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森有多少人口
A. 陈姓的历史名人
西汉将领陈立;南朝陈皇帝文帝蒨、废帝伯宗、宣帝顼;北朝北魏大臣陈建;唐画家陈闳;明画家陈淳;清学者陈启源,诗人陈訏等。近当代陈姓名人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美、陈天华、陈少白、陈作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军事家陈光、陈士榘、陈再道、陈全钧、陈奇涵、陈明仁、陈康,政治家陈郁、陈少敏、陈正人、陈永贵、陈伯达、陈慕华、陈希同,陈宝森,陈良宇,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陈水扁,革命家陈乔年、陈潭秋,红军将领陈昌浩、陈寿昌、陈浅伦,抗联将领陈翰章,爱国将领陈安宝,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陈此生、陈其尤、陈绍宽、陈铭枢,爱国华侨陈嘉庚,国民党官员陈果夫、陈立夫、陈友仁、陈布雷、陈仪,国民党将领陈炯明、陈济棠、陈诚、陈大庆,北洋军阀将领陈宦,汉奸陈公博、陈群,数学家陈建功、陈景润、陈省身,地理学家陈述彭,书画篆刻家、评论家陈沫吾,家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古生物学家陈旭,生物学家陈桢,动物学家陈义,昆虫学家陈世骧,农学家陈凤桐、陈友康,土壤学家陈恩凤,林学家陈嵘,油画家陈若文,植物学家陈焕镛,苔藓植物学家陈邦杰,遗传学家陈桢,药理学家陈克恢,医学史家陈邦贤,医学家陈无咎、陈中伟,微生物学家陈文贵,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心理学家陈立、陈大齐、陈元晖,电子学家陈芳允,电子学教育家陈章,冶金学家陈箎,造纸专家陈彭年,陶瓷学家陈万里,纺织专家陈维稷,服装教育家陈东生,建筑师陈植,实业家陈六使,银行家陈光甫,学者陈望道,国学大师陈寅恪,教育家陈宝泉、陈鹤琴,法学家陈守一、陈瑾昆,国际法学家陈体强,人口学家陈长蘅,经济学家陈岱孙、陈翰笙,社会学家陈达、陈绍馨、陈序经
B. 什么叫做全球化什么叫做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文摘
一、什么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
究竟何谓“全球化”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
——————
岳长龄:《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战略与管理》1995.6
有的社会学家则试图从总体上对全球化的内涵作出规定。A·麦格鲁(A·McGrew)对全球化的特征做了这样的描述:全球化是指超越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民族国家(包含着社会概念)的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它确指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在地球某一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地方的个人、社群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今,商品货物、资本、人员、知识、影象、交往、犯罪、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以及信仰,都早已在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流动。跨国的网络、社会运动和关系,实际上已扩展到从学术到性的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全球贸易、金融、生产系统的存在,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把全球的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因此,疆界就社会活动和关系不再在它面前停止这一点而言,已无可争辩地不重要了。从而继续区分社会经济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国内的和国外的,已经关系不大了。
——————
岳长龄前引文
按照哈维的观点,“在最近20年,我们经历了一个时—空收缩的强烈阶段,它对于政治经济实践,阶级力量的平衡,以及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令人迷惑和混乱的影响。这个阶段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次深刻危机相契合的。这个阶段最强烈的时期是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与之相伴随的便是全球化的明显加强。它最明显地表现在制造业生产和金融领域。技术和组织的变化加速了资本的全球流动,产生了新的国际分工。处于这种变化核心地位的就是第一个真正全球金融体系的创立。”全球股票市场,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的形成,汇率和利率的交换,连同资金在更大地理范围的流动,意味着第一次形成了单一的货币和信贷供应市场。总之,按照哈维的分析,全球化是与社会生活中时—空收缩的加速和强化紧密相关的。
——————
岳长龄前引文
吉登斯和哈维赋予全球化的含义有共通之处。……一方面,全球化概念规定了一种普遍的过程,它们产生了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国家和社会相互联系的多样性。因此这个概念具有空间性内涵,指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能够覆盖全球。就是说世界某地发生的事件、决定和活动,会给世界体系另一地的个人和共同体带来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化也蕴涵着构成现代世界共同体的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加强。因此伴随“扩展”的是“深化”。这就是说,虽然“每个人都有一种本土生活,但大部分现象世界实际上是全球性的。”因此,全球化蕴含着全球人类状况对于特殊地方和个人之间的日益增长的渗透。
——————
岳长龄前引文
全球化的定义: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
今天我们所指的全球化,是指二战以后全球的由物资、劳务和资本构成的国际市场的融合,在多数情况下,全球化现象被人们看作是从19世纪中叶到一战时期一体化的再启动。那时,世界正处在国际金本位时期,国家之间没有人为给经贸交流以障碍,其结果是商品与资本广泛地交互流动。然而1914年以前的世界经济进程很难被称为“全球化”,这是因为今天全球化较那个时期有着深刻的技术内涵,以此为基点的今天的国际金融市场在资本的流量和金融工具的种类上,与一个世纪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世界经济所涉及的范围更广阔,独立国(二战以后)更多,高新技术在使交通、通讯、信息的成本锐减,各国市场在全球水平上融合更为容易,随着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高效的工业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相互依赖于对方的技术、制造方法、组织方法、市场与生产设计。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
经济学家用它(全球化)表示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学家视之为建立新的世界格局的全球战略,社会学家用它来解释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标准化、国际交往使用同一工作语言、以同样的规划建立类似的国际机构等国际化现象,而更多的人一提起全球化,便会联想起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即全球性问题:人口、毒品走私、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核武器扩散……。
美国学者A·麦格鲁提出,全球化是指民族国家之间超越现代世界体系的联系与结合。通过全球化这一过程,在地球某一地方发生的情况会对遥远的另外一个地方带来很大的影响。……
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如同其他历史发展阶段一样,具有自己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内涵。这便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和各国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等。
——————
王运祥:《“全球化无国界论”析》,《国际观察》1996.5
确切的说,它(全球化)的含义应该是指经济现象。经合组织的一个出版物认为,“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发明的。莱维用“全球化”这个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在世界经济领域,“全球化”的含义很广。它指一种新出现的不对称的国际劳动分工。在这一分工中,生产活动的扩散由公司的战略性计划操纵,而不是由政府的计划决定。此外,“全球化”似乎还被用来论述当前的形势,即战后美国垄断世界经济的能力因西欧、日本竞争力的上升以及地区性势力范围的出现而受到削弱,从中央计划经济垮台和资本主义体制控制大部分世界这个角度看,“全球化”这个词还被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它也被当作“自由化”和“更大的经济开放”的同义词,无怪乎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在1995年10月对7个发达国家的主要电讯公司领导人说:“资本和贸易流向的自由化正在创造出一个全球经济,而电讯业的自由化则能……使人类社会本身实现全球化。”
——————
马来西亚民间学术机构“第三世界网络”:《第三世界复兴》1996.10。见江时学《何为“全球化”》,中国社科院《学术动态》1997.12
经济生活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的学者称之为“全面国际化”或“完全国际化”阶段。我认为,把它称为“全球化”阶段,似更确切些。因为这个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前一阶段,各国经济虽互相联系和交往,但尚未融合成全球经济的整体;而在现阶段,各国经济已不仅仅是一般地互相联系和交往,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国家经济的重大变动,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中占重大份额的大国经济的变动,都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渠道、牵动或波及它国、乃至全世界。
——————
李琮:《论经济全球化》 《中国社会科学》1995.1
作为一种现实运动,“全球化”可以区分广义和狭义二层。狭义的“全球化”是指的从孤立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而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
人类的全球化进程,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
1、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全球化社会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必然归宿。
2、全球化的基本推动力产生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并非产生于理念;其主要的动力来源于民间,而并非来源于主权国家。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只是第二性的;存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只是第二性的。
3、全球化必然伴随区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在某种条件下全球化是以区域化来加以体现的。全球化的同时,并非各民族完全地同质化,而是在全球经济文化整合的进程中显现其区域或民族的异质性与特色。
——————
孙嘉明:《全球化发展趋势》,《复旦学报》1996.6
巴西人对全球化问题,以及对全球化形势下民族国家如何运作的问题,已渐渐形成明确的概念。全球化不单纯是一种趋势,而是一个现实的过程。从经济角度而言,经济全球化始于20余年前。目前这一过程正在深入发展。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市场开放是同时进行的。可以用全球化来解释本世纪末所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重要现象与过程。
——————
张宝宇:《巴西的全球化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7.1.10
所谓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各种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跨国资金流动加快、信息交流和获得日趋方便。
——————
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4.2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的迅速发展时期。……其突出的表现便是“经互会”、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集团的组建和发展;(2)70年代初期以后至80年代上半期的缓慢发展甚至停顿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减缓,其中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放慢尤为突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一体化也大都处于停顿状态,有的甚至分化或解体;(3)80年代中期以后,在自由化政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入了重新高涨并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西欧、北美、亚太等地区的区域性一体化获得了实质性进展。
——————
辛琪:《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世界经济研究》1997.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或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说,都远远超过前两次,从而使经济国际化又有了重大的新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达到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即全球化阶段。
——————
李琮:《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1
许多学者提出,有一种粗浅的理解,以为“全球化”即为全球的经济、文化或社会生活与结构日趋一体化、同质化,简单地说,也就是世界大同。这大概是受了历史上众多的“天下大同”、“世界国家”、“世界政府”等等思想的影响,又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全球化”概念的结果。什么是“全球化”?从已有的众多理论来看,尽管理论体系各不相同,但几乎都认为,“全球化”并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它只是指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促成的一种世界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是面对“世界正在缩小”的现实以及“不断增长的具体的全球的相互依赖的事实”提出的“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整体意识”。也就是说,是指一种“超越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民族国家的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的现实运动。从狭义讲,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从广义讲,是指“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情况下的世界各国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
——————
周珉:《全球化的动因》,《复旦学报》1996.6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市场体系的形成而形成的。
——————
韩世隆:《论跨世纪世界经济的四大趋势》,《世界经济》1996.11
经济活动全球化泛指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特殊的含义是指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以整个地球作为资源配置的大舞台,生产资本向全球流动以及由它所带动的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成为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这一变化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各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使世界经济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陈宝森:《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1996.
21世纪的全球力量如何分布,这取决于一系列进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球化。对这个词应该这样理解:将出现统一的世界市场,世界性的金融和商品,统一的世界性运输和服务系统,以及全球性价值观和统一的占优势的文化。……
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美国。……
实际上,正在美国主持下对世界进行文明“熨烫”。
——————
弗拉基米尔·米罗诺夫:《俄学者论述21世纪全球力量分布与俄的影响》,《参考资料》1997.5.6
经济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一个大规模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再分配的过程。
——————
施瓦布·斯马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书报简讯》1996.第15期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沃勒斯坦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之内运作的。”
如果说沃勒斯坦把资本主义看作全球化的首要动力,那么罗西瑙则把技术及其改造能力看作全球化的首要动力。他认为,工业主义和后工业主义是全球社会政治变迁的动力,技术进步对全球相互联系具有巨大意义。他说:“正是技术……才如此巨大地缩短了地理的和社会的距离。正是通过喷气飞机、计算机、地球卫星以及许多其他的发明,比以往更迅捷和安全地跨越空间和时间传输着人员、商品和观念。正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事务发生的规模……,一句话,正是技术促进了地区、民族和国际共同体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性之大是空前的。”
罗西瑙还认为,从工业主义向后工业主义秩序的转变正在改变着全球人类的状况。因此他证明人类已经脱离国际政治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民族国家占据着世界舞台——而“后国家政治学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时代民族国家必须与国际组织,跨国合作和跨国运动共享世界舞台。国家因此已不再是世界事务的主要单元。
——————
岳长龄:《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战略与管理》,1995.6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到一定高度,就进入全球化阶段。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而经济全球化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
李琮:《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1
什么是全球化的动因?……在外国学术界中,有人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有人把技术及其改造能力看作是全球化的首要动力;有人试图证明全球化是政治因素的产物,特别是“自由主义”的全球秩序的存在;也有人提出全球化过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侧面,每个侧面都是全球化的动力。……但是,我认为,推动全球化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来自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而近10年来归根到底,促成全球化新发展的,是这一时期的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技术的迅猛发展。
——————
李琮:《经济全球化新发展》,《世界经济》1996.11
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90年代,现代技术革命在更深的层次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活动主要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所组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源泉。
1.世界贸易相对于世界收入的增长率90年代远高于70和80年代。……
2.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和深化,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3.私人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直接投资是促进生产过程全球化的重要因素,直接投资的主体为跨国公司。……
4.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在现代经济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5.在以信息--服务为特征的全球经营中,真正竞争力的来源已不再是经济和企业,而是人才。因此今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将是人力资源的全球流动,人才资源必将取代产品、资本流动等金融贸易活动,成为世界一体化新的动力源。
——————
辛琪:《世界经济全球的动力》,《世界经济研究》1997.1
推动全球化的动因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分工的深入和市场的扩大;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三是跨国公司的发展。……
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取得了显着进展,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从来就是市场经济。
——————
罗肇鸿:《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制度创新》,《世界经济》1995.10
那么“全球化”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呢?……有学者指出,英国学者吉更斯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世界已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内。他们都是从经济角度阐述全球化理论的。又有学者指出,美国学者罗伯逊认为“全球化”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当前世界上的社会矛盾,是对立的双方各向反方向发展,如一方面是个人价值、个人呼声的伸张、维护、强调个体性从未像现在那样高涨,另一方面却是人口、环境、生态等问题也从未像现在那样需要依靠全球来共同解决,另一方面强调民族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是跨国家组织,如联合国、奥林匹克机构等的发展。这种复杂的变化,用原来的现代化理论,从经济发展角度是没法解决的,只有从文化着手才能解决。
——————
周珉:《全球化的动因》,《复旦学报》1996.6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呢?从本质上来说,它的最基本动因是世界市场的财富流动、积聚和重新分配,由此造成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组合关系,同既存的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权利和以民族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发生冲突,进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政治与文化的全球化过程。
——————
黄仁伟:《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和动因》,《复旦学报》1996.6
国际间的分工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就转变为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使国际生产和交换关系绕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各种壁垒和障碍对国际分工的阻碍。正是在这方面表现出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力。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通过直接投资把资本、技术和管理合为一体的“合成资源”(又称“一揽子资源”)推广到世界各地①。
总之,跨国公司对全球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作为对外直接的驱动力和主要载体;二是通过“内部化”优势扩展它们在全球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向世界各地转移将资本、技术和管理合为一体的“一揽子资源”。
——————
罗肇鸿:《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制度创新》,《世界经济》1995.10
经过几十年国际化经营,跨国公司越来越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决策全球化的特点。
从事国际性生产、销售和管理的跨国公司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结构的主体,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马春光:《跨国公司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1996.12
全球化的目标是实现自由贸易。从中国到克罗地亚,为了金钱和繁荣,国界日益被忽略。
——————
《路透社说经济全球化是新世纪不可抗拒的潮流》,《参考资料》1997.2.24
推动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无疑是各国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市场经济培育了自主经营、相互竞争的企业,这些企业最初是在一个地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手工工场,后来变为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机器大工厂和垄断企业,最后发展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跨国公司,这个历史过程反映了生产力的不断扩张。
——————
陈宝森:《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1996
技术革新超速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新开发市场中竞争日趋激烈和开放程度不断加强,这一切推动着“全球化”成为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一股强大的经济和政治潮流。
——————
《路透社说经济全球化是新世纪不可抗拒的潮流》《参考资料》1997.2.24
三、经济全球化目前状况与标志
世界经济一体化在深度广度方面不断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若干崭新的特点:
一、从整体结构角度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开始进入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或者说,集团化结构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和趋势,这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总特征。
……
二、从经济体制角度考察:市场经济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和世界经济运行普遍的体制与机制模式,市场经济全球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三、从经济联系纽带角度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虽然更加倾向于自由贸易并促进着商品贸易不断增长,但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的流动及由此带来的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成为主要的经济联系纽带,不断推进着市场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
四、从发展层次角度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虽然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集团间发展阶段和层次不尽相同,但均已基本步入关税同盟的初级阶段。逐渐从单个经济领域向全面经济领域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局部地区,一定程度的政治领域的一体化也发展起来。……
五、从大国的作用角度考察:美、日、欧三极及其各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借助于区域经济的力量,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呈现减弱的趋势,这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所要求的条件,也同时表现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结果和一大特点。……
六、从国家参与数量看,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大迈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为全面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蒋宏宾:《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六大特点》,《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6.1
这种一体化进程在世纪之交具有下列特征。
其一,全球贸易自由化推动着世界性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完成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性标志,它把当代的国际贸易以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个领域都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轨道。作为国家市场的主要标志关税壁垒将逐渐失去其国内市场的保护功能,40%的制成品贸易将成为免税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以更快的增长速度超过商品贸易,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贸易方式。从1990年到1996年全球贸易的增长率连续6年超过全球生产的增长率。全球贸易由此成为带动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二,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领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集中体现形式,它不同于国家间一体化之处在于它直接组织公司内部的全球生产配置和贸易交换,因而是更紧密更深刻的全球化。由于跨国公司的存在和发展,世界经济不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组合,而越来越成为跨国企业的组合。据联合国1996年的研究报告,目前跨国公司占全球产出的1/3,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1/2、全球贸易的2/3。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超过世界贸易总额而达到48000亿美元。跨国公司本身也在迅速地全球化,即它们在海外的利益正在超过其母国的利益,甚至将其重心和总部移到母国以外的地区。……
其三,世界经济的信息化有力促进了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各个部分之间的距离,全球电脑网络可以在片刻之间完成上万亿美元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业务,从而为全球化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其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世界财富不平衡分配进一步加剧。由于世界市场的自由化发展,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所占有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据世界银行1996年报告,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2%。93个发展中国家中有44个国家的这个比例实际下降,有17个国家微弱增长,22个国家持平,只有中国、巴西、马来西亚和韩国等东亚、拉美10国取得显着增长。同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已达38%,但其中2/3也是集中在中国等东亚、拉美8国。
——————
黄仁伟:《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和动因》,《复旦学报》1996.6
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基尔施在1997年初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认为,20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他认为,20世纪以“全球性的政治冲突”开始,以“世界范围的市场一体化”为终结,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标志和特点是:
一、生产和经营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大公司从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
二、统一的全球大市场正在形成,特别是新兴市场正在成为大公司争夺的主战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一个全新的“网
C. 求助:谁帮忙给我小宝宝起个名字谢谢各位啦!
陈郁森 "郁"有繁华茂盛之意,森又意寓家族人口兴旺之意 不俗又好听
D. 美国历史
“这次美国金融海啸已由华尔街波及全球,令人不禁想起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1929年秋爆发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美国经济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做点历史考察很有必要、很有启示性。这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借鉴意义。”谈起80年前那次美国经济大萧条,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资深美国经济专家陈宝森研究员由此打开了话匣子。
陈宝森长期跟踪研究美国经济,可谓着作齐身。他的主要着作有:《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美国经济周期研究》、《美国总统与经济智囊》、《当代美国经济》、《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美国制造业振兴启示》等。他认为,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美国从来就有两派观点。一派主张弱势政府和市场自由,另一派主张强势政府和市场干预。这两派从建国起就已经存在。
在美国貌似繁荣的经济土壤中,危机的种子在悄悄发芽
陈宝森首先向记者谈起了80年前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时“歌舞升平”的复杂背景和值得记取的深刻原因。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一个空前的经济繁荣时期。电力能源在加速机器运转的同时点亮万家灯火,冰箱、洗衣机改变了人们的食物购买和日常生活习惯,汽车成为家庭新宠,大兴土木促进了建筑业的兴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在歌舞升平、物欲横流的喧嚣中尽享“繁荣兴旺”生活。
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有一大批被忽视的贫困人群:600万个家庭的年收入微薄,衣食窘迫;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大批农场倒闭,农业面临严重衰退,使广大农民陷入困境;黑人依然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挣扎;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却并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全美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为仅够温饱的2000美元水平;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由于大部分财富集中到了极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导致美国经济运行中商品增加和资本输出困难,这进一步引发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虽然金融巨头在投机行为中都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大量资金并没有被投入到再生产过程,而是被投向能获得更高回报的证券投资领域,股市投机盛行引发财富泡沫。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
“在美国貌似繁荣的经济土壤中,危机的种子在悄悄发芽。随着华尔街股市大崩盘的出现,经济繁荣达到了顶点,也走到了尽头。”陈宝森说。
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美国,加快了垄断资本的发展。通过集中兼并产生了许多大财团,最出名的是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如1912年摩根财团在120家大公司中有341个董事,共有240亿美元财产,而当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过394亿美元。摩根一个家族的财产相当于美国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摩根财团不仅拥有工业,还拥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所以能呼风唤雨。垄断资本的发展激化了许多矛盾,如大公司与中小公司的矛盾,穷人与富人的矛盾(10%最富的人收入占39%,10%最穷的人才占2%),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工农剪刀差扩大,工农产品购买力平价,即以1914年的农产品价格同工业品价格都为100,到1929年农产品价格只相当工业品的40-50%)。
陈宝森接着说,金融市场的崩溃是大危机的引子。1930年在众议员斯蒂格尔的领导下,对银行在危机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发现商业银行用存款人的钱卷入股市的投机狂热是重要祸根。当时炒股人只要付少量保证金(10%)就能借到大量资本进行证券的炒买炒卖。而付少量保证金的炒股人不加控制地投机,对国民经济的损害比表面数字要大许多倍,他们的活动导致证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损害了真诚投资者所拥有的财产。商业银行放款过度不仅导致证券投机,而且使工业企业过于乐观,从而盲目扩大生产。到市场风向逆转时,商业银行匆忙收回贷款,借款人被迫大规模出售证券,导致股市崩溃。银行又由于账户上的准备金不足,迫使借款人进一步清偿债务,这种金融紧缩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金融业的过度贪欲和无序竞争,又是导致大危机的重要根源。事后据参议院银行货币委员会的调查,发现了金融机构的许多丑闻,如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勾结,放款过度,保证金交易,有38%的股民付少量保证金就可以从事股票投机,杠杆率达到1比10,还有弄虚作假,逃避所得税等等。此外投资银行还利用自己为上市公司担保的条件,把略高于成本但大大低于市值的股票卖给官员、报社编辑、律师、政客,还有利益相关者,为自己谋利。
“即使今天回眸思量昔日美国这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灾难何以发生,仍然令人心颤。大危机是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金融体系中的问题成了爆发危机的引信,纽约股市大崩盘是危机爆发的标志。一切情况说明,免于政府干预与监督的自动调节经济的美好梦想是多么不切实际的空谈,政府对市场不干预不行了!”陈宝森总结道。
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财富损失最重、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大萧条
美国经济大危机以1929年10月纽约股市的崩盘为标志。股市在1929年9月1日是最高点,市值总计是896亿,到1932年7月1日跌到156亿,跌了740亿美元,跌幅达82.5%。随着纽约股市的惨跌,美国爆发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形成整个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财富损失最重、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大萧条。
陈宝森拿出他的专着《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向记者介绍了大危机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空前危害。
1929年10月29日,这就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黑色星期二。人们匆忙抛售证券,股票抛售恐慌已成定局且一发不可收拾,沮丧的股票经纪人泪水涟涟,股市就此崩溃。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高达100亿美元!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就这样,美国上下从1929年夏季令人炫目的巅峰滑向大萧条的深渊,这不仅是美国自身也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衰退。”陈宝森说。
银行破产造成的恐慌成了大萧条的主要传播机制,1930年11月和12月,田纳西州的考德威尔银行和纽约市的美国银行相继破产,这两家银行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无限制的增长,然而,在大萧条的压力下,这两个过度膨胀的金融帝国崩溃了。据统计,大萧条头3年,共有5000家银行倒闭,由此造成的恐慌又加剧了大萧条。
大危机还给实体经济造成灾难。1929——1933年四年间,美国经济彻底瓦解了。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40%,失业率达到24.9%。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失,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万辆。1932年7月,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失业。高达一半的美国家庭主要劳动力失业或收入锐减,成千上万工人工作无着,三分之一的人口缺衣少食。1929——1939年这十年,由于大危机之后的长期萧条,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增长,1939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29增长不足0.1/%。
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尽管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括关税保护和增加购买,但是收效甚微。随着信贷紧缩力度的加大,使许多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持有者相继破产。
20世纪20年代被奉为英雄的企业家们在30年代转瞬成为替罪羊。金融业与工业大亨们破产的破产、坐牢的坐牢、自杀的自杀,变得愤世嫉俗的民众开始对他们曾经顶礼膜拜的商业大亨们的垮台冷嘲热讽。
大萧条还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影响。由于经济大萧条,美国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在国外的短期贷款,在它的影响下,1931年5月,维也纳最大最有声誉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大陆引起恐慌。7月9日,德国丹纳特银行也这样做了,随后两天,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1931年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2年后,美国和几乎所有大国也都这样做了。
在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贸易也急剧衰退,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1年的397亿美元、1932年的269亿美元和1933年的 242亿美元。
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
陈宝森说:“残酷的现实发人深思,为什么在美国这种社会制度下会出现一面生产过剩、一面啼饥号寒的矛盾现象。它是发生在垄断资本鼎盛、生产力急剧扩张、经济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这说明当时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岌岌可危。”
大危机催生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管理,限制过度竞争
“总之,一切情况说明,在此阶段政府对市场不干预不行了。所以,1932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在治国理论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非常强调政府监管。除了金融领域的几个立法以外,在铁路、空运、卡车运输等方面也加强了政府监管。总的理念是加强政府管理,限制过度竞争。”陈宝森说,凯恩斯主义又从理论上阐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以及干预的办法。这样美国就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把攻击对象指向垄断,他说:“垄断限制了各种机会。个人的主动精神被一部庞大机器的轮牙所压碎。自主经营的领域日益受到限制,私有企业确实变得过分私有,它们已经变成了特权企业,不再是什么自由企业。”罗斯福颂扬政府,把它看作是希望所在。
谈起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陈宝森认为,新政的基本政策精神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其基本政策手段逐渐演变为运用所得税制、预算拨款、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重要环节给以促进,对不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企业活动进行管辖。新政需要一种比传统经济学高明的解释资本主义现状的理论,但是它不希望这种理论彻底触动资本主义现状。这个任务在稍后一些时间由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完成了。
实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主要是应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进行调节,以医治资本主义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办法之一是通过赤字预算和发行债券向资本家借钱,把劳动者已经创造出来、但为资本家所有、且又为他们所不愿意使用的那部分闲置资本运用起来,进入生产或消费。这样,资本家可以获得由政府保证的债券利息,得到政府订单的企业,可以扩大生产,就业的增加又可以扩大消费,社会再生产就可能在扩大的规模上持续进行。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显而易见,凯恩斯的政策重点是用需求带动生产。这反映了大危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陈宝森说。
为了制止金融市场上的这些弊端,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其要点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职能严格分开,商业银行管存贷,不管投资。投资银行则只管投资不管存贷。1935年又通过了一个银行法,重点是加强联邦储备系统的权力。
陈宝森说:“通过实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国家直接干预社会再生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空前强化。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自发机制的干预和调节,为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为缓和社会矛盾提供了某些改良主义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大萧条的阴影。”陈宝森认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经济政策上的重大转折,新政是大危机的产物。新政的出台并不是某些政治家的灵感,而是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这种主张的风云一时也并非由于个人的提倡,而是以社会上长期的思想理论准备为基础的。
说到这,他认为,国家干预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资本主义自发机制,也不能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停滞膨胀”,使加强政府管理、限制过度竞争的理念受到了挑战。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的名言是“政府不解决问题,问题就在政府自己”。
但是,金融的放松管制不久就导致了80年代末的储贷协会危机以及当前这次更大规模的金融海啸。“这次金融海啸的发生,是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方针,听凭金融资本自由发展的结果,也是美国政府包庇纵容金融资本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又是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陈宝森着重指出。
从美国多次经济危机可以得出四点结论
回顾80年前美国的那次经济大萧条以及美国建国以来的历次经济危机,陈宝森认为,从上述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理论会得到社会多数的认同。从新政的改良主义到里根的保守主义这个大转变不是偶然的。大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占了上风,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了经济“停滞膨胀”,凯恩斯主义失灵,新自由主义又趁机反扑,获得了压倒优势。这种形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他认为,二战以后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人们自然把这一切和凯恩斯主义联系起来,似乎它真的能给美国带来千年盛世。这期间,资产阶级主流派无疑是支持这种政策的,因为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使美国资本主义再生产能比较顺利地进行,而且最终也保证了资本家最大限度的利润。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动摇了凯恩斯主义雄踞20年的理论宝库,各派经济学家趁机兴起,受到当时的里根总统支持的供应学派提倡自由放任,发挥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里根政府奉行供应学派与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片面性,但是保守主义盛行,又导致美国经济新的不平衡和新的危机。
第二,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即没有国家干预,甚至没有国际干预,就无法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国家干预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但可以缓和矛盾,使生产力继续发展。
第三,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说明竞争有利于把金融市场搞活,然而,金融业的过度贪欲和无序竞争,又是导致金融风暴的重要根源,它会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灾难。而要使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序,不对金融行为加以规范是不可能的,金融规章由政府制订,规章是否合乎客观规律,能不能做到管而不死,仍然要在实践中接受考验。他意味深长地说:“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及后来的历次金融危机反复说明,金融资本的趋利性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下会恶性发作;它也向世人昭示,市场经济为何必须处理好自由与纪律、放活与监管的关系,稍有偏废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第四,罗斯福及历届民主党总统实行的形形色色的改良主义和里根及其他共和党总统实行的不同色调的保守主义,都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的,其差别在于对政府力量的运用不同,以及处理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策略不同。它们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时期为解决特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它们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是深刻的,这是在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政府的作用又会得到强调。但是这绝不是自由放任思想的终结,他们仍然会保留自己的阵地,并且伺机夺回优势地位。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左右摇摆,也是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的必然走向。在美国现在的条件下不可能在市场和政府定位问题上得到各方面一致统一的共识。”
那么,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从中所得到的启示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陈宝森进一步指出,我们既不否定市场的积极面,也不迷信市场万能。既主张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督,又反对政府越位,进行不适当的干预。我们主张两手都要用,两手都要硬,两手要各得其所。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确界定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非常重要。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而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这样。政府还要做好公共管理。
他说,美国经济危机的教训启示我们,中国的金融改革要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方针,进一步处理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盘考虑,协同推进,体现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E.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专家学者,可被推荐并当选为学部委员;符合学部委员条件的离退休老专家,在职专家中年满80周岁、不担任行政职务符合学部委员条件者,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不是延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称号。有学者认为,目前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但如果马上设立院士制度还存在某些困难,因此可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恢复学部委员制度,为今后过渡到院士制度奠定基础。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47名学部委员、95名荣誉学部委员正式产生。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召开,增选10名学部委员,38名荣誉学部委员。2014年7月16日又产生了第三批学部委员4名。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61人: 单位姓名研究领域院部陈佳贵工业经济、企业管理院部江蓝生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院部刘国光经济学院部江流科学社会主义院部冷溶科学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研究院部汝信哲学、美学院部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哲学院部蔡昉劳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靳辉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程恩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文学研究所杨义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哲学研究所李景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哲学研究所叶秀山西方哲学语言研究所沈家煊句法与语义学、语言学理论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宗教学、宗教哲学世界宗教研究所魏道儒佛 教外国文学研究所黄宝生梵文、巴利文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汉唐考古学考古研究所王巍商周考古近代史研究所耿云志近代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台湾史历史研究所陈祖武清代学术史历史研究所林甘泉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历史研究所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历史研究所宋镇豪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历史研究所王震中先秦史世界历史研究所廖学盛世界历史、古希腊史经济研究所刘树成宏观经济学经济研究所张卓元政治经济学、价格学经济研究所朱玲发展经济学工业经济研究所吕政工业发展理论工业经济研究所周叔莲工业经济、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产业经济学金融研究所李扬金融学、财政学、宏观经济金融研究所王国刚金融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农业经济、农村组织与制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京文技术经济与管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汪同三数量经济学财经战略研究院杨圣明消费理论、市场理论财经战略研究院高培勇财政学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人口学、人口经济学社会学研究所景天魁发展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企业组织与社会发展法学研究所郑成思国际法、民法、知识产权法法学研究所王家福民商法、法理学法学研究所梁慧星民商法学法学研究所王叔文宪法学法学研究所李林法理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郝时远民族理论、国内外民族问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史金波中国民族历史、西夏文史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何星亮民族学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张蕴岭世界经济、国际关系拉丁美洲研究所苏振兴拉丁美洲经济与政治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余永定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静杰国际政治欧洲研究所裘元伦欧洲经济欧洲研究所周弘欧洲现代政治、社会、外交图书馆黄长着世界语言的分类与使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方克立中国哲学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33人
首批95人:丁伟志、丁守和、于光远、于祖尧、仇士华、孔繁、王仲殊、王庆成、王贵宸、王耕今、邓绍基、刘世德、刘海年、刘起吁、刘楠来、刘魁立、吕大吉、朱寨、朱大渭、朱绍文、何方、何乃维、何振一、何龄修、余绳武、余敦康、佟柱臣、吴元迈、吴宗济、吴承明、吴家竣、张炯、张长寿、张守一、张泽咸、张振鹍、张椿年、李琮、李奇(女)、李步云、李道揆、杜荣坤、杜继文、杨天石、杨季康(女)、杨曾文、汪海波、汪敬虞、谷源洋、邵荣芬、陆学艺、陈燊、陈之骅、陈乐民、陈启能、陈宝森、陈栋生、陈筠泉、陈毓罴、周定一、巫白慧、庞朴、金宜久、柳鸣九、胡庆钧、赵人伟、赵风歧、姚介厚、骆耕漠、徐葵、徐苹芳、徐崇温、浦寿昌、涂纪亮、贾芝、资中筠、郭松义、钱中文、高恒、高莽、高涤陈、梁存秀、黄心川、黄绍湘(女)、葛佶(女)、董衡巽、道布、照那思图、蔡美彪、樊亢(女)、樊骏、戴园晨、瞿同祖;
第二批38人:马西沙、仁钦道尔吉、吴云贵、李文俊、李惠国、陈铁民、罗希文、郎樱、侯精一、郭宏安、王宇信、王曾瑜、卢钟锋、任式楠、吕一燃、余太山、张显清、张海涛、李瑚、黄展岳、王松霈、刘文璞、孙世铮、宓汝成、经君健、郑友敬、聂宝璋、马骧聪、白钢、刘尧汉、孙宏开、杨一凡、王金存、冯昭奎、陆南泉、徐世澄、陶文钊、项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