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多少次来中国
A. 在古代日本人有到中国吗
日本派到中国许多遣唐使和留学生,比如这个:
阿倍仲麻吕(698—770年),日本着燃中名遣唐留学生,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市协议在两市各建皮埋山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缅怀。西安的纪念碑于次年在着名的唐兴庆宫遗址内落成,液盯由我国着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采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B. 历史上日本曾三次侵略中国,从时间上分别是什么时候
明朝:第一次谈不上侵略.13-16世纪来自日本的倭寇曾长期活跃与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16世纪倭寇对厅昌东南沿海的骚扰尤其猖獗.但倭寇多是民间海盗组织,非官方的,谈不上日本侵略中国。到是16世纪末丰臣秀吉侵入明属国朝鲜,才是扮袭扒中日军队的正面对抗,结果李瞬臣禅森领导的中朝军队胜利.
清朝: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日盛,于1874年侵入台湾,后在清政府赔了50万白银后撤军.
1894-1895年悍然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侵占台湾.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民国:一战时出兵占领德国在山东的据点胶济弯.
1928年以“保护济南日侨”为名,悍然出兵山东。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其后逐渐占领邻近的察哈尔,热河
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
1937-1945年全面侵华。
C. 日本侵略过中国几次
一共五次,简述如下:
一、中日第一数激战:唐朝白江口之战
二、明朝,沿海抗倭
三、明朝,日本欲以朝鲜为跳板,夺取中衡码国与印度
四、甲午中日战争
五、近代抗日战争。
详细资料可查阅相关资料。薯拦袜
D.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13次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公元630~894年
E. 古代那些日本武者到过中国
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这延续二百余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时期,组织、规模、交通路线都有很大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是舒明天皇时期(公元629——641年)到齐明女皇时期(公元655——661年),约30年的时间,第一、二、三、四次的遣唐使的派遣都属于这个阶段: 第一次:大使:犬上三田耜 副使:药师:惠日 来华时间:630年8月(舒明天皇二年八月) 回日时间:632年8月(舒明天皇四年八月) 第二次:大使:吉士长丹、高田根麻吕 来华时间:653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五月) 回日时间:654年7月(孝德天皇白雉五年七月) 第三次:押使:高向玄理 大使:阿边麻吕 副使:药师:惠日 来华时间:654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二月) 回日时间:655年8月(齐明女皇元年八月) 第四次:大使:坂合部石布 副使:津守吉祥 来华时间:659年7月(齐明女皇五年七月) 回日时间:661年5月(齐明女皇七年五月) 其特点是:规模小(最多两只船),人数少(不超过250人),组织不严密各色人等配备不整齐,一般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到山东半岛登陆,在经陆路前往长安。 第二期是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年)的两次遣唐使,既:第五、六次: 第五次:大使:守大石 副使:坂合部石积 来华时间:665年12月(天智天皇四年十二月) 回日时间:667年11月(天智天皇六年十一月) 第六次:大使:河内鲸 来华时间:669年(天智天皇八年) 回日时间:北路?670年(天智天皇年九年)遣使‘贺平高丽’。 这两次规模和航线与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遣唐使活动。因663年,唐、日在朝鲜进行了白江口之战,日本失败,撤回军队,并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次年唐朝的使者郭务悰、刘德高相继来日,故而第五次遣唐使大概是为了送刘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造成的唐日关系裂痕而派出的。 这两次遣唐使除了显示实力外最主要是震慑,而且当时的日本政局并不稳定,从661年7月齐明女皇病逝到668年1月3号中大兄皇子即位,这几年中日本‘群龙无首’,中大兄皇子以皇太子‘称制’的方式处理朝政。日本吃了败仗后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而唐朝为了震慑日本,才继派出使者郭务悰、刘德高来日。有些希望这次‘遣唐使船’走这条路线。 第三期从文武天皇时期(697——首腔707年)至孝谦女皇时期(749——758年),约五十年间的四次遣唐使,是遣唐使的最盛时期。这四次遣唐使,即:第七、八、九、十次。 第七次:执节使:粟田真人 大使:坂合部大分 副使:巨势邑治 来华时间:702年6月(文武天皇大宝二年六月) 回日时间:704年7月(文武天皇庆云元年七月) 第八次:押使:多治比县守 大使:大伴山守 副使:藤原马养 来华时间:717年者缓衫3月(元正女皇养老元年三月) 回日时间:718年10月(元正女皇养老二年十月) 第九次:大使:多治比广成 副使:中臣名代 来华时间:733年4月(圣武天皇天平五年四月) 回日时间:734年11月(圣武天皇天平六年十一月、八年七月) 第十次:大使:藤原清河 副使:大伴古麻吕 副使:吉备真备 来华时间:752年(孝谦女皇天平胜宝四年润三月) 回日时间:753年12月(孝谦女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六年正月、四月) 这两期的特点是规模大,航线也和上期不同。 第四期从光仁天皇时期(770——780年),到仁明天皇时期(834——850年),约六十年,派出三次遣唐使,即第十一、十二、十三次: 第十一次:大使:佐伯今毛人 副使:小野石根、大神末足 来华时间:777年6月(光仁天皇宝龟八年六月) 回日时间:778年10月、11月(光哪氏仁天皇宝龟九年十月、十一月) 第十二次:大使:藤原葛野麻吕 副使:石川道益 来华时间:804年(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 回日时间:805年6月(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六月) 第十三次:大使:藤原常嗣 副使:小野篁 来华时间:838年(仁明天皇承和五年) 回日时间:839年8月、10月,840年4月、6月(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十月、七年四月、六月)
F. 唐朝时期日本人为什么能那么容易来中国,而鉴真却要六次东渡才能到达日本
唐朝时期日本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到中国来的:
1、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
2、时间周竖扰期较长,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
3、路线风险很大,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不能掌握季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
鉴真的六次东渡日本:
1、第一次:被诬告和海盗勾结,被捕入狱,东渡宣告夭折。
2、第二次:誉纤让港出海,便遇风浪沉船,东渡宣告失败。
3、第三次:信众挽留鉴真,诬告日本僧人,东渡宣告夭折。
4、第四次:欲从福建出发,鉴真的弟子担心他的安危,请求官府阻拦,东渡宣告夭折。
5、第五次:海上遭遇强风,偏航,东渡宣告失败。
6、第六次:搭遣唐使船,四艘船仅有一艘到达日本,东渡宣告成功。
(6)古代日本多少次来中国扩展阅读: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已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萌生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
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G. 历史上日本人进攻中国共有几次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中国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中国付出庞大赔款为终。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派遣士兵23000人,军舰18首,陆战队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奥匈帝国派遣的人数最小只是象征性派遣75人,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当时俄国因国内爆发俄国1905年革命,无心再战;日本由于战争消耗,已筋疲力尽,也急欲结束战争。美国担心日本过分强大,就从中调停。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抗日战争(有时简称为“抗战”),狭义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止于1945年8月15日),即国际上所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广义上指二战期间东亚、东南亚各地抗击日本入侵的战争;由于日本入侵东亚、东南亚各国,战火蔓延至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日本称为大东亚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