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省2020出生人口多少
A.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自从七普之后,关于促进生育的措施越来越多,延长产假时间、保障就业及相关的生育补贴也在部分城市陆续出台,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1
近期,各省份陆续发布2021年统计年鉴。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发布的2021年统计年鉴梳理发现,共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0年出生率数据,其中12个省份低于1%(即10‰)。
这其中,常住人口过亿的第三经济大省山东,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6‰,是1996年以来首次跌破10‰。以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山东出生人口为87万人,也是2001年以来首次跌破100万。
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生育意愿较强。因此在近年来人口政策调整后,出生人口的变化也比较大。2009年到2013年,山东出生人口一直保持在110到115万之间。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2014年,山东年出生人口增至13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4。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全年山东出生人口177.06万人,创下了该省自1988年以来的新高,比上年多出生53.48万人;其中二孩出生占比更超过六成,达到63.3%,远超一孩。山东也成为全国最“敢”生二孩的省份。其后的2017年,山东出生人口为175万人,与2016年相差无几。
但到了2018年,全面二孩效应明显减弱,山东年出生人口降至13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24%。到了2019年,出生人口降至118万人。2020年,在疫情以及全面二孩效应持续减弱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山东出生人口20年来首次跌破100万人,比上一年下降了26%,比2016年下降了50.8%。
图:山东主要年份人口变动(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21》)
不过,若考虑到山东在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的变化,在三孩政策实施后,山东也有望成为“三孩大省”。
山东之外,包括河南、吉林、山西等地出生人口在2020年也都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其中,2020年山西出生人口为28.8万人,是43年来首次跌破30万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出生人口为92万人,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36%。
16个省份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2021年统计年鉴梳理)
专家分析,育龄妇女减少、婚育成本上升导致出生意愿下降等是我国出生人口下滑的主要因素。同时,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疫情影响人们的生育活动,已经成为全球的现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比如,疫情带来的社会活动限制措施,影响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了男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恋爱和婚育活动,同时,疫情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生活、对于生育的现实态度。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2
自从七普之后,关于促进生育的措施越来越多,延长产假时间、保障就业及相关的生育补贴也在部分城市陆续出台,一个生育友好性氛围正在形成。
这几天,各省份陆续发布2021年统计年鉴,从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山东、河南两个人口大 省的生育意愿开始跳水,出生人口下降较快。
先来说一说人口大省山东。
根据2021年统计年鉴显示,以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山东出生人口为87万人,与6年前的2016年出生人口177.06万人相关,降幅为51%。换一句话说,喜欢生孩子的山东人也不愿意多生孩子了。
其实,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的生育意愿一直以来都比较强。特别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居然创下了该省自1988年以来的新高,比上年多出生53.48万人,即全面二孩实施的.2016年,山东全年出生人口177.06万人,其中二孩出生占比更是达到63.3%,远远超生育一孩的数量。
但是,山东二孩生育经过2016年(出生人口177.06万人)和2017年(出生人口为175万人)连续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2018年,全面二孩效应明显减弱,山东年出生人口降至13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24%。两年高峰期过后,2019年、2020年生育意愿明显减弱。到了2019年,出生人口降至118万人。2020年,山东出生人口为87万人,比上一年下降了26%,比2016年下降了50.8%。
在出生人口下降的同时,另一个与出生人口相关的数据间接证明,山东的出生人口还会短基期之内没有提升的机会。这一数据就是山东的结婚登记数据。根据民政局发布31省份2021年上半年结婚数据显示,山东2021年上半年结婚数据为24.6万对,预计全年结婚登记数量为49.2万对。
其次,谈一谈另一个人口大省河南。
根据2021年统计年鉴显示,以常住人口计算,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2020年出生人口为92万人,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36%。2016年作为全面放开二胎之后的首个生育年份,河南和山东一样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生育高峰。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之后,河南出生人口阶段性高峰——143万人。与山东类似,喜欢生孩子的70后、80后在完成自己的生孩大计之后,人口大省出生人口数量同样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况。到了2020年,人口大省河南的出生人口仅92万人,创下了43年来首次低于100万的记录。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生育大省,现在已经变成了人口净流出大省。2020年河南省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1610.09万人,而流入河南的人口仅仅只有127.37万人。
从结婚登记的数据来看,河南结婚人数同样没有多少增长的空间。根据民政局发布31省份2021年上半年结婚数据显示,河南以34万的结婚登记对数稳居榜首,河南也是唯一结婚登记对数超过30万的省份。他就是说,河南全省2021年大约会有68万对新人结婚。
前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给予买房补贴或现金补贴,也有专家提出,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才是治本之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侯海波曾表示“由于放开生育限制,只是瞄准了生育意愿较高的群体,但这一群体已不是社会主流,也不是育龄人口的生力军,当前育龄人口生育意愿持续下降才是问题的症结。”
提高生育意愿,其实还需多方面的配套,除了婚假、产假而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还有更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如果生育二孩,那么一孩和二孩的教育、医疗相关费用在就业之前能否全免,现在正在推行的保障房能否明确给予一人6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一套。当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大保障全面到位之后,相信生二孩、三孩的人会越来越多。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3
人口问题,一直都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2021年,国家公布了2020年的出生人口数据,然后我们突然就发现,我国出生率第一次降到了1%以下,全年总出生人口仅仅只有1200万人,跟2019年的1465万人相比,足足减少了265万人。
而且,从各地发布的统计年鉴来看,如今就连“人口大省”的出生人口也在连年下降。例如河南省,自1978年以来,足足43年的时间,河南省的出生人口在2020年第一次降到100万以下,仅有92万。
大家都清楚,如果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必然会加深老龄化的程度,到时候,小到养老问题,大到经济发展,都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一个“坏消息”是,2021年的出生人口,有可能还要继续下降。
2021年出生人口预计1000万
如今刚刚步入2022年,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还暂时未公布,但是早在2021年时,有许多省市公布了新生儿登记、落户数量。通过这一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简单预测一下各省全年人口究竟是涨是跌。
举两个例子,河南省、贵州省通过新生儿筛查得出了前三季度的出生人口数据,分别为59.61万以及23.04万。而这一数量跟2020年同一时期相比,则分别减少了18.82%以及24.81%,由小及大,可以得出简单的结论,那就是2021年全年,这两地的出生人口极大概率会比2020年的要少。
然而,这样的状况不仅仅是出现在这两个省当中,从各地的数据来看,同比2020年,新生儿人口减少的地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南湘潭、山东省6个城市、江苏省4个城市、安徽省14个县等等。
即便是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就已经出现了如此多的地区有人口下跌的情况,可见,2021年全年的人口出现进一步下跌 的几率真的很大。就连梁建章、任泽平等人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版》都表示,2021年出生人口或许仅有1000万。
生孩子怎么这么难?
这样的趋势,其实不是从这两年开始的,从历年数据来看,2016年时,我国出生人口经历了一次增长,从2015年的1655万人增长到了1786万人。而紧随其后,就开始了一路下降,一直降到2020年。
从政策上来看,就可以发现,2015年—2016年正是二胎政策实行的“节点”,所以说出生人口有了小幅度的升高。但是紧随其后的下降,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其实问题不是出在开放二胎方面,而是因为人们根本不愿意生育第一胎。
生育意愿的降低,其实有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当下时代的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事业,而生孩子必然会影响工作,因此女性也不愿意生;再加上如今房价居高不下,于是年轻人纷纷躺平,更别提生孩子了。
于是,有专家就表示,应该从这方面“下手”,直接给现金补贴,最好是免息贷款购房,而确确实实,也有地区实行了类似的政策。
各地的生娃补贴
大家都知道,2021年我国正式开放了三胎政策,虽说还不知道效果如何,但各地为了提高生育率,似乎也在卯足了劲发放生娃补贴。这些补贴包括了很多,例如废除“超生费”、增加产假、陪产假的天数,甚至还包括了现金补贴。
首个提出现金补贴的地区就是四川攀枝花,对于二胎、三胎家庭,孩子未满3岁前,每月发放500元现金补贴;而后还有江苏海安,二胎、三胎家庭分别可以得到200元/平米、400元/平米的购房优惠;
而甘肃临泽县则给得更多,一、二、三胎分别给予2000元、3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生育津贴,二胎、三胎家庭,还在未满3岁之前,每年发放5000元、10000元的育儿补贴,二胎三胎家庭,在县城区购房,还可以得到4万元的购房补助。
这些政策可以说是实打实地解决了不少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大家在生娃这件事上,少了许多“后顾之忧”,而这样的政策,对于生育方面,可能也会起到“刺激”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的目的。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光靠现金补贴其实是没有用的,这种方式就是“无底洞”,最终能够提高生育意愿的,其实是提高社会保障,教育改革,解决女性职场不公平问题等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改善,才是真正长远促进生育的好办法。
B. 2020年安徽出生人口
51.58万人。安徽省卫健委发布《2021年安徽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安徽省共出生51.58万人,而2017年至2020年哪纳安徽省出生人口分别李森没为98.4万、86.5万春没、76.6万、64.5万,年增长为-12.1%、-11.4%、-15.8%。
C. 安徽省人口出生率
出生率为7.16。2020年出生人口为142.89万,2021年出生人口数量为121.87万人。枯腊而根据官方统计,安徽凯尺省的出生率在逐年下降。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全省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为43.8万人,死亡人口为49.5万人,自然增长人口没孙滑为-5.7万人。出生率为7.16。
D. 安徽省的面积和人口是多少
安徽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根据安徽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61027171人。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地理位置
安徽居中靠东,沿江通海,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同长三角经济区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特别是延绵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
内拥长江黄金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经过多年大规模建设,立体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全省铁路密度和高等级公路密度居中部地区前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以上内容参考:安徽省人民政府——地理人口
E. 安徽生育率现状堪忧,发力生育鼓励
安徽生育率现状堪忧,发力生育鼓励
安徽生育率现状堪忧,发力生育鼓励,根据全国出生人口总量变化可以看出,从2017年开始,全国出生人口规模持续下降,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安徽生育率现状堪忧,发力生育鼓励。
安徽生育率现状堪忧,发力生育鼓励1
日前,《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在其修订的条例中,变化集中在延长婚假、产假、护理假,并新增了育儿假,与其他省市出台的新政策并无过多亮点。
然而引发关注的却是安徽“断崖式下降”的生育率现状,《意见稿》中指出,该省出生人口连续4年减少,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17年至2021年全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年增长率为-12.1%、-11.4%、-15.8%,-17.8%。安徽急于提升生育率的背后,反映出其人口结构变化的严峻形势。
其实不止是安徽,多地都面临着“被抚养的在增多,能干活的在减少”的紧迫现状。在优化人口结构的大环境下,将对生育政策的着陆提出更具现实的考验。
育龄妇女9年减少253万
安徽生育率究竟严峻到了什么程度呢?
根据2020年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我省人口发展现状与挑战》报告(下称《挑战报告》),“三最”指标就已透露出安徽人口变化的严峻性。
该报告显示,2019年安徽全省出生人口为76.3万人,比2018年减少1.8万人,为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人口出生率为12.03‰,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2位,比2018年下降0.38个千分点,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全省自然增长人口为38.0万人,比2018年减少2.6万人,为1980年以来自然增长人口最少的年份。
这份报告还指出,一方面是育龄妇女总数的减少,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是导致出生人口减少的直接因素。具体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15-49岁育龄妇女1449.7万人,比2018年减少39.5万人,比2010年减少253.1万人;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355.8万人,比2018年减少36万人,比2010年减少88.2万人。育龄妇女总数的减少,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直接导致出岩姿生人口减少。
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生育意愿低迷。其中,2019年,全省符合生育政策的女性中,不打算生育二孩的占55.6%,比2018年提高1.7个百分点。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为1.77个,低于2.1个的人口更替水平,生育意愿持续低迷。
吸引跨省流晌闭出劳动力回流
育龄人口的缩减,与安徽劳动力外流的形势紧密相关。
安徽省统计局在解读七普数据时指出,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16-59岁人口为3708.7万人,占60.77%,比第宴枣裂六次人口普查人数减少196.0万人,比重下降4.85个百分点。
有研究显示,统计安徽人口流出的去向,约3/4(750万人左右)流向了江浙沪等周边“强邻”。
安徽省历年跨省人口流动情况 图片来源:安徽省统计局《我省人口发展现状与挑战》
对劳动力输出大省来说,会明显加剧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人口结构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盈华表示,“从人口政策角度讲,除了对生育、养育等方面的关注外,更要考虑劳动力回流的问题。”
早前,安徽方面其实也意识到了劳动力流失问题的严重性。
《挑战报告》给出的建议中,提高劳动力参与率被放在首位,其中提到,劳动资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延缓“人口红利”消退的时间。“我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当前应改善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吸引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同时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
另一份文件也同样指向了劳动力的应对措施。《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曾明确提出,支持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和一体化发展,吸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聚集,促进跨省流出劳动力回流。
近年来,安徽在人才招引方面,先后制定实施了“安徽人才30条”“科学中心人才工作10条”,以及“江淮英才计划”等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政策正是改善劳动力结构的直接举措。对此,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学义评价,“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将人引过来后,再解决一些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调动他们的生育意愿。”
统筹全社会力量 扭转生育意愿
近期以来,除了安徽,吉林、四川、贵州等多地都纷纷出台了鼓励生育政策。王学义表示,各地的举措,除了对接国家相关政策外,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优化人口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王学义认为,政策实施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他指出,很多地方修订的政策条例,都属于原则性的范畴,要扭转低生育意愿的局面,是需要统筹全社会力量的系统工程。
“关键在于生育理念的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他对记者进一步分析称,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背景下,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人们对自我管理、生活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追求,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即使在高福利、基础配套完善的情况下,依然难以提高生育率的原因。
一个共识是,提升生育意愿的关键在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王学义对此提出了他的两点看法。
从国家层面,需要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王学义认为,提高整体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缩小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才能够最终破除不愿生、不敢生的社会成本问题。
从地方层面,则首先需要全面梳理教育部、人事部、卫健委等各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再探索因地制宜的配套政策。如何实现精准对接?王学义进一步指出,可以从适当引导教育领域市场价格、建立以家庭福利为中心的保障体系、统筹一老一小问题等方面入手,将国家政策统筹起来,从而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记者还注意到,新出台的鼓励生育政策中,不少修订条例延长了30天至90天不等的生育奖励假,但这却让女职工喜忧参半。延长产假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陪伴和养育,但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最直接的结果是女性在就业市场上,或将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假延长确实会带来一些实际问题,如产假期间,工作由谁来填补空缺?也存在有女职员利用企业福利,生完孩子立即辞职,企业损失又如何弥补?
王学义认为,在鼓励生育政策的同时,确实会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布局。“加强企业与政府间的联动也是有必要的,如政府可以减免企业所承担的员工生育成本方面的相关税收。”
对此,张盈华则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这是劳动力权益保护的问题,女性就业方面,企业会有一些考虑,“但从总体的就业结构上来说,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需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鉴于目前存在补贴边界不清晰,造成公共资金浪费的情况,她暂不建议政府出台倾斜性的补贴措施。
安徽生育率现状堪忧,发力生育鼓励2
再婚夫妻不受婚前生育子女数量影响,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产假共计158天,可以从产前15天起享受,原则上连续使用;2022年1月1日之前,按原《条例》已休完婚假、男方护理假的,不再补假。日前,安徽省卫健委印发《关于实施中有关问题具体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而社会抚养费已征收的不再退还;未征收或未征收完结的,终止征收。
复婚夫妻可共同生育三个子女
《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于2021年11月19日经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日前,安徽省卫健委就该条例在实施中有关问题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包括生育认定、假期确认等。
根据《指导意见》,夫妻现有三个子女,但有子女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或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确诊为非遗传性残疾以及医学干预可以改变的遗传性疾病的,可以再生育。但生育过严重缺陷患儿的妇女再次妊娠前,夫妻双方应当到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医学检查,遵从医学指导意见。
此外,依法收养子女的夫妻不受收养子女数量影响,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再婚夫妻不受婚前生育子女数量影响,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复婚夫妻以共同生育子女计算,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夫妻生育子女的,可以携带结婚证、户口本、身份证及相关证明等材料到夫妻一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生育登记。
生育双胞胎增加的产假可与158天叠加
就居民较为关心的婚假、产假、育儿假等假期问题,《指导意见》也给出了详细解释。符合法律规定结婚(不含复婚)的职工,在享受国家规定3天婚假的基础上,延长婚假10天。可一次休完,也可分次享受。包含休息日,不包含国家法定休假日。
国家规定的产假一般为98天,加上延长的60天产假共计158天,可以从产前15天起享受,原则上连续使用。产假包含休息日,不包含国家法定休假日。女教师产假若正值寒暑假期间,原则上按照《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女教师产假有关问题的复函》执行。
符合《安徽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难产、生育双胞胎等产假规定的,增加的产假可以与前述158天叠加使用。
男方在女方产假期间,可享受30天护理假,护理假的期限不按照生育子女数量进行叠加。可一次休完,也可分次享受。包含休息日,不包含国家法定休假日。
育儿假不按子女数量叠加享受
依法生育(包含依法收养)且有子女在0~6周岁期间的,夫妻双方每年分别享受10天育儿假。育儿假的期限不按照子女数量叠加享受。育儿假可在当年享受,不结转到下一年;可一次性休完,也可分次使用。不包含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
独生子女家庭,在父母一方住院期间,给予其独生子女每年20天护理假。根据父母住院情况,可一次休完,也可分次使用。不包含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
关于假期衔接,《指导意见》表明,2022年1月1日之前,按原《条例》已休完婚假、男方护理假的,不再补假。未休完婚假、男方护理假的,可以按新《条例》规定的假期顺延休假。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通过之后,至2022年1月1日之前生育三孩的,可以参照《条例》执行。
社会抚养费未征收的终止征收
2015年12月31日之前生育一个子女且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可以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以下简称《光荣证》)。对于2016年1月1日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后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不予发放《光荣证》。领取《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享受有关奖励扶助待遇。领证后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应当退回《光荣证》,并终止享受相关待遇。此前已经享受的待遇不予退回。
2015年12月31日之前生育子女、且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条件的本省户籍公民,按照本省有关规定,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2016年1月1日之后生育子女的本省户籍公民,不再适用本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此外,2021年5月31日中央《决定》发布前发生的违法生育行为,已经处理的,维持处理决定;尚未处理的,适用原规定;但适用新条例轻于原规定的,可以适用新条例。
社会抚养费已征收的不再退还;未征收或未征收完结的,终止征收。
安徽生育率现状堪忧,发力生育鼓励3
“安徽出生人口呈现断崖式下降”,这句话出现在《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的说明中,相关内容迅速成为网络热搜。
2021年9月27日至10月26日,《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说明中提到,2017年至2021年安徽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年增长率为-12.1%、-11.4%、-15.8%、-17.8%,出生人口连续4年减少,安徽省人口形势极为严峻。
为鼓励生育,《意见稿》提出:符合法律规定结婚的公民,除享受国家规定的3天婚假外,增加婚假10天;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基础上,延长产假90天;男方享受30天护理假;在子女六周岁以前,每年给予父母双方各10天育儿假。
安徽,这个曾经的人口大省坐不住了。
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
出生人口连续下跌,并呈现加速态势,安徽省出生人口四年减少46%。这是什么概念?对比低生育率的日本,日本出生人口减少46%是从1980年到2020年,用了40年,而安徽,只花了四年。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对《了望东方周刊》分析,出生人口下降,安徽并非孤例,根据全国出生人口总量变化可以看出,从2017年开始,全国出生人口规模持续下降,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同时,低出生率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2020年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我省人口发展现状与挑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安徽省的育龄妇女总数减少,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是导致出生人口减少的直接因素。
具体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15-49岁育龄妇女1449.7万人,比2018年减少39.5万人,比2010年减少253.1万人;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355.8万人,比2018年减少36万人,比2010年减少88.2万人。
据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孙中锋预测,到2025年,安徽省15-49周岁育龄妇女人数平均每年将减少20万人左右。育龄妇女总数的减少,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直接导致了出生人口减少。
除了人数减少,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也较为低迷。其中,2019年,全省符合生育政策的女性中,不打算生育二孩的占55.6%,比2018年提高1.7个百分点。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为1.77个,低于2.1个的人口更替水平。
从省内看,皖南、皖北地区从生育文化到生育率都存在差异。
孙中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总体来看,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较低,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和合肥市等江淮之间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相对较高。
皖南地区的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2019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3.11‰、3.30‰、3.15‰,中北部的合肥、淮南等地自然增长率则是宣城的两倍多。
孙中锋认为,皖南地区的生育低迷问题较难改变。皖南人口总量较低,经济总量不高,尽管在皖南有芜湖这一安徽副中心,但其辐射能力还需提升。
皖南老龄化程度高,医保负担也较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长江以南的皖南6市老龄化率均在20%以上,其中黄山市老龄化率达到24.1%。
皖南地区的老龄化率直接影响了安徽全省的人口结构。
根据安徽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46.92万,占18.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15.94万,占15.01%。
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4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2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7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78个百分点。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高于少儿人口,青壮年比重下降,这意味着安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中部六省中,深度老龄化率最高,安徽正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生育主力去哪儿了?
安徽一直是劳动力输出大省。育龄人口减少,与安徽的劳动力外流密切相关。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指出,作为人口流出大省,安徽2019年省际流出人口为1060.8万,省际流入人口只有146.5万。
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省内流动占比均不高,安徽大多数城市流向外省的人口占比超过50%,亳州、阜阳两地甚至超过90%。
地区生育率高低与青壮年的数量息息相关。
从2019年安徽全省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分年龄构成可以看出,25-29岁占比14.33%,30-34岁占比12.58%,在所有年龄段中,这两个区间的人口占全省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比例最高,同时他们恰好也是育龄人口。
安徽,成了全国青壮年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那么,流出的人都去哪儿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研究员刘金伟告诉《了望东方周刊》,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主。
2010年后,安徽省际流出人口中约四分之三(750万左右)主要流向江浙沪等周边经济强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梁海艳博士分析,在流动人口中,安徽籍妇女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女性在家庭中更多承担起“主内”的责任,“导致她们在外出时不得不考虑生儿育女带来的阻碍”。因此,外出务工女性更多选择了生育一胎。
加拿大作家道格·桑德斯在着作《落脚城市》中分析,城市化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出生率降低。经过人口迁徙之后,城市里小家庭的数量将超过乡村的大家庭,而从落脚城市流回乡村的金钱、知识以及受过教育的回归人口将促使乡下地区的出生率下降。
这些从乡村走出去的打工人,经过大城市“洗礼”后回乡,生育文化及意愿也发生改变。
引人回流有效吗?
安徽其实早就意识到了劳动力流失带来的严重问题。上述《报告》给出的建议中,提高劳动力参与率被放在首位,认为劳动资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延缓“人口红利”消退的时间。《报告》提出,“我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当前应改善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吸引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同时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支持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和一体化发展,吸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聚集,促进跨省流出劳动力回流。
近年来,安徽在人才招引方面,先后制定实施了“安徽人才30条”“科学中心人才工作10条”,以及“江淮英才计划”等人才发展战略。
被称为“风投神话”的合肥,近几年通过“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迅速崛起,跻身长三角城市第一方阵。十年时间,凭借新兴产业“换道超车”,GDP从不足3000亿元增长至超万亿元,成为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国排名也从第38位升至第20位。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加速扩张。
2010年至2020年,合肥人口增长超360万,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36.99万,超过阜阳升至省内第一。
然而合肥的生育形势也并不乐观。
根据合肥市政府新闻办2020年底披露的数据,2020年统计年度全市出生人口7.93万,人口出生率10.03‰。合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出生人口约为10.36万,人口出生率为12.65‰,比上年下降了0.55个千分点,终结了前两年出生率的上升趋势。
计算可知,2020年合肥人口出生率下降了2.62个千分点,出生人口则下降了约23.5%。
城镇化率越高,生育率越低。这个规律在合肥也不例外。
多措并举减轻负担
王广州分析,生育状况调查发现,目前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为经济负担。其中,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和房价快速上涨成为当前抑制生育的关键因素。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了望东方周刊》分析,要想提高生育率,要从降低生育成本想办法,具体就是住房、医疗、教育三方面。
此次《意见稿》提出了一系列生育鼓励措施,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在托育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新建和正在建设的居住小区,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规划、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对老旧小区改造应当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并且,安徽拟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住房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并可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制定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
在奖励和社会保障上,《意见稿》在国家规定的3天婚假上增加10天婚假,女方在国家规定的产假基础上可延长产假90天,男方则享受30天护理假;在子女六周岁以前,每年给予父母双方各10天育儿假。在这些假期里,职工可享受其在职在岗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
这些鼓励生育的新政是否能够取得实际效果,考验着安徽省内各城市的地方财政实力以及各部门精准对接、落实配套政策的能力。
F. 安徽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截至2022年2月,安徽新的人口普查数据还没有更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安徽省的总人口为6102.72万人。
安徽:
安徽。简称“皖”,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华东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2月,安徽省下辖16个省辖市,有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户籍人口7119.4万人,比上年增加36.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4.6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常住人口6365.9万人,增加4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81%,提高1.12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2.03‰,比上年下降0.38个千分点;死亡率6.04‰,上升0.0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9‰,下降0.46个千分点。
安徽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分俱全,其中回族、满族、畲族为安徽省世居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5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较多,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居全国第9位。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状分布,沿淮淮北相对集中,沿江江南少而分散,各市、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安徽省的常住人口为6102.72万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安徽
G. 2021年29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2021年29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2021年29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目前已经发布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的29个省份中,出生人口最多的10个省份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广西、江苏、湖南和贵州。2021年29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2021年29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1
7月12日,有关部门发布了《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9。
具体到各省数据如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发布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
安徽出生人口数量四年下降47.6%
7月22日,安徽省卫健委发布《2021年安徽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 2021年,全省共出生51.58万人。
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17年至2021年安徽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年增长率为-12.1%、-11.4%、-15.8%,-17.8%,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按此计算,2021年安徽出生人口比2017年下降了47.6%。
据新安晚报、2021年安徽省新生二孩数量比一孩多出2.28万人,占新生人口数量的45.27%。2017年, 安徽 省新生二孩数量首次超过一孩,占比达53.8%。在此之后,安徽省新生二孩占比一直高于一孩。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生人口性别比方面,2021年安徽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07。全省一孩出生性别比为106.48,二孩出生性别比为105.58,多孩出生性别比为149.07。
仅广东一省出生人口超百万
据第一财经,目前已经发布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的29个省区市中,出生人口最多的10个省区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广西、江苏、湖南和贵州。
其中, 仅有前6个省区市出生人口超过50万 ; 仅有广东1省出生人口超过100万 。自2018年超越山东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后,广东已连续4年位居第一。2021年,广东出生人口为118.31万人,连续两年成为唯一一个超过百万大关的省份。
江西省统计局的解读文章指出,全省出生人口较快下降,2021年全省出生人口比2020年减少5.04万人,出生人口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首次低于40万人。根据2021河南统计年鉴,河南2021年出生人口创下了1978年以来的新低,继2020年首度跌破100万大关后,2021年再度跌破了80万大关,仅为79.3万人。
从各省数据来看,多个省份2021年出生人口创下了数十年来的新低。湖南2021年出生人口为近60年来首次低于50万人;人口大省河南的出生人口自1978年以来首次低于80万人。
例如,山东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74.98万人)下降了57.1%;河南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40.13万)下降了43.4%;湖南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90.8万人)下降了47.9%;江西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63.5万人)下降了40.6%。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其中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与2020年相比,无论是出生人口还是二孩占比,都有所减少。根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二孩及以上孩次占比为57.1%。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首先,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和比例下降。目前来看,生育高峰期的'这部分女性数量在减少,比例也在下降;第二,年轻人婚育观念转变。今天的80后、90后普遍认为,结婚生子不是必选项,而是一种任选项;第三, 生育、养育、教育等一系列生活成本增加了生育顾虑 。
被问及我国人口增长不断回落的局面何时会迎来拐点,陆杰华称,目前来看, 人口增长想迎来转折点的难度较大 。在他看来,如果想要平缓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关键还是在于生育率的提升。“这是要下大力气的,”陆杰华认为,提振生育水平一定要标本兼治。例如育儿津贴、托幼服务等等都要跟上,而且配套措施要循序渐进,不能是跳跃性的。
老龄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生人口下滑的同时,我国退休老人数量也将持续增加。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20世纪60年代出生高峰期的人口,逐步进入60岁,退休大潮已经到来。这使得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处于逐步减少的阶段。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我国50-54岁的人口为1.21亿人,55-59岁人口为1.01亿人,60-64岁人口为7738万。他们将逐步进入65岁及以上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之中。
而“接档”他们进入劳动年龄的0-4岁、5-9岁、10-14岁的人口,2020年分别有7783万、9024万和8526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在逐步进入65岁及以上的退休年龄人口的三个年龄段,与逐步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三个年龄段少年儿童之中,大约有4661万人左右的差额,这部分人口就是未来十余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人数。
2021年29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2
目前,已经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
安徽省卫健委最新发布的《2021年安徽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根据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21年,全省共出生51.58万人,其中一孩21.07万人(占40.86%),二孩23.35万人(占45.27%)。
这与去年的预测数据十分接近。去年9月,安徽省网站公布的关于《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提到,安徽省出生人口连续4年减少,人口形势极为严峻。
跟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17年至2021年安徽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年增长率为-12.1%、-11.4%、-15.8%,-17.8%,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按此计算,2021年安徽出生人口比2017年下降了47.6%。
目前已经发布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的29个省份中,出生人口最多的10个省份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广西、江苏、湖南和贵州。其中,仅有前6个省份出生人口超过50万;仅有广东1省出生人口超过100万。自2018年超越山东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后,广东已连续4年位居第一。2021年,广东出生人口118.31万人,连续两年成为唯一一个超过百万大关的省份。
从各省数据来看,多个省份2021年出生人口创下了数十年来的新低。湖南2021年出生人口为近60年来首次低于50万人;人口大省河南的出生人口自1978年以来首次低于80万人;江西出生人口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首次低于40万人。
例如,山东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74.98万人)下降57.1%;河南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40.13万)下降了43.4%;湖南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90.8万人)下降了47.9%;江西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 63.5 万人)下降了40.6%。
29省份2021年常住人口及出生人口数据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公开数据整理
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其中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对比2020年的数据,出生人口下降约138万人。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人口总量增加的动力缺乏。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有多方面因素,首先就是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尤其是有资格当妈妈的人在逐渐减少。同时,婚育年龄推迟、婚育成本上升导致出生意愿下降。此外,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针对生育压力大、生育意愿走低、出生率下降的趋势,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在地方层面,各地密集发布生育支持政策。根据《中国人口报》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近日介绍,各地进一步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产假普遍延长到158天及以上,配偶陪产假一般在15天左右,均设立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增加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相关条款。
杨文庄说,一些地方探索出台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如江苏省苏州市对已备案的社会办普惠性托育机构,给予1万元/托位的建设资金补助,“十四五”期间,市各级财政计划投入约4亿元用于促进普惠托育发展;江西省对普惠托育机构按照实际收托数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保育费补助;四川省攀枝花市对“二孩”“三孩”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等。
2021年29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3
7月21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在中国人口学会2022年会上表示,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预计进入负增长。
10日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亦提及,中国最早可能在2023年出现人口负增长,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2024年达到20.53%。
2021年,我国人口严峻性已经袒露无遗——
分享几个典型省市人口变化:
浙江省2021年末常住人口65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2万人。(从出生人口数据看,2021年浙江出生人口44.9万,创下近18年新低。人口出生率为6.9‰,创下1978年以来的新低。)
广东省2021年末常住人口1268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但是,自然增长人口57.19万人,自然增长率4.52‰。)
山东省2021年末常住人口10169.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建国73年来的最低值,人口自然增长率0.02‰。)
北京市2021年末常住人口218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
天津市2021年末常住人口13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6万人。
黑龙江省2021年年末常住总人口3125万人,比上年减少46万人。
河南省2021年末常住人口98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8万人。
按照今年已经公布的的最新出生人口数据,今年出生人口约950万,今年是人口负增长元年。
中国拥有最广泛的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传统观念,为何人口趋势呈负增长趋势?
为什么不肯生了?本质上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出了问题。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人口增加对生产资料包括不限于土地,住房的获取是正收益。
但是对城市家庭来说,每增加一个人口,对生产资料的获取都是负收益,工业社会城市生活榨取了每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却没有给予足够的资源反哺,如何破局人口负增长,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