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共出土有多少龙袍
⑴ 一个皇帝大概有多少件龙袍
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龙袍的空地为明黄色,领、袖俱石青色,片金缘。上面绣有12个困龙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的异名)、宗彝(长尾猴尊)、藻(垫玉的彩色板)、火(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绣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绣在衣上的花纹)、黻(音府。古代礼服上白与青相间的花纹)的形象,其余均为排列均匀的"如意头"、"蝙蝠"和象征富贵的""字纹样。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以棉、袷、纱、裘制,各惟其时。龙袍专供皇帝穿着,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须"挑去一抓",以示区别。在明朝,经改制后的龙袍,称为蟒袍,成为明朝职官常服。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十分严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到了汉朝推绎的周崇尚红、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明清。龙袍上的""字纹样的颜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蓝组成,"蝙蝠"有朱红、枣红、绛色、香色、青铜色等数种颜色。"如意头"有明蓝、月白、藏青和水红、桃红、枣红、雪灰两种颜色组成。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之分。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圆领,右大襟,马蹄袖,有扣绊。龙袍的做工有刺绣、缂丝之分,其中缂丝工艺相对复杂,工艺上称为“连经断纬”。这种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所以多用于龙袍之上。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清朝皇帝的龙袍绣有九条金龙,位置分别为前胸和后背分别有一条正金龙,下面前后分别有两条行金龙,肩部左右两侧分别有一条金龙,右面内襟里面还有一条行金龙。每件龙袍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条龙,恰好与九五之数相吻合。
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龙袍上除了龙纹,还有十二章纹样,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祥云、蝙蝠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会绘;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若斧形,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龙,应机布教,善于变化;如山,行云布雨,镇重四方;如华虫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浅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为万物之依赖;如斧,切割果断;如两己相背,君臣相济共事。”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鉴别清代龙袍主要从做工、面料和纹样三大方面来看。首先,龙袍的做工相当精细,所用线也非平常我们所见到的金线或者丝线,尤其缂丝工艺目前很难仿造。其次,清代宫廷服饰衣料的生产大多来自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极少部分由京内织染局织造。江宁(南京)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缎、神帛的织造;苏州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湖丝的品质最为优良,如绫、罗、纺、绉、绸等多由杭州织造。最后,龙袍上的纹样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些纹样多限于皇帝服饰之上,其他皇宫贵族服饰上均不可有此纹样,所以说纹样是鉴定龙袍的最好方法。
皇帝穿黄色的服饰的制度始于唐朝。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五代后周时,赵匡胤谋夺帝位,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定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后因以为典实。也指登上帝位。《宋史·太祖本记》:“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皇帝垄断黄色一直到清朝。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龙袍,这是规矩。等这个皇帝死后,龙袍就作为先帝的遗物供奉起来。如果龙袍出现了破损,内务府就会差遣去补,一般龙袍只在正式场合穿,平时穿明黄服饰!
⑵ 古朝历代皇帝的龙袍
清代龙袍(局部)因“龙袍”是帝王专用的服装,他人不得擅越,于是“龙袍加身”一语,指的是新登皇位,可以凌驾于万民之上了。
京剧中有《打龙袍》一出,说的是包公到陈州放粮,遇到宋仁宗生母李后,回京后,借元宵佳节观灯之际,特设一戏借以讽喻皇上的不孝。仁宗大怒,欲斩包公,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方恍然大悟,立即迎接李后回朝。李后令包公替她责打仁宗,包公不便以臣打君,乃以仁宗的龙袍代之烂雀。
几千年来,龙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伟大、智慧、力量、神秘的象征。而历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特殊地位,从来就以“真龙天子”自称。从周代初期开始陪历猜,皇帝所穿的袍服上往往饰以龙纹,这种袍服俗称为龙袍。而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在衣服上饰以龙纹,违反则被认为有谋反篡位之心,必处以极刑。在明、清时,皇子、亲王、郡王有时则可在衣服上施用龙纹。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故又称黄袍;也可以用金黄、杏黄和其他各色,上绣龙纹。面料多为缎子,也有用纱、罗、绢等织物的。《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折角向上,其后名翼善冠;袍用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
清代皇帝的龙袍,在礼服中属吉服系列,“圆领口,右衽,马蹄箭袖,衣色用明黄色,领和袖等几处用石青、片金织物缘边。在龙袍的不同部位共饰有九条龙和十二章纹,间以五色云纹。龙纹在袍服芦型上的具 *** 置为:领的前后部位饰有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两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龙袍所用衣料,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一般常用的材料有棉、绸、纱和皮裘等”(赵联赏《服饰史话》)。更奇巧的是这九条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则只见五条,合‘九五之尊’ 的帝王称号”(陈诏《龙袍》)。在龙袍的下端有波浪型的曲线,浪上又立有山石宝物,称之为“八宝立水”。据《苏州织造局志》载,一匹“三润色正面五爪大龙满装袍”,要花人工二百三十天才能织成。明、清两朝,龙袍的生产,由织造局监制,并由亲信大臣出任此职。民间织坊是严禁染指的,违者工匠处斩,家口发配充军,穿龙袍的人更是严惩不贷。
但是,历朝历代,想谋夺皇位的人毕竟存在,他们往往暗地里备下做龙袍的料子或干脆做好龙袍收藏,以候来日之用。明嘉靖年间,抄没大奸臣严嵩家产,其中就有 “大红妆花五爪云龙过肩缎二匹”(《天水冰山录》)。而在小说《金瓶梅》中,权臣蔡京寿诞,西门庆送了许多珍贵礼物,其中竟有“龙袍 一套”(第五十五回)。
在写湘西剿匪斗争的纪实小说《擒魔记》中,有土匪头子私下请老裁缝缝制龙袍,龙袍缝好后,又将老裁缝残忍杀害的情节。随着 *** 的军号响彻云天,令人可笑的“皇帝梦”自然烟消云散!
皇帝历代
⑶ 皇帝每天都要穿龙袍,那么一共有多少件龙袍,他的龙袍要不要洗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时期,治理国家的是皇帝,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在封建社会时期,皇帝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皇帝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是这个国家地位最高的人。皇帝地位的象征,除了权力之外,还有一些东西,比如玉玺、龙椅和龙袍等等。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的就是龙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编不禁要感叹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时代,现在好多东西都不需要我们人工完成,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可以简化我们的操作,方便我们的生活。这是因为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科技也越来越先进,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党的领导。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要积极向上,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⑷ 四川出土一座“农民墓”,内藏4件龙袍,专家:后代早非中国人!为什么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皇帝作为最高掌权者,坐拥着天下所有的财富。封建社戚册会时期,皇帝在百姓心中,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因此皇帝所使用的东西,都非常珍贵,其中最能体现其高贵身份的,当属皇帝所穿的龙袍。龙袍不仅是身份的体现,更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地区出土了一座“农民墓”,里面藏着4件龙袍,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证实:其后代早已不是中国人!那这几件龙袍到底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361年,明玉珍在重庆地区称王,1363年明玉珍建立了大夏国,不幸的是3年后,年仅38岁的明玉珍却因病逝世了。历史上,朱元璋带来的农民起义军,灭掉了大夏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明玉珍的后人,发配到了朝鲜半岛,如今明氏后裔,在朝鲜半岛繁衍近6万余人,其中朝鲜后裔近2万,韩国后裔有着近4万人,如今明氏的后人,遍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之中,成了地道的韩国人和朝鲜人,早就不是中国人了!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