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房价多少大洋
① 民国时期的房价是怎么样的啊
房契一:民国三年,仁厚堂购买西城区丰盛胡同一四合院,正房三间、厢房两间、南房一间,院子占地半亩,市价二百二十五块现大洋。
房契二:民国四年,某屈姓男士购买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一四合院,正房三间、厢房四间、南房两间、耳房一间,院子占地半亩,市价一百五十块现大洋。
房契三:民国十六年,宣武门内西大街住户李桂森出售一处四合院,共计瓦房十八间,由于是前清官邸,设施豪华,要价两千五百块现大洋。
众所周知,民国时知识分子工资很高,清华一普通教师每月能拿八十元,绸缎铺一普通会计每月能拿十二元,就连琉璃厂的抄写工人,每抄三千字就能赚一块现大洋,据说快手一天抄五千字,月薪近五十元,这么忙活一年,刨除开销,还能落一四合院。
②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袁大头)的实际购买力还是比较彪悍的,也就是说还是比较值钱的。
当初的货币政策还没有转型成为现代的信用货币,一直到1932年开始推动“改两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银两和银元并用的状态。人们还是喜闻乐见“真金白银”这类硬通货。
1919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伙买了西直门八道湾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块大洋;1924年在阜成门的胡同中买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块大洋;西直门的先不算了,单算阜成门的那套小一点的,现在房天下类似房源的7月份报价是7200万人民币不含税费。按照房价的价格比照,1块大洋价值在9万人民币;
所以你会惊讶地发现,怎么民国一块大洋能从83元人民币比对到9万人民币,都能找出依据。
然而袁大头的最新收藏价格。通常在700元左右,当然稀缺版的也曾拍出上百万的价格。
③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民国的钱币换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当时的物价来做对比,而参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以民国初期的物价推算,当时的一块大洋价值约等于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后期时的价值就没有这么高了,只能值现在的100元人民币。
④ 你知道没有开发商的民国房价有多高吗
房价一天比一天高,各种政策出台高喊打击楼价,最终却打击了楼市。楼市凝滞,大家胶着,纠结的是买房子结婚和换房子透气的刚需族,都感叹辛苦工作大半辈,大部分收入都拿去供房和交税了。愤懑之余,如果告诉你:时光倒退约一百年,也就是在民国时期,在当时没有开发商的情况下,房价比现在便宜N多,但人要攒88年才能买到一套房,那心态是否会平衡一些?
跟今天比起来,民国时代的房价是高还是低?单纯看房价,民国的房子比现在便宜,可是民国时普通百姓收入太低,房子虽便宜,仍然买不起,从这个角度看,那时候的房价并不算低。
区天相手中留有几张从民国11年(1922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的地契,记录着一段段历史。其中一张1922年的卖地契约显示:民国那时,一栋位于如今市中心,并且带有私家庭院的50平方米“封闭式”独门小院成交价为180银元。
从字面意思上推测,这是一所有着完整间隔,由四面墙壁围起的一个庭院,砖瓦木石结构的私人宅院。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俨然是一座“豪华”别墅。
民国时期究竟有着怎样的货币状况呢?据史料记载,民国政府于1914年推出了“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国币。民国11年,物价与币值相对稳定,还没出现货币急剧贬值的状况。
⑤ 古代的房价都是怎样的
房子自古以来都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得到的资产,因此才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
在唐朝全盛的玄宗时期,朝廷拍卖国有房产的碑文拓片上记录:一座拥有房屋39间、占地2.9亩的大别墅,拍卖成交价只有138贯,折合13.8万文。当时洛阳斗米(约10斤)10文,唐玄宗年间1文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3块钱,13.8万文就相当于40万元。只花40万元,就能在一线城市买一栋大别墅。
在明代买房也不是件易事,当时小户型房子,需要三四千两银子。而清河县县令,从七品国家公务员,每年薪水不过三百五十两。就是说,就算县长去买房,如果不贪污的话,需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房钱。
干隆时期,清朝公务员的薪水为:“一品岁支银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有奇,从九品、未入流31两有奇”。以上这些仅仅是基本工资,称“正俸”;而“京员例支双俸”,即在基本工资之外加发同样数目的津贴;也就是说一个七品官的年薪为90两,90两是什么概念呢?据记载,当时新街口附近的房子85两,也就是说一个小小七品芝麻京官,省吃俭用刨去生活开支,大概两年收入也足够在京城买一套私宅。
房价最便宜的时期当属民国初期。民国四年(1915年),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四合院一处瓦房十一间,售价一百五十块大洋。民国十六年,宣武门西大街四合院一处瓦房十八间,售价两千五百块大洋。民国二十二年,崇文区东柳树井一处房产瓦房十间的四合院,大洋两千九百五十块,折算成今日价格,每平方米约合六百块,百平米的房子只需六万元就能拿下。
⑥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要看什么时期的,民国早期相当于50多元,晚期只相当于30多元。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民国元年是1912年,民国成立以前的大洋沿用清朝的):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
⑦ 1919年,鲁迅花3765块大洋,买下北京一套四合院,现在值多少钱
也就是这一年,鲁迅花费了3500大洋买下了八道湾11号的三进的四合院,并回到绍兴老家,把家人们都接了过来。而这一次的搬家,也是鲁迅和“闰土”人生当中的最后一面,此时的闰土就是鲁迅笔下的中年闰土。
自从鲁迅远渡日本读书之后,他们两个再也没有见过。两人再次会面的时候,闰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形影,目光滞纳地喊了一声鲁迅老爷。
但闰土对鲁迅的感情依旧没变,当鲁迅搬家的时候,闰土像他父亲一样去了鲁迅家中帮忙,鲁迅也把部分家当给了闰土,17年以后,闰土先于鲁迅半年去世。
鲁迅在八道湾购进的这套宅子无论是今天还是百年以前,绝对称得上豪宅,当时还引起了文学圈子里不小的轰动。
这套宅院占地1300多平,大小房间32间。前院是鲁迅日常会客读书的地方,中院则是母亲和朱安的住所,后院最豪华的部分分给了周作人和周建人居住。
他们三兄弟也是在这所宅院里渡过了最好的三年多的时间,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鲁迅独自搬了出去。
02当今的价值
鲁迅购置这所宅院的时候,对方出价是3500大洋,加上中介费、印花税等等一共花了3765块。
这个数字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并不太敏感,毕竟现在,在西直门外租一套小房子也不止这个价钱,那以当时的物件对比,这所房子到底值多少钱呢?
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1923年鲁迅在购置另外一所宅院的时候,找了一个住家的保姆,除了包吃包住以外,每个月还有3块大洋的工资。
以如今北京找一个住家保姆,月薪6000来算的话,那这所豪宅大概花费了700多万。那这样来算的话,鲁迅在当时一年的收入已经近千万了,北大给他的工资每月竟高达800万。
这似乎有点不符合实际情况。当然如果以一个知名作家的头衔来看的话,放在当下,鲁迅的年收入又何止千万呢?
民国初年,北京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大概在10块大洋左右,以北京平均工资6000来看的话,那鲁迅的这所宅院差不多在200万左右,其实这么来看的话,毕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如果以当时大米的物价来算,鲁迅的月收入大概是在3万左右。这样算下来,这所宅院那就便宜的多了,一座面积达1300多平的院子,居然不到30万,还是在紫禁城的边上,是不是有种物超所值的感觉呢?
我有一个朋友,他家恰好就在西直门一代。在写这个小故事的时候,还专程问过他当地的房价。以他的了解目前西直门附近的二手房价格大概在1.3万一平。以这个价格计算的话,鲁迅的这所宅院大概不到2亿。但是他对我说过一句话,如果是四合院的话,恐怕价格要在5个亿左右。这个地方的四合院可不是鲁迅当年,想买就有的买的。
不得不感慨这个社会发展之快。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来对比当下。可能房子是升值最快的吧。无论是大米、白糖也或是食盐。这百余年来,如果都是以元来计算,大概都是上涨了百倍左右。这所宅院上涨的就有点离谱了。以工资水平对照,这所房子那也是物超所值。
至于原因那就是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附加价值吧。毕竟是在首都,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水平以及设施,都赋予了这个地区独特的价值。
这些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如果势必要用价格来换算价值的话,那绝对都是普通人无法承载的数字。
03百年沧桑
1923年,自从鲁迅离开之后,他几乎很少再来到这里。鲁迅与兄弟们的政治理解不尽相同,特别是当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之后,在这所宅院当中掀起巨浪,兄弟之间更是走到了不可调和的境地。
朱安在这里陪伴着鲁迅的母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在一个孤独的角落当中,她也卑微地活着,直到离开这个人世。与鲁迅争斗了一生的周作人也是在这里默默地离开了这个红尘往事。
鲁迅比较知名的几部作品大多数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曾经他们三兄弟在这里迎来送往着来自各方的宾客,不少的民国大师都在这里留下了身影和耐人寻味的故事,然而当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后,这里已经破败不堪。
曾经的八道湾11号院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看不到昔日的灯火辉煌。
倒塌的墙壁、凋零的树木向人诉说着它往日的故事。后来,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鲁迅纪念馆,但也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间而已。如果经过这里,或许还能看到它往日的模型。
或许这就是岁月,也或许这就是历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就是对于这座宅院最为恰当的描述吗?虽然这已经成为过去,但这也并不影响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是吗?
⑧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有多大购买力,相当于现今多少人民币
从清末到民国,“壹圆”型银币流通一时,其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称“大洋”,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不过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圆,所有交易以及结账都以圆为单位。
有“袁大头”之称的,则是壹圆银币上镌刻有袁世凯头像,据相关文献披露,从1914年1929年,“袁大头”总发行量超过了7.5亿枚。那么民国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你可能永远不会信。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讲起过,在1917年,他在杂货铺里做学徒的事情,到年尾时拿到了三块大洋,很是高兴,说“从来没有拿到过这么些钱”。可见一块大洋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购买力,而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考证,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够购买到44斤大米。
民以食为天,按粮食的价钱换算,以现今大米3.5元一斤,那么一块大洋相当于是145元。再来看看各阶层人群的收入,军阀的生活自然是不用说,制造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曾在河南强制种鸦片,并且每亩收税八块大洋。
许多人所知道的是军阀姨太太多,个个还很漂亮,但抛去风花雪月的表面,却发现民国时期的军阀很多都是搂钱耙子,这不,在1920年旱灾,直系军阀的曹锟就搂走了300万大洋的救灾款。
曹锟后来于1923年还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不过这总统的位子是曹锟前前后后花了1300多万大洋“打点”得来的。所以军阀混战里的水深,许多良心未泯的人也就选择了离开。
而民国时期,实在有太多故事可以说,再来说说民国年间的才子们,1917年,胡适留美归来,拿到了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在寄给母亲的信中便说道:
据了解,胡适和好友高一涵在一处僻静地方合租,每月的租金为6块大洋,而胡适在北大待了一个月后便遇上了加薪,胡适又给母亲写了封信,讲到:
另外据鲁迅的日记可以获知,在北京的14年里,鲁迅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约有250块大洋;而从1912年,鲁迅应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之邀,担任科长一职起至1936年鲁迅离世的25年里,鲁迅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约是在423块大洋左右,这其中的收入包括鲁迅所担任的职位、任教、稿费等。
从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可以获知,这些高知人群完全能够顾得上家庭的开销,鲁迅则有过两次购房经历,1919年时,38岁的鲁迅买下了共有28间房的八道湾11号,这套四合院的价钱是3500块大洋。
当时鲁迅还不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是把绍兴老屋出卖给了大地主朱阆仙,并且向银行500圆的短期贷款。
不过一大家子住在一个屋檐下,八道湾11号并没有出现有“中日有好”的局面,鲁迅与弟媳闹了不小的矛盾,于是鲁迅第二次购房,1923年,鲁迅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6间小院,价钱是800块大洋。
最后说说民国时期大上海的收入状况,据《上海市政府公报》的统计,上海工人的工资往多了说,是10~25块大洋,不过上海消费高,吃、住、穿都需要钱。
因此几块大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十分值钱,可以买上44斤大米了,若是碰上拖欠工资的情况,那简直是要人的命。
⑨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袁大头)的实际购买力还是比较彪悍的,也就是说还是比较值钱的。
当初的货币政策还没有转型成为现代的信用货币,一直到1932年开始推动“改两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银两和银元并用的状态。人们还是喜闻乐见“真金白银”这类硬通货。
1919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伙买了西直门八道湾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块大洋;1924年在阜成门的胡同中买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块大洋;西直门的先不算了,单算阜成门的那套小一点的,现在房天下类似房源的7月份报价是7200万人民币不含税费。按照房价的价格比照,1块大洋价值在9万人民币;
所以你会惊讶地发现,怎么民国一块大洋能从83元人民币比对到9万人民币,都能找出依据。
然而袁大头的最新收藏价格。通常在700元左右,当然稀缺版的也曾拍出上百万的价格。
⑩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在现在有多高的购买力
在现在的购买力那当然是按照文物类来看待了,还是看看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比较直观些。
狄登麦在1919年写到:“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想象一块大洋在民国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客观的,应该说也具备很强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