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岩石孔隙度多少合适
A. 孔隙率的测量方法
1、压汞法(MIP)
用来测定部分中孔和大孔孔径分布,主要依靠外加压力使汞克服表面张力进入焦炭气孔来测定。外加压力增大,可使汞进入更小的气孔,进入焦炭气孔的汞量也就愈多。
压汞仪常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使用,用来检测混凝土、砂浆等的孔隙率。
2、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BET)
测定吸附剂和催化剂表面积,适用于多孔材料(如活性炭)的吸附。不过BET氮吸附法一般耗时比较长,建议使用全自动比表面测试仪器,减少试验强度,同时精确性也有保障。
(1)测岩石孔隙度多少合适扩展阅读
孔隙率可分为两种:多孔介质内相互连通的微小空隙的总体积与该多孔介质的外表体积的比值为有效孔隙率,以φ_e表示;多孔介质内相通的和不相通的所有微小空隙的总体积与该多孔介质的外表体积的比值为绝对孔隙率或总孔隙率,以φ_T表示。
孔隙率与多孔介质固体颗粒的形状、结构和排列有关。
在常见的非生物多孔介质中,鞍形填料和玻璃纤维的孔隙率最大,达到83%~93%。煤、混凝土、石灰石和白云石等的孔隙率最小可低至2%~4%,地下砂岩的孔隙率大多为12%~34%。
土壤的孔隙率为43%~54%,砖的孔隙率为12%~34%,皮革的孔隙率为56%~59%,均属中等数值;动物的肾、肺、肝等脏器的血管系统的孔隙率亦为中等数值。
孔隙率是影响多孔介质内流体传输性能的重要参数。煤的孔隙特性与煤化程度、地质破坏程度和地应力性质及其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各矿煤层的孔隙率可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
B. 油气的聚集是什么
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是高度分散状态,那么油气是如何运移到储集层中去的?什么样的岩层能够作为储集层?油气是流体,在储集层是否继续运移?我们现在已经找到的油气藏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都是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一、储集层
最初开采油气时,人们看到油气从油井里源源不断地流出,以为地下一定存在着油河、油湖、油溪。后来随着勘探和开发的发展,人们才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即油气在地下是储存在一些岩石的孔隙、缝、洞中,就像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
凡是能够具有使流体储存并有渗滤能力的岩层统称为储集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油气,则称为含油气层。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生产层或产层。
(一)储集层的物性
衡量某一岩层能否作为储集层,最根本的条件在于它是否有供油气储存的孔隙性和允许油气在其中流动的渗透性。渗透性与油气在岩石中的饱和度有关。因此,孔隙性、渗透性和饱和度是储集层的重要参数。
1.孔隙性
严格地说,地壳上所有的岩石都具有一些孔隙。但不同的岩石其孔隙的大小、形状及发育程度极不相同,因而其储集油气的能力也显着不同。碎屑岩以粒间孔隙为主;碳酸盐岩胶结作用强,以后生(次生)的溶蚀孔隙为主,粒间、粒内孔隙也存在。它们都可成为储集油气的良好空间。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来表示。孔隙度是指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之比值。由于它是指岩样中的全部孔隙的总体积,故称为总孔隙度或绝对孔隙度。
岩石中总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大。但岩石中不同大小的孔隙对流体储存和流动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岩石中那些孤立的互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即使储存有油和气,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也不能开采,没有实际意义,因而在实践中又提出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
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显然,同一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小于绝对孔隙度。对胶结不甚致密的砂岩,二者差别不大;但对胶结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二者可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油田所用的都是有效孔隙度,所以习惯上将有效孔隙度简称为孔隙度。储集层的孔隙度多在5%~30%间,而最常见在10%~20%范围内。孔隙度小于5%的储集层,一般认为是没有开采价值的,除非地层中存在有在岩心中不易发现或无法完整保存的其他孔洞或裂缝。
2.渗透性
在有压差存在的条件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称为岩石的渗透性。严格地说,自然界中所有的岩石只要压差足够大都具有渗透性,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K)来表示。
最早进行渗透性实验的是法国人亨利·达西。他发现:一种流体通过孔隙介质时,其流量(Q)与施加在孔隙介质两端的压差(Δp)成正比,与横截面积(A)成正比,而与流体的黏度(μ)及孔隙介质的长度(L)成反比,即:
Q∝ΔpA/μL将上式引入系数K,并写成等式,则有:
C. 岩石的孔隙度如何测量
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 (或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 的比值.
孔隙度的测定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用的是小块的岩芯或岩屑(钻探后取岩样).此外,还有几种估计孔隙度的定性方法:电测、放射性测井、微电极测井等.
D. 在相同的一块土样上测得的孔隙度通常()其孔隙比. 岩石孔隙度的数值范围在0~()。
在相同的一块土样上测得的孔隙度通常(小于)其孔隙比.
岩石孔隙度的数值范围在0~(0.5).
E. 各岩性有效孔隙度经验值是多少
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地下水科学概论》有 当时我学过 不过有效孔隙度只有给出了一些类型沉积层的数据 我记得应该是只有三个
砂岩:0.5-10
页岩:0.5-5
石灰岩、白云岩:0.1-5
其他岩层都只给了孔隙度 死端孔隙的存在会降低有效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跟孔隙度的倍率不好说
建议你查一下水文地质手册 别人说上面有 但是我没查过 毕竟好几百页的书
F. 岩石孔隙度的测量方法
你说的是总开孔隙率不?一般不易直接测得,通过其它参数换算,总开孔隙率=岩石天然密度X饱和吸水率X100%
G. 孔隙率是什么应该怎么测试
不知道你是哪个学科的,岩石的孔隙率: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体积的比值,称为该岩石的总孔隙度,以百分数表示。
找机构测试,自己测的没有说服力。这就是资质。
H. 岩石孔隙度、密度的测定
用地震方法来确定岩层的孔隙度,密度时,要密切结合测井资料。
1.孔隙度的测定
根据声波测井资料,可以求出岩石的孔隙度φ。由时间平均方程可写出下式: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当岩石骨架成分和孔隙流体的性质已知时,Δtf和Δtm为常量,孔隙度就可求得。
在有井控制的情况下,利用已知井的孔隙度的资料,对层速度进行标定,便可依据层速度与孔隙度的关系来确定井以外地震资料中的孔隙度。
2.密度的测定
通过地震岩性模拟可以反演地震波的层速度和密度。当然,通过密度测井也可以求得密度资料。
Gardner等在不考虑孔隙充填物影响的情况下,统计了大多数岩石的速度与密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有相似性的关系,得出了密度与纵波速度的经验公式:
地震勘探
其中密度的单位为g/cm3,速度单位为m/s。
I. 那种岩石的孔隙度变化区间值大
砂岩,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10%——25%左右。性质 孔隙度和砂粒粒径没有直接关系。
J. 密度和孔隙度的参数
密度是由物体质量m(物质的一种物理特征)和体积V所确定的一种物性: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固体化学元素的密度和矿物的密度的变化范围是0.5~22.5g/cm3;岩石密度的变化范围是1.6~3.5g/cm3,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g/cm3。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体积的比值,称为该岩石的孔隙度,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密度和孔隙度的参数主要有岩石密度(岩石质量和体积之比,即固相、气相和液相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饱水岩石密度、饱气岩石密度、饱水饱气岩石密度、孔隙度(岩石的矿物晶格中空洞的总和,用%表示)、敞开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等。