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有多少人口
‘壹’ 上林县的地盘有多大
1869.64平方千米。林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区总面积1869.64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上林县常住人口为359323人。
‘贰’ 广西上林县有哪个镇
有白圩镇、明亮镇、巷贤镇、西燕镇、大丰镇、塘红乡、、三里镇、乔贤乡、镇圩乡、澄泰乡、木山乡
‘叁’ 上林县的气候条件
上林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大明山东麓,东北邻兴宾区,南接宾阳县,西南毗武鸣县,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县城大丰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28公里。县境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0.9℃,最高气温39.7℃,绝对最低气温零下1.7℃,年平均降雨量为1789.2毫米,是广西六大暴雨区中心之一。县境东西最大横距5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5公里,总面积1890公里。全县总人口46.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1万人,城镇人口5万人。
‘肆’ 谁知道南宁的面积有多少 人口有多少,流动人口有多少
南宁市面积22189平方千米,人口638万人(2004年)。
青秀区面积 872平方千米,人口 44万。邮政编码530022。区人民政府驻仙葫大道。
兴宁区面积 751平方千米,人口 26万。邮政编码530012。区人民政府驻厢竹大道。
江南区面积1154平方千米,人口 36万。邮政编码530031。区人民政府驻壮锦大道。
西乡塘区面积1118平方千米,人口 66万。邮政编码530001。区人民政府驻大学路。
良庆区面积1369平方千米,人口 29万。邮政编码530200。区人民政府驻良庆镇。
邕宁区面积1295平方千米,人口 32万。邮政编码530200。区人民政府驻蒲庙镇。
武鸣县面积3367平方千米,人口 65万。邮政编码530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厢镇。
横县面积3464平方千米,人口108万。邮政编码530300。县人民政府驻横州镇。
宾阳县面积2314平方千米,人口 98万。邮政编码530400。县人民政府驻芦圩镇。
上林县面积1876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530500。县人民政府驻大丰镇。
隆安县面积2264平方千米,人口 37万。邮政编码532700。县人民政府驻城厢镇。
马山县面积2345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530600。县人民政府驻白山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伍’ 广西上林县四个乡有多少人口呢
2004年,上林县辖5个乡、1个瑶族乡、7个镇,共131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898个村民小组、1355个自然村。年末总户数10.94万户,总人口460011人。其中:农业户数9.08万户,农业人口415963人;少数民族人口39.2万人。
‘陆’ 广西历史上的古“澄州”,是现在的哪里
一. 今天的上林县:
(一)上林县地理位置:
①笔者认为,上林县地理位置相对于有点偏了。上林县虽然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但是距离南宁市市区约120公里。
②上林县位于南宁市东北部、大明山东麓,其西南毗临武鸣区,南接宾阳县,东北来宾市兴宾区相邻,西北连接马山县,北靠来宾市忻城县。
(二)上林县基本情况:
①上林县虽然隶属南宁市,但是相对于其邻近同隶属于南宁市的宾阳县、马山县、横县笔者认为上林县并不是一个大县。
②因为其总面积只有1869.64平方公里,而其下辖乡镇也不多,只有7个镇、4个乡,户籍总人口约50万人。
二.今上林县有着“南宁市后花园”之称!
笔者虽然觉得上林县并不是一个大县,但是笔者却认为上林县是一个名县!说起上林县,应该很多读者就会马上想到关于上林县的几个知名的称呼了。
(一)之所以上林县有着“南宁市后花园”之称,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广西名山大明山位于上林县境内。
(二)上林县位于广西名山大明山的东麓,而大明山是以风景秀丽、风光无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着称。在上林县,当地又称大明山为“大明仙境”。
(三)笔者认为,上林县有广西名山大明山位于境内,“南宁市后花园”之称实至名归!
十.唐朝时期:今上林县改“方州”(即南方州)为“澄州”:
(一)公元634年,即唐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改“方州”(即南方州)为“澄州”。澄州,州治所在今上林县城大丰镇。
(二)公元758年,即唐乾元元年,今上林县地复为“澄州”,治所移至上林县。下辖上林县、无虞县、止戈县、贺水县。
经笔者研究整理,“澄州”下辖四县分别位于:
①“澄州”州治所上林县:为今上林县澄泰乡古城村。笔者发现,全国各地不上的所谓“古城村”,一般都是历史上的古县城、古郡、州治所所在地。
②无虞县:治所在今上林县澄泰乡江那村
③止戈县:县治所白山,即今马山县县治白山镇。而马山县是由隆山县、那马县合并而成。白山镇为旧时隆山县县治所在地,因而笔者推测,唐朝时期的止戈县,辖区大概相当于旧时隆山县辖区左右。
关于“马山县由隆山县、那马县合并而成”,见笔者所着的文章《中国黑山羊之乡!“马山县”的历史由来!》。
④贺水县:贺水县为今上林县境内的乔贤镇一带,具体为乔贤镇木山、古楼、那良、厂圩、琴水、黎密等村。
(三)为什么改“方州”(即南方州)为“澄州”:
①笔者认为,是北方已然有了一个“方州”,与南方的这个“方州”重复了。
②笔者网络了一下“方州”,果然发现,“方州”:是南京在隋唐朝时期的一个州,治所位于今南京市六合区方山。
(四)为什么改“方州”(即南方州)为“澄州”,而不是其他什么州?
①“澄州”治所移至上林县,而当时上林县治所,为今上林县澄泰乡古城村。
②之所以叫“澄州”,笔者认为一定跟今上林县“澄泰乡”有重要关系。古代一般以当地的名山大川来命名地方,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澄泰乡”的地方有“澄江”或者“澄水”的缘故。
十一.唐朝时期:首次设置“上林县”——县名由来
(一)当时“上林县”县治所在地,设有上林洞口、上林洞口。
(二)其中上林洞口,其音“上”系壮语“洞”的近音,“林”系壮语“水”的谐音,“上林”意为有泉水流出的洞,即出水之处。“上林县”故此得名。
(三)这是“上林县”县得名之始。
十二.新中国:上林县与宾阳县合置“宾林县”
(一)1958年12月,国务院将上林县与宾阳县合置“宾林县”,“宾林县”县治芦圩镇,隶属南宁专区。今芦圩镇,即南宁市宾阳县县城芦圩镇。
(二)1959年5月10日,国务院撤销“宾林县”,恢复上林、宾阳两县,“上林县”治所大丰镇,宾阳县治所芦圩镇。
(三)为什么将上林县与宾阳县合置“宾林县”?
①笔者认为,可能是上林县总面积较较少的缘故,前面提到上林县总面积只有1869.64平方公里,而宾阳县面积与上林县相当较略大点,有2308平方公里。
②笔者认为,与当时行政区域调整“小县合并成大县”有关。
十三.历史的“澄州”,未来的“上林”
(一)“上林县”曾经为“州”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方州”、“南方州”、“澄州”已经成为历史。
(二)今天的上林县,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稳步发展。
①然而相对于邻近的宾阳县、横县、马山县(这里不与南宁市的各个城区相比),则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不少,上林县还需要很大努力才能持平赶超。
②尤其是与宾阳县、横县相比,更是差距不小。横县和宾阳县正在争取未来“撤县设市”。详见笔者所着文章《广西拟撤县设市的七个县(上)》。
③同为南宁市下辖的兄弟县“上林县”,也有没有这样的美好理想呢。不管上林县未来是力争“撤县设市”、还是“撤县设区”,笔者相信,都令上林人充满期待。
‘柒’ 广西上林县人口
上林县辖7
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79986人
‘捌’ 上林县人口2022总人数口
人口:2021年末,全县公安户籍总户数160614户,总人口499651人,比上年减少1336人。
‘玖’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车牌号是什么样子的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的车牌号是:桂A,行政级别是:县,人口约:约48万人,人口密度为:254人/km,面积约:1890平方公里,邮政编码是:530000
简介:历史沿革: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本县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县。此后隶属关系和辖境虽屡有变动,但县名历宋、元、明、清一直未变。咸丰七年八月初八日(1857年9月25日)李锦贵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县城,改上林县为澄江县。同治元年(1862年)李锦贵病逝,不久清军攻占县城,复改为上林县。民国时,上林县名沿清代不变,初属广西南宁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29年(1940年)划属武鸣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1942年)并区,属广西省和第四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林县初隶南宁专区专员公署。1951年改属宾阳专区。1956年,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直隶自治州。1952年10月,本县北部的蓝甲、古蓬、安良、北更、马蹄、思吉等6个乡划归忻城县。1953年划马山县福兰乡弄步屯归本县管辖。1956年划忻城县龙门乡内释屯归本县。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改属南宁专区员公署,1971年属南宁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58年冬,上林县、宾阳县合并,改称宾林县。翌年夏,上林、宾阳分开,恢复上林县建置至今。2003年6月27日,上林县并属南宁市管辖。
‘拾’ 广西上林县有多少人口呢
1982年,上林县人口为365195人,其中:大学毕业435人;大学肄业或在校73人;高中22855人;初中65070人;小学154947人;12周岁及12周岁以上识些字和不识字的(即文盲)尚有50026人(含县直机关人数在内),占总人口13.6%。[3]
上林县有壮、汉、瑶、苗、侗、布依等12个民族杂居。语言以壮语(85%)、汉语为主(西南官话、客话、新民话)。[4]2008年末,上林县总户数13.38万户,总人口47.71万,其中男性24.75万人,女性22.96万人;非农业人口5.19万人;常住人口40.22万人。壮族占80.1%,汉族占14.89%,瑶族占5%,其他民族占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