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水库泄洪时长多少时间
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着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折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分述于下: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第三条见于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汉书·地理志》及《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胡渭说:“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②。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这条“大河故渎”的具体径流是: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胡渭叙述较详;过长寿津后,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谭其骧考订,认为这条河道始于周定王五年河徙说虽不足凭信,但这条“大河故渎”的形成很可能早于《禹贡》、《山经》河,在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曾长期并存,造为主次。“约在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赵、魏各在《汉志》河东西两岸修筑了绵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山经》河即断流,专走《汉志》河,一直沿袭到汉代”③。
战国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筑堤后,发挥了蓄洪拦沙作用,因而河床比较固定。其间虽曾决溢过九次,最着名的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南注钜野(巨野泽,在今山东西南部),通于淮、泗”①。这是历史记载黄河夺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六”②,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后的几次决口大多经过数年即被堵住,河复故道。这条河道稳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汉末年,由于泥沙长期堆积,“河水高于平地”③,重大改道,已势不可免。
3.东汉至宋初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④。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⑤,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唐末宋初,由于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畅,曾出现多次决口。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黄河在河口段“自厌次县界决而东北流,迳勃海县(今山东滨县)西北,又东北至无棣县(今县同)东南而东注于海”①。又宋景佑元年(1034年),河决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东),在其以下至长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条横陇河②。但长清以下河道没有变化,只是小规模的改道。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第三次大徙。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沿着南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至青县汇入御河(今南运河),经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十二年后,嘉佑五年(1060年),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由今山东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海。名为二股河,宋人称它为“东流”或“东派”②。
此后,黄河有时单股东流,有时单股北流,也有时东、北二流并行。由于东流所经冀、鲁边界,两汉以来河道历经泛滥,地势淤高,不若御河以西地区“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择其处决而北流”④。当时宋统治阶级内部在维持北派或回河东流问题上争论不休。前者主张维持北流,以凭借黄河天险阻御契丹的南侵;后者则“献议开二股以导东流”。神宗采纳后一意见,于熙宁二年(1069年)将北流封闭。但同年黄河即在闭口以南溃决。熙宁十年(1077年),从澶州决口后,汇入梁山泊,随后分为两支:一支由泗入淮,谓之南清河,一支合济至沧州入海,谓之北清河⑤。经过几次决溢之后,终因“东流高仰,北流顺下”①,先后于元丰四年(1081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在澶州及内黄溃决,恢复旧日的“北流”。三次北流所经路线略有不同,或向西溃决漫入漳水,或向东决漫入御河②。从庆历八年起,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八十年间,强行封闭北流,逼水单股东流仅十六年,而单股北流的时间,却达四十九年之久,另有十五年则为东、北二流并行。因而,这一时期黄河的主流,基本上还是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线上。《宋史·河渠志》所记载的就是这一河道。这一时期,由于黄河泥沙使“河底渐淤积,则河行地上”③由东北流向渤海的古河道带再也维持不下去,“水势趋南”④已不可免。
5.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光禄村。据胡渭的记述是:“是岁河徙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丘、长垣、兰阳、东明、曹州、濮州、郓城、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张,注梁山泺,分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东平历东阿、平阴、长清、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至利津县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会通河自东平历汶上、嘉祥、济宁,合泗水,至清河县入淮者是也”⑤。此次河决以后,黄河河道南移,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两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势大于北派,这是黄河流行于山东丘陵以南的开始。
黄河入淮并非自明昌五年始,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即已使黄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向东流经豫、鲁之间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入泗水,再“自泗入淮”①。以后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汇入梁山泊。②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决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水溃曹州(今山东菏泽)城,分流于单州(今山东单县)之境。”③从曹、单南下徐、邳,合泗入淮。但其时宋代的“北流”故道未断,黄河仍处于南北分流的局面。及至“金明昌中,北流绝,全河皆入淮。”④黄河从此不再进入河北平原达六百多年,这是黄河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金明昌五年前后,黄河干道也有着逐渐南摆的趋势。天德二年(1150年),“河水湮没巨野县”,河道干流即自豫东北的滑县、濮阳南移至鲁西南地区;大定十九年(1179年),“河决入汴梁间”⑤,干流又南摆进入开封府境;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河溢于曹州小堤之北⑥,干流已进入归德府(今商丘地区)境。金末时黄河干道大致由阳武出封丘,经曹、单而合泗入淮。
黄河自夺泗入淮以后,每有决徙,常分成几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河道非常紊乱。经常表现为枯水季节以一股为主,洪水季节数股分流,由淮入海⑦。至元代,从历次决口中形成汴、涡、颍三条泛道入淮⑧。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治河,自仪封的黄陵冈引河至归德的哈只口,把黄河干道挽向归德出徐州⑨。所谓“河复故道”,大致上还是恢复金末的故道。贾鲁堵塞了分流入涡、颍的河口。但这样黄河失去宣泄的路径,仅仅隔了十四年,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便河决东平,复进入大清河了。
明代黄河的决溢改道更为频繁,以汴道干流为主体的河道上,在原阳、封丘一带决口时,大多北冲张秋运道,挟大清河入海;在郑州、开封一带决口时,多南夺涡、颍入淮①。但是,这一时期的黄河
干道比较长的时间,还是保持在开封、归德、徐州一线上。
6.明弘治中至清咸丰的河道
明弘治八年(1495年),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为第五次大徙。
明政府为了保持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派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塞黄陵冈、荆隆等口七处。并于北岸筑长堤,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单诸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名“太行堤”。复筑荆隆等口新堤,起北岸祥符于家店,历铜瓦厢、陈桥,抵仪封东北小宋集(今兰考东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①。使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德、徐州、宿迂,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②胡渭因而将它视为黄河史上的第五次大变。
弘治年间治河的目的在防止黄河北决影响漕运。治河工程主要在加强北岸堤防。南岸既未筑堤,也不堵口。因而睢、涡、颍等股分流仍有时并存,影响了徐州以下干道的水源。为了保证漕运,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二十一年(1542年),先后从丁家道口及小浮桥引水至黄河入徐州的干道,以接济徐、吕二洪。继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后,“南流故道始尽塞”③。于是“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④。从此黄河成为单股汇淮入海的河道。
黄河干道固定后,河床因日久泥沙堆积淤高,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河”。洪水决溢日益频仍。嘉靖后期,决口多在山东曹县至徐州河段。到隆庆以后,向南发展到徐州以下至淮阴段。因而,河工的重点已“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⑤。工部左侍郎潘季驯根据“束水攻沙”及“蓄清刷黄”的方针,于万历七年(1579年)完成黄河两岸的遥堤以及洪泽湖以东的高家堰堤等治河工程,也就在这一河段上。其故道大致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
入清以后。因长期施行“束水攻沙”的结果,泥沙大量排至河口,“以致流缓沙停,海口积垫,日渐淤高。”①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靳辅治河的重点就放在淮阴以下至河口段上。他采取以疏浚为主的方针,从清江浦历云梯关至海口,“挑川字沟”,把河床挖深。但也只能收效于一时。日久之后,河底又淤垫日高。嘉庆以后,政治黑暗,河政废弛,决口泛滥的情况与日俱增,特别是下游河淮并槽入海的沙床,淤塞的程度更为严重,造成“水在地上行”的局面。黄河以及淮河本身已不得不放弃这条水流下泄不畅的下游河道而另找出路了。
7.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
决口之初,漫注于封丘、祥符、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复分三股:一股由赵王河走山东曹州府迤南下注,两股由直隶东明县南北二门分注,经山东濮州范县至张秋镇汇流穿运,总归大清河入海”②。从此,黄河下游结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入海的局面。当时翁同■、李鸿章等代表安徽、江苏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同意堵口。山东巡抚丁宝桢代表山东地主阶级的意见,则要求堵口归故。双方争执不休,而清政府正面临太平天国革命的风暴,“军事旁午,无暇顾及河工”③。因而在二十年间,听任洪水在山东西南泛滥横流,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始在全线筑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今黄河下游河道形成以后,直至解放前的七十多年里,河患仍连年不断,从1855年至1938年,决口达一百二十四次,有时向北侵入徒骇河或向南侵入小清河,同治七年(1868年)河决荥泽房庄及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决郑州漫及淮河的两次,危害较大,但都随时堵塞,没有构成河道大的改变。本世纪内曾发生二次较大的决口:一次是1933年遇到特大洪水,在河南境内温县至长垣的二百多公里内决口五十二处,造成极大灾难①;一次是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炸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乱颍、涡入淮,形成经历九年之久的改道,至1947年3月,始堵口,恢复今黄河故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总的趋势是决口改道越来越频繁。除第一、二两次大徙后,长达数百年间,决徙次数甚少,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外,庆历、明昌改道后,连三十年固定的河道都没有出现过,弘治改道后,入淮之水仍数股并存,流程紊乱,主流也时有变更。明、清统治者为了“挽黄保运”,不惜逆河之性,强使“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但最终仍不免回到渤海湾入海。整个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泛道更迭演变的过程极为复杂,胡渭所举只不过代表其变迁大势而已。近年邹逸麟以河道主要流向为据,提出按宋代以前由渤海入海,金元以后数股汇淮入海,明嘉靖后期单股会淮入海及清咸丰五年以后由山东利津入海四个阶段的分期主张①,似更简明而条理清晰,颇有独到之处。
黄河改道以下游为主,但上、中游也有改道。上游主要发生于河套平原的后套地方,据《水经注》的记载:河水“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河水又“屈从(临戎)县北东流,……为北河”。河水“东迳高阙南……临河县故城北”②。说明现在后套北面的黄河支流五加河,古代称作“北河”。是黄河的正流,而称作“南河”的今河道,却是支流。因此,《水经注》直呼北河为“河水”。秦汉时,今后套地方也称为“河南地”。直至清初,北河河口日渐淤塞,近河口的屠申泽(因在窳浑县城东,亦称窳浑泽,后世改称腾格里海)到清中叶以后由于黄河河道东移,屠申泽因失去水源,已淤塞成沙阜,北河也就逐渐缩小成为分流的“五加河”(乌加河),黄河主流始改行南河。
至于蜿蜒于陕晋之间的黄河中游河道,局部地区因洪水的冲刷而呈左右摆动,如原位于黄河西岸的大庆关(古名临晋关)以南的河道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偏向西流,使自古“入渭”的洛水①,改为入河。到万历年间(1573—1619年)大庆关以北一段河道也改为偏西流,直达朝邑县治,大庆关遂被隔于河东。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大庆关南段又变为偏东流,洛水又改入渭。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右,洛水又因此段河道偏西而重又入河。1934年大水,河又向东偏,洛水又入渭,大庆关也恢复到河西的位置①。
㈡ 清远市阳山县城北水库 在哪
从县城沿省道206去犁头就可以看到了
㈢ 定远县网红城北水库围墙高多少米
城北水库定远县城北水库位于定城北,池河流域马桥河支流城河上,属淮河流域。城北水库是1971年动工兴建的一座以城市供水、防洪、灌溉、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利用的省重点中型水库。双河水库双河水库地处江淮分水岭,位于定远县西南27km吴圩镇耿巷村,系淮河流域池河支流陈集河上,双河水库是1976年动工兴建的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兼养殖为一体综合利用的多年调节水库。蔡桥水库蔡桥水库位于定远县城以南18公里处,在淮河流域池河水系的蔡桥河上。合蚌公路沿坝而过,是以灌溉、防洪为主,兼人饮用水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集水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库容3707万立方米。水库自1970年11月兴建,1973年9月基本建成。于2003年经大坝安全鉴定,水库被评定为三类坝。于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对该水库大坝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仓东水库仓东水库位于淮河支流池河上游,地处仓镇东北瓦屋张,属淮河流域池河水系;来水面积18.3km2。总库容1040万m3;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和水产养殖的中型水库。于1970年底开工筑垻建库,1974年10月竣工并投入运行。大石塘水库大石塘水库位于定远县程桥西北约4km处,马桥河上游,属于淮河水系。始建于1957年,1987年扩建达现状规模,是一座以灌溉兼有防汛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小一型水库,水库枢纽主要由均质土坝溢洪道及东西防水涵洞等组成。大余水库大余水库位于定远县中南部严桥乡兴北村境内,位于淮河流域池河支流蔡桥河上游,集水面积52.4km2。大余水库于1976年12月动工兴建,1994年12月竣工投入运行。岱山水库岱山水库位于池河镇七里河村境内,属淮河流域池河水系七里河支流,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水产养殖城乡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集水面积68平方公里。水库兴建于
㈣ 为什么修三峡大坝
为什么要修三峡
三峡大坝的修建带来了哪些益处:
第一,三峡工程可以防洪,非常有效控制洪水。中国是非常典型的东南季风气候,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长江从宜宾到武汉也是地上河,过去两千年的统计不到十年发一次洪灾,98年洪灾大家还是记忆犹新。三峡工程修建以后,巨大的调节库容,可以非常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长江处古洪水灾区,频繁到约10年一次,洪水威力强劲。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 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坝的危害。历史将证明:长江三峡工程,是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近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及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安全的守护神。中国的历史就是治河的历史,洪水不治无法使国得到安定。也就是说没有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在论证的时候,其它方面都还是可以替代的,唯独防洪不可替代的。
第二,三峡工程可以发电,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建坝后,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以至三峡和葛洲坝年均总发电量将达1050亿度。若每度电价0.1 元,则年度创现值105亿元。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腹地,至全国各大负荷中心的输电距离均约在1000公里内,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电网联网后,既可与全国的火、水、核电互补,又能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三峡水电站,将是我国未来的电力调度中心。
第三,三峡大坝的修建给长江上游的航运带来了便利。三峡工程修建对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库区应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660公里的宜-渝江段落差很大米。有滩险一百多处,单航段几十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也有好几十处,年单向航运能力不足1000万吨。而三峡建坝后,将淹没所有滩险、单航段和牵引段,航道扩宽很多,万吨级船队将通江达海,航运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年单向航运能力将超5000万吨。那么,横贯中华东、西大地黄金水道的形成,对发展和繁荣长江两岸至沿海地区经济,是非常有利的。
第四,三峡大坝的修建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三峡大坝号称“世界第一坝”,它的建成预示着我国水利建设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峡为什么要建大坝?
深有同感巴东三峡 是历史留给人们的财富 应该保留 保护 但却破坏 真的很傻当他们知道 自然报复降临 一切都已晚三峡 流域 从古到今 几百年 几千年 怎么能说改就改?
中国三峡大坝是谁同意建的,中国为什么建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4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经国家防总批准,三峡水库于2011年9月10日零时正式启动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至18日19时,水库水位已达到160.18米。2012年7月23日,三峡枢纽开启7个泄洪深孔泄洪。上游来水流量激增至每秒4.6万立方米。2012年7月24日,三峡大坝入库流量达7.12万立方米/秒,是三峡水库建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
大坝利处:防洪;发电;蓄水北调;促进航运。弊端:下游洄游鱼类与长江特有鱼类受到一定影响;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微地震明显增加。
同时,三峡大坝的完工转移了超过39亿立方米的水到海拔175米的高度,根据美国太空总署的计算,这人为的减缓了地球自转,称每天都比过去延长0.00000006秒。
建设意义: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三峡大坝建成后,形成长达600公里的水库,采取分期蓄水,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
工程竣工后,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可充分发挥其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并将显着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无法比拟的。
防洪效益
三峡水库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洪峰流量达27000-33000立方米/秒,属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航运效益
三峡水库回水至西南重镇重庆市,它将改善航运里程660公里,年单向通航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称三峡工程为世界上改善航运条件最显着的第一枢纽工程当之无愧。
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峡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缓解。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介绍说,抗旱功能是三峡水利枢纽新增的一个功能。他说:三峡工程设计时只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功能。补水功能是考虑到下游两岸的居民和生产用水,但现在看来还要满足抗旱用水。这部分水量需求比较大.
如今,三峡工程17年工期已经全面完成,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展现雄姿。尤为可喜的是,三峡建设者不仅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的多项世界记录,而且把住了质量关,已竣工的单元项目质量评定全部合格。
中国三峡大坝是谁同意建的: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
1955年开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长江葛洲坝工程批准兴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宜昌市正式......
为什么要建立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的作用是什么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流域的防洪和发电产生了很大的贡献,不但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基本解除了上游洪水对武汉市、洞庭湖区以及江汉平原的威胁,而且三峡电站平均约1000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也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煤,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为什么要把三峡大坝建在三峡
建设三峡大坝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其次还可以起到发电,航运,旅游等目的。因此在选址的时候要考虑有没有较大的蓄水库容,当库容足够大的时候才能在洪水期间蓄积较多的上游来水,从而减轻中下游的洪水水量。其次还要考虑大坝的建设区域落差大这样才能起到发电的作用。
1,三峡的位置在长江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可以充分对中下游达到径流的调蓄目的。并且改善了上游地区的航运条件。
2,三峡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汇处,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发电量大。
3,三峡以上部分蓄水库容大
4,峡谷地区河谷狭窄,建设大坝的工程量小。
主要是以上几点,当然还有考虑到一些社会经济因素,比如建设水库淹没的农田村庄,或者是需要进行迁移的人口等等。
为什么要修建三峡大坝
为了发电,也为了展示国力,
为什么修建三峡?修建三峡有利还是有弊?
三峡大坝已经建成,请说说你对三峡工程的认识和看法。 任建桦 我认为.有利也有弊,但是利大于弊.首先说弊:是生态系统的改变,从河流变湖泊,一些生物可能会绝种.比如到上游产卵的鱼,巨大的水体会影响到局部的降水等.利是发电量增大,省煤,清洁空气,防洪和通航,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等. 回答完毕 张继兰 那其实是一个很深的话题。对三峡工程的认识就是谈谈她的好与坏。三峡的好在于她能防洪,灌溉,养殖等;能够支持中国偌大人口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问题;让重庆夏天的气温下降1.2摄氏度,冬天上升1摄氏度;有利于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不好的方面在于:淹没了库区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破坏了沿岸的生态,对于大多的周边的动植物的生存有影响。我认为三峡工程是在目前的阶段利大于弊的。还有她的一个防护工程也应当值得大家的关注。三峡工程是很多年前就在讨论的问题。她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体。她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东西,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也丢了很多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定的补救工作。那么我们的绿色营就是很好的一个窗口 .环境。可以看看我们周围的江水,就知道了。其实堤坝的修建积聚很多的泥沙在大坝的周围,水的浑浊,还有中下游的泥沙的减少对环境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工商 熊婧 三峡工程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建设,它的建成可以起防洪,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水有防范作用;可以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航运也有促进作用,三峡水库可以改善川江航道对长江航道的限制。 但是三峡大坝的建设也环境带来了一定的 威胁,会引起消落带等一系列问题,也将 给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带来考验。 但是只要环境专家及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和尽力的去解决,那么三峡大坝必将造福人类。回答完毕! 西大)戚宇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力需求猛增的情况下,三峡工程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可以有力的解决中国南方的能源危机,稳定电价.它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初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估,如消落带问题等,这也是每一个大坝无法避免的.但现在还来得及,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人民负责,解决对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会对三峡的有效利用带来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所到影响.如果现在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后等事态恶化,无法控制的时候才警醒,就要花费更大的代价. 后工陈光伟 三峡大坝的建成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它可以防洪,发电,增大船只载物的运输量,它可以象葛洲坝那样被我们子孙后代津津乐道。但是大坝的建成肯定有它的弊端,比如这次重庆绿色营要去考察的消落带,它是一个潜在的颇具威胁的生态污染。我查看了关于消落带的几乎所有的资料,我觉得现在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种特定的植物,但是还没有研制成功,我们此行考察我觉得可以再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出来一个更好的结论,这要具体去实地考察了再定。三峡这个话题太大,我只能选一个面回答。回答完毕 重大 何刚 三峡大坝从提议提出到建设过程一直充满争议,其中不乏有些说法耸人听闻,到底其中的关系是怎样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想参加这次绿色营的主要原因 三峡大坝已经建成,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把其中的隐患减少,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尽管三峡建设前经过了很多论证,但是人类现在所认识的自然是很有限的,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工程,就像是在做一场很大的生态实验,一旦实验失败,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三峡工程对经济建设和防洪的巨大作用我就不说了,主要说下隐患: 1. 污染问题 库区沿线包括重庆市在内的数十座大中小型工业城市日夜向三峡排污,沿江135米以下的工厂、矿山、医院、坟茔、厕所、垃圾堆..........
三峡大坝建立后,《三峡》中哪些景色不存在了,为什么
三峡大坝的建立导致上游水位上升,一些位置比较低的景点就被淹没了。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每秒2.7万-3.3万立方米,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保护长江中下游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150万公顷耕地。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在847亿度以上
2009年则库区大部分被淹没 三峡文物亟待拯救
在长江两岸山体上“135”、“175”水位线标志随处可见,令人顿觉时间的紧迫感。时间紧迫———这是参与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的专家们的共识,他们用“抢救文物”四个字来表达他们的迫切心情。他们说,他们是在用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完成的事情。按照三峡工程的总体进度要求,到2003年,库区水深将达到135米,2006年达到155米,2009年达到175米,到2003年时三峡库区将有一半以上被淹没,到2009年则大部分被淹没,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如果不能按规划进度完成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三峡文物将永无重见天日的可能。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配合三峡工程进行的文物保护工作是建国以来一项巨大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三峡工程建设的形象,是衡量三峡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标志。三峡库区1074处文物点纳入保护规划,其中重庆库区文物点为752处,湖北库区322处。库区的文物保护现在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抢救和修复阶段,许多文物的保护方案都是经过了专家组的精心设计和论证。新闻背景
白鹤梁是位于涪陵城北江心、距乌江与长江汇合处约1公里的一道天然石梁,每3到5年在枯水位时才露出一次。梁长约1600米,宽约15米,东西向延伸与长江平行。白鹤梁的梁脊标高为140米,比长江最高洪水位低约30米。每当它“露面”的时候,一些途经的文人墨客就纷纷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真迹。1000多年来,共留下了160多段,共3万多字的文字题刻。
除此以外,还有前人用来记录江水水位最枯标志的石鱼水标—20尾左右石鱼雕刻,记录了唐广德元年至本世纪初共1200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的长江枯水位资料。而且古人早就发现,每次白鹤梁“露面”的第二年都是丰收年。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远远超过了埃及尼罗河中类似的水文石刻,被称为“水下碑林”,也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其它重要文物景观忠县石宝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南方高层穿斗结构的代表作,其保护方案已初步确定为“护坡仰墙方案”,即用水泥打造护坡,保护石宝寨赖以生存的山体,并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墙,防止江水的浸蚀。
云阳张飞庙是最受百姓景仰的建筑,也是令人关注的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长江的“巴蜀一胜景”,其异地搬迁新址已确定为云阳新县城对岸的磐石镇。
奉节县白帝城是一组庙宇建筑群,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末年。白帝城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历史沿革实际上是奉节县从汉代末年到民国年间发展演变的缩影,也是研究刘备等历史人物的重要实物佐证。然而,整个三峡工程完工后,水库冬季最高水位将达到175米,这时白帝城将成为四面环水的孤岛,使白帝城的整体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三峡被淹没景观知多少
--------------------------------------------------------------------------------
四方环视 长江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她浩浩荡荡6300公里,是中国......
为什么三峡大坝要建得这么高?
物理知识:动能定理:三峡大坝高,势能就大,转化的动能就大,从而推进轮机进行发电。 能量转化的多。
修建三峡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不良后果又是什么?
利远大于弊,这是基本常识。
利
1,防洪,仅仅98年死了几千人,损失几千亿埂3亿人受灾,但2010年你听说什么大灾了么,其实2010年的洪峰比98年还大。前者7万-8万立方米每秒,后者6万。最重要的是人命是无价的。
2,发电,照亮了全上海,并且价格比火电便宜,不然黄浦江夜景会岔着烧。
3,航运,万吨巨轮可以去重庆了。
4,抗旱,不是三峡在枯水期蓄点水,干旱的时候一滴水都没的放。
弊
1,滑坡 这个经常在库区出现 但没有人员伤亡
2,泥沙淤积 擡高上游河床
3,某些自然生态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