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明了多少餐具
⑴ 5000年前中国人是怎么吃饭的有餐具吗
众所周知,中西方进食工具泾渭分明,以至让我们产生固定化思维,中国人一直使用筷子,西方人一直使用刀叉。甚至,这种进食工具更被上升到哲学范畴,中国筷子有道家思想,西方刀叉征服思想,如今这种差别还成了中西方文明的象征,不少好事者还由此破析两个文明的异同。
那么,古代中国人的进食工具一直是筷子,而与刀叉一直绝缘?青海挖出一座5000年前的遗址,出土文物揭开了真相!
一个中国人废弃的进食工具刀叉,如今却被西方视为文明象征之一,甚至反过来鄙视中国人的筷子,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更为可笑的是,中国人发明的刀叉,典型的中式餐具,却堂而皇之的成了西式餐具,部分国人还以吃西餐、使用西式餐具为荣,不知道老祖宗知道后棺材板能不能压得住。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普遍使用餐叉是从16世纪开始,距今不过500余年,而之前多数使用手抓,与我们的邻居印度一样。总之,到了中国人进化到用筷子几千年后,西方人才开始摆脱印度人的手,尝试用刀叉吃饭……
⑵ 古人的餐具是什么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
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簋(念“轨”音)、簠(念“府”音)、豆、箪等。簋,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腹,下有圆座。有的簋还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后,古人就把饭从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里,就可以开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来盛粮食的,簠大多有盖。最开始有说圆的叫簋,方的叫簠,后来渐渐不那么严格区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礼仪时,簠簋两个字还常常连在一起组成特定的词语,表示祭器。
有一个成语叫“簠簋不饰”,“不饰”,就是不整齐。字面上的意思说祭祀的时候过于轻慢,礼数不敬;引申的含义是批评为官者不清正不廉洁。可见,自古以来,贪污腐败就被认为是有伤家族脸面的事情。
豆,有点像现在的高脚盘,盘上有柄。后来,豆演变成一种量器,古代四升为一豆,就是从它的食具功能来的。
箪(念“单”),多是竹制或苇制的,用于盛饭。从材质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较大户人家的青铜制的簋簠,箪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大都耳熟能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清贫的生活;当然,更该记住的是他乐在其中的心态。
(2)中国发明了多少餐具扩展阅读:
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于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齐全。餐具的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后世所见的各种餐具,绝大多数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并且各种餐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且成套餐具还讲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细。由于餐具品种增多,定型和功用趋于完备,杯、盘、碗、盏、盅、勺、匙、盂等,不仅种类众多,大小有别,而且各司其职,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确区分。
三是轻巧精致。受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影响,餐具的体量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开始往适宜、适用方向发展,现在则更进一步,往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更加趋于实用,同时因工艺技术的进步,餐具也制作得更为精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