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闭症孩子有多少人
⑴ 请问有没有自闭症患者的就业情况数据,谢谢。
据2017年由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北京朝阳区残疾人联合会等方面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推算的数据,中国自闭症人群已超1000万,0-14岁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可能超过200万。那么,数百万成年自闭症患者去哪儿了?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发现,由于缺乏职业培训、就业和托养安置等方面的支持,多数成年自闭症患者最终只能被“圈养”在家中或是进入精神病院。为数不多的公益机构为一些自闭症患者提供了少量的工作岗位,真正就业的自闭症患者微乎其微。“星星的孩子”成年后融入人间依然困难。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多位关注自闭症群体的相关从业者呼吁:建立养护、就业、医疗、养老等康复教育机构及社会融合场所;健全针对自闭症患者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及就业保障体系;增加对自闭症患者的政府补助;组建自闭症专业社工队伍;为自闭症患者的父母亲人和同事提供长期心理喘息服务和解压疏导培训等。
长春的洗衣店与南京的咖啡馆
早上8点,位于吉林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的托弗尔特教助残洗衣工厂店准备营业,新的一天开始了。店员先将早上新送到店里的毛巾和床单分类,再放入洗衣机,之后折叠、熨烫前一天洗完的毛巾。
店员中,包括21名自闭症患者及5名普通员工。患有自闭症的员工主要负责分拣、叠毛巾、整理床单被套等,而接待顾客、出厂检验、配送等则主要交由普通员工完成。
这家洗衣店不以盈利为目的,2017年6月由长春市育龙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培训学校出资开设,长期招聘病情较轻、无暴力倾向的自闭症患者,实行兼职制度。洗衣店的法人代表介绍,店里会根据店员的具体病情安排难易程度合适的岗位,每天工作3—5小时,月薪500元—3000元不等。本地的自闭症员工由家属陪同上下班,外地的则由店方提供食宿。
商玉龙说,约在五年前,随着2000年左右开始接受干预的自闭症群体到了工作年龄,长春地区特殊教育行业都在尝试为大龄自闭症患者提供洗车、手工皂、烘焙、串珠、编中国结等就业岗位,但不少尝试结果并不理想。
身体上没有残缺的自闭症患者所需的工作环境和关怀模式与身体残疾者不同,传统的残疾人就业项目也大多不适合自闭症患者。
为了找到适合自闭症人群工作的岗位,接触这自闭症群体十多年的商玉龙和资方多方考察、筛选,确定了洗衣行业。“第一必须安全,第二要赚钱,起码能解决温饱,第三最好是简单重复,第四要有普适性,各种自闭症患者都能适应。”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语言交流障碍……这是自闭症患者常见的表现。
开店近两年来,店里也发生过几起意外。商玉龙说,刚开店没多久,有几个店员出于好奇把手伸进正在运行的传送带的滚轴里,好在机器底下不带电也没有高温;也曾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店员三次出手打人,无奈只能将其辞退。
为帮助自闭症员工锻炼社交和自理能力,洗衣店每年制定教学计划,常请专业的特教老师免费开课培训,内容为生活技巧、社会规则认知等。具体来说,包括如何花钱、砍价、坐公交车、看表、安排时间等。
目前,托弗尔洗衣店里自闭症员工的年龄处于19岁-43岁之间,此前皆未参加过正式工作。而令商玉龙意外的是,通过工作和培训干预,大部分自闭症员工出现了好的转变。
“来的时候员工们语言不多,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独来独往,回避他人,缺乏社交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而现在可以自己洗漱洗澡、清理卫生、整理床铺,也开始和陌生人沟通打招呼、交流。最好的是,有了情绪和情感。” 商玉龙说。
在开放性上,南京的江东北路上一家名为乐平方公益咖啡的店铺更进了一步。这家店既卖咖啡又是书店,时常还举办公益活动。店员也由特殊群体组成,店长是唐氏症患者,咖啡师中有两位是自闭症患者。从冲泡咖啡到招呼客人,自闭症员工有了更多机会与顾客交流。
南京乐平方公益发展中心、南京乐活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蒋艺说,这不仅有助于这一群体在工作中锻炼社会能力,提高生活自立的可能性,也有助于让公众了解、接纳自闭症人群,奉献爱心。
“还差一段过渡的桥梁”
2016年北华大学“明智之家”发布的《大龄自闭症青年就业现状报告》指出,由于受大龄自闭症群体社会服务体系缺失,特惠性政策少,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青少年和成年自闭症群体一直饱受职业教育、支持性就业及养老安置等问题的困扰,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及康复补贴难落实,而大龄自闭症患者由于就业成本高、岗位少等原因,还在民间机构自行探索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星之路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校长王欣会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自闭症人士的就业类型主要可分为类似上述洗衣店、咖啡馆等的庇护性就业,以及和普通人一起工作的按比例就业。
但自闭症患者真正在普通的社会岗位上令人满意并不容易。
27的自闭症患者元元就拥有一份令其他自闭症孩子羡慕的工作。2017年10月开始,每周末有一天,元元在上海一家美容院工作,先是在大厅里弹奏钢琴,后来又改在广播室吹萨克斯,现在的工作内容变成了把资料分类装进档案袋,编上号码。
元元妈妈说,孩子长大了,也有人际交往的需求,因此很珍惜工作机会。“他也很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一直会用自豪的语气说,我是社会人士。尽管他的话不多,但他也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喜欢这份热闹。”
元元智商测出来超过90,对数字敏感,为了有一份工作,他自学拼音打字,考出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初级证书。
现在,元元能够独自上下班,可以从容地掏出手机扫码进地铁站。他和美容院每年签订劳动合同,按上海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赚取报酬。
可是,最近美容院喊他去上班的频率不怎么高了,有时一个半月才去一次。“有时候隔了很久没叫他去,他也蛮沮丧的。”元元妈妈说,“有时他还会自己发微信问领导,什么时候可以来?也会担心地问我,‘是不是不要我了’。”
面对这样的变化,元元妈妈理解,也无奈:“对小公司来说,用人成本蛮高,宁愿付一笔钱,不用他们(特殊群体)真的到单位上班,来降低风险。但我们是真的希望去工作,去接触社会。”
“融入社会还是很难。”元元妈妈说。她也关注到2012年上海首位自闭症就业者栋栋在市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的新闻。
“上图也为栋栋配备了就业陪伴老师。然而大部分的患者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他们情绪不可控,沟通存在障碍和对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决定了他们很难在正常社会状态下的单位里工作,甚至很难和其他残疾人一起在福利工厂工作。栋栋之后,自闭症患者实现真正就业的数量微乎其微。”1月28日,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皓在一次专题会议上说。
“目前来讲,自闭症群体就业现状不乐观。”王欣会说,在和普通人一起工作的非庇护性岗位上,她所了解到的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且有工资收入的自闭症就业者全国范围内不超过10人。2019年3月,她在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关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
乐平方公益咖啡负责人蒋艺举例,虽然自闭症者在学校学会了酒店铺床流程,却因为缺乏社交能力,没有办法处理上下级的沟通,无法成为真正的客房服务员。商玉龙也举例称,一名自闭症患者读到大专学历,能自己上下学、吃饭上厕所,也能和同学玩在一起。但在面馆工作时,理所当然地把要送给客人的饮料自己喝了。“他有沟通能力,也有主动的社交意愿,但还没办法理解和适应一些社会规则。”
蒋艺认为,在学校培训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还差一段过渡的“桥梁”。其中的关键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还没有针对自闭症患者的职业技能教育。
王欣会也认为,比起企业多提供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促进自闭症人群言语、行为、社会来往能力的发展。商玉龙则提出,工作效益的不足也是自闭症群体走向职场的核心阻碍之一,要参加工作的自闭症者一般都需要配备就业辅导员,对企业来说,更是增加了人力成本。
吴皓建议,应鼓励由教育部门、人社系统中的优质培训机构,为年满16周岁的自闭症患者提供符合他们兴趣和特点的技能培训和社会适应训练;为即将走进单位的成年自闭症患者提供岗前定向培训和上岗后的跟踪辅导;为自闭症患者的父母亲人和同事提供长期心理喘息服务和解压疏导培训等。
⑵ 早教机构,有必要让孩子去吗
早教对孩子的好处还是很大的,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建议去早教机构的。
家庭是儿童早期发展环境的主体,中国的家庭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4+2+1的模式,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4+2+2的家庭模式势必越来越多。婴幼儿数量提升的同时,父母对高质量早教的内心诉求在迅速升温。调查显示,父母期待以儿童早期的脑发育为基础,以身心发展和行为特征为出发点,以幸福健康成长为第一要务。可见,父母将给全社会提出更多、更优质早教的迫切需求。
0~6岁是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6年。0~6岁是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决定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75%,是语言、创造力、想象力、自信、自尊、良好习惯和积极心态发展的敏感期,也是性格养成、行为方式形成的关键期。
⑶ 因爱奔跑,从心开始:全心健康走进自闭症跑者的世界
大多自闭症孩子伴随智力障碍,并影响一生,约有9成以上的自闭症孩子必须由家人时刻陪伴。他们被称为星妈、星爸,散落在全国各地和各个阶层、人群,有着太多难言的艰辛,本来幸福的家庭在孩子确诊的一夜之间就陷入黑暗,但他们大多选择坚强的面对。
大量的国际实例证明,缓解自闭症有效的方式是 运动、关心与陪伴 ,通过运动不仅能让自闭症孩子的身体机能得以发育强壮还能让大脑得到正向的刺激,感受到愉悦舒适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为了让自闭症家庭融入社会,与普通家庭欢喜相处,帮助星星的孩子打开心门,走出孤独的世界,一位真正的跑者通过整合企业、培训学校、疗愈机构、志愿服务者等社会爱心力量,以自己极端的奔跑行为艺术唤起世人关注关心关爱自闭症人士和家庭。
邓超
◆ “因爱奔跑”公益马拉松创始人
◆ 2015年广州马拉松宣传大使。
◆ 友邦广州健康大使
一位狂热的跑者,一位充满爱心和正能量的人,更是一位公益跑者。
对于邓超而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爱和回忆,而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行李。
邓超如是说: 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怒放,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春暖花开 。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关注到了自闭症。可是真正抓住他内心的并不是这个疾病的本身,而是中国有1400万以上的自闭症患者,试想一位自闭症患者影响到的家庭成员至少6个人以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就是说国内近亿人因此终身生活在痛苦和绝望当中,但这每14个人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你一生中又相遇过几次?因为大多数自闭症家庭因世俗观念乃至社会的包容度而无法与社会正常接触,自闭症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人的内心,或者说如果不能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正常的人也许就是“自闭症”人士。
史铁生如是说:此岸一定残缺,否则彼岸坍塌。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2011年初春,也就是邓超跑完首马-北京马拉松后,当时有公益组织找到他,希望他为先天性心脏病孩子捐款。邓超觉得这样的慈善活动并不一定能持续,他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奔跑感染更多的人参与身体力行的爱心活动,关注关心关爱这些边缘化弱势群体。
“因爱奔跑”至今已坚持八年,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最初国内正规的马拉松赛事并不接受自闭症跑者独立报名参赛,但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努力,现如今一些赛事组委会不仅接受自闭症跑者独立报名参赛城市路跑马拉松,而且越野赛也开始向“因爱奔跑”的自闭症跑者发出邀请。
每当谈到自闭症孩子,邓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很可爱,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关注关心关爱”。是的,自闭症孩子看似离我们遥远,实际上他们就近在我们的身边,与其说他们离我们遥远,倒不如说是我们在疏远他们。
自闭症孩子表现出语言交流障碍、社交障碍等种种行为,因此,普通常人会对他们有异样眼光,甚至恐惧感,怕被他们伤害,但实际上,是我们的异样眼光,伤害了他们,让人与人之间有了一道隔层一道屏障。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一定都被那锲而不舍的阿甘精神所感动,而“因爱奔跑”跑团里就有位“中国阿甘”,他就是能够独立完成半程马拉松的心智障碍大龄青年跑者——吴宗泰。
通过奔跑,不仅宗泰由一个心智障碍大龄青年变成一个自信的跑者,他年近六旬的妈妈也成了一个跑者,而且宗泰妈还带领其他自闭症家庭的家长们一起奔跑。
特别是在去年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广州善行者50公里越野赛,宗泰妈参加的“因爱奔跑”战队平均年龄49.8岁,在200多支参赛队伍中年纪最大,但最后的成绩却名列第26名,并成功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募集了善款。
通过“因爱奔跑”,宗泰妈从一个被别人帮助的心智障碍孩子的母亲,已经过渡到了去用力用心帮助更多边缘化弱势群体的母亲。
邓超说:“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与我们而言,迈开脚步去奔跑就是因为爱。 ”
在邓超看来,参加马拉松并不是让这些孩子刻意去证明什么,“只是要告诉人们,正常人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
曾经有媒体问过邓超,是不是想通过“因爱奔跑”达到募捐的目的?
“不是,其实我更大的心愿不是去募捐!因为贫穷和残障并不是一个患者或者一个家庭得到别人帮助的基本理由,我更希望通过“因爱奔跑”这样的行为艺术,让星星的孩子和家庭有尊严的回归融入主流社会,通过星妈创业计划让窘迫的自闭症家庭未来可以拥有稳定和安定的幸福生活!”
在这条爱的路上,邓超仿佛是一个传教士,用爱去感化每一个相遇的人,用心的说:让我们永远在路上,在赛道,永远热泪盈眶...
谈到未来,邓超说会继续为守护“星星的孩子”而一直奔跑下去,他说一年里有525,600分钟,飞快即逝,那一年呢?还有他的余生呢?是不是可以用他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来奔跑,来丈量他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星星的生命…
⑷ 自闭症孩童有何保障,政府有什么补助政策吗
政府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训练费用的补助和补贴,会在当地挑选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最好最优秀的康复机构,定为残联的定点康复机构。推荐【大米和小米】自闭症康复中心,有效治疗自闭症,让自闭症家庭走向美好。
保障自闭症儿童生存发展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像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常州等地城市不仅针对自闭症人群制定相关政策,而且对自闭症儿童也有相应的援助政策。比如上海市对确诊的0-7岁自闭症儿童家庭补助为每年3000元,而济南每年达到4 80 0元,南京则达到每年12000元。在定点康复机构做康复训练的本地自闭症儿童可以获得政府的补助,由政府把钱拨款到定点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最后再由机构减免孩子的学费。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自闭症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大米和小米。大米和小米拥有专业的管理和专家团队。针对孤独症人群的社交障碍和干预康复困境,还集结了一个跨孤独症儿童康复、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多学科团队,包括邹小兵、郭延庆等10余位发育障碍领域专家组成的委员会,指明干预的核心和步骤,专业性值得选择。
⑸ 2022年我国自闭症儿童所占比例
2022年我国自闭症儿童所占比例是百分之零点六二。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每六十二个儿童中有一位孤独症儿童。按照比例来的话就是六十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