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马有多少吨
㈠ 铜车马指的是什么,其历史价值有多大
铜车马是秦始皇陵埋葬的大型铜车马模型。它们于1980年出土于土堆西侧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它只有一匹真正的马的一半大。
铜车马是单轴两轮车,轴长2.46米,轮子直径0.59米。车辆分为前部和后部,平面呈凸面。凸形部分是驾驶员坐的地方。可以看到跪着的青铜御者。
铜车马所蕴含的信息和实物证据对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物质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始皇继承王位后开始修建墓地。统一国家后,他亲自在渭水以南修建了一座“庙”来供奉宗庙,并在陵墓和宗庙之间修建了一条通道,以方便陵墓中死者的灵魂在宗庙接受祭祀仪式。
因此,在“安息”的地方出土的铜车马是为死者的灵魂服务的,他们可以去寺庙祭祀。铜车马实际上是统治者高度尊重和维护皇权的表现,他们希望不死而生,拒绝放弃死后的享乐。
㈡ 秦始皇陵铜车马为何被称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铜车马两乘总重量2.3吨,由6526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两辆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是造型昀大、系驾关系昀齐全、制作工艺昀复杂的陪葬车马。因工艺过于复杂,陪葬物仅是实用物的二分之一大小。然尽管如此,它依然堪称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青铜之冠”。
㈢ 襄樊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华夏第一青铜马
这一青铜马高1.62米、长1.61米,于2008年11月在湖北省襄襄阳市一建设工地被发掘,出土时马的前半部分基本完好,后半部分已成碎片。文物修复专家考察了东汉到三国魏晋时期马的造型特征、历史资料和残件,运用一系列复杂工艺,最终将青铜马的后半部分基本修复完成。经过修复后的青铜马身高1.63米,身长1.62米,重约2吨,通体呈青色,颈部鬃毛直立,作引颈嘶鸣状。相关专家表示,这是目前全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马,堪称“华夏第一青铜马”。
战国龙蛇座花瓣漆豆(复制品)
战国龙蛇座花瓣漆豆,原物仅28厘米高,现藏于省博物馆。因该器物造型奇特,纹饰细腻,色彩艳丽,是楚国漆器中的精品,也是襄阳出土的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所以襄阳博物馆按照原样放大10倍复制后安放在正对大门处的大厅里。该器物在过去是放置水果的果盘。张靖介绍,对于该器物龙蛇造型所传达的信息有多种解释,其中主要的有,一、龙蛇信仰在古代始终交织在一起,该器物可能反映了当时楚地不同信仰族群间的融合;二、龙的原型有猪、鳄鱼、蛇等多种说法,其中蛇曾是许多部族的图腾,该器物可能反映了蛇是龙的原型之一。
邦季鼎
春秋早期。1976年出土于万店周家岗东周墓葬。
错金嵌玉鎏金鳖形铜带钩
战国。1990年湖北宜城楚皇城出土。器身宽大,带面分前后两段:前段为鱼形,其头部镶嵌一块椭圆形玉饰;后段为鳖形,头部与鱼须相接,尾部上卷作钩,鳖身镶嵌一块弧形玉饰。通体用不同线条刻画出不同部位的特征,线条中间错金。楚皇城为楚国早期都城,也是东周时期襄宜平原大都市。这件错金嵌玉鳖形铜带钩,造型奇特而别具匠心,线条圆润流畅,做工精巧细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邓公牧簋
1979年襄阳废品收购站征集。通高21.8cm、口径18.5cm。带盖。子母口,鼓腹,圈足下附三兽面小足。腹两侧有对称兽首耳,下有垂珥。盖顶隆起,有喇叭形状圆形握手。盖沿、上腹饰窃曲纹,间以兽面纹,腹部及盖顶饰瓦纹,圈足饰三角雷纹。器内底、盖内有相同铭文二列六字“邓公牧乍(食贲)簋”。邓公牧簋可能出自樊城邓城附近邓国国君“牧”的墓中出土。
邓国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古老方国。邓的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商代的邓为侯国。西周初年分封的邓国国力强盛,又举族南迁至南阳盆地,至少在西周中晚期又徙都于襄阳邓城。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国版图全部纳入楚境。邓国也是在襄阳城区建都立国唯一可考证的诸侯国,邓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创造了发达的文化,在邓城遗址附近的王坡贵族墓地、沈岗墓地和黄家村遗址出土了一批邓国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器和陶器。这些珍贵的文物是襄阳3000年历史文明的见证。
㈣ 青铜马的图片及一些简介
青铜马,战国,高29cm。 牡马,仰首端立,竖耳鼓目,鼻孔张大,好像正在喘息。马头塑造得细致生动,躯体起伏表现出马的肥硕与健壮,马尾上扎一结。此马应是随葬用的明器。古代视死如生。商周贵族墓中常有御者及车马实物出土,此时墓葬中所出动物形象,多以工艺品的造型出现,或作容器,或作器座;到战国,金属、陶、木等各种明器多有出现,虽然造型显得古拙,但它标志着新的丧葬制度出现,为后代陶塑明器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基础。
青铜马是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批战国遗留下来的青铜马共三件,高约15至18厘米,长约22至24厘米。它们有昂头行走的,有低头站立的。马的五官及额鬃清晰,用线纹表示马鬃,尾下垂打结,雄健有力,姿态优美。
1997年4月7日,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的赵王陵,被盗,3件青铜马等文物被文物贩子倒卖,经香港流出海外。经专案组民警不懈追讨,1999年5月,3件青铜马才被追回。
这三匹青铜马生动逼真、造型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出土于邯郸市的赵王陵,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这对于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艺术等都具有突破性的作用。
图片http://ke..com/albums/773981/773981.html#0$9a1151c20a471771e5dd3bcf
㈤ 汉朝青铜马头,重约10公斤,据说出土于1800年,求鉴定专家帮忙看看真假,是否古董给个估价,谢谢了
马耳朵有这么大么?分明是驴!
㈥ 移步换景写中国馆作文
游中国馆
世博园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建筑物,令人目不暇接。我们来不及细看,就直奔中国馆。
具有“东方之冠,天下粮仓”美誉的中国馆,我是仰慕了很久,早想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了。由于我们提前预约了,所以排队的队伍并不很长。我随着队伍缓缓地踏进中国馆,凉风习习而来,在这样高温的天气,竟能让人觉得凉爽,是否得益于建筑师们的巧妙设计呢?
中国馆的斗冠十分巨大,里面足以容纳一千多人。四根大柱子牢牢地插入地中,支撑着这五百多吨的庞大体积。中国馆的电梯呈动车形状,墙上的液晶屏正播放着动画。我乘坐电梯来到49米高的楼层,里面正播放电影。电影展示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影从1970年到2030年,让我们从温馨的过去来到仙境一般的未来。看完之后,我是激动不已:我们的未来是多么美好呀!
不知不觉中,我随着人流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中,难道这就是宏伟的《清明上河图》? 只见疏林薄雾中,一个牧童牵着牛,往集市上赶集。集市上人来人往,有卖油的、卖米的、卖盐的,各行各业。有的人在使劲吆喝着招揽顾客,有的静静地在店铺中等待,还有的干脆挑着担子上桥去。听到现场讲解员热情地介绍:这幅画卷长128米,宽6.5米,能展现当时开封的昼夜风景,其中白天出现的人物691名,夜晚出现的人物377名,但都十分清晰,栩栩如生,真不愧是镇馆之宝。
正对着这幅画作的是“国之瑰宝”的展厅。我们踏上传送带,来到了一间小屋,那里正摆放着国之瑰宝——青铜宝马。,据介绍:青铜马于2008年11月在襄樊市的一个建设工地被发掘,出土时仅剩马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为青铜碎片。青铜马已于日前修复完成。修复后的青铜马身高1。63米,身长1。62米,重约2吨。我仔细聆听,好似听到战士们“杀呀,冲啊,为国而战”的呐喊声。
接着,我们乘坐梦幻轨道车进入了“寻觅之旅”。坐上乳白色的车,我们进入中国古代建筑之旅,古桥、牌坊、斗冠等都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是如此讲究建筑风格。慢慢的,我们进入高科技的时代,宏伟气魄的中国建筑直插云霄。
最后,我们来到了“低碳行动”展区。节能减排是地球最大的心愿。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几点要求,研制出了太阳能、风能汽车、风能光热发电、零排放环保汽车、生物能源、“低碳的一天”体验区等让我大开眼界。
看世博会,如果没有到中国馆,那就不能算真正参观过。
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新开放的铜车马博物馆
2021年5月18日,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它位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南侧约200米处,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展出两件这里出土的彩绘铜车马,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过去,这两件铜车马一直摆放在兵马俑博物馆旁边的文物陈列厅内,空间狭小,光线昏暗。每到 旅游 旺季,游客蜂拥而至,将展厅堵得水泄不通,根本没办法走近欣赏。
2021年7月18日下午,路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时候,我第一次参观了铜车马博物馆。这里远离兵马俑博物馆,很多游客没时间来参观,所以周围看不见几个人。博物馆的外墙为灰色,整体感觉非常的低调,入口处写着“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几个篆书大字。
沿着曲折的坡道,走到地下一层,便是展厅入口。梯形的大门很有特点,好像一条神秘的墓道,吸引游客们走进参观。穿过门洞,沿着通道,不断向下,迎面的墙壁上写着“青铜之冠”四个篆书大字。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金银饰件重量超过14千克,由3500多个零部件通过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结构复杂,造型精美,被誉为“青铜之冠”。
拐向右侧,在序厅内,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详细介绍了铜车马的考古发掘和修复过程。当年,出土铜车马的土坑,用木板拼成长方形,形成巨大的木椁室,长11.8米,宽3.1米,底部距离地面7.8米,被编为“1号耳室”。
由于木椁腐朽,造成坑顶坍塌,铜车马出土的时候,被砸成无数个碎片。但是,原本位置没变,构件基本齐全。按照出土的前后顺序,铜车马被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1983年,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1988年4月,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走出序厅,继续向前,进入第一展厅,便可以看到铜车马了!站在高台上,向下面俯瞰,两件铜车马全貌呈现在眼前,虽然游客众多,但是视野开阔,毫不影响欣赏,感觉非常不错。
两件铜车马按照真人和车马的1/2比例制作而成,造型准确,写实生动。两件铜车均为古代的单辕双轮车,再现了当时秦代的真实工艺水平,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一号车在前,被称为“立车”;二号车在后,被称为“安车”。目前,这里展出的一号车为复制品,二号车为真文物。
一号车的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车舆内竖立着一把高杠铜伞,伞下站立着一名御马的官俑,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四周敞露,携带兵器,应该是兵车。根据文献记载,在秦始皇的车马仪仗中,这种车专门用于开道、警卫和征伐。
二号车的车舆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后室供主人乘坐,四周屏蔽,两侧开窗,后边留门,顶部为一个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底部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根据文献记载,秦始皇外出巡游时,就乘坐在这种车内,冬暖夏凉,舒适惬意。
参观完铜车马,乘坐电梯,来到一层。在这里的第二展厅内,按照文物不同的类别,详细介绍了铜车马每一个构件的使用功能和制作工艺,让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铜车马蕴含的先进科学技术。
铜车马在铸造、连接、塑形等环节,毫不亚于现代许多复杂的机械制造。在铸造方面,使用多范合铸法、红套铸法、接铸、嵌铸、包铸等;在连接方面,采用套接、铆接、焊接、扣结、子母口对接、合铰链接、链环链接等;在塑形表现方面,使用了圆雕、浮雕、錾刻、磋磨、冲凿、涂色和彩绘等。
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对研究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中国古代美术、车制和宫廷舆服制度等方面的 历史 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㈧ “铜奔马”意犹未尽,“马踏飞燕”无中生有,“天马行空”名副其实!
1969年10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北郊雷祖庙雷台下发现一座东汉(晋)大型砖石墓葬,墓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其中最突出的是由99件铸造精美的青铜车马组成的仪仗队,当中最具艺术价值是一匹被世人称为“铜奔马”或“马踏飞燕”的青铜马(如图)。
青铜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该马躯干壮实、四肢修长、腿蹄轻捷,马身微偏一侧,昂首嘶鸣,右后蹄踩踏着一只回首飞鸟,其它三足腾空,呈飞驰向前,极速奔跑的姿态。
“铜奔马”于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尽管“马踏飞燕”享誉全世界,但很多读书人却不认可把它叫做“马踏飞燕”,理由很简单,因为在郭沫若先生给它起名为“马踏飞燕”前,读书人翻遍所有的书籍都找不到“马踏飞燕”这个词组及关于“马踏飞燕”的典故。所以,考古人给它一个比较耿直且科学的名称,即博物馆标牌上的“铜奔马”。
结果“铜奔马”的叫法还是令人大失所望,因为这个名称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有种好马配不到好鞍的感觉。
我认为这样一匹由祖先智慧的结晶、技艺的传承所造就的骏马,它应该存在一个更加非凡、更加响亮、更加名副其实的名称才对。
怀着不甘与好奇,我读了很多书结果还是找不到。我问老师,为什么会找不到呢?老师说,是你读的书太少了。怀着恨少的心理,我又读了十年书,还是找不到……实在忍不住了问老师,您找到了吗?老师回,我读的书也太少了!
又过了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假如说我是以书为命的人,老师就是以命为书的人,可天下之书却不是以命为论。若干年后,我终于找到了它名声、创意来源的蛛丝马迹:
这匹马叫天马,若非要给这个青铜造型起一个名称,我觉得“天马行空”更加匹配!
※为什么说它是天马?
一、头上生角
生角之马,必定不是凡马。
①《燕丹子》上卷:“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长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②《史记·荆轲列传》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马生角”被喻为不可能实现的事。而出土的青铜马又显示,它的的确确生有角,这至少说明是制作者是要把它塑造成一匹非凡的、特殊存在的马。
二、蹄踏飞鸟
在古代马是供人骑乘的、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军事、交通运输工具,良驹必须强壮、敏捷、速度快、耐力好。而出土的青铜马呈现的就是雄杰俊逸、矫健灵动的神姿,它以对侧步法向前疾速奔跑(“对侧步”俗称“走马”,即同侧二足一齐进退,两侧交替的步法,这种步法让马在运动时重心左右摇动,从而缓冲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能减少人的颠簸之感),正应了天马祭祀歌中所描述的“体招摇若永望”,活脱脱一副英姿勃发、俊逸潇洒得意之样!
制作者甚至将后居而上、越超过来的奔马,截其三足腾空、一足掠踏飞鸟的动态瞬间,将它凝固成一尊永恒不朽的青铜艺术雕像,惊叹于那卓越的工艺制作水准的同时,留给世人无穷的遐想。
如何用一尊静态的雕像,淋漓尽致地表达一匹神奇非凡的马?如果说凡间之马,是奔跑在地上,那么天降之神马,就应该能飞驰在空中。不负所望,出土的青铜马也的确是在空中飞驰而过的神马,能蹄踏飞鸟,说明此马非凡间之物。
三、天马降汉
(一)天马是汉朝皇权产物
汉朝狂热追求非凡之马的人是汉武帝。汉武帝初得乌孙马便封其流犯暴利长官职,又应了那句“神马当从西北来”的爻文,他认为此马为太一所赐,喜出望外、兴之所至,遂仿乐府体裁,亲制《天马》歌一、二。
汉武帝听说,西域大宛国的峤山上出产一种良驹,这种马耐力好、抗疲劳,蹄很坚硬,据说马蹄践踏在石头上,石头都会留下蹄印,它奔跑速度之快可以说是“日行千里”,它所流的汗看起来就像血一样红,大宛国的人视之如宝。
汉武帝为得大宛“天马”不惜派兵远征大宛国。汉武帝先是遣使前去大宛国以千金求换大宛马遭拒,汉使被劫杀后,发兵远征大宛国,初战不利败归;后又派李广利再征,最终战胜大宛国并带回千里马,名曰蒲梢。
因大宛的千里马优于乌孙马,于是汉武帝把乌孙马改称为西极马,大宛马蒲梢独名为“天马”,并作《天马》歌三、四,(注:天马歌一、二、三见于西汉籍集中,未见天马歌四。)且将《天马》歌作为宗庙祭祀歌。
“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皇帝听了不作声,显得很不高兴。)
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宝马的痴爱程度。以他的尿性,都敢把《天马》歌用来祭祖了,要是不做天马的标准像简直说不过去。
(二)天马是汉朝的时代特征
这意味着,出土的这尊青铜马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天马在汉代是一个标志物。
①《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西汉、东汉出现很多金马(天马)的标志物。
②东汉《张衡》:龙雀蟠蜿,天马半汉。
(三)青铜马的背景和出土环境
该青铜马出土时,一并出土的还有制作精美的青铜车马仪仗队。蹄踏飞鸟的天马在最前头,带领着后面的仪仗方队,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是没有被人所驾驭的、姿态高于信众,包括人,所以这种仪仗队应该是迎回天马的纪念仪式。
墓中马队的等级制度,明显是高于三公、二千石官员及将军的仪仗队,这样的仪式除了帝王的车仗仪式外,就只能用在天降之神物(例如被誉为“天马”的迎回仪式),而迎天马符合此特征和要求。
综上所述,“铜奔马”应该是天马式。即使能证明墓是东汉或晋时期所葬,它采用的仍然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迎回天马的仪式。
四、惊隹回顾
飞马蹄下踩的是什么鸟?郭沫若先生说是燕子,有的人则说是鹰……我认为它是隹。
(一)假设它是燕子
燕子的特征是什么?燕子是一种低空飞行的雀形目燕科小形鸟,它以捕捉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在树洞(缝)中营巢、在沙岸上钻穴或在人类居住的房顶屋檐下筑巢为生。燕子从外观上看最特别的地方是它像剪刀一样分叉的尾巴,而出土青铜马蹄下的那只飞鸟,尾巴平齐(如图),既然马做得形神兼备,飞鸟回首惊顾的神态也都表现出来了,没有道理在鸟的外形基本特征上不作区分。
另外,如果要以飞鸟来衬托马的神异,例如腾空之高、速度之快、耐力之好……会选择燕子么?燕子以灵活着称,低空飞行,且通常都是围绕在巢的附近捕捉昆虫,飞飞停停,不断出入,以喂养后代。若以这样的形象作为飞马对比的参照物,想塑造神威无比的马,效果肯定要打折。
(二)它应该是隹(隼)
①《说文》:隹,鸟之短尾总名也。
②崔豹《古今注》:柘实曰隹。
隹与隼为会意字。隼,食肉猛禽,体形较小,身体强实,两翼较宽圆,尾羽不长,具有极强的飞翔能力,在鸟类食物链中处于顶端,能在高空顶风翱翔觅食猎物,能长途飞行,被人们认为是勇猛刚毅的鸟类。
天马蹄下之鸟,符合隹(隼)之特征。
如果马蹄下的是隼,就很好解释了,天马不是凡物,在高空飞驰,以它敏捷的动作,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从后居上,踏鸟而行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样,作为傲视群鸟的飞隼,正在万里高空中翱翔,哪知背上突遭踏压,也难怪它会回首惊顾了。
※ “天马行空”才是名副其实
“天马行空”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创意,“天马行空”的创意及典故应该是源于汉武帝所制定的祭祀之歌。班固《汉书·礼乐志第二》记录,武帝定祭祀之礼,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品,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1、武帝所作祭祀歌共十九章,其中第九章《日出入》、第十章《天马》都是描写天马行空而来的景象。
诗歌中的两句“体招摇若永望”、“幡比翅回集”乃是为天马奔腾的场景量身而造,实物与诗歌吻合得天衣无缝。
《说文解字》集作雧,后三隹省为一隹。
2、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3、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这是目前典籍中所见到最早出现的“天马行空”成语。
“天马行空”的创作原型就是良驹疾行如飞,一日千里,经过作者夸张的制作手法,就变成了天马踏鸟而行。
所以,“天马行空”比“铜奔马”更匹配也更符合历史。也许,又如东汉马援所说的“行天莫若龙,行地莫若马。”所喻良驹奔驰速度之快,该青铜像把马和飞鸟塑造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一个“比”字而已,并非是马踏鸟而行。
㈨ 秦始皇的青铜车马的资料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秦皇陵的西边发现了两乘青铜车马。发现时,两乘车马破损严重,尤其是供秦始皇灵魂乘坐的安车,已破碎成1500多片.经考古工作者历经三年的修复,现在看上去完好如韧。两乘车的车、马、人都是仿照实物,按比例缩小二分之一制成的,每乘车上大小零件有3400多个,安车上金银饰物有1720件,重达7公斤。车马主体为青铜铸造,每乘总重量达1000多公斤,工艺精细,造型逼真,不仅给人艺术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了解、研究秦朝车制、冶金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科。
http://wumeiyoulia.blogcn.com/diary,12309206.shtml
㈩ 秦朝能体现帝王气概的青铜器是什么样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历史上,秦始皇及其仪仗队曾经5次浩浩荡荡巡视统一后的秦帝国。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在前呼后拥的皇后、嫔妃、宠臣、文武百官、皇子公主侍候下,踏上出巡征程。
秦始皇坐的车称为“金银车”,由6匹马所驾,让太仆亲自赶车。前面的马以虎皮蒙着眼,警跸车开道;后面的马挂着豹尾,并用桃木制作的弓箭辟邪驱魔,其场面之大出乎常人想象。
铜车马,称立车,又叫高车,属仪仗中负责警卫性质的兵车。因为驭手的驾车姿势不同,而有“立为高、坐为安”的分别。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其陵寝中也有车马、兵器等陪葬品。而在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坑,便发现了两辆用青铜制作,以4匹马拉的战车。
被编号为1号的战车是立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4匹马。
2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车厢为前后两室,两者之间有窗,上车的门在后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
秦始皇陵铜车马两乘总重量2.3吨,由6526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两辆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是造型最大、系驾关系最齐全、制作工艺最复杂的陪葬车马。因工艺过于复杂,陪葬物仅是实用物的二分之一大小。然尽管如此,它依然堪称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青铜之冠”。
1号战车为单辕双轮车,车内配置了弩、矢、盾等多种兵器。辕长
2.46米,轮径为0.59米,通高1.25米,总重量1061千克,由3064个零部件组成。
车前套驾4匹铜马,中间的两匹服马举颈昂首正视前方,两边的骖马略视外侧,马口微起,鼻孔翕张,像是正在喘息一般。两侧马头微向外转,静中寓动,造型风格和秦陵陶马相似。
伯乐《相马经》一书中论述骏马时说:马头要方,目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长。
这4匹马无一不符合这些条件,它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脊干平整,胸部肌肉隆起,腿部筋腱隐隐可见,就连马口中的6颗牙齿都铸得清清楚楚,表明这些马正处于精力最充沛的青壮年时期。
车上立一御官俑,头戴鹤冠,身佩宝剑,身份相当于兵马俑坑中的将军俑。他目视前方,谨小慎微,体现出古代封建社会森严制度下“伴君如伴虎”的高度紧张感。
然而,严肃的表情中又透出一丝轻松。这是因为,他并不是为皇帝御驾而仅是护卫,表现了心理上的一种踏实。秦代雕塑家一丝不苟、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车分前后,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驭手所坐之处。跪坐着的铜御者高0.51米,重52千克。其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充分表现出一个高级奴仆的心理。
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3个窗户。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驭手互通信息。
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也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篷盖面积达2.3平方米,将驭手也罩在下面。篷用铜骨架、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
4匹马的高度为0.91米至0.93米,长度为1.1米至1.5米。4匹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为177千克、180.7千克、183千克和212.97千克。耸立于马头之上的是车撑,用于支撑车辕,这样在长途中休息时可减轻马的压力。
2号战车通长3.17米,高1.06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黄金制件737个,白银制件983个。
铜车马是帝王之车,其装饰极尽豪华富贵。在这辆车上,所用的金银饰重达7500克之多。加之大量施以彩绘,使整个铜车马显得雍容华贵、光彩夺目。
尤其是铜车马的冶金铸造技术更是令人惊叹不已,采用了铸造、焊接、铆接、子母扣连接等10多种工艺方法制作而成。
如车上的伞篷盖,当初采用了浇铸和锻造两种工艺。伞盖最厚处有0.4厘米,最薄处仅仅0.1厘米,而且有一定弧度。如浇铸水平不高,就会在制造过程中导致铜液流动停滞不前的后果。而秦代工匠能做得如此完美,充分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卓越的创造力。
车窗两头的内孔滚圆,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了策扣连接。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磨和彩绘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作者按马体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锉磨,再涂彩色,造成真实的皮毛感。细部的真实和鲜明的质感是这乘铜车马造型艺术的一大成就。
车马通体彩绘,图案花纹风格朴素、明快、大方,以白色为基调的彩绘肃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银构件,更显得华贵富丽,这套大型的人俑车马代表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秦陵铜车马综合各种工艺技术于一车,是秦代青铜制造、冶金工艺达到高度成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秦始皇陵有大型的兵马俑坑,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剑比春秋时代的吴、越王剑晚了近200年,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长度。春秋以前的剑很短,只有二三十厘米长,春秋时的剑发展到0.5米至0.7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9把剑,最长的达0.94米,最短的也有0.81米。
这反映了剑的功能从主要以显示身份的象征物向战场上实用兵器方向发展。
另外,秦剑在设计上不仅长,而且薄、窄,状如柳叶,特别是剑身不完全平直,在离剑头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内收,从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另外,秦剑全是铸造成型,然后进行锉磨。锉磨之后,采用抛光工艺,使剑身光亮平整,没有沙眼,经测试,光洁度很高。2200年前的加工技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令人惊异。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易折断。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
秦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0.91米。秦王剑之所以长度超出0.6米,不仅仅是增加锡的比例,主要还是它的外形决定的。
秦王剑从正面看,由剑锷部开始到剑尖,整把剑的形状是呈梯形由宽至窄逐渐变窄,从侧面看,也是由粗变细的,剑身的形状略似于锥体,这样的形状可以减少剑身前端承受的应力,自然不容易折断。
秦剑的代表左剑通长0.93米,身长0.72米。右剑通长0.92米,身长
0.71米。两剑的形制相同,剑体长而窄薄,中部起纵脊,近锋处束腰,而且首、格、鞘附件齐全。特别是剑通体光亮,刃锋锐利。经检测,剑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这种先进工艺,堪称冶金史上的奇迹。
除秦皇陵青铜车马和剑之外,秦朝比较着名的青铜器还有陕西咸阳长陵车站发现的秦青铜蒜头壶,高0.37米,环形腹,细长颈,在壶的近口处鼓大呈蒜头状,分为6瓣。盖底,圈足,通体素面。
另外还有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等,也都是秦朝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