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山位于哪里有多少年的历史
1. 邛崃白鹤山 历史
白鹤山之名,最早见于晋代史学家陈寿着的《益部耆旧传》:"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相如从之受经。"宋代诗人陆游来临邛游白鹤山有诗《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自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仙,山以此得名。"山上有一古寺,名鹤林寺。鹤林寺始建于隋、唐时为白鹤寺。宋代魏了翁《邛州白鹤山营造记》:"山故为浮图之宫,自隋朝迄今,庵院凡十四所。"寺内所存大雄宝殿系明代英宗天顺六年(1462)僧心显重建,距今已有550年的历史。其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寺院现占地三十多亩,殿宇及配房共五千多平方米,有女尼二十多人,是省重点宗教活动点。寺院大门所刻的"鹤林寺"三字,是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扑初所题楷书。
2.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的人文历史
灵山是道、佛二教圣地,道家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称之为“信之镇山”。是江南颇具影响的民间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张道陵、张继元、刘太真、李德胜、松月禅师等人均在灵山结庐修真、收徒传道,灵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历史。上饶籍的达官显宦和客(隐)居上饶的历史名人,如王贞白、韩元吉、辛弃疾、徐元杰、夏言、郑以伟、高明、王庚言、蒋士铨、徐谦等人,为灵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弃疾赞美灵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赞灵山“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当代诗人冯雪峰赞美灵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诱人的山”。
(图册资料来源 ) 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石人殿,刻有明代宰相夏言所提的“秀水奇山信郡无双福地,佑民护国江南第一名神”和大学士郑以伟 “背面而朝万古石人心不朽,鞠躬而立千秋鹰武气如生”等对联,殿内香火鼎盛,自唐迄今,历经千余年,久盛不衰,每年阴历九月初一到初十,闽、浙、皖、赣4省乡民云集于此,每天人次高达数万人。除石人殿外,灵山古建筑、古遗址及石刻、匾额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石人古街、石人庙会,望仙桥头古村遗址,黄巢起义军古战场遗址,红军老鸦尖战场遗址,东山岩画、朱熹手书“忠孝持家”等景点。
相关着作有唐王贞白《灵溪集》,宋韩虎《洞泉日记》,徐元杰《梅野集》均收入《四库全书》。明郑以伟《灵山藏》,郑日奎《望灵山》及县人编纂的《灵山遗爱录》,清翠屏散人等创作的大量诗文,展现了灵山的风光。新中国成立后,展示灵山风光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剪纸等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余剑波的《灵山梯田》,李土根的《灵山风光》,谢名荣的《茗湖晨曲》,杨学贵的《灵山睡美人》,邱敬登、郭佐民的《灵山雪松》等。灵山吸引了自汉唐以来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观光,并有文学着作传世。唐危仔昌,宋王安石、辛弃疾、陆游、韩元吉、姜夔,明夏言,夏尚朴,清王赓言等创作的佳作数以百计。抗日战争期间,着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的囚室里创作的《灵山歌》。 灵山是全国着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云笈七签》二十七卷《福地》载:“灵山在信州之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被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代道教被尊为国教,先后建有宫、观、殿宇99座。宋、元间道教极为兴盛,各地扩建道观,修道者日众。明以后,道教日趋衰落,至清同治年间,全县仅存宫、观、殿宇70座,全真道士日趋减少。民国期间,仅存石人殿仍有道教的朝香活动,修道炼丹的全真道士已鲜为人知,仅有正一道士散居各地,以驱鬼降妖、超度亡魂为业。
历史兴衰
灵山道教历史悠久,已有1700余年。此教始于汉末,鼎盛于唐、宋。明以后逐渐衰落,至民国全真派道观殿宇仅存石人殿一处,全真道士已鲜为人知。正一派虽不如前兴盛,但仍有不少道士以超度亡魂和驱邪降妖为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大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正一派道士已无法事可做,纷纷改行经商、务农,借以为生。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河南颍川名士胡昭隐居陆浑山中,潜心道学。曹操屡聘昭为中书令,昭婉言拒之,并悄然南下,隐于灵山百谷峰之养真岩,继续悟道,采药煮茗,并结炉炼丹,以济乡人沉疴。公元251年,昭无疾而终。乡人称昭已得道成仙,并建祠塑像祀之。昭专注自身修炼,不收徒传道,但仙逝后屡受皇封,影响很大,并有刘太真、李德胜等信仰道教的朝庭命官步其后于祠中立化成仙,故为灵山道教之始祖。
胡昭之侄胡超,字惠琏,随昭南下,隐于灵山拥笔峰修炼。超家学厚实,受伯父影响,一心悟道,少壮时便遍游名山大川,并得一道士传以长生之术,得一高僧授以辟毂之法。昭仙逝后,超避讳改为惠琏,号拔俗,继续在拥笔峰修炼,并为乡人灭祟治病。超暮年后不知去向,乡人说他已肉身成仙,并在全国各地发现他的仙踪。由于胡昭伯、侄仙迹遍传,灵山各峰各洞结庐修道者日众。
与胡昭伯、侄隐于灵山悟道修炼同时,有一至德道人云游灵山,见东台峰南风光秀丽,数洞穴呈太极图样分布,便于此处结庐修炼,收徒传道。至德道人仙逝后,其徒募资修建道观,命名为至德宫。道观建成后,道徒日众,道观也随之扩建。唐、宋期间,至德宫道教极为兴盛,道徒达百余众,道观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葛洪遍游灵山,先择麒麟峰结庐传道,因水源不足,后择葛仙峰为址,结庐炼丹,并收徒传道,洪着有《抱朴子》一书,推阐仙道。师从葛洪的历代弟子,均以葛洪之神仙导养之法修炼,兼演炼医术,为附近乡民治病。嗣后,葛洪弟子于灵山各处普建道观,收徒传道,灵葆派道教盛极一时。
东汉建武至元和年问,正一派祖师张道陵于贵溪龙虎山创教。此教道徒可娶妻室、可食荤腥,为人祈福降妖,超度亡魂可收取酬金,实为一种谋生职业,因此人教者日众,遍布灵山域内各大村庄,虽历史上有“抑道扬佛”影响,正一教却长盛不衰,活动一直延至民国年间。
灵山地区道教始于东汉,鼎盛于唐、宋。唐尊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玄皇帝,《道德经》等为真经。唐德宗年间,诸邑旱,敕刘太真、李德胜拜祀胡昭祈雨,先后立化于胡征君祠。刘、李仙逝后,与胡昭一道,均受皇封为将军,隐君祠改为将军庙,从此,石人殿兴盛逾千年。宋尊奉道教,以真宗、徽宗为最,先后封胡昭为灵助候、灵助威济候、灵助威济显惠正佑王,刘太真封助顺将军,李德胜封助灵将军和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胡惠琏封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胡真人。据唐《云典》记载,上饶共有宫观99所,绝大部分建于灵山的奇峰秀谷之中。元代,道教在教派争论中失利,上饶道教受到沉重打击,开始衰落。明代道教继续走下坡路,域内仅存道观2所。清代继续“扬佛抑道”,加之道士居观清苦,羽化成仙又不能见之现实,大部分道士不断还俗,或弃道皈佛,至民国全真道士竞无一人,正一道士也日益减少,继续活动的多为一些迷信职业者。
着名道观
石人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奉诏在石人峰下建征君祠,以祠胡昭,俗称胡隐君祠,又称石人峰祠。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刘太真、李德胜相继于祠胄享货。并矗像于祠中与胡昭同祀之。宋宣和年间御赐“鹰护”殿额,因李德胜被塾多助灵将军,人称李将军庙。明万历年间李德胜被封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曼:称石人殿。石人殿拥有庞大的建筑群,气势雄伟,道徒众多,威名远播。
至德宫:位于灵山东台峰南东角山的一块台地上。汉末至德道人在此建宫修道,道徒众多。后经历代道人扩建,道观分前后两殿,极其雄伟,两旁有堕数幢,可见当时鼎盛之况。宫后有太极岩洞穴群,宫观周围有水田十余亩。后,道教衰败,改为佛教寺院,僧侣多达百人,也盛极一时,今道观已废,遗址、石磉、石臼、石香炉、老道墓茔尚存。 宗教活动
灵山域内各寺庵的佛教宗教活动,主要有早晚功课、功德课、朝山进香三种,小庙为筹集经费,有叫夜弥灾活动。
早课:每天凌晨,全寺僧人聚集佛殿,搭衣持具,击鼓敲馨,列班做早课。开始由班首僧向全寺佛像拈香,继而列班殿前跪拜,集体念颂经文。念经特点是念唱合一,以木鱼、铜磬击点。早课做到天亮结束。
晚课:吃过晚斋后,击鼓,全寺僧人聚会大雄宝殿,搭衣持具做晚课,为时约2小时,内容和方式与早课大致相同。
功德课:即为僧、尼、居士、施主寿晨及达官贵人小孩出生、获得功名、诰封等做功德课,禳灾祈福;为僧、尼、施主做追忏功课,超度亡魂;为村坊做祈年功课,祈天下太平,风调雨顺。1979年后,开放寺庙也开始为施主做功德课。
朝山进香:朝山进香是佛教寺庙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活动。朝山进香会期各寺庙不一,大致以佛祖诞辰、弥勒诞辰、观音诞辰为期,三天、七天、十天不等。各地的善男信女,大部分以村为单位,选有头首,成立进香组织,俗称“香会”。出发前吃斋禁欲,出发时身穿洁衣列队由会旗导行。香会中仪仗:擎伞盖、抬匾额、捧佛衣,放火铳,吹打十番锣鼓,热闹非凡。进入山门,有寺内知客僧人迎接,香客拈香化纸朝拜众佛像,祈求禳灾降福;至观音像前,女香客祈求观音送子;在大雄宝殿求忏,祷告佛祖指点迷津。香客将自己上年朝拜时许的愿(钱、物)交给寺内管理僧人,朝香进香基本结束。是夜,各香会的串堂在大雄宝殿开场唱戏,直至天亮。
叫夜:又称“打更”。旧时,一般僧人较少的寺庙,为筹集经费,有叫夜活动沿袭。叫夜,即寺庙派出僧人,穿麻衣草鞋,背弥勒佛像,手执木鱼,深夜沿村念经,念完四十九夜结束。叫夜完毕后,叫夜僧人又身背佛像,挨户上门念经,化缘收取钱米,以资寺内开支。
着名寺庵
天心寺:位于望仙乡圆山峰绝顶。明以前为员山庵,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浮梁僧如伦云游至此,见峰圆如覆杯,风光秀丽,且有水田、旱地十余亩,遂化缘创建天星寺,供奉如来诸佛和十八罗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天星寺再度扩建,因有康熙御书“天心禅林”寺额,改称天心寺。改建后的天心寺极为兴盛,僧侣众多,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曾办经学一所,有师生20余人,专门研究和教授佛学。1930年寺庙毁于兵燹,仅存“天心禅林”和“舍利殿”匾额。1949年重建一小院,1986年又重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等佛,并有居士住寺管理。
石城寺:位于灵山甑峰南石城山台地中央。台地三面环山,如城如廓,故名石城。传说东汉有尼在此结庐悟禅,圆寂后骨灰建塔存放,当地居民称草庐为石城庵。唐初,普陀山一高僧云游至此,惊叹人间竟有此福地,遂化缘建寺,名石城寺。寺有三殿,楼、台、亭、塔等附属建筑错落有致,经十余载经营,庙产达千亩,僧侣多达百人,盛极寺宇。干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葺,至嘉庆年间,广信知府王赓言亲选妙机为主持,并题写“妙明清澈”寺额,寺庙处于鼎盛期,僧侣多达百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寺庙尽毁,仅存明嘉靖年问所立石碑和清顺治九年(1652年)所建立旨寿塔以及干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所立放生碑和刻有“日出朝阳千古秀,月现云山万寿灯”楹联的石柱。1997年,三宝弟子募资重建古寺,1999年大雄宝殿竣工,建筑面积765平方米,正殿供奉如来等三尊大佛,两旁供佛文珠、普贤、慈航和十八罗汉。据相关资料显示,古寺正在复建中,计划建筑的有天皇、三圣、观音、伽竺、地藏等五大殿及斋堂、膳堂、僚房、宾馆、舍利塔等附属建筑,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寂照院:清同治《上饶县志·寺观》载:“在石人乡,宋淳祜间建”。后废。
白鹤山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白鹤峰。明嘉靖年间,常有群鹤翱翔其巅,因建寺,并以白鹤命名。塑佛祖和白鹤仙翁像供于大殿。清蒋士铨书“鹤伴慈云”寺额。寺成后极为兴盛,香客如云。后因火三圮三修,最后一次修建于1996年。新寺因山势而建,三个大殿拾级而上,巍峨壮观,仍供佛祖和白鹤仙翁像。蒋士铨所书寺额,仍赫然嵌于山门之上。
峰顶院:位于石人峰右鹰嘴峰下山谷中,建于明,盛于清。寺庙雄伟,僧侣众多,且有千亩山场和40亩水田等丰厚庙产。清末衰落,国民初期,有一王姓和尚(又称王斋公)任寺内主持,并兼管灵鹫、灵峰二处庵堂。今遗址尚存,并改建为“金石山庄”,林木葱笼,风光秀丽,常有游人观光。
横峰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横峰上,是县城通往灵山首寺。始建年代不详,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为寺立碑,称为古建筑,供韦陀神像。寺外设茶肆,供来往行人饮用,称大士茶庵。嘉庆五年改称横峰寺,1991年,灵月师太主持寺务,重塑佛像,新祷千斤铜钟,香火鼎盛。1990年嵌“清溪仙境”额。
白云寺:位于石人峰下上天堂,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时香火鼎盛,僧侣达数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进士程士俊为寺立碑,后圮,选天堂自然村建新寺。
3. 梧州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梧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梧州属桂林郡。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称南越武帝,封赵光为苍梧王,建苍梧王城。秦始皇凿通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梧州成为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粤语的发源地。汉代,梧州有316年是岭南的首府;梧州是两广之“广”所在地,即以古广信为界,广信以东叫广东,广信以西叫广西,广东广西由此得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梧州。明代,梧州有100年是两广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1897年开端口后,梧州商贾云集,留下一座座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使梧州成为两广的骑楼博物城。游锦鸡岩、河东老城区、鸳鸯江、英国领事署旧址……,一日便可以读懂梧州4000年历史。
舜帝遗迹
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司马迁《史记》),埋葬在白云山南麓的锦鸡岩,而虞帝庙旧址就在现桂东医院处。白云山半山腰有一处为纪念舜帝而建的光华亭(舜帝,姓姚,名重华)。
南汉铜钟
为南汉太监吴怀恩出资于南汉干和十六年(958年)所铸,曾作为市民报时用。
冰井泉香
唐代诗人元结当上道州刺史和容县经略守护刺史后到了梧州,写下“火山无火、冰井无冰”的诗句,并率众开凿“冰井”,给梧州留下个“冰井泉香”景点。用冰泉水制作的滴珠豆浆堪称中华一绝,不喝冰泉豆浆,不算到过梧州。
苏轼秦观会于梧州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谪官海南途中两次路过梧州,“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乃闻其尚在藤也。”到了梧州舜帝墓,乃写下“我行忽至舜所藏”诗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因坐党籍之祸被贬到雷州等地;后被放还至藤州,与苏东坡在藤州相会,作诗“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笑逝于藤州。藤县还留有访苏亭。
北宋元丰监铸钱遗址
位于钱鉴路桂江河边(今桂江造船厂船体车间),建于在宋熙宁四年(1071年)。据宋史记载: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刘大中宣谕江南归奏“衡、舒、严、鄂、韶、梧六监,岁铸百五十六万缗,充当逐路支用”,梧州元丰监是北宋时期江南六大钱监之一。梧州元丰监从事铸造钱币,每年铸铜钱18万缗(每缗1000枚),产量占当时全国铸钱150万缗的12%。
明朝两广三总府遗迹
明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驻扎梧州。成化五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建总督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当时,设有三总府:总督府、总兵府和总镇府。到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总督才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三总府驻地在今东正路、东中路及建设路一带。近年在市一幼附近,先后出土了1510年的《总府题名记》碑及一对大石龟。石龟背负"总府题名记"和"建总府记"石碑,现在这两个石龟分别安置在白鹤观和龙母太庙内。
桂江浮桥铁柱
明成化七年(1471年),两广总督韩雍和太监陈平等筹建浮桥用生铁铸造浮桥铁柱,竖在桂江口两边岸上。桂江一桥建成后移至北山中山纪念堂门前两侧。
袁崇焕故里
梧州藤县天平镇新马村是袁崇焕故乡。袁崇焕曾任督师等职,统率辽军对金兵作战,先后获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击退了当时称王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立下了卓着的功勋。后来崇祯皇帝中了金兵的离间计,将袁崇焕处死。新马村的犁头山、江北白马圩背分别有袁崇焕祖父和父亲的墓地。
炳蔚塔
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与允升塔遥遥相望,各领风骚。“炳蔚塔”碑额,乃清代三元及第、山西布政使、一代名宰陈宏谋玄孙陈继昌手篆,字体苍劲浑厚。首层有石刻题额“文峦耸秀”,为清道光年间梧州知府袁渭钟的手楷。塔共有7层,塔高34米,底径7米,壮伟古朴。塔呈六角形,青砖结构,每层塔檐,筑以莲花图案浮雕,光彩照人。
龙圩粤东会馆
位于苍梧县城龙圩,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干隆五十三年(1785年)重建,是广西境内最早的会馆。明朝中叶以后,龙圩逐步成为西江流域的重要商端口。清康熙年间,广东南海、佛山、顺德等地客商云集龙圩,设有豆行杂货行、烟丝行等16个行业、200多个工商户。
百年商端口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开端口后,外国人在梧州设领事署、教堂、学校、洋行。现存的外国建筑有梧州海关旧址(地委大院内)、思达公医院(现工人医院)、英国领事署旧址(珠山顶)、美国圣经学校旧址(珠山顶)等。同时,两广、云贵川湘晋商人蜂拥而来,梧州成为广西主要的内河口岸城市以及大西南进出口的水上门户。商贾们在梧州建起留下一座座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使梧州成为两广的骑楼博物城。
英国领事署旧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府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在白鹤山上建起领事署。1928年底,英国将领事署交回广西。
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
清咸丰三年(1851年),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起义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封王建制,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并与清军进行了半年多的反“围剿”斗争。现在,蒙山县还保存着太平天国革命遗址26处,文物1500余件。
天国四王故里
藤县大黎镇是中国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来王陆顺德、侍王李世贤等四王的故里。太平天国在金田村起义,后挥军北上,从平南进入大黎。李秀成、陈玉成和李世贤等参加了太平军。四王骁勇善战,成为天国后期的支柱。藤县还涌现有扶王陈德才、潮王黄子隆、佑王李远继、扬王李明成、广王李恺顺、然王陈时永、宗王李尚扬、成王陈聚成、誉王李瑞生等共13个王。大黎镇建有四王史绩陈列馆,藤县县城也有一处四王亭。
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先生为了筹备北伐,曾于1921年至1922年3次驻节梧州。为纪念他,梧州人民于1929年在北山上兴建全国最早的孙中山纪念堂。
李济深故居
李济深1885年出生于苍梧县大坡镇料神村,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先生故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25年,是一座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四合院落。故居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阴阳八卦文化。后山坡上浓荫蔽天的格木林,形似饱虎隐伏,为盘龙卧虎之地。东、南、北面,共有5个小山头延伸相聚到村边,形如骏马,有五马归槽之说。
龙母太庙
梧州龙母太庙位于市区北部,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和雍正年间均曾重修,是一座为纪念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领“龙母”而兴建的庙宇。传说她因养育过5条金龙被尊称为龙母。主要建筑有牌坊、正殿、后殿、行宫、”总府题名记”石碑、石龟、关帝殿等。
藤县龙母庙
位于藤城镇胜西村水东街孝通坊。原庙规模宏大,庙内雕梁画栋,瑰丽堂皇,具有浓郁的古建筑艺术风格,据宋代《太平环宇记》述,其始建时间可追朔到宋代以前,藤县龙母庙历史悠久,历代修葺,一直延续到“文革”前,1993年冬经当地群众筹资再次重新修复。藤县龙母庙和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有着渊源联系,藤县是龙母根之所在,是龙母故里,而广东悦城则是龙母生活之地,墓葬之地。
大竹龙母庙
据清《藤县志》记载,“据传,龙母……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人,豢龙潭犹存,或曰一都水东街孝通坊人,故其庙名孝通……”。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现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村民也捐资建了一座龙母庙。庙前有龙母盎(即豢龙潭)、龙母井、父老河等遗址。岑溪三堡镇也有一处龙母庙。
西竺园
位于中山公园北面的珠投岭上,为妙真和她的师父达禅法师于1933年创建。西竺园是佛教尼姑庵,内有砖木结构房屋6座,东西座为餐厅和会堂,中座为大雄宝殿,后山为观音殿、祖师堂与功德堂。
白鹤观
位于梧州鸳鸯江畔的白鹤岗南麓,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门楼上雕梁画栋,有“麒麟送子”等反映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雕花,屋脊上雕刻为双龙鱼戏珠,屋顶前方左右两边有日神和月神。白鹤观主殿为三清殿,供奉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四恩寺
前身是位于钱鉴的紫竹林寺,建于1939年春,1966年被占用,因梧州市修建东环路而于2002年搬迁到白云山重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新寺题名“四恩寺”,四恩即报答国家、父母、师长、群众这四重恩。四恩寺建筑雕刻精美,16.8米高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
邓公庙
位于岑溪市南渡镇,始建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庙址原在卧龙岗,后于万历年四十二年(1614年)迁庙于今址。现在的邓公庙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移址后重建的。正中四根为蟠龙柱,硕大浑圆,高约5米,直径40厘米,每柱精雕一条神态威猛逼真的蟠龙,腾跃于红云绿浪之间,是广西仅存的木雕龙柱。邓公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与邓公庙毗邻,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门两侧有一对联:“先武穆而王功深汉水,后文宣而圣道配尼山。”把关羽与武圣岳飞和文圣孔子并列,把他抬到文武双全的地位。庙前雄踞着一对清同治年间建造、精工雕刻的花岗岩石狮,左雄右雌。庙宇内外墙壁彩绘画,线条流畅,寓意鲜明,色彩艳丽,画工十分细致。
4. 昆明白鹤山在哪里
白鹤山
地址:昆明市嵩明县
白鹤山(又名珠山),位于浔、桂二江交汇处,昔称"鹤奔岗"或"飞鹤岗"。该山自古以来就是梧州的名胜古迹,"鹤岗返照"即位列苍梧八景之一。当朝阳刚从西江浮起,河上晨雾未消,隔江相望,窈窕多姿的白鹤山,宛如一个静卧云雾中的仙女。当斜阳西照,霞光把白鹤山的倒影投入碧绿明亮的桂江,就象一个花容月貌的女郎对镜梳妆。
5. 邛崃白鹤山的介绍
又名鹤林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白鹤寺。位于邛崃市白鹤乡境内白鹤山麓,占地面积14亩,是川西有名的佛教丛林和游览胜地。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维修时,魏了翁题匾曰:“鹤林禅院”。清代为鹤林寺。现存建筑连同山门、通道、二门、前殿和后殿,共五重五进,中轴线左侧另有僧房一院。大雄宝殿系明代重建,殿内有泥塑释迦牟尼本身及化身像三尊。其余殿堂塑有观音、弥勒、韦驮、天王。影壁高约10米,长9米,正面“鹤林禅院”楷书大字高2米;背面全施琉璃花鸟方砖,居中嵌透雕陶釉“盘龙戏珠”极为精美。
6. 有谁了解桃江白鹤山的历史及故事
实话说这个白鹤山网上显示的有两座,而且好像还不是你所要的,没办法,我是找不到了,这个你应该去问问本地那些老人家,或者去看看地方志。
梧州白鹤山
白鹤山(又名珠山),位于浔、桂二江交汇处,昔称"鹤奔岗"或"飞鹤岗"。该山自古以来就是梧州的名胜古迹,"鹤岗返照"即位列苍梧八景之一。当朝阳刚从西江浮起,河上晨雾未消,隔江相望,窈窕多姿的白鹤山,宛如一个静卧云雾中的仙女。当斜阳西照,霞光把白鹤山的倒影投入碧绿明亮的桂江,就象一个花容月貌的女郎对镜梳妆。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英国在白鹤山四周竖起大英国地界碑,建起领事署。惠师礼会、圣书公会、美国圣经学院也设在这里。白鹤山下立有禁止游人登山的木牌。1918年春,有桂军数人登山游玩,英领事放出狼狗咬人,桂军排长为自卫而打死洋狗,后被英领事署威逼而遭枪杀,以偿狗命。经过反英浪潮后,英国于1928年交回白鹤山。 白鹤山于1930年辟为公园,面积约14公顷,园内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山顶上有英国领事署旧址,有"还我河山"石碑等文物古迹,以及花圃、游乐园、水池等。鹤冈楼栋宇雄壮,古朴典雅,楼前植花木盆景,中为白鹤雕塑;楼高三层,登楼可极目全城,南望西江滚滚波涛东去,系龙洲隐约可见,与允升塔夕照相映成趣;东瞰市区,桂江一桥飞架东西,楼宇栉比,云岚烟树,气象万千。奇石馆内陈列着桂东南一带的钟乳石、彩霞石、墨石,有的像千年寿龟,有的似金凤展翅,有块彩石更为神奇,酷似英国女王头像赫然印在石上。千姿百态,游人无不称奇。 【白鹤山上的英领事馆收复始末】 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英国一队炮舰溯西江侵入梧州,勘测沿途航道情况,绘制海图。咸丰九年(1859年)正月,英法联合派出5艘轮船,载兵3千多,从广州侵入梧州,勘探梧州到内地航道情况。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英国“黄浦”号炮舰沿西江经梧州入侵至藤县,再一次勘探西江航道情况,为进一步侵略梧州作准备。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日方在和约底稿提出增开“广西梧州府”等7处地方为通商口岸,李鸿章以“湘潭、梧州土民,向来最恨外人,万一开口,易兹事端,地方官实难保护。”为由没有开放梧州。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急于求和,同法国签订和约,确认了法国在广西的特殊权益。英国即以此为借口,说清政府违背了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专款》(1894年),从而提出新的勒索,其中包括西江对外通商。清政府在所谓“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且恐迁延不决,又将别起波澜,更难收拾”的考虑下,决定同意开放西江通商。清政府派驻英公使龚照瑗同英国交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四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同英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附有西江通商的专条:“今彼此言明,将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城江根墟开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的驻扎处所,轮船由香港至三水、梧州,由广州至三水、梧州往来,由海关各酌定一路,先期示知······”。六月五日,李鸿章和窦纳乐在北京互换条约文本,条约正式生效,并通知两广总督、广东和广西抚臣、粤海关督。梧州成立海关,英国人担任海关税务司。 英国以保护侨民在梧贸易利益为名,随之在白鹤山购地建领事署,以购筑侵略中国的又一个桥头堡。据有关资料显示,英国人购买白鹤山及附近两个山头所需付出的地价,仅"二十四千铜钱"而已。按清末银元1元兑换制钱1000文的规定,"二十四千铜钱"即银元24元。当时,在正常年景下,1元钱只能买中等米25斤左右。换言之,白鹤山及附近两个山头的地价,仅等于600斤米的价值而已!清朝地方官吏的媚外与愚昧,委实令人扼腕。 白鹤山位于浔、桂二江交汇处,昔称"鹤奔岗"或"飞鹤岗"。该山自古以来就是梧州的名胜古迹,"鹤岗返照"即位列苍梧八景之一。 白鹤山上的英领事署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四边有走廊相通,前门有7条砖柱,从大门进去有厢房、办公室、住所等,屋面为琉璃瓦,建筑形式兼有中西方风格。 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英国分别派博诺德(E. P. Bennett)、谢立山(Alexander Hosie)、赫思义(P. F. Hausser)、金德瑞(H. F. King)、奥泰蔚(H. A. Ottewill)为驻梧领事,打理署务。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匈也在梧州派驻领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意大利派福罗秘车利(Z. Volpicelli)为驻梧领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法国派伯乐福(F. Pelofi)为梧州领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八月至宣统元年(1909年),比利时派韩蔓(Th. Hamman)、李百协(J. Bribosia)、简森斯(Francis Janssens)为驻梧州领事,均由驻港领事兼。奥匈驻梧州领事均由英国驻梧领事兼。 领事署山下竖立“游人不准登山”的牌子,禁止中国人上山游览。民国8年(1919年)十二月十六日,广西军马均部下秦得标排长及28名士兵运解各种枪弹军服到梧州。他们到三角咀一带游玩,不知白鹤山“游人不准登山”,仍上山游览。英国领事哨兵喝令这些中国兵离开,秦得标与英国人争吵起来。英国巡捕格罗夫斯出来干涉,放出狼狗咬人,秦得标被迫开枪打死狼狗,还打伤巡捕头部,英国领事史密斯闻声出来干涉,秦得标命令士兵把英捕和领事押解回营。梧州镇守使黄培桂一听消息着了慌,赶忙将英捕格罗夫斯送去思达医院治疗,并拘捕秦得标等人。英国领事要黄培桂答应条件后才回领事馆,英领事回署后马上去电给英国驻广州总领事。英总领事即发电报给广西、梧州当局进行威胁,又由香港开来“摩轩”、“摩扶”两艘军舰示威,非要谭督及马均统领亲自来向英领事、英捕道歉不可。后经陆荣廷同英方协商,决定由马均统领具书向英领事道歉,并代表士兵亲自向领署受伤巡捕道歉;聚集梧州兵士到江滨向英旗行礼,将行礼仪式拍照制图订成小册子交给英国政府;梧州炮台鸣礼炮21响,处死秦得标,12名士兵被永远监禁;赔款万元。三月二日,梧州士兵列队站在江滨,向英国国旗行军礼,梧州炮台也鸣礼炮21响。这件辱国事件发生后,梧州群情哗然,纷纷起来示威抗议,充满了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白鹤山的收回缘起于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及其后发生的省港大罢工。民国11年(1922年)一月,香港海员大罢工,梧州海员积极响应,成立“省港轮船工会梧州分会”,进行一个多月的罢工,梧港交通为之中断,沉重打击了英国势力。“五卅”、“沙基”惨案、香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后,梧州人民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组织梧州各界对外协会,到梧州善后处及广西交涉署请愿,实行对日经济绝交,检查没收英日货物,各校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坚决要求取消外国在梧州的特权。1925年,“五卅”一周年纪念日,梧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和广州沙基惨案,举行示威游行,游行群众包围英国驻梧州领事署,抗议英方暴行。“所有在英领署工作的华人,一律都辞退出来,弄得英国领事很惊慌的逃下兵舰,退回香港,以后一直不敢回来。——-因为没有中国人的帮助,尤其是住在那相当高的山头上,食饭挑水,都成问题。”(黄绍竑:《五十回忆》) 英国领事撤走后,领事署房屋园林内无人管理,一天天地荒芜。英国政府为此事多次同广西省当局交涉。到了1928年,英国政府和广西省当局对于梧州白鹤山英国领事署这一"悬案",双方都觉得有尽快解决的必要。是年5月,新桂系集团前期的第二号人物,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的黄绍弘视察县政到梧州,巧遇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毕约翰,即与其磋商收回白鹤山事宜。11月,黄绍弘赴粤再度与毕约翰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英国方面交回白鹤山及附近两个山头;广西省政府予以补偿建筑费港币25000元。 “广州的英国总领事,到我广州葵园公馆,同我交涉,愿意将梧州领事馆交还中国,但是要广西省政府补偿建筑费港币25000元。并说,这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价值,有当时单据为凭,没有一点浮报。我随即命随从人员当面点交港币25000元,中间有500元的、100元的、10元的、5元的包了一大包。英领事退回英文正本一份、契约二份。十二月十一日,朱兆莘交涉员复函给壁约翰《关于让回梧州英领署产业》一案,附契据二件,均经阅悉,本交涉员当即将此案换文,连同契据等件,就近送交广西省府黄主席绍竑接收。收复梧州英领署,英国的政治势力退出了广西。”(黄绍竑:《五十回忆》) 1 929年夏,粤桂构兵,英领事旧址常为军队驻扎。1930年7月,市政府呈准辟为公园。1931年3月,举行开幕典礼,名曰“河滨公园”。1932年,领事署旁竖有“还我河山”石碑,叙述梧州人民反帝斗争驱逐英领事人员和购回领事署建筑、建立河滨公园的经过。
广安白鹤山
提起渠江东岸的白鹤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果州(今南充)仙女谢自然, 由金氛山乘云至此,为渠江岸边的景色所陶醉,于是不思归,长住于此,故而得名。美丽的传说,再加上新建奎阁的吸引,又有广安十六景之一的“鸥岭晴岚“的魅力。远碴阁,它高高地耸立在鹤岭山顶上,高27米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那足有六层高的绎红色仿古八角形阁楼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恬静。奎阁又称“奎星阁”,始建于原县城文庙沟, 后迁建于白鹤山上,“成为广安十六景之一的“鹤岭晴岚”。因年久失修,1973年8月为狂风所毁。1992年5月,广安县政府决定重建,开辟桃园、桂园、竹园、梅园、棕葵园,草坪等附瞩设施,成为集观赏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景点。登上白鹤山顶,滔滔渠江尽收眼底,“环江孤峙共飞翔,面面山光接水光。”渠江经过长途跋涉,逾过四九滩,绕过白阐山,缓缓地向远方流去,只留下一片片波光汛影,江面上虽无千帆竟发、百阑争流的景象,但各种机动船只仍不时在桥下穿梭。接来送往;下游,有渔翁摇橹踏歌而至,撒网,收网,悠闲自得,没有了“孤舟蓑笠翁”的清冷。远处的噪音不时惊起江面上一群群的水鸭子,成群结队,或潇洒单飞,在水天一色中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剪影,被摄进镜头成为永恒。
7. 历史上袁天罡活了多久
袁天罡活了88岁。
袁天纲(俗写为“罡”,547一635),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传说他善“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累验不爽。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隋时为资官令,唐武德年间为蜀郡火井县县令。贞观六年,唐太宗听闻其名声,诏入朝收纳为智囊。贞观八年(634年),在其请求下,唐太宗复任他为火井县县令,以让他返回家乡,同年袁天罡卒亡。
白鹤山天宫院是袁天纲未出仕前及大业末年避乱时修隐的地方,为其故居,袁天纲逝世后即下葬在天宫院附近。此后朝廷下令将天宫院修缮扩建了一遍,但随着战乱和时间的流逝,天宫院随之荒废。慢慢地,人们已经不知道它具体的位置了。
注意
明朝天顺年间,有人上白鹤山游山,意外发现了袁天纲墓的墓碑,确定了墓葬的位置。此时这里已经杂草丛生,而天宫院也早已毁坏,于是上表明英宗请求修缮袁天纲的墓地和重修天宫院用以祭祀,并得到明英宗同意,新的天宫院便开始在袁天罡墓附近破土修建,最终于天顺三年完工,建有正殿、观音殿、万年台、牛王亭等建筑,明英宗更驾临于此为天宫院亲笔提匾。
8. 湖南岳阳的哪座千年道观本地人不愿去,游客们很少知道
湖南岳阳有座千年道观本地人不愿去,游客们很少知道。说的这座道观就是“吕仙观”!
“吕仙观”,顾名思义,就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吕仙观位于洞庭湖畔的白鹤山上,古代传说中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所以吕洞宾与岳阳这座城市的渊源是非常深厚的,在这里建“吕仙观”自然不足为奇了。
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岳阳“吕仙观”已经不再是古代建筑,而是1997年再度重建的,“吕仙观”整个主殿为三层混凝土框架的仿古建筑,一楼为吕祖殿,二楼为玉皇殿,三楼为三清殿。
一方面可能是这座“千年道观”变成了现代仿古建筑,历史气息不再,徒留地名而已,吸引力大幅下降,另外一方面就是“吕仙观”这座道观所在的岳阳老街实在有些破败不堪,所以基本上没什么人会来,显得愈发冷清了,甚至连好多岳阳本地人都不知道。
9. 白鹤山的历史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英国在白鹤山四周竖起大英国地界碑,建起领事署。惠师礼会、圣书公会、美国圣经学院也设在这里。白鹤山下立有禁止游人登山的木牌。1918年春,有桂军数人登山游玩,英领事放出狼狗咬人,桂军排长为自卫而打死洋狗,后被英领事署威逼而遭枪杀,以偿狗命。经过反英浪潮后,英国于1928年交回白鹤山。
10. 邛崃白鹤山游记作文
邛崃白鹤山游记
邛崃白鹤山位于邛崃市城西3公里处,有一座如黛的山峦,巍巍古朴和郁郁青松掩着庙宇楼台和文物古迹,这里便是闻名西蜀的白鹤山。鹤林寺始建于隋,唐时为白鹤寺。寺内所存大雄宝殿系明代英宗天顺六年(1462)僧心显重建,距今已有550年的历史。寺院大门所刻的鹤林寺三字,是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扑初所题楷书,寺内大雄宝殿后面是临邛八景之一的书台桂影,为纪念宋代常安民所修建的读书台。读书台,为清雍正二年(1724)重建。常安民临邛人,曾任浙江转运判官,开封府推官。为人耿直,因不附和权相蔡京而遭受排斥打击,贬官回家,流落二十余年。后来被追赠为谏议大夫,为了纪念他而修建常公谏议读书台。读书台塑像早已毁,在1980年左右新塑南宋大诗人魏了翁像,已对外开放。
鹤林寺原第一道山门内左侧的四明楼已毁,1989年集资重建于大雄宝殿后左侧,登楼凭槛远眺,心旷神怡,邛崃古城和西南蜿蜒秀丽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出鹤林寺后门,古松夹道。在绿荫沉沉,葱翠欲滴之中高耸着有一块丈多高的巨石,酷似兔子蹲地。巨石上面有两块长石,状似兔子的耳朵,这就是传说中的玉兔石。有鹤林寺后山的右侧是人工从岩石上挖掘成大窟窿,名曰点易洞。相传是西汉着名星相家胡安聚徒传《易经》的地方。在点易洞一侧是摩崖石刻弥勒佛像,它是沿西崖开凿的石窟,深两米有余,高近十米。弥勒佛像是依岩石雕刻而成,身高近五米,跏跌于六方形之须弥座上。凿于民国五年(1916),是国内摩崖石刻弥勒佛造像中最大而又是最年轻的一尊。白鹤山鹤林寺后山上,据《县志》载有临邛道士墓,即着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中描述唐明皇李隆基请来临邛道士为死去的杨贵妃招魂的优美爱情故事,临邛道士鸿都客,致使精诚招魂魄。临邛道士墓虽已毁,但史话犹存,仍令人神往,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