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室颤到直线是多少时间

室颤到直线是多少时间

发布时间: 2023-01-20 16:02:21

A. 心电图已呈直线有假死的可能吗(马天宇《依然在一起》mv)

没有可能,心电图直线表示心脏电活动完全停止,是真正的死亡。这和假死不同,假死时可以出现室颤等无效的心跳,摸不到脉搏,测不到心率,但是,心电活动一定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正常心跳。

B. 交流电中,电流达到多少对人能够造成伤害或死亡。

在潮湿环境中,人体的安全电压12伏。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超过50伏。当电压超过24伏时应采取接地措施。
因为电死人的关键是电流的大小。
脱毛衣时发出的火花电压达几万伏,但没有形成持续电流,所以不会电死人。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在正常情况下(干燥)安全电压为低于36V
越潮湿电阻越小,电压越大,即电流越大
1 触电对人的危害

触电是指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病理、生理效应,触电分为电伤和电击两种伤害形式。电伤是指电流对人体表面的伤害,它往往不致危及生命安全;而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

直接造成对内部组织的伤害,它是危险的伤害,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电击又可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
直接接触电击是指人身直接接触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的带电部分而遭受的电击。它的特征是人体接触电压,就是人所触及带电体的电压;人体所触及带电体所形成接地故障电流就是人体的触电电流。直接接触电击带来的危害是最严重的,所形成的人体触电电流总是远大于可能引起心室颤动的极限电流。
间接接触电击是指电气设备或是电气线络绝缘

损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外露部分存在对地故障电压,人体接触此外露部分而遭受的电击。它主要是由于接触电压而导致人身伤亡的。

1.1 触电危害人体的影响因素

发生触电后,电流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流经人体的电流大小、电流通过人体持续时间、人体阻抗、电流路径、电流种类、电流频率以及触电者的体重、性别、年龄、健康情况和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

电流通过人体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和影响程度,是由通过人体的电流(I)与电流流经人体的持续时间f(t)所决定的。在不同的参数时,由概率统计分析所得的I=f(t)曲线,如图所示。在此,我们仅讨论交流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从图可得表1。

1.1.1 感知阈和反应阈

感知阈:是指通过人体能引起人稍有感觉的最小电流值。

反应阈:是指能引起肌肉不自觉收缩的最小电流值。

线a为感知阈和反应阈。它与通电时间无关,电流值为0.5mA,它是区域1与区域2的分界线,在此直线之左,通常无生理效应。尚未达到该电流值时,一般人体无任何感觉,达到或超过该电流值,人体才有感觉和反应。

1.1.2 摆脱阈

是指手握电极的人能够摆脱电极的最大电流值,即线b所示是交流电的平均值约为10mA。它是区域2与区域3的分界线,在区域2通常无有害的生理效应;区域3预计不会发生器质性损伤,它是到存在室颤概率难以划分的有害过渡区。

1.1.3 心室纤维性颤动阈

曲线c为心室纤维性颤动阈,是指通过人体能引起心室颤动的最小电流值,是存在较严重的病理生理效应的区域3和会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区域4的分界线,在室颤概率曲线c1以下,不大可能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而在该曲线以上,不但引起有害的生理效应,而且随着该区域的右移使室颤概率从小于5%,甚至到超过50%,其安全程度相应下降。

1.2 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

一般来说,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对人的生命威胁也越大,而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越长,使流经处的皮肤发热、出汗,降低了皮肤阻抗,这样通过人体的电流也相应地增加,从而增加了危险性。

1.3 人体阻抗

1.3.1 人体内阻抗

人体内阻抗是指与人体接触的两电极之间的阻抗。忽略频率对人体内阻的容性及感性分量影响,那么人体内阻差不多是起电阻作用,虽然受电流路径的影响,但其值一般在500Ω左右,这对整个人体阻抗(约100kΩ)来说是相当小的,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它是个恒定为500Ω的电阻值。

1.3.2 皮肤阻抗

皮肤阻抗是指皮肤表皮与皮下导电组织两电极之间的阻抗。皮肤阻抗是由半绝缘层和许多小的导电体(毛孔)组成电阻和电容的网络。它是人体阻抗的重要部分,在限制低压触电事故的电流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3 人体阻抗

人体阻抗取决于一定因素,特别是电流路径,接触电压、电流持续时间、频率,皮肤潮湿度,接触面积,施加的压力和温度等。在工频电压下,人体的阻抗随接触面积增大、电压愈高,而变得愈小。

IEC综合了历年来关于人体阻抗的研究成果,严密审查了大量尸体的实测数据,得出人体在50/60Hz交流电时,成人的人体阻抗在1000Ω左右。

1.4 电流路径

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因电流通过人体一定路径引起的。电流通过头部会使人昏迷,电流通过脊髓会使人截瘫,电流通过中枢神经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失调而导致死亡。最危险的电流路径是由胸部到左手,从脚到脚是危险性较小的路径。

2 安全电压(即允许接触电压)和人体阻抗的关系

关于人体阻抗的条件分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所属建筑电气设备专门委员会分为三类如表2所示。

表2中第Ⅰ类是指住宅、工厂、办公室等一般场所,人体皮肤是干燥状态或因出汗皮肤呈潮湿状态,在接触电压作用下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较高,这时取人体阻抗为1000Ω,我们从I=f(t)曲线来看,在AC-3区域,设定通过人体电流为50mA,则50mA与1000Ω的乘积为50V,那是此接触状态时的允许接触电压,我国、西欧及其它多数国家的安全电压采用此值。

第Ⅱ类是指人在隧道、涵洞和矿井下等高度潮湿的场所,人体出汗或因工作环境影响使皮肤受潮,经常还会发生双手与双脚二者接触凝露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或构架等情况,这时皮肤潮湿而使皮肤阻抗低到可以认为接近于零(即可忽略其皮肤阻抗),人体电阻仅剩500Ω内阻抗,我们假设通过人体内部电流为50mA,则50mA和500Ω的乘积为25V,现国际上对于允许接触电压按人体阻抗的条件进行分类时,将25V作为其中的一个等级,这值接近于我国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等级分类中的24V。

第Ⅲ类是指人在游泳池、水槽或水池中,人体大部分浸入水里,皮肤完全浸透,这时基本上为体内阻抗500Ω,同时考虑有导致溺死的二次事故的危险,所以允许通过人体的电流应为摆脱阈,这样,允许的接触电压为0.01×500=5V,这与GB380-83中规定的安全电压6V相近。

如果在不考虑导致二次事故的场所,则可采用12V 的允许接触电压,于是流径人体的电流为12/500=0.024A,24mA的电流以在I=f�t的AC-3区域,是不会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的。

3 安全电压的使用注意事项

为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稳定电源供电的安全电压,其等级按GB3805-83中规定如表3所示。

表3中所列空载止限值主要是因为某些重载电气设备额定值虽符合规定,但空载时电压都很高,若空载电压超过规定的上限值,仍不能认为符合这个安全电压。

这个系列的上限值,在任何情况下,两导体间或任一导体与大地之间均不得超过交流(50Hz~500Hz)有效值为50V的电压值。

为了人身安全,采用安全电压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除采用独立电源外,安全电压供电的输入电路必须实行电路上的隔离。安全电压如从输电线路上获得,必须通过安全隔离变压器,一般采用双圈隔离变压器或具有绕组分开的直流机以及蓄电池、干电池等来提供所需的独立电源,不得使用自耦变压器;
(2)工作在安全电压下的电路,必须与其它电气系统和任何无关的可导电部分�包括大地实行电气上的隔离;
(3)采用24V以上安全电压的电气设备,必须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防护措施,其电路必须与大地绝缘;
(4)设置在安全电压线路上的部件和导线的绝缘耐压等级至少为250V。

除此之外,安全电压系列用的插头应不能插入较高电压的插座,如使用36V插头则应不能插入220V插座。

参考资料:http://www.71168.cn/2005/2005-3-29/2005329110802.html

其他回答续:
36v

其他回答续:
绝对安全的就是36伏,但对于我们日常用电的220伏来说极短时间接触也不会危及生命(鞋必须绝缘),所以常听与电打交道的人说被电了一下。在没有专业知识与防护的情况下接触220伏的民用电是很危险的,必须远离。

其他回答续:
36伏是公认的安全电压

其他回答续:
确切得说,每秒中通过人体的的电压为30毫安(30mA/S)是安全的。是我国《规程》规定的。

C. 怎么理解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z形曲线


上图就是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的z形曲线
室颤电流与时间关系符合以上Z字形曲线。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搏动周期时,人的室颤电流约为50mA。而当电流持续时间短于心脏搏动周期时,人的室颤电流为数百毫安。当电流持续时间在0.1秒以下时,如电击发生在心肌易损期,500mA以上乃至数安的电流可导致室颤。在同样的电流下,如果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搏动周期,则可能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D. 当电流通过人体时,为什么人会看到不适,甚至可能死亡

电流对人体作用的规律,可用来定量地分析触电事故,也可以运用这些规律,科学地评价一些防触电措施和设施是否完善、科学地评定一些电气产品是否合格等。

一、作用机理

电流通过人体时破坏人体内细胞的正常工作,主要表现为生物学效应。电流作用人体还包含有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
电流的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使人体产生刺激和兴奋行为,使人体活的组织发生变异,从一种状态变为另外一种状态。电流通过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由于电流引起神经细胞激动,产生脉冲形式的神经兴奋波,当这兴奋波迅速地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后,后者即发出不同的指令,使人体各部作相应的反应,因此,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一些没有电流通过的部位也可能受到刺激,发生强烈的反应,重要器官的工作可能受到破坏。
在活的机体上,特别是肌肉和神经系统,有微弱的生物电存在。如果引入局外电流,生物电的正常规律将受到破坏,人体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电流通过人体还有热作用。电流所经过的血管、神经、心脏、大脑等器官将因为热量增加而导致功能障碍。
电流通过人体,还会引起机体内液体物质发生离解、分解导致破坏。
电流通过人体,还会使机体各种组织产生蒸汽,乃至发生剥离、断裂等严重破坏。

二、作用征象
小电流通过人体,会引起麻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窒息、心室颤动等症状。数安以上的电流通过人体,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烧伤。
小电流电击使人致命的最危险、最主要的原因是引起心室颤动。麻痹和中止呼吸、电休克虽然也可能导致死亡,但其危险性比引起心室颤动要小得多。发生心室颤动时,心脏每分钟颤动1000次以上,但幅值很小,而且没有规则,血液实际上中止循环。心室颤动能够持续的时间是不会太长的。在心室颤动状态下,如不及时抢救,心脏很快将停止跳动,并导致生物性死亡。当人体遭受电击时,如果有电流通过心脏,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心室颤动;如果没有电流通过心脏,亦可能经中枢神经系统反射作用于心肌,引起心室颤动。
由于电流的瞬时作用而发生心室颤动时,呼吸可能持续2~3分钟。在其丧失知觉之前,有时还能叫喊几声、有的还能走几步。但是,由于其心脏已进入心室颤动状态,血液已中止循环,大脑和全身迅速缺氧,病情将急剧恶化,如不及时抢救,很快将导致生物性死亡。

三、作用因素
不同的人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与同一根导线接触,后果将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电流大小的影响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的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越明显,引起心室颤动所用的时间越短,致命的危险性越大。按照人体呈现的状态,可将预期通过人体的电流分为三个级别。
(1)感知电流 在一定概率下,通过人体引起人有任何感觉的最小电流(有效值,下同)称为该概率下的感知电流。概率为50%时,成年男子平均感知电流约为1.1mA,成年女子约为0.7mA。
感知电流一般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但当电流增大时,感觉增强,反应加剧,可能导致坠落等二次事故。
(2)摆脱电流 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感知电流时,肌肉收缩增加,刺痛感觉增强,感觉部位扩展。当电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中枢神经反射和肌肉收缩、痉挛,触电人将不能自行摆脱带电体。在一定概率下,人触电后能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称为该概率下的摆脱电流。
摆脱电流是人体可以忍受,一般尚不致造成不良后果的电流。电流超过摆脱电流以后,会感到异常痛苦、恐慌和难以忍受;如时间过长,则可能昏迷、窒息,甚至死亡。因此,可以认为摆脱电流是有较大危险的界限。
(3)室颤电流 通过人体引起心室发生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称为室颤电流。电击致死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例如,高压触电事故中,可能因为强电弧或很大的电流导致的烧伤使人致命;低压触电事故中,正如前面说过的,可能因为心室颤动,也可能因为窒息时间过长使人致命。一旦发生心室颤动,数分钟内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在小电流(不超过数百毫安)的作用下,电击致命的主要原因,是电流引起心室颤动。因此,可以认为室颤电流是短时间作用的最小致命电流。
2.电流持续时间的影响
电击持续时间越长,则电击危险性越大。其原因有四。
(1)电流持续时间越长,则体内积累局外电能越多,伤害越严重,表现为室颤电流减小。
(2)心电图上心脏收缩与舒张之间约0.2s的T波(特别是T波的前半部),是对电流最为敏感的心脏易损期(易激期)。电击持续时间延长,必然重合心脏易损期,电击危险性增大。
(3)随着电击持续时间的延长,人体电阻由于出汗、击穿、电解而下降,如接触电压不变,流经人体的电流必然增加,电击危险性随之增大。
(4)电击持续时间越长,中枢神经反射越强烈,电击危险性越大。
3.电流途径的影响
人体在电流的作用下,没有绝对安全的途径。电流通过心脏会引起心室颤动及至心脏停止跳动而导致死亡:电流通过中枢神经及有关部位,会引起中枢神经强烈失调而导致死亡;电流通过头部,严重损伤大脑,亦可能使人昏迷不醒而死亡;电流通过脊髓会使人截瘫,电流通过人的局部肢体亦可能引起中枢神经强烈反射而导致严重后果。
流过心脏的电流越多、电流路线越短的途径是电击危险性越大的途径。可用心脏电流因数粗略衡量不同电流途径的危险程度。心脏电流因数是表明电流途径影响的无量纲系数。如通过人体左手至脚途径的电流I0与通过人体某一途径的电流I引起心室颤动的危险性相同,则该途径的心脏电流因数为不同途径的心脏电流因数。
4.电流种类的影响
不同种类电流对人体伤害的构成不同,危险程度也不同,但各种电流对人体都有致命危险。
(1)直流电流的作用 在接通和断开瞬间,直流平均感知电流约为2mA。300mA以下的直流电流没有确定的摆脱电流值;300mA以上的直流电流将导致不能摆脱或数秒至数分钟以后才能摆脱带电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搏动周期时,直流室颤电流为交流的数倍;电流持续时间200ms以下时,直流室颤电流与交流大致相同。
(2)100Hz以上电流的作用 通常引进频率因数评价高频电流电击的危险性。频率因数是通过人体的某种频率电流与有相应生理效应的工频电流之比。100Hz以上电流的频率因数都大于1。当频率超过50Hz时,频率因数由慢至快,逐渐增大。
感知电流、摆脱电流与频率的关系可按图1—1确定。图中,1、2、3为感知电流曲线,1线感知概率为0.5%、2线感知概率为50%、3线感知概率为99.5%;4、5、6为摆脱电流曲线,摆脱概率分别为99.5%、50%和99.5%。
(3)冲击电流的作用 冲击电流指作用时间不超过0.1~10ms的电流,包括方脉冲波电流、正弦脉冲波电流和电容放电脉冲波电流。冲击电流对人体的作用有感知界限、疼痛界限和室颤界限,没有摆脱界限。冲击电流的疼痛界限常用比能量I2t表示。在电流流经四肢、接触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疼痛界限为50×10-6~10×10-6A2s。对于左手一双脚的电流途径,冲击电流的室颤界限见图1—2。图中,c1以下是不发生室颤的区域;c1与c2之间是低度(概率5%以下)室颤危险的区域;c2与c3之间是中等(概率50%)室颤危险的区域;c3以上是高度(概率50%以上)室颤危险的区域。

5.个体特征的影响
身体健康、肌肉发达者摆脱电流较大;室颤电流约与心脏质量成正比。患有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病的人电击后的危险性较大。精神状态和心理因素对电击后果也有影响。女性的感知电流和摆脱电流约为男性的2/3。儿童遭受电击后的危险性较大。
6.人体电阻的影响
人体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当接触电压一定时)由人体的电阻值决定,人体电阻越小,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也就越危险。
人体电阻主要包括人体内部电阻和皮肤电阻。人体内部组织的电阻,虽然是不稳定的,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电阻值与外加电压的大小基本上没有关系。一般人的平均电阻值是1000~1500Ω。
当皮肤有损坏时,则皮肤的绝缘层被击穿,人体电阻就只剩下内部电阻了。
潮湿、出汗、导电的化学物质和尘埃(如金属或炭质粉末)等都能使皮肤的电阻显着下降。若皮肤上有汗水,电阻就会变得很低,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就会增大。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电阻也有很大影响。实验得知,人体在周围温度为45℃时的电阻较在18℃时减小一半以上。一个人若在45℃的环境中停留1h,他的电阻就会比作短时间停留时小,当他回到低温的环境中时,电阻又会突然增大。

E. 交流电中,电流达到多少对人能够造成伤害或死亡。

研究证明,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或超过摆脱电流(一般男为16
mA,女为10
mA),人体就不能自主摆脱带电体,会感到异常痛苦,身体难以忍受,如时间过长,则可能昏迷、窒息,甚至死亡;30
mA的电流是一个危险电流,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或超过30
mA时,数秒至数分钟就会使人心脏跳动不规则,昏迷,血压升高,强烈痉挛,可能引起心脏跳动异常,致人死亡;50
mA为室颤电流(或致命电流)下限,即通过人体引起心室发生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50
mA的电流通过人体的时间达1
s,就可能发生室颤,使人死亡。室颤电流I和电流持续时间t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
当1s<t≤5s时,I=50(mA);
0.01s≤t≤1s时,I=50/t(mA)
(公式1)
频率为30~300
Hz的交流电是对人体伤害最为严重的区间,50
Hz的工频交流电恰好位于区间内,故50
Hz的工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非常严重;而人体电阻是一个与性别、年龄、体质、有病与否、出汗程度等有关的变量.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2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54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2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2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4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06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45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89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69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