗训出生才数月,嗣位,即后周恭帝。可是柴荣的生前好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逼柴家寡妇孤儿“禅让”天下给他。宋朝封柴宗训为“郑王”,其母为“先后”。
柴氏改姓有卢,林,张,潘,崔,殷,邱7姓

目录[隐藏]

柴姓改姓卢
柴姓改姓潘
柴姓改姓林
柴姓改姓张
柴姓改姓殷
柴姓改姓崔
柴姓改姓邱
柴姓起源
历史名人 柴姓改姓卢
柴姓改姓潘
柴姓改姓林
柴姓改姓张
柴姓改姓殷
柴姓改姓崔
柴姓改姓邱
柴姓起源
历史名人

[编辑本段]柴姓改姓卢
磐安“九支卢”,出自宋工部尚书越国公卢琰。宋初,卢琰“挟孤、义不臣宋”而退隐灵山(今浙江省磐安县新渥、深泽一带),九个儿子自此繁衍,成为卢姓在浙江的始祖。 卢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文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淫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 郭威死后,传位于继子柴荣,史称周世宗。世宗授卢琰为检典尚书,并封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金绯鱼袋。"当时,除卢琰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结交,深得信任。卢、赵二人被周世宗称为"股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驾崩,太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一时间,孤儿寡母,权威难展,朝权被赵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 不日,宋太祖摆驾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只得身着白衣出宫。太祖入皇宫,六宫迎拜。太祖见有两个小孩由宫人抱着,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原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蕲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卫诛杀之,两皇子被捉押出宫,一路惊恐哀号不止,宫内上下大惊失色。此时,卢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听后,便问大臣潘美,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时又见卢琰脸色铁青,圆眼相瞪,只得暂将两位皇子追回不杀。不久,卢琰为留柴氏一脉,暗将蕲王柴诲抱回府中抚养。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 此时,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计笼络人才,特别是卢琰这位"三朝元老",便不断对他升封、嘉奖。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敕封卢琰:"朕惟立国以仁,维国以义,上下之间各得其分。惟尔抚军琰,赋军养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今特效尔工部尚书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汝当益励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笔称赞卢琰:"貌端而古,学博而优。三登虎榜,一占鳌头。事亲竭力,政治有谋。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吁图其像,而赞其德。俾见者仰,高风而佳誉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为卢琰封赏敕命:"朕惟以工部尚书卢琰,寄之以重任,公卢琰发身贤科,历任前职历岁已久,克有劳功。书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特进尔荣禄大夫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封越国公。汝当益修厥德,恪守尔职,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对卢琰公官封极品,爵为国公,恩赐之隆已无可复加。
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而内心对后周皇帝忠心不二,抱着"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大志不动摇。因此,对宋太祖的恩宠,处处倍加小心,并为抚养蕲王殚精竭虑。当宋太祖在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蕲王下落时,卢琰觉得麻烦将要临头了,于是,他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浙江永康人)密谋,将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决定退出朝廷远遁山林。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卢琰的要求。临别时,宋太祖亲作《御赐功臣卢琰致仕赠别诗并序》:"朕以卿尚书卢琰老成历练,欲借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驹之想,为林泉自适之谋,难为强留之计,然君臣之份恶可恝然,故赐汝以诗,以光来裔。袖手长才世路轻,爱闲那肯鬻荣名。桂冠使欲辞丹阙,策杖还归老故城;适意不论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情。林间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缨。" 于是,卢琰如同出笼之乌,与孙帷温一起率全家老少,挟蕲王柴熙诲连夜出京城,过临安,不久来到了灵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镇大山下一带)长期隐居。据传,当时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蕲王的下落,于是怀疑到与卢琰归农有关,马上派追兵追查。卢琰等从东阳方向进入灵山一带,为了躲开追兵,把靴子倒回来穿上,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脚印,当追兵赶到时,见这里杏无人烟,只有茫茫雪野和一谷觅食的麻雀的叫声,而行人的脚印也是向外走的,便离开了。 就这样,一行人躲进了这里,避过了追兵。卢琰见峰峦叠翠,环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垄亩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来,并把这个地方称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后,谐音改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据《大山卢氏宗谱》谱序载:"……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绩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详其所当详也……"记述了越国公迁居灵山的史实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从此,卢琰"义不臣宋"的侠肝义胆成为后人传扬的美德。 据记载,卢琰隐居灵山五年后,为使宋太祖彻底放弃对自己的牵制,巧妙地让儿子们和地方官上表,奏明"卢琰已死"。宋太祖接报派使臣中书省侍郎李克明来灵山吊唁,祭文曰:"窃维卢琰历事吾朝累建劳绩于时有年,嗣朕在位,实公匡辅,忠义可嘉,方期上柱国家岂意溘然先朝露讣闻不胜哀悼,今特遣官谕祭,以示异恩……",对卢琰作了很高评价。 此后,卢谈便安心地开始了开发灵山这片沃土的家园。据《大山卢氏家乘旧序》载: "……其乡多朴茂之风,公建塾于斯,设教廷师课诸孙子,乡之后秀者从之益众,而又以德化人,一时风俗美而人才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琰也慢慢地改变了对宋室一统天下的看法,使他从"不食宋粟"的思想转变为拥护大宋统一天下的爱国情怀,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行了努力,不仅使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师,谋及乡民子弟,以德化人,使乡内风俗大变。他在《七叠飞泉》一诗中写道:"连云飞瀑挂前空,水脉潜穿七窍通。指日朝宗归大海,早将兵甲洗辽东。"充分表露了他对统一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宋兵收复辽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灵谷锄云》诗中,他又写道: "荷锄木柄不须长,觅种灵山别有方。种得云中双白璧,琢成瑚琏献君王。"进一步表达了他隐居灵山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信心和决心。到了宋开宝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驾崩,此时的卢琰早已转变了对他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并赋《横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横山斜亘,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对明君的缕缕思念之情不禁溢于言表。 八年后,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卢琰病逝,葬于灵山南麓。据传,越国公卢琰墓规模宏大,经千余年而不损。"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间,卢公所遗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毁、损坏,就连这幸存的几棵古枫树也被当作补贴集体开支砍伐掉了。
钟灵毓秀的灵山之麓,卢琰公的遗风今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一排11间的长廊好像还在叙说着悠悠往事。"耕读世源"四个字散发着远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对联已被斧凿得遍体鳞伤。一口约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荡漾,也许还能映照出当年卢公的忠肝义胆、高节清风。
[编辑本段]柴姓改姓潘
新、旧《五代史》上都说:"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下面的两个儿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后)汉诛……世宗崩,梁王(宗训)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于是,"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遂成千古之谜,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相遇,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他提供的《 卢村志》对柴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着详细的记载---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宋)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德按:后周世宗名荣,为后周太祖之养子,本姓柴,以功封晋王,即位后,伐辽,取瀛、莫、易之地,以赵匡胤为“都检点”。六月崩,恭帝宗训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取而代之,国号宋。世宗之子乃后周世宗之后裔。)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赵普等,普等曰:“去之!”(按赵普为胤幼时师,与周无渊源故主杀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于其家人。(按:惟吉,王铚默记作惟正。) 【宋 王巩 随手杂录】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有一宫人抱着两个小孩也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这两个小孩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您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维正(一说潘维吉),潘维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词人《潘必正词选》 作者:潘必正 , 杨柳枝 , 踏莎行 ,鹧鸪天 .又说为宋朝丞相潘必正.
金舟-->赵匡胤-->第三十五章 宋太祖登极 潘美为他取名呈吉,后来也官至刺史,潘呈吉的孙子潘夙,为宋神宗时名将,人们都以为是潘美从孙,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柴世宗的后代呢?这些都是后话。
[编辑本段]柴姓改姓林
周世宗柴荣皇帝弟兄五人:一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荣皇帝,四曰柴华,五曰柴贵.周世宗柴荣皇帝的父亲兄妹三人:一曰柴守礼(柴荣皇帝的父亲),二曰柴守义(柴禹锡的父亲),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 周世宗柴荣皇帝有三皇后:一曰刘皇后,二曰大符皇后,三曰小符皇后,贵妃有:一曰杜贵妃,二曰秦贵妃。 柴穆的后代改姓林。 百姓寻根,濯田天子地,●林东祥 距长汀县濯田集镇不远有一座小山岗,看似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但日夜不息的客家母亲河在她身边柔柔地流淌。登上山岗,远山含黛,逶迤腾跃,人间饮烟,生意盎然,这里就是闽西武平、长汀、上杭济南郡林氏心中的圣地--先祖五代周恭帝宗训公长眠的地方--天子地。 在客家话里,"地"有两种意思,一指地方、地点,另一指坟墓,濯田天子地当为后一种意蕴。 唐朝崩溃以后,中国陷入了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周朝(951-960年)是五代中最后一个王朝,周太祖郭威出身贫苦,励精图治,公元954曛芴�姹溃�遄庸�?本姓柴)继位(周世宗),周世宗年轻有为,改善政治,训练军队,整纲肃纪,颇得民意。可惜于公元959年,事业未竟,暴病而终,年仅39岁。其子宗训年7岁,继帝位(周恭帝),翌年,周朝殿前都检点 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拥赵匡胤为帝,周朝灭,宋朝兴。 据林氏族谱记载,柴宗训叔侄为避免宋朝的迫害,辗转逃往闽侯济南山,当时闽侯(福州)是南唐之地,后宋灭南唐,林宗训一脉又开始艰辛苦难的逃亡历程,最后栖居于更偏僻的大山之中,长汀濯田有宗训公祠,东南方有天子地(宗训公墓)可为佐证。 柴天福也是为避祸改姓林 :因柴氏兄弟柴天寿在朝中闯祸,明相刘伯温举保柴氏三兄弟带兵到贵州安顺驻守边关,实行当时中央"屯田驻兵"政策,战斗胜利后,为避祸朝廷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寿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亲信不改姓。拟四十辈字辈,子孙后代互相认,这是贵州平阳郡柴姓家谱有记载的。 根据《宋史》记载,将上采姚、姒之旧,略循周、汉之典,详其世嫡,优以公爵,异其仕进之路,申以土田之锡,俾庙寝有奉,飨祀不辍,庶几乎《春秋》通三统、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八月,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于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 熙宁四年,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言:“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帝阅奏,问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帝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安石曰:“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咏致仕。咏长子早亡,嫡孙夷简当袭。太常礼院言夷简有过,合以次子西头供奉官若讷承袭。诏以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5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57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4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4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6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09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2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2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