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在哪里有多少座石像
Ⅰ 中国共有多少个石窟各在哪里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被誉为中国三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着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相传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僧乐樽(zūn)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建树。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共有四百九十二窟,计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二千一百余尊。壁画的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我国从6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史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说1900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严重破坏,斯坦因、伯贤、华尔纳、鄂登堡等人曾盗窃大量的珍贵文物。
龙门石窟2000年11月30日上午9时16分(北京时间),洛阳龙门石窟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成员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市表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留给世界的雕刻艺术经典巨作,从此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与保护。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13公里处。东西两山对峙(zhì),伊水中流。望之若厥(jué),故又称伊厥。龙门石窟是中国着名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开盘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前后。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造达150年之久。两山现有窟龛(kān)二千三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造像题记二千六百余块,有伊厥摩崖碑林之称。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着名的和尚昙(tán)曜(yào)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着称于世。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 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Ⅱ 龙门石窟在哪的具体位置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着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Ⅲ 洛阳龙门石窟有哪些特色的雕像该景区值得一去吗
河南一向是中国的旅游大省,名山圣地数不胜数,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河南独特的旅游文化。
在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就占了4个,但河南究竟有哪些景点值得游览呢?最着名的龙门石窟又有哪些特色呢?
在笔者的印象中,要看龙门石窟,必先知晓北魏孝文帝的生平事迹,再看一看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以及各个朝代对佛教的观念,才能对着这一面千佛产生一些脱离时代与个人的思索。
Ⅳ 龙门石窟哪些珍贵无比的石像为什么都没有佛头,去了哪里
龙门石窟很多大小佛像,佛头都是缺失的,令人在欣赏世界文化遗产之时,总会有唏嘘之感。龙门石窟佛像佛头的缺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除了1500年风霜雨打的自然侵蚀,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历代毁佛灭佛的残酷破坏,以及文物盗掘贩子的蓄意偷盗。
2.文物偷盗者为了经济利益里应外合,对佛像佛头的损毁仍然十分严重
众所周知,文物具有珍贵性和稀缺性,延宕1500年之久的龙门石窟佛像更是如此,在文化价值之外,其经济价值一直为文物偷盗者觊觎。这些偷盗者对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掠夺和破坏也是毁灭性的。非法偷盗者通过种种手段,将龙门石窟的佛像遗产通过走私手段到国外,从而获取巨额利益。
Ⅳ 洛阳龙门石窟
在网上看了下有不少帮你找了个还算详细点的.你看下是否满意
一、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徵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经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南迁的鲜卑族已全部完成汉化,而以中国正统自居。与此同时,北魏王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还竭力提倡佛教。自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洛,中经宣武帝元恪,灵太后胡氏,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至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京师迁邺,都洛阳四十年。此间帝王、后妃、王公、贵族,都莫不笃好佛理,崇奉佛法。洛阳有佛教寺塔,始于东汉明帝时的白马寺。到西晋永嘉年间,才有佛寺四十二所。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佛寺陡然增加,最盛时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阳伽蓝记》特别记载了这一时期北魏京城洛阳佛教寺塔的情形。洛阳有佛教石窟造像,始于迁都之时营造的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相继有巩县、偃师水泉、嵩县铺沟、伊川、渑池鸿庆寺、宜阳虎头寺等石窟的开凿。宣武帝时,洛阳居住“百国沙门三千余人”。“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此乐土。”北魏迁都洛阳后,由于帝室、王公、贵族的狂热奉佛,寺塔的兴建,石窟的开凿,在洛阳掀起一个空前的高潮。下层人民多有信奉,相继出家与日俱增。京都洛阳当时已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被外国僧人誉为“佛国”和佛都。由此可见洛阳北魏时佛教的盛况。然而这些同,巍峨壮丽的寺塔都早已随着历史上的战火化为灰烬,泯灭无存,为今日所永远不能再见。唯一留存下来的却是这一时代开凿的龙门石窟。它为我们今日研究北魏时期洛阳的历史、佛教、艺术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一)历史
北魏龙门一些重要洞窟的营造史告诉我们:龙门是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数造像的兴废变迁与当时的政治形式相适应,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它反映了北魏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些政变和战乱,也说明了洛阳兴衰的历史,从宗教这个社会的生活的侧面,能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一些重大的政治风云的动向。古阳洞和宾阳洞,都是奉皇帝之意旨开凿的。古阳洞是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的一批王宫贵族和高级官吏开凿的。其中有比丘慧成(孝文帝的堂兄弟)、北海王元详(教文帝的兄弟)及其母高氏(献文帝之妃高椒房)、齐郡王元佑(文成帝的孙子,孝文帝的堂兄弟)、安定王元燮(太武帝的重孙)、广川王贺兰汗妃侯氏(孝文帝的从叔母)、司空公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元洪略(乐陵王思誉之子)、辅国将军杨大眼等造的像,另外还有众多的中小型佛龛为北魏的中下层官吏所雕造。宾阳中洞和南洞是宣武帝倾尽宫迁财力给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一个伟大艰巨的工程;宾阳北洞是刘腾为宣武帝开凿的,以上工程原为中尹、宦官刘腾等主持,宣武帝死后,他与领军元叉发动宫迁政变,执掌国权,幽禁代孝明帝执政的胡太后。后因胡太后再次返政,致使宾阳南北两洞工程半途而废。石窟寺是太尉公司空公皇甫度(胡太后之母舅)所开凿。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北魏贵族社会迷信佛教的社会风气。北魏末期龙门造像呈现衰落,唐字洞和赵客师洞,以及莲花洞两壁上部都有未完成的工程痕迹,这可能与北魏末年尔朱荣之乱,社会动荡有关。
北魏迁都洛阳初期,龙门古阳洞的供养人像还有少数身穿裤褶式胡服的,太和改制以后,胡服在龙门便销声匿迹,为中原的褒衣博带式服装所代替。北魏诏改元姓后,宗室遂废拓跋旧姓而姓元,古阳洞题记所载与史书吻合。
(二)佛教
大抵北魏龙门造像多有题记,从龙门造像题记中可以窥见,北魏时龙门多造弥勒和手作禅定印的释迦像。我们知道,南北朝是承魏晋以来五胡十六国长期大动乱的时代,在战火频繁的苦难历史条件下,宗教利用人们渴望“弥勒下生”来解救他们的不幸和痛苦的愿望来安慰他们,麻醉他们,使他们忍受在现实中所遭遇到的各种痛苦。因此在龙门广造弥勒和禅定的释迦像。这些造像大都神情沉思冥想,眼帘俯视,垂悯下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精神,揭示了人民痛苦的存在意识和求生意志的迫切愿望,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像题材和形式的体现,这可以说是通过非现实的宗教题材反映了现实生活。弥勒和禅定的释迦像不仅在龙门大量出现,而且在洛阳附近的渑池鸿庆寺、宜阳虎头寺、嵩县铺沟、偃师水泉、巩县等北魏晚期的石窟多有雕造。这不但说明北魏时洛阳一带主要信仰的是佛教的释迦牟尼和弥勒,而且为研究北魏时期洛阳佛教的宗派发展和社会信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龙门造像记中,还提到了北朝(包括东西魏、北齐)洛阳一带的大量寺院。如大统寺、中明寺、景隆寺、宝方寺、灵岩寺、报德寺、龙花寺、妙音寺、仙和寺、乾灵寺、石窟寺,其中的大统寺、报德寺和龙花寺可能为《洛阳伽蓝记》中的洛阳京城的寺院。这些寺院多数为史书所不载,为研究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分布和兴废盛衰提供了历史证明。
北魏龙门造像记还反映出当时民间盛行的佛教组织――“义邑”。这种组织是以建造佛像和奉佛为目的的信仰团体,龙门有关北魏“义邑”的资料较多,为研究当时洛阳地方民间的佛教组织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资料。
(三)艺术
石窟艺术:北魏迁都洛阳后,在北魏统治阶段的倡导扶持下,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兴起了一个开窟造像的热潮。在我国内地石窟中,以龙门石窟的开凿为最早。这时龙门石窟普遍出现了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式的服装,呈现出划时代的特征和风格。至此,中国石窟艺术在造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石窟艺术的东方风格开始形成,出现了中原化的佛教形象。这种新的艺术风格普遍出现和形成于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诸石窟,所以称其为中原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改制推行先进的汉化政策,吸收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汉化的结果。因此,我们说龙门石窟艺术是北魏迁都洛阳之际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纵贯东西,融汇南北,是北方鲜卑族文化与中原和南朝以汉族文化为主的相融合,外来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相融合的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一般的时代风格。中原风格不仅可以从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中看到,而且从洛阳出土的北魏永宁寺塔基残造像、北魏陵墓神道石刻人、元邵墓出土的陶俑、洛阳出土的北魏画像石棺、流落海外的宁懋石室和孝子画像石均能见到。“宽袍大袖”、“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一经形成,便以洛阳为中心向外传播影响,在北魏后期风靡全国,成为南北统一的时代风格。
音乐:北魏时洛阳社会繁荣,音乐在王室、贵族、王侯骄奢淫逸的生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家中大都豢养大批歌舞会女,少者数十,多者数千,大都能歌善舞。北魏当时的音乐盛况已为我们今日所不能再见,唯独龙门石窟给我们留下了当时洛阳音乐的宝贵资料,为今日研究北魏洛阳的音乐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形象。从龙门伎乐人和会乐天所执的乐器来看,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洛阳的音乐情况。北朝龙门石窟现存乐器有十四种,其中以笛、笙、排很箫、鸡娄鼓、筝、阮、铜钹等乐器为多,说明这些乐器在当时社会上已普遍流行。北朝流行的乐器共十四种,其中传统乐器八种,其余六种为新传入的乐器。当时最为流行的乐器有七种,其中民族乐器五种,其余两种为新输入的域外乐器。这个情况说明了北朝虽然输入了不少的新乐器,但在社会上和专业乐队里仍然是以民族乐器为主,这可能与北朝以来,新乐器虽已传入,但尚未完全融合有关。
Ⅵ 为什么龙门石窟的许多石像没有头
1907年-1918年是龙门石窟近现代被大规模破坏、盗凿的开始阶段;1918年-1935年间,是龙门石窟有史以来遭劫难最为严重的时期。日本学者关野贞当时两次实地考察龙门后在一本书中写道:“洞窟雕刻的多数佛头,能取下的都被取掉卖给外国人。” 1965年文化部文博研究所同龙门文物保管所联合调查统计,石窟集中的龙门西山被盗痕迹多达78余处。石窟专家王振国在其撰写的《龙门石窟破坏残迹调查》中,进一步核查出破坏最严重的96个窟龛,盗走佛、菩萨等主像262尊,毁坏造像1063尊,龛楣8处,佛雕说法图10幅,礼佛供养人16幅,碑刻题记15品,另有香炉、佛塔、兽头、金翅鸟18个,等等。专家认为,这一报告大体勾勒了龙门石窟被盗凿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从1991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着手对流失海外佛雕展开调查,目前已查明70件流失佛雕的下落,分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专家预测,随着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有更多的龙门石窟流失文物再回家园。
Ⅶ 龙门石窟 最大的九尊佛像 分别是哪些来历
龙门石窟最大的窟,叫做“奉先寺”,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
奉先寺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所以修建的官员为了讨好武则天,就把佛像雕刻成武则天的模样。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高10.65米, 形态温顺虔诚,迦叶和阿难是释迦牟尼最亲近的弟子,被佛教徒看作是佛身边的胁侍。迦叶尊者全称摩诃迦叶。意译大迦叶。相传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原来是一个外道。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三年化度他为弟子,跟佛陀学习佛法。据说八天就得道成为阿罗汉。迦叶入了佛门,曾率领500弟子在韦提河山修习头陀苦行,因此被称为“头陀第一”。受到佛陀的赞许,称他是“大行渊广”。迦叶是佛陀生前喜爱的弟子之一。相传,有一次开大会,释迦登座面对众人,不回答大家的问题,只捻花示众,众人不得其解,惟有迦叶含着微笑会心领悟,独得佛陀“心传”,于是被释迦指定为亲授衣钵的直传弟子。佛陀死后,迦叶取得了佛教领袖的地位。阿难是阿难陀的略称。意为“欢喜”,“喜庆”,相传是斛饭王的儿子,佛陀的堂弟。25岁时出家成为释迦弟子,在释迦身边忠心耿耿待了25个年头,深得释迦的真传。传说阿难博闻强记,知识渊博,被认为是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
二菩萨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 高13.3米,和善开朗。普贤与文殊为释尊的二胁士,普贤侍右,主侍定德门,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解并进,定慧双修。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中.
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奉先寺内的两大天王,南壁为南方增长天王,北壁为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天王。佛经上说,毗沙门天王麾下就有8名大将,统领着众多的夜叉。奉先寺内的北方多闻天王像高10.5米,它身披铠甲,手托宝塔,足踏药叉,威风凛凛,动作逼真,形神兼备,南壁的增长天王已风化崩圯。“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他住须弥山琉璃埵,身穿甲胄,手握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是保护南方阎浮提洲的统领。他可以令人增长智慧和善根,手中所持宝剑能断烦恼,增智慧。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南壁的坚固力士也已风化崩圯。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是守护四极的天神,女娲补天后,天地为了不让四极折断,派了四名金刚力士守卫,世称“四大金刚”。每个凶神恶煞,每个长三十丈,力大无穷,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它,所以才把天给保住了。在中国古小说中则说金刚力士是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称哼哈二将。或称为金刚力士。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七天王。
Ⅷ 龙门石窟万佛洞中有多少座佛像
龙门石窟万佛洞中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
万佛洞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的洞窟,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万佛洞完工于公元680年,当时武则天已在朝野内外集聚了广泛深厚的政治基础。武则天与高僧大德的交往及对佛教扶持,更为她赢得了僧俗信众的广泛支持。万佛洞就是由唐代上层社会中的女性主持开凿的,她们的这一行为也影响了社会上一大批女性,所以万佛洞周围集中分布了众多女性功德主所开凿的佛龛。
万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我国着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Ⅸ 龙门石窟万佛洞中有多少座佛像
阿弥陀佛,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龙门石窟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Ⅹ 洛阳龙门石窟的石佛像是哪几位佛
1 奉先寺洞窟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2 宾阳洞洞窟
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
3 万佛洞洞窟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4 古阳洞洞窟
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j就是上面的几个,分别为:卢舍那佛坐像 释迦牟尼像 菩萨佛像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