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全球总人口多少
① 马拉松的问题
(1)泰瑞�6�1福克斯
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温尼伯市,后随父母迁居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居住。18岁的时候罹患骨癌,右腿做了截肢手术。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因为看到患癌症的儿童所受的痛苦,决心为癌症的治疗和研究筹集资金。1980年4月12日,泰瑞�6�1福克斯在纽芬兰省的圣约翰市将他的假腿在大西洋中浸了一下水,然后开始了他的长跑。他原本的计划是横跨加拿大,跑遍十个省,最终到达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将他的假腿再浸一下太平洋的海水。但9月1日,当他跑到安大略省雷湾(Thunder Bay)附近的时候,因为癌症扩散,身体情况恶化,被迫退出。他实际跑了143天,5300多公里,平均每天40公里左右,大约相当于一个全程马拉松。 1981年,泰瑞.福克斯年度国际慈善义跑(TERRY FOX RUN )又称“希望马拉松”(MARATHON of HOPE)诞生。如今,泰瑞�6�1福克斯慈善慢跑活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型的癌症研究筹款的单日活动。被视为“加拿大民族英雄”的泰瑞�6�1福克斯,当他无限眷恋地永别人世的时候,他应该是满足的吧,因为他的勇气成了他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他的遗愿正在开始实现;但他是否会想到,以他姓名命名的义跑一路坚持到了今天。泰瑞在1980年曾说:“假如你捐出一元,你就是希望马拉松的一部分。” 现在全球已经有超过60个国家举行了超过四千次的慢跑活动活动,筹款已过3、6亿美元。
(2)中国田径历史的创造者—白雪
2009年柏林世锦赛上,中国选手白雪以2小时25分15的成绩在最后一项比赛女子马拉松比赛中收获冠军,这不仅是本次世锦赛中国队获得的唯一一枚金牌,也是中国马拉松选手在奥运会、世锦赛这等顶级大赛上获得的第一个冠军。这个来自黑龙江的女孩儿14岁开始跑马拉松,她在这个项目上有罕见的天赋,在夺金的那一刻她用快乐来形容,白雪赛后谦虚的表示,她夺金有幸运的成分,她还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我很高兴我能获得冠军,不过这个冠军有点幸运,因为一些顶尖的选手没有来参加比赛,”白雪说到,“我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尽快赶上她们。”白雪把她夺冠归功于她学会放松,“我之所以能夺冠是因为我告诫自己要放松,世锦赛比赛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会有很大的压力,每个人都想要拿金牌,这无形当中会增加很沉重的压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世锦赛比赛,我期待与世界顶尖选手比赛,我只是告诉自己要放松。”白雪说到。“我去年奥运会筹备的不是非常好,我的状态很不好。但是所有人都给我打气支持我,我很感谢他们,后来我逐渐找回状态。在来到这里之前我训练的非常好,我对自己很有信心。”终点撞线成绩显示为2小时25分15秒,白雪与自己的2小时23分27秒的最好成绩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她创造中国田径历史。白雪——一个新的明星诞生,她擅长跑马拉松,她是现在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她在2003年马拉松比赛中曾跑出过2小时37分14秒,那是她只有15岁。在最后40公里的时候,她摘下帽子一摔,她说这是她胜利的信号,关于比赛路程和天气,白雪说到:“当然是非常平坦的,虽然比赛有许多地方需要转弯,但是如果你之前有过成百上千次训练,这对于你来说不算什么。至于天气、湿度,我认为中国现在更是炎热和潮湿的时候,所以它不是一个问题。” 这枚金牌是在1993年曲云霞获3000米金牌,王军霞问鼎10000米冠军,刘冬获得1500米金牌之后的第一枚女子中长跑金牌。
(3)奇特的马拉松选手
1983年春,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城的马拉松比赛中,有一位叫琳达的妇女,推着婴儿车跑完了全程,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位年轻的妇女是个体育爱好者,但因为家中没有人照料孩子,只好决定带着孩子参加比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她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他的妈妈也跑得津津有味。1982年10月,纽约举行马拉松比赛,美国一个曾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妇女林德�6�1唐,拄着拐杖参加了马拉松赛,并最终以11小时54秒的成绩跑完全程。在10000多名参赛选手中,林德虽然是最慢的一个,但是她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她赢得了所有观众的敬意。她说,她参赛的目的主要是用跑速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就能够办到。当25岁的林德�6�1唐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跑到终点的时候,大地已经沉睡在夜色中了,观众们耐心地等待她到达终点,和她一起分享挑战自己并赢得胜利之后的喜悦。1981年8月23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女子马拉松赛跑中,有一名80岁的老妇露丝�6�1罗丝法以5小时39分58秒跑完马拉松全程。露丝曾患过慢性关节炎,因此行动略微有些不便,她66岁开始参加长跑锻炼。1967年露丝第一次参加波士顿10公里竞赛,顺利到达终点完成比赛。从那以后,她每天坚持锻炼,多次参加老年组的长跑比赛。在她八十岁的高龄时,仍能一口气跑四十多公里,实属世界少见。1983年12月11日,一个名叫杉本博敬的日本盲人,参加了在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市举行的马拉松赛跑。杉本双目失明,看不见路线,靠一位伴跑者用一根长50厘米的绳子拉着他。在长跑途中,他数次摔倒,但他丝毫不灰心丧气,始终坚持着。最终杉本博敬以5小时2分24秒的成绩跑到了终点。杉本博敬虽然是个盲人,但他对马拉松赛跑很感兴趣。那次他专程从日本赶到美国火奴鲁鲁市,一方面是参加马拉松比赛,另一方面是与赛事组委会商讨将来召开国际盲人马拉松赛跑事宜。在杉本博敬的奔走努力之下,1983年8月日本大阪已经成功举行了全日本盲人马拉松赛跑大会,有200多人参加了那次大会。发起人杉本博敬高兴地说:“我要用事实证明,盲人也能跑马拉松,这会给世界上所有的盲人增加生活的勇气,让他们生活地更加自信和愉快。”
(4)葡萄牙最伟大的女性——罗莎�6�1莫塔
在葡萄牙,如果你随意向路人问一句“谁是葡萄牙最伟大的女性”?可能不少人的回答是“罗莎�6�1莫塔”。也许你对这个名字没有一点印象,而其实莫塔女士本人也一样毫不起眼,身高只有1.57米,体重只有45公斤。而就是这个瘦小的女子为葡萄牙女性夺得了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1955年6月29日,罗莎�6�1莫塔出生于葡萄牙北部美丽而富饶的杜罗河,一个清苦的多子女家庭。父母的孩子们的管教很严,尤其是对这个小女儿,当时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社会还是非常的传统,歧视女性在外从事体育运动。而罗莎�6�1莫塔生性爱动,在很小的时候就跟在哥哥姐姐的后面,在外乱跑,为此曾得到他人的非议。当时的葡萄牙在奥运会中还没有取得过金牌,特别是女子项目,从未有人进入过前三名。当罗莎�6�1莫塔长大些之后,意识到自己跑的很快,从那时起她的小脑袋就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理想:她要为祖国拿回一枚奥运金牌。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后,从此在海边、在大街小巷,一位身形瘦小,头发其短的孩子不停地奔跑着,许多人甚至分不清她的性别。这一超短发型罗莎莫塔也是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但是在传统的葡萄牙社会,罗莎�6�1莫塔还是在对事业的追求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加入波尔图俱乐部时的经济窘态、生活的艰难、保守人们一样的眼光与嘲笑、俱乐部人的示难……但是罗莎�6�1莫塔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要向传统挑战”。作为一个顽强不屈的女性,罗莎�6�1莫塔在困难面前却是显得无比兴奋,人们对女孩子从事体育有偏见,那么我偏要到人多的地方练习;俱乐部的人说我不可能练好,那么我偏要练出些成绩给他们看。 实际上,罗莎�6�1莫塔是具有长跑天赋的,根据生理专家的分析,罗莎�6�1莫塔的慢肌纤维百分比特别高,这是大多数有成绩的长跑运动员所共有的特征。除了身体上的优势之外,钢铁般的意志和冷静的头脑,也是罗莎�6�1莫塔的优势。她的奔跑并非是自我的利用生理优势,而是自我的跑步感觉,她所知道的并非是自己的肌纤维,而是跑起来的轻松自如、不知疲倦。 罗莎�6�1莫塔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在她刚刚进入波尔图俱乐部时,女子马拉松还没有传入葡萄牙,她的主攻项目是5000米和10000米。矮小的身材对她的进步产生了很大阻碍,直到20世纪70年代,女子冲破马拉松的禁区。一天,一直像其他俱乐部人一样对罗莎�6�1莫塔有偏见的琼斯�6�1比萨(年轻而长跑训练经验丰富)站到了罗莎�6�1莫塔面前,从此她不再在黑暗中一个人苦苦地摸索,她找到了自己的项目,还有自己强有力的支持者。在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后,罗莎�6�1莫塔终于迎来了自己丰收的秋天。 1982年欧洲锦标赛上,原本参加3000米赛的罗莎�6�1莫塔在教练的建议下临时更换了马拉松,不想却是一举夺冠;1984年罗莎�6�1莫塔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并夺得了一枚铜牌;1986年罗莎�6�1莫塔将欧锦赛、世锦赛两枚金牌带回了葡萄牙;但是她还没有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至高点,还在等待。1988年汉城奥运会,罗莎�6�1莫塔终于将第一块女子奥运金牌带回葡萄牙。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罗莎�6�1莫塔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她说:“1988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对我来说依然历历在目,回想起当时的比赛跑进运动场,赢得了金牌,听到了国歌,对于我和所有的葡萄牙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这是对我常年日积月累艰苦训练的一种最好回报,是一种唯一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
(5)身负长跑异能的肯尼亚人
大家都习惯了肯尼亚选手在世界各大长跑比赛上夺魁,在电视的转播画面中,也经常看到三五个甚至更多的肯尼亚人在长跑参赛者的队伍前领跑。肯尼亚人天生就能长跑不仅是一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首先是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因为肯尼亚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非常困难。正式恶劣的环境和贫穷的境况让肯尼亚人养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尼亚人很小就不得不养成“爱跑步”的好习惯。多数14-17岁的青少年由于家离学校较远,交通也不方便。上学时至少要奔走6英里,还有的是12英里,放学也是一样。在这样的路程里,至少会有一半的路程可以达到5-8公里每小时。人体摄氧量可以达到最大摄氧量的95%。很多肯尼亚人很小就跑步上学,除了节省开支以外,还可以锻炼身体,道路的环境,山丘、盆地、小径、丘陵给了他们良好的锻炼环境,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持续法、变速法和法莱特等跑步的训练方法。 肯尼亚人的身高和体重的比例也更为适合长跑,肯尼亚在长跑项目上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每年都会有一些来自肯尼亚的跑步新面孔。在肯尼亚各部落中,卡兰金部落在长跑上更为出色。该部落人口不足300万,约占肯尼亚总人口的10%,但肯尼亚75%的长跑荣誉都是他们活得的。这个数据也许还不会让你惊异,在过去的10年,世界上40%的男子马拉松冠军都被这个部落收入囊中。 一般认为,肯尼亚人的居住在高海拔、饮食习惯和贫困来解释卡兰金人在长跑的巨大成就,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卡兰金的长跑能力。他们有特别是与长跑的基因。 卡兰金部落是内部婚配,世代居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区,以放牧牲畜为生。他们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奔袭溪别人的牲口。卡兰金人常常奔走上百英里袭击别人的牲口,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牲口赶回自己家里。在这样的习俗下,没有良好的耐力和速度是不能捍卫自己的财产的,其奔袭的牲口的数量也有他的奔跑能力决定。在部落中,一个男人拥有的牲口数量决定了他可拥有的女人和孩子的数量。这种奔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有人相信这种习俗在基因选择中起到了作用。而且研究证明,黑人的身体及肌肉类型与功能与其他种族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6)跑道人生
你可曾听过皮特-斯特拉德威克其人?天生没有双手双脚,但却成为一位马拉松的跑者。至目前共跑了4万公里。你知道斯特拉德威克怎样地跑上标高4100米的派克峰吗?那可是一场世界上最艰难的马拉松赛跑,何况他手脚全无。很简单,当他在奔跑当中,身体的反应告诉他已经筋疲力尽,无法再跑下去时,他就不断地给自己打气,把坚持跑下去的信息传送到他的神经系统,以期能到达目标。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必会有一次或多次重大的挑战,在那时刻整个人彻头彻尾地接受考验,仿佛上天亏待了我们,那时候我们的信仰、信念、耐心、同情心、毅力被逼到几乎放弃或根本放弃的地步。有些人通过了这等考验,成为勇者,另外一些人却被毁灭。不只你可曾想过,当人们面对人生的挑战时,是什么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为何有许多人能无视各种困境,过着快乐的人生?而另外一些人终日过着绝望、愤世、沮丧的生活?有人能成功,是因为他能始终维持进取的心境。这就是成败的差异。人生是好是坏,不由命运决定,而是由人的信念来决定。我们可以用积极心境来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极心境。想一想,如果你一直是处于无所不能的心境,你会怎样做事?人生就像跑道,一圈接着一圈,如果你希望在人生跑道上纵横驰骋,那么无论怎样,都要坚持下去,就像跑步一样,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咬牙坚持坚持,你会突破你自己的极限,达到一个令你易行不到的新境界
(7)阿赫瓦里——坚持到底2008.12.29作为马拉松选手,约翰�6�1斯蒂芬�6�1阿赫瓦里(John Stephen Akhwari)并没有取得怎样骄人的成绩,反而是他只代表祖国参加了一届奥运会。他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的马拉松比赛中,在全部75名参赛者中获得了第57名,而排他后面的选手都因为各种原因退场。在长跑高手层出不穷的非洲,这算得了什么呢? 但就是这垫底者,没有成绩却拥有了比不少奥运冠军更响亮的名声,更广泛、更深久的影响力。即使是在四十年后,仍令人难以忘怀。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奥林匹克名人录中,北京奥运系列节目《英雄之歌》有他的影子;他的家乡坦桑尼亚,一个“约翰�6�1斯蒂芬�6�1阿赫瓦里竞技基金会”高速运作, 为那里家境贫寒、而有运动潜力的田径新苗提供资助;法国《队报》誉之为“最美的垫底者”。 似乎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违背,却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他到底做了什么?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第一次在高原夏季举办。特殊的地理和宜人的气候让本届奥运会的田径比赛高潮迭起,如同北京奥运会一样,记录频频被刷新。但是,马拉松比赛成绩就逊色多了。当时的冠军成绩是2小时20分26秒4,比两届奥运金牌得主“赤脚大仙”阿贝贝�6�1比基拉在4年前东京奥运会上创造的成绩差了一大截。这种情况使得马拉松比赛受到记者和观众的冷遇。例行公事般地看完颁奖式,场地内的其它项目都已赛完,他们便三三两两地退场了。 一个多小时后,马拉松沿途的服务站在收到组委会通知后开始撤离,这时却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消息:有个选手还在跑! 这个还在跑的选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起跑后不到5公里后就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受伤,肩部脱臼,但他却并未放弃,而是一瘸一拐地继续向终点跑去。 渐渐的,其他选手都消失在视线中;渐渐的,在街道两侧打气助威的人群慢慢散去;渐渐的,天色越来越黯淡……所有的人都认为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而坚定地跑着的阿赫瓦里觉得,自己的比赛远未结束。 又是半小时过去了,天色业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坚持着,朝着终点的方向。剧痛让他的慢跑甚至比不上寻常人的散步,膝盖在流着血,嘴角在痛苦地抽搐。 不知何时,一位《三角洲天空画报》的记者靠了过来,带着同情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如此拼命跑下去?也许是没想到还会有人关注自己,阿赫瓦里默默地又“跑”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坚定地答道:“我的祖国派我来墨西哥城,为的不是只是让我起跑,而是要我跑到终点”。 记者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向自己的杂志社发了稿,又立刻把稿件发回奥林匹克新闻中心。阿赫瓦里的回答不一会就通过广播回荡在墨西哥城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许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纷纷赶到路边,他们欢呼着,向着感动自己的人。阿赫瓦里拖着伤腿,带着观众的热情鼓励,顶着最美的一夜满天星,走入了专门为他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几乎是一码一码蹭到了终点线。 他被当作英雄般簇拥着,受到了远比冠军更隆重的礼遇。过于激动的人们甚至忘了统计他的确切成绩,在奥运成绩册上只有他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而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因各种原因而中途退场了。 阿赫瓦里1938年出生于英属坦噶尼噶的姆布卢(Mbulu),墨西哥城奥运会时已是30岁的老将了。虽然此前并无煊赫成绩,但他作为坦桑尼亚历史上首位参加奥运竞技的选手,他没有辜负国家的厚望,成为了“最美的垫底者”。
(8)当代长跑巨星——梅塞莱特·德法尔2008.04.29个子瘦小、黑发、黑眼珠,头发散开呈时下流行的波浪卷,走在马路上,谁也想不到这位其貌不扬的女孩竟会是2007年度最佳女子田径运动员,奥运会和世锦赛5000米的双料冠军,埃塞俄比亚天才运动员梅塞莱特-德法尔。 身为埃塞俄比亚第二代运动员,德法尔的成功受益于前辈开创的局面,天生的遗传条件,良好的训练环境,以及个人的努力。在上世纪90年代,埃塞俄比亚一批运动员横空出世,之后立即扫荡了整个国际田径界,从此让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占据了中长跑的国际霸主地位,那一代人的训练经历无疑让他们的师弟师妹收益匪浅,同时他们也给后辈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天赋是进化之神赋予德法尔的另一项法宝,身高不到1米6,却有良好的腿长和协调性,身体面积小,长时间运动的能量消耗就会比别人小一些。至于环境,埃塞俄比亚处于高原,世居这里的人天生有良好的吸收氧和利用氧的能力,一般人是无法比拟的。年复一年的在高原训练也无形之中增大了训练的难度,这让德法尔在其他地方比起赛来游刃有余。更为重要的是,和其他人想比,德法尔天生就知道勤奋重要行,以及如何去努力。自小家中有两个兄弟,三个姐妹,德法尔很早就知道生活不容易,对食物和生存的渴望让德法尔丝毫不畏惧吃苦,而身体上的天赋也让她经受住了大负荷运动的考验,没有受过大的伤病。 在2007年6月的5000米比赛中,德法尔以14分16秒63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比原纪录快了近8秒。2008年,25岁的德法尔更是踌躇满志,急需另一块奥运金牌证明自己。按照中长跑运动员的成长期,德法尔应该还能从事职业比赛7-10年,目前她无论是从体能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处在巅峰状态,正如她在2007年最佳田径运动员颁奖晚会上所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幸福女人的最大后盾来自她的丈夫,也是她的教练。“我的丈夫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无论是在训练,还是生活中,他都是良师益友。没有他,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而激励幸福女人不懈努力的源泉则来自她的姐妹,埃塞俄比亚另一位女子长跑天才——迪巴巴。2003年,迪巴巴在5000米比赛里取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当时的她年仅18岁,而2007年,她先是打破了5000米室内世界纪录,7个月后又在世锦赛赢得10000米金牌。在过去这7年里,两人反复相遇,一共交手22次,其中德法尔赢了13次。有意无意间,两人天才似乎想在比赛中尽量避免相遇,但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激励她们不断在同一项目中狭路相逢。没有周瑜,都是诸葛亮,到底谁会更高明一些呢?2008年奥运会,摆在德法尔面前的问题与其说是拿多少奖牌,不如说她是否能保住自己的金牌,以及从自己姐妹手上抢走另外的金牌。
② 北京马拉松跑进三小时有多少人参赛
你好,经过统计,2022年北京马拉松跑进三小时的人数为900多人,接近1000人。
北京马拉松2022年11月6日开跑,总参赛规模为3万人。
2019北京马拉松圆满完赛!破3小时人数逼近1000人
北京时间11月3日,万众期待的2019北京马拉松正式鸣枪开跑,虽然经历了昨日领物糟糕的体验,但一年一度的北马依旧是万千跑友所期待的北马,从北京天安门至鸟巢的体验是国内任何一个马拉松赛事所替代不了的。
原本预计的低温+雾霾并没有到来,迎接跑友的是10度左右的良好温度+优良的空气,北京马拉松39周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据目前初步统计,2019北京马拉松全程马拉松破3小时人数突破900人,逼近1000人。(具体破三人数以北马组委会官方消息为准)
这表示2019北京马拉松刷新了国内单场赛事破3小时大关的新纪录,此前2019无锡马拉松以740名选手破3小时打破了2018上海马拉松730人破3的纪录。
这也意味着中国马拉松精英选手的成绩正在不断提高,破3人数突破1000人很可能在两周后(2019年11月17日)的2019上海马拉松上得以实现,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另外今日的北京马拉松在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烈奋战后,最终来自肯尼亚的选手Mathew Kipkoech Kisorio获得男子全马冠军,成绩为2:07:06,打破了由埃塞俄比亚选手盖布雷尔于2013年创造的2小时07分16秒的北马赛会纪录,而国内男子选手杨绍辉以02:13:10获得国内第一,并取得了个人第二好成绩。
③ 为什么马拉松跑得最快的都是肯尼亚人
显然用“基因好”来解释如今肯尼亚成为“长跑帝国”是片面且无说服力,而且这样的“天生论”,也抹杀了千千万万的肯尼亚跑者为了长跑事业而付出无限努力,决心和勇气。
在长跑领域,尤其是在马拉松项目上,东非两国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堪称“绝代双骄”,细较之下,肯尼亚跑者要更胜一筹。翻开马拉松最快纪录的男运动员榜单,肯尼亚选手前五占其三,其中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在18年的柏林创下的2:01:39的成绩,旷古烁今。在马拉松最快纪录的女运动员榜单上,肯尼亚选手更是在前十中抢占6席。在长跑项目上,肯尼亚人的统治力有目共睹。
对于“肯尼亚人为什么那么擅长长跑”这个问题,诸多学者都试图用基因论进行解释,他们的疑惑并非毫无来由。
如今世界顶级的肯尼亚马拉松选手,几乎都出自卡伦津一族。卡伦津人口数量仅占世界人口的0.06%,而长距离的跑步作为世界上参与度最高的运动之一,却常年为卡伦津人所统治,那么或许是该种族天生便有着为奔跑而生的基因?但多年过去,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依然未能从科学的角度上去证明他们的这一命题。
显然用“基因好”来解释如今肯尼亚成为“长跑帝国”是片面且无说服力,而且这样的“天生论”,也抹杀了千千万万的肯尼亚跑者为了长跑事业而付出无限努力,决心和勇气。
肯尼亚跑者们的成功,另有原因。
埃藤(Iten)是在埃尔多雷特市3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小镇入口的一条横幅上写着这么一句话:“HOME OF CHAMPIONS(冠军之乡)”。埃藤完全有底气这么说,迄今为止这座小镇共培养出了数十位世界冠军,在小镇上随处走动,可能你刚刚经过的某一所矮小房屋,是某个奥运会冠军或是世锦赛冠军的故居,可能不经意间和你擦肩而过的某个不起眼的瘦长青年,就是某个顶级马拉松赛事纪录的保持者。
如今埃藤已经成为了“跑者圣地”,无数他国的长跑运动员慕名而来,抱着提升个人成绩的目的,留在当地参加跑步训练营,和肯尼亚跑者们共同训练。
这么一座常住人口为4000人的小镇,有1000人是长跑运动员。在这里最常见的场景,便是成群结队的长跑运动员沿着小镇的路进行训练。本土的居民大多以种地和放牧为生,务农休息间隙,他们便坐在路上,向跑来的运动员们示以微笑,习以为常。
如果时光倒退回上世纪70年代,你根本看不到这样壮观的跑者人潮,虽然当时已经有来自埃藤的孩子靠着长跑能力在世界赛事上拿下冠军,但那毕竟是个例。
转折发生在70年代末,一位来自爱尔兰的神父来到当地的圣帕特里克高中执教。
由于田径教练离校回国,这位名叫科尔姆·奥康奈尔的修士便顶上了田径教练的位置。几年后的第一届世界青少年锦标赛上,肯尼亚赢下了4枚金牌(共9枚奖牌),而代表队的9名成员里,有7名是圣帕特里克高中的学生。
自此圣帕特里克成为了冠军的摇篮,奥康奈尔先生培养出了无数世界顶级的长跑选手。
1986年,他在埃藤开办了第一个跑步训练营,随后跑步训练营如雨后春笋般在埃藤接连开办,到如今,每年埃藤的跑步训练营数量接近200个。跑步这项运动的影响力在当地日渐扩大。
看着身边的孩子在赢下世界冠军之后,开着轿车返乡,买牛买地,起建楼房,“跑步可以改变人生”的想法开始根深蒂固地种到了每一个肯尼亚人的脑海里。
从客观条件上看,肯尼亚这个地方确实非常有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肯尼亚地处高原,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训练能够增强运动员的血液携氧能力,能让他们的耐力变得更强,而肯尼亚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开始便在高原上奔跑,自然而然地便有了适合耐力运动的体魄。
有意思的是,一个肯尼亚孩子,往往早晚都要跑上几公里上下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样跑是不是因为想成为一个运动员,大部分孩子都会告诉你,他们跑着上下学是因为害怕被老师体罚。在肯尼亚,老师打学生实属正常现象,可以说,这种教育风气,一定程度上也为肯尼亚孩子打下了长跑基础。
而从小开始,每一个肯尼亚人都是赤足跑步的。有研究表明,赤足跑的时候,人类都会习惯用前掌着地的方式,而这比起后跟落地这是一种更高效的跑步方式。常年赤足跑让肯尼亚人练就了更强壮也更灵活的脚踝和足弓,就如同弹簧一样,每一步都充满弹性,步伐轻盈。
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来自肯尼亚的跑者们个个都身材瘦削,这也跟肯尼亚当地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在东非大峡谷,所有人都是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饮食长大的:大豆,米饭,乌伽黎(基本上是一种稠密的玉米糊,有时候也用木薯粉代替)和绿色蔬菜,跑者们偶尔会吃肉或者喝牛奶。 如此 健康 又不缺营养的饮食下,肯尼亚的跑者们能非常好地管理自己的身材,而众所周知,就长距离跑步而言,体重有不小的影响力。
再加上肯尼亚的国内政局,比起它的东非邻国们——索马里,卢旺达,乌干达——都要稳定的多,这些先天条件都有利于肯尼亚人们在长跑项目上先人一步。
同时在不断产出世界冠军后,本土跑步文化愈渐浓烈,长跑在肯尼亚国内已然已经成为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也无怪世界其他国家的跑者,都纷纷前往这个相对贫瘠国家进行生活训练,毫无疑问,这对他们成绩提升有着显着效果。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肯尼亚是一片那么适合培养长跑选手的热土,那么是否只要在那里入乡随俗,生活训练,也能成为像基普乔格,基普桑那样的世界最强跑者? 当然不是,比起其他国家的跑者,肯尼亚人有着更为原始的内心驱动力。
我们普通人跑步,可能是基于锻炼身体的目的,入门之后,能感受到跑步带来的愉悦感,专业运动员们则是为了成绩,为了荣誉带给他的愉悦感——说白了,我们跑步,都是因为乐趣。 而肯尼亚人不同,对于他们而言,跑步是生活,是人生的出路。
在肯尼亚,跑者们都是不工作的,每天就是训练,睡觉,吃饭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全靠家人和亲戚补贴。但他们的亲人们对此绝无怨言,因为他们明白这样的付出可以得到什么回报。在肯尼亚,跑步是脱离贫困的最主流方式,好比巴西踢足球,印度打板球一样,是足以改变人生的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埃藤这个小镇上,早上5点肯尼亚跑者们就开始训练,不知疲倦地以极快的配速跑上二三十公里。然后休息,然后继续训练。每天如此,没有人会觉得枯燥,也没有人觉得辛苦——比起来,这可比种地放牛要舒服得多。
他们可以在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房子里生活着,训练完点一支蜡烛,开始充满热忱地跟你讲他在上一次参赛时创下的个人PB。对于跑步这件事,肯尼亚人有着如宗教一般的虔诚和狂热。
正是这样的驱动力,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无聊艰苦的训练中,推动着他们在身体叫嚷着要停下时继续拼命向前,让他们在遇到坡道路段的时候,不选择降速而是加速冲过赛段。
比起客观的环境因素,这样的内心驱动力,才是肯尼亚人在长跑项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当你的生命只剩下跑步这件事,别无他选时,你还能跑得不快吗?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说的就是肯尼亚人啊。
④ 成都马拉松人数
成都马拉松赛事规模30000人,其中全马20000人,半马10000人。
成都马拉松参赛要求,仅限成都市常住人口参赛。本地选手符合2022成都马拉松竞赛规程、报名须知和防疫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参赛;已成功报名2022成都马拉松的外地选手,将自动保留参赛名额至2023成都马拉松,组委会将统一安排退费。
赛事路线依旧沿用成马经典赛道,选手们将从金沙遗址博物馆出发,途经杜甫草堂、青羊宫、宽窄巷子、人民公园、天府广场等城市地标,从灿烂的古文明跑向澎湃的新时代,半程马拉松终点为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全程马拉松终点为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马拉松精神和意义分别指的是什么:
马拉松精神指的是发扬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竞技状态,意义则是指让人们通过跑步得到健康。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拉松在世界各地都有举办盛大的赛事,可能各民族对马拉松的竞技精神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人们通过不断跑步来获取健康的美好愿望都是一致的。
⑤ 能跑下来全马拉松的人有多强
能跑下来全马拉松的人有多强?
马拉松属于竞技性的体育运动,有半马和全马之分,半马21.0975公里,全马42.195公里,咱先不说你能不能跑下全马,就单单那半程马拉松来说,就有很多人坚持不下来,而且半马和全马完全是两个世界。
下图是男子对应的等级能力要求,摘自《运动员技术等级标》
国际健将:2:13:00
国家健将:2:20:00
一级运动员:2:32:00
二级运动员:2:53:00
三级运动员:3:02:00
以上就是对你问题大家解答,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小方爱举铁!每天分享健身知识,助你练就好身材!如果可以请大家点赞,关注,转发,支持作者写更多的内容,谢谢大家!
⑥ 分析黑人马拉松成绩好的原因
在南非,高水平的黑人运动员一般成绩要比白人运动员高一些。尽管从人口比例来看,黑人动员只占南非专业长跑运动员的20%,但是他们在5~56公里的项目上创造了南非90%的好成绩;南非历史上最好的50个半程马拉松和马拉松成绩中黑人运动员分别包揽了其中的42个和34个。当然,南非的黑人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1991年,他们创造了当年半程马拉松第一、第二、第五和第九的好成绩。
在黑人运动员在南非统治其国内的各项长跑赛事的同时,肯尼亚的黑人运动员则是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肯尼亚运动员在世界越野锦标赛的赛场上实现了男子成年项目9连冠的壮举,并在1993年包揽了该项目的前五名;与此同时,肯尼亚还在青年男子项目上连续7次问鼎冠军。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10000米各项目共18块奖牌中,肯尼亚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其中的8枚奖牌(而在32年前,非洲一共才获得了1枚奖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肯尼亚获得了男子800米、1500米、5000米以及3000米障碍4枚金牌。而当时肯尼亚的全国人口一共为2500万,只占世界总人口(50亿)的0.5%。
许多实验科学家、教练员以及运动员都对肯尼亚运动员以及南非黑人运动员在中长跑项目上的优势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缺乏科学实验依据.因而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但不久以前蒂姆·诺亚克斯和他的科研小组在开普敦大学做的对比实验却发现了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在训练安排上的巨大差异,他们还发现了不同人种在生理学上的差异。
一、成绩对比
参加本次实验的一共有20名运动员,其中有11名黑人运动员(包括前半程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马修·特梅因、柏林马拉松冠军考利尔·雅瓦、纽约马拉松冠军威廉·姆特洛、成绩曾达到2小时8分的泽图尔·辛克等)和9名高水平白人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的运动员需达到一定的要求,即1英里的成绩在4分以内或5公里的成绩在14分以内、10公里的成绩在28分30秒到29分40秒之间,测试地的海拔约1800米。
从测试的结果看,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在3公里和5公里的距离上成绩比较接近,分别在7分57秒到8分7秒之间和13分43秒到13分55秒之间;但在更长的距离上,黑人运动员的实力比白人运动员强。黑人运动员10公里的平均成绩为28分33秒,而白人运动员的成绩为29分38秒;在半程马拉松上,黑人运动员的优势更为明显,他们能在62分39秒之内完成比赛,而白人运动员则需要67分19秒的时间。实验同时显示,黑人运动员能在10公里项目上以93%~94%最大摄氧量的强度完成比赛;而白人运动员的强度只能达到最大摄氧量的87%~88%。
为什么黑人运动员的表现要比白人运动员更好呢?答案显然不应该是有氧能力,因为参加实验的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非常接近,都在71~72毫升/公斤/分钟左右。肌肉纤维构成也不是问题的答案,因为参加测试的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身体l型肌纤维的含量相差无几(在53%~63%之间)。此外,参加测试的运动员的周训练量也很相似,每周在80~95公里左右;而他们在跑台上都能达到每英里3分58秒的速度。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在饮食结构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每天摄入的热量都在3100~3400卡之间,其中30%的热量来自脂肪。但两者相比,黑人运动员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稍多(56%:51%),而蛋白质明显地少(14.5%:18%)。尽管摄入的总热量相差无几,但是如果与体重相比,黑人运动员摄入的食物量比白人运动员要多。黑人运动员的平均体重约55公斤,而白人运动员则达到约70公斤,因此黑人运动员每磅体重摄入的热量达到了28卡,而白人只有22卡。从体形上相比,黑人运动员相对较为消瘦;事实上,他们中一些人的脂肪只占体重的3%。
黑人运动员的平均体重约为55公斤、身高168厘米,这样的体形比白人运动员的180厘米、70公斤要小得多,这在长距离的比赛中给了他们一些优势。人们可能会认为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因为腿长步子大,会在比赛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实际上,科学研究表明,项目的距离越长,运动员的身材越矮小越好。比如说,奥运会马拉松前八名运动员的身材就要比5000米前八名运动员要小一些。从人体的骨骼系统看,骨骼重量与身高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关系。显然,高个子运动员所需带动的全身骨骼要比小个子运动员重,消耗更多的能量;而后者则可以将这部分能量用来提高自己的速度。二、最大的区别
然而,研究发现,两组运动员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在速度达到每公里2分52秒时,黑人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比白人运动员低24%,而在强度达到最大摄氧量时,黑人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更是低32%。血乳酸含量表明肌肉细胞产生乳酸量,这说明在高速跑动时黑人运动员的肌肉疲劳程度比白人运动员要低。
不仅如此,较低的乳酸含量还可以使黑人运动员提高比赛、训练强度。比如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黑人运动员的比赛强度可以达到90%最大摄氧量,而这种强度和白人运动员在10公里比赛中的强度相差无几。所以,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黑人运动员能比白人运动员快4分钟也没有什么好奇怪了。
那么为什么黑人运动员肌肉产生的乳酸会这么低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黑人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尽管两组运动员每周的训练量都在80~95公里之间,但是,他们的训练强度相差很大。黑人运动员在训练中有36%的训练量(每周30公里左右)的强度在最大摄氧量的80%以上(也就是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7%);而白人运动员达到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只占总量的14%。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高强度的训练就是黑人运动员统治长跑运动的直接原因。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黑人运动员高质量的速度训练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高质量的速度训练导致了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在生理上的差异,使其乳酸含量较低,这个观点是不无道理的。具体来说,黑人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对其ⅡA型肌肉纤维(ⅡA型肌纤维属于快速收缩纤维,在肌肉进行快速有力的无氧运动时,它能迅速将葡萄糖转化为所需的能量)造成了超常规的训练效果,结果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的量减少。而ⅡA型肌纤维在运动时所产生的乳酸的减少,促进了运动员的乳酸阈(速度超过乳酸阈之后,血乳酸含量快速上升)的提高。
人体内还有ⅡB型肌肉纤维(就像是ⅡA型肌肉纤维的兄弟),它也能有力地收缩。但是ⅡA型肌肉纤维有一个特性,就是能利用氧气创造跑步所需的能量。随着有氧能力的提高,ⅡA型肌肉纤维产生的乳酸逐渐减少、抗疲劳能力增强,并使其工作方式与Ⅰ型肌肉纤维
(慢速肌肉纤维)类似。黑人运动员钟情于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训练(强度超过最大摄氧量的80%),这种训练方式能刺激ⅡA型肌肉纤维,使其有氧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如果黑人运动员的ⅡA型肌肉纤维的有氧能力比白人运动员强,那将使黑人运动员比白人运动员跑得更快,同时感受的疲劳程度却要低一些。
总的来说,黑人运动员的训练以大量的法特莱克训练和在跑道上的间歇训练为主,并围绕高质量的10公里比赛进行,同时他们长距离的训练课的强度都不低于每英里3分45秒。白人运动员的训练结构与此类似,但是他们在8~16公里的公路训练中的强度要低一些。
三、真正的秘密在肌肉组织
在一次肌肉力量的等张实验中,我们发现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之间另外的一个重要差异:黑人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力量要比白人运动员弱大约31%,但是他们的疲劳速度却比白人运动员慢得多。事实上,他们能在169秒钟内连续用70%的最大力量做功,而白人运动员则只能持续97秒钟。
因此,蒂姆·诺亚克斯认为,南非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是在肌肉组织而非其心血管系统。一般来说,黑人运动员力量较弱、耐力较强的特点说明他们l型肌肉纤维(力量不大,但是抗疲劳能力强)含量较大。但是,因为参加诺亚克斯实验的运动员Ⅰ型和Ⅱ型肌肉纤维的含量是一样的,因此,唯一的区别只能是黑人运动员ⅡA型肌肉细胞(由于其有氧特性,在等大实验中呈现出了抗疲劳的能力)。
黑人运动员在长跑上的超强能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与白人运动员相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可能是由于偏好高强度训练(80%以上最大摄氧量),在ⅡA型肌肉细胞中集中了更多的氧化酶。那么为什么仅凭每周 80~95公里的训练量,黑人运动员的马拉松成绩就能达到2小时8分呢?
但这对诺亚克斯而言并不难理解。他在实验中要求运动员尽量减少训练量、增加训练强度,也就是在训练中重视强度,而不是一味追求训练量的累积。
“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已经达成共识,高强度训练是真正可以使人走上职业颠峰的训练方式。知名马拉松运动员史蒂夫·琼斯和罗伯·德·卡斯特拉都是在从大运动量训练转为高强度训练之后才达到职业生涯顶峰的。”
“有很多运动员在进行过量训练,他们的成绩因为过度训练而下降时,却还在不断增加训练量而不是提高训练的强度。唯一能帮助他们提供成绩的办法是,减少训练量、提高训练强度。”诺亚克斯说。
界定需要80%最大摄氧量的训练强度是非常容易的。以5公里比赛的速度进行1000~1200米间歇跑、10公里比赛的跑速进行1英里(1600米)的间歇跑以及杰克·丹尼尔跑法(持续跑20~25分钟,强度比10公里比赛的强度每公里慢约6~10秒)等等方式都可以达到80%最大摄氧量的训练强度。多数肯尼亚运动员每天的训练距离在10公里左右,他们比较喜欢在土路或是山地进行训练,训练结合2分钟的快跑(10公里比赛的跑速)和1分钟的放松跑。我认为这是达到80%摄氧量强度训练的最好方式。
但是,运动员训练强度的提供要有一个过程,对于以训练量为主训练的运动员而言,如果训练强度增加太快,就很容易导致伤病。每周最多增加1.5英里(2500米)的高强度训练(最大摄氧量80%)是比较合理的强度增加节奏,这样能有效地避免运动员的过度劳累和伤病。
二、最大的区别
然而,研究发现,两组运动员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在速度达到每公里2分52秒时,黑人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比白人运动员低24%,而在强度达到最大摄氧量时,黑人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更是低32%。血乳酸含量表明肌肉细胞产生乳酸量,这说明在高速跑动时黑人运动员的肌肉疲劳程度比白人运动员要低。
不仅如此,较低的乳酸含量还可以使黑人运动员提高比赛、训练强度。比如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黑人运动员的比赛强度可以达到90%最大摄氧量,而这种强度和白人运动员在10公里比赛中的强度相差无几。所以,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黑人运动员能比白人运动员快4分钟也没有什么好奇怪了。
那么为什么黑人运动员肌肉产生的乳酸会这么低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黑人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尽管两组运动员每周的训练量都在80~95公里之间,但是,他们的训练强度相差很大。黑人运动员在训练中有36%的训练量(每周30公里左右)的强度在最大摄氧量的80%以上(也就是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7%);而白人运动员达到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只占总量的14%。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高强度的训练就是黑人运动员统治长跑运动的直接原因。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黑人运动员高质量的速度训练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高质量的速度训练导致了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在生理上的差异,使其乳酸含量较低,这个观点是不无道理的。具体来说,黑人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对其ⅡA型肌肉纤维(ⅡA型肌纤维属于快速收缩纤维,在肌肉进行快速有力的无氧运动时,它能迅速将葡萄糖转化为所需的能量)造成了超常规的训练效果,结果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的量减少。而ⅡA型肌纤维在运动时所产生的乳酸的减少,促进了运动员的乳酸阈(速度超过乳酸阈之后,血乳酸含量快速上升)的提高。
人体内还有ⅡB型肌肉纤维(就像是ⅡA型肌肉纤维的兄弟),它也能有力地收缩。但是ⅡA型肌肉纤维有一个特性,就是能利用氧气创造跑步所需的能量。随着有氧能力的提高,ⅡA型肌肉纤维产生的乳酸逐渐减少、抗疲劳能力增强,并使其工作方式与Ⅰ型肌肉纤维
(慢速肌肉纤维)类似。黑人运动员钟情于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训练(强度超过最大摄氧量的80%),这种训练方式能刺激ⅡA型肌肉纤维,使其有氧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如果黑人运动员的ⅡA型肌肉纤维的有氧能力比白人运动员强,那将使黑人运动员比白人运动员跑得更快,同时感受的疲劳程度却要低一些。
总的来说,黑人运动员的训练以大量的法特莱克训练和在跑道上的间歇训练为主,并围绕高质量的10公里比赛进行,同时他们长距离的训练课的强度都不低于每英里3分45秒。白人运动员的训练结构与此类似,但是他们在8~16公里的公路训练中的强度要低一些。
三、真正的秘密在肌肉组织
在一次肌肉力量的等张实验中,我们发现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之间另外的一个重要差异:黑人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力量要比白人运动员弱大约31%,但是他们的疲劳速度却比白人运动员慢得多。事实上,他们能在169秒钟内连续用70%的最大力量做功,而白人运动员则只能持续97秒钟。
因此,蒂姆·诺亚克斯认为,南非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是在肌肉组织而非其心血管系统。一般来说,黑人运动员力量较弱、耐力较强的特点说明他们l型肌肉纤维(力量不大,但是抗疲劳能力强)含量较大。但是,因为参加诺亚克斯实验的运动员Ⅰ型和Ⅱ型肌肉纤维的含量是一样的,因此,唯一的区别只能是黑人运动员ⅡA型肌肉细胞(由于其有氧特性,在等大实验中呈现出了抗疲劳的能力)。
黑人运动员在长跑上的超强能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与白人运动员相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可能是由于偏好高强度训练(80%以上最大摄氧量),在ⅡA型肌肉细胞中集中了更多的氧化酶。那么为什么仅凭每周 80~95公里的训练量,黑人运动员的马拉松成绩就能达到2小时8分呢?
但这对诺亚克斯而言并不难理解。他在实验中要求运动员尽量减少训练量、增加训练强度,也就是在训练中重视强度,而不是一味追求训练量的累积。
“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已经达成共识,高强度训练是真正可以使人走上职业颠峰的训练方式。知名马拉松运动员史蒂夫·琼斯和罗伯·德·卡斯特拉都是在从大运动量训练转为高强度训练之后才达到职业生涯顶峰的。”
“有很多运动员在进行过量训练,他们的成绩因为过度训练而下降时,却还在不断增加训练量而不是提高训练的强度。唯一能帮助他们提供成绩的办法是,减少训练量、提高训练强度。”诺亚克斯说。
界定需要80%最大摄氧量的训练强度是非常容易的。以5公里比赛的速度进行1000~1200米间歇跑、10公里比赛的跑速进行1英里(1600米)的间歇跑以及杰克·丹尼尔跑法(持续跑20~25分钟,强度比10公里比赛的强度每公里慢约6~10秒)等等方式都可以达到80%最大摄氧量的训练强度。多数肯尼亚运动员每天的训练距离在10公里左右,他们比较喜欢在土路或是山地进行训练,训练结合2分钟的快跑(10公里比赛的跑速)和1分钟的放松跑。我认为这是达到80%摄氧量强度训练的最好方式。
但是,运动员训练强度的提供要有一个过程,对于以训练量为主训练的运动员而言,如果训练强度增加太快,就很容易导致伤病。每周最多增加1.5英里(2500米)的高强度训练(最大摄氧量80%)是比较合理的强度增加节奏,这样能有效地避免运动员的过度劳累和伤病。
二、最大的区别
然而,研究发现,两组运动员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在速度达到每公里2分52秒时,黑人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比白人运动员低24%,而在强度达到最大摄氧量时,黑人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更是低32%。血乳酸含量表明肌肉细胞产生乳酸量,这说明在高速跑动时黑人运动员的肌肉疲劳程度比白人运动员要低。
不仅如此,较低的乳酸含量还可以使黑人运动员提高比赛、训练强度。比如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黑人运动员的比赛强度可以达到90%最大摄氧量,而这种强度和白人运动员在10公里比赛中的强度相差无几。所以,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黑人运动员能比白人运动员快4分钟也没有什么好奇怪了。
那么为什么黑人运动员肌肉产生的乳酸会这么低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黑人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尽管两组运动员每周的训练量都在80~95公里之间,但是,他们的训练强度相差很大。黑人运动员在训练中有36%的训练量(每周30公里左右)的强度在最大摄氧量的80%以上(也就是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7%);而白人运动员达到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只占总量的14%。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高强度的训练就是黑人运动员统治长跑运动的直接原因。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黑人运动员高质量的速度训练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高质量的速度训练导致了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在生理上的差异,使其乳酸含量较低,这个观点是不无道理的。具体来说,黑人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对其ⅡA型肌肉纤维(ⅡA型肌纤维属于快速收缩纤维,在肌肉进行快速有力的无氧运动时,它能迅速将葡萄糖转化为所需的能量)造成了超常规的训练效果,结果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的量减少。而ⅡA型肌纤维在运动时所产生的乳酸的减少,促进了运动员的乳酸阈(速度超过乳酸阈之后,血乳酸含量快速上升)的提高。
人体内还有ⅡB型肌肉纤维(就像是ⅡA型肌肉纤维的兄弟),它也能有力地收缩。但是ⅡA型肌肉纤维有一个特性,就是能利用氧气创造跑步所需的能量。随着有氧能力的提高,ⅡA型肌肉纤维产生的乳酸逐渐减少、抗疲劳能力增强,并使其工作方式与Ⅰ型肌肉纤维
(慢速肌肉纤维)类似。黑人运动员钟情于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训练(强度超过最大摄氧量的80%),这种训练方式能刺激ⅡA型肌肉纤维,使其有氧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如果黑人运动员的ⅡA型肌肉纤维的有氧能力比白人运动员强,那将使黑人运动员比白人运动员跑得更快,同时感受的疲劳程度却要低一些。
总的来说,黑人运动员的训练以大量的法特莱克训练和在跑道上的间歇训练为主,并围绕高质量的10公里比赛进行,同时他们长距离的训练课的强度都不低于每英里3分45秒。白人运动员的训练结构与此类似,但是他们在8~16公里的公路训练中的强度要低一些。
三、真正的秘密在肌肉组织
在一次肌肉力量的等张实验中,我们发现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之间另外的一个重要差异:黑人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力量要比白人运动员弱大约31%,但是他们的疲劳速度却比白人运动员慢得多。事实上,他们能在169秒钟内连续用70%的最大力量做功,而白人运动员则只能持续97秒钟。
因此,蒂姆·诺亚克斯认为,南非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是在肌肉组织而非其心血管系统。一般来说,黑人运动员力量较弱、耐力较强的特点说明他们l型肌肉纤维(力量不大,但是抗疲劳能力强)含量较大。但是,因为参加诺亚克斯实验的运动员Ⅰ型和Ⅱ型肌肉纤维的含量是一样的,因此,唯一的区别只能是黑人运动员ⅡA型肌肉细胞(由于其有氧特性,在等大实验中呈现出了抗疲劳的能力)。
黑人运动员在长跑上的超强能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与白人运动员相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可能是由于偏好高强度训练(80%以上最大摄氧量),在ⅡA型肌肉细胞中集中了更多的氧化酶。那么为什么仅凭每周 80~95公里的训练量,黑人运动员的马拉松成绩就能达到2小时8分呢?
但这对诺亚克斯而言并不难理解。他在实验中要求运动员尽量减少训练量、增加训练强度,也就是在训练中重视强度,而不是一味追求训练量的累积。
“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已经达成共识,高强度训练是真正可以使人走上职业颠峰的训练方式。知名马拉松运动员史蒂夫·琼斯和罗伯·德·卡斯特拉都是在从大运动量训练转为高强度训练之后才达到职业生涯顶峰的。”
“有很多运动员在进行过量训练,他们的成绩因为过度训练而下降时,却还在不断增加训练量而不是提高训练的强度。唯一能帮助他们提供成绩的办法是,减少训练量、提高训练强度。”诺亚克斯说。
界定需要80%最大摄氧量的训练强度是非常容易的。以5公里比赛的速度进行1000~1200米间歇跑、10公里比赛的跑速进行1英里(1600米)的间歇跑以及杰克·丹尼尔跑法(持续跑20~25分钟,强度比10公里比赛的强度每公里慢约6~10秒)等等方式都可以达到80%最大摄氧量的训练强度。多数肯尼亚运动员每天的训练距离在10公里左右,他们比较喜欢在土路或是山地进行训练,训练结合2分钟的快跑(10公里比赛的跑速)和1分钟的放松跑。我认为这是达到80%摄氧量强度训练的最好方式。
但是,运动员训练强度的提供要有一个过程,对于以训练量为主训练的运动员而言,如果训练强度增加太快,就很容易导致伤病。每周最多增加1.5英里(2500米)的高强度训练(最大摄氧量80%)是比较合理的强度增加节奏,这样能有效地避免运动员的过度劳累和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