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温度调节 » 鱼肠剑多少米合适

鱼肠剑多少米合适

发布时间: 2022-06-12 14:32:01

1. 欧冶子铸了几把名剑

欧冶子铸了五把剑,分别是:

1、巨阙:

春秋时期铸剑名匠欧冶子所铸名剑之一,“湛卢剑”为五大名剑之首。欧冶子铸剑之山,为古地名山“湛卢山”,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2. 欧冶子的简历

提到中华名剑,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我国古代铸剑的鼻祖,欧冶子,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宁波人。
欧冶子所铸的一系列名剑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更在小说故事中大放异彩,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铁剑三把(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青铜剑五把,世称“越五剑”,“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我遍查资料重新整理编辑出以下内容和同我一样喜欢这种偏门知识的朋友分享,希望各位喜欢。欢迎交流,指出有误之处,补充不足。
龙渊剑(全名“七星龙渊剑”,故又作“七星剑”,后改作“龙泉剑”)
属性:诚信高洁之剑
长度:不详(亦有资料记说1.2米)
材质:铁
外貌:金色
铸剑:欧冶子、干将
主人:伍子胥
故事:话说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某日被追至长江之滨,无路可逃之时却招一“渔丈人”横舟搭救。伍子胥为报恩并嘱托渔丈人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丈人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出自《吴越春秋》。)
备注:当年为纪念龙渊剑出世,楚王赐名此剑出产之湖为“剑池湖”。唐代亦为纪念龙渊剑,欲将龙渊剑出产之县命名“龙渊县”,但忌讳用高祖李渊之名的“渊”字,故改名“龙泉”。龙泉县由此得名,龙渊剑亦从此改名为“龙泉剑”,更扬名天下。
泰阿剑(亦常写作“太阿剑”,异名“太哥”)
属性:威道之剑
长度:三尺
材质:铁
外貌:青色,剑身天然镌刻篆体“泰阿”二字
铸剑:欧冶子、干将(另一说秦昭王所铸)
主人:楚王、秦始皇
故事:晋国出兵伐楚,围困楚都三年,为夺楚国镇国之宝“泰阿剑”。楚国欲城破之时,楚王无奈亲自拔剑迎敌,突然剑气激射,飞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晋军全军覆没…… (出自《越绝书》。)
备注:无
工布剑(异名“工市”)
属性:不详
长度:三尺
材质:铁
外貌:不详
铸剑:欧冶子、干将(另一说为秦昭王所铸)
主人:秦始皇
故事:不详
备注:霸道之剑
湛卢剑(亦作“湛泸剑”或“湛庐剑”,异名“冗卢”)
属性:仁道之剑
长度:不详
材质:铜锡
外貌:通体黑色,浑然无迹,无坚不摧而又不带丝毫杀气的兵器。
铸剑:欧冶子
主人:越王(允常、勾践)、吴王(阖闾、夫差)、楚昭王、薛仁贵、岳飞
故事:传闻湛泸剑有灵性,只伴贤君,且剑在国旺。若君无能,则剑自会飞弃而去,国亦败。相传越国战败后将湛卢剑被迫献于吴国,吴王夫差无道,湛泸剑不翼而飞,出现在楚昭王枕边,随后楚国大兴。
备注:1 由于湛泸剑伴贤君、寓国兴的特殊属性,常被历代诗文提及,如杜甫的《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中写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2 资料说是越王允常肯求欧冶子造出的湛卢剑,留于越国。越国战败时理论上来说应该是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但很多资料都说吴王阖闾(夫差之父)就曾拥有此剑,不得其解。
纯钧剑(异名“淳钧”“纯钩”)
属性:尊贵无双之剑
长度:不详
材质:铜锡
外貌:黄色
铸剑:欧冶子
主人:勾践
故事:某日,已击败吴国的越王勾践找“天下第一相剑大师”薛烛相剑,先后拿出毫曹和巨阙两把名剑,薛烛却不以为然。最后越王勾践命人取出纯钧剑,薛烛大惊,更言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换之而不可。
备注:无
胜邪剑(异名“磐郢”)
属性:不详(我认为应该是“性恶之剑”)
长度:不详(一说为小剑)
材质:铜锡
外貌:不详
铸剑:欧冶子
主人:阖闾
故事:欧冶子铸剑之时即认为剑中透着恶气,每铸一寸,便更恶一分,故名“胜邪”。
备注:无
鱼肠剑(异名“蟠钢”“松纹”)
属性:勇绝之剑
长度:不详(总之很短,类似匕首)
材质:铜锡
外貌:白色
铸剑:欧冶子
主人:阖闾、专诸
故事:公子光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当时吴王僚穿了三重铁甲,使兵卫陈道,立侍持刃保护。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鱼肠剑放到烤鱼的肚子里去献鱼。吴王僚正注意烤鱼异常鲜美的气味之时,专诸猛拔鱼肠剑刺向吴王僚。兵卫用兵器架拦,鱼肠剑斩断兵器,贯穿吴王僚三层铁甲,直穿其背。吴王僚透胸断骨,随后公子光上台,成为吴王阖闾。(出自《吴越春秋》《史记•刺客列传》)
备注:1 因专诸曾在太湖边学烧鱼之术,后人把他奉为“厨师之祖”,旧时城内居民时常前往焚香祭奠。现在苏杭一带的名菜“糖醋鱼”乃“糖醋黄河鲤”的简称或俗呼,就是“全炙鱼”(一说为“全鱼炙”)的传承及代表,而它的发明者正是教专诸做鱼的人,春秋时期名厨太和公(或太湖公)。
2 吴王阖闾,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着名军事家,春秋五霸之一。
巨阙剑(亦作“钜阙剑”)
属性:不详(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锋利之剑”,因为据说其为越五剑中最锋利的一把。)
长度: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
材质:铜锡
外貌:钝而厚重。
铸剑:欧冶子
主人:阖闾、勾践
故事: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勾践坐于露坛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的伺养的白鹿。于是越王勾践拔出欧治子刚铸成的巨阙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却在这拔剑一指时,手中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随后越王勾践又命人取来一口大铜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大个缺口来,毫不费力,就如切米糕般轻易。巨阙也因此而得名。
备注:1 传说当年在造巨阙剑时剩下了一块锻造所用的神铁,于是欧冶子用这块神铁,造就了一把匕首“龙鳞”。这把匕首,后来受用于朝廷之中,因太过锋利,而被用于古时最残酷的死刑“凌迟”。
2 越王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干隆刊武英殿本《史记》错引了明代不正规监本写成了“勾践”,造成后世从误者甚多,导致近代已积非成是。

【我的备注】
关于胜邪和巨阙孰大孰小
所谓“大刑三,小刑二”是说大剑三把,小剑两把。湛卢、纯钧为大剑,鱼肠为小剑无异议,但关于胜邪和巨阙到底谁大谁小却有些争议。除了巨阙剑之外,其余四剑也均无具体尺寸。
通常按资料所记顺序,认为前三者为“大刑三”,后两者为“小刑二”。则胜邪剑大,巨阙剑小。但有人认为按所记尺寸,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并非小型,且名中带有一个“巨”字,应为大剑,同时也确实分别有资料记载说胜邪剑为小剑,巨阙剑为大剑。
但我认为,按古尺计算,巨阙剑三尺三加可柄长七寸总长三尺十寸(古法一尺等于十二寸)并不算一个很长的尺寸,别忘了古代有多少人身高的“八尺”据说才相当于现在的1.83米。且古代说“长剑”通常指的是那种在马上作战时所用的特长之剑,所以这样来看巨阙剑才只有不到一米长。当然这个尺寸也不算短,尤其是在在春秋战国时期,但要说算不算大剑,就要看和谁比了。但苦于资料中除了巨阙剑之外,其余四剑也均无具体尺寸记载。而凭名字中的一个“巨”字就说巨阙剑是大剑也不成立,前面已经提及过巨阙剑名字由来。“阙”字通“缺”,巨阙显然是指铜锅上的缺口。同时按记载排列顺序认为前三者为“大刑三”,后两者为“小刑二”也不完全成立,我个人认为这个顺序只是成剑顺序,不代表其他(更不是五把剑的NB排行榜)。而按胜邪剑得名来看,欧冶子应该也不会把胜邪剑铸得很长……虽然这个理由也很牵强。总体来说,我还是更倾向胜邪为小剑,巨阙为大剑。
关于欧冶子和干将、莫邪的关系
欧冶子、干将为同一时代的铸剑大师,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有众多种关系,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干将和莫邪是夫妻无悬念):
1 朋友关系;
2 师徒关系;
3 欧冶子是莫邪的父亲、干将的岳丈,兼二者师父;
4 无关系;
关于名剑收藏家们
在古代剑是尊者的象征,无数帝王将相更是对剑情有独钟,其中名剑发烧友众多。春秋战国时期,按资料来看藏剑最多的应该便是吴王阖闾,他曾拥有干将、莫邪、辟闾、胜邪、巨阙、鱼肠、湛卢等名剑,而越王勾践也曾拥有毫曹、巨阙、纯钧、湛卢等名剑。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有个人不能忽略,就是秦王嬴政。虽然明确资料记载不多(只查到其佩带过泰阿剑和工布剑),但猜测嬴政灭六国之后各宝物如不失传多半应该也都落入其手了。

3. 鱼肠剑有多长,我想知道一个大概的数值,有的请说下,例如多少到多少之间

据我看电视剧目测 剑刃大约有15CM 加上剑柄 最多25CM 参考电视剧 《大刺客》

4. 求古代长剑各部分名称。如剑柄部分等。也就是说长剑由几个部分构成一般多长合适请附带图片,谢谢!!

http://ke..com/view/5265.htm
这里除了结构还有其他很多内容,应该会让你满意吧。

5. 元末明初都有哪些军事武器

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 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 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1560)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 1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4种说法: 第1种说法认为是“刀、 枪、剑、戟、 □、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第2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 3件改为:代、抉、弓矢。 第3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 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棍、槊、 马刀
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 “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华岳曾中过武状元。此书编成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书中自称“臣闻”,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传者寥寥无几,“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无从查考。谢肇浙《五杂俎》中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 《水浒传》写到的十八样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还有谓十八般武艺是指九长九短: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钅党、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杵。 十八般武艺指武术中常见的诸种兵器,初见于宋代戏文《张协状元》,后世有多种解释。其一,明代戚晋叔辑《元曲选 ·逞风流王焕百花亭》:“若论着十八般武艺,弓驽枪牌,戈矛剑戟,鞭链镗锤。”其二,元明间施耐庵着《水浒全传》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驽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其三,明万历年间谢肇淅《五杂俎》:“十八般: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后世还出现了“九长九短”、“六短十二长”,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艺内容说。综合历代“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删去重复,共包括下列种目:属抛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铳。 属长兵器的有:戈、矛、枪、棍、殳、杵、杆、杖、棒、斧、钺、戟、大刀。 属短兵器的有:剑、刀、鞭、锏(简)、钩、镰、锤、拐、环(圈) 属软兵器的有:链、流星、绵绳套绳。 属徒手的武艺,统称为“白打”。历代“十八般武艺”中所指的这些种目,并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飞刀、袖箭、三尖两刃刀、橛、匕首、鸳鸯钺、阴阳锐、状元笔、铁尺、绳镖、三节棍等均未包括。至于武侠小说家笔下剑造的许多“奇门兵器”,就更难以尽收了 一弓: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枪:长枪、叉枪、火枪、蛇枪、看枪、标枪、线枪、神枪、戟枪、勾镰枪、拒马枪、飞枪。 四刀: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飞刀。 五剑。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钺。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锏。 十三槁(挝):骨朵、锤、锥、椎、链子锤(流星锤)、蒜头锤、骨朵锤、卧锤、重锤。 十四棍:双头棍、操钩棍、狼牙棍、闷棍、脚棍、齐眉棍。 十五叉。 十六钯:铛钯、钯、扒、省钯、铲、月牙铲、马叉。 十七绵绳套索。 十八白打。 十八般兵器——剑
编辑本段分类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实际上,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我们在这里只介绍一些常见的长短兵器,而于暗器介绍稍多一些,以供读者了解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侧面。
短兵器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干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着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同治年间,捻军中有一少妇名刘三姑娘,也以双刀闻名,但后来率众投降清军。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 鼠窜而去。更早一些,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济(1781年-1839年)的着名的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盗衔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准备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周 室,举刀便砍,周济仓猝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入,双剑“夭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文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等都是比较着名的剑术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今武林中已极少有人练习。另一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时,江西九江某公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仍有板斧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竹节钢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九节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锏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0.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锏,每根长约0.6-0.7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有“达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
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但戚继光曾指出杨家梨花枪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水泼不进,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水迹。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时的殳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 冷兵器 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较着名的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铁环连一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长刀”。唐代大刀全长达3米,重7.5公斤,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双戟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冷兵器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是佛门兵器,又名“方便铲”或“月牙铲”,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镋属于罕见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头,称为正锋,长约0.5米。正锋靠后处横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着一排利刃。镋柄长达2.5米,尾端装有棱状铁钻,称为 “钅尊”。镋可用于击刺架格。由于这种兵器过于长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暗器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所谓暗器,是指那些乘敌不备暗中施发的武器,特点是短小灵活、隐蔽性好。暗器起源于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原始人猎杀野兽所用的武器许多就是暗器的祖师爷,如澳大利亚土人所用的“飞去来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抛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种。华夏民族先秦时期在娱乐时的“投壶”所用的短箭也是抛掷武器的变种。专诸刺杀吴王所用的“鱼肠剑”及荆轲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国古代暗器使用的着名例子。秦以后,暗器的使用有所扩展。三国时代手戟也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掷布”,幸亏吕布躲闪迅速,差一点被击中。这种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侧有一个横出的斜枝,手柄缠绕细绳,单手掷击,“严锋劲枝,擒锷耀芒”,威力确实很大。东吴名将孙策就精于用手戟击敌。 暗器的广泛发展,是在宋元以后。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对宋战争中,骑兵相逐,长兵使用不便,因此发明了很多马上使用的暗器,如飞抓、背弩、犁花枪种种。蒙古人的到来更将暗器进行了充分发挥,如短标枪、套索、飞刀及干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战争中,这些暗器得到了广泛运用,效果明显,穆斯林和欧洲骑士的长枪弯刀对付这些灵活的武器特别力不从心,在其历史记录中大多对此心有余悸。 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暗器由军队作战进入民间的开始。特别是清代,暗器更加盛行,士农工商多以暗器相炫耀。清代暗器大约可分四个类别:手掷、机射、索系、药喷。 手掷暗器,如标枪、飞镖、掷箭、飞刀及干坤圈等。标枪,也叫投枪。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作为通用的武器装备。但那种标枪很长很重,与现今体育竞技中的标枪差不多,尚不属于暗器范围。中国的标枪来源一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梭枪,也称梭标,大多为竹制。另一种是蒙古人在马上使用一种短标枪,一米多长,数杆插于马侧囊袋中,在近战搏斗中较弓箭更加灵活。这种兵器后来到清代更加短小精悍。一般侠客所用大多重不过一斤半,长不过一米。枪杆用木制成,尖端用铁打制,也有用通身用纯铁打制的,但也不会重过三斤,一般人可身带四枝,技艺高超者可在50步内击中目标,威力很大。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长10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带衣镖是用绸布系于镶尾,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技巧。镖一般系在腰间,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较其他大的叫绝手膘,在镖将用尽而敌情不减时使用。另外,除脱手镖外,金钱镖也是常见的,它是以大制钱磨光边缘而成。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 在手掷暗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掷箭。这种暗器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30厘米左右,重约二两。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
编辑本段另类冷兵器

6. 同样是一把匕首,他却完成了刺杀任务,比荆轲刺秦早300年,他是谁

鱼肠剑,谐音鱼藏剑,是专诸刺吴王僚之后,那把匕首才被命名为鱼肠剑吗?

鱼肠剑的由来

据《越绝外传记宝剑》所记载,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吴王阖庐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卢。时阖庐又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使披肠夷之甲三事。阖庐使专诸为奏炙鱼者,引剑而刺之,遂弑王僚。

剑藏在鱼腹之中,鱼藏剑谐音鱼肠剑。因此,也有人认为鱼肠剑之名由此而来。

结语

白鱼为太湖三白之一,据资料记载,最大个头也只有1米左右,除掉其鱼头鱼尾,鱼腹能有多长,更何况白鱼体态以苗条见称。可见,鱼肠剑不过短小如匕首,专诸能在重重防备之下,拔出鱼肠剑,完成刺杀任务,比起荆轲来,实在是高明太多。

7. 为何中国的名剑和铸剑师基本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我们常常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剑最盛呢?干将莫邪两把就不用说了,八方铜剑、画影、腾空、文光、照胆、承影剑、纯钧剑、鱼肠剑、泰阿剑、湛泸剑、龙渊剑、工布剑,纯钩剑、毫曹剑、巨阙剑、太阿剑、工市剑等等名剑都出于这个阶段。

秦汉时,冶炼技术突飞猛进,国家在各地设制武库,统一装备制式武器(环首刀),武器之间差不多都一样,没有技术上的优势,不过同样也没有用自己武器来得顺手,同时大一统后战争减少,很多武器沦为装饰品,没有了实战检验大家对武器没有直观的认识,更不用说共识,铸剑师自然就很难出名了,而且盐铁官营以后小有名气的都被官府收编了,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间的天下名师了。

8. 中国历史上有几大名剑

十大名剑是指轩辕、湛泸、赤霄、太阿、龙泉剑、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

十大名剑的记载多见于古籍或上古传说,如《史记》、《越绝书》、《列子》、《吴越春秋》等。

在十大名剑中,有些是真实存在而有些仅仅是传说或文学渲染的产物。

第一,轩辕
夏禹剑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

第二,湛泸
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欧冶子铸成此剑时,不禁抚剑泪落,因为他终于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铸出一把无坚不摧而又不带丝毫杀气的兵器。所谓仁者无敌。湛泸剑是一把仁道之剑。

第三,赤霄
这把剑就是刘邦斩蛇起义的赤霄剑。赤霄剑据说为赤龙所化,是一把帝道之剑。

第四,泰阿
世人都说,泰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但是两位大师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泰阿剑是一把诸侯威道之剑早已存在,只是无形、无迹,但是剑气早已存于天地之间,只等待时机凝聚起来,天时、地利、人和三道归一,此剑即成。

晋国当时最为强大,晋王当然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得到这把宝剑,但是事与愿违,此剑却在弱小的楚国铸成,出剑之时,剑身果然天然镌刻篆体“泰阿”二字,可见欧冶、干将所言不虚。

第五,七星龙渊
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诚信高洁之剑。

第六第七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莫邪是一把挚情之剑。

第八:鱼肠

王僚吞着口水,看着面前的美味。专诸稳稳地正在用手掰鱼。伴随着一声响雷,飞鹰向大殿凌空击下。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凛冽的杀气从鱼腹中激射而出,被惊呆了。

鱼肠剑已经出鞘(鱼腹),稳稳地依偎在专诸的手中,疾速向前。两把训练有素的铁戈从面前交叉拦住,鱼肠剑从缝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进。面前有三层狻猊铠甲。第一层穿透,第二层穿透,穿透第三层时,鱼肠剑发现自己已变成了断剑。

剑断,然而杀气未断,鱼肠剑依旧向前。飞鹰将大殿击碎的时候,鱼肠剑也挺进了王僚的心脏。

鱼肠是一把勇绝之剑。

第九:纯钧
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

铸剑大师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欧冶子也力尽神竭而亡,这把剑已成绝唱。故事见于《越绝书》。纯均是一把尊贵无双之剑。

第十,承影。
这把有影无形的长剑就是在《列子。汤问》之中被列子激赏的铸于商朝后来被春秋时卫国人孔周所藏的名剑:承影。承影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

(8)鱼肠剑多少米合适扩展阅读:

十大名剑的记载多见于古籍或上古传说,如《史记》、《越绝书》、《列子》、《吴越春秋》,有些是真实存在而有些仅仅是传说或文学渲染的产物,但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文明一部分的剑文化的代表者,十大名剑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中华名族某种正德、正身、正义的气节。

十大名剑常见的说法为:(轩辕、湛泸、赤霄、泰阿、七星龙渊、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

还有另一种说法:十大名剑:(胜邪,纯钧,湛泸,巨阙,鱼肠,泰阿,龙渊,工布,干将,莫邪)。其中:泰阿,龙渊,工布,湛泸,巨阙,鱼肠,纯钧,胜邪由欧冶子铸就。

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欧冶子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45国。越国就成了楚灵王的属国。


9. 鱼肠剑究竟有多长

不足半尺。
一尺有十二寸、十寸、九寸、八寸、六寸之说。禹十寸为尺,汤十二寸为尺,武王八寸为尺。
没有具体考证的。

10. 所有名剑缘分招式(全)哪个厉害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分别为承影剑、纯钧剑、鱼肠剑、干将剑、莫邪剑、七星龙渊剑、泰阿剑、赤霄剑、湛泸剑、轩辕夏禹剑。承影剑:精致优雅之剑。承影剑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铸造于周朝,与含光剑、宵练剑并称殷天子三剑。相传出炉时,“蛟分承影,雁落忘归”,故名承影。后有由春秋时卫国藏剑名家孔周收藏。纯钧剑:尊贵无双之剑。纯钧剑,又名纯钩剑。铜锡合金,是一把尊贵无双的剑。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欧冶子所铸。“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扬其华,如芙蓉始出,观其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吴钩越戟,纯钧湛卢。”唐·刘良注:“纯钧、湛卢,二剑名也。”也称“纯钩”“淳钧”。“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剸犀甲。”“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欧冶子而淳钧之剑成。”鱼肠剑:勇绝之剑。鱼肠剑,是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是为勇绝之剑。出典《史记·刺客列传》。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记载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意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莫邪剑和干将剑:挚情之剑。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中国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根据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吴越春秋》记载,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制成的两柄剑分别被称为“干将”、“莫邪”。剑身均有花纹。干将剑“作龟文”,莫邪剑“作漫理”(水波纹)。七星龙渊:诚信高洁之剑。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世巨龙盘卧,是名"龙渊"。此剑铸造的技艺固然精湛,但它的闻名还在于无法知道其事实姓名的普通渔翁:渔丈人。全名“七星龙渊”,故又作“七星剑”。据传: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一天慌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滚滚。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泰阿剑:威道之剑。剑名泰阿(又名太阿)十大名剑之一,泰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泰阿又作太阿,后为始皇佩剑传至二世胡亥赵高乱政。太阿倒持及比喻这个时期政权不在皇帝手中有成语“泰阿倒持”,意为“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所以,泰阿剑又被命名为太阿剑。后太阿边比喻社稷神器。赤霄剑:帝道之剑。赤霄:汉高祖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高祖刘邦佩剑,起义时有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秀有花纹。“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都指这把剑。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斩蛇剑:一名“斩蛇”。汉高祖刘邦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断蛇:古代剑名。《广雅.释器》:“断蛇,剑也。”王念孙《疏证》:“《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这是一把饰有七彩珠、九华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剑身镌刻两个篆字:赤霄。汉高祖刘邦凭此剑于大泽怒斩白蛇,开始其帝王一生。湛卢剑:仁道之剑。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剑。”欧冶子带妻子朱氏、女儿莫邪和女婿干将,到闽、浙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当他们见到松溪的湛卢山清幽树茂,薪炭易得,矿藏丰富,山泉清冽,适宜淬剑,就结舍于此铸剑。3年辛苦,终于铸就了锋芒盖世的湛卢之剑。时世上五大名剑是: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又作纯钩),湛卢名列第一。此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后代诗人题诗曰:“十年云卧湛卢下。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欧冶一去几春秋,湛卢之剑亦悠悠。”《庄子·说剑》里面讲的一样,剑分庶人之剑、诸侯之剑和天子之剑。从它的出现历史看,这是一把诸侯之剑的命运。轩辕剑:圣道之剑。黄金色的千年古剑,传说是天界诸神赐于轩辕黄帝击败蚩尤的旷世神剑;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为传说中的神剑。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5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57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4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4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6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09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0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1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