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冯友兰总人口多少

冯友兰总人口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5-04 19:57:26

⑴ 河南各地特色介绍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古为“豫州”,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黄河以北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河以南有秦岭东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绵亘。东西联系的通道是黄河谷地,可以上溯关中,直达大西北和西亚地区,着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正是经过黄河谷地,现代重要的交通动脉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也是经过这个通道。南北之间的通道也是在山地与平原交界的地带开辟的,如古代着名的南襄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深高速公路等。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河南处于居中的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哗橡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历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友芦笑,因此,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今天,河南境内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进一步强化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河南仍然是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平原盆地、山区丘陵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和44.3%。全省总人口9667万,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汉、回、蒙古、壮、苗、藏、维吾尔、彝、朝鲜、土家、白等5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2123个乡镇。
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省境之西耸立着太行山和豫西山脉。豫西山脉是秦岭的东延部分,秦岭进入豫西向东呈扇状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体,山势雄伟高耸,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拱卫于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为淮河、长江的分水岭。太行山脉与豫西山脉之间的黄河两岸分布有黄土丘陵区。豫中屹立着巍峨峻峭的中岳嵩山。省境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
河南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有耕地资源8110.3千公顷(实有耕地面积7262.8千公顷,合1.089亿亩),占全国的6.24%,仅次于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居全国第4位。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265—332天,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好含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大体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81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铸型用砂岩、天然碱、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蓝晶铸岩等8种,居前5位的有26种,居前10位的有48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属矿产”。依托丰富的资源,河南发展起了以轻纺、食品、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1200多家。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大致与北京猿人相当。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个,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以及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原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开封古朴巍峨、雄伟壮观的龙亭,造型古朴、宋代风韵的宋都故街,楼阁宏伟、庄严绚丽的大相国寺,还有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登封观星台、中岳庙,汤阴岳飞庙,汉三阙、开封铁塔、包公祠,南阳武侯祠,三门峡函谷关,淮阳太昊陵等一大批名胜古迹。为了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建设了造型新颖、气势恢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河南博物院。目前该院馆藏文物达1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多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器、金简等珍贵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外,河南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奇峰耸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岩迭嶂、气势磅礴的伏牛山,岗峦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大别山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间不乏许多名山奇观,如气魄宏伟、古迹棋布的中岳嵩山,怪石嶙峋、风景幽奇的鸡公山,汕奇涧幽、景色秀丽的云台山,异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网,水库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游览胜地。远眺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黄河,长天无垠、天水一色,给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之感。山水楼台交相辉映的百泉湖,烟波浩渺、富有南国旖旎风光的南湾湖,吐珠喷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喷玉泉,千姿百态、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独具特色、情趣各异。目前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1个,总面积达0.1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岳嵩山、龙门山、鸡公山、云台山和王屋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个;森林公园55处。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3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25.93亿元,居中西部18个省市区前列。1998年—2003年年均增长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省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25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8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7.7亿元,比1997年增长75.3%。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从1997年的24.7∶47.1∶28.2逐步调整为2003年的17.6:50.5:31.9,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迈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着提高。2003年全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235.6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26.12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68%和29%,年均分别增长9%和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919.09亿元,比1997年增长1.2倍。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由45%下降到33%、农村由55%下降到4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常年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烟叶、肉类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河南不仅用占全国1.74%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7.5%的人口,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全省以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305万亩,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2%,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的格局。蔬菜、瓜类、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畜牧业快速发展,主要畜牧业生产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牧业产值、增加值等7项指标居全国首位。着力对40家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促进了农副产品深加工迅速发展,拉长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链条,提高了附加值。2003年全省小麦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800万吨左右,肉类精深加工能力超过230多万吨,均居全国前列。培育了莲花味精、金象麦业、南阳天冠、漯河双汇、华英肉鸭、郑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双汇集团产品种类已达600多种,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华英集团肉鸭加工系列产品达200多种,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郑州花花牛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500吨左右,跻身全国乳品加工企业10强。目前全省拥有火腿肠、味精、速冻食品、方便面等30多类优势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分别为70%、44%、46%和25%。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着。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电力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现有上市公司30家。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农机制造企业,平顶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帘子布生产企业,周口莲花味精公司产量居亚洲第一位,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一批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机销售量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40%,帘子布占35%,彩色玻壳占70%。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居全国第1位,卷烟、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在全国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机居第3位,纱、水泥居第4位,发电量、原油、天然气、通讯电缆、轮胎、化学纤维、家用电冰箱、饮料酒等产品产量在全国均居前10位。我省是华中电网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007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随着工业生产的逐步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按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起重大作用的164个标志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新增粮食加工能力1000多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100多万吨、电解铝能力140万吨、铝加工能力30多万吨,加快了优势工业品基地建设和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拉长了产品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麦、畜产品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提升了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相继成长壮大,“安彩”玻壳、“双汇”火腿肠、“邦杰” 火腿肠、“莲花”味精、“新飞”冰箱和冰柜、“金星”啤酒等相继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以华中制药、竹林众生、羚锐制药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和以彩色大屏幕为标志的电子电器产品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3034.14亿元,居全国第6位。
交通、通讯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体系。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19公里,居全国第9位,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已初步形成。预计“十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可达到2500公里。作为全省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河南省目前已形成了“三纵四横”的铁路网,成为全国重要的客货运输中心,2002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632.1公里,其中地方铁路1372公里,居全国首位。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航空运输,目前省内已建成三个民用机场,分别为郑州机场、洛阳机场、南阳机场,共开辟32条国内航线和不定期国际旅游包机,通航国内56个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每周航班560个,年吞吐量150万人次。
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64.6万户,居全国第5位;城市电话用户759.9万户,居全国第4位;农村电话用户604.7万户,居全国第5位;移动交换机用户1072.6万户,居全国第11位;通讯长途传输实现了自动化,长途线路实现了数字化,城乡电话交换机全部实现了程控化和传输数据化,全面启动了用户接入网工程,光纤、无线、宽带等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全省互联网用户达到194.9万户,居全国第10位;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连通世界的通信网络。网络技术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网络能力及业务种类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东引西进取得新成效。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认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16亿美元,其中出口29.8亿美元,双双刷新历史最高记录。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食用小麦出口填补了国内空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建立了郑州铁路东站、郑州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贸易伙伴已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日立、东芝、菲利浦、普尔斯马特、里昂水务、德国MAN(曼公司)等2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落户中原。一批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战略协作、贴牌生产等手段,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50多家河南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或投资办厂。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豫粤、豫沪经贸合作逐步深入,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着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面向西部地区,成功举办了河南产品兰州展销会、乌鲁木齐贸易洽谈会、广西投资洽谈会等一系列经贸展销活动,扩大了河南产品西部市场的占有率。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企业购并或设点办厂。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余万,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3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着增强,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以上,“普九”人口覆盖率93%以上,基础教育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普通高中规模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规模成倍扩大,郑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普通高校由1997年的50所增加到66所,在校生规模由1997年的13.6万人增加到55.7万人,增长3.1倍。普通高校录取率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4400多所,居全国第5位,在校生达70万人。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均达94%以上。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显着,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9600万河南人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下,迈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坚持“一高一低”,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历史性任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发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性经济区,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要充分发挥工农业基础较好,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钢铁基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基地。豫西地区的三门峡,要充分发挥矿产、林果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黄金生产加工基地、铝工业基地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区的南阳,要形成中药生产基地、纺织基地、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要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猪和肉牛肉羊生产加工基地、油料生产加工基地和劳务培训输出基地。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程度,着力抓好六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二)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不断扩大东引西进;(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坚持科教兴豫,发挥人才作用;(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⑵ 谁知道"冯友兰"

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父亲名台异,字树
候,清光绪年间戊戌科进士。家境殷富,极重教育,堪称“诗礼人家”。
冯友兰的早年教育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并无两样。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
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光绪三
十年(1904年)其父被委任为南昌“方言学堂”的会计庶务委员(相当于后来的总
务长),合家迁往南昌。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
冯母吴清芝身上。好在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
《易经》和《左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
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
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
识。
约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
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
主义色彩的书籍。两年后,遵其母嘱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
中州公学。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公学的做告大学预科班。
当时的上海公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着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
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为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
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当时
的北大,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运动,使冯友兰眼界大开,
并且深受影响。在临近毕业的液迅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大任教。
一个是留美的哲学博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健将,并专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
大肆鼓吹全盘西化论;一个是一踏进北大即宣称“我此来除替释迦牟尼、孔子发挥
外,更不作旁的事”的东方文化派砥柱,专以复兴中国文化为职志。二位先生年轻
气盛,才姿英发,各据讲坛,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辩论,冯友兰幸逢其会,
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1918年,冯友兰从北大毕业,回到开封,在一所中等专科学校执教。不久,
“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冯友兰虽未及亲临,却积极响应,并同几
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在他起草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本杂志之宗
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纯埋明上之老套,惊醒
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三松堂自序》)。《心声》成为当
时河南省宣传新文化运动之独一无二的刊物。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交战最激烈的时期之一。随着俄
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并经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
的大力宣传、介绍而广为传播;而杜威、罗素等人的访华讲学,再加上胡适、丁文
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实用主义、马赫主义、新实在论的影响扩大,成为一时显
学。与此同时,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亦纷纷涌入。面对如潮水般涌
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旧派亦树起复古的旗帜,固守本上文化,拒斥外来思想。
一时之间,风云际会,蔚为壮观,各种思想、流派之间展开了正面的交锋、冲突,
中西文化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较量。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诸如此类
的问题以空前尖锐的形式被提出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大家都在探索中寻求答案。
生当此时的冯友兰,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
中所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
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
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
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
决和回答的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纵观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史研究及
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莫不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问题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正是带着对这一问题寻找答案的想法,冯友兰于1919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
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由于当时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在中国思想界风行一时,因此冯友兰对此派哲学也比较感兴趣,并专门
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
思想。同时,他还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
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
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
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
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
在美求学期间,冯友兰还有幸拜会了莅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大学者泰戈尔,共
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
文明之比较)一文,发表在国内《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亦颇
为关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非
古今之争,而是作为文化产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并以此为理论基
础,展开了对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研究。冯友兰当时对此书观点颇多契合,并立
即用英文写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着
作和思想。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的指导下,一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又名《天人损益论》),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
此文中,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道;第三类
是中道。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人
类所经验之事物、无非两类:一是“天然”,一是“人为”。“自生自灭,无待于
人,是天然的事物。人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于人,与天然的恰相反对”,有的哲
学家有见于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为境界,是为损道派,如中国古代主张“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之老庄即是典型;有的哲学家有见于人为境界
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为益道派,如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和
“人力胜天行”之中国墨家学派即属于此类;而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的态度,
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是为中道派,此派当以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
为代表。对此三派,冯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对儒家
思想的偏爱,又使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冯友兰这种中西哲学之比较
观,与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虽说法有异,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能不
说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论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为人类的最后归宿,
冯则以儒家文化为归趋,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冯友兰最终还是超越了这一观点。
1923年,冯友兰学成回国,始任开封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
1925年又到广州广东大学任教授。次年离开广东大学到燕京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
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庄子》。在此期间,他的主要着
作是1926年出版《人生哲学》。此书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他的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
比较研究》的中译本,后半部分《一种人生观》是他根据1923年冬在山东曹州省立
六中演讲人生哲学的讲稿整理扩充而成。冯友兰在后来回忆说:“在我的哲学思想
中,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是新实在论占优势”(《三松堂自序》),他的这
种由实用主义到新实在论的思想转变,在《人生哲学》中就已明显地体现出来。在
这本书中,他自称持新实在主义观点,并力图把新实在主义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
来,这一思想在他后来建构的新理学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28年,冯友兰离开燕大到清华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兼任哲学系
主任。后来还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和文学院院长。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
学任教的十年(1927—1937年),是冯友兰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1931
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问世。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
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着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
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
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着作之一。在这部巨着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
“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
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在清华任教期间,冯友兰曾于1934年应邀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
学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会后,他又通过
申请获准访问苏联。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探究事实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苏联的国土。
冯先生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关于苏联革命后的情况,有人把它说成是天国
乐园,有人把它说成是人间地狱,我想亲自去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通过耳闻
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结论:“苏联既不是人间地狱,也不是天国乐园,它不过是一
个在变化中的人类社会,这种社会可能通向天国乐园,但眼前还不是。”(《三松
堂自序》)冯生先的这种印象是比较真实而不带任何偏见的。他还通过横向比较,
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封建社会“贵贵”,资本主义社会“尊富”,社会主义社会
“尚贤”。回国后,冯先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了两次正式演讲。一次是漫谈苏
联见闻;另一次是在北大哲学系,以“秦汉历史哲学”为题,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
义的某些思想为基本要素的“新三统五德论”,集中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这次讲演引起了官方的怀疑与不满。次年十月
底十一月初,他竟被国民党政府警方视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审讯。国民党此举
引起全国哗然,人们纷纷提出抗议。迫于全国的民主势力,冯在被关押、审查数天
后,遂被释放。对于这次事件,鲁迅先生曾在一封书信中愤然说到:“安分守己如
冯友兰,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鲁迅书信集》)这次事件对冯的震动
也颇大,但他并未因此而与国民党决裂,而是选择了更加谨小慎微的道路。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
而成。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先迁往湖
南长沙岳麓山下,后又迁往云南昆明,并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
合大学。冯友兰任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同当时大多数学者一样,冯友
兰虽身处后方,却心系国事,常为中华民族之存亡而忧心如焚,感慨凄凉。在暂避
长沙时,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
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到昆明后不久,他又为刚创
立的西南联大写了校歌的歌词,调寄《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祯干质,九洲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
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
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歌词充分表现出
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和终将战胜日寇、收复祖国失地的信心。他始终有一种不
可动摇的信念在一直支撑着他,他坚信:有着五千年文明之深厚基础的中华民族绝
不会灭亡,困厄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抗日战争胜利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及
其文化复兴之时!正是凭此坚定信念,冯氏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埋首着述,潜心
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从1939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1940年)、
《新事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
言》(1946年)。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冯先生
将这些着作总称为“贞元之际所着书”或“贞元六书”,表示其中华民族一定要复
兴的坚定信念。关于冯友兰着此六书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确的表
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此哲学家所
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
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
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
《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这充分展现了冯氏的宏大抱负和深切愿望。
1946年,西南联大因抗战胜利而解散,清华大学亦迁回北京。同年,冯友兰应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
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在美讲学期间,冯友兰深深
感到:“我在国外讲些中国的旧东西,自己也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了,心里很不
是滋味。当时我想,还是得把自己的国家搞好。我常想王粲《登楼赋》里的两句话: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夫胡可以久留?’”1947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生
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交,于是,婉言谢绝了至亲好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返回了
祖国。
1948年秋天,冯友兰回国后,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
评议会委员。1949年初,冯友兰辞去本兼各职,专任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
整,他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
长,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常务委员,还先后被选为第二、三、
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然而,在学术上,冯友兰却很不
顺利。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哲学界即展开了对他的批判。在解放初的思想改造运
动中,以及后来的历次反右运动中,冯友兰都首当其冲。不但其思想被当作唯心主
义的代表而屡遭批判,其人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成为批斗的重点对象,倍受折
磨。直到1968年秋,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北大有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我
们若要懂点唯心主义,还要找他;还有个翦伯赞,搞帝王将相,我们若要懂点帝王
将相,也要找他,还是让他们当教授,拿薪水。得此“特赦”,冯氏才得以离开牛
棚,勉强恢复自由。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时,才
算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
综观冯友兰解放后的学术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50—60年代。在自
我批判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他开始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冯氏后
来回忆说:“当时正在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
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我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写了《中国
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十年浩劫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三松
堂自序》)在这一时期,整个学术界都被一种僵化、教条的学术空气所笼罩,哲学
史研究由于其与政治过于紧密的关系更是如此。一部丰富多彩的哲学史被简化为唯
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并被图式化地定为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义的历史,冯友
兰身处其时,亦颇受这种氛围的影响。第二阶段是70年代,代表作为《论孔丘》。
其时,“四人帮”为达到个人目的,大搞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将哲学史、思想
史的发展,简化、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厚诬古人,捏造事实,影射史学达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一时间,整个学术界风声鹤唳,硝烟骤起。在“四人帮”的“顺者昌,
逆者亡”的强大政治压力下,许多学术趋尚世风,违心地写了许多应时之作。冯友
兰当时压力极大,他虽然从心底里极为反感“四人帮”的那一套,但在“要相信党,
相信群众”的思想指导下,也不得已“依傍党内的‘权威’的现成说法,或者据说
是他们的说法”而写了《对子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
《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在《北大学报》上发表。不久,《光
明日报》、《北京日报》即予全文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75年,他的
《论孔丘》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观点与以前迥然不同。这显然是在强大政治压力下
的违心之作。他后来亦坦诚地说道:“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
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三松堂自序》)这既是冯氏个
人的无奈,也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大悲剧。1972年,身处逆境中的冯友兰
曾赋诗一首,其中有云:“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对解放后事态纷
坛和自己哲学思想之多变,颇多感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尤其是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冯友兰迎来了自己的学术春天。经过50—60年
代的教训以及70年代的思想折腾,冯氏决意空所依傍,直陈己见,决意重写中国哲
学史,以舒解胸中积压多年之郁闷。自1980年开始,冯友兰以耄耋之年,展老骥之
志,手握如椽巨笔,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并明确申明只写“自己在现有马克
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
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从而真正把自己80年来对中国哲学及
文化研究所得之理解、体会写出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
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了却了一大心愿。
“学海无涯生有涯”。冯友兰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迁变,人世沧桑之后,
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1990年11月26日,在95岁华诞的前夕,这位现代中国
的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攘多变的世界。
冯友兰一生勤勉,着述宏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
己任。如果说,冯氏前期(抗战以前)的治学旨趣在于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而
直可称其为哲学史家的话,那么,他后期(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为学
进路则重在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运用西方新实在论哲学重新诠释、阐发儒家思
想,以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之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写成的《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
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
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
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
冯氏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新理学”,自觉地以程朱理学为自己的直接先驱,
但申明自己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即以继承为基础,以改造、发展中国
传统哲学为鹄的。尽管他也吸取、承继了名家、道家、玄学、禅宗等的“不着实际”
的哲学特色,但其基本核心和主要内容却是承继和发展宋明理学而来。这明显地体
现在他的本体论学说即“新形上学”中。他说:“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
几个主要的观念,就是理、气、道体及大全。”(《新理学》)新理学的“形上学”
的逻辑结构,就主要表现以“理”、“气”范畴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系列概念、范畴
的逻辑安置。
所谓“理”就是各个事物之所以为各个事物的依据,即他所说“某种事物之所
以为某种事物者”。如“山之所以是山而不是非山,必因山有山之所以为山”。这
个“所以为山”就是“山之理”。总所有这些“理”就是“理世界”,也就是“太
极”。这个“理世界”之“理”是先于实际而存在的。在新理学中,“理”不但是
指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且还是独立于实际事物之外的抽象共相,是“可离一件
一件底实际的事物而独有”的东西。但是,“理”怎么能离开事物而“独有”呢?
为此,冯氏又将理之“有”与事物之“有”区别开来:“‘有某种事物’之有,新
理学谓之实际的有,是于时空中存在者。‘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之有,
新理学谓之真际的有,是虽不存在于时空而又不能说是无者。前者之有,是现代西
洋哲学所谓存在,后者之有,是现代西洋哲学所谓潜在。”(《新原道》)经过这
种“实际世界”与“真际世界”的二重区分,“理”就变成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动
静的永恒存在,成为决定事物之所以为某事物的第一性的精神本体。
那么,“真际”的理又是如何表现为“实际”的事物的呢?为此,冯氏提出了
“气”的概念。所谓“气”就是指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他说:“一切事物
所有以能存在者,新理学谓之气。”(《新原道》)但这个“存在”并不是指具体
事物的具体存在,而是指这具体事物存在的基础。“气”和“理”同事物的关系是:
“理”是此物之所以成为此物的依据、规律,但此物能否存在却非“理”所能保证,
而必须靠“气”的可能性的存在;而“气”也并不是某种具体的事物,它仍然只是
一种逻辑上的可能存在,它对于事物是什么仍然没有决定意义,“气并不是什么,
所以气是无名,亦称为‘无极’”(同上)。他强调说,“气”是通过“对于事物
作理智的分析”而得到的一个“哲学底逻辑观念”,“此观念并不确指任何实际的
事物,而却可指任何实际的事物”(《新知言》)。因此,“气”不是物质一类的
东西,而属于精神性的范畴。这是“理”由真际见诸实际的契机,是事物存在所依
据的条件。因此,宗际的存在便是“理”、“气”不离,是“理”(太极)在“气”
(无极)中的实现。
显然,冯氏对理、气范畴作了有别于程朱理学的新的解释。在朱熹那里,理、
气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意义区分,气是由理派生出来的物质性的东西。但在冯氏
这里,“气”的物质性被抽除了,“理”、“气”都是通过分析经验中的事物而得
来的共相,都是纯粹的逻辑观念。
既然“理”、“气”不离,二者对于实际事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它
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结合而成实际事物的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冯氏提出了“道
体”的概念。他说:“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都是
其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总所有的流行,谓之道体”(同上)。这里,他把
理与气相结合的运动过程(“流行”)称为“道体”,认为理和气是在运动的过程
中相结合而派生出事物的。冯氏认为,存在的概念应当蕴含“动”的概念。他首先
将“事物”与“存在”联系起来(“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然后赋予“存在”
以“动”的内涵,认为事物的存在过程就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的过程,本质上
就是其气实现某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无极而太极”,即“无极”向“太极”
的运动,此运动被看作是气依照理取得自身规定性而成为具体事物的过程。而“道
体是总一切的流行”,因此,“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新原道》)。由
此看来,“道体”从根本上讲,是指作为“形上”之动的所谓“无极实现太极的流
行”,是一种脱离了物质的神秘的纯粹流变,是太极借助于无极衍生出事物的运动
过程。
在新理学中,“理”是着眼于事物的性质,“气”是着眼于事物的存在,“道
体”则旨在说明事物如何(或怎样)存在。因此,在冯氏看来,光有三者还不能形
成“宇宙”。为了使其新形上学更加圆融,冯氏又提出了“大全”这个宇宙观念。
何谓“大全”呢?按照新理学的逻辑,既然每个理为某种事物之“极”,那么,众
理之全体便成了整个实际世界的“太极”,他说:“所有理之全体,我们亦可以之
为一全而思之,此全即是太极。”既然“太极”为众理之全,故又称为“大全”。
因此,他说道:“总一切的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的有。借用中国旧日哲学
家的话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新知言》),此所谓“一切的有”,既
包括实际的有,也包括真际的有,这个“总一切的有”的“大全”,就是“哲学中
所说的宇宙”。但这个“宇宙”并不是物理学或天文学中所说的物质的宇宙,而是
“太一”或“大一”。从范围上讲,它大于实际世界;从逻辑上讲,他先于实际世
界。它是整个世界的本原。由此看来,同前面的理、气、道体一样,“大全”仍然
是形式的、逻辑的观念性存在,是将理世界与事世界通通包融于自身的所谓“哲学
中所说的世界”,其目的在于想依此而说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这就是冯氏构造的以“理”、“气”、“道体”、“大全”为中心范畴的新形
上学,它构成了冯氏“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这一套“不
着实际”的新形上学体系是通过怎么样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呢?冯认为,建立形上学
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逻辑分析”的方法,因是从正面提出“形上学”的观念,所
以又称为正的方法;一是直觉的方法,因是从反面表现“形上学”,所以又称为负
的方法。他自称,新理学的“形上学”是以正的方法为主兼采负的方法而建立的。
按照冯氏的解释,所谓正

⑶ 河南的地形像什么,面积人口是多少,特产是什么,主要的风景区是什么

分类: 交通/旅游
问题描述:

河南还有什么值的骄傲

解析: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古为“豫州”,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黄河以北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河以南有秦岭东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绵亘。东西联系的通道是黄河谷地,可以上溯关中,直达大西北和西亚地区,着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正是经过黄河谷地,现代重要的交通动脉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也是经过这个通道。南北之间的通道也是在山地与平原交界的地带开辟的,如古代着名的南襄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深高速公路等。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河南处于居中的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睁游大都跨弯指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历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因此,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今天,河南境内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进一步强化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河南仍然是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平原盆地、山区丘陵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和44.3%。全省总人口9667万,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汉、回、蒙古、壮、苗、藏、 *** 尔、彝、朝鲜、土家、白等5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2123个乡镇。

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省境之西耸立着太行山和豫西山脉。豫西山脉是秦岭的东延部分,秦岭进入豫西向东呈扇状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体,山势雄伟高耸,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拱卫于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为淮河、长江的分水岭。太行山脉与豫西山脉之间的黄河两岸分布有黄土丘陵区。豫中屹立着巍峨峻峭的中岳嵩山。省境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

河南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有耕地资源8110.3千公顷(实有耕地面积7262.8千公顷,合1.089亿亩),占全国的6.24%,仅次于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居全国第4位。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265—332天,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大体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埋早配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81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铸型用砂岩、天然碱、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蓝晶铸岩等8种,居前5位的有26种,居前10位的有48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属矿产”。依托丰富的资源,河南发展起了以轻纺、食品、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1200多家。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大致与北京猿人相当。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个,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以及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原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开封古朴巍峨、雄伟壮观的龙亭,造型古朴、宋代风韵的宋都故街,楼阁宏伟、庄严绚丽的大相国寺,还有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登封观星台、中岳庙,汤阴岳飞庙,汉三阙、开封铁塔、包公祠,南阳武侯祠,三门峡函谷关,淮阳太昊陵等一大批名胜古迹。为了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建设了造型新颖、气势恢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河南博物院。目前该院馆藏文物达1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多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器、金简等珍贵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外,河南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奇峰耸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岩迭嶂、气势磅礴的伏牛山,岗峦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大别山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间不乏许多名山奇观,如气魄宏伟、古迹棋布的中岳嵩山,怪石嶙峋、风景幽奇的鸡公山,汕奇涧幽、景色秀丽的云台山,异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网,水库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游览胜地。远眺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黄河,长天无垠、天水一色,给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之感。山水楼台交相辉映的百泉湖,烟波浩渺、富有南国旖旎风光的南湾湖,吐珠喷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喷玉泉,千姿百态、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独具特色、情趣各异。目前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1个,总面积达0.1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岳嵩山、龙门山、鸡公山、云台山和王屋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个;森林公园55处。

⑷ 唐河县一共有多少个镇

唐河县一共有12个镇,分别是:源潭镇、苍台镇、黑龙镇、郭滩镇、湖阳镇、龙潭镇、上屯镇、少拜寺镇、桐寨铺镇、张店镇、大河屯镇、毕店镇。

(4)冯友兰总人口多少扩展阅读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部。县境西与新野县、南阳市区接壤,北与社旗县毗邻,东与泌阳县、桐柏县交界,南与湖北省枣阳市相连。地处北纬32°21′-32°55′,东经112°28′-112°16′,东西长74.3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土地面积2512.4平方公里。

唐河交通十分便利,宁西铁路、沪陕高速、312国道、S335、S240、S239省道纵横全境,南阳机场近在咫尺,形成了北亘嵩洛,南接荆襄,东通宁沪,西接秦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唐河工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以光电电子产业、装备机械制造为主体,资源开发利用、农机装备制造为两翼的四大产业集聚区。西距南阳市区50公里、东北距省会郑州市273公里,东南距离湖北省武汉市310公里。

唐河县有石油、石英、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荧石、水晶石等21种。其中石英石、石灰石、荧石、储量分别达2.2亿吨、3亿吨和35吨,河南油田是着名的石油基地,其中唐河境内的石油储量约占河南油田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⑸ 1949年前后国民党迁台的总人数有多少

国民党从未有过精确的统计,故总人数推测在3.7万人左右。。从1956年国民党逃台后的首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加以推测。总数估计在200万上下。其中成建制逃台的军队约有60万,散兵游勇好几万。

1956年统计时,男比女多110万,其中军队男性40万,平民约男多70万。当时已经有大量军人被裁汰,也有大量新征召入伍的台湾本省人新兵。另外1950年及以后,国民党派出海军以近乎绑架的方式将中国东南沿海许多岛屿上的居民强行迁入台湾。总人数推测在3.7万人左右。

(5)冯友兰总人口多少扩展阅读:

1949年前后国民党迁台的总人数的具体情况:

1948年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了81位首届院士名单。最长者为83岁的吴稚晖,最年轻的是37岁的陈省身,皆为国中望重之士。如数理学组微分几何的开拓者苏步青,微分几何的奠基人陈省身,国际公认的数论权威华罗庚,

在临床生化、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等方面有重要贡献的吴宪,有机化学的微分析奠基人庄长恭,对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贡献卓越的李四光、翁文灏、杨锺健、章鸿钊等,中国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中国最有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研究制碱堪称世界一流的化学工程师侯德榜等;生物学组有我国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以研究麻黄素闻名的陈克恢,体质人类学家吴定良,生物学家童第周等;

人文组有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政治学家萧公权、钱瑞生,其中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当选的有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语言学家李方桂、赵元任,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等人。

1948年9月23日上午10时,“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在南京鸡鸣寺中研院礼堂举行。蒋介石在阴雨朦朦中前来主持典礼,政府要员何应钦以及教育界名流张伯苓、吴贻芳等也参加了开幕礼。

8l位院士中只有51位出席。会场布置简朴,未摆设鲜花,天气很阴,亦未开灯。此次民国史上最重要的科学盛会,颇有些“美人迟暮”的意味。

院士代表发言,推举年长的张元济和望重的胡适。83岁的张元济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大半生主持商务印书馆,是清末民初中国出版界的龙头。他对硝烟弥漫的国共内战忧心忡忡,他说:“倘若再打下去,别的不用说,我恐怕这个中央研究院,免不了要关门。”这番话使在场者相顾失色。

⑹ 冯姓有多少人口_冯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冯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广东、华北和华东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冯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6%, 总人口大约在700万

冯的名义:
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仌为古冰字,像水凝之形,后来字形变成冫。冯人当是以牧马为生活声式的氏族,一直活跃在北方沿河地区,以马和冰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作为族名和族徽。冯人长期居住的地方称冯,筑起了围墙的地方称冯邑,最终建立冯国,出现了冯姓。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冯姓长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不断地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加入冯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时百济人,宋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而清朝满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冯。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转变成为当地的冯姓汉族。

历史上冯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涉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着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颖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滑乎行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唐宋时期,冯姓已经播散到了黄河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29%。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这两省冯姓大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这四省的冯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信哗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略高,600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加了12万。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广东这三省冯姓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江西、河北、四川,这五省的冯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占四川省总人口的0.9%,减少了一半。其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粤、晋五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冯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冯姓的人口已达700万,为全国第三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增道700万,增长了10倍多,冯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冯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四川、山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1%的冯姓人口。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冯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广东、晋冀豫、鲁苏三大冯姓聚顷悔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已经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冯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大部、海南、贵州北部、湖南南端、川渝鄂大部、豫冀京津、甘肃东部、晋陕、鲁皖苏大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端、黑吉东端、新疆西北端,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3%,居住了大约71%的冯姓人群。在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东部、山东东端、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端和南端、云南北部和东部、贵湘大部、广西北端、湖北南部、赣浙闽大部、广东东端、皖苏南端、上海,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0.63%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5%,居住了大约26%的冯姓人群。

冯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冯姓的郡望主要有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等。冯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的以外,主要还有同舆、三同、市义、叙伦等。市义堂号典出战国时冯驩,他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冯驩一再弹铗,以示孟尝君对他的不重视。孟尝君为满足他的要求,派他到家乡薛地去收债息,冯驩得钱十万,但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给烧了,并向盂尝君说讨来的钱中一部分替你买了‘义’给带回来了。孟尝君当时因没有收到债钱而一脸不高兴,并对冯驩大为不满,碍于众多门人的情面,也就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孟尝君被罢官回薛地,他万万没想到,薛地的父老乡亲到几十里外夹道迎他回乡。孟尝君这才想起冯驩那年替他收债息之事,他十分感激地对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啊!市,就是买的意思。

楹联 重要的冯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
郑国名城;西京旧派。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
复旦光华欣有象;新年宴会傲无鱼。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

家训格言 明朝冯惟敏的家训值得一读。冯惟敏,山东临朐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聪敏好学,富有才华,擅长诗问,尤精散曲,堪称为明代第一人。冯惟敏才学甚高,以散曲写家训,尤以《醉太平家训》着名,是历史上以散曲写家训的第一人。然其训诫子弟却切实平易,旨在读书和务农为本。他一方面要求子弟:只有金榜题名,方为男儿大志,男儿志向,休负了前人名望。他从另一侧面又告诫子弟,聪明伶俐莫心高,只随缘便了,须知凫短不能长,再须提勉强,得饶人处且饶人,退步行最稳等警语,堪为明言。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冯姓历代名人254名,占总名人数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着名文学家古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冯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冯姓的着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82%,排在第二十七位。
我国冯姓家族是二个既古老又尊贵,支派众多的姓氏。春秋以来,冯姓的着名人物世代不绝,事业政绩十分优异。历史上重要的冯姓人物有:春秋郑大夫冯简子;战国韩国大将冯亭,孟尝君门下食客、齐国名士冯驩;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宣都侯冯参;东汉武帝时征西大将军冯异;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跋;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五代时列任五朝首辅的冯道;北宋名臣冯京;明朝开国名将冯国用,文学家兼戏曲家冯梦龙;清末名将冯子才,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民国初代总统冯国璋,名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冯定、冯契,生理学家冯德培,地质学家冯景兰,农学家冯泽芳,数学家冯康,寄生虫学家冯兰洲,民族史学家冯家升,考古学家冯汉骥,诗
人冯至,作家冯牧,电子学家冯秉铨,诗人兼文学评论家冯雪峰。

冯姓血型:
冯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4.1%,A型占28.5%,B型占28.8%,AB型占8.7%。

⑺ 唐河县城有多少人口

一、唐河县的人口是:

2010年,唐河县全县总人口140.3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8%。唐河县有回族、壮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藏族、布依族、朝鲜族、苗族等1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02%。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

二、唐河县简介: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二省交界处,西近南阳市宛城区,南接湖北枣阳市,东邻桐柏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北连社旗县。古代为京都长安、洛阳通向江汉平原的官道,物阜民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唐河古称唐州、泌洲,历史悠久,为中州大地上一块明珠。夏、商时代为《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申、谢、唐、蓼国地。公元前505年楚国设湖阳县,秦仍建置湖阳县,属南阳郡。境内现存多处仰韶、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马武、光禄大夫樊宏以及中国现代哲学泰斗冯友兰先生等名人故里。

唐河交通十分便利,宁西铁路、沪陕高速、312国道、S335、S240、S239省道纵横全境,南阳机场近在咫尺,形成了北亘嵩洛,南接荆襄,东通宁沪,西接秦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唐河工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以光电电子产业、装备机械制造为主体,资源开发利用、农机装备制造为两翼的四大产业集聚区。

唐河县是全国着名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也是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基地,河南省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南阳市各县前列。唐河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栀子之乡”、中部百强县市、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县、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河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5年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唐河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⑻ 冯友兰的家庭关系

父亲:冯台异,曾做过晚清知县。
母亲:吴清芝。
妻子:任载坤,字叔明,河南新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二月廿二日(1894年3月28日),时年21 岁,正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弟弟:冯景兰是一位地质学家。
妹妹:冯沅君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沅君没有子女。
堂妹:冯让兰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
外孙女:冯钰腊扮宴,现TOM在线执行董事、轮银执行副总裁。
长女冯钟琏: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是北京缺兄31中优秀的语文教师,1975年去世了。
长子冯钟辽:辽西南联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立业,是锅炉专家。
次女冯钟璞(宗璞):中国知名作家。
次子冯钟越:中国航天工业部主任工程师,飞机强度专家,惜天不假年,赍志以终时才51岁。

⑼ 冯友兰生平简介

冯友兰出生在一个“诗礼人家”,家境殷富,极重 教育 。早期确立了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冯友兰哲学作品为 中国哲学 史的 学科 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冯友兰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生平简介
冯友兰,祖籍乃是我国的河南省南阳市。是我国当代的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生平在教育界和哲学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冯友兰死后,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儒学家,声名响彻国内外。

冯友兰的生活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的。冯友兰的家庭可以说是书香世家,其祖父、其父亲都是典型的读书人,祖父虽无功名傍身,但却尤其善长作诗,而父亲则是取得了进士的功名。冯友兰的 文化 教育经历,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经历了按部就班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加上家庭文化的熏陶,冯友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文学修为,在高中学业结束后,冯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从此开启了他的哲学之路。

完成学业之后的冯友兰与任坤两人喜结良缘,度过了一段浪漫而平实的日子,任坤作为冯友兰的贤内助,真是给冯友兰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冯友兰专心研究哲学的时候,家庭生活则全依赖任坤的操持。但在_时期,冯友兰受到了深深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任坤则在这段时期永久的离开了冯友兰,给予了冯友兰深沉的打击。
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内容
纵观冯友兰的所有文着,其大部分文学着作中,均阐述了一个中心思想,哲学就是求好之学。如何来解析这句话呢?求好的含义其实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其实是说明了哲学的作用,哲学的开展是围绕着如何确定人生价值观,确定人生理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在冯友兰先生着名的《人生四境界》中,对他的哲学思想展开了更为详尽、更为具体的描述,冯先生围绕着人生哲学,将一生分为了四个境界,即 自然 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讲述了哲学不能违背天理伦常,应该是大环境下的顺势而为,切不可逆流而上,这可以说是物质哲学,当将这个整体放入一个大环境之中,与天地能够融入一体,这样才能够有精神层面,才能够上升到冯友兰的精神哲学,完成从物质哲学到精神哲学的转变,这就是冯友兰的哲学之道,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精神切不可脱离物质。

如果说以前人们提出的哲学总是带有批判色彩的,那么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一定是打破了这些伏含常规学派的,打造了中国新派哲学,肯定了哲学中的功利,同时也提出了哲学中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人生四毁培境界的介绍
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纤厅唯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生平简介相关文章:

1. 历史名人冯友兰简介

2. 南京简介阅读答案

3. 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

4. 陈寅恪人物简介

5. 历史名人秦桧简介

⑽ 开封市有多少人口

一、开封当地的人口
以传统汉族的中原人为主,开封人口在同一时期最辉煌的时代当属北宋,作为大宋王朝的都城,开封城内人口多达150多万,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近代以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开封城内人口约为36万人,而同时期的洛阳和郑州城内人口分别只有7万和3万人。1954年,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迁移至郑州市后,有将近7万开封人迁至郑州市。

2018年末,开封市总人口525.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万人;常住人口456.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9%,比上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1.23‰,死亡率6.28‰,自然增长率4.95‰。

二、开封城市简介
开封是一座历史厚重的文化之城。作为“八朝古都”,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相继在此定都。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会,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自宋代以后,历代王朝都把开封作为中国北方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开封人民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菊花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都是开封的文化代表。开封历史上涌现出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铁面无私的包公、满门忠烈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变法图强王安石、破秦救赵信陵君、画家张择端、文学家蔡邕、诗人阮籍、教育家林伯襄、历史学家范文澜、哲学大师冯友兰以及先进典型王振立等名人大家。
开封是一座生态宜居的魅力之城。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拥有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10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内五湖四河分布老城区,开封西湖、中意湖镶嵌新区,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开封每年春天举办的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秋天举办的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人,“四月清明”“十月菊香”已成为叫响全国的节会品牌。随着国家级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开封旅游国际化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日益完善,一座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精致秀美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正在形成。
开封是一座汇聚希望的腾飞之城。作为河南的老省会城市,开封地区经济总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的重点投资城市,曾制造出河南省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电冰箱、第一台缝纫机、第一辆自行车等诸多“全省第一”。目前,开封工业基础完备,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化工、新材料、食品、纺织服装、光伏、木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开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小麦、花生、棉花的重要产区,西瓜、花生产量居河南之首,大蒜产量居全国第二。开封区位交通优越,陇海铁路、郑徐高速客运专线横贯全境,京广、京九铁路东西为邻;连霍、日南、大广、郑民四条高速公路相互交织,郑开大道、郑开物流通道、郑汴路直通省会,开港大道到新郑国际机场仅需30分钟;郑开城际铁路28分钟即可抵达郑州高铁东站,连接郑州地铁。郑徐高铁通车运营,开封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机西高速二期、商登高速建成通车,开封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开封是一座蓬勃发展的活力之城。2003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提出要打造中原城市群,并提出“将郑洛工业走廊向东延伸至开封”。2004年8月,《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报告》建议,“十一五”时期应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开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开封被确定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并明确提出促进郑汴一体化发展。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开封市尉氏县65平方公里区域纳入航空港区,开封被确定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主体城市之一。2016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是重要组成部分、三大片区之一。2016年10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周边城市与郑州融合对接,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加快郑新、郑许、郑焦融合发展,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提升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郑汴一体化进入了深度发展阶段。2016年12月国家正式批复《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原城市群规划》,开封被列为核心发展区。2019年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围绕加快开封发展,作出了“打造郑开双创走廊、开港等重点产业带,实施沿黄生态带建设工程”等重大部署。2019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加快开封发展,提出了“推动开封与郑州深度融合,郑开双创走廊、开港等重点产业带建设全面推进,加快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等要求。从郑汴一体化最初提出到现在的十多年来,郑州、开封两市按照“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产业化支撑、特色化互补、市场化运作、城镇化连接、现代化推动,取得了显着得发展成效。两座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交通同城、电信同城、金融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和资源共享“五同城一共享”机制,形成了全省人口聚集程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郑汴都市发展区域,有力支撑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开封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中心城市之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河南)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翼,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已经成为河南省乃至国家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自然地理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开封境内河流众多,分属两大水系。黄河大堤以北滩区为黄河水系,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黄河大堤以南属淮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惠济河、马家河、黄汴河、贾鲁河、涡河等,流域面积5985平方公里。
资源物产
开封地势平坦,土壤多为粘土、壤土和沙土,适宜农作物种植,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种植区,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及落叶乔木等,已形成小麦、花生、无公害瓜果、菊花、畜牧等农业产业链条。开封植物资源丰富,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约有800余种。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猪、牛、羊、驴、鸡、鸭、鹅、兔及鱼类、鸟类等饲养动物及60余种野生动物,开封是全省重要的猪、牛、羊繁育基地,“开封黄河鲤鱼”被誉为“鱼之上乘”,驰名中外。开封所辖区域地下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预计石油总生成量为5.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85亿立方米。煤炭资源埋藏较深,预测可靠储量为77.9亿吨。此外,地下还有丰富的石灰岩、岩盐、石膏等矿藏。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70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43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25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07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72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791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27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74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51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