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姓多少人口数量
Ⅰ 曲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位
在《百家姓》中排第206位,在中文姓氏排行大约第一百六十四位,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0.06%。
曲氏分布很广,主要在中国大陆东北,华北等地。在台湾的曲氏大部分是随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的山东籍人。
郡望:
1、陕郡: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
2、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3、雁门郡:雁门山一带。
4、晋昌郡:今安西,玉门市一带。
5、安康郡: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县。
(1)曲姓多少人口数量扩展阅读:
渊源
据《风俗通义》所载,出自姬姓。周朝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叔虞封于"晋"。叔虞的第八代孙,即春秋时代晋国的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世称曲沃桓叔,孙后来自立为晋武公。而成师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为“曲沃”氏。后又改单姓“曲”。
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
源于繁体字的“麴姓”改姓。“麴”字曾因《简化字总表》合并简化而改成了“曲”字,并将“麴姓”与“曲姓”合而为一。
自《通用规范汉字表》于2013年颁布起(“麹”于三级字表,序号7748),已将“麴”字恢复并类推简化成“麹”字,故大陆最新规范以“麹”为“麴”的简体正写,“麴姓”与“曲姓”不再合而为一。
Ⅱ 曲氏在哪个省分布最广
曲占全世界人口0.02%
Ⅲ 曲姓来历
曲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来自鞠姓。
鞠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以名为姓。
另外:鞠陶的后代中有个叫鞠武的,在燕国任大夫,他的后人以其名字命姓,称鞠姓。长期以来,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着“鞠曲一家”的故事。说是鞠姓在过去的某个朝代作大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获罪满门抄斩,鞠姓纷纷逃难,在逃难途中遇到了官军的追杀,官军问:你姓什么?答:姓鞠,由于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军错听成了姓曲,于是便躲过了一劫。还有一个故事说明初大将鞠福禄在征战中殉国,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又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过仅限于在活着的时候姓曲,死后续谱立碑时则必须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是却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广为流传,据有的曲姓朋友回忆文革前曾在祖茔的墓碑上看到过“吾曲姓乃鞠氏一脉相传”的碑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须得从下面的故事说起。
话说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候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以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驱除朝廷、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閟(发“闭”音)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资治通鉴》和《元和姓纂》上记载的“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的来源。
自从那时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乃至成为西北地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古西州金城民彦说“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家族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同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麴义,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对抗曹操,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时期西域着名的高昌国王麴嘉也出自金城榆中,麴氏高昌立国134年传承9代,最后被唐太宗的大将侯君集攻灭。麴嘉的第十世孙麴(曲)崇裕在武则天时代很有名望,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西州迁徙到江苏吴兴(今湖州),《唐书》上说:麴信陵,籍贯吴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的望江县令。时逢大旱,麴信陵带领衙属设香案日复一日的为百姓祈祷甘霖,由于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终获大雨滂沱,缓解了旱情。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着名大诗人白居易特别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对联这样称颂他说“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是一个深受人民拥护的好县令。
但是,这样一个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 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着名的四字对联“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证明这种姓氏用字的转换。一位曲姓朋友在对这付对联加的解释词上说,上联指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并附加注释“曲见是西晋金城望族”。笔者按着这一思路查阅大量史料始终查不到“曲见”之人,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所谓“曲见”者实际是“曲允”的错写,而这个曲允正是上文记载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简写。如果这种推断成立,对联中上联的麴字和下联的曲字正是沿着“麴-曲-曲”的字形结构进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变型,曲字是曲字的简化。
对于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法,都说:“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为了求证这一论据的可靠性,笔者通篇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钱大昕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王利器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着。《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永乐大典》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编辑的《永乐大典 风俗通义》基本反映应氏原着全貌,清代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四库全书》录入《风俗通》正文十卷,附加《风俗通 佚文》一卷(其中包括姓氏篇);在《风俗通 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麴衍”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记载,除此之外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哪个风俗通义中转载的。
还有人说“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而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由”一样。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姓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元和姓纂》、《百家姓》这些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着中不予收录记载呢?事实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对上述观点心存疑惑,明明家传我族裔来源于鞠氏,怎么突然变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宫”的后代了呢?难怪有的曲姓朋友惊呼:“我们这个曲姓真是很特别,《百家姓》上没有,《续百家姓》上也没有,曲姓到底源出何处”!
上述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含盖广阔时空的姓氏演变的历史画卷: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另外,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笔者认为《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简写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从河南洛阳出土的“曲元缜墓志”可以看出,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由此,麴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了?
其实,在历史上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号称“死鞠活曲”,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情结之所在吧
长期以来,在山东半岛地区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族中有“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说法。民间相传,北宋末年,山东黄县冶基人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后,上书弹劾宰相章惇,结果遭到残酷报复,获罪灭族。当时鞠氏族人纷纷逃难,后来许多人被迫改以音近的“曲”为姓,但在族谱上、墓碑上仍然记载为鞠氏,因此自金元之际就有了“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一鞠姓功臣子弟得罪国舅,获罪灭族,辖地知县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曰:“屈(曲)”,于是很多姓鞠的人便改鞠为曲。直到清代雍正年间,由此而形成的一些曲氏族人才恢复鞠姓,而更多的曲氏族人却沿袭曲姓至今。当然,这里提到的“鞠曲一家”仅限于那些由鞠改曲的,至于那些原本就曲的人则不在此列。
曲姓在莱州是一个人数非常多的姓氏,按照人口多少,仅次于王、张、李、刘、孙、杨、徐、赵、任、于,位列第11位(见《莱州市志·姓氏》的统计表),其中沙河镇的郑村一带,便是由鞠改曲的这支曲氏族人聚居的地方。郑村早在元代之前就有居民居住,清代人毛贽在《识小录》一书中曾赞美郑村“地濒大河,佳木繁荫,亦称繁富”,后来因为人口繁衍较快,分成了东郑、西郑、南郑、北郑四个行政村,居民中以曲姓居多,后来还分出了大曲家等村庄,仅沙河镇一带便有族人一千余户。这支曲姓的始祖名叫鞠进,曾任元朝的都督转运使,从黄县迁居掖县,直到民国年间县长刘国斌主持纂修《四续掖县志》时,在西郑村西南尚存鞠进的墓碑,上面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至元二十四年”的字样。元初的元世祖和元末的元顺帝都有“至元”这一年号,前者沿用31年(1264-1294),后者仅仅沿用6年(1335-1340),所以,此处的“至元二十四年”当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即公元1287年。
Ⅳ 叫曲金洛多少人
叫曲金洛的全国都没有几个,
当代曲姓的人口约108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六十七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2%。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四省,大约占曲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等。
辽宁为当代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曲姓总人口的26%。
全国形成了东北连接渤海湾地区的曲姓分布带。
Ⅳ 2022年人口普查曲姓
人数是3100508。
根据查询官网得知2022年人口普查曲姓人数为3100508,姓氏排名第160位,分布地区即墨市北京市,山东省。人口普查是按现行人口普查政策是有针对性的人口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是对总人口、民族、年龄、户口数、身体条件、是否残疾、有效劳动力和一二三产业各行业青壮劳动力占比和其它高素质人才资源数据统计、政策调整后的计划生育出生率、婚龄单身人口和性别比。
Ⅵ 广西q开头的姓氏
q开头的姓氏从中国现代百家姓来看,Q开头的姓从古至今来看有很多,从姓氏相关的资料查询来看主要有:“秦、邱、钱、覃、齐、乔、祁、曲、屈、强、全、戚、瞿、仇、丘、权、阙、漆、裘、亓、卿、璩、青、渠、谯、秋、钦、羌、却、契” 这30个拼音字母Q开头的姓氏,这些姓氏中有我们平时比较常见的姓也有不太常见的姓,如秦姓、邱姓、钱姓分别人口分别约有400万、350万及280万,而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有契姓、却姓、羌姓、钦姓等相对人口在1万上下,而关于这些姓氏从姓氏来源上出处也各不相同,如有源自姓氏的有嬴姓、姬姓、姚姓、丘姓、姜姓、姒姓、曋姓等等,此外还有来源自相关古代地名、国名以及少数名族改姓等源流出处。秦姓: 排名第 72 位,位于孟姓之后,邱姓之前。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姚姓。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亓姓: 亓这个字拼音读作qí 、jī,从全国 人口来看,约 13 万,排名第 377 位。史籍《万姓统谱》中也记载:“唐有亓志绍,宋有亓赟,明有亓宣、亓骥。”宋代有亓赟;明代有亓葛,商南县训导;又有亓诗教,给事中。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卿姓: 拼音读作qīng,人口约 10 万,排名第 426 位。卿(qīng)姓起源于周朝的赵国相国虞卿,时人佩其高义,后人褒扬为一代侠相。他的子孙以他的官职为姓,即卿姓。排名位于终姓之后,粟姓之前。璩姓: 璩这个字 拼音读作qú,人口约 9 万,排名第 446 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零六位。璩氏在台湾省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蘧氏在台湾省名列第一千七百五十七位,大多以黎阳、豫章、汲郡为郡望。青姓: 人口约 6 万,排名第 490 位。 位于汝姓之后,信姓之前。《路史》记载:“齐太公之后有青氏。或云:青阳氏之后”。位于汝姓之后,信姓之前。渠姓: 人口约 4 万, 排名第 527 位。 位于尼姓之后,过姓之前。从《姓氏略考》、《路史》等称“渠氏为康叔之后”,第十二修《古丰渠氏族谱》仍采纳此一观点,并尊渠伯纠为始祖。
谯姓: 位于招姓之后,扬姓之前,拼音读作qiáo,人口约 3 万,排名第 562 位。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铎被封于曹邑(今山东定陶),伯爵,他建立了曹国,史称曹叔振铎,也称曹振铎。秋姓: 秋这个姓氏在拼音上有qiū 、zāi两种读法,排名第 606 位。 位于言姓之后,仓姓之前。主要源自子姓。据《路史》记载:“少昊之后有秋氏。”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少昊后裔传至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仲孙湫,其裔孙叫胡,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从源流变迁上来看秋氏主流发源于今山东中西部地区,后迁播扩散到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并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形成郡姓望族。钦姓: 排名第 658 位。 位于图姓之后,职姓之前。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钦志赏是古时生活在渔阳的乌桓部落奠长。是相对少见的姓氏之一,今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度、沾化,山西之太原、运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羌姓: 拼音读作qiāng ,人口约 5 千,排名第 896 位,属于相对稍有的姓氏,相传炎帝之裔泰岳生先龙,先龙生玄氐,玄氐乞姓(乞姓相传为氐羌族之姓,出自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之后),其别为青、白、蝄之三氐,遂后有羌姓,见《路史》。却姓: 人口约 3 千,排名约第 1050 位。 位于俊姓之后,蚁姓之前。却姓主要源自姬姓。今山西之太原,忻州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契姓: 契字拼音读作qì 、xiè,国内人口较少,排名约为第 1970 。《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据《姓解》注云:“宋微子之后。”此当系出子姓。一音xiè,又音xuè,皆为姓。姑兼收。邱姓: 人口约 350 多万, 排名第 73 位。 位于秦姓之后,侯姓之前。源自丘姓、姜姓。丘、邱(Qiū)姓同源,源丘氏发源于山东,源出有四:姜姓、姒姓、妫姓、他族改姓。
钱姓: 《姓谱》等书记载,钱氏源自彭祖篯铿。钱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钱姓人口排在第四十位。排名第 93 位。 位于武姓之后,戴姓之前。覃姓: 覃姓主要源自姒姓、曋姓。《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拼音读作qín 、tán 、xún 、shěn 、xín ,人口约 260 多万祁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和姬姓,人口180多万,排名第120位。有些齐姓起源于周代的齐国。齐姓是中国第123个姓氏,人口众多。乔姓: 源自姬姓。拼音读作qiáo 人口约 180 多万, 排名第 121 位。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安徽之泾县,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傣、苗、布依、锡伯、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祁姓: 源自姬姓《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五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二十八万余,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多此姓。位于焦姓之后,耿姓之前。人口约 130 多万曲姓: 人口约 100 多万,排名第 167 位。 位于游姓之后,翁姓之前。据《风俗通义》所载,出自姬姓,《姓氏考略》注引张澍又云:“唐奚契丹之酋领有曲氏。”一音qǔ,亦现行姓氏。屈姓: 人口约 80 万, 排名第 184 位。 位于鲍姓之后,房姓之前。史书在典籍《国学·子部·道家》中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不好战争。当神农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方,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佥共谋之,边城日骇。强姓: 主要源自姬姓、姜姓、芈姓。在禺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彊”为姓氏者,称彊氏。因古代“彊”与“强”二字相通,所以后来简笔改为强氏。该支强氏读音作jiàng(ㄐㄧㄤ)。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记载:“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缰,为魏缰氏。”排名第 206 位。 位于华姓之后,穆姓之前。
全姓: 拼音读作quán 人口约 47 万,排名第 232 位。主要源自泉姓。从比较有名的堂号来看,有绥南堂、钱侯堂,多源自三国时全琮,父亲给他几千斛米到集市上去卖,他全部救济了穷人。全琮后来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戚姓: 排名第 234 位,位于卓姓之后,苟姓之前。源自姬姓。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戚氏源于姬姓孙氏,出自于春秋时期,戚氏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瞿姓: 拼音读作qú ,人口约 43 万排名第 242 位。是中国姓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瞿”字作为姓氏字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商朝第二十八位君王“武乙”,姓“子”名“瞿”, 因此我们把商朝武乙为瞿姓起源最早的时间起点。仇姓: 从姓氏上拼音读作qiú,人口约 31 万,排名第 266 位。《魏书》记载,北魏有个中山人叫侯洛齐,被仇氏人家收养为养子,改侯姓为仇,魏太武帝时,因平凉州而官拜内都大官,成为当时的望族。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东、河南、甘肃、四川,这五省仇姓约占仇姓总人口的88%。其次分布于江西、浙江等地。陕西为仇姓第一大省,约占仇姓总人口的21%。丘姓: 拼音读作qiū,人口约 30 万, 排名第 268 位。《姓氏考略》注引《风俗通》云:“齐太公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此之“齐太公”,当指姜子牙。此之营丘,即后来之临淄,齐都,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或云今山东昌乐有营丘故城。此以地为氏,系出姜姓。权姓: 拼音读作quán,人口约 23 万,排名第 305 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三位。主要源自子姓、芈姓。位于狄姓之后,宗姓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汉族姓氏。阙姓: 拼音读作quē 、què ,人口约 22 万,史籍《风俗通义》的记载,阙氏承阙党童子之后(又作“厥党童子”),东汉时期,“阙党”之称改为“阙里,位于慕姓之后,普姓之前,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五十九位门阀。
¥
5
网络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q开头的姓氏
q开头的姓氏
从中国现代百家姓来看,Q开头的姓从古至今来看有很多,从姓氏相关的资料查询来看主要有:“秦、邱、钱、覃、齐、乔、祁、曲、屈、强、全、戚、瞿、仇、丘、权、阙、漆、裘、亓、卿、璩、青、渠、谯、秋、钦、羌、却、契” 这30个拼音字母Q开头的姓氏,这些姓氏中有我们平时比较常见的姓也有不太常见的姓,如秦姓、邱姓、钱姓分别人口分别约有400万、350万及280万,而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有契姓、却姓、羌姓、钦姓等相对人口在1万上下,而关于这些姓氏从姓氏来源上出处也各不相同,如有源自姓氏的有嬴姓、姬姓、姚姓、丘姓、姜姓、姒姓、曋姓等等,此外还有来源自相关古代地名、国名以及少数名族改姓等源流出处。
Ⅶ 百家姓里有姓曲的吗在第几个
一、在一般的流传下来的《百家姓》里,没有“曲”姓。二、不过,有史学家研究称“曲”姓源自鞠姓,间接的出现了《百家姓》里。三、在《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的一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 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 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四、曲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Ⅷ 百家姓为什么没有曲姓
曲姓是一个中国大姓,在姓氏人口排行中位居第164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曲姓是个比较孤僻的姓氏,说来也奇怪,这么一个大姓,在《百家姓》中竟然找不到,《新百家姓》中也没有。
曲姓的起源也比较复杂,据说曲姓的前身是麴姓,南宋晚期,麴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替代。
曲姓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晋穆侯林生封他的少子成师于曲沃(今天山西省境内),其后世子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后来又改复姓“曲沃”为单姓“曲”。
曲环是唐朝的司空,曾经做过晋昌郡王。曲端是宋朝的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曲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政绩优良。
Ⅸ 曲姓氏的由来
一、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二、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
(9)曲姓多少人口数量扩展阅读
曲姓名人:
1、曲枢,西土人。曾祖达不台,祖阿达台,父质理花台,世赠功臣,追封王爵。曲枢七岁失怙恃。既壮,沉密静专,为徽仁裕圣皇太后宫臣。
2、曲同丰,山东福山人,北洋军阀皖系重要人物。参加过甲午中日海战,后又留日学习军事。归国后,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参战军第一师师长等职。直皖战争爆发后,任皖军第二路总司令。战败后被关押。一九二四年晋升陆军上将。
3、曲焕章,云南白药的创始人,生于1880年,云南江川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着名医家,1902年研制出伤科圣药百宝丹(即云南白药),开创曲氏百年中医药世家(曲氏医药)。
Ⅹ 百家姓里有姓曲的吗在第几个
曲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