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多少人口迁移
① 古代中国比较大的人口迁移是哪次
有这么几次:
1)秦代和西汉
秦在中国的人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开先河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除政治流放外,还有两类,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着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2)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着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着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矛盾,为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3)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4)“安史之乱”
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直至震撼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6)元末明初
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动乱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清代对台湾的移民
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8)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
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同时又把东北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这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俄国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在此形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增长近5倍。
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九一八”以前估计年均移入约25~30万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两省,此后移入人数仍很可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总人口巳近400万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纵观中国整个人口迁移史,清末民初对东北的移民,强度最大,效果最佳,无论对中国人口地理还是经济地理,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初中高中所学的主要有三次:1,秦汉时期;2
,魏晋南北朝时期;3,两宋时期。
②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移
今天就与大家一起简单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移,看看当年我们的家族祖先的迁徙轨迹。
第一次:西晋“永嘉之乱”时期
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
中国历史上这六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对促进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发展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姓氏源流、谱志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也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什么人口大迁徙
无论什么时候,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来源都是充满好奇的。
对于寻根溯源,中国人总是有特殊的感情,是家谱中最重要的部分。
要修谱,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自己家族的源流。
中国人的家谱,就是一本本散落的家族源流史。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
每一次的迁徙,都跟战乱有关。
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
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
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转入近代,中国还有三波移民潮,人们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跟''湖广填四川''不同,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④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从北到南的大迁移
人口大迁移是历史上的大事件事情,每每人口的大迁移都意味着政局有大的动作调改,百姓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动摇。这些导致迁移的原因大多是不良的因素,当然人口经过大规模的迁移往往会带来经济上的发展,政治的变动,文化的融合。据我所知,我国古代的中心地段一直位于北方,但到了宋朝以后,南方居然无论是经济和政治以及文化都远超于北方,追根揭底这一切主要的原因在于北方人口多次大规模迁移到南方,那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从北到南的大迁移?其实是有三次人口从北到南的大迁移,分别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南宋时期。
三、南宋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朝时,南方的经济发展势头就很猛烈,到了南宋时,政局动荡,北方土地被外族人侵略,占据北地,导致当时的国都南移。这样的政治局面更是迫使人口再一次大规模的从北方往南方迁移。
纵观历史上的大迁移都不是什么好的原因造成的,但南方的开发都是得益于多次的人口迁移,它极大的促进了南北两地的交流,平均了两地的实力。
⑤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⑥ 中国古代共有多少次人口大迁移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下面从人口迁移的表现方式、原因和影响方面简要分析一下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情况。一.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方式:1.由边疆迁往中原:①五胡内迁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②南匈奴内迁到今天的河套、陕西、山西一带。③蒙古族、女真族等迁入黄河流域(元朝)。④这种迁移都带自发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主要原因是受汉先进文化影响加上游牧生活不稳定,但有些带有武装掠夺,如匈奴南下、金兵南下等。2.由内地迁往边疆:①秦朝夺取河套地区后,大量迁移内地居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在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迁民50万与越族杂居。②唐、元迁民加强边疆管理。③这些迁移是政府有组织的迁移。3.北方人民南迁:①三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东吴。②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江南,给江南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③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共同发展江南经济。④宋、金时期,南宋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南下,南方个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⑤这些迁移是人民自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南移,南方自然条件好等。二.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三种情况:1.政治需要:①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 ②秦朝南征越族 ③西汉设郡县加强对西南的管理 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⑤唐朝西亚人入唐定居 ⑥元朝回族的形成2.战乱逃难:①三国时迁民吴国 ②西晋时少数民族南迁 ③五代十国时北民南迁 ④宋时北民南迁3.经济谋生:①东汉南匈奴南迁 ②西晋时期五胡内迁 ③唐朝中原人民入契丹 ④元朝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江南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总析1.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2.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4.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5.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古代黄河多次决口泛多次改道,导致该地区人口向灾害较少的地区迁移。6.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在内地犯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四.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1.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传播了先进的经济文化,促使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人民大批南下,不但给南方增添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在他们的影响下,南方各族逐步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2.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别是中原汉族迁居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内迁到内地,使各族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丰富了各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我国古代往往在人口迁移形成高潮时,民族融合也形成高潮,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3.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趋于合理,南方地区土地肥沃、广阔,三国以前人口却极为稀少,随着人口的迁移,江南的开发,南方人口逐渐增多,我国人口的南北分布趋于平衡。总之,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不仅改变了古代人口布局,使之趋向平衡、合理,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平衡了经济发展,开发建设了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