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有多少人口
Ⅰ 余姓有多少人口_余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余姓有多少人口
余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位姓氏,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在当代全国近12亿汉族中,余姓人群大约占了0.47%, 总人口大约在580万 。
余姓的起源与演变:
余姓主要由两大来源组成:姒姓和隗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启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上堂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
春秋时,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划策,为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立有大功,其后裔遂以其名为氏,有由余、由、余三姓。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国处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以国名为名者逃亡西戎,后为秦穆公所用之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更有可能。
第二支出自隗姓。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徙,活动与齐、鲁、晋、卫、宋、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故称北狄,后分赤狄、自狄、长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唐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于晋国。赤狄部余氏族,或即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异译而为。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来自外姓。我国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南北朝时期,余姓中又发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发生在南方。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元朝时,进入中原的西域人中也有余姓,并在泸州形成了余姓大族,当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出自这支大族。
历史上余姓的分布和迁移:
余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四川、陕西一带。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入居河南,后继续东迁于江淮地区,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着名的余姓大族。到了唐宋时期,余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闽赣浙鄂地区发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
宋朝时期,余姓大约有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余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北、江西、浙江、河北,五省余姓大约占了全国余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等。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体基本上已经南下江南了。
明朝时期,余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福建,这三省余姓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江苏、安徽,这四省的余姓又集中了21%。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29.2%。宋元明期间,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部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余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余姓的人口已达58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五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重庆、湖南、云南、福建,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余姓人口。河南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余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豫鄂、川渝云、粤湘、赣皖浙闽四块余姓聚集区。m-1-3-1/
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河南东南、赣闽、皖浙大部、川渝鄂大部、云南、贵州西部、湖南北部、广东东部、广西西端、新疆西北,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居住了大约58%的余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苏沪、浙江东北、台湾、湖北西北、四川北部、重庆北和南两端、湘贵粤桂大部、海南、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部,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0.7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37%的余姓人群。
余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余姓的郡望主要有新安、下邳、吴兴等。余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外,还有清严、忠惠等。清严堂号典出宋朝的余元一,余元一是朱熹最喜爱的门生,他最讲仁义礼智信,自称清严,其后代遂以为堂号。忠惠堂号典出宋朝的余天锡,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余天锡在王族中挑选一个年幼又聪明贤德的做儿子。余天锡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后封余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楹联 重要的余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名高四谏;道就单车。
灵鼋负阁;钓鱼列屯。
器徵台辅;胆落豪踪。
清并林逋;学尊孟子。
谏草流香,当记曲江遗泽;长茅发迹,敢忘宋代传声。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余姓历代名人142名,占总名人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七十四位;余姓的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1%,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余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6%,排在第三十九位;余姓的着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5%,排在第五十二位。
历史上余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宋大孝子余齐民;北宋尚书左丞余靖;南宋大臣余玠;元朝监察御史余阙;明朝通俗小说的编着者兼刊行者余象斗,天启进士、兵部尚书余煌;清朝文学家余怀,经学家余萧客;民国陆军总司令余汉谋,京剧艺术家余三胜,目录学家兼古典文献学家余嘉锡;当代物理学家余瑞璜,天体物理学家余青松,文学史家余冠英,戏剧教育家余上沅。
余姓血型:
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8%,B型占26.3%,AB型占8.1%。
Ⅱ 姓余的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性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
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2)余姓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余性是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Ⅲ 仁寿县余姓人有多少
大约有几千人吧。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1%左右。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四川、江西、安徽、浙江、河南,福建等省。汉族主要得姓始祖有周携王姬余臣(黄帝直系33世孙),由余(姬余臣孙)等。少数民族余姓得姓始祖有铁木健(成吉思汗的五世孙)等。余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位姓氏,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在当代全国近12亿汉族中,余姓人群大约占了0.47%,总人口大约在580万。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
Ⅳ 余在百家姓中的排行
余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90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1%左右。
人口分布: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周携王姬余臣之孙,因避乱迁入西戎。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读音作yú(ㄩˊ)。余氏世居歙州(今安徽黄山歙县),成为为新安大族。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贵州省毕节市阿市乡新大街余氏,系出奇渥温孛儿只斤氏,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其谱所序如下:吾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宋失统绪,天命归元,吾太祖成吉思汗圣武皇帝龙飞漠北,武镇九夷八狄、威压七戎六蛮,四海以内,罔不臣服.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夏,定鼎燕京,歼辽灭宋,远征欧洲,威震环球,帝国世袭,既寿永昌,传之成宗......顺帝等,上序之亲已载正史,毋容多赘,今效法汉人,以序吾支始祖,留予子孙瞻思;。
源流三:
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余(读音为“涂”,非“鱼”)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余氏。(待考)
源流五: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着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玛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余氏、俞氏、于氏、胜氏等。
⑵.满族裕瑚噜氏,满语为Yúhúrú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长白山、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后多冠汉姓为余氏、玉氏、裕氏、于氏、娄氏等。
源流八:
源于傈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九:
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一:
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余氏族人分布。
Ⅳ “余” 这个姓氏 怎样对人介绍比较好
我姓余,年年有余的余。
余姓,中国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国版中列第90位)。
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50余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当年排名第41位(在2019年公安部最新人口统计数据中列第40位)。
姓氏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先祖原为晋人。秦穆公见由余才德,便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由余是史上最早提出“仁治”说法的,详见《史记·秦本纪》。由余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Ⅵ 全中国姓余的有多少人
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77%。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51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Ⅶ 余在百家姓排名第几名
余姓,中国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国版中列第90位),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50余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
Ⅷ 余氏中国多少人
余姓,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余姓人口约46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8%,排名第51位。人口分布以南方省份居多,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安徽,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阳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Ⅸ 百家姓中姓余的排第几
在百家姓中余姓排名90位。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另2016年公安部统计数据约有近700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当年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9)余姓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余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他原先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对居住在中国西边的诸类蛮族的统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
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