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方新城房价多少一平
A. 元方是什么意思
这几天,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在微博上疯传。这一口头禅成了网友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万能句式。也许你会问,元芳到底是谁?怎么就突然红了?元芳全名“李元芳”,是热播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系列的重要角色之一。他的身份是狄仁杰的卫队长,武艺过人,能力超群。在电视剧中,狄仁杰经常问:“元芳,你怎么看?”而元芳常常回答:“此事之后必定有大阴谋。”两人的对话推动剧情,引出狄仁杰对案情的分析。
网民将这句话拿了过来,房价、菜价、同事关系等各种身边事,以及文体新闻等各种网络热点等各种问题。大家对周边事情和一些热点有不同的看法,“元芳体”是一种情绪宣泄,“是将我们的内心情感通过新的无厘头方式宣泄出。现在网民疯狂使用‘元芳体’造句,同样也不需要答案,因为答案已经存在于网民的情感宣泄中。”
B. 元方新城A区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重庆元方新城A区
城市:重庆
楼盘位置:綦江-綦江-滨河大道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5%,共0栋楼,停车位暂无数据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
C. 急需十则以上的文言文小故事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九)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一0)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一三)学弈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D. 有没有一些文言文小故事
01德行第一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已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5.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期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已子。
15.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16.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若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18.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20.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21.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22.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24.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着两频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25.顾容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之皮邪?
27.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28.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29.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30.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31.庾公乘马有的庐,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32.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33.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34.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35.刘尹在郡,临终绵#,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36.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37.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38.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邪?范笑而受之。
39.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40.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41.初,桓南、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鬭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
42.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43.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称曰:昔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44.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45.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46.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着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47.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02言语第二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6.颖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7.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颖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8.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武惭而赦之。
9.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颖川,故二千里候之。至,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候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10.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
1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2.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13.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名?侍中缪袭曰:陛下圣思齐于哲王;罔极过于曾、闵。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
14.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15.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16司马景王东征,取上党李喜,以为从事中郎。因问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招君,何以来?喜对曰: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鼓畏法而至耳!
17.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18.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人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19.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
20.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21.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22.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23.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着。
24.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巍以嵯峨,其水#渫而扬波,其人磊#而英多。
25.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婚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26.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27.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候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
28.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去崔杼几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
29.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
30.庾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子何所欣说而忽肥?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
3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候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32.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33.顾司空未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顾思所以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元公道公协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觉,谓顾曰:此子圭璋特达,机警有锋。
34.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
35.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谓温峤曰: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阼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子其行乎?温曰:峤虽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岂敢辞命?
36.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温忠慨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
37.王敦兄含为光禄勋。敦既逆谋,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王丞相诣阙谢。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援翰曰: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
38.郗太尉拜司空,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实愧于怀。
39.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40.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41.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时以为名言。
42.挚瞻曾作四郡太守、大将军户曹参军,复出作内史,年始二十九。尝别王敦,敦谓瞻曰:卿年未三十,已为万石,亦太蚤。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蚤;比之甘罗,已为太老。
4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4.孔廷尉以裘与从弟沈,沈辞不受。廷尉曰:晏平仲之俭,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犹狐裘数十年,卿复何辞此?于是受而服之。
45.佛图澄与诸石游,林公曰:澄以石虎为海鸥鸟。
46.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47.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
48.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或云卞令。
49.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猪,将其二儿俱行。庾公不知,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君亦复来邪?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50.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庾公大喜小儿对。
51.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52.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53.庾稚恭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侍中刘劭曰:柏梁云构,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钟、夔先听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54.何骠骑亡后,征褚公人。既至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褚曰:真长,何以处我?真长顾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视王,王曰:国自有周公。
55.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6.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让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57.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58.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59.初,荧惑入太微,寻废海西。简文登阼,复入太微,帝恶之。时郗超为中书,在直。引超入曰:天命修短,故非所计。政当无复近日事不?超曰:大司马方将外固封疆,内镇社稷,必无若此之虑。臣为陛下以百口保之。帝因诵庾仲初诗曰: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声甚凄厉。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卫,思患预防,愧叹之深,言何能喻!因泣下流襟。
60.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宣武至,问:上何在?简文曰:某在斯。时人以为能。
61.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入。
62.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63.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64.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桓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尺玄门。刘曰: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
65.羊秉为抚军参军,少亡,有令誉。夏候孝若为之叙,极相赞悼。羊权为黄门侍郎,侍简文坐。帝问曰:夏候湛作《羊秉叙》,绝可想。是卿何物?有后不?权潸然对曰:亡伯令问夙彰,而无有继嗣。虽名播天听,然胤绝圣世。帝嗟慨久之。
66.王长史与刘真长别后相见,王谓刘曰:卿更长进。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
67.刘尹云:人想王荆产佳,此想长松下当有清风耳。
68.王仲祖闻蛮语不解,茫然曰:若使介葛庐来朝,故当不昧此语。
69.刘真长为丹阳尹,许玄度出都,就刘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许曰: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70.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7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72.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临成以示韩康伯。康伯都无言,王曰:何故不言?韩曰:无可无不可。
73.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74.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之君,必当褰裳濡足。
75.谢公云:贤圣去人,其间亦迩。子侄未之许。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汉。
76.支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锻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77.谢中郎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着,纳而不流。
78.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79.谢胡儿语庾道季:诸人莫当就卿谈,可坚城垒。庾曰: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济河焚舟。
80.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
81.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
82.谢万作豫州都督,新拜,当西之都邑,相送累日,谢疲顿。于是高侍中往,径就谢坐,因问:卿今仗节方州,当疆理西蕃,何以为政?谢粗道其意。高便为谢道形势,作数百语。谢遂起坐。高去后,谢追曰:阿酃故粗有才具。谢因此得终坐。
83.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84.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
85.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顾长康时为客,在坐,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桓即赏以二婢。
86.王子敬语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故不如铜雀台上妓。
87.林公见东阳长山曰:何其坦迤!
88.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89.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暝不临。左右启依常应临。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90.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心。车武子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91.王子敬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92.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93.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已而会雪下,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
94.张天锡为凉州刺史,称制西隅。既为苻坚所禽,用为侍中。后于寿阳俱败,至都,为孝武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曰:桑椹甘香,鸱#淳酪养性,人无嫉心。
95.顾长康拜桓宣武墓,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哭之状其可见乎?顾曰:鼻如广莫长风,
E. 元方是什么意思
元方是一个人,姓李,字符方。
他的上级是个断案推理的高手,但是每当遇到疑难案件,还是会先征询一下元方的想法。
于是就会经常听到这句话:
元方,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