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家园小区二手房价多少
⑴ 深圳二手房官方“参考价”公布!豪宅单价骤降6万
“吃完午饭,一看新闻,固定资产少了200万。”有网友如此说到。临近春节,深圳再出调控政策,一记重锤让有房群体不淡定了。
2月8日,深圳住建局发布《关于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通知称将建立深圳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随着这一通知和第一期参考价格目录的发布,3595个小区被逐一“标价”。
不过,住建局发布的参考价同市场价差距较大,这让大多数楼盘资产大幅“缩水”,引起了市场热议,其中豪宅资产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单价19万的住房“降“到13万的状况。
参考价与市场挂牌价“价差”明显
有购房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住建局发布成交参考价初衷是好的,但是数据并不是特别准确,目前官方公布价格比自己关注小区的价格要低很多,他们对此十分困惑。
那么这个二手住房参考价格表是怎么算出来的?
深圳住建局称,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在调查分析基础上,以二手住房网签价格为基础,参考周边一手住房价格,综合形成全市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并按照市域全覆盖、区域网格化原则,以住宅小区为区域网格单元,发布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
参考价格定期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深圳市房地产信息平台等网络平台发布。
将本次发布的3595个小区二手房成交参考价与目前市场的挂牌价对比可以发现,本次发布的参考价显着低于市场挂牌价和成交价,特别是高价豪宅和优质学区房的“价差”更为明显。
以去年大热的华润城为例,该项目最新一期润玺曾因去年的“万人打新”引起全国关注。
据每日经济新闻查询诸葛找房获悉,该住宅小区过往成交单价最高已突破20万元/平方米,去年下半年成交均价在17万~18万元/平方米,而目前挂牌均价约19万元/平方米,但此次发布的参加价格仅为每平方米132000元,相当于打了7.3折,以80平米的户型计算,以指导价格售卖比目前市价便宜384万。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但深圳房价上涨很大程度上是二手房价格上涨导致的。新房房价可以通过卖地限价、预售定价、批售控制、开发商“窗口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价格调控,但二手房市场调控却相对困难,缺乏调控的抓手,所以二手房的交易量价是由千千万万的交易者驱动的。在2019年底就发生了中粮凤凰里、恒裕槟城业主“暴力拉升”二手房价的情况。出现相同地段内二手房的每平方米成交单价高于新建中的一手房,即价格倒挂。
据信息时报报道,根据CRIC不完全统计,2020年有5个一二手房倒挂项目的城市就到达了21个。其中,南京倒挂项目个数最多,达到了92个。此外,成都、西安和长沙倒挂项目也超过了50个,由于一二手价格倒挂,南京、杭州、宁波等屡有项目“万人摇”,尽管政策调控加码,但市场热度不减。从一二手房倒挂幅度来看,深圳倒挂最为严重,二手房和新房成交均价倒挂幅度达到1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2019年12月相比,2020年12月深圳二手房价同比上涨14.1%,涨幅位居全国首位。乐有家数据显示,南山桂庙片区、宝安中心片区四季度成交均价同比上涨超60%,福田八卦岭片区同比涨幅也高达58.97%;福田百花、南山南头、宝安沙井等片区涨幅超40%。
据时代财经报道,针对本次深圳公布的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深圳中原董事总经理郑叔伦认为,这次政策发布参考价释放出政府要开始管控二手房价格的信号。深圳并没有对二手房进行管控的先例,二手房一路高涨,后果就是一二手倒挂很严重,扭曲了整个市场的成交情况。
郑叔伦表示,相比于新房可以直接限价,二手房市场的管控难度非常大。二手房的交易主体是不同的小业主及购房者,从报价到交易的信息相对封闭,信息极度不对称。因此,二手房成交价较难把握,时高时低走势混乱。政府出台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可以看出政府是希望先从增加透明度开始令到市场在一个价格很透明的场景去交易,引导二手房的价格走到比较合理的方向。
仍需观察具体执行细则
业主撤盘惜售可能将再现
其实早从去年开始,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就已经在选取部分热点区域楼盘为观察对象,收集各大机构平台线上发布房源信息,形成“深圳热点片区样本楼盘项目报价数据观察表”,并在每个月定期发布。
那么,深圳二手房市场到底有多热?除了价格,成交量也可以看出热度。
据深房中协统计到的二手房网签数据分析,2020年全年深圳二手房网签(含自助)120295套,与2019年的数据相比高出17.3%。如剔除自助网签的部分,2020年网签量更是创下自2016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据券商中国报道,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展研究部部长华洪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只是分区出台了指导价格,指导价之上的部分尚未公布具体操作执行的细则,还得持续观察。指导价与显示中的房源报价的确存在差额,结果对预期将会直接产生影响,即观望氛围再起。而对于卖方而言,撤盘,惜售可能将会在接下来时间段集中出现,当然这也属于政策后的市场波动。不过总体看,具体市场的反响还得待相应执行细则出台后,以及随后银行金融端如何跟进才能具体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