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建制镇有多少人口
Ⅰ 建制镇什么意思
建制镇物团虚的意思是设立镇。建制镇指的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中国建制镇自北魏开始逐步形成,罩燃经过调整、衰落、恢复、发展四个时期,随着建制镇的增长,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建制镇什么意思
建制镇的具体标准为聚居常住人口在25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不低于70%,主要起到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的作用,副县级镇的行政区类别也属于建制镇。
镇这一名称最初出现于公元4世纪北魏时代,是小型军事据点,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镇成为商业和手工业较集中、县以下的市镇地方行政建制。
与建制镇相对的叫做非建制镇,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或厅而成的作为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
Ⅱ 什么是建制镇用地
建制镇用地,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镇规划需要占用的土地,既包括城镇住宅和公共建筑用地,也包括工矿仓储用地、商仿顷迟服用地和其他特殊用地等。建制镇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建镇的条件在不同国家各有不同规定;在同一国家,对不同地区和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相应规定。中国建制镇自北魏开始逐步形成,经过调整时期,衰落时期,恢复时期,发展时期。按照建镇标准,搞好规划,合理布局,使小城镇建设真正起到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建制镇发展时期
1984年后,中国建制镇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建制镇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结构的整体变迁。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对建制镇的标准重新进行了修订。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备李的乡,乎伍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确有必要都可建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建制镇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建制镇用地
Ⅲ 建制镇什么意思
建制镇的意思是设立镇。
建制镇是指由省、自治州、市辖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镇,中国建制镇自西汉逐渐逐步完善,通过调节、没落、修复、发展趋势四个时期,伴随着建制侍链镇增长,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建制镇的实际标准是聚居居住人口在2500人以上,在其中非农业人口不少于70%,关键具有合理安排、合理配置的功效,副县级镇的行政区域类型也是属于建制镇。
与建制镇相对应的称为非建制镇,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城市和经县市级人民政府确定,由大集发展趋势而成做为农村集体经济、文化与生活服务中心的镇。
建制镇和镇有什么区别
1、编制不同
建制镇即设镇,是指经省、冲谈肆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在国家有正规编制的。普通镇是指乡、民族县人民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散轿的作为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没有正规编制的,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并称作的镇。
2、规划不同
建制镇规格要高于普通城镇,建制镇的各项规划是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的方向和规格是跟县城规划并齐的。普通镇的区别在于,乡的区域面积小、人口规模少、经济发展弱,并以农业人口为主。
Ⅳ 江苏泗洪县的26个镇名
青阳镇 泗洪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在县境中部,宁徐公路东侧。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8.1万。辖22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1949年为青阳镇。1958年置青阳公社。1962年复设青阳镇。镇人民政府驻地青阳,1949年始为县治。据传此地为少昊氏封地,以少昊字青阳得名。
半城镇 在泗洪县东南部,东濒洪泽湖。面积18.4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1949年置雪枫镇,为纪念新四军师长彭雪枫,故名。1958年改公社,1964年更名为半城公社。1983年改置乡。1985年改置镇。驻地半城,传南北朝建徐城,在今半城西南500米,土基犹存少半,故名。清为泗州治,新城沿用旧名
界集镇 在泗洪县东北部。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3.8万。辖19个村委会。1949年置界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乡。1989年改置镇。驻地界集,原名沙砬口,曾为苏皖两省交界处,清嘉庆前称界头集,后称今名。
临淮镇 在泗洪县东南部,伸入洪泽湖,三面环水。面积20.4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14个村委会。1949年置临淮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乡。1993年改置镇。驻地临淮头,汉置临淮郡于此,以临近古淮河得名。
金锁镇 在泗洪县北部。面积78.8平方公里。人口3.9万。辖18个村委会。1949年置金镇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9年改置金锁镇。驻地金镇,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圩驻重兵,名公安镇,五年(1866年),清军在此镇压农民起义军得胜后,将公安镇改名金锁镇,后简称今名。
归仁镇 在泗洪县北部。面积112.7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25个村委会。1949年置归仁镇。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乡。1989年复置镇。驻地归仁,名取儒家天下归仁之意。
上塘镇 在泗洪县西南部。面积133.8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20个村委会。1949年设上塘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9年改置镇。驻地上塘。
双沟镇 在泗洪县南部。一指建制镇,一指自然镇。建制镇面积97.6平方公里。人口4.6万。辖5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1949年置双沟镇,1989年双沟乡并入。自然镇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宋代因临淮河,得名顺河集,又名水集。后因东西两侧有两条大沟得名双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双沟镇。
芦沟乡 在泗洪县中部。面积67.5平方公里。人口2万。辖12个村委会。1962年置芦沟公社。1983年改置乡。以境内芦沟桥得名。驻地黄台子。
曹庙乡 在泗洪县东北部,成子湖西北岸。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3.3万。辖20个村委会。1949年设曹庙乡。1959年置曹庙公社,后改曹庄公社,1981年复名曹庙公社。1983年改置乡。驻地曹庙,清代曹氏建宗祠于此,得名曹家庙。民*国元年改今名。
大楼乡 在泗洪县中部。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16个村委会。1949年设小楼乡。1962年改公社,1968年驻地迁今址,1981年改名大楼公社。1983年改置乡。驻地大楼,传清代许姓武举人在此建楼。故名。
车门乡 在泗洪县西部。面积117.4平方公里。人口4.1万。辖22个村委会。1949年置车门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驻地车门。
陈圩乡 在泗洪县东南部,洪泽湖西岸。面积73.8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辖21个村委会。1949年设陈圩乡。1962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驻地陈圩,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陈姓在此筑圩得名。
峰山乡 在泗洪县西南部。面积56.8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17个村委会。1949年设前窑乡。1958年置峰山公社。1983年改置乡。以1949年前峰山区命今名。驻地前窑,传明时建2窑,此窑在南,得名前窑。
成河乡 在泗洪县东部,洪泽湖西岸。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9000。辖8个村委会。1958年置成河公社,以在成子湖畔得名。1983年改置乡。驻地尚嘴,尚姓始居伸入洪泽湖中的滩头,故名。
魏营乡 在泗洪县西南部。面积134.1平方公里。人口4.6万。辖25个村委会。1949年置魏营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乡。驻地魏营,传三国魏屯兵于此,清代名魏家营,民*国时称今名。
西陈集乡 在泗洪县北部。面积79.5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20个村委会。1949年设陈集乡。1959年置陈集公社,1981年更名西陈集公社。1983年改置乡。驻地陈集,以陈姓在此兴集得名。
天岗湖乡 在泗洪县西南部,天岗湖东岸。面积90.8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22个村委会。1949年设王集乡。1961年置王集公社。1983年改置乡,以天岗湖更今名。驻地王集,清末已成集,以姓氏得名。
孙园乡 在泗洪县东南部。面积71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辖17个村委会。1949年置孙园乡。1958年设崔集公社,1960年从崔集迁址至孙园,1981年更名孙园公社。1983年改置乡。驻地孙园,孙姓始居,有柿树园,故名。
四河乡 在泗洪县西南部。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辖20个村委会。1980年置四河公社。1983年改置乡。以其境四面环河命名。驻地苏台子,以苏姓在此筑台得名。
石集乡 在泗洪县中部。面积59.2平方公里。人口2万。辖14个村委会。1949年设石集乡。1962年置公社。1983年复置乡。驻地石集,石姓始居,清代名石家集,民*国后称今名。
太平乡 在泗洪县东部,成子湖西岸。面积73.9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21个村委会。1949年设太平乡。1962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驻地太平。
朱湖乡 在泗洪县中部。面积70.8平方公里。人口3.9万。辖19个村委会。1949年设朱湖乡。1962年置公社。1983年改置乡。驻地朱湖,传朱姓从山东迁居湖边,故名。
重岗乡 重(chóng),读作“虫”。在泗洪县西部,苏皖两省交界处。面积96.4平方公里。人口2.9万。辖14个村委会。1958年建重岗公社。1983年改置乡。以境内重岗山得名。驻地袁集,其地有庙,袁姓始居,故名袁庙,后兴集,得今名。
梅花乡 在泗洪县西北部,苏皖两省交界处。面积95.5平方公里。人口3万。辖15个村委会。1949年置梅花乡。1962年设公社。1983年改置乡。驻地吴集,吴姓始居,1947年设集市,故名。
龙集乡 在泗洪县东部,成子湖西岸。面积76.3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14个村委会。1949年置龙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驻地龙集,龙姓始居,故名。
Ⅳ 什么是建制镇
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
建镇的条件在不源岩同国家各有不同规定;在同一国家,对不同地区和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相应规定。中国建制镇自北魏开始逐步形成,经过调整时期,衰落时期,恢复时期,发展时期。按照建镇标准,搞好规划,合理布局,使小城镇建设真正起到促进城乡扒帆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镇的设置缺乏统一规定,镇建制过多。到1954年底,全境设有5400个镇,其中人口2000以下的920个,人口2000—5000的2302个雹此御,人口5000—10000的1373个,人口10000—50000的784个,人口50000以上的21个。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明确了设镇标准。1975年和1978年的两部宪法均废除乡建制,而保留了镇建制。
Ⅵ 2009年昌邑市共有几个建制镇呀分别是那些,人口数据。
历史文化悠久 昌邑秦时设县,宋朝定名,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史称鄑邑,北海,都昌。1994年7月撤县设市。
古称鄑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本齐之都昌邑,汉因置都昌县。唐朝时,称北海。宋启衡建隆三年(962年),称昌邑,以邑在汉之都昌城,故名。1994年6月10日,撤销昌邑县,以原昌邑县的行政区域设立县级昌邑市。
1993年7月2日,撤销昌邑县龙池乡,设立龙池镇;撤销青乡乡,设立青乡镇;撤销卜庄乡,设立卜庄镇,撤销仓街乡,设立仓街镇;撤销丈岭乡,设立丈岭镇。
薯旁厅1995年,昌邑市辖13个镇、9个乡:都昌镇、柳疃镇、青乡镇、龙池镇、卜庄镇、仓街镇、饮马镇、塔耳堡镇、岞山镇、石端口镇、围子镇、下营镇、丈岭镇、李家端口乡、夏店乡、东冢乡、宋庄乡、南逄乡、流河乡、双台乡、太保庄乡、北孟乡。
1996年12月27日,撤销昌邑市北孟乡、李家端口乡,设立北孟镇、李家端口镇(鲁政函民字[1996]62号)。
1997年7月4日,撤销都昌镇,分别设立奎聚、都昌两个街道办事处(注:以原都昌镇北海路以东的行政区域设立奎聚街道办事处,以原都昌镇北海路以西的行政区域设立都昌街道办事处),将双台乡的北褚、南褚、东褚、前端口、后端口5个行政村,南逄乡的刘端口、王逄2个行政村,李家端口镇的高家道照、长端口2个行政村划归都昌街道办事处管辖(鲁政函民字[1997]28号)。
1997年7月9日,撤销宋庄乡,设立宋庄镇(鲁政函民字[1997]31号)。
2000年,昌邑市辖2个街道、15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83182人,各乡镇人口: 奎聚街道 52339 都昌街道 37342 李家端口镇 29325 柳疃镇 30103 青乡镇 19711 龙池镇 25526 下营镇 7909 卜庄镇 31930 围子镇 41922 仓街镇 27408 宋庄镇 30513 石端口镇 30738 饮马镇 44560 北盂镇 39933 昨山镇 35531 丈岭镇 24907 塔耳堡镇 32513 南逄乡 22445 双台乡 31126 东冢乡 18481 夏店乡 20300 流河乡 17850 太保庄乡 30770
2001年,昌邑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李家端口镇划归奎数隐聚街道,青乡镇划归柳疃镇,南逄乡划归都昌街道,下营镇和东冢乡划归夏店乡,仓街镇划归围子镇,流河乡划归石端口镇,塔耳堡镇划归丈岭镇。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总面积1812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11个镇、2个乡,818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68.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4万人。
2003年,全市总面积1812平方千米。辖15个乡(镇、办事处),818个行政村(居委会) 。年底全市总人口6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万人。
2006年,昌邑市辖2个街道、11个镇、2个乡:奎聚街道、都昌街道、柳疃镇、龙池镇、夏店镇、卜庄镇、围子镇、宋庄镇、石端口镇、饮马镇、北孟镇、岞山镇、丈岭镇、双台乡、太保庄乡。
2007年,昌邑市将2个街道、11个镇、2个乡调整为2个街道、6个镇、1个乡:撤销双台乡,并入都昌街道;撤销夏店镇,并入卜庄镇;撤销宋庄镇,并入围子镇;撤销石端口镇、岞山镇,并入饮马镇;撤销丈岭镇,将原丈岭镇的40个村(即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前原丈岭镇辖区)与太保庄乡合并设立太保庄镇,将原丈岭镇的45个村(即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前原塔耳堡镇辖区)并入北孟镇。
2007年,将太保庄镇、岞山镇、丈岭镇(连同峡山及峡山水库)划归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还包括饮马的几个村)。
2008年,将部分村庄的归属乡镇做了调整。比如原属于北孟的小营村划分给饮马镇。
2009年恢复下营镇,成立石端口经济发展区。
2010年,昌邑市撤销围子镇设立围子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